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一)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一)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一)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一)

前言陈鑫(1849-1929)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1600-1680)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中,陈世族人学拳者大多出此八人门下(加鑫本人)。有本(1780-1858)门人清平(1795-1868)后为赵堡太极宗祖,清平门人和兆元(1810-1890创和氏)李景延(1825--1893创忽雷架)武禹襄(1812--1880开武、郝、孙三派先河)皆为一代宗师鼻祖。即杨氏露禅(1799--1872)之师长兴公(陈氏十四世1771--1853)子耕耘,亦曾师事有本。仲甡兄弟(仲甡1809--1871 季甡1809--1865)终生以武功保卫乡里,卒后郡人共议以“英义”铭之!

陈鑫幼承父兄教导、精研太极拳、备明法理。因感于拳道衰微不传、遂于晚年将毕生所学“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拳术家守秘之故习”---(民国21年巩县武术家刘焕东语)书成未及刊行而以老病。临终语兄子春元“此吾毕生心血,汝能印行,甚善......”昔老子西去,达摩东来,孔孟周游列国,武训乞食办学,自古圣人忧道之不传,千古同心!

考陈鑫所著,无论法理皆为其亲身之经验、体会。树人自学拳伊始,即觉书中含义极为深奥;然每有寸进及所悟,辄又觉其理原来又极平常,诚所谓:太极拳本来简单,只是被人搞复杂了!复杂到何处了?实为学人多不读书不明其理或读而不求甚解,只顾盲打瞎练,所谓“实践出真知”者,在此。不过是想当然之理耳。故先贤诫我等: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树人理解:拳学经典实为学拳者行功必依之纲常而不可缺少!所谓息息相关者,岂能不知?故愚意以为学拳者必先求通达先贤所传下之理义法理,以期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间皆能符合规矩法度。

《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图文兼备,理义精详,“其于拳术之屈伸开合,即阴阳阖辟之理,反复申明,不厌求详”非但只“发前人所未发......实吾国武学动静交相养,阴阳得其平”之精髓所在!学者果能潜心研究“将见事半功倍,一日千里,裨益岂浅鲜哉!”(引语为初版时杜严敬序)

树人以一己之愚意,妄揣先贤之圣道,正是以糟粕而述精华,辞不达意处,在所不免。所以为此译文者,非为求教于高明,实欲引起学者对陈公原著之重视,正如陈公所愿:使海内同胞人人简练,揣摩不惰......又能平心静气,涵养功夫,令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将见理明法备,受益无穷。斯之谓也。

2006.7.18 树人于起心灭缘斋

目录

前言

第一篇任脉督脉论……………………………1第二篇太极拳经谱……………………………4附

五言经谱....................................10第三篇太极拳权谱.................................11附五言权谱....................................13第四篇太极拳经论.................................13第五篇太极拳权论.................................16第六篇太极拳名义说..............................18第七篇太极拳推原解..............................21第八篇太极拳著解.................................23附七言俚语....................................26第九篇周身大要论.................................27第十篇太极拳用说.................................47第十一篇界限..........................................51附争走要诀....................................53第十二篇缠丝精论....................................55附拳诀四首....................................56第十三篇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59后记 (61)

第一篇任脉督脉论

原文: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白话译文:任脉的起点在裆中的会阴穴,从身前向上在腹里边运行到颈下的天突穴,再向上经廉泉穴到达下唇下的承浆穴为止。督脉的起点也在会阴穴,但过长强穴向身后沿脊骨逆转上行,到达头顶百会穴后,再向前下降至上唇人中穴止。

原文: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人身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任督以南北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白话译文:人的身体有任督这两道经脉,好象天地有子午线。人身体的任督是按身体的腹背而说的,天地的子午线是以南北方向定的,都处于正中间的位置,可以合成浑元一体,也可以分为阴阳二气。分开可以明白阴阳相合不即不离的道理,合则能体会浑元一体的圆满自在,也可以说一即是二,二即是一。

原文:盖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犹明爱民以安国。民毙国亡,任衰身谢。是以上人行导引之术,以为修仙之根本。

白话译文:人身体内中气流通任督两条经脉,是维持生命存在的修养身心大道,这个道路就好象是一国的君臣执政者,只有爱护百姓才能安定国家。百姓生存不下去了,国家

自然就没有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人身中气不能再在任督脉通行,人的身体就要坏了。所以具有大智慧的圣人,教人用导引的方法调理气血的流通,这是修养大道的根本原理。

原文: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净浊气,先定根基。

白话译文: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调养气血的运行,使之能够畅通身前背后以至全身上下,既然是求通就不能有违拗的地方,首先呼吸一定要顺其自然。然后逐渐清除心脑中的妄想杂念,排除身体内部的混浊气质,身体就会松静下来,这是初学入手扎根定基础的指导思想。

原文: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

白话译文:把观看外面景物的视线收回、来感知自身内在的变化,收敛精神寂然静默、才能使呼吸渐渐深长,达到出入绵绵不绝。若有若无的要求。还要把握神意,不使流溢在外边并时刻注意两眉心间玄关内窍的变化。

原文:功久则顷刻,则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如山石。亡念之发,天机自动。

白话译文:依照上述原则,练习日久,某天会突然达到真气生发的境界:肾水中生出真火,与心火中产生的真水,火升水降、水火交融,产生真元神炁,自可感到两内肾如沐

浴在热水中,膀胱积水也好象被火在焚烧,异常舒服,这是真气渐渐充足的现象。行动时要让中气运行任督二脉象车轮一样转动不停,身体四肢则要象山上的岩石一样松沉不动。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摒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指挥,使自然灵性引发肢体产生自然运动。

原文: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久之水火升降如桔槔之吸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于黄庭之中。此采铅家投汞之真秘。

白话译文:每做一个动势,都要本着举动轻灵的原则,轻轻运行,把握到神意内敛的诀要:意思到了自然而然就停止下来,尽量的去除运动迹象,因为调理气息只能以意思引导运行,心静气沉时间久了心火自然容易下行,与上升的肾水交会、融合在脐下丹田部位之中。这样行功久了,心火肾水的升降交融渐渐的就象桔槔能吸水、稻花可以凝结露水一样的自然。这时候忽然有一粒和黄米大小的东西落到黄庭的位置中。这一点东西,是修炼得到的精气神的化合物--元神金丹。这是修道功(性命双修)的人得到金丹的真正秘法。

注:1、桔槔:井上吸水的工具。2、金鼎在丹田稍上部,黄庭在金鼎稍上。

原文:打拳行到此地,注意不可散功不可停,一散一停丹不成矣。白话译文:练拳行动到了这个地步,千万不能稍有松懈,要精进不停,否则真元一时不能在我身中稳固,

金丹就炼不成了。原文:在昔紫阳真人曰:真汞生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正此谓也。日日行之无差不间。练之一刻则一刻周天,练之一时则一时周天,练之一日则一日周天,练之一年则一年周天,练之终身则终身周天。白话译文:从前紫阳真人张伯端曾经指示修炼的密诀说:元神生在上边中空的离位,要在下方坎位行神炁和合的功法,才能使龙虎交会,产结圣婴,就是指的这种方法。每天练习既不能出错也不能间断,这种培育金丹气行任督的功法,就是周天运行。练多长时间就会有多长时间的颐养身心效果。原文:炼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虚室生白,黑地引针,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白话译文:炼到十年以后,周身已经成为浑元一体。无论行走坐卧动静的时间都会处于虚灵空明的境中。已达先天无我的感觉境中时时会感到,不知道这个身体是我呢?还是我是这个身体,也不知精神是由中气产生的,还是中气中原来就有精神存在。至于行动时无论纵横曲伸方圆周折的规矩。都可以做到不须思考就能自然得到。培养真元的真水真火都会随需而有,暗室里能生白光照物,黑夜地方能够穿针引线,在人在已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任脉就是

督脉,还是督脉就是任脉,中气为什么成为中气。但是无论如何,身体的运动都会显得极为协调,好象本来就是那样的。原文: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白话译文:上述是中气通过任督二脉的升降顺逆运行,以炼养元神。真气的发动源于内肾,静下来后仍旧要回到肾中,这是真气随呼吸出入的道理。原文:中极穴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脐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气海一名脖映,一名下肓,脐下一寸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人言气归丹田,亦非无本。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体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白话译文:中极穴还有一个名字叫气原,在关元穴下一寸,脐下四寸的地方。正在膀胱上面,是足三阴经脉与任脉交会处。气海穴又叫脖映,又叫下盲,在脐下一寸里边正中的位置,是男子真气生发的源头。这是丹田部位的要穴,所以世人常说要气归丹田。也不是没有本可依的。总之任能说出千言万语的道理,都不如清净身心,祛除欲念,才能培养本来的元气。元气是身体强壮的根本,元气强壮,行功打拳自然胜过他人!

第二篇太极拳经谱

原文: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曲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

急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白话译文:太极有两仪的形,以合于天地的阴阳气。行动时的动静开合表现为柔和刚两方面。但是肢体运动的曲伸往来,意念活动的进退存亡都要在开合中有变化有规律的展现出来。虚实都要顾及,但心意的显示是忽然有又忽然没有的。天和地的健顺体现到人身上即为阴阳,健顺参半即是阴阳调和,阴阳调和则引进落空的技艺才能趋于精练细致。原文:或收或放,忽驰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白话译文:无论是神意的内收外放,还是肢体的开合弛张都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但临阵的变化是极为错综的,想要在错综的情势下产生变化,就要把握一个原则:想要压倒来势,必须要先助张对方的攻势!(此拳道舍已从人之旨),当情势发展使我不得不先施攻击时,也不要妄自发动真力而用来帮助进攻的形势。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牢记。原文:真积力久,质而弥先,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白话译文:精神培养时间久了,自然真力本质强劲。进退消息要表现出来,而神意劲势的往来要隐于无形,不能固定。心静神明,可以先期料敌来的机势。性空智生,可包容汇藏万物。交手时宾主地位需要分清。敌进入我境内则是敌主我宾。我以神意转移可以使宾主易位,可操胜券。宾主关系好比中道正位。谁得主位即可以居中得势而易以取得胜利。原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

龙变化,畴测汪洋。白话译文:经是不易的原则,权是制宜的机变,要能因势互补即取其长者补其短处,如同神龙的变化。这种变化完全存于己心、不可捉摸,如同汪洋大海的波浪,是无法测量的。原文:沿途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白话译文:行功中凡动都能随曲就伸,随遇而安心静神清,不会慌张,自然会体会到周身内外上下舒松后,每一寸肌肉皮肤及每一骨节的开展及处处的舒张,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人来意来势时,做到不先不后,恰到好处。原文: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攀低取,如愿相偿。不滞于迹,不涉于虚,至诚运动,擒纵有余。白话译文:以及四面八方来势,都能缓来缓接,急来急应。或向上攀接,或向下俯取,尽可以如愿随心相偿。又能不停滞在形体的迹象上,不涉足于虚无的陷井中,敬事天地修习自然造化的玄机妙法即是至诚的运动,做到了则不论干什么都富有余力。

《弟子规》最全全文+拼音解释版本

《弟子规》最全全文+拼音解释版本

《弟子规》书名解读: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年幼的孩子,儿童,少年,这可以算是弟子。还有一个是指学生,在这部书里,这两层意思都有。但是在古代,是以前一种为主的,因为《弟子规》关注的是比较小的孩子。什么叫“规”?“规”即“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这里是指规则,规矩。“弟子规”就是指从小必须遵守和养成的规矩。 《三字经》偏重于教人知识,而《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做人的规矩,《三字经》着重的是文化,《弟子规》侧重的则是文明,《三字经》和《弟子规》两者功能互补。《弟子规》将孔子老先生教诲(当然也有后代老先生们的)编写成人们的生活规范,凡1080字,共360句,曾经是讲给开蒙的小孩子们的养正宝典,将儒家的五伦大道用最平实的语言和最普通的事例呈现,而着眼于帮

助听讲者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dì zǐ guī 弟子规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zǒng xù 【总叙】 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注:王宗岳系是明朝中期,中原太极拳家。该论文是当今太极拳界一致公认的太极拳经典论。市面上各种版本都有,内容多有出入,唯有此版为原版。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甩全书”一文附文。 “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

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 注:张三丰系是明朝初年,道教武当派著名道教人士。也是太极拳家,太极拳创编者。本人史考,至今无从查证。唯留下此一篇拳论,为后世公认。在上世纪后期,此拳论被人为删改、腰斩、张冠李戴,使之论文不完整。至今在许多书籍中还被误编。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附文。经论证后才确定。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

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 无极象图: 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之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象图: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然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是前人上推阴阳五行之机,未生天地,无可名称,名之曰太极,而要阴阳五行已俱备矣。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第一势:金刚捣碓 成势: 1.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2.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3.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4.颈端直。 5.左肩松下,不可上架,右肩松下。 6.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7.左肘沉下,须得轻轻擎住意,右肘沉下,不可稍有上架意。 8.左手腕朝上,与鼻准上下相照,右拳落左掌中,去胸五六寸。 9.气皆归于丹田。

10.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11.左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右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12.左足与右足并齐;端正平立。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踏地。 13.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学者宜心向之,承仰天机,人之中气乃有真宰。故画图以面北背南、右东左西定为准绳,以示规矩。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足容重、手容恭、头容直、目容肃、坐如尸、立如斋。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打拳时,执事敬,自然周中规,折中矩,而视听言动,皆在规矩中矣。 未打拳时,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 将打拳时,神恬气静至手足,动时方能躁释矜平,运我太极拳中自然之天机,而从容中礼。(拳皆有天理自然之节文) 礼曰:惰慢之气不可涉于身体,一涉惰慢,动作必溢规矩之外,百病丛生矣。

《弟子规》全文拼音带解释

dìzǐ guī 弟子规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为一句,两句一韵编篡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zǒng xù 【总叙】 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zé xué wén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 【入则孝】 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 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 xū shùn chéng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大师陈照丕的手抄秘籍(陈家沟流传)

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大师陈照丕(绩甫)的手抄秘籍 (陈家沟流传) 一,太极拳发明的源流 有人说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这是毫无根据的,请问张三丰是何时何代人?是何省何县何村人?他的子孙们叫什么名字?在社会上何人练的是张三丰发明的太极拳?据我所知,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只有四大家:即陈,杨,吴,孙式. 陈式太极拳发明于洪武七年,余始祖陈卜公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陈沟背负一岭,名为青风岭,彼时岭上藏匪甚多,打家劫舍,人不能安居乐业,余始祖陈卜公采取易经阴阳之理,皇帝述问,针灸大全三部书编成一太极拳,在村中设武学社,教青年们练习,保卫桑梓,地方得安.详细情况在余十六世祖陈鑫----字品三,编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中,故不赘述. 明末清初时,余九世祖陈王庭功夫纯厚,拳艺深入化境,对陈式太极拳精益求精,教有名弟子蒋发,王庭公年老遗像蒋发侍立,现此像尚留. 清道光年间,余十四祖陈长兴,拳艺高超,编著太极拳十大要注,太极拳点头篇,太极拳用武要言.年老站立于千百人群之中,无论如何推旋,拥挤,凡近其身者,如水冲石,不抗自退。脚步丝毫不动,人称为牌位先生。教有名弟子河北省杨露蝉,数百年来,我们村练太极拳的很多,出现不少名手,现在练拳的人仍很多。杨式太极拳就是指杨露蝉教授的太极拳。杨在陈家沟学拳一住七年,昼夜无间,待拳学成后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徒众甚多,就自立一派名为杨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北京吴鉴全,他是旗人,后来以吴为姓,其父名全佑,跟杨露蝉的儿子杨班侯学的太极拳,吴鉴泉是跟其父学的,吴鉴泉于1930年在上海教太极拳,徒众很多,就自立一派吴式太极拳。 孙禄堂是孙式太极拳,原学形意拳,后来跟郝如真学了一套太极拳,郝如真跟武禹襄学的太极拳,武跟河南温县赵堡街陈清平学的太极拳,陈清平是陈家十五世祖,于道光年间迁到赵堡街的,距陈沟村五华里。 现在社会上练的太极拳,各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都有其相似之处。这是因为都是一脉相传的缘故。 二,为什么这拳名叫太极拳? 为什么叫太极拳呢?因为这趟拳是刚柔相济,结合太极阴阳相停之理(就是阴阳不偏,故名为太极拳。).什么是太极?就是包括全世界这个大圆圈,原来是一无所有名为无极,后来有了阴阳二气,故名为太极。这就是无极而后生太极。什么是阴阳二气?就是天为阳地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总之太极之阴阳是包罗万象的。如果没有这些阴阳之理,世界上就会万物不存,五谷不生,世界上就没有人类。太极之阴阳岂可忽视也。 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就是动则为刚,静者为柔;开者为刚,合者为柔;发劲为刚,蓄劲为柔;气为刚,劲为柔;总之太极不离阴阳,太极不离刚柔。阳者为刚,阴者为柔,太极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的,阴阳相停。太极拳是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柔相济。这就是这趟拳名叫太极拳的原因。 三,为什么要打太极拳? 古时发明太极拳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起打仗的作用,一个起强健身体的作用。在枪炮发明以前,学习其技击的特点是打太极拳的人所追求的主要目的。枪炮发明之后,疗病保健,增强体质就是打太极拳的主要目的了。但是即使武器发展到了今天,学习太极拳的技击,对于备战和保卫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打太极拳就是要使太极拳这个古老的拳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个革命者最宝贵的当然是为革命献出一切的决心,必要时流血牺牲,在所不惜。在具备这个为革命献身的决心的前提下,怎样对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呢?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

弟子规全文翻译及注释上课讲义

弟子规全文翻译及注 释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 力则学文 (注释:训:教导,教诲。悌:敬爱兄长为悌。信:言语真实,诚实。)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其中提出了许多生活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这些事情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典籍,以获得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注释:应:应答。命:指派,差遣。承:接受,承受。) 译文: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过了很久才应答;父母差遣,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应该恭敬地聆听;父母批评,应当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注释:清:冷,凉。省:问候,探望。反:同“返”,回来) 译文: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汉朝时期的黄昏(人名)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睡前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自己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

时起居作息,要做到有规律,做事也要有规矩,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担忧。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注释:为:做。苟:假如。亏:欠缺,短少。亲:父母。) 译文: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一旦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的行为了。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据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了污点,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 有伤贻亲羞 (注释:亲:父母。好:喜好。具:置办,准备。去:除去,去掉。贻:让。羞:感到羞辱。) 译文: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如果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会让父母担忧;如果我们的品德有了污点,会让父母感到羞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 色柔吾声 (注释:方:才。过:过错。谏:用言语规劝尊长。更:更改。怡:使——喜悦、快乐。柔:使——柔和。) 译文:父母爱我,我孝敬父母,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父母不爱我,而我又能孝敬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大孝。如果父母有了过失,我们要劝其改过;劝的时候一定要和颜悦色,声调柔和。

太极拳论白话文解

【太极拳论】白话解析 【太极拳论】是我国太极拳经典理论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理论专著,作者王宗岳。 王宗岳清代山西人,乾隆年间在世(公元1736---1795年)。据传,王宗岳是继宋末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之后一位最重要的传承者。杨澄浦(杨氏太极拳传人)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写道:“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张松溪,蒋发诸人相传不绝。陈长兴师(陈氏太极拳第十四代传人),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王宗岳精通拳、剑、枪法,而“少时自经史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言无书不读”。同时著有【打手歌】、【十三势行功解】、【太极拳释名】等经典之著。其【太极拳论】集古代哲学、阴阳学、中医养生、儒道文化、古代兵法之大成。唯精品之极,最为著名。 【太极拳论】自出世百余年来,为世代太极拳家所推崇并为必修之作,其所论原理以至成为后来各名家著书立说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既有拳经之美誉,对后世太极拳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欣赏这篇名作并解真髓,从而知行合一,指导实践,将更快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拳艺水平,本人对此文进行了详细解译,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

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二、译文 太极,是由无极衍生的,是阴阳的本源。运动时,阴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彼此消长,姿态分明。静默时,阴阳二者相互制约,取向平衡。动作不可过份,也不可不足,应顺随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运动。对手以强力攻击时,我不以强力相抗,而以柔韧的劲力顺势引入化解,这种方法叫作走。我以顺随对手来力的方式贴靠住对方,使其来力落空,这种方法叫作粘。对手动作快来,我就快速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7)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1352378.html,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7) 作者: 来源:《少林与太极》2010年第02期 刚柔俱混,一片神行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互运,无端可寻。”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乾坤如籥,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弛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不穷。” “太极不过阴阳之混沦耳……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 “一来一往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圆象。” “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 “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 真神品矣。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和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 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弟子规全文解释(最新)

弟子规全文解释 弟子规解释: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译文全文总计6000多字,加上弟子规原文全文共计1080字。弟子规全文解释和翻译是一篇宏著,对理解认识弟子规原文有积极意义。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 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

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注解: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 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徵著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 —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 《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II 。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王宗岳太极拳论讲解及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和记忆口诀

王宗岳太极拳论讲解及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和记忆口诀 一、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太极拳论》为清代太极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论点精辟,文字生动,言简意晐,字字珠玑,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太极。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所谓“无极”,就是宇宙的最初状态。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形无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古人将此名之“无极”,并以“o”表示。其基本含义是“空”、“无”,但此时却是“无一物而包万物”。对于人体来说,无极即是虚静,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太极”,生于“无极”。“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环。”古人在代表无极的圆圈之中画上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合的黑白鱼,代表阴阳,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祥活泼,妙趣自然,这就是太极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明白了“无极”、“太极”、“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我们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静”,使自己进入“无极”状态,全身心地放松, 然后静极生动,在意念的指导下,气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内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领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内动产生外动,外动引导内动”等阴阳关系。只有经过长期的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开合自如,周身一家”,达到阴阳的高度统一,进入“太极”境界。

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序《陈氏太极拳图说》重印本(康戈武)

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序《陈氏太极拳图说》重印本(康戈武) 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自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发行后,引起了武坛广泛、持续的关注。70年后的今天,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为了适应当代读者的需求,拟于近期内重印此书合订本,并邀我写点导读的话叙于书首。思之再三,谨将我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心得概要为泛读、精读、研读,名之为《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与读者诸君进行交流。 一、以泛读明其概要 “泛读”,可以理解为泛泛地读,或者说是快速地翻阅一遍。凭此了解全书的概貌和特色,获取是否值得精读和研读的信息。 原版本《陈氏太极拳图说》分为卷首、卷一、卷二、卷三共四册。在其后出现的翻版和重印本中,有的将四卷合订为一册。该书内容可概要为四部分: 其一是陈氏太极拳架64势的练法。这部分所占篇幅最多,是该书卷一、二、三的主要内容。 其二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不仅有集中于卷首的阐述太极拳与《易》相融的图文4则和《太极拳经谱》等11篇太极拳论文,还有分散于64势各势练法图说中的拳理和拳诀。 其三是太极拳的文化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于卷首,包括有40则介绍周易知识的图文和12则介绍人身经络穴道的图谱和歌诀。 其四是阐述陈氏太极拳发展脉络和时人评述陈氏太极拳的文章。包括辑录于卷首的河南西平(华)陈泮岭《太极拳谱题词》、与温县邻里相望的卫辉汲人李时灿(敏修)序、邻人杜严序和作者陈鑫的自序;附录于卷三的《陈氏家乘》(节录陈王廷以后部份)、《陈英义公传》、《陈仲甡传》、《温县陈君墓铭》、李春熙《跋》、刘焕东《后叙》,另有沁阳杜元化(育万)以订补者名义加入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则。 通过泛读,我们发现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一部全面介绍陈氏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专著。全书有着图说详明、技理交融、以诀示要、适用面广等特色。 图说详明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一个特点。此书以“图说”的形式,展示全书的内容。着墨于《易》时,易图与易理相连。介绍到经络穴位时,经络图与歌诀兼收。图说拳式动作时,不仅有整体姿势图,还有上肢运行图、下肢运行图、步位图、运动气机图、内气运行图、缠丝劲图、内劲图等;而且,不仅每一图皆附有相应的文字解说,还用线条将文字解说和身体某部相连的方式,针对性极强地图说身体各部的运动要领。藉此,将拳势图说得清晰细微,将拳理剖析得深入浅出。从这种详明的图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渴望读者能看懂、学会的心愿。 技理交融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二个特点。此书在卷首中集中辑录了作者的太极拳论文,介绍了作为太极拳文化基础的易理和中医经络知识。然而,大量带有指导意义的拳术理论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都出现在与拳势相应的解说中。 例如,在解说“第一势金刚捣碓”时,作者在描述了外形运动方法、内劲运行方法,动作的攻防作用,身体各部的姿势要领后,以《总论》为标题,论述了太极拳运动的阴阳总则,指明“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进而以《取象》为标题,取象乾坤,以“乾健坤顺”、“阴阳合德”,说明运动的阴阳法则。其文云:“当其静也,阴阳所在,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阴阳皆具,是谓阴阳合德。”随后,又以5首“七言俚语”进一步描述练习“金刚捣碓”的要求。最后,注明了练习此拳势时需要注意的“百会”等穴位的位置。此外,解说文中还包含有一些习武常识。如在道德教育方面,强调

弟子规全文(注音及解释)

弟子规 zǒng xù 【总叙】 dìzǐguīshangr?nxùn shǒuxiàotìcìjǐnxìn fànàizh?ng ?rqīnr?n yǒuyúlìz?xu?w?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rù zé xiào 【入则孝】 fùmǔhūyìng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wùlǎn fùmǔjiào xūjìngtīng fùmǔz?xūshùnch?ng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dōngz?wēn xiàz?qìng ch?nz?xǐng hūnz?dìng chūbìgào fǎnbìmiàn jūyǒucháng yawúbiàn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shìsuīxiǎo wùshànw?i gǒushànw?i zǐdàokuīwùsuīxiǎo wùsīcáng gǒusīcáng qīnxīnshāng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qīnsuǒhào lìwaijùqīnsuǒwùjǐnwaiqùshēnyǒushāng yíqīnyōu d?yǒushāng yíqīnxiū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qīnàiwǒxiàoh?nán qīnzēngwǒxiàofāngxián qīnyǒugu?jiànshǐgēng yíwúsar?uwúshēng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jiànbúrù yuèfùjiàn hàoqìsuí tàwúyuàn qīnyǒujíyàoxiāncháng zh?uyashìbùlíchuáng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sāngsānnián chángbēiyajūchùbiàn jiǔr?uju?sāngjìnlǐjìjìnch?ng shìsǐzhěrúshìshēng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chū zé tì 【出则弟】 xiōngdàoyǒu dìdàogōng xiōngdìmùxiàozàizhōng cáiwùqīng yuành?shēng yányǔrěn fanzìmǐn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hu?yǐnshíhu?zu?zǒu zhǎngzhěxiān y?uzhěh?u zhǎnghūr?n jídàijiào r?nbùzài jǐjídào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 chēngzūnzhǎng wùhūmíng duìzūnzhǎng wùxiànn?ng lùyùzhǎng jíqūyīzhǎngwúyán tuìgōnglì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qíxiàmǎch?ngxiàjūgu?y?udài bǎibùyúzhǎngzhělìy?uwùzu?zhǎngzhězu?mìngnǎizu?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zūnzhǎngqián shēngyàodīdībùw?n quafēiyíjìnbìqūtuìbìchíwanqǐduìshìwùyí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shìzhūfù rúshìfù shìzhūxiōng rúshìxiōng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jǐn 【谨】 zhāoqǐzǎo yamiánchílǎoyìzhìxīcǐshích?nbìguàn jiānshùkǒu biànniàohuízh?jìngshǒu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guānbìzhang niǔbìji?wàyǔlǚjùjǐnqiazhìguānfúyǒudìngwai wùluàndùn zhìwūhuì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yīguìjié búguìhuá shàngxúnfèn xiàchènjiā duìyǐnshíwùjiǎnz?shíshìkěwùgu?z?

张三丰太极拳论浅解

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在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锉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张三丰《太极拳论》解 1.“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这是本篇论述的主旨,对指导推手有重要意义。推手要强调轻灵,而今天的推手比赛中,许多人动作僵硬,脚步沉重,这是不对的。“贯串”,在后面的文字有更具体的解释。 2.“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气宜鼓荡”,是说丹田之气在鼓荡......。“神宜内敛”是说神情自如,不要表现出一付气势汹汹的样子,当对方一触动我,我马上就把内在的精神能量表现出来。 3.“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 “有凹处有凸处,有断时有续时,此皆为不能圆满也。

凸凹之处易为人所制,断续之时易为人所乘,皆致败之由也。” 推手常打对方一个死角,如把肩关节、肘关节或腕关节,甚至把腰制住,此是凸凹之病;又曾一击把对方打偏,然无二击后续之力,丧失良机,对方又恢复稳定;我之断劲,也常为人所乘,一击落空,失去回旋余地,此皆断续之病。 4.“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这是论发劲。人身具五弓,有人说五弓是两腿、两臂和一身,这不全面;五弓是脚(掌趾)、腿、身、臂、手(掌指)。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五弓齐发,威力无穷。这里强调了脚、腿、腰、指。脚蹬地才有力;腿由曲到伸才有力;腰是一身上下连结的枢纽,弄不好会使全身之力分成上下两截,腿脚之力上不来,剩下两支胳膊发人无力。所以,推手发劲时腰要实不能虚,否则成了马蜂腰。此外,发劲时还应消肩直腕和弹指,把对方松弹出去,而不是撞出去或搡出去。 5.“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推手发人,常发不动对方,主要原因是不得机得势,当对方处在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就发力,用力很大而收效甚微。何谓得机得势?,如何得机得势?,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对方处于失重(不平衡)的状态时,如被我打偏、打起(脚跟离地),抓住这个时机发力打击对方,就会用较小的力而

太极拳论(王宗岳)

转载《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谈》 《太极拳论》为清代太极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论点精辟,文字生动,言简意晐,字字珠玑,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要练好太极拳不可不仔细研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下面谈谈自己对这篇拳论的粗浅认识,供各位拳友参考,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太极。有不少人,打太极拳多年,你问他什么是太极,却说不出来,也就是说,是在稀里糊涂地打拳。俗话说,“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练太极,不明理,就难入太极之门,当然,就更谈不上练好太极功夫了。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 所谓“无极”,其本义是“太虚之初,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也就是宇宙的最初状态。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形无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古人将此名之“无极”,并以“o”表示。其基本含义是“空”、“无”,但此时却是“无一物而包万物”。对于人体来说,无极即是虚静,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太极”,生于“无极”。“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环。”古人在代表无极的圆圈之中画上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合的黑白鱼,代表阴阳,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祥活泼,妙趣自然,这就是太极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明白了“无极”、“太极”、“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我们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静”,使自己进入“无极”状态,全身心地放松, 然后静极生动,在意念的指导下,气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内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领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静极

陈式太极拳式要领说明

陈式太极拳式要领说明 金刚捣碓类 1、金刚捣碓式名考释: 拳式命名,主要是为了便于记忆。而所取名字,亦各有意义,大概不外以下几种规律,即象形的、说明动作的、说明作用的。 金刚捣碓取义为象形之类。式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拳下捣,如古代 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至于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使名 字美化,更便于记忆。亦可证张三丰创造太极的说法不实。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为名。其它太极均无此名。 要领:陈式一路共四个金刚捣碓,而动作不同。第一式共七个动作。眼法以正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自然步变为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左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前棚、引棚、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震脚等法。 2、左转身捣碓式名考释: 与第一捣碓同。但我加“左转身”字样,以别方向。各式太极均无此名。 要领:此式共六个动作:眼以左前方为主,转身后方向不变,即为正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右、左凡六转。步法从单鞭末动作的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左扑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左前棚、右收棚、左转身棚、抱缠、膝打、震脚等法。 此式与前式不同之处,从式的结构观察,便可看出:前者是从两手下垂,两足并立的 合式变开式,又变为合式的。此式则系从手足同开的单鞭变为合式的。前式系正面接手, 对方的手、步均在我手、步里侧;此式则系对方从我左手外侧进攻,手足始终在我左外方的。 3、右转身金刚捣碓式名考释: 取名意义同前。我加“右转身”三字,以别方向,其它陈式均无此名。 要领:此式共五个动作。眼法转向右方。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上 式掩手肱捶末动作的蹬步变左半盘步、内八字马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手法包括右侧棚、右采左按、右单列兼左转按、右足收扫、抱缠、膝打、震脚等法。

弟子规(原文和白话文解释)

弟子规(原文和白话文解释)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太极拳论》自解6页word文档

《太极拳论》自解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其中时刻含有动静转换的预兆,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同样,太极拳都是由无极桩而起势的,太极拳处处时时刻刻都准备着进行动静虚实阴阳的相互转化。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拳运动中招式变换运动时,就要分阴阳,辨虚实。而太极拳运动中每一招式静止定势时阴阳合一,虚实一体,不过这只是瞬间的,并且也预备着下一动作的分虚实。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过,动作幅度过大超过度,也可称为“贪”,贪容易出现“顶”的毛病;不及,动作幅度过小不到度,也可称为“欠”,欠容易出现“丢”的毛病。 太极拳运动讲究中正,动作幅度适度。不能大而过度,也不能小不及度,要不贪不欠。过和不及都会使身体失中。与人交手要在保持自己身体不失重心的前提下迁就顺从别人的动作,随对手的弯曲伸展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动作,不能与人顶劲抗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与人交手如果对手用强硬之力对付我,则我就应该用柔活劲化之,这在太极拳中称之为“走”。要时刻让自己处于对敌的有利形势,而使对手处于不利的形势,这在太极拳中称之为“粘”。“走”用以化敌,“粘”用以制敌。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对手出手迅速我就快速地招架他,对手出手缓慢我就柔缓地应付他。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虽然太极拳运动动作千变万化,但是其拳理原则却是唯一不变的。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太极拳运动练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三层功夫。 第一层是“招熟”阶段。招熟,就是熟练动作及具体招数运用阶段。是知己阶段。在此阶段,要拜名师学习高质量的标准拳架子。然后下功夫练架子并不断的经过纠正架子。赵堡太极拳称为“盘架子”、“捏架子”。最终,拳架子标准无误并且练习熟练灵活,动作快慢急缓适中,各式连接停顿合理,动作不撇不听不流水,招式运用灵活自如,随心所欲。此阶段与人交手打人为“招打”。 第二层是“懂劲”阶段。懂劲,就是体悟明确劲力以及运用劲力阶段。为知人阶段。在此阶段,要多请师父做喂劲练习,多与人推手交流,练习劲力的听、引、化、发。最终达到与人交手对人劲力感知准确,引领合理,柔化巧妙,发放轻灵的境界。此阶段与人交手打人为“劲打、气打”。 第三层是“神明”阶段。神明,太极功夫出神入化,全身轻灵空透,无形无象。此阶段是在前两阶段基础上通过自己不断修炼,多读书明理,广泛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及道武医儒释等典籍,用心揣摩,边访各家各派名师交流学习,最终达到的出神入化的神明境地。此阶段与人交手打人为“意打、神打”。 太极拳练习要遵循上述的拳理原则而循序渐进,首先要下功夫练熟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