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叩诊的原则

心脏叩诊的原则

心脏叩诊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叩击部位:一般在心脏区域叩击,即左锁骨中线第2至第4肋间或心脏右缘第2至第4肋间。

2. 叩诊顺序:通常按照左侧肺上叶、心脏、右侧肺上叶的次序进行叩诊。

3. 叩击手法:使用中指或拇指敲击胸部,力度要适中,不宜过轻或过重。

4. 叩击音响:根据叩诊所得音响进行判断,正常情况下应听到清晰的共鸣音。

5. 比较叩击:将相同部位的两侧进行对比叩击,以便发现异常区域。

6. 结合其他检查:心脏叩诊通常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如听诊、心脏彩超等。

总之,心脏叩诊原则是根据叩击部位、叩诊顺序、叩击手法、叩击音响等进行判断,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发现心脏相关的异常情况。

心脏叩诊

心脏叩诊检查的目的是:确定心界,判定心脏大小、形状及其在胸腔内的位置。 心脏为不含气器官,其不被肺遮盖的部分,叩诊呈绝对浊音(实音)。而心左右缘被肺遮盖的部分叩诊呈相对浊音。叩心界是指叩诊心相对浊音界,因为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心脏叩诊方法(percussion method of heart) 1.一般嘱病人仰卧位,检查者用指指叩诊法。左手中指紧贴胸壁与心脏外缘平行,也可紧贴肋间隙与肋间平行,从肺脏向心脏方向叩诊。叩诊力度适中:根据病人胖瘦采取适当力度叩诊,用力要均匀,过强与过轻叩诊均不能正确叩出心界大小。 2.遵循一定顺序心脏叩诊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3.叩诊心脏左界时,自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一般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外)开始,由外向内进行叩诊,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用笔作一标记,并依次上移至第2肋间为止。 4.叩诊心脏右界时,自肝浊音界的上一肋间(通常为第4肋间)开始,由外向内进行叩诊,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作出标记,并依次上移至第2肋间为止。 5.所作标记点的位置,即为心脏边界。它相当于心脏在前胸壁的投影,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和形状,此界称为心脏的相对浊音界。 6.越过相对浊音界继续向内叩诊,叩诊音变为实音时,表示已达心脏不被肺遮盖区域的边界,此界为心脏绝对浊音界。 7.从第2肋间向上叩出一轻度浊音区,即为心上浊音区。 8、用硬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以记录心脏浊音界的位置。 (二)正常心界(normal cardiac boundary)指心脏的左右相对浊音界。即心脏在胸部表面的投影。正常人右心界几乎与胸骨右缘相合,在第4肋间处可在胸骨右缘稍外方;左界第2肋间几乎与胸骨左缘相合,其下方则逐渐左移,并继续向左下形成向外突起的弧形。 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音界为: 1.左界第2肋间处,大约与胸骨左缘同;第3肋间处,距胸骨正中线约 4cm;第4肋间处,距胸骨正中线约4~6cm;第5肋间处,距胸骨中线约7~9cm,不超出锁骨中线。

叩诊原理

三、叩诊 (一)叩诊的方法与顺序 叩诊时病人宜采取坐位或仰位。解开衣服,肌肉放松,呼吸均匀。检查前胸时,胸部前挺;检查背部时,病人头向前略垂,躯干稍向前弯,两肩自然下垂,两手置于膝上,必要时两手抱对侧肩部或肘部,以使背部平坦。 叩诊顺序应先胸后背,自上而下,左右对比,即由肺尖部向下,沿肋间由前向后进行叩诊,注意辨别轻微叩诊音的变化。叩诊前胸及两侧时,板指应与肋间平行。叩背部板指可与脊柱平行,叩肩胛下角水平以下的部位时,板指仍保持与肋间隙平行。叩诊力量要均匀一致,叩诊的轻重应视被检查部位胸壁的厚薄,肌肉的状态而定。 (二)正常的肺部叩诊音 正常肺部叩诊音为清音,肺组织复盖心脏,肝脏实质脏器部位的叩诊音为浊音。左下胸部,因正常的肺组织与含气的胃泡相重叠,所以叩诊时有一鼓音区。 正常肺部叩诊音的音响强弱及音调高低与肺脏含气量、胸壁的厚薄等因素有关。前胸上部较下部叩诊音稍浊。因上叶体积较小,含气量较少,且该部肌肉较多,右肺上部叩诊音比左肺上部稍浊,系由于右侧胸肌比左侧稍厚及右上肺体积较小之故;背后叩诊音较胸前稍浊,因背后肌肉较多。但上述这些正常差异一般不明显。 (三)肺部定界叩诊 1.肺上界 肺上界即肺尖的上界,检查方法自斜方肌前缘中央部开始叩诊为清音,移向外侧,当清音变为浊音时用笔作一记号,再由外叩向内侧,至清音变为浊音,此清音范围即为肺尖的宽度。正常肺尖上缘在锁骨上2-3厘米,右侧较为稍窄,因右肺尖的位置较低,且右侧肩胛带的肌肉常较发达。一侧肺上界缩小,见于肺尖部结核;明显狭小可为该侧肺尖纤维性变或萎缩;肺气肿时叩诊音可增强。 2.肺下界 (1)正常肺下界及其改变:叩诊肺下界时,一般先叩右侧、后叩左侧,在平静呼吸时,自上而下沿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下角线等各垂直线进行叩诊。除在右锁骨中线上叩诊音由清音先变为浊音(称肺肝界,即肝上界),后由浊音变为实音处为肺下界,在其他垂直线上由清音变为实音处,即为该垂直线上的肺上界。 正常人肺下界的位置,右肺下界在锁骨中线上第六肋间隙;腋前线上第七肋间隙;腋中线上第八肋间隙;腋后线上第九肋间隙;肩胛下角线上第十肋骨。临床检查时常简用锁骨中线、腋中线及肩胛下角线的位置(第六、八肋间隙、第十肋骨)。左肺下界除锁骨中线的下端因受心脏浊音区及胃泡鼓音区的影响,不易确定外,其它均与右肺相同。 肺下界的改变:在生理情况下瘦长体型者其肺下界可低一肋;儿童及矮胖者可升高一肋;妊娠末期,两侧肺下界上升。病理情况下,两侧肺下界下降常见于肿气肿;两侧肺下界上升常见于腹内压升高,如高

心脏检查 重点

第五节心脏检查 心脏物理检查的基本条件: A安静的环境 B 适当的光线,来自患者的左侧 C 患者卧位或坐位,检查者在其右侧 D 适宜的听诊器 一、视诊:视诊时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站在患者的右侧,视线与胸廓同高,切线位观察 (一)胸廓畸形: 1.心前区隆起:多为先天性心脏病造成心脏肥大 2.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形: (二)心尖搏动: 左室收缩时,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使肋间软组织向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搏动范围为2.0-2.5cm 1.心尖搏动移位 A横膈位置的影响心尖搏动向左外侧移位——大量腹水等,横隔抬高使心脏横位。 心尖搏动移向内下——严重肺气肿等,横隔下移使心脏垂位。 B纵隔位置的影响一侧胸膜增厚、肺不张——心尖搏动移向患侧 一侧胸腔积液、气胸——心尖搏动移向健侧 C左心室增大:向左下移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D右心室增大:向左侧移位——二尖瓣狭窄等 E左右心室增大:向左下移位,伴心浊音界两侧扩大——扩张型心肌病等 F右位心:右侧胸壁——先天性右位心 G体位与呼吸 2.心尖搏动强度变化: A增强:运动、激动发热、贫血、甲亢左室肥大 B减弱:扩心病、AMI 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 3.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粘连性心包炎重度右心室肥大(顺钟转向) (三)心前区搏动 1.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右心室肥大 2.剑突下搏动:肺气肿、右心室肥大和腹主动脉瘤 3.心底部搏动:胸骨左缘第2肋间:肺动脉扩张、肺动脉高压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弓动脉瘤、升主动脉扩张二.触诊(触诊应与视诊相互应证)手法: ⏹右手全手掌 ⏹手掌掌侧(小鱼际)—震颤 ⏹示指、中指的指腹—心尖搏动 (一)心尖与心前区搏动 ⏹心尖部抬举性搏动:左心室肥厚特征性体征 (二)震颤: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义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血流发生涡流所致,见于先天性心血管病或狭窄性伴膜病变(器质性病变) (三)心包摩擦感:急性心包炎 三.叩诊 叩诊目的:确定心界的大小及形状绝对浊音区与相对浊音区相对浊音区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 (一)叩诊方法:A患者坐位:板指与肋间垂直B患者平卧位:板指与肋间平行 (二)叩诊顺序:先扣左界,后扣右界。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由外向内,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右界叩诊先扣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与胸骨中线的垂直距离。 (三)正常心浊音界:P136表2-5-11 (四)心浊音界组成:左界第2肋间处相当于肺A段,第3肋间为左心耳,第4、5肋间为左心室,其中血管与左心交接处向内凹陷-心腰,右界第2肋间相当于升主A和上腔V,第3肋间以下为右心房。.下止于第6肋软骨与胸骨附着处. (五)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心脏以外的因素:横膈位置上移:肥胖、小儿、妊娠、腹水等 ⏹一侧胸膜增厚、肺不张—心界移向患侧 ⏹一侧胸腔积液、气胸—心界移向健侧 2.心脏本身病变: A左心室增大:表现:心界向左下增大,心腰加深,靴形心见于:主动脉瓣病变及高血压心脏病 B右心室增大:表现:心界向两侧增大,心尖左上翘见于:单纯二尖瓣狭窄、肺心病 C左、右心室增大:表现:心界向两侧增大,称普大心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 D左心房及肺动脉段增大:表现:心界在胸骨左缘2、3肋间增大,心腰丰满或膨出,梨形心。见于:二尖瓣狭窄 E心包积液:表现:坐位时呈烧瓶样,卧位时心底部浊音界增宽。

诊断学要点总结--心血管检查

诊断学要点总结--心血管检查 一、视诊、触诊、叩诊心脏 基本概念 靴型心 左心室增大时,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型。常见于主动脉瓣病变或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尖瓣型心 当左心房与肺动脉段增大时,胸骨左缘第2、3肋间浊音界增大,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心界型如梨。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心。 视诊 心前区隆起 胸骨下段及胸骨左缘3、4、5肋骨与肋间的局部隆起,为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肥厚挤压胸廓所致。常见于先心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或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 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直径2.0~2.5cm。 心尖搏动移位 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略向上,为右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向下移位,为左心室增大的表现;当左、右心室均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但常伴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负性心尖搏动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致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心前区异常搏动: 剑突下搏动 可能是右心室收缩期搏动,也可能为腹主动脉搏动产生。鉴别搏动来自右心室或腹主动脉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深吸气后搏动增强为右心室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二是用手指平放从剑突下向上压入前胸壁后方,右心室搏动冲击手指末端,而腹主动脉搏动则冲击手指掌面。 心底部异常搏动 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肺动脉扩张或肺动脉高压;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 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 多见于右心室搏出的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 触诊 心尖搏动 用触诊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比视诊更为准确。触诊感知的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即心室收缩期的开始,有助于确定S1。心尖区抬举性搏动为左室肥厚的体征。 震颤

心脏检查

心脏检查: 1心脏检查环境需求:需要一个安静,光线充足的环境,,医生多位于患者右侧,门诊条件下也有取坐位,但必要时仍需取多个体位进行反复检查,还需要适耳的器械. 2.心脏检查采取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依次进行检查. 2.视诊的内容为胸廓畸形和心尖搏动,心前区搏动。 3.正常人胸廓前后径,横径左右应基本对称.(胸廓在胸骨左右两侧应对称)患者尽可能取卧位, 除胸廓观察外,必要时医生也可以将视线与胸廓同高,便更好的了解心前区有无隆起和异常搏动。 4.胸廓畸形:1)心前区隆起:胸骨下端级胸骨左缘3—5肋间隙的局部隆起,多见于法裸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等的右心室肥大。少数见于儿童期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膜狭窄所知的走心室肥大或伴有大量渗出液的儿童期慢性心包炎。位于右缘第二肋间及其附近局限隆起。2)心前区扁平3)鸡胸,漏斗胸 4)心前区凹陷。 5.心尖搏动:由于心室收缩时心脏摆动,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使肋间软组织向外搏动而形成的。正常的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内侧0.5~1.0cm处,波动范围的直径为2~2.5cm。6.观察心尖搏动应注意一下几点:心尖搏动的移位(位置的变化)和心尖搏动强调和范围的改变和负性心尖搏动。 影响心尖搏动移位的生理性因素:1)体型:超力型心脏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向外移至第4肋间。无力型者心脏垂位,心尖搏动向下向内移至第六肋间。2)年龄:婴儿和儿童心脏常横位,心尖搏动可在第四肋间。3)体味:卧位时心尖搏动较坐位高。右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可向右移1.0~2.5cm。左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可向左移2.0~3.0cm。4)呼吸:深呼吸时心尖搏动向下移至第五肋间,深呼吸时则上移。5)妊娠:妊娠时心脏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向外移位。 影响心尖搏动移位的病理性因素:1)心脏疾患:左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甚至超过腋中线。右心室增大:心脏顺钟向移位,心尖搏动向左移位。全心室增大:心尖搏动想左下移位,心界向两侧扩张。先天性右位心:心尖搏动点在胸骨右侧(正常心尖搏动相对应的位置) 2)胸腔疾患:一侧胸腔积液或气胸,心尖搏动向健侧移位。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心尖搏动向患侧移位。3)腹腔疾患:大量腹腔积液或腹腔肿瘤可使心尖搏动向左上移位。 影响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改变的生理因素:1)胸壁2)肋间隙 3)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影响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改变的病理因素:1)心脏疾患:2)肺部疾患 3)其他疾患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向内陷。见于,粘连性心包炎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又称broadbent征,和重度右心室肥大。 7.心前区异常搏动:1)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收缩期搏动: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正常青年人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2)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收缩期搏动: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瘤,贫血,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扩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机能亢进消瘦。3)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有心事持久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增大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所致的右心室肥厚,如房间隔缺损。4)剑突下搏动:腹主动脉搏动(消瘦者),主动脉瘤,心脏垂位时的右心室搏动,右心室肥大。 8.剑突下搏动与心尖搏动的鉴别:1)患者深吸气后,搏动增强则为右室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2)手指平方从剑突下向上压入前胸部后方,右心室搏动冲击手指末端而腹主动脉脉搏搏动则冲击手指掌面。 触诊: 1.触诊的方法:中指,食指并拢触诊法。手掌或手掌尺侧诊法。 2.触诊的内容:心尖搏动和异常心前区搏动,震颤,心包摩擦音。 3.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1)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2)判断有无心尖抬举样搏动。3)判断心前区和其他部位有无异常搏动及搏动强度,范围。

心脏的体格检查

心脏检查 一、视诊 1、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2、心尖搏动:正常位置; 移位:横膈、纵隔、心脏增大、体位改变; 强度和范围的改变; 负性心尖搏动。 3、心前区异常搏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搏动; 剑突下搏动:鉴别右心室搏动和腹主动脉搏动; 心底部异常搏动:胸骨左缘或右缘第二肋间。 二、触诊 1、心尖搏动和心前区搏动:与视诊互补。心前区抬举性搏动。 2、震颤: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部位时相常见病变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胸骨左缘第3~4肋间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心尖区 心尖区收缩期 收缩期 收缩期 连续性 舒张期 收缩期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二尖瓣狭窄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3、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前倾坐位、呼气末更明显。 三、叩诊 1、叩诊顺序:先左后右、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2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3、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心脏移位、房室增大、心包积液。 ①左心室增大:心界向左下增大(靴形心); ②右心室增大:心界向左右增大,向左显著,但不向下增大; ③左、右心室增大:心界向左右增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普大型); ④左心房增大或合并肺动脉段扩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界增大, 心腰饱满(梨形心/二尖瓣型)。 ⑤心包积液:心界向两侧增大且随体位改变,坐位烧瓶形,卧位心底部浊音界增宽。 四、听诊 1、听诊体位:平卧位或坐位;疑有二尖瓣狭窄,取左侧卧位;疑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取前倾坐位。 2、各瓣膜听诊区及听诊顺序:a、二尖瓣区——心尖搏动最强点(心尖区); b、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 c、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d、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 e、三尖瓣区——胸骨下段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3、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①心率:正常成人60~100次。 成人>100次/分,婴幼儿>150次/分,为心动过速;<60次/分,为心动过缓。 ②心律:窦性心律不齐; 期前收缩; 心房颤动: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快于脉率(脉搏短绌)。 ③正常心音:S1与S2的鉴别(下表),S3:健康儿童及青少年可及,S4:病理性,高 血压、肥厚性心肌病。 ④心音改变 A、心音强度改变 S1增强:二尖瓣狭窄;高热、贫血、甲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 炮音) S1 S1减弱: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P-R间期延长;心肌 炎、心肌梗塞、心肌病、心力衰竭 S1强弱不等:房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炮音) S2 = A2 + P2 原理:源于循环阻力增加或血流量增加 S2增强A2 增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S2 P2 增强:肺心病、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 原理:源于循环阻力减少或血流量减少,瓣膜关闭不全、 低血压 S2减弱A2减弱: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P2减弱:肺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心脏的体格检查

心脏的体格检查 一、视诊1、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2、心尖搏动:正常位置; 移位:横膈、纵隔、心脏增大、体位改变; 强度和范围的改变; 负性心尖搏动。 3、心前区异常搏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搏动; 剑突下搏动:鉴别右心室搏动和腹主动脉搏动; 心底部异常搏动:胸骨左缘或右缘第二肋间。 二、触诊1、心尖搏动和心前区搏动:与视诊互补。心前区抬举性搏动。 2、震颤: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部位时相常见病变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胸骨左缘第3~4肋间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心尖区心尖区收缩期收缩期收缩期连续性舒张期收缩期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狭窄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3、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前倾坐位、呼气末更明显。 三、叩诊1、叩诊顺序:先左后右、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2、正常心相对浊音界距胸骨中线距离及各部组成右界(c m)肋间左界(c m)2~3(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右心房)2~3 3~4 Ⅱ Ⅲ Ⅳ Ⅴ 2~3 (肺动脉段)3.5~4.5 (左心耳)(左心室)5~6 7~9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3、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心脏移位、房室增大、心包积液。 ① 左心室增大:心界向左下增大(靴形心); ② 右心室增大:心界向左右增大,向左显著,但不向下增大; ③ 左、右心室增大:心界向左右增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普大

型); ④ 左心房增大或合并肺动脉段扩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界增大,心腰饱满(梨形心/二尖瓣型)。 ⑤ 心包积液:心界向两侧增大且随体位改变,坐位烧瓶形,卧位心底部浊音界增宽。 四、听诊1、听诊体位:平卧位或坐位; 疑有二尖瓣狭窄,取左侧卧位; 疑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取前倾坐位。 2、各瓣膜听诊区及听诊顺序: a、二尖瓣区——心尖搏动最强点(心尖区); b、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 c、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d、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 e、三尖瓣区——胸骨下段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3、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① 心率:正常成人60~100次。 成人>100次/分,婴幼儿>150次/分,为心动过速; <60次/分,为心动过缓。 ② 心律:窦性心律不齐; 期前收缩; 心房颤动: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快于脉率(脉搏短绌)。 ③ 正常心音:S1与S2的鉴别(下表),S3:健康儿童及青少年可及,S4:病理性,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 标志机制:瓣膜起源学说特点音调强度性质历时心尖搏动最响部位S1 心室收缩开始二、三尖瓣关闭较低较响较钝较长0.1s 同时心尖部S2 心室舒张开始主、肺动脉瓣关闭较高较S1低较S1 清脆较短0.08s 之后心底部S3 心室舒张

心脏体查

一、心脏视诊 (一)心前区隆起 心前区隆起是指胸骨下段与胸骨左缘第3-5肋骨及肋间隙的局部隆起。主要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或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伴右心室增大者,有时也可见于伴大量渗液的儿童期心包炎。成人有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可饱满。 (二)心尖搏动 一般位于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 0.5— 1.Ocm处,搏动范围的直径约 2.0— 2.5cm。观察心尖搏动时,应注意其位置、范围、强度、节律及频率。 1.心尖搏动的位置改变 引起心尖搏动移位的病理因素有以下一些。 (1)心脏疾病: 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右心室增大时,左室被推向左后,心尖搏动向左移位;先天性右位心时,心尖搏动位于胸部右侧相应部位。 (2)胸部疾病: 凡能使纵隔及气管移位的胸部疾病,均可使心脏及心尖搏动移位。 肺不张、粘连性胸膜炎时,心尖搏动移向患侧,胸腔积液、气胸时,心尖搏动移向健侧。侧卧位时,心尖搏动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的可能。胸廓或脊柱畸形时亦可影响心尖搏动的位置。 (3)腹部疾病:

大量腹水、肠胀气,腹腔巨大肿瘤等,因腹压增加致膈肌位置上升,心尖搏动位置上移。 二、心脏触诊 1.正常心尖强度及范围 2.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改变 左心室肥大时,心尖搏动增强且范围亦较大。左心室明显肥大时,搏动强而有力,用手指触诊讨,可使指端抬起片刻,称为抬举性心尖搏动,为左心室肥大的可靠体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贫血及发热时,心尖搏动增强。心肌炎时,心尖搏动减弱但较弥散。心包积液、左侧气胸或胸腔积液、肺气肿时,心尖搏动可减弱甚或消失。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应向外凸起,如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反而内陷者,称为负性心尖搏动。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心包与周围组织有广泛粘连时,亦可见于右心室显著肥大者。 (三)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胸骨左缘第2肋间轻度收缩期搏动,可见于正常青年人,明显搏动可见于肺动脉高压。胸骨左缘第 2、3肋间明显收缩期搏动见于肺动脉高压伴肺动脉扩张。胸骨左缘第3,4肋间收缩期搏动见于右心室肥大。 胸骨右缘第2肋间及其附近或胸骨上窝的收缩期搏动或隆起,见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动脉瘤。 剑突下波动见于肺气肿或肺气肿伴有右心室肥大,亦可由腹主动脉搏动引起。两者的区别是: ①让病人进行深呼吸,如深吸气时搏动增强即为右心室搏动,如深吸气时搏动减弱为腹主动脉搏动。②用2-3个手指置于病人剑突下并压向后上方, 1动。

心脏检查(视触叩听、健康评估)

心脏检查(视触叩听、健康评估) 心脏检查步骤 (检查前应洗手,穿隔离衣、事先征得病人的同意、注意病人的反应、保护病人的隐私、检查环境应安静舒适等) 一、视诊: 1.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胸部,护士立于患者的右侧,视线于病人胸廓同高,视诊的主要内容是检查心前区外形,心尖搏动的位置,以及有无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2.内容: ○1心前区外形: 检查有无异常隆起或凹陷。 ○2心尖搏动: 观察心前区胸部搏动的位置。看看有无异常。正常人的心尖搏动一般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m处,搏动直径2.5cm,距前正中线7.0~9.0cm。 二、触诊: 1.方法: 先用右手全手掌置于病人心前区进行触诊,必要时,可用手掌尺侧或并拢的示指与中指指腹进行触诊以准确定位。 2.内容: ○1先找心尖搏动的位置: 用食指轻轻按压,可触到心尖搏动的地方。然后再从第二肋间隙开始数,找到心尖搏动的具体位置,正常人的心尖搏动一般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m处,搏动直径2.5cm,距前正中线7.0~9.0cm。 ○2震颤及心包摩擦感: 用右手掌轻轻按压感受有无震颤以及心前区摩擦振动感,触诊时要注意震颤的强度、处于心动周期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

以及位置。 三、叩诊: 1.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护士立于病人的右侧。仰卧位时,护士的叩诊扳指与肋间平行,坐位时扳指与肋间垂直。叩诊时以轻叩为宜,力度适中,用力均匀。 2.顺序: 先扣左界,后扣右界,自下而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 3.内容: (叩诊时应注意心脏浊音界的大小、形态、位置等。) ○1叩诊心前区的外形: 叩诊心左界时,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一般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向外)开始,沿肋间由外向内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提示已达心脏边界,用笔做一标记,如 此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二肋间。 叩诊心右界时,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出肝上界,然后在其上一肋间(通常为第4肋间)开始,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做一标记,在逐一肋间向上叩至第2肋间。用硬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以记录心脏相对浊音界的位置。 四、听诊: 1.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必要时可改变体位,或作深吸气、深呼气、或适当运动后听诊,以便更好地辨别心音或浊音。 2.内容: 听诊时注意心律、心率(一般在心尖部听取第一心音)、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心脏瓣膜听诊区: ○1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心脏大小正常时,多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内侧。○2肺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

心脏检查步骤

心脏检查 被检者可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前胸,面对光线,注意保持身体不要倾斜,以免使心脏的位置发生变化。 心脏视诊包括:心前区有无隆起、心尖搏动和心前区的异常搏动。在视诊心尖搏动时,检查者应站在被检者的右侧,双眼与胸廓同高,观察心前区有无隆起,然后顺切线位观察心尖搏动的位置和范围,最后观察心前区和其他位置有无搏动。 心脏触诊包括:心尖搏动、心前区的异常搏动震颤和心包摩擦感的检查。在触诊心尖搏动时,先将手掌平放在乳头的下方,感触心尖搏动,然后用食指和中指指尖准确触诊心尖搏动最强点的位置和范围,触诊震颤时,用手掌的小鱼际紧贴在心前区的不同部位进行触诊,注意不要将手掌用力的按压在胸壁上,如果触及到震颤,要注意震颤的部位,以及震颤的时相,震颤的时相可以通过同时触诊心尖搏动或颈动脉搏动来确定,在心尖搏动时冲击手掌,或颈动脉搏动后出现的为收缩期震颤,而之前出现的为舒张期震颤。心包摩擦感:应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进行触诊。 心脏的叩诊包括:心界叩诊和锁骨中线测量。主要是确定心脏的大小和形态。在叩诊心界时,如被检者为卧位,则检查者的扳指与心缘垂直,从心尖搏动的最强点所在肋间的外侧两厘米处开始叩诊,扳指每次移动距离不要超过一厘米,当叩诊音由清音变成浊音时,做标记,为心脏的相对浊音界,注意叩诊力度要适中,均匀,然后从下向上依次叩诊至第二肋间,右侧心界的叩诊,从肝浊音界的上一肋间开始,依次向上叩诊至第二肋间,叩诊结束后用直尺测量心脏外缘,到前正中线的投影距离,并记录,同时记录左锁骨中线和前正中线的距离,了解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音界数值: 右界(cm)肋间左界(cm) 2~3 Ⅱ2~3 2~3 Ⅲ 3.5~4.5 3~4 Ⅳ5~6 Ⅴ7~9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如被检者为坐位时,则检查者的扳指与心缘平行,进行叩诊。 心脏听诊:在进行心脏听诊前,先了解心脏听诊区的部位,二尖瓣听诊区位于心尖部,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位于胸骨肋缘第二肋间,肺动脉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三类间,三尖瓣听诊区位于胸骨体下端,及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在进行心脏听诊时,可以从二尖瓣区开始,依次按逆时针在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进行听诊。在进行心脏听诊时,首先要学会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与第二心音相比,第一心音声音低沉但较强,而第二心音响亮却比第一心音弱,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间的时间比第二心意到第一心音的时间短,第一心音在心尖部,及二尖瓣听诊区最响,第二心音则在心底部较响。 听诊的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附加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首先要计数心率,同时注意心律是否整齐,如果心律不齐,应计数一分钟,听诊心音时,要注意心音的强度,有无心音分裂和附加音等,如果听到杂音,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