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警惕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需要警惕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立志当早,存高远

需要警惕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一、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什么?地震发生以后,由于地表、山体被破坏,进而可能引发多种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沙土液化等。这些灾害又可能衍生成其它灾害,如崩塌滑坡产生的巨量松散岩土可能导致泥石流;地裂缝可发展衍生成崩塌滑坡;崩滑体堵塞江河形成的堰塞湖,有可能对上下游造成灾害;失稳的破碎山体和崩滑堆积体存在再次崩滑的危险等等。由于它们不是由地震波直接产生的地质灾害,因此被称为次生地质灾害。

二、地质次生地质灾害如何识别?

1.崩塌

也称为崩落、垮塌和塌方,是大块的岩石和土块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母体,向下倾倒、崩落、滚动产生岩屑和土屑堆积的地质现象。

发生前,一般会看到崩塌处的裂缝逐渐扩大,经常有石块或土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坡顶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不时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2.滑坡

是指在降雨、地震或人工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过程,也被称为地滑走山跨山山剥皮等。

滑坡一般是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降雨,山坡上出现裂缝;在山坡坡脚处出现松脱或鼓胀;山坡中上部发生沉陷;斜坡上建筑物变形。水管断裂;泉水井水异常变化;地下发出异常声响;多种征兆之间相互印证。

3.泥石流

是指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大量冰雪融水、水库决堤后大量快速的水流夹

灾害防范: 应对次生灾害 至少做两件事

应对次生灾害 至少做两件事 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 记者:九寨沟震后的地灾防治有何特点? 崔鹏:和汶川特大地震相比,此次九寨沟地震也是在地震活跃的高山区,且高山坡度较陡,在地震作用下容易激发次生地质灾害。但和汶川不同的是,九寨沟是一个全球知名的旅游区,在这里我们除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以外,还要关注对景观的保护,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而在九寨沟,次生地质灾害也确实可能对景点产生影响。 记者:应对次生地质灾害,您有何建议? 崔鹏:除了对已经出现的地质灾害加紧整治外,后期应对次生地质灾害至少有两件事要做。第一,地震后有些山坡已经垮了下来,有些山坡结构损坏了但没垮下来。对这些震损的山坡,需要进一步分析以确定震损部位及稳定性。第二,需要对景区内现有泥石流治理工程做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九寨沟里有33条泥石流沟,其中有17条可能对当地居民、景点产生威胁的泥石流沟已经得到治理,从目前结果来看,这些工程运行效果不错。但是地震可能会改变泥石流形成条件,原来的工程是否需要补充或加强,需要开展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 泥石流灾害是可以控制的 记者:除了因地震造成的损伤,目前九寨沟景区内也存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怎么防范? 陈晓清:过去大家只看到九寨沟的美丽,可能不知道,九寨沟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受到泥石流的威胁。历史上九寨沟内曾多次发生泥石流,树正寨还曾经被冲毁过。1985年,政府针对九寨沟的泥石流灾害做过一次深度治理,采取了很多措施,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镜海,一个标志性的景观就是沟尾的那几棵树,但实际上过去那些树是在海子中间的,每年

发生的泥石流都将其往前推进,1985年治理后,到现在那几棵树基本还在原来的位置,说明我们的控制是有效的。地震之后,泥石流的物源肯定有所增加,所以现在先要检查一下此前我们修筑的防控设施的受损情况,再考虑是否要增加新的措施。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调查方案

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调查方案 一、实施目的 为了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四川“5.12”汶川地震对人口、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环境、历史文物等方面的损失情况,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划,进行灾害评估和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四川省统计管理条理》,特制定和实施本统计调查方案。 二、实施范围和要求 1、本方案属四川省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按规定及时、准确、全面报送调查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2、本方案的实施范围是全省受地震灾害的市(州)和县(市、区)行政辖区,调查对象是地震灾区的所有住户和人口、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3、本方案统计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层表,由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逐级汇总上报;第二部分为综合报表,分别由市(州)、县(市、区)政府和省直各有关部门统计,逐级汇总上报。 4、要求各市(州)、各省直部门综合报表分列县(市、区)报送。原则要求各市(州)掌握到县(市、区)和乡镇(街办),县(市、区)掌握到乡镇(街办)和村(居委会)。 5、资料来源。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和财务报表。 6、数据审核和平衡关系。市(州)、县(市、区)按所在地原则统计,市(州)、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本级政府所统计的灾害损失数据要一致。电业局、铁路、通讯、邮政等直管系统地区不填,

由省直管单位填报。 7、各市(州)、县(市、区)、省直各部门报送表格的同时报送填表说明,说明灾害损失情况、数据来源、主要损失项目实物量和计价依据。 三、指标解释 1、单位代码:使用9位码,为省码(2位)+市码(2位)+县码(2位)+乡镇(街道办)码(3位),所有报表必须按提供的单位地址码和指标顺序码报送,不得调整更改。上报省的所有指标计量单位不能更改,指标数值一律不留小数。 2、主要统计指标 本方案所涉及统计指标解释原则以统计局和各部门常规统计报表制度指标解释、口径范围为准。 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农业为产品产量乘现行价格;工业、建筑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邮政业、通讯传输、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等企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资产损失(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和流动资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公共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损失;城镇居民和农民房屋损失为:倒房户数和严重损毁户数×人均面积×每平方米单价计算。 所有指标的原有数如果没有灾害损失时点数,可用对应指标2007年年报数或财务决算数代替。 地震灾害和次生灾害损失统计截止2008年5月31日24时。 四、填报单位、报表时间及方式 本方案按“条块结合、纵横平衡”的方式,由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行业系统分别组织实施。灾害损失数据资料由各市(州)人民政府和省直各部门于2008年6月9日12时前报送纸质和电子文档资料至省政府“5.12”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工作组。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 分布规律 对策的研究资料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 10地理二班谢泳龙100204089 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 1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 2 张永双等.四川5 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 3 殷跃平,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 4 韩用顺,等.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3(4). 5 程思,易加强,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3). 6 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 1 2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学报,2008,26(4). 7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 8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 9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 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黄润秋,李为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 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 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 (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 (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3) 地形 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 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精品资料

地震次生灾害防治 实用技术手册 国家减灾委员会 抗震救灾专家组编科学技术部 年月

目录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 ..................................................................... 第三章生产安全 ........................................................................... 第四章灾害损失评估 ................................................................... 第五章灾后重建选址防御地震次生灾害技术指南...................

第一章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处置 一、震损水库大坝隐患探测与安全评价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受强烈地震影响,大坝内部及附属建筑物的结构可能受到严重损害,例如出现裂缝、松动、严重渗漏,垮塌等重大隐患,需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大坝内部隐患检测,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直接有效的检测数据,并为除险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二)技术简介 利用以上专用探测设备对水库大坝坝体和坝基进行隐患探测,对开裂和渗漏进行分析评价。 (三)适用范围 混凝土大坝、土石坝及堤防的安全检测与评价。 (四)典型工程 三峡大坝、丰满电厂大坝、二滩电厂大坝、云南普洱地震震损水库东洱河水库和大河边水库、福建山美水库、湖南岳阳麻塘垸大堤、大毛家湖大堤、中洲垸大堤等。 (五)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公共安全期末,汶川地震事件描述

汶川地震事件描述 〇、事件概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北纬31°东经103.4°)发生里氏8.0级地震,烈度达到11级。其破坏性、波及范围、救灾难度等都达到了新中国发生灾难之最。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09年5月7日的报告,汶川地震共造成68712人遇难,1792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人民币。 一、事件的孕育 地震可分为四大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而本次汶川地震,一般认为属于构造地震。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属于诱发地震,由于四川修建的大量水库造成,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孕育此地震突发事件。四川盆地由5500万年来自印度次大陆向亚洲大陆推挤的造山运动而来,属于地震频繁区。这里有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它又包括3条裸露断裂带。在地震的孕育过程中,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东北向逆断层或冲断层错位运动。地壳物质缓慢从青藏高原向东移动,遇四川盆地和中国东南部坚硬地壳而汇聚,产生构造压力,造成构造应力能量长期积累,最终释放。一般人们人为发生地震所积累的能量有一定阈值。积累的能量达到临界水平后,才会突然释放,使得地壳状态。历史表明,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曾发生7.2级地震,造成了连接青藏高原东部山脉和四川盆地间的断层,时隔32年,附近的汶川又发生8级大地震,地壳释放能量后,达到一个新的系统状态,而2013年的雅安芦山地震,同为“逆冲型地震”,也被视为汶川大地震的强余震。 在早前的论文中,地质学家们曾用包体流变模型,对于地震孕育的时空演化进行研究。在此研究下,硬包体被认为是孕震体,而地震的孕育被分成了三个阶段:α阶段,β阶段,γ阶段。其中α阶段为硬包体向外围扩散,β阶段为体应变不变阶段,γ为远源区前兆向震中区收缩,近源区前兆向外围扩散阶段。 针对汶川地震孕育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一些现象。孕震范围远小于发震范围,汶川地震前孕震区小震密集无明显错动变形,但这些小震对最后的失稳过程很重要。 由此可见,地震的孕育,是大自然的行为,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影响因素复杂性,不可能人为阻止。在地壳断层区域,或板块交接区域,每一天能量都在积累,等待着未来某一天的爆发。 从灾害要素来看,主要是地壳积累的能量。事件的孕育可以认为是灾害要素的积累。 在孕育阶段,地震灾害系统状态近乎稳定,无明显预兆。 二、事件的发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汶川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附近。能量积累到临界状态,突然爆发。本次震源深度为14km,属于浅源板块内地震,不是深板块边界效应,而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故破坏性巨大。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b1519003.html,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作者:张怡 来源:《商情》2016年第22期 【摘要】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震灾预防是减少灾难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文章浅谈了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破裂所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它像海啸、龙卷风和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1 震后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频度较高等特点,并产生严重的次生危害,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1.1 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多方面的,直接灾害主要有:①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②地面破坏;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④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1.2 地震引发的间接灾害(次生灾害)。地震间接会引发火灾、水灾、毒气泄漏和疫病蔓延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要大。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①火灾;②水灾;③毒气泄漏;④瘟疫。 1.3 地震引起的人为危害。由于破坏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摧毁力,造成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惧。有些地震本身并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人们的恐慌,再加上各种“地震消息”广为流传,导致社会动荡,从而造成损失。 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措施 2.1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对危险区进行圈定,制定相关的防治规划。在灾区对次生地质灾害进行普遍调查,进一步确认可能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区,预测灾害规模和类型,动态监测重点的泥石流和滑坡,规划和制定具体的应急救灾和防治措施。 2.2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次生地质灾害地区应当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对震区开展工程建设,如城镇、桥梁、铁路和工厂等的修建,应尽量避免在滑坡体上进行施工和建造,选

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与解析

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与解析摘要:地震发生时会产生许多的地震次生灾害,如楼房倒塌、火灾、水灾、危险物品及有害气体的泄漏等,尤其是在城市,学校、医院、机关、商场、企业等重要场所人口密集,如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引起的次生灾害会更多,危险性会更强。本文就如何加强地震次生灾害预防和策略做了探讨和研究,努力推进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事业。 关键词:地震灾害;次生灾害;预防措施;对策 abstract: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will produce a lot of seismic secondary disasters, such as flood, fire, building collapses, hazardous and harmful gas leakage, especially in the city, the school, hospital, office, shopping malls, business and other important places with dense population, if not timely preventive measures, induced secondary disasters will be more, danger will be stronger. this article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and researched,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reducing city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key 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u457+.5文献标识码:a

常见地震次生灾害及其防治

常见地震次生灾害及其防治 摘要:地震后常见此生灾害及其防止。 关键词: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火灾,疫病防治,社会动荡。 正文: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地震灾害突如其来,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截至六月二号上午九点,5.12汶川大地震已经导致69016人遇难,18830人失踪,另有368545人受伤,受灾群众累计达45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 在我们关注地震导致的重大损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地震次生灾害提高警惕。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引发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杀人无数的海啸就是次生灾害的一种。 地震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往往防不胜防。但是地震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却是可预见,可防治的。 最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是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现在上百度搜索“汶川泥石流”,一张张图片触目惊心,不忍久视。巨大的山体像切豆腐一样被从中剖开,从山上滚落的巨石随处可见。一幢幢楼房被砸坏,一个个村庄被掩埋。泥石流还会堵塞河道造成河流上游水位上涨,形成“围堰湖”,进而引发水灾等其他次生灾害。泥石流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提前预见,先期准备。城镇村庄房屋的选址应该避开山谷及泄洪水道,已经建在上述危险位置的房屋应及时迁出。在建房、修路、整地、挖沙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山坡坡脚,特别是不能在房前屋后随意开挖坡脚。在不得不开挖时,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后方能进行施工。在地震发生后,应及时迁出山区民众,同时加强危险山体的监控,并及时检查农田灌溉渠道、乡镇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引水渠道,防止水流渗漏,尤其要避免经过土质山坡地段的渠道漏水,因为水流渗透往往是引发泥石流的直接原因。

地震地质灾害介绍

随着全球高技术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于城市,地震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影响尤为严重,城市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64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18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1990年发生在江苏常熟的5.1级地震造成近5亿人民币的损失,1993年在Lutar 发生的6.9级地震造成约20000人死亡,1997年发生在广东三水市4.4级地震损失近8000万元人民币,2003年末的伊朗Bam地震更是造成了3万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而199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西藏玛尼8.0级地震几乎没有造成损失。据统计,20世纪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170万,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4%,直接经济损失4100亿美元,其中城市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61%,经济损失约占85%。这是由于城市人员稠密,财富高度集中,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地震是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破坏性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建(构)筑物、生命线系统和各种工程结构的破坏与功能失效,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会引起区域经济的暂时停顿、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发性快速错动导致发生直下型地震引起的。大量的震例表明,活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沿断层线的破坏最为严重,人员伤亡也明显地大于断层两侧的其它区域。7级以上地震往往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目前的抗震设防措施还难以阻止这样大的错动对地面设施的直接毁坏。例如1966年邢台7.2级地震沿地震断裂带的灾害损失明显加剧;1976年唐山地震极震区就在发震构造带上;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野岛-会下山-西宫断层沿线,据1995年3月日本朝日新闻社报道,90%以上的震亡人数集中在沿断层2—3km的宽度范围内;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的重灾带集中在北安那托里亚断层西段的北分支上,建在该断层上的建筑物基本上全部倒塌,而在两侧距断层仅几十米的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就轻得多;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也将建在车笼埔断层上及其两侧十几米范围内几乎所有建筑物夷为平地,包括一个坚固的地下军火库,而十几米以外的建筑物则基本完好。因此,通过开展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准确了解活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合理科学的规划城市建设,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措施,将

50-4汶川地震灾区和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和建议

汶川地震灾区及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建议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盛昌明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当前对人类生命财产最为直接的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除外)等地质灾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必然增加了对自然与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减弱,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在增大。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由“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由以往效率优先发展模式转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平衡和和谐发展要求。关注地质环境问题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当前国土资源事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本人实地调研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北川旧城特大山体崩塌、绵竹清坪乡文家沟与走马岭特大山洪泥石流、汶川映秀镇红椿沟特大山洪泥石流和雅安地质灾害监测网等地质灾害现场,了解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实际情况,与省国土厅、国土资源基层管理部门及其地质灾害防治施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并研究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希望问题具普遍性,建设具可操作性。 一、四川省地质灾害概况 四川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气候多变,是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省份之一,并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

长的特点。“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广大山区特别是地震灾区地质环境条件急剧恶化,加之近年来局地强降雨和各类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以及该区域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呈高发势态。 据统计(见附表),2010年四川省发生地质灾害2163起(滑坡1493起,崩塌261起,泥石流345起,其它63起),造成77人死亡,44人失踪,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90195.11万元。造成有人员伤亡的灾害点达59起。与2009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是去年总数2.31倍,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下降了23.9%。其中,5月至9月,四川省发生地质灾害2135起(滑坡1475起,崩塌253起,泥石流344起,其它63起),占总数的98.80%,并造成75人死亡,44人失踪,7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9412.61万元。造成有人员伤亡的灾害点达57起,占有人员伤亡地质灾害总数的96.61%。2010年四川省实现成功避险183起,搬迁避让48902人,成功避免39932人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6279.9万元,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省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达3.4万处,威胁170余万人的生命和500亿元资产的安全。根据四川省气候中心预测,四川省2011年5~9月川西高原南部、川西高原北部部分地区、盆地南部、东北部及北部总降水量正常偏多,省内其余地区正常偏少。今年的防治工作形势更加严峻,防范风险巨大,防治任务更为艰巨。 二、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完整word版)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

汶川地震原因范文

汶川地震原因范文 昨日,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初步分析。 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四川周边可能发生余震 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所有能量,剩余能量还要继续释放,连续余震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四川周边地区有可能发生余震。 张国民说,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但有可能在附近地区,也可能造成新的灾害,要防备余震造成的灾害影响。因此,目前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避免引发更大的灾害。 有震感地区≠本地发生地震 近期某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 国家地震局表示,有震感地区,并不等同于本地发生地震。 释放能量大导致有震感地区广

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表示,此次地震波及面广,震源较浅、震级大是最关键的原因。国家地震局专家指出,有感地区不是本地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波及造成的。 中新网5月18日电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航遥中心、环境监测院、地科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等单位的专家根据各自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认为,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汶川地震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 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 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地震earthquake :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 1. 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ee : 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 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 列的80% ;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 震一次释放出来。

3.地应力ground stress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 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活动断层的规模可大到板块边界,也可小到仅几十公里长。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动断层带 内,全球两大地震带是活动的板块边界大断层带;世界上著名的破坏 性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新断层与原来存在的断层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在许多活动断层上都发现了古地震(指有仪器记录以前的地震)及其重复现象,说明地震也是沿断层分布的;大多数强震的极震区和等震线的延长方向和当地断层走向一致;从震源力学分析(震源机制)可知,震源错动面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可见,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因此可通过地震带发现和研究活动断层带,而活动断层带的存在和断层作用又是产生地震和地震成带分布的根 本原因。 5.地震前兆earthquake precursor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 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昧、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

如何预防震后次生灾害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等物品,要严密监视;一旦发现剧毒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修。 对大型水库、堤坝等,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要 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山体崩塌 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震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人员,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 高门脸、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 电线震断触电伤人。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 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所以一定要加强地震后火灾的预防,消除火源。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 一是大地震时不要急,要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选择。 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 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 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 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4、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 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要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 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地震发生后要迅速撤离,以防强的 余震。 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 二是远离危险区,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 一带。如果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 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汶川地震原因

汶川地震原因 篇一:汶川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及注意的问题 昨日,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初步分析。 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发震频 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四川周边可能发生余震 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 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 所有能量,剩余能量还要继续释放,连续余震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四川周边地区有可能发生余震。 张国民说,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但有可能在附近地区,也可能造成新的灾害,要防备余震造成的灾害影响。因此,目前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避免引发更大的灾害。 有震感地区≠本地发生地震 近期某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

国家地震局表示,有震感地区,并不等同于本地发生地震。 国家地震局新闻人张宏卫形容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某、某等省区市均有震感。震感不等同于地震,但有些地区群众最先以为本地发生了地震。 释放能量大导致有震感地区广 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表示,此次地震波及面广,震源较浅、震级大是最关键的原因。国家地震局专家指出,有感地区不是本地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波及造成的。 篇二:汶川地震成因分析 中新网5月18日电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航遥中心、环境监测院、地科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等单位的专家根据各自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认为,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汶川地震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会间接引起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疫病蔓延等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例如: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等等,可见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火山爆发、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暴发、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如核电站污染物泄漏等)、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突如其来,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大中城市,那么损失不亚于一次真正的破坏性地震。 1)遇到地震引发的海啸怎么办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8.7级强烈地震,引发波及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千米处发生9.0级的强烈地震,随即引发大海啸,并淹没了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人员大量伤亡。 海啸是地震的次生灾害的一种,而地震活动是海啸最主要的原因。在海洋中或在海洋附近,在地震的形成或减弱时都会发生海啸。在地震发生时,海底板变形,造成海水移位。在地震减弱时,地壳板块之间相互滑动,造成大量的旋流,而引发了大量海水的置换和转移。另外,海底山崩也能导致海啸。海底山崩常发生在地震期间或海底火山爆发时。这些山崩以及地震中落下的沉淀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海水移动,引发海啸。 ①地震海啸的两种形式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形成的。其形成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突然错动向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返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的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中部 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②什么样的地震会引发海啸 有些地震会引发海啸,有些则不会,这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地震强度、地震波的方向、海底地形等,细微的状况差别往往决定着生与死的界限。地震强度是地震产生的最大震波范围的衡量标准。7.5级以下的地震通常不会产生海啸,但也有6.0级地震产生本地小范围、破坏性稍小海啸的例子。当地震活动导致断层周边地块产生垂直运动的时候就会引发海啸。当海底部分地块垂直移位或者开始上下运动时,地块上面的海水也会发生位置改变。这种运动会导致将海水往上推的能量巨大的波浪产生。反之,将地块水平推动的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则小得多。事实上,当地震能量水平推动板块时,海水不会受到影响,无论地震强度高低,海啸都不会产生。至于海啸产生波浪的高度则取决于地块垂直运动所导致的波浪在向海岸行进过程中如何与海底地形互相作用,这可以推测海啸波行进时的规模。当在远海时,海啸通常以每小时800~1000千米的速度行进,但在靠近陆地时,行进速度会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海啸不受气象条件影响,它的能量来自于海底的剧烈运动,不会或者很少因为行进过

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第20卷第5期 2011年10月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Vol.20No.5Oct.2011收稿日期:2009-09-12;修回日期:2010-04-15 基金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2007AA120306);国家科技支撑“十一五”计划(2008BAK49B02) 作者简介:薛东剑(1977-),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E- mail :Xdj101@sina.com 文章编号:1004-4574(2011)05-0162-07 “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 ———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薛东剑1,2,何政伟1,2,张雪峰2,张东辉 2(1.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山体大面积滑坡、崩塌、泥石流及 堰塞湖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对平武、青川县地质、水文、气象条件等地面调查的 基础上, 以多源遥感数据为信息源,结合3S 技术,解译了次生地质灾害及潜在地质灾害体,并进一步探讨了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灾后重建、高山峡谷地震多发区的防灾及灾害遥感机理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遥感图像;地质灾害;地震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secondary geohazard after “5.12”earthquake : a case study of Qingchuan and Pingwu counties XUE Dong-jian 1,2,HE Zheng-wei 1,2,ZHANG Xue-feng 2,ZHANG Dong-hui 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 2.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of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59,China ) Abstract :The “5.12”Wenchuan earthquake induces a large number of secondary geohazards ,causing large -scale mountain landslide ,collapse ,debris flow ,barrier lakes and other secondary disasters.The earthquake has cause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to loss heavily.Through the ground investigation of basic ge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etc.,in Pingwu and Qingchuan regarded multi -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as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combined with 3S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secondary geohazard and potential geohazard body ,and furthermore talks about occurr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secondly geohazard after-earthquake.The findings should be good refere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prevention for disaster-prone area and the mechanism on disaster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frequent earthquakes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image ;geohazard ;earthquake 我国地处阿尔卑斯—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都较高,全球大陆 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大量震灾实例表明,强烈地震— ——特别是发生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