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要点总结--心血管检查

诊断学要点总结--心血管检查

一、视诊、触诊、叩诊心脏

基本概念

靴型心

左心室增大时,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型。常见于主动脉瓣病变或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尖瓣型心

当左心房与肺动脉段增大时,胸骨左缘第2、3肋间浊音界增大,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心界型如梨。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心。

视诊

心前区隆起

胸骨下段及胸骨左缘3、4、5肋骨与肋间的局部隆起,为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肥厚挤压胸廓所致。常见于先心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或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

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直径2.0~2.5cm。

心尖搏动移位

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略向上,为右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向下移位,为左心室增大的表现;当左、右心室均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但常伴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负性心尖搏动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致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心前区异常搏动:

剑突下搏动

可能是右心室收缩期搏动,也可能为腹主动脉搏动产生。鉴别搏动来自右心室或腹主动脉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深吸气后搏动增强为右心室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二是用手指平放从剑突下向上压入前胸壁后方,右心室搏动冲击手指末端,而腹主动脉搏动则冲击手指掌面。

心底部异常搏动

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肺动脉扩张或肺动脉高压;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

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

多见于右心室搏出的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

触诊

心尖搏动

用触诊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比视诊更为准确。触诊感知的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即心室收缩期的开始,有助于确定S1。心尖区抬举性搏动为左室肥厚的体征。

震颤

震颤是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一般情况下触诊有震颤者,多数也可以听到杂音。临床上凡触及震颤均可认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常见于某些先心病及狭窄性瓣膜病变。而瓣膜关闭不全时较少有震颤,仅在房室瓣重度关闭不全时可扪及震颤。

心包摩擦感

在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为主,于收缩期与舒张期可触及双相的粗糙摩擦感。收缩期、前倾体位或呼气末更为明显。是由于急性心包炎时心包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的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叩诊

顺序

先叩左界,后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右界先叩出肝浊音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

心浊音界改变及其意义

靴形心,梨形心,普大心,烧瓶状心界。

心脏移位

大量胸水或气胸使心浊音界移向健侧,肺不张与胸膜增厚使心浊音界移向病侧,大量腹水使膈肌抬高,心脏横位,心界向左增大。

心脏本身病变:

左室增大

心浊音界左下增大,心腰加深,似靴型。常见于主动脉瓣病变或高血压性心脏病。

右室增大

轻度增大时,相对浊音界无明显改变,显著增大时,心界向左扩大。常见于肺心病或单纯二尖瓣狭窄。

双室增大

心浊音界向两侧增大,且左界向左下增大,称普大心。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

左房增大合并肺动脉段扩大

心腰丰满或膨出,心界如梨型。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又称为二尖瓣型心。

听诊

心脏瓣膜听诊区

二尖瓣区

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向内0.5~1CM。

肺动脉瓣区

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瓣区

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第二听诊区

在胸骨左缘第三肋间。

三尖瓣区

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听诊顺序:

从心尖区开始至肺动脉瓣区,再依次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

听诊内容

包括心率、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心率

每分钟心搏次数。正常成人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

(1)心动过速

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婴幼儿超过150次/分。

(2)心动过缓

心率低于60次/分。

心律

心脏跳动的节律。

(1)窦性心律不齐

指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减慢,一般无临床意义。

(2)期前收缩

是指在规则心律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跳,其后有一较长间隙。

(3)心房颤动

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和心率快于脉率,称脉搏短绌,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少数原因不明称特发性。

心音

按其在心动周期中出现的先后,依次命名为第一心音(S 1 ),第二心音(S 2 ),第三心音(S 3 )和第四心音(S 4 )。正常情况下只能听到S 1 ,S 2 ;在青少年可闻及S 3 ;S 4 多数属病理情况。

(1)S 1

即心室收缩的开始,主要由于二尖瓣和三尖瓣的关闭(二前三后)瓣叶突然紧张产生振动所致。

(2)S 2

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主要由于血流在主动脉与肺动脉内突然减速和半月瓣(主前肺后)突然关闭引起瓣膜振动所致。

(3)S 3

出现在心室快速充盈期之末,距第二心音后约0.12-0.18S,主要由于心室快速充盈末血流冲击室壁,心室肌纤维伸展延长,使房室瓣、腱索和乳头肌突然紧张、振动所致。听诊特点:音调低钝而重浊,持续时间短(约0.04S)而强度弱,在心尖部及其内上方仰卧位较清楚

(4)S 4

出现在心室舒张末期,约在第一心音前0.1S(收缩期前),其产生与心房收缩使房室瓣及其相关结构突然紧张振动有关。病理情况下如听到,则在心尖部及其内侧较明显,低调,沉浊而弱。

心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心音强度的改变

除胸壁厚度、肺含气量多少等心外因素,影响心音强度主要因素还有心室收缩力、心排血量,瓣膜位置和瓣膜的活动性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碰击(如人工瓣与瓣环或支架的碰撞)等。

S 1 增强

常见于二尖瓣狭窄、高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S 1 减弱:常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P-R间期延长、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塞和左心衰竭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S 1 强弱不等

常见于心房颤动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S 2 增强

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肺心病、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和左心衰竭。

S 2 减弱

常见于低血压、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2)心音性质改变

心肌严重病变时,第一心音失去原有的低钝性质且明显减弱,第二心音也弱,S 1 与S 2 极相似,可形成“单音律”。当心率增快,收缩期与舒张期时限几乎相等,S 1 、S 2 均减弱时,听诊类似钟摆声,又称“钟摆律”或“胎心律”,提示病情严重,如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和重症心肌炎等。

(3)心音分裂

S 1 或S 2 的两个主要成分之间的间距延长,导致听诊时闻及其分裂为两个声音既称心音分裂。

S 1 分裂

当左右心室收缩明显不同步时,S 1 的两个成分相距0.03S以上时,可出现S 1 分裂。常见于心室电或机械活动延迟使三尖瓣关闭明显迟于二尖瓣,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心衰竭,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二尖瓣狭窄或心房粘液瘤。

S 2 分裂

临床较常见,可有下列情况:

生理性分裂

青少年常见,深吸气末因胸腔负压增加,右心回心血流增加,右室排血时间延长,左右心室舒张不同步,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因而出现S 2 分裂。

通常分裂

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S 2 分裂,见于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等,或主动脉瓣关闭时间提前如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室间隔缺损等。

固定分裂

指S 2 分裂不受吸气、呼气的影响,S 2 分裂的两个成分时距较固定,见于先心病房间隔缺损。

反常分裂

又称逆分裂,指主动脉瓣关闭迟于肺动脉瓣,吸气时分裂变窄,呼气时变宽。见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主动脉瓣狭窄或重度高血压。

额外心音

指在正常心音之外听到的附加心音,与心脏杂音不同。多数为病理性,大部分出现在S 2 之后即舒张期。

舒张期额外心音:

奔马律

系在S 2 之后出现的响亮额外音,当心率快时与原有的S 1 、S 2 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是心肌严重损害的体征。

按其出现的时间早晚可分三种:

(1)舒张早期奔马律

最为常见,是病理性的S 3,又称第三心音奔马律,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与顺应性减退以致心室舒张时,血液充盈引起室壁振动。听诊部位,左室奔马律在心尖区或其内侧,右室奔马律则在剑突下或胸骨右缘第5肋间。其出现提示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重症心肌炎与心肌病等严重心功能不全。

(2)舒张晚期奔马律

又称收缩期前奔马律或房性奔马律,发生于S 4 出现的时间,实为增强的S 4,在心尖部稍内侧听诊最清楚,其发生与心房收缩有关,多数是由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或顺应性减退,以致心房为克服心室的充盈阻力而加强收缩所产生的异常心房音,多见于阻力负荷过重引起心室肥厚的心脏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和冠心病等。

(3)重叠型奔马律

为舒张早期和晚期奔马律重叠出现引起。两音重叠的形成原因可能是P—R间期延长及明显心动过速。如两种奔马律同时出现而没有重叠则听诊为4个心音,称舒张期四音律,常见于心肌病或心力衰竭。

开瓣音

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声,出现于心尖内侧第二心音后0.07s,听诊特点为音调高、历时短促而响亮、清脆、呈拍击样。见于二尖瓣狭窄时,舒张早期血液自左房迅速流入左室时,弹性尚好的瓣叶迅速开放后又突然停止所致瓣叶振动引起的拍击样声音。开瓣音的存在可作为二尖瓣瓣叶弹性及活动尚好的间接指标,还可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重要参考条件。

心包叩击音

见于缩窄性心包炎者,在S 2 后约0.1s出现的中频、较响而短促的额外心音。为舒张早期心室急速充盈时,由于心包增厚,阻碍心室舒张以致心室在舒张过程中被迫骤然停止导致室壁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在心尖部和胸骨下段左缘最易闻及。

肿瘤扑落音

见于心房粘液瘤患者,在心尖或其内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在S 2 后约0.08—0.12s,出现时间较开瓣音晚,声音类似,但音调较低,且随体位改变。为粘液瘤在舒张期随血流进入左室,撞碰房、室壁和瓣膜,瘤蒂柄突然紧张产生振动所致。

(2)收缩期额外心音:

收缩早期喷射音

为高频爆裂样声音,高调、短促而清脆,紧接于S 1 之后约0.05—0.07s, 在心底部听诊最清楚。其产生机制为扩大的肺动脉或主动脉在心室射血时动脉壁振动以及在主、肺动脉阻力增高的情况下,半月瓣瓣叶用力开启或狭窄增厚的瓣叶在开启时突然受限产生振动所致。肺动脉收缩期喷射音在肺动脉瓣区最响,可见于肺动脉高压、原发性肺动脉扩张、轻中度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等。主动脉收缩期喷射音在主动脉瓣区听诊最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瘤、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与主动脉缩窄等。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为高调、短促、清脆如关门落锁的Ka-Ta样声音。多数由于二尖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引起“张帆”样声音。因瓣叶突然紧张或其腱索的突然拉紧所致,临床上称为二尖瓣脱垂。出现在S 1 后0.08s者称为收缩中期喀喇音,0.08s以上者称为收缩晚期喀喇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合并收缩晚期杂音称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3)医源性额外音

主要由人工瓣膜音和人工起搏音两种。

心脏杂音

是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时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湍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

(1)杂音产生的机制

具体机制有血流加速、瓣膜开放口径或大血管通道狭窄、瓣膜关闭不全、异常血流通道、心腔异物或异常结构和大血管瘤样扩张。

杂音的特性与听诊要点:

1)最响部位和传导方向

杂音在某瓣膜听诊区最响则提示该瓣膜有病变。杂音的传导方向都有一定规律,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向左腋下传导,主动脉瓣狭窄的杂音向颈部传导。

2)心动周期中的时期

不同时期的杂音反映不同的病变。可分为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连续性杂音、收缩期及舒张期均出现但不连续则称双期杂音。还可根据杂音在收缩期或舒张期出现的早晚而进一步

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或全期杂音。一般舒张期杂音和连续性杂音均为病理性器质性杂音,而收缩期杂音则有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可能。

3)性质

由于杂音的不同频率而表现出音色与音调的不同。一般而言,功能性杂音较柔和,器质性杂音较粗糙。临床上可根据杂音的性质,推断不同的病变。

4)强度与形态

即杂音的响度及其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化。强度一般采用Levine6级分级法,主要指收缩期杂音,对舒张期杂音的分级也可采用此标准,亦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常见的杂音形态有5种:

①递增型杂音:如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②递减型杂音: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的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③递增递减型杂音:如主动脉瓣狭窄的收缩期杂音;

④连续型杂音:如动脉导管未闭的连续性杂音;

⑤一贯型杂音: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

5)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3)杂音的临床意义

根据产生杂音的部位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区分为器质性杂音与功能性杂音。功能性杂音包括无害性杂音、生理性杂音以及有临床病理意义的相对性关闭不全或狭窄引起的杂音;相对性关闭不全或狭窄引起的杂音局部无器质性病变,它与器质性杂音又可合称为病理性杂音。功能性杂音多见于收缩期,

杂音出现的时期和部位

收缩期杂音

二尖瓣区:

①功能性

见于运动、发热、贫血、妊娠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②相对性

见于左心增大引起的二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贫血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等。

③器质性

主要见于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杂音为粗糙、吹风样杂音。

主动脉瓣区

①器质性

见于主动脉瓣狭窄。杂音为喷射性,响亮而粗糙,向颈部传导,常伴有震颤,且 A 2 减弱。

②相对性

见于升主动脉扩张,如高血压和主动脉粥样硬化。杂音柔和,常有A 2 亢进。

肺动脉瓣区

①生理性

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

②相对性

见于肺多血或肺动脉高压导致肺动脉扩张产生的肺动脉瓣相对狭窄。

③器质性

见于肺动脉瓣狭窄。

三尖瓣区

①相对性

多见于右心室扩大的病人如二尖瓣狭窄伴右心衰竭、肺心病心衰。

②器质性

极少见。

其它部位

常见的有胸骨左缘第3、4肋间响亮而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伴震颤,提示室间隔缺损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舒张期杂音

二尖瓣区

①器质性

见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②相对性

主要见于较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张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称Austin Flint 杂音。

主动脉瓣区

可见于各种原因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杂音呈舒张早期开始的递减型柔和叹气样的特点,常向胸骨左缘及心尖传导,于前倾坐位、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最清楚。

肺动脉瓣区

多见于肺动脉扩张导致相对性关闭不全。杂音呈递减型、吹风样、柔和常合并P 2 亢进,称Graham杂音。常见于二尖瓣狭窄伴明显肺动脉高压。

三尖瓣区

见于三尖瓣狭窄,极少见。

连续性杂音

常见于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杂音粗糙、响亮似机器转动样,持续于整个收缩与舒张期,其间不中断。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稍外侧,常伴有震颤。

心包摩擦音

指脏层与壁层心包由于生物性或理化因素致纤维蛋白沉积而粗糙,以致在心脏搏动时产生摩擦而出现的声音。音质粗糙、音调高、搔抓样、很近耳,与心搏一致。发生在收缩期与舒张期,屏气时仍存在。见于各种感染性心包炎,也可见于风湿性病变、急性心肌梗塞、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第六节血管检查

血管检查包括脉搏、血压、血管杂音和周围血管征

脉搏

1)脉率

正常人脉率为60-100次/分,婴幼儿、儿童较快,老年人较慢。心房颤动或频发期前收缩时,脉率可少于心率,称脉搏短绌。

2)脉律

正常人脉律规则, 少数可出现窦性心律不齐。心房颤动、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时,脉律不规则。

3)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

脉搏的紧张度与血压高低有关。检查时发现桡动脉硬而缺乏弹性似条索状或结节状,提示动脉硬化。

4)强弱

脉搏增强且振幅大,称洪脉。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脉搏减弱而振幅低,称细脉。见于心力衰竭、主动脉瓣狭窄与休克等。

5)脉波

水冲波(water hammer pulse)

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和严重贫血。

迟脉(pulse tardus)

升支上升缓慢,波幅低,波顶平宽,降支也慢。见于主动脉瓣狭窄。

重搏脉(dicrotic pulse)

重搏波增大,使一次心搏引起的脉波似2次。见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及长期发热使外周血管紧张度降低患者。

交替脉(pulsus alternans)

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急性心肌梗塞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奇脉(paradoxical pulse)

吸气时脉搏减弱,甚至不能扪及,又称“吸停脉”,见于心包压塞或心包缩窄。

无脉(pulseless)

即脉搏消失。见于严重休克及多发性大动脉炎。

血压

血压标准: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18岁以上成人)

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

低血压

凡血压低于90/60-50mmHg时称低血压。见于休克、心肌梗塞、急性心脏压塞等。

双侧上肢血压差别显著

双上肢血压差别超过10mmHg以上。见于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先天性动脉畸形等。

上下肢血压差异常

正常下肢血压高于上肢血压达20-40mmHg,如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见于主动脉缩窄,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等。

脉压改变

当脉压>40mmHg,为脉压增大。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若脉压<30mmHg,则为脉压减小,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包积液及严重衰竭病人。

动态血压监测

三、血管杂管及周围血管征

1.静脉杂音

颈静脉营营声属无害性杂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腹壁静脉曲张时,可在脐周或上腹部闻及连续性静脉营营声。

2.动脉杂音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侧叶可闻及连续性动脉杂音;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狭窄病变部位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肾动脉狭窄时在上腹部或腰背部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内动静脉瘘在胸部相应部位有连续性杂音;冠状动静脉瘘则在心前区出现表浅柔和的连续性杂音或双期杂音。

3.周围血管征

包括水冲脉、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

诊断学要点总结--心血管检查

诊断学要点总结--心血管检查 一、视诊、触诊、叩诊心脏 基本概念 靴型心 左心室增大时,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型。常见于主动脉瓣病变或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尖瓣型心 当左心房与肺动脉段增大时,胸骨左缘第2、3肋间浊音界增大,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心界型如梨。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心。 视诊 心前区隆起 胸骨下段及胸骨左缘3、4、5肋骨与肋间的局部隆起,为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肥厚挤压胸廓所致。常见于先心病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或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 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直径2.0~2.5cm。 心尖搏动移位 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略向上,为右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向下移位,为左心室增大的表现;当左、右心室均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但常伴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负性心尖搏动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致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心前区异常搏动: 剑突下搏动 可能是右心室收缩期搏动,也可能为腹主动脉搏动产生。鉴别搏动来自右心室或腹主动脉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深吸气后搏动增强为右心室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二是用手指平放从剑突下向上压入前胸壁后方,右心室搏动冲击手指末端,而腹主动脉搏动则冲击手指掌面。 心底部异常搏动 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肺动脉扩张或肺动脉高压;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多见于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 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 多见于右心室搏出的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 触诊 心尖搏动 用触诊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比视诊更为准确。触诊感知的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即心室收缩期的开始,有助于确定S1。心尖区抬举性搏动为左室肥厚的体征。 震颤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考点习题及答案:心脏、血管检查

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考点习题及答案:心脏、血管检查 男性,15岁。心悸气短5年,近2年加重。查体: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听到舒张期杂音,其诊断为 A.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B.二尖瓣关闭不全 C.主动脉瓣狭窄 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E.室间隔缺损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听到舒张期杂音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男性,30岁。心悸气短5年,近2年加重。查体: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听到收缩隆隆样杂音,其诊断为 A.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B.肺动脉瓣狭窄 C.主动脉瓣狭窄 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E.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听到收缩隆隆样杂音为肺动脉狭窄。

男性,15岁。心悸气短5年,近2年加重。查体:心尖部听到收缩期杂音,其诊断为 A.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B.二尖瓣关闭不全 C.主动脉瓣狭窄 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E.室间隔缺损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心尖部听到收缩期杂音为二尖瓣关闭不全。 女,65岁。发作性左胸痛5年,疼痛放射至左肩,发作持续3~4分钟,休息后可缓解。今日下午劳动时突发晕厥急诊。查体:BP 90/50mmHg,神清,心率140次/分,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伴震颤,杂音向颈部传导,双肺呼吸音清。最可能的诊断是 A.高血压病 B.主动脉扩张 C.主动脉瓣狭窄 D.主动脉粥样硬化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伴震颤为主动脉狭窄。 周围血管征包括: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都是由脉压增大所致,常见于主闭、发热、贫血及甲亢。

影像诊断学教案第三章心脏与大血管1

第三章心脏与大血管 医学影像检查对心脏大血管病变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能显示心脏大血管外邓轮廓和腔内解剖结构,而且能观察心脏的运动和准确地评价心脏的功能,同时还能测量心脏和大血管的血流。 目前,心脏大血管影像检查方法除了传统的普通X线检查、超声、核医学、心血管造影外,多层螺旋CT技术和MRI心脏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进一步拓展了心脏大血管检查的领域,成为心脏大血管检查的重要手段。 检查技术 (一)X线检查 包括胸部透视和常规心脏摄片。 1.胸部透视方法简便,可以多体位、动态观察。C脏和大血管及搏动情况,但影像清晰度差,无永久记录,接受X 线剂量大等为其缺点,可不作为常规应用,只在特殊需要时作为补充手段。

2.常规心脏摄片投照要求在立位下进行,必须采取半卧位或卧位时,应考虑体位对影像表现的影响。靶片距离要求 2m。常规投照体位为后前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或/和左侧位服钡。 (二)CT检查 普通CT因为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低,不能克服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很难用于心脏疾病诊断。目前EBCT和MSCT 可用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1.EBCT 主要检查方式有容积扫描、电影和血流检查。EBCT不但能观察心脏大血管形态,而且可显示心脏和大血管壁、房室间隔和瓣膜运动;计算心功能,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冠状动脉小片状钙化,EBCT亦有很高发现能力。因此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脏肿瘤、心包疾患、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血栓栓塞和大血管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2.MSCT 与EBCT血管成像相比,MSCT图像质量高,检查时间短,费用较低,有很好的发展前景。MSCT具备EBCT在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全部功能,在冠心病的预防、诊断和术后随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MRI检查 目前心血管MR扫描速度可达到20ms一帧图像,可用于心脏大血管的实时动态成像。时间分辨力提高,图像质量更好。 1.心血管 MRI主要优点 (1)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能够清楚显示心脏解剖形态,检查心脏肿瘤、脂肪浸润、组织变性、囊肿和积液。 (2)可迅速获得三维图像,实现心脏大血管的实时动态成像。 (3)无射线损伤,无需含碘对比剂。 (4)对血流具有特殊敏感性,能够评价流量、流速,甚至血流方向。 (5)能够准确显示心脏功能、血流灌注及心肌活性。 因此一次心脏MRI检查,可得到心脏全部信息(即 one step examination)。对冠状动脉的成像目前仍在开发中。

诊断学总结

诊断学的内容: 1 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 2 症状和体征(symptom and sign) 3 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 4 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 5 辅助检查 问诊的内容 1、一般项目(general date) 2、主诉(chief complaints) 3、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 4、既往史(past history) 5、系统回顾(review systems) 6、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7、婚姻史(marrital history) 8、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9、家族史(family history 系统回顾 1.头颅五官视力障碍、耳聋、耳鸣、眩晕、鼻出血、牙痛、牙龈出血、咽喉痛、声音嘶 哑。 2.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 3.心血管系统心悸、活动后气紧、心前区疼痛、端坐呼吸、血压增高、晕厥、下肢水肿。 4.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吞咽困难、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呕血、便血、便秘、黄疸。 5.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夜尿增多、颜面水肿、尿道或阴道异常分泌物。 6.内分泌系统与代谢多饮、多尿、多食、怕热、多汗、怕冷、乏力、显著肥胖或消瘦、色素沉着、闭经。 7.造血系统皮肤苍白、头昏眼花、乏力、皮肤出血点、瘀斑、淋巴结肿大、脾肝肿大。 8.肌肉与骨关节系统疼痛、关节红肿、关节畸形、运动障碍、肌肉萎缩、肢体无力。 9.神经系统头痛、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感觉异常、瘫痪、惊厥。 10.精神状态幻觉、妄想、定向力障碍、情绪异常 月经史和生育史 月经初潮的年龄、月经周期和月经天数,经血的量和色,经期症状,有无痛经与白带,末次月经日期,闭经日期,绝经年龄。 行经期(天) 初潮年龄末次月经时间(LMP)或绝经年龄 月经周期(天) 触诊方法 1.浅部触诊法(light palpation) 2.深部触诊法(deep palpation) (1)深部滑行触诊法(deep slipping palpation)(2)双手触诊法(bimanual palpation) (3)深压触诊法(deep press palpation) (4)冲击触诊法(ballottement) 叩诊音 1. 清音(resonance)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 2. 浊音(dullness)是一种音调较高,音响较弱,震动时间持续较短的非乐性叩诊音。 3. 鼓音(tympany)如同击鼓声,是一种和谐的乐音 4. 实音(flatness)是一种音调较浊音更高,音响更弱 5. 过清音(hyperresonance)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 嗅诊 正常汗液无特殊强烈刺激气味 酸性汗液见于风湿热和长期服用水杨酸、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的患者 特殊的狐臭味见于腋臭等患者。 正常痰液无特殊气味

西医诊断学——心脏血管检查(上)

西医诊断学——心脏血管检查(上) 小执医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颈静脉搏动可见于A.二尖瓣关闭不全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C.三尖瓣关闭不全D.肺动脉瓣关闭不全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心室收缩时颈静脉有搏动,可见于A.高血压病B.严重贫血C.三尖瓣关闭不全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胸腔大量积气患者触觉语颤表现的是A.增强B.减弱或消失C.稍增强D.正常E.无变化 4.心内膜炎时心脏杂音产生的主要机制是A.血流加速B.瓣膜口狭窄C.瓣膜关闭不全D.异常通道E.心脏内有漂浮物 5.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移位方向是A.向右B.向左C.向右下D.向左下E.向后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三尖瓣关闭不全(C对)的患者在心室收缩时血液可以自右心室逆流入右心房,引起颈静脉收缩期向上性搏动充盈,可见颈静脉搏动。二尖瓣关闭不全(A错)时心尖部可扪及有力的、局限性、抬举性心尖搏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P116)(B错)、甲状腺功能亢进症(P116)(E错)可见颈动脉搏动。肺动脉瓣关闭不全(D错)时胸骨左下缘扪及右心室高动力性收缩期搏动。 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心室收缩时颈静脉有搏动,可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C对),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在心室收缩时血液自右心室逆流入右心房,引起颈静脉收缩期搏动充盈,颈部可以观察到搏动。高血压病(A错)、严重贫血(B错)、主动脉瓣关闭不全(D错)、甲状腺功能亢进症(E错)在安静状态下表现为明显的颈动脉搏动,提示心排血量增加或脉压增加。 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胸腔大量积气患者触觉语颤表现的是语颤减弱或消失(B对)。语颤增强或稍增强主要见于大叶性肺、大片肺梗死、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等(AC错)。语颤正常或无变化见于肺部无疾病的患者(DE 错)。 4、【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心内膜炎时心脏杂音产生的主要机制是心脏内有漂浮物(E对)。血流加速产生血管杂音,是剧烈运

诊断学重点笔记

诊断学重点笔记 本篇文章介绍了西医诊断学中症状学和检体诊断的相关知识点。 在症状学中,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热型及其常见病因,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和不规则热。此外,还介绍了一些检体诊断的相关知识点,如伤寒可见面容为“无 欲貌”,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 不全等。 在心脏方面,介绍了周围血管征的常见表现,如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XXX双重杂音等。此外,还介绍了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存在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或修改。

一、生理性原因导致的贫血包括妇女月经期、妊娠和老年人。病理性原因包括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和贫血。 二、骨髓检查是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比例可以反映骨髓增生程度。大量原始细胞在血涂片中的出现可能提示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有再障贫。 三、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亢。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包括反应性和原发性,反应性的原因有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原发性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四、肝脏病检查中,胆红素的检测包括血清、尿液和粪便检测。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可以反映不同类型的黄疸,尿胆原和尿胆红素也可以用于黄疸的诊断。血清酶包括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Υ-谷氨酰转移酶

(Υ-GT)和乳酸脱氢酶(LDH),不同的酶的升高可以反映 不同类型的肝病和心梗。 五、肾功能检查中,肾小球功能的指标包括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Cr)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BUN和Cr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Ccr可以用于判断肾小球损害 的敏感指标。肾小管功能的指标包括浓缩稀释试验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可以用于反映肾功能的受损程度。 常见的粪便异常包括水样或粥样稀便、米泔样便、鲜血便、柏油样便、灰白色便和细条状便等。这些异常可能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霍乱、肠道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上消化道出血、阻塞性黄疸或直肠癌等引起的。绿色粪便则可能是由消化不良引起的。 痰液的颜色也可以提供一些诊断信息。红色或红棕色的痰液可能表明患者患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或肺癌等疾病。粉红色泡沫痰液可能是急性肺水肿的表现。铁锈色痰液可能是肺炎链球菌肺炎或肺梗死的表现。棕褐色痰液可能是肺阿米巴脓肿的表现。黄色脓性痰液可能表明患者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黑色痰液可能是矽肺的表现。

心电图诊断学要点

心电图诊断学 一、心电图定义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3。电偶:由一对距离相近、电量相等的正负电荷构成,其中正电荷称电源,负电荷称电穴,其方向 是由电穴指向电源 二、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复极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故电偶就是向量。箭矢所指方向代表向量的方向,箭头代表正电位,箭尾代表负电位,箭矢长短代表向量的大小。※三、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2、心电图的组成 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P-R段,实为P—Q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以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即房室传导时间。 QRS波群振幅最大,反映心室除极全过程。 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 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 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3淤、QRS波群的命名 R波首先出现的正向波 Q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 S波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R’波第二个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第二个S波R’波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大写:振幅(电压)>0o5mv Q R S Q' R’S’ 小写:振幅(电压)<0.5mv q r s q'r’s’ ※四、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 电极板安置在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分别用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相连,所构成的电路称心电图导联. 导联体系:肢体导联与胸导联。 (1)肢体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I、II、III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其电极主要按放于 三个部位:右臂(R)、左臂(L)、左腿(F), (2)胸前导联:属单电极导联。

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诊断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医生的临床实践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疾病的识别、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本文将总结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 学科的核心概念。 1. 病史采集:病史是诊断的基础,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史等内容。医生应当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描述、症状发 生的顺序和时间、伴随症状以及可能的诱因等,以获取足够的信息进 行初步判断。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和听诊等手段,对患者进行身体各系统的综合检查。常用检查方法包括一般外观观察、神经系统检查、心血管系统检查、呼吸系统检查和腹部检查等。医生 需要仔细观察患者外貌、检查相关器官或系统的异常表现,以发现潜 在的异常。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体液样本进行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分析,以确定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病理情况。常用的 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和传 染病标志物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实验 室检查项目,以获得更确切的诊断结果。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放射线、超声波、磁共振等 技术观察和记录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辅助诊断。常见的影 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检查等。医生需 要根据不同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获取更详细 的病理信息。

5. 诊断推理:诊断推理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以确定患者的疾病种类和诊断 结果。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类信息,利用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得出可能的诊断。 6.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指通过比较各种可能的诊断结果,排 除一些可能性,最终确定最可能的诊断结果。医生需要对患者的临床 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最有 可能的疾病诊断。 7. 诊断错误和纠正:诊断错误是在进行诊断推理和鉴别诊断过 程中出现的错误,可能导致错误的治疗和不良的预后。医生需要及时 发现和纠正诊断错误,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常用的纠正方法包 括重新评估病史、增加实验室检查和重新思考诊断推理等。 总之,诊断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掌握诊断学的核心 概念和基本技能对医生的临床实践至关重要。本文对诊断学的重点知 识进行了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的原理 和方法,提高诊断能力,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放射痛(radiating pain):又叫牵涉痛,内脏疼痛引起身体体表的疼痛,内脏痛觉信号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该节段支配的身体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特点是疼痛明显,有压痛、感觉过敏。 2、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10s后出现晕厥,停搏15s以后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见于最严重的心源性晕厥. 3、Horner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4、奔马律: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 5、Austin-Flint杂音: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6、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缺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紫绀。 7、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置于膝盖上或扶持床边,这种体委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和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8、移动性浊音:腹部查体时,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是发现有无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腹水1000ML以上。 9、脉搏短绌:心率大于脉率的现象,血液不足以充盈血管,见于房颤等心律失常。 10、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1、黄疸(Jaundice):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而临床上尚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12、潮式呼吸(cheyne-stokes):陈-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 25、间停呼吸(Biots呼吸):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见于颅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延髓水平)。 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和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14、泊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泊油。 15、Kussmaul呼吸: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下降,通过肺脏排除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这种深长的呼吸~ 1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流从左心室流入左心房,因而二尖瓣脱垂的患者同时伴有收缩晚期杂音,它合并收缩中、晚期喀拉音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7、二尖瓣脱垂:由于在房室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叶突然紧张或其腱索得突然拉紧产生震动所致. 1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累死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19、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而酶活性急剧下降,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凶险. 20、文氏现象:(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 到一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博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增强,之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一、症状学 发热 发热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其中非感染性包括六种情况。发热分度以口腔温度(36.2~37.3℃)为准,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 ≥41℃。热型包括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和波状热。考试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可单选和多选,其次是名词解释,针对热型,以及简答题。 咯血 咯血指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咯血量可分为不同等级。病因包括支气管、肺部疾病、心血管和其他原因,易遗漏心血

管疾病。需要注意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考试题型主要为选择题或简答题,简答题主要针对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发绀 发绀的发生机制是还原血红蛋白量的绝对增加,毛细血管内的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50g/L(5g/dl)。中心性发绀与周围 性发绀需要鉴别,其中中心性发绀又可分为肺性和心性,周围性发绀可由体循环淤血、心排出量减少和局部血流障碍等引起。需要了解病因和特点。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紫绀、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和简答题,其中简答题需要掌握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的鉴别。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可分为肺源性和心源性,其中肺源性又可分为吸气性、呼气性和混合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是左心衰。需要掌握两者的鉴别,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和抗心衰治疗的效果。此外,还需要了解中毒性、神经精神性和血源性等其他情况。考试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其中多见三凹征(吸气

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端坐呼吸等。 水肿 水肿的发生机制包括钠水潴留、毛细血管滤过压增加、通透性增加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回流受阻等因素。病因和临床表现需要重点了解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心源性和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表。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应用题。 呕血与便血 呕血与便血的定义包括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胰腺、肝胆)和小肠出血。病因不同部位的病变会导致呕血和黑便的特点不同,需要注意出血定位问题。便血的颜色和部位也有特殊病变(如菌痢、阿米巴痢疾)的便血特点。消化性溃疡是呕血和黑便最常见的病因。考试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可能出现简答题。

诊断学--心血管检查

诊断学--心血管检查 心血管检查思考题 1.心前区隆起的临床意义P127 胸骨下段与胸骨左缘第3~5肋软骨及肋间隙局部隆起。见于:①某些先天心脏病(如 法落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等),在儿童时期患心脏病且心脏显著增大时,可致胸前区隆起; ②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伴右心室增大者;③伴大量渗液的儿童期心包炎。 2.心前区异常搏动的部位及临床意义P128 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肺动脉高压,也可见于正常青年人;胸骨左缘第3-4肋间: 右心室肥大;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收缩期搏动: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瘤;胸骨上窝搏动:主动脉弓动脉瘤。 3.心尖搏动的产生机理P127 心脏收缩时,左心室心尖右内侧未被肺遮盖的一部分冲击心前区左前下方胸壁引起的局部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 4.正常人心尖搏动的范围P127 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直径2.0~2.5cm。 5.负性心尖搏动的临床意义P128 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或右心室显著肥大者 6.抬举性心尖搏动的触诊特点和临床意义P128 心尖搏动强而有力,触诊时可使指端抬起片刻,称为抬举性心尖搏动,为左心室明显肥大的可靠体征。 7.心包摩擦感的检查部位及特点P129 部位:胸骨左缘4肋间最易触及,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可触及,但收缩期明显,坐位稍前倾或深呼气末更易触及。 8.心脏触及震颤的产生机制,包括几种及临床意义P129 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特征之一,它时血管经狭窄的瓣膜口

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所产生的湍流场或漩涡,使瓣膜、心室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收缩期震颤:见于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缺损、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舒张期震颤:二尖瓣狭窄;连续性震颤:动脉导管未闭。 9.心脏绝对浊音界相对应的解剖位置是P130 未被肺遮盖的心脏边界,主要时右心室。 10.正常人心脏左界的组成P131 第2肋间隙出相当于肺动脉段,向下则心界延向左下方,为左心房的心耳部,在下则为左心室。 11.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P131~P132 左心室增大:心脏浊音界向下扩大,心腰部相对内陷,呈靴形。常见于主动脉病变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亦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 右心室增大:轻度:绝对浊音界扩大;重度:相对浊音界同时向左、右两侧扩大,左(下)增大明显。常见于肺心病或单纯二尖瓣狭窄。 左心房增大合并肺动脉段扩大:胸骨左缘第3肋间隙增宽,呈梨形心,见于二尖瓣狭窄。 升主动脉瘤或主动脉扩张:1、2肋间隙的浊音区增宽。 左、右心室增大:心界向两侧扩大,左界向下增大,见于全心功能不全,如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弥漫性心肌炎等全心扩大时。 心包积液: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随体位改变而改变,坐位呈三角烧瓶形,为心包积液特征性体征。 心外因素:大量胸腔积液、积气:心浊音界向键侧移位,患侧心脏浊音界扣不清;胸膜 增厚粘连、阻塞性肺不张:心界移向患侧;肺气肿:心脏浊音界变小或扣不出;腹腔大量积液或巨大肿瘤、妊娠后期等:膈肌上台,心脏横位,心界想做扩大;肺实变、肺肿瘤、纵隔淋巴结肿大:如与心脏浊音界相连,真正的心脏浊音界无法扣出。 12.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意义P133

兽医临床诊断学(卞建春)实习3心血管系统的临床检查

---------------------------------------------------------------最新资料推荐------------------------------------------------------ 兽医临床诊断学(卞建春)实习3心血管系统的临 床检查 实习三心血管系统的临床检查一、目的和要求 1.练习心脏的临床检查法要求初步掌握心脏的视、触、叩、听诊的部位、方法及正常状态,区别第一与第二心音。 1.练习心脏的临床检查法要求初步掌握心脏的视、触、叩、听诊的部位、方法及正常状态,区别第一与第二心音。 2.练习动物脉搏的触诊要求了解不同动物脉搏触诊的部位、方法及正常状态。 3.检查临床典型病例或听取异常心音录音的播放。 4.了解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正常值和注意事项。 二、内容和方法 (一)心脏的检查心搏动的视诊与触诊使欲检查动物取站立姿势,使其左前肢向前伸出半步,以充分露出心区。 检查者站在动物左侧方,视诊时,仔细观察左侧肘后心区被毛及胸壁的振动情况;视诊一般看不清楚,所以多用触诊。 触诊时,检查者一手(右手)放在动物的髻甲部,用另一手(左手)的手掌,紧帖在动物的左侧肘后心区,注意感知胸壁的振动,主要判定其频率及强度。 健康动物,随每次心室的收缩而引起左侧心区附近胸壁的轻微振动。 1 / 15

其病理变化可表现为心搏动减弱或增强。 但应注意排除生理性的减弱(如过肥)或增强(如运动后、兴奋、惊恐或消瘦)。 心脏的叩诊按前面的方法保定,对大动物,应用锤板叩诊法;小动物可用指指叩诊法。 按常规叩诊方法,沿肩胛骨后角向下的垂线进行叩诊,直至心区,同时标记由清音转变为浊音的一点;再沿与前一垂线呈 45左右的斜线,由心区向后上方叩诊(图 3-1),并标记由浊音变为清音的一点;连接两点所形成的弧线,即为心脏浊音区的后上界。 健康动物心脏的叩诊区: 马在左侧呈近似的不等边三角形,其顶点相当于第三肋间距肩关节水平线向下 3~4cm 处;由该点向后下方引一弧线并止于第六肋骨下端,为其后上界(图 3-2)。 在心区反复地用较强和较弱的叩诊进行检查,根据产生的浊音的区域,可判定马的心脏绝对浊音区及相对浊音区。 相对浊音区在绝对浊音区的后上方,呈带状,宽 3~4cm。 牛则仅在左侧第三、第四肋间呈相对浊音区,且其范围较小。 其病理变化可表现为心脏叩诊浊音区的缩小或扩大,有时呈敏感反应(叩诊时回视、反抗)或叩诊时呈鼓音(如牛创伤性心包炎时) 3.心音的听诊动物保定同前。 一般用听诊器进行间接听诊。 当需要辨别瓣膜口音的变化时,按下表部位确定其最佳听取点

诊断学-心脏体格检查要点详解

胸部检查(心) (一)视诊 ① 胸廓畸形 (1)扁平胸:瘦长体型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2)桶状胸:多见于慢支。 (3)佝偻病胸:多见于佝偻病儿童,沿胸骨各肋软骨与肋骨交接处常隆起,形成串珠状,即佝偻病串珠。若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 形似漏斗,即漏斗胸。 (4)胸廓一侧变形:多见于一侧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或一侧严重代 偿性肺气肿。 (5)心前区隆起:多为先心病造成的右心室肥大,或儿童因其他病 变引起的心脏肥大。 ②心尖搏动 主要由于心室收缩时的心脏摆动,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相应部位而形 成。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第 5 肋间,左侧锁中线内 0.5~1.0cm 处,搏动 范围直径约为 2.0~2.5cm (各加 1.5 )。 (1)心尖搏动移位: 1)肥胖、妊娠或小儿,膈肌上移,心脏横位,心尖搏动多位于 第4 肋间隙。瘦长或坐位、站位可使膈肌下降,心脏垂位, 达第 6 肋间。 2)解剖位置上:右心略比左心靠前,所以右心室增大向左侧移 位,左心室增大向左下侧移位。 3)纵隔和膈肌移位可引起心脏移位。 ( 2)心尖搏动强度、范围改变 1)强度:强度增加见于甲亢、贫血、高热或左心肥厚的代偿期。 强度减弱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

2)范围:增大见于扩张型心肌病。 (3)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产生搏动内陷。见于粘连性心包炎 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 ③心前区搏动 心前区即心脏在前胸壁的体表投影。 (1)胸骨左缘 3~4 肋间搏动:心脏收缩在此处形成强有力持久的搏动,为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导致右心室肥厚现象,多见于先心 病所导致的右心室肥厚(如房间隔缺损)。 (2)剑突下搏动:右心室收缩期搏动(右心肥大),或腹主动脉搏动引起(腹主动脉瘤)。 ·鉴别方法 1)患者深吸气后,搏动增强是右心室造成,若减弱则是腹主 动脉造成。(深吸气后,肺内负压,抽吸肺动脉血液,引起 腔静脉回心血量增高,右心输出量增高)。 2)手指平放从剑突下向上压入前胸壁后方,右心搏动冲击手指 末端,腹主动脉搏动冲击手指掌面。 (3)心底部搏动:胸骨左缘第 2 肋间搏动,多见于肺动脉扩张或高压(此区为肺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 2 肋间搏动,多见于主动脉 弓动脉瘤或升主动脉扩张(此区为主动脉瓣区)。 (二)触诊 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后逐渐变为尺侧小鱼际或中间三指并拢触诊。 ① 心尖搏动与心前区搏动 (1)结合视诊更好地定位两个区域。此外触诊可以检查“抬举性搏动。 (2)抬举性搏动:是指心尖区有力的搏动可以使检查手指抬起并持续到第二心音开始,并伴有心尖搏动范围扩大(左心室肥厚体征)。 ② 震颤: (1)手掌尺侧或指腹感到一种细小的震动感,是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血流因异常流动造成涡流所致。多见于某些先天性病变或狭窄瓣 膜病变。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一、症状学 发热 发热病因:感染性、非感染性(6条) 发热分度:以口腔温度(36.2~37.30C)为准, 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 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 题型:最多选择题,可单选和多选;其次名词解释,针对热型;XXX答题 咯血 指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 咯血量的划分(选择) 病因:支气管、肺部疾病、心血管、其他。易遗漏心血管疾病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题型:选择题或简答题,简答题主要针对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发绀 发生机制:还原血红蛋白量的绝对增加,毛细血管内的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50g/L(5g/dl)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鉴

别:中心性(肺性、心性)、周围性(体循环淤血、心排出量减少、局部血流障哎)病因、特点 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紫绀、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简答题: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鉴别。 呼吸困难 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和意义。 心源性:(左心衰)特性 两者鉴别:病因、临床表现、抗心衰治疗的效果 其他:了解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题型:名词解释多见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危坐呼吸等。 水肿 发生机制:即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钠水潴留毛细血管滤过压↑通透性↑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回流受阻 ※病因与临床表现:重点是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心源性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表 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应用题。 呕血与便血

定义:(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胰腺、肝胆)病因:不同病变部位呕血与黑便的特点(上消化道/小肠出血→柏油样便乙状结肠以下→鲜红色黏附粪便表面不与之混合) 临床表现:呕血与黑便(机制)便血颜色与部位特殊病变(如菌痢、阿米巴痢疾)的便血特点 呕血黑便最常见病因:消化性溃疡 题型:选择题多见(出血定位问题),可能出现简答题 黄疸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发生机理、病因及临床表现:发生机理记住分类(4类,常见少了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重点记住3种黄疸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重点记住课本上表格的前五项(TB CB CB/TB尿胆红素尿胆原)或者背课件上面的表。 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意识障碍(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上,没有上的话~求高分的同学也要慎防选择题)重点临床表现由轻而重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轻度-中度-重度)

诊断学心脏及血管检查重点

第六节心脏及血管检查试卷 (一)名词解释 1.Broadbent征2.Duroziez双重杂音3.Corrigan脉4.奔马律5.Gibson杂音(二)选择题 A1型题 1.出现奇脉多提示E A.室性心动过速B.动脉导管未闭C.右心功能不全D.左心功能不全 E.心包积液 2.交替脉见于E A.心包填塞B.限制性心肌病C.甲亢D.脚气病E.左心衰竭 3.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外第6肋间,可能的原因是D A.右房增大B.左房增大C.右室增大D.左室增大E.肺气肿 4.正常人心尖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D A.0.5~1.0 cm B.1.0~1.5 cm C.1.5~2.0 cm D.2.0~2.5 cm E.2.5~3.0 cm 5.心前区隆起常见于A A.右室增大B.左室增大C.右房增大D.左房增大E.心包积液 6.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见于C A.右室增大B.肥胖C.左室增大D.妊娠E.肺气肿 7.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见于C A.贫血B.甲亢C.左胸腔大量积液D.左室肥厚E.运动 8.心尖搏动位置改变,属于病理性的是C A.仰卧位时B.矮胖者C.大量腹水D.瘦长型者E.呼吸影响 9.下列哪种情况可出现胸骨左缘3~4肋间的异常搏动D A.肺动脉高压B.腹主动脉瘤C.升主动脉瘤D.右心室肥大E.夹层动脉瘤10.肺气肿时,叩诊心界应为D A.心浊音界左移B.心浊音界右移C.心浊音界扩大D.心浊音界缩小 E.心浊音界不变 11.心尖搏动增强见于B A.心包积液B.左心室肥大C.右心室肥大D.双侧胸腔积液E.心肌病12.负性心尖搏动可见于B A.左心室肥大B.粘连性心包炎C.胸腔积液D.肥厚型心肌病E.肺气肿13.梨形心脏常见于A A.二尖瓣狭窄B.二尖瓣闭锁不全C.主动脉瓣狭窄D.主动脉瓣闭锁不全E.三尖瓣病变 14.Austin Flint杂音常由下列哪种情况所致A A.主动脉瓣闭锁不全B.器质性二尖瓣狭窄C.主动脉瓣狭窄 D.二尖瓣闭锁不全E.动脉导管未闭 15.关于心脏震颤和杂音的关系,下列哪项描述是正确的B A.有杂音一定能触到震颤B.有震颤一定能听到杂音C.无震颤就听不到杂音D.无杂音也可能触到震颤E震颤与杂音产生的机制不同 16.检查心脏震颤常用E A.全手掌B.食指、中指指腹C.食指、中指指尖D.手掌桡侧E.手掌尺侧17.第二心音产生主要是D

临床诊断学第四章心脏及血管检查精品课程

复习要点 一、常见症状 1.心悸 1定义及发生机制; 2病因:心脏搏动增强、心室肥大、可致心搏出量增加的疾病、各种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3伴随症状:心前区疼痛、发热、晕厥或抽搐、贫血、以及消瘦及出汗等与疾病的关系; 2.其他症状胸痛、呼吸困难等见肺与胸膜检查; 二、心脏检查 一视诊 1.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2.心尖搏动 1正常心尖搏动:位置、范围等; 2心尖搏动的改变:搏动的位置、范围及强度在生理及病变情况下 的变动及临床意义; 3.心前区异常搏动搏动特点及与病变的关系; 二触诊 注意心脏触诊方法;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心尖抬举性搏动及震颤,各部位震颤与常见病变的关系,心包摩擦感; 三叩诊 心浊音界的叩诊方法;正常心浊音界,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四听诊 各听诊区的位置,听诊顺序,注意事项及听诊内容; 1.心率正常人心率范围,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2.心律窦性心律不齐、早搏、房颤等的听诊特点; 3.心音第一、二心音的听诊特点及区别方法,第三心音、第四心音; 4.心音改变心音强度改变——第一、二心音增强与减弱的意义等,心音分裂; 5.额外心音舒张期额外心音——奔马律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开瓣音等;收缩期额外心音——收缩早期的喷射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等; 6.心脏杂音杂音产生机制,杂音的听诊要点,杂音的分级,记录方法及杂音的临床意义; 三、血管检查 1.脉搏见一般检查 2.血压见一般检查

3.血管杂音及射枪音 1静脉杂音; 2动脉杂音:甲亢时的颈血管杂音,大动脉炎时的血管杂音,肾动脉狭窄时的杂音,动静脉瘘时的杂音、Duroziez双重杂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射枪音、水冲脉及毛细血管搏动的检查方法、特点及意义; A型题 1.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之一是: A.与劳力无关 B.夜间阵发性发作 C.可以平卧 D.常伴有紫绀 E.常伴有胸痛 2.心绞痛及心肌梗塞时,胸痛的部位可多处,但主要在: A.前胸 B.左胸 C.胸骨后 D.左上肢 E.上腹部 3.心绞痛时,其胸痛的性质呈: A.刀割样 B.灼痛 C.刺痛 D.闷痛 E.有窒息感的绞痛 4.心肌梗塞时,胸痛的性质为: A.刀割样痛 B.刺痛 C.持续剧痛 D.撕裂痛 E.灼痛 5.左心衰竭时,引起咳嗽的机制主要是: A.伴有呼吸道感染 B.化学性刺激 C.肺淤血及肺水肿 D.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 E.因呼吸困难,氧分压降低 6.可导致眩晕的心血管疾病是: A.低血压 B.高血压 C.阵发性心动过速 D.房室传导阻滞 E.以上都是 7.关于心肌梗塞所致胸痛的说法,错误的是: A.老年人多发 B.部位多在心前区或胸骨后 C.劳累可诱发 D.为持续性剧痛并向左肩等处放射 E.用硝酸甘油可使疼痛缓解 8.有关心绞痛时胸痛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多发生于老年人 B.精神紧张可诱发 C.多表现为心前区痛 D.呈持续性绞痛

心血管CT诊断学笔记

第五章、心脏大血管CT诊断 第一节、技术及解剖 一、心脏大血管疾患的CT检查方法 1.心脏大血管检查的技术特点:要求用于心脏大血管检查CT机的扫描速度越快越好。 2.心脏大血管CT检查方法:需要进行增强扫描。 ①.单纯增强扫描,从膈肌至主动脉弓上lcm的水平,行无间隔连续扫描,一般仅用于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形态。 ②.回顾性心电图( ECG)门控增强扫描,将患者的ECG信号输入计算机与CT扫描数据整合,ECG的信号确定时相上成像。 ③.体位:患者一般取仰卧位,深吸气后屏气扫描。重症患者也可取侧卧位进行扫描。 二、正常心脏大血管的CT解剖 1.心脏大血管横断位的CT解剖 ①.胸骨切迹层面——前方可见两侧锁骨胸骨端。此层纵隔内应可见3对共6个血管断面分列气管两侧: A.前外方为一对头臂静脉,其内下靠近气管处为一对颈总动脉.。 B.最后方靠外为一对锁骨下动脉,有时可见其横行向外走行。 ②.无名动脉层面即胸锁关节层面。此层纵隔内应可见5个血管断面: A.气管前方为无名动脉,其左侧为左颈总动脉,再向左下为左锁骨下动脉。 B.无名动脉前方可见一斜行向右的带状血管影为左无名静脉。纵隔右缘为右无名静脉。稍下层面 两者汇合成上腔静脉。 ③.主动脉弓部层面 A.前方为胸骨,纵隔左缘可见主动脉弓由气管右上弧形弯至左下,其右方可见上腔静脉,其左下 依次为气管及食管。 B.上腔静脉后方、气管前方可见一低密度三角区,为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常见小淋巴结,为正 常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C.胸骨两旁可见一对乳内动脉。 ④.主动脉弓下层面即主一肺动脉层面,已近气管隆突。 A.气管右前方为升主动脉;位于脊柱左前方为降主动脉。两者间低密度区即主一肺动脉窗。 B.升主动脉右后方可见上腔静脉。 C.此层可见奇静脉弓由脊柱右前方绕气管右缘向前连于上腔静脉。 D.气管与降主动脉间可见食管。 ⑤.左肺动脉层面即气管隆突层面。 A.可见左、右主支气管横向走行。 B.升动脉居纵隔右前部,其左后方、左主支气管左前方可见一弧形向左走行的血管影为左肺动脉。 C.升主动脉右后方依次为上腔静脉及右肺动脉前干,后者与右主支气管上缘相邻。 D.降主动脉位于脊柱左前方,其右侧、脊柱前方可见奇静脉。 ⑥.右肺动脉层面 A.升主动脉仍位于右侧,其左前方可见主肺动脉。 B.右肺动脉由主肺动脉向后分出,绕升主动脉左后壁由左前向右后走行人右肺门。 C.升主动脉右下方由内向外依次可见上腔静脉及右上肺静脉。 D.左上肺静脉位于左主支气管左前方,其后方为左肺动脉。降主动脉及奇静脉位置大致同前。 ⑦.主动脉根部层面 A.基本解剖: a.升主动脉已扫描到其根窦部。 b.三个主动脉窦按前、左后及右后位置关系分别为右窦、左窦及无窦。 c.一般左窦位置较高,而右窦、无窦较低。 d.降主动脉仍位于脊柱左前方,奇静脉位置同前。 B.相当于左冠状动脉层面: a.升主动脉根部居中,其前方为右室流出道(主肺动脉),后方为左心房及房耳部,右侧为右房 (耳)部,右后方为上腔静脉。 b.左心房两侧可见肺静脉(多为上肺静脉)引入。 c.此层面上可见到升主动脉左窦及由左窦发出的左冠状动脉,包括左主干、左前降支近段、对 角支及回旋支近段。其中回旋支出现层面较其他三者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