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和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笔记

产业结构理论和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笔记
产业结构理论和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笔记

产业结构理论和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式调整

南开大学王述英

第一讲10月30日

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理论

中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

一、产业结构理论

引语:“结构”的重要性

1、“产业经济学”基本内容

产业结构理论:基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政策,政府规知。

2、经济发展:一是总量增长,二是结构优化(内在,深层次)

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变量。

结构是资源禀赋的转换器。

结构调整是让比较优势发挥作用。

3、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深层次问题,是经济结构的基础。

4、当前结构调整进入了新时期。

世界产业转移和调整在深化。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由适应性调整转入战略性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我国将进入金融危机后的新成长阶段,新增长周期的推动力更加依赖产业结构升级。

(一)产业分类

1、产业结构指构成社会经济的产业组成,以及它们之间质的联系

和数量比例关系。

各产业之间联结方式

2、产业流行分类法

(1)三次产业分类法

费希尔(新西兰)1935年首次提出第三产业概念。克拉克(英)1940年首次提出三次产业分类法。

中国1985年引入三次产业分类法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概念。(2)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1971年颁布《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分为十大项,下有中、小、细项四个层次。(3)两大部类分类法

(4)农、轻、重分类法

(5)生产要素密集度分类法

(6)其它分类法:德国霍夫曼分类法

霍夫曼系数指资本资料产业和消费资料产业的比率。

(二)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1、理论说明

市场无形之手不是万能的;

均衡是古典经济学的精华;(供求平衡,产业经济学不同意这一观点)产业结构变动,部门之间有差异;(产业经济学观点)

非均衡是一种普遍性理论;

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把结构(变动)排除在外。(古典的各种要素:劳动、资金)

现实是各部门从未出现过相等的边际效益,结构主义学派论证了“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变量。(结构不好量化)

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加速经济增长。

2、各国经济实践的注释

完全市场调节时代已不复存在,各国都出台形式不同的产业政策,如美国对农业的保护和援助,西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日本不同时期不同产业政策。

英国衰落,(相对美国和日本)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成功地完成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

日本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其快速发展与它全面推行包括结构调整在内的产业政策有关。

(三)产业结构演进的决定因素

1、收入、需求及需求结构(三个层次)

收入:货币量

需求结构:中间需求(影响中间生产结构)

原材料产品、棉花、纺线、布

最终需求(影响最终产品生产结构)

最终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收入决定更多需求,需求决定需求结构,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关联:收入水平提高—需求升级、消费结构改变—产业结构变动

德国学者恩格尔揭示食品支出在整个收入支出中比重呈下降趋势,即是恩格尔系数下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

我国09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7%和43%左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到富裕的消费阶段。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是经济服务化和产业(物质)空心化。

11月2日2、要素供给及其结构(生产要素)

(1)要素的数量及生产率。(劳动力、技术、资本、土地)(2)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对价格影响要素的替代性。如劳动力价格,技术价格,相对价格影响要素的替代性

(3)要素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4)要素在部门间转移和流动:取决于体制,制度的因素

3、进出口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

4、比较劳动生产率,亦即相对国民收入

5、技术。技术是本源因素。技术演化促进产业结构演进,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新制度经济学

6、制度、产业政策、政府规制

(四)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主要经典人物:

1、两大部类增长规律

(1)马克思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

(2)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2、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法则。

3、主导产业转换规律——罗斯托

4、工业化进程与工业结构演变规律

(1)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2)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3)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演进规律。

主要分两个层次分析: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

(1)配第的发现。1690年在《政治算术》一书的结论:工

业比农业,商业化工业收入高。配第的发现为探求结构演变

规律指明了方向。(相同的投入,工业收入高。)

(2)克拉克法则。克拉克在1940年的《经济进步的条件》

一书中,对若干国家统计资料研究得出结论:随着人均收入

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

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就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三讲 11月3日工业内部演进(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

(轻工业、重工业,原材料和加工工业、制造业)

从一个产业内部,以第二产业为代表,即工业化,农业、服务业亦如此。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

工业内部结构主要是轻与重,基与加。一般认为四个阶段:轻化—重化—‘高加工度’化—后工业化。

轻化:工业化初期,农业转向轻工业

中期,由轻工业转向化学工业

第三,由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附加值不断增加。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工业化完成

第四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标志:第三产业产值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

与上述结构转换同步的是资源结构的有序变动:轻化阶段劳动力占突出地位;重化阶段大量资本投入:高加工度化基础突出。

工业化又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有序转移。

(五)产业结构演进方式:渐进式和突变式

1、结构演进的渐进式

按演进规律内在要求,由市场机制作用而循序推进的模式,如先行国英、法工业化前后用了近200年。

2、结构演进的跨越式

(1)含义。演进在时间上并非匀质匀速,是渐进和突变的统一。跨越式是一种非连续方式演进,其间跳过一些阶段和步骤。跨越最早用

于技术跨越。缩短结构演进中的时间,比先行国更短时间,更低成本完成某一阶段的升级;后进国还可跳过先行国曾经出现的后进国不必重复的某些环节,超常规发展。

日本、韩国大约用了15-30年完成工业化。

跨越,技术跨越:时间短、速度快,跳过某些阶段、某些环节,或者某些阶段、环节并行。吸取先行国的经验,不一定按照规范,超常规的发展。

结构跨越:

(2)原因。

a.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主导产业更替和结构变动部门差异。主导产业:市场需求弹性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产品。比较劳动生产率高(技术),产业关联度高。对产业结构的变动升级影响较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导产业。

b.技术与制度创新。创新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5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原料、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c.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学说。后进国可吸收,改进和模仿先行国的成熟技术和制度,模式设计可有选择性。把本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外部条件和外溢效应。

后发优势要用好,否则无法转化为经济的发展优势。

d.信息化

世界出现三次后进追赶先行成功范例:

美国用43年追上英国,1820年美国人均GDP相当于英国的73.3%,尔后起飞,到1913年超过英国。

二战后日本用40年赶上美国,1950年人均GDP相当美国的19.6%,到1992年相当美国的90.1%;

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用30年追赶西欧。

中国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十五计划:“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行跨越式发展。”第四讲

3、信息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

(1)工业化和信息化是先行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两个前后相连的自发阶段。

先工业化后信息化。

工业化含义。狭义指工业内结构比不断变化的过程:广义既包括工业本身,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发展经济,张培刚

信息化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1986年传入中国。分别从技术、信息、知识、产业、经济和社会不同层次来认识信息化。一般认为信息化指信息资源的普及、开发、加工、传播和利用等。

从产业结构演进理解。首先是信息产业化,接着产业信息化,同时伴随产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之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即信息化的四个层次。

(2)后进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与信息化良性互动。

新工业化特征:以信息化带动、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中期加速的新成长阶段,信息经济已经产生与发展的阶段。

国际经验:GDP中农业增加值下降到5%以下,劳动力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城市化(直白:城市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重)水平超过50%,标志社会经济结构重大转型。我国2010年农业增加值将下降到10%。2015年将下降到约6%(2、3、4%,发达国家)。2010年劳动力比重下降到以下,2015年将下降到约33%。2015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3%。

初期: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粗放式经营。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二、中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

(一)背景和紧迫性

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相对应。调整的重要时期。着力调整产业、地区、城乡3个结构。

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

1、经济全球化把各国产业纳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一是在信息技术革命为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创造条件;

二是在新科技创新,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

三是对传统产业实施重大改造、重组、转移和淘汰。

美国“新经济”,并引发新的产业革命。

各国的调整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全球的。

出现世界性的跨国重组趋势,经济全球化在深化。

第五集

美国的新经济,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各国的产业经济形成开放式、全球式的合作。

直白地讲:“以己之长,取天下之利;以天下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在世界的产业体系中,如何找好位置。2、中国加入WTO后开放度不断扩大

如何在世界产业结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中,获得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成为关键。

关于中国是否成为世界工厂的争论。世界工厂可分为三类:A.来料加工型;

(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外向型经济: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制作,一补:补偿贸易。位于产业链的低级。)

B.原料采购与零部件制作实行本土化;

(层次有了进步)

C.既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国际市场销售网络,既在本土加工,也在全球采购。

(层次进一步提高)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指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组装、加工型的,在资本集约型、技术集约型的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远未达到

世界工厂的规模和水平。

3、国内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总量是结构。

总量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过热。(供过于求)

中国进入不通过结构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变阶段、特征和问题

1、三个阶段

1978-1984:农业迅速发展。第一产业GDP比重上升4.1%。第二产业下降5%左右,第三产业上升1.1%。农业改革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化过程中,一产比重迅速提高是我国特有现象。

1985-1992: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一产比重下降8个点。资源配置是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从一产业是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1993-至今:能源、交通和通讯设施迅速发展,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重工业比重显著增长,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

2、特征

(1)第二产业结构地位不断提升

84年后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贡献率基本在50%,个别年份更高。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自2001年起重化工业迅速发展

钢铁、水泥、煤炭是产能过剩产业,06年后过剩增幅明显回落。(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

高增长产业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共四轮:

——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

——90年代初期,带动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家电产业等。——2000年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高增长产业,由此带动钢铁、建材、化工等中间产品行业快速发展。08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近几年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对外贸易不足,扩大内需。

咨询、讯息、现代文化

这四次转变都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

第六讲

3、问题

(1)不合理依然存在: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跟不上来,拿不出来,或者观念无法调整,给出错误的指导)。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要素密集度粗放落后:企业规模小而散。

(2)低度化:三产结构:工业结构:工业化水平。

(3)产业附加值明显偏低。

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附加值)值率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

分别低23、22和11.7个百分点。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领域与美国发达国家的差距更高。

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差。

第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处在低端。

优势主要在加工组装,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

第二,工业技术水平、结构与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差距,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需要过程,重视程度)(4)地区产业布局、发展不协调:结构趋同和要素流动壁垒影响地区优势发挥。

(5)现代服务业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限制服务业发展空间。

(6)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2006年数据GDP约占世界5.5%左右,但为此消耗的标准分别占世界的消耗量的15%、30%。

(7)结构效益差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和原则

1、经济增长目标

由“总量”到人均的转变

2010年目标:十六大提出2010年实现GDP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目标提前在2006年实现。

十一五提出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GDP能耗比

十五降20%。翻一番由总量到人均。不仅考量产出还考量投入。

2020年目标: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将“翻

两番”由总量变为人均。在①优化结构、②提高效益、③降低能耗、

④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

翻两番。

人均反映的是国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

2000年我国人均GDP7858元,按当年汇率为950美元,依次

推算不考虑汇率变动因素,人均翻两番为3800美元。2008年

人口13.38亿,人均GDP已达到3313美元,09年约3500美元,已完成一个翻番。按国际惯例人均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升级

将成为常态。06年GDP排世界第4位,09年第3位,德国第4。

总量与德国基本相当。但人均为3500美元,约德国的6%。

第七讲 11月5日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调整的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主,政府政策为辅;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资本、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构。

(四)调整措施和重点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组织;优化农业产业化。(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业、农民、农村(三农)是重中之重。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农业。(投资政策)(5)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06年取消长达2600年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

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政府预算支出和投资要逐步提高。

(两个基本安全:①粮食的安全,数量、质量;②国防的安全)(6)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可持续发展能力。

(7)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的溢出效应

2020年中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

目前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美、日、芬兰、韩国等20个。

特征: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例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获得的三方专利(美、日、欧)数占世界一定数量。

3、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新兴产业。第八讲

4、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优化服务业结构

3个层次: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金融衍生品、法律服务业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

——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超市、连锁、信息化等

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目标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

5、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17大: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产业。

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研究表明:31个省市人均GDP美元的相对差异系数高于世界各国,差距在扩大。

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如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公平),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十一五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7、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十七大报告新提法: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除了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自然、国内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提出“统筹国内国际大局”。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新的统筹理念;

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

提高居民消费率。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转向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

由主要物质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形式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循环的产业链)

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即4个文明。这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doc

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粤府办[2001]74号 发布日期:2001-8-31 执行日期:2001-8-31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经贸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加速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我省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制定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发展,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指导思想。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变化的趋势,培育发展增量,优化改造存量,以调整促发展。突出抓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三个环节,使结构调整最终落实到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2.结构调整要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3.坚持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要尽快形成能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自主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各级政府要为促进企业有效地开展竞争、实现结构创新提供政策动力和体制保证。

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最近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伟大贡献。2009年召开哥本哈根会议使得低碳经济及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实践谱写了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从经济总量上看,1978—2010年,我国的GDP 总额由3645.2亿元增长到397973亿元,年均增长9%,大大领先于世界3.2%,发达国家2.7%以及发展中国家5.2%的速度,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截止到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赶超英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而从世界银行提供的《世界发展报告2004》来看,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2002),中国高居世界第二(562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101100亿美元)。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1。国家外汇储备从1978的1.67亿美元逐渐超过1万亿美元。这些表明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日益壮大。

然而从图和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GDP 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2004年第二产业占GDP总量的67.9%,一半以上,其中工业一项占62.6%,达到1990年以来的峰值,拉动国民经济增长5.3%。第三产业占GDP总额数量较小。2008年只有17.3%,但却拉动

国民经济增长3.8%。纵观1990-2008年的GDP总额,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较高,对GDP的拉动较大。第一产业农业占GDP也相对较大,但对GDP的增长拉动力度较小。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中占GDP最小的一部分,但是对GDP 的拉动力度较大,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高效动力。这些图表表明,我国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处在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变的过程中;第三产业还没有发展到较高程度,发展空间还非常广阔。第一产业农业,仍然是粗放型为主的经营模式,经济效率低下。中国经济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未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专题产业升级和优化

历年真题回顾 学业水平测试2015年 (二)读长三角都市圈相关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铁矿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之一。 45.2012年长三角都市圈部分城市的三大产业结构显示,上海、杭州、南京的第________产业比重超过50%,表明这些城市具备了较强的现代服务功能;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表明该地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基地;舟山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6.在长三角都市圈中,马鞍山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分析马鞍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3分) 学业水平测试2014年

(四)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浙江省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0%,河流和湖泊众多,耕地面积有限。 材料二:在产业结构研究中,常运用区位商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所谓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区位商越大,表明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 46.由图l可见,在三大产业中,浙江省的产业在全国该产业中具 有优势。(1分) 47.浙江省农业中渔业的区位商是2.4,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 (2分) 48.浙江省工业部门中最薄弱的是哪一行业?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人类迈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与粗放型的耗能工业为基础工业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上。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利用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当前的产业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总体上看,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前提下,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产业的构成看,我国第三产业的数量不足,目前其增加值在GDP中仅占28%,远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小。特别是各地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式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相当突出,由此带来恶性的竞争、严重的生产过剩和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档次低、产业素质低、产业增值能力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国工业企业具有国际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约占全部生产设备的23.86%,从产品结构看,低质量、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严重过剩,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却严重短缺,有的还需依赖进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现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我国社会就业结构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增大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农业是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到2001年仍然有36513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0%,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之中,并表现为相对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不是市场的均衡结果,而是产业结构的一种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扩大,无法大量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

202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

费投入达到494.2亿元,是2006年79.8亿元的6.19倍;科学技术支 出资金达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 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 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 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11.17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 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 拥有科技相关人员24.9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 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 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 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 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 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49.4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10位,投入强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的2.11%。企业 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能得 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在建设之中。第三,科技 创新产出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增长,但质量亟待提高。2016年,河南省申请发明专利9.5万件,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国内申请的 比重由2002年的2.26%上升至2.86%。2016年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 4.9万件,比2004年增长14.8倍,占国内授权的比重由2002年的 2.19%上升至 3.02%。由此可见河南省专利数量快速上升,但缺少全球 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更少;国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的同时,国际专利数量较少,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第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河南省各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

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的定义 产业结构即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它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二是各产业间以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以此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组合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关联关系侧重反映产业结构的质的特点。 合理而先进的产业结构能使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供求关系更加均衡,经济发展更加健康。 (二)世界产业结构的划分 1、马克思的二大部类 2、农轻重划分法 3、三次产业划分法 (三)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1、循序渐进规律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然后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2、演变加速规律 产业变化每一次变革所需的时间都在缩短,呈现出加速的趋势。 3、优化升级规律 在产业生产要素构成上,体现为以劳动密集型、资本或资源密集产业为主导逐步向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演变;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则经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度加工化、知识技术集约化四个阶段; 从产业产出效果上看,体现为由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四)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1.科技革命的推动 2.社会需求层次提升的牵引 人类的消费需求结构阶段性、层次性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农产品、食品-日用工业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服务)(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现代服务业) 3.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 (五)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

1、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明显。 2.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3.跨国公司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至少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一是以区域支柱产业的更替为主要特征的,另一种则是以专业化成长为主要特征。 专业化产业模式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 (粤府办[2005]15号) 我省2001年制定的《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粤府办〔2001〕74号,下称2001年《方案》)对我省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重新修订《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省工业产业竞争力,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发展思路。 1.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并举,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综合节约利用。 2.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选择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新型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我省产业高技术含量,提升我省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3.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适应的市场规则体系。积极突破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促进企业有效竞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体制和政策保证。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诚信机制。 4. 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加快建立和发展以中介组织为主体、配套完善、运作规范的市场化产业服务体系,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平台。 (二)主要目标 1.保持工业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和协调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内源型工业与外源型工业协调发展,适度提高内源型工业的比重。 2.实现工业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加快我省工业化向中后期发展的步伐。到2006年,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石油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改造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汽车、医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典型例题 一、下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年内,国内部分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单位:万人),读表回答问题。(共10分) 、表格中各产业七年内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业;按三大产业划分,该产业属于第产业;该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产业转移。 2、表格中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产业部门大多属于密集型产业。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的纺织业带来生机,我国纺织业有力的产业区位条件主要是(至少答两点): 4、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纺织业逐步向地区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科技的不断进步,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将逐步被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第产业比较将大幅提高。 答案:1、农一二三2、劳动3、纺织原料生产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4、内陆技术(知识) 三 解析:该题要求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所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必然发生产业结构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地区;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将明显增加。 二、下图反映某假想区域的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中的未来情景。在科教投入加大、 人的创造力提高、电脑网络不断改善、知识交流日益通畅的条件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企业之间及其与科教机构之间联系加强,工业经济将向知识经济转化。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将区域的现状和未来相 比() A.知识流动的速度大体相近 B.技术融合的程度大体相仿 C.产业部门大体对应升级 D.对外开放的程度大体相同 (2)回答:①从现状到未来, 劳动人口职业转化的主要趋 势是向______转化。

②未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中最主要的是______。 ③大众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在未来区域中消失了,因为这些产业的主要布局因素是______,需要向______的地方转移。 答案:(1)C (2)①服务业②知识或智慧③劳动力拥有廉价劳动力解析:本题试图表现的是由于计算机及软件业的发展带来的科技、工业革命及产业的升级换代,可谓紧密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从图中联线表达的含义来看,并未体现什么“速度”、“程度”问题,而是表现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产业部门的对应升级的趋势。图中与各产业联系的中介是“工商、金融、专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这表明未来劳动职业转化多向服务业方面发展(传统就业岗位较缺乏),而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是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该假想区域的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可能转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因而在本地区可能消失。 三、分析全国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战略,目前正在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面努力。 上海市不同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作者:王岳平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由过去的比例关系的调整,转向以强化薄弱环节为主的功能性调整,围绕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实施“突破关键环节”的战略,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特征与“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面临的起点 产业结构具有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业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效应。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比较好地发挥了其增长效应,但在分配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方面,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环境效应方面,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的扩张,加上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使得资源、环境难以为继。在就业效应方面,由于在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得到充分转化就开始了资本深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矛盾仍然突出。在分配效应方面,由于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中,国外高端环节的垄断与国内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竞争与产能过剩,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加剧,并使得国民所得比重下降。总的来看,上述矛盾集中体现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分工深化等关键环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而非简单数量比例关 系的不协调,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关键环节及其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制约。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摆脱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和走出国内 经济调整迈向新繁荣的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第一,由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有条件取得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很有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虽然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在全球经济增长需要新的推动力,国内调整刚刚启动、前期积累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释放的条件下爆发的,加快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较强,从低谷到恢复到高速增长所需时间也会长一些,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支撑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一、产业结构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二、产业分类 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019年整理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_0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3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九五”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2003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02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

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 2000年的73.0:24.5:2.5调整为6 7.2:24.7: 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第二产业以工业占绝对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65%。工业不仅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涌现出了诸如东方钽业集团、恒力集团、奔牛集团、英化股份、大荣化工等一批在区内外甚至在国外享有盛名的骨干企业,以及沙湖纸业、惠冶镁业、兴平公司、丰本公司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创出了宝山牌钽粉、钽丝、恒力牌密封钢丝绳、太西无烟煤、宁河牌石灰氮、双氰胺、石鑫牌硅铁、沙湖牌面巾纸等一批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名牌产品。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煤炭工业、高载能原材料工业、电石化工工业、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电力工业等产业均在全区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02年各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为: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2%;煤炭采选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占18.3%;电石及深加工10.26亿元,占14.2%;电力工业8.33亿元,占11.5%;煤炭深加工2.5亿元,占3.5%;以铁合金、碳化硅、金属镁为主的高载能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占10.2%。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结合**镇现有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谈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先说说什么是产业结构,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因为今天不是专业的学术讨论会,我就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现在有那些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如何?比如我们这里,农业上比较弱些,工业上主要有水泥、电解铝与铝的精深加工、碳素、石墨等,服务业上运输物流有一定基础等。这些构成了我们**镇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就讲讲为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在座的有搞企业的,可能感触比较深,好像突然一夜之间,自己的产品不好卖了,销售市场出问题了,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也有不是直接搞企业的,同样受到了冲击,比如,股票等突然大幅贬值了。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初,有经济学家讲,因为我们河南的产业出口占的比重较小,危机可能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较小,GDP甚至有可能再往前移移位次。现在看来,这种看法错了。事实上,这场危机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比沿海省份还要大,危机过后经济的回升也落后于沿海省份。原因是啥?答案有二:一是经济的结构不忧;二是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比如,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走靠拼资源、拼能耗来做大做强的路子。走到现在,突然发现,这条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紧接着是民生难以为继。在这里主要说说资源,以和我镇产业紧密相关的煤炭和铝矾土为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我省煤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铝矾土只够开采17年。也就是说,到时候基本的资源都没有了,不及早调整、转型能行吗?既然找到问题了,怎么办呢?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调结构,快转型。其实,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一直反复强调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有关

发达国家近年产业结构调整及对苏南的启示(一)

发达国家近年产业结构调整及对苏南的启示(一) 摘要]近年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和经验,对苏南下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和市场必须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高度重视科技与创新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抓住世界产业发展机遇,选准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惟有如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高效率地顺利实现。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苏南;经验启示 面临多种因素影响和条件约束,以及继续在江苏发挥率先和引领效应,苏南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已箭在弦上。而近二三十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产业结构逐步转向“高服务化”,服务业向独立化、自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开始向第四产业——知识产业为重心升级;工业化发展快速从重化工业化向高精深加工化、知识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型,产品由高附加价值向更高附加价值演进,等等。这些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对苏南下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近年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 1.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20世纪80年,面对日、德经济的挑战和自身竞争力的相对下降,美国首先确立了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战略。90年代以后,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呈现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巨大成功。其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确立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手段的竞争力提升战略,以重新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保持和扩大美国的世界市场份额。二是加大对研究和开发的投入,特别加大对半导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的投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1994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超过日本和德国两国研究和开发投资的总和。三是政府十分重视和大力扶植高技术企业的成长,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购买等市场支持政策,信贷支持和关税保护政策,帮助高科技企业从事开发和创新,提高开拓市场能力。四是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运用信息技术革新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模式,降低成本和加快产品开发,使经济活动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使汽车、钢铁等行业重新取得世界竞争力。五是重视教育,特别是企业重视职工的再培训。六是推动经济全球化,为经济扩张创造条件。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但需要有大量的外围地区承接其传统产业转移,为其传统产业在国内的退出、裂变和重组提供足够的外围空间,还需要有更多的外部市场需求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支持。因此,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倡导者,支持新兴市场国家加入WTO,不遗余力地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也最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2.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上世纪90年代,日本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暴露无遗。加快结构调整,迅速提高产业竞争力,已成为日本上下的共识。其主要战略对策有:

产业基金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基金产业结构调整 一、我国发展产业基金的必要性 产业投资基金是通过向社会发行基金募集资金,交由专业投资基金管 理公司运作,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实业项目,收益按投资分成的金融工具。产业投资基金将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的一种新的低成本的筹融资工具。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发 展产业基金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1.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来带动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发 展已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当前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基金市场 中青睐于特殊产业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已是解决我国宏观 经济发展问题的客观要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实 现适度快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对基础产业、支柱行 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可有效地解决国内需求不足,产业结构矛 盾突出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可改变国家财政、银行信贷对基础设施 的单一投资渠道,使该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其次,发展产业投 资基金有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必须解决好基础设施对国民 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这个矛盾尤 为明显。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按市场规律实行运作,增大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从而改善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同时,这些富有活力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即高新技术企业随着 挂牌上市,将因其良好的业绩,成为资本市场的中坚。 2.我国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在工业领域,我国产业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多,地区间产业趋同,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突出。一方面,从形式上看大量产品生产水平过剩甚至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生产和

加快渭南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加快渭南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5/9/9 8:53:00 陕西统计局 渭南市是个农业大市,建设初期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围绕“做强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积极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逆转,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但是,目前,三次产业的结构还不优,产业发展不平衡,针对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不利因素和矛盾依然存在的现实,要保持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 一、全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 “十二五”以来,渭南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人均水平继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1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4.51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459.27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27372元,比上年增长8.1%。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6.1:49.2:34.7发展为2014年的14.2:54.4:31.4,和2010年相比,一、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1.9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二产占比提高5.2个百分点。 (一)第一产业结构不断调优 全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全市各级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27.61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384.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8%。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比为72.2:1.9:20.8:0.9:4.3,2010年为73.4:1.6:20.1:0.7:4.2,农业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牧业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水果产量自2009年突破200万吨后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2010年达到254.25万吨,2014年为292.06万吨,年均增长3.5%;蔬菜产量2010年为191.82万吨,2011年突破200万吨,达到201.35万吨,2014年238.8万吨,年均增长5.6%;2010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7.83万吨、8.57万吨、33.56万吨,2014年分别突破20、10、40万吨,达到22.2万吨、10.51万吨、40.23万吨,年均分别增长5.6%、5.2%、4.6%。 (二)第二产业主导地位明显 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全市第二产业不断壮大,主导地位依然突出。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94.55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794.51亿元,年均增长16.8%,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9.2%提高到2014年的54.4%,提高了5.2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