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第20卷第5期

2011年10月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Vol.20No.5Oct.2011收稿日期:2009-09-12;修回日期:2010-04-15

基金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2007AA120306);国家科技支撑“十一五”计划(2008BAK49B02)

作者简介:薛东剑(1977-),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E-

mail :Xdj101@sina.com 文章编号:1004-4574(2011)05-0162-07

“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

———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薛东剑1,2,何政伟1,2,张雪峰2,张东辉

2(1.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山体大面积滑坡、崩塌、泥石流及

堰塞湖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对平武、青川县地质、水文、气象条件等地面调查的

基础上,

以多源遥感数据为信息源,结合3S 技术,解译了次生地质灾害及潜在地质灾害体,并进一步探讨了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灾后重建、高山峡谷地震多发区的防灾及灾害遥感机理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遥感图像;地质灾害;地震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secondary geohazard after “5.12”earthquake :

a case study of Qingchuan and Pingwu counties

XUE Dong-jian 1,2,HE Zheng-wei 1,2,ZHANG Xue-feng 2,ZHANG Dong-hui 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

2.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of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59,China )

Abstract :The “5.12”Wenchuan earthquake induces a large number of secondary geohazards ,causing large -scale mountain landslide ,collapse ,debris flow ,barrier lakes and other secondary disasters.The earthquake has cause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to loss heavily.Through the ground investigation of basic ge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etc.,in Pingwu and Qingchuan regarded multi -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as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combined with 3S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secondary geohazard and potential geohazard body ,and furthermore talks about occurr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secondly geohazard after-earthquake.The findings should be good refere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prevention for disaster-prone area and the mechanism on disaster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frequent earthquakes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image ;geohazard ;earthquake

我国地处阿尔卑斯—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都较高,全球大陆

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大量震灾实例表明,强烈地震—

——特别是发生在

高山峡谷区的强震,普遍诱发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如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引发大量滑坡,分布面积

约为50000km 2,仅静宁县被覆没的村庄就有20多个;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引发大量崩塌,60多个集镇、村

寨覆没,其中叠溪镇500多人仅5人幸免遇难;后来的辽宁海城、河北唐山地震,造成的沙土液化,地裂缝等

也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1]。而汶川“5.12”地震,由于地震影响区内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地质构造复杂,

加之余震频繁,更是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碎屑流、塌陷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地震破裂带通过之处,道路、河流错断,房屋、农田毁坏,地震引发的山崩、滑坡等使基岩裸露,植被遭到彻底毁灭,山地生态环境极度退化。这类地质灾害的一次性规模虽小于地震、洪涝灾害,但其发生频度和涉

及范围远远超过后两种灾害,

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的研究很多,如曹炳兰等[3],在对巴谢河流域滑坡分布特征和坡谷稳定性分析

的基础上,

认为岩性、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等条件是滑坡发育的主控因素;郭嘉仁[4]就四川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发现,泥石流分布具有区域性、周期性、季节性、夜发性、群发性等特点;而对地震造成次生灾害

规律的研究,则早在20世纪80年代Keefer [5-6]就研究了地震引发的崩滑特点;随后国内毛颜龙等[8-10]通过

地震触发滑坡体滑动的机理等研究,

发现地震烈度、岩性、发震构造等对滑坡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5.12”地震后,庄建琦等[11]对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崩塌、滑坡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坡度与坡度粗糙度对滑

坡的贡献最大,且灾害多集中分布在灌木林地;黄润秋等[12]通过对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发现

距断层越远地质灾害分布越少,

断裂的扭转和错列部位由于释放能量多,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部位,而大型地质灾害也往往就发生在这些部位。这这些研究成果对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滑

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其所处复杂地质环境变异的结果,灾害的诱发也是环境因子的综合变异过程,在此以青川、平武县为研究区,针对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覆盖面广、交通不便利等因素,运用美国陆地卫星TM 和法国SPOT 遥感影像,结合监测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处理之后,解译了次生地质灾害及潜在地质灾

害体,

探讨了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分布及规律等。1

研究区概况1.1自然地理概况

研究区青川、平武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地带,川、甘、陕交界处,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白龙江下游地区,东经103?50'-105?38',北纬31?59'-33?02'。东邻广元朝天区、市中区、剑阁县、陕西省宁强县,南接北川县,西连松潘县,北靠甘肃、东南接江油市,西北倚九寨沟县。该

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降水丰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地貌类型为高山、中山、低山及河谷冲积平坝,最高点位于平武境内的雪宝顶,海拔5560m ,最低点位于青川县内海拔491m ,山区深切沟谷发育,清水河、白龙江、乔庄河贯通青川南北,位于涪江上游的平武县境内山地主要由近南北走向的岷山山脉、近东西

走向的摩天岭山脉和近北东至南西走向的龙门山脉组成。区内所有乡镇都有公路到达,

212国道、绵广高速公路(108国道)、川甘公路和宝成复线铁路穿越青川县境,如图1。区内地形崎岖、山区沟谷深切,地质灾害种类多、发育频繁,爆发时间相对集中,是四川省受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区域之一。

1.2地质背景

研究区地层出露广泛,地层大致沿构造线向成条带式展布,青川县境内地层出露除缺失白垩系外,各系

地层皆有出露,

但以前泥盆系和志留系出露面积最大最多,而各系地层大致沿构造线向成条带式展布。平武县出露地层,跨及扬子区,巴颜喀拉和南秦岭3个地层区,包括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志留系、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除第四系外,其余地层均为一套变质岩系。区内地质构造复杂,位于松潘—甘孜推覆造山带和杨子陆块的结合部位,跨属后龙门山推覆造山带和龙门山前陆推覆-冲断带,活动构造发育,如图2。区内区域构造有都江堰—江油断裂、青川—平武断裂和映秀—北川断裂及虎牙断裂,不同时代的构造形成机制各异,它们既有代表近水平伸展的流变构造、剥离断层、顺层剪切,又有代表水平挤压形成的逆冲韧脆性剪切构造、纵弯褶皱,还有代表压扭性质的脆性走滑断层。映秀—北川断裂也称龙门山中央断裂,其南东以映秀—北川断裂为界与前山推覆构造带相邻,北西以青川断裂为界与后山推覆构造带相连,映秀—北川推覆构

造带主要由褶皱基底、

沉积盖层,可能还包括部分残留的太古-早元古界的结晶基底构成。褶皱基底由元古界黄河水群绿片岩相变质地层、晋宁—澄江期岩浆岩和下震旦统火山岩地层组成,在褶皱基底上零星残留有

·361·第5期薛东剑,等:“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由上震旦统-中三叠统的浅海—

——陆棚相碳酸岩-碎屑岩建造组成的沉积盖层;青川—平武断裂在总体上表现为逆冲为主的同时还兼具有走滑特征,整个推覆体主要以前寒武系碧口群、震旦系白云岩、茂县群千枚岩和危关群砂板岩构成[13]

图1

研究区交通位置简图Fig.1Sketch map of traffic and position of study

area

图2研究区构造分区图(引自王全伟

《1:5万南坝区域地质图说明书》)Fig.2Tectonic regionalization of study area

2遥感地质灾害调查

国际对滑坡定义普遍认为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滑坡是指组成斜坡的物质———天然的岩石、土、

人工填土或这些物质的结合体向下和向外的移动。即在以重力为主的自然营力作用下,斜坡发生变形的现·461·自然灾害学报第20卷

地震地质灾害介绍

随着全球高技术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于城市,地震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影响尤为严重,城市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64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18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1990年发生在江苏常熟的5.1级地震造成近5亿人民币的损失,1993年在Lutar 发生的6.9级地震造成约20000人死亡,1997年发生在广东三水市4.4级地震损失近8000万元人民币,2003年末的伊朗Bam地震更是造成了3万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而199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西藏玛尼8.0级地震几乎没有造成损失。据统计,20世纪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170万,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4%,直接经济损失4100亿美元,其中城市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61%,经济损失约占85%。这是由于城市人员稠密,财富高度集中,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地震是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破坏性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各种工程结构的破坏与功能失效,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会引起区域经济的暂时停顿、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发性快速错动导致发生直下型地震引起的。大量的震例表明,活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层线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断层两侧的其它区域。7级以上地震往往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目前的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这样大的错动对地面设施的直接毁坏。例如1966年邢台7.2级地震沿地震断裂带的灾害损失明显加剧;1976年唐山地震极震区就在发震构造带上;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沿线,据1995年3月日本朝日新闻社报道,90%以上的震亡人数集中在沿断层2—3km的宽度范围内;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北安那托里亚断层西段的北分支上,建在该断层上的建筑物基本上全部倒塌,而在两侧距断层仅几十米的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就轻得多;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也将建在车笼埔断层上及其两侧十几米范围内几乎所有建筑物夷为平地,包括一个坚固的地下军火库,而十几米以外的建筑物则基本完好。因此,通过开展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准确了解活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合理科学的规划城市建设,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措施,将

灾害防范: 应对次生灾害 至少做两件事

应对次生灾害 至少做两件事 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 记者:九寨沟震后的地灾防治有何特点? 崔鹏:和汶川特大地震相比,此次九寨沟地震也是在地震活跃的高山区,且高山坡度较陡,在地震作用下容易激发次生地质灾害。但和汶川不同的是,九寨沟是一个全球知名的旅游区,在这里我们除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以外,还要关注对景观的保护,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而在九寨沟,次生地质灾害也确实可能对景点产生影响。 记者:应对次生地质灾害,您有何建议? 崔鹏:除了对已经出现的地质灾害加紧整治外,后期应对次生地质灾害至少有两件事要做。第一,地震后有些山坡已经垮了下来,有些山坡结构损坏了但没垮下来。对这些震损的山坡,需要进一步分析以确定震损部位及稳定性。第二,需要对景区内现有泥石流治理工程做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九寨沟里有33条泥石流沟,其中有17条可能对当地居民、景点产生威胁的泥石流沟已经得到治理,从目前结果来看,这些工程运行效果不错。但是地震可能会改变泥石流形成条件,原来的工程是否需要补充或加强,需要开展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 泥石流灾害是可以控制的 记者:除了因地震造成的损伤,目前九寨沟景区内也存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怎么防范? 陈晓清:过去大家只看到九寨沟的美丽,可能不知道,九寨沟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受到泥石流的威胁。历史上九寨沟内曾多次发生泥石流,树正寨还曾经被冲毁过。1985年,政府针对九寨沟的泥石流灾害做过一次深度治理,采取了很多措施,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镜海,一个标志性的景观就是沟尾的那几棵树,但实际上过去那些树是在海子中间的,每年

发生的泥石流都将其往前推进,1985年治理后,到现在那几棵树基本还在原来的位置,说明我们的控制是有效的。地震之后,泥石流的物源肯定有所增加,所以现在先要检查一下此前我们修筑的防控设施的受损情况,再考虑是否要增加新的措施。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精品资料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实用技术手册 国家减灾委员会 抗震救灾专家组编科学技术部 年月

目录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 ..................................................................... 第三章生产安全 ........................................................................... 第四章灾害损失评估 ................................................................... 第五章灾后重建选址防御地震次生灾害技术指南...................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一、震损水库大坝隐患探测与安全评价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受强烈地震影响,大坝内部及附属建筑物的结构可能受到严重损害,例如出现裂缝、松动、严重渗漏,垮塌等重大隐患,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大坝内部隐患检测,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直接有效的检测数据,并为除险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二)技术简介 利用以上专用探测设备对水库大坝坝体和坝基进行隐患探测,对开裂和渗漏进行分析评价。 (三)适用范围 混凝土大坝、土石坝及堤防的安全检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 三峡大坝、丰满电厂大坝、二滩电厂大坝、云南普洱地震震损水库东洱河水库和大河边水库、福建山美水库、湖南岳阳麻塘垸大堤、大毛家湖大堤、中洲垸大堤等。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课题:自然灾害 第四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一、课标内容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预设 运用资料,说明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成灾的原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习新】 〖知识点一〗地震灾害 1.概念 (1)地震: (2)相关概念 ①震源②震源深度③震级④震中⑤震中距⑥烈度⑦等震线 2.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频发地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4.我国的地震灾害特点和频发地 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5.地震的避防 政府和社会层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预警和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个人层面:①在室内迅速关闭电源、煤气,选择开间小的地方躲避,如卫生间、厨房、储藏室,远离窗户、镜子,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被子、枕头、坐垫等保护头部。②在室外徒步选择空旷地带避难,远离电线杆、高大建筑物、大型广告牌。③在野外远离山崖、陡坡和高压线。④被困在废墟中应保持冷静,保存体力,保持呼吸通畅,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适时发出求救信号,如呼叫、敲击物体等。 〖知识点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4.我国的多发地 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5.滑坡与泥石流的避防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573958.html,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作者:张怡 来源:《商情》2016年第22期 【摘要】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震灾预防是减少灾难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文章浅谈了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破裂所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它像海啸、龙卷风和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1 震后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频度较高等特点,并产生严重的次生危害,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1.1 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多方面的,直接灾害主要有:①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②地面破坏;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④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1.2 地震引发的间接灾害(次生灾害)。地震间接会引发火灾、水灾、毒气泄漏和疫病蔓延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要大。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①火灾;②水灾;③毒气泄漏;④瘟疫。 1.3 地震引起的人为危害。由于破坏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摧毁力,造成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惧。有些地震本身并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人们的恐慌,再加上各种“地震消息”广为流传,导致社会动荡,从而造成损失。 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措施 2.1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对危险区进行圈定,制定相关的防治规划。在灾区对次生地质灾害进行普遍调查,进一步确认可能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区,预测灾害规模和类型,动态监测重点的泥石流和滑坡,规划和制定具体的应急救灾和防治措施。 2.2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次生地质灾害地区应当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对震区开展工程建设,如城镇、桥梁、铁路和工厂等的修建,应尽量避免在滑坡体上进行施工和建造,选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一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第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 然灾害的成因。 水平1:能够运用资料,判断自然灾害 的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资源,说明常见自然 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 水平3:能够运用资源,说明典型地区 自然灾害的成因。 水平4:能够运用资料,分析自然灾害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人类不合理的 经济活动是自然灾害加剧的 重要原因。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 灾害的成因。 区域认知:说明常见自然灾 害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主要 自然灾害,说明其特点、成 因及危害。 第一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判断正误。 (1)自然灾害的形成只有自然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2)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集中的地带。(√)

2.导致山体滑坡的因素包括( ) ①岩体或土体松软、破碎②岩体或土体的重量大 ③地表植被固定力下降④人为锚定岩体土体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岩体或土体重量大,若是松软、破碎的岩体或土体,在缺少地表植被固定力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滑坡。人为锚定岩体、土体,可以减少滑坡的发生。 3.为什么地震之后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大? 提示地震之后,土体与岩体之间、岩层与岩层之间更容易发生滑动,山石破碎、松软容易在重力影响下自然下滑,所以地震之后的滑坡可能性更大。 二、主要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干旱不会发生在湿润区。(×) (2)洪涝灾害容易发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2.台风破坏力主要取决于( ) ①强风②暴雨③巨浪④闪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与解析

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与解析摘要:地震发生时会产生许多的地震次生灾害,如楼房倒塌、火灾、水灾、危险物品及有害气体的泄漏等,尤其是在城市,学校、医院、机关、商场、企业等重要场所人口密集,如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引起的次生灾害会更多,危险性会更强。本文就如何加强地震次生灾害预防和策略做了探讨和研究,努力推进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事业。 关键词:地震灾害;次生灾害;预防措施;对策 abstract: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will produce a lot of seismic secondary disasters, such as flood, fire, building collapses, hazardous and harmful gas leakage, especially in the city, the school, hospital, office, shopping malls, business and other important places with dense population, if not timely preventive measures, induced secondary disasters will be more, danger will be stronger. this article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and researched,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reducing city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key 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u457+.5文献标识码:a

17知识讲解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

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 考点解读 地震的产生机制、发生过程及预防措施。 知识清单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________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________超过岩层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________或________,使长期积累的________急剧释放出来,并以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震动,成为地震。 2.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________有关,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震级。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________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________烈度。烈度与________大小、震源深浅、________、地质构造和________等有密切关系。 3.分布:板块的________地壳________,是地震易发区。________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参考答案 1.地应力地应力断裂错位能量地震波 2.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一个影响多个震级震中距地面建筑 3.交界处不稳定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发生过程 1.地震的形成机制 ①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②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发生破裂和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③除了构造运动,外力作用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都可能诱发地震。 地震波特点对人的影响对建筑物的影响 纵波传播速度快,引起地 面上下颠簸震动 使人先感到上下颠簸使建筑物上下震动 横波传播速度慢,使物体 产生前后水平晃动 使人在地震发生一段时间 后感到水平晃动 使建筑物水平晃动,是造成 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要点二:震级与烈度【高清课堂: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366378 特点及主要描述参量 1.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2.烈度 概念: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它们的关系如下:

常见地震次生灾害及其防治

常见地震次生灾害及其防治 摘要:地震后常见此生灾害及其防止。 关键词: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火灾,疫病防治,社会动荡。 正文: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地震灾害突如其来,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截至六月二号上午九点,5.12汶川大地震已经导致69016人遇难,18830人失踪,另有368545人受伤,受灾群众累计达45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 在我们关注地震导致的重大损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地震次生灾害提高警惕。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引发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杀人无数的海啸就是次生灾害的一种。 地震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往往防不胜防。但是地震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却是可预见,可防治的。 最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是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现在上百度搜索“汶川泥石流”,一张张图片触目惊心,不忍久视。巨大的山体像切豆腐一样被从中剖开,从山上滚落的巨石随处可见。一幢幢楼房被砸坏,一个个村庄被掩埋。泥石流还会堵塞河道造成河流上游水位上涨,形成“围堰湖”,进而引发水灾等其他次生灾害。泥石流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提前预见,先期准备。城镇村庄房屋的选址应该避开山谷及泄洪水道,已经建在上述危险位置的房屋应及时迁出。在建房、修路、整地、挖沙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山坡坡脚,特别是不能在房前屋后随意开挖坡脚。在不得不开挖时,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后方能进行施工。在地震发生后,应及时迁出山区民众,同时加强危险山体的监控,并及时检查农田灌溉渠道、乡镇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引水渠道,防止水流渗漏,尤其要避免经过土质山坡地段的渠道漏水,因为水流渗透往往是引发泥石流的直接原因。

(完整word版)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

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教案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1、定义2、分类、成因、特点 ①构造地震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成因:地应力的积累-释放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 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 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 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区、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线。 ②地震波: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地震earthquake :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 1. 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ee : 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 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 列的80% ;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 震一次释放出来。

3.地应力ground stress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 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活动断层的规模可大到板块边界,也可小到仅几十公里长。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动断层带 内,全球两大地震带是活动的板块边界大断层带;世界上著名的破坏 性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新断层与原来存在的断层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在许多活动断层上都发现了古地震(指有仪器记录以前的地震)及其重复现象,说明地震也是沿断层分布的;大多数强震的极震区和等震线的延长方向和当地断层走向一致;从震源力学分析(震源机制)可知,震源错动面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可见,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因此可通过地震带发现和研究活动断层带,而活动断层带的存在和断层作用又是产生地震和地震成带分布的根 本原因。 5.地震前兆earthquake precursor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 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昧、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等物品,要严密监视;一旦发现剧毒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修。 对大型水库、堤坝等,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要 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山体崩塌 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震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人员,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 高门脸、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 电线震断触电伤人。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 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所以一定要加强地震后火灾的预防,消除火源。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 一是大地震时不要急,要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选择。 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 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 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 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4、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 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要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 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地震发生后要迅速撤离,以防强的 余震。 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 二是远离危险区,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 一带。如果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 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会间接引起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疫病蔓延等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例如: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等等,可见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火山爆发、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暴发、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如核电站污染物泄漏等)、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突如其来,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大中城市,那么损失不亚于一次真正的破坏性地震。 1)遇到地震引发的海啸怎么办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8.7级强烈地震,引发波及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千米处发生9.0级的强烈地震,随即引发大海啸,并淹没了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人员大量伤亡。 海啸是地震的次生灾害的一种,而地震活动是海啸最主要的原因。在海洋中或在海洋附近,在地震的形成或减弱时都会发生海啸。在地震发生时,海底板变形,造成海水移位。在地震减弱时,地壳板块之间相互滑动,造成大量的旋流,而引发了大量海水的置换和转移。另外,海底山崩也能导致海啸。海底山崩常发生在地震期间或海底火山爆发时。这些山崩以及地震中落下的沉淀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海水移动,引发海啸。 ①地震海啸的两种形式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形成的。其形成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突然错动向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返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的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中部 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②什么样的地震会引发海啸 有些地震会引发海啸,有些则不会,这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地震强度、地震波的方向、海底地形等,细微的状况差别往往决定着生与死的界限。地震强度是地震产生的最大震波范围的衡量标准。7.5级以下的地震通常不会产生海啸,但也有6.0级地震产生本地小范围、破坏性稍小海啸的例子。当地震活动导致断层周边地块产生垂直运动的时候就会引发海啸。当海底部分地块垂直移位或者开始上下运动时,地块上面的海水也会发生位置改变。这种运动会导致将海水往上推的能量巨大的波浪产生。反之,将地块水平推动的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则小得多。事实上,当地震能量水平推动板块时,海水不会受到影响,无论地震强度高低,海啸都不会产生。至于海啸产生波浪的高度则取决于地块垂直运动所导致的波浪在向海岸行进过程中如何与海底地形互相作用,这可以推测海啸波行进时的规模。当在远海时,海啸通常以每小时800~1000千米的速度行进,但在靠近陆地时,行进速度会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海啸不受气象条件影响,它的能量来自于海底的剧烈运动,不会或者很少因为行进过

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第20卷第5期 2011年10月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Vol.20No.5Oct.2011收稿日期:2009-09-12;修回日期:2010-04-15 基金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2007AA120306);国家科技支撑“十一五”计划(2008BAK49B02) 作者简介:薛东剑(1977-),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E- mail :Xdj101@sina.com 文章编号:1004-4574(2011)05-0162-07 “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 ———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薛东剑1,2,何政伟1,2,张雪峰2,张东辉 2(1.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山体大面积滑坡、崩塌、泥石流及 堰塞湖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对平武、青川县地质、水文、气象条件等地面调查的 基础上, 以多源遥感数据为信息源,结合3S 技术,解译了次生地质灾害及潜在地质灾害体,并进一步探讨了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灾后重建、高山峡谷地震多发区的防灾及灾害遥感机理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遥感图像;地质灾害;地震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secondary geohazard after “5.12”earthquake : a case study of Qingchuan and Pingwu counties XUE Dong-jian 1,2,HE Zheng-wei 1,2,ZHANG Xue-feng 2,ZHANG Dong-hui 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 2.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of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59,China ) Abstract :The “5.12”Wenchuan earthquake induces a large number of secondary geohazards ,causing large -scale mountain landslide ,collapse ,debris flow ,barrier lakes and other secondary disasters.The earthquake has cause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to loss heavily.Through the ground investigation of basic ge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etc.,in Pingwu and Qingchuan regarded multi -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as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combined with 3S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secondary geohazard and potential geohazard body ,and furthermore talks about occurr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secondly geohazard after-earthquake.The findings should be good refere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prevention for disaster-prone area and the mechanism on disaster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frequent earthquakes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image ;geohazard ;earthquake 我国地处阿尔卑斯—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都较高,全球大陆 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大量震灾实例表明,强烈地震— ——特别是发生在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 分布规律 对策的研究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 10地理二班谢泳龙100204089 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 1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 2 张永双等.四川5 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 3 殷跃平,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 4 韩用顺,等.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3(4). 5 程思,易加强,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3). 6 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 1 2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学报,2008,26(4). 7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 8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 9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 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黄润秋,李为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 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 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 (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 (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3) 地形 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 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难主要有什么 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难主要有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沿海地域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炎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遗体来不及处置赏罚及情况条件的恶化可引起“情况污染”和瘟疫盛行;另外震时有的人跳楼公然场合的群众蜂拥外逃可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大地震后或地震谣传或误传之后由于恐震心理还可泛起不分时间、地域“盲目搭建防震棚”灾难;随着生产力的生长一些新的次生灾难可能泛起如高层修建地震次生灾难玻璃损坏造成的“玻璃雨”灾难;信息储存破坏引起的称为“影象破坏”灾难等。 海边的有海啸内陆的山体滑坡。 海啸、火山喷发、地裂痕等 空气污浊情况恶化致病体增多社会秩序杂乱生活难题。 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难主要有 火灾、海啸、泥石流 火灾毒气走漏 海啸 火灾海啸泥石流。饥荒(这个可以有)! 泥石流 有火灾、海啸、泥石流主要的就这些吧…… 其他的例子都不是许多…… 海效泥十牛 饥荒海啸泥石流 海边的有海啸,内陆的山体滑坡,空气污浊,情况恶化,致病体增多,社会秩序杂乱,生活难题。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难主要有什么???? ②火灾③海啸④泥石流,没有饥荒哈 火灾、海啸、泥石流。 空气,地壳震动 hai xiao ni shi liu huo zhai (ye xu you ji huang) 是火灾 海啸、泥石流(TuT,我也不知道对差池哈) 楼主是在做少年百科知识报吧,有海啸,泥石流 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难主要有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沿海地域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炎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遗体来不及处置赏罚及情况条件的恶化,可引起“情况污染”和瘟疫盛行;另外,震时有的人跳楼,公然场合的群众蜂拥外逃可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大地震后或地震谣传或误传之后,由于恐震心理,还可泛起不分时间、地域“盲目搭建防震棚”灾难;随着生产力的生长,一些新的次生灾难可能泛起,如高层修建地震次生灾难玻璃损坏造成的“玻璃雨”灾难;信息储存破坏引起的称为“影象破坏”灾难等。 3333 泥石流,山体崩塌,火山发作 1,结构地震2,火山地震3塌陷地震4,诱发地震5,人工地震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分布规律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分布规律 一、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简介 1、概念 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又称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种类比较多,主要有崩塌、滑坡,其次有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大,隐蔽性和突发性强, 破坏性大等特点。 2、含义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含两方面特征: 一是导致这些地质灾害活动的直接诱因是地震,而不是其他原因,如暴雨洪水引起的滑坡、崩塌或采空引起的地裂缝等; 二是这些地质灾害是地震灾害链的组成部分,但相对于其他地震灾害,特别是房屋等工程 二、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崩坍、滑坡和泥石流。 1、崩塌、滑坡活动的地质地貌条件 ( 1) 岩土类型及性质。岩土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对崩塌、滑坡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据典型实例统计分析,地震崩塌主要发生在黄土发育地区,部分发生在节理裂隙发育的砂岩、白云岩等比较坚硬的岩石发育地区。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黄土、堆积土、片岩和千枚岩、页岩、泥岩、构造岩等发育地区。 ( 2) 地形地貌。据调查统计,地震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以中山地区最发育,其次为高山、高原( 主要是黄土高原) (表 1) 。从局部地形看,崩塌、滑坡活动与地形坡度、斜坡高度或相对高差以及切割程度密切相关。据典型地区调查统计资料,崩塌多发生在高度 40m 以上、坡度 30°~ 70°的斜坡,其分布比率约占 65% ; 滑坡多发生在坡高 20 ~ 150m、坡度 20°~ 50°的斜坡,其分布比率约占 70% 。 ( 3) 地质构造。地震崩塌、滑坡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在大型活动断裂构造带,崩塌、滑坡不但密度高,而且规模大。这是因为断裂构造不仅使斜坡岩土体发育大量裂隙,甚至使斜坡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强化了斜坡岩土体的风化作用和地下水活动,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增加了崩塌、滑坡活动的可能。 2、塌陷形成的地质条件伴随地震活动发生的地面塌陷,除少量为黄土塌陷外,主要是岩溶塌陷。岩溶塌陷主要受可溶岩发育程度、覆盖层特征等条件影响。(1)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岩溶洞隙是岩溶塌陷的决定因素。中国发生地震塌陷活动的可溶岩除部分地区为晚中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富含膏盐芒硝或钙质的砂泥岩、灰质砾岩及盐岩外,主要为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