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干细胞研究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热点,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低免疫原性而备受。在众多研究中,大鼠BMSCs的体外培养和鉴定方法为其在科研和临床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本文将就大鼠BMSCs的培养、鉴定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阐述。

BMSCs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因其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大鼠BMSCs已成为再生医学、免疫调节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BMSCs的培养和鉴定方法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改进。

BMSCs的培养需要无菌环境,常用的培养基为DMEM、F12等,添加适量的生长因子和抗生素以维持细胞的生长和存活。细胞的鉴定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其中,表面标志物如CDCD90等可用来区分BMSCs和其他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包括成骨、成脂和成肌等方向的诱导分化。

本实验采用大鼠BMSCs的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采集大鼠骨髓:在无菌环境下,用注射器抽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加入肝素抗凝。

细胞分离:将采集的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细胞培养:将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用含10%血清、1%抗生素和1%谷氨酰胺的培养基培养。

细胞鉴定:经过约7-10天的培养,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进行

细胞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对BMSCs进行鉴定。

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发现培养的BMSCs呈典型的长梭形,且细胞间连接紧密(图1)。经表面标志物检测,BMSCs表达CD29和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图2)。在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中,我们发现BMSCs经成骨、成脂和成肌诱导后,可分别形成矿化结节、脂肪滴和肌纤维(图3)。这些结果说明所培养的细胞为BMSCs。

讨论与结论大鼠BMSCs的体外培养和鉴定方法在再生医学、免疫调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实验通过常规的体外培养方法成功地分离和扩增了BMSCs,并通过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培养的细

胞为大鼠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BMSCs在不同条件下的分化机制和应用前景,为其在科研和临床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能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众多研究中,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由于其来源广泛、易于分离培养等特点,成为的焦点。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建立rBMSCs的稳定分离培养体系,并对所得细胞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实验对象:健康成年大鼠试剂:DMEM/F12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溶液、25%胰蛋白酶、胶原酶

方法(1)rBMSCs的分离与培养①麻醉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股骨和胫骨,剪去骨骺端,用DMEM/F12培养基冲洗骨髓腔;②离心后弃上清,用胶原酶消化骨髓中的间充质细胞,然后用DMEM/F12培养基中和;③接种细胞至培养瓶中,加入含10%胎牛血清、1%青霉素/链霉素溶液的DMEM/F12培养基,置于37℃、5% CO2孵箱中培养。(2)细胞鉴定①细胞爬片,用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1%胶原酶消化细胞并重悬;②滴加细胞悬液至载玻片上,风干后用Giemsa染色;

③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计算细胞增殖倍数。

rBMSCs的分离与培养经过分离培养,我们成功获得rBMSCs。细胞呈梭形、星形或不规则形,散在分布或呈集落样生长(图1)。

(请在此处插入rBMSCs的显微镜下图片)细胞鉴定经过Giemsa染色,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胞核居中,核仁明显的rBMSCs(图2)。通过计算细胞增殖倍数,我们发现rBMSCs具有较好的增殖能力。

(请在此处插入rBMSCs的Giemsa染色图片)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rBMSCs的稳定分离培养体系,并对所得细胞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培养的rBMSCs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和增殖能力。这一成果为进一步研究rBMSCs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等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未来研究方向可包括探讨rBMSCs在不同条件下的分化能力、表型特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等。进一步完善细胞鉴定方法,明确rBMSCs的免疫表型和表面标志物,对于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机械法、化学法和生物学方法。

机械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分离方法,通过高速离心和反复洗涤,去除红细胞、白细胞和骨组织,得到较为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该方

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但缺点是细胞回收率较低,纯度不高。化学法是采用胶原酶消化骨髓组织,分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细胞回收率较高,但需要使用化学试剂,可能会对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

生物学方法是通过特异性的抗体进行免疫磁珠分离或通过流式细胞

术进行分离。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纯度,但需要使用昂贵的试剂,操作也相对复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具有长梭形或多角形形态,细胞质丰富,具有多个核仁和发达的细胞器。细胞表面表达多种膜表面标志物,如CDCDCD29等,而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如CDCD45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等。它们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炎症反应,减轻移植排斥反应。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骨折愈合、骨关节炎治疗、皮肤修复等方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在神经科学领域,骨髓间

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对治疗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和促进血管再生。最近的研究还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等,具有抗凋亡、抗炎和促血管再生等作用,对治疗心血管疾病也具有积极意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多功能细胞,其分离方法和生物学特性是研究的关键问题。在分离方法方面,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实验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在生物学特性方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表型和生物学特性有助于了解其功能和应用潜力。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将为再生医学、神经科学、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BMSCs可以从骨髓中提取,具有易于获取、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等优点,为再生医学、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

法。本文将综述BMSCs在基础医学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探讨现有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和骨髓移植。近年来,BMSCs移植被尝试用于治疗白血病,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研究表明,BMSCs可以作为载体将造血干细胞导入到患者体内,通过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BMSCs还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为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骨、软骨、脂肪等多种组织细胞,为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种子细胞来源。研究表明,BMSCs可以用于治疗骨关节炎、骨折、牙周炎等疾病,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BMSCs还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具有抗炎、抗凋亡、抗纤维化等作用,为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神经系统疾病是BMSCs移植治疗的另一个重要领域。研究表明,BMSCs 可以穿越血脑屏障,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等神经细胞,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修复和再生提供了种子细胞。同时,BMSCs还具有神经保护、抗炎、抗凋亡等作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疾

病的预后。例如,BM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研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尽管BMSCs在基础医学及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BMSCs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是影响其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BMSCs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但仍有可能引发免疫反应。BMSCs的分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细胞因子、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BMSCs的长期生存能力、分化程度和功能特性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BMSCs在基础医学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将不断深入。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BMSCs的生物学特性、分化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以优化其治疗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还需要开展更多临床试验,以验证BMSCs在治疗白血病、再生医学、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疗效和可行性。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通过基因修饰等技术来提高BMSCs的分化效率、增强其免疫原性等方面的性能,以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BMSCs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基础医学及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尽管

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BMSCs在未来将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希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如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等。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疗法的不断发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而备受,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介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在实验方法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步骤,包括样本采集、细胞培养、细胞移植等。同时,我们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更准确地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动物实验中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并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症状。在人体临床试验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展现出对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显著疗效,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实验讨论部分,我们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机制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尽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治疗成本较高,限制了其

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降低治疗成本,提高细胞的获取效率和移植效果,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再生医学细胞,在未来有望为各种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通过不断完善实验方法和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我们有信心克服其应用中的挑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与标记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与标记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与标记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临床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心、肝、脑等器官急性衰竭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胫骨和腓骨,用冲洗法冲出骨髓,用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MSCs,体外扩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对培养的MSCs进行鉴定,并检测第3代MSCs的细胞周期.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MSCs 72 h内可见有少量贴壁细胞,7 d左右达到汇合.免疫细胞化学示,MSCs CD29、CD44、CD73、CD105、CD166表达阳性,而CD14、CD34、CD45表达阴性.流式细胞仪示,CD14阳性率为0.19%、CD29为64.36%、CD34为0.17%、CD44为86.73%、CD45为0.18%、CD73为90.21%、CD105为74.25%、CD166为54.60%.细胞周期显示,第3代MSCs约有90%的细胞处于G0/G1期.结论MSCs在体外很容易分离培养和扩增,DAPI标记MSCs敏感性好,标记效率高,可作为标记细胞的一种有效手段,MSCs体外培养成功为细胞移植治疗急危重症器官衰竭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何忠杰马俊勋方驰华杨丽萍作者单位:何忠杰,马俊勋(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普通外科,广东,广州,510280) 方驰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4急救部,北京,100037) 杨丽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4烧伤研究所,北京,100037) 刊名:中国急救医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年,卷(期):2005 25(12) 分类号:Q503 Q813.1+1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表型细胞周期大鼠流式细胞仪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流程 (1)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流程 姓名:李静专业:血液内科学号:201210062 导师:赖永榕研究背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起源于中胚层,是优质的种子细胞,亦是骨髓中存在的除造血干细胞外的另一类干细胞。由于取材相对方便,易于体外扩增,以及免疫原性低等优势,已经在组织工程和移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中的含量非常少,在骨髓中,BMSCs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0.001%~0.1%,含量极低。而同时,由于组织工程需要大量的种子细胞,从啮齿类动物骨髓分离BMSCs的技术上的难度限制了许多实验的开展。体外分离培养纯度高、活力强、生物特性均一的BMSCs 对组织工程及细胞的体内、体外实验显得至关重要。 研究目的 本实验通过BMSCs的黏附特性,应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建立了一个简便、有效的原代培养、增殖和纯化BMSCs的方法,观察大鼠BMSCs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利用BMSCs治疗血液疾病的研究提供稳定的干细胞模型。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与试剂 生后30d的雄性SD大鼠,体质量100g,SPF级;DMEM培养基;青霉素、链霉素;胎牛血清;淋巴细胞分离液;0.25%胰蛋白酶;兔抗鼠CD34、CD44、 培养箱;倒置相差显微镜;SW-CJ 型生物洁CD45、CD105、CD90荧光抗体;CO 2 净工作台。 (二)方法 BMSCs的原代分离培养:2%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体积分数75%乙醇全身浸泡消毒10 min。无菌条件取股骨及胫骨,PBS清洗3次。剪掉股骨和胫骨的骨骺端,露出骨髓腔,用添加青、链霉素的L-DMEM培养基冲出骨髓,反复吹打;将冲出的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将冲洗下来的液体制成单细胞悬液,经Percoll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培养方案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仪器和材料 磁力搅拌器 电子天平 水浴振荡器 pH计 真空泵 离心机 血球计数板 1 x 100ml量筒 1 x 1L 容量瓶 1 x 500ml玻璃烧杯 2 x 500ml 带盖无菌玻璃瓶 1 x 100ml 带盖无菌玻璃瓶 1 x 0.22um 无菌滤膜 2 x 100mm 无菌培养皿 4 x T2 5 无菌培养瓶 4 x 15ml 无菌离心管 2 x 转子 2 x 5ml 无菌移液管 1ml 无菌枪头 封口膜 脱脂棉 3 x 手术剪 2 x 直头镊子 1 x 骨钳 2 x 手术刀(刀柄+刀片) 1 x 100ml 塑料烧杯(盛废液) 2 x 100ml 玻璃烧杯 低糖DMEM培养基粉末 胎牛血清 PBS 双抗 75%酒精 SOLUTION PREPARATION 溶液制备 所有的水溶液均用二蒸水配制。

?先将试剂在烧杯中用少量二蒸水溶解,然后补加至最终体积。 ?用容量瓶配制溶液。 原代培养: 密度梯度离心法 1)取鼠龄3-4w,体重70-120g的SD大鼠3-4只(雌雄不限); 2)将SD大鼠颈椎脱臼处死,浸入盛有约300-500ml 75%酒精的1000ml烧杯中浸泡 5min; 3)用镊子取出后用脱脂棉擦掉多余酒精,置于培养皿内,用手术剪剪开大腿内侧皮肤 和肌肉,分离出股骨和胫骨,沿肌肉白线处清除其周围的肌肉,在培养皿中用5-10ml 75%酒精浸泡5min后移入超净工作台中; 4)用镊子夹住大鼠股骨和胫骨放置于无菌的培养皿上方,依次用3-5ml PBS和无血清 培养基冲洗2~3次后,移入另一无菌培养皿中。用镊子和骨钳固定股骨,分别用10mL 注射器在骨两端钻孔; 5)用5ml(或1ml)注射器吸取培养基从骨一端孔处插入,从上至下缓慢冲洗骨髓腔, 用下方的无菌培养皿收集骨髓悬液,重复此过程2~3次; 6)在15ml离心管中加入5mL Ficoll分离液,再将骨髓悬液沿管壁缓缓加入其上,注意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干细胞研究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热点,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低免疫原性而备受。在众多研究中,大鼠BMSCs的体外培养和鉴定方法为其在科研和临床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本文将就大鼠BMSCs的培养、鉴定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阐述。 BMSCs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因其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大鼠BMSCs已成为再生医学、免疫调节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BMSCs的培养和鉴定方法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改进。 BMSCs的培养需要无菌环境,常用的培养基为DMEM、F12等,添加适量的生长因子和抗生素以维持细胞的生长和存活。细胞的鉴定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其中,表面标志物如CDCD90等可用来区分BMSCs和其他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包括成骨、成脂和成肌等方向的诱导分化。 本实验采用大鼠BMSCs的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采集大鼠骨髓:在无菌环境下,用注射器抽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加入肝素抗凝。 细胞分离:将采集的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细胞培养:将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用含10%血清、1%抗生素和1%谷氨酰胺的培养基培养。 细胞鉴定:经过约7-10天的培养,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进行 细胞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对BMSCs进行鉴定。 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发现培养的BMSCs呈典型的长梭形,且细胞间连接紧密(图1)。经表面标志物检测,BMSCs表达CD29和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图2)。在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中,我们发现BMSCs经成骨、成脂和成肌诱导后,可分别形成矿化结节、脂肪滴和肌纤维(图3)。这些结果说明所培养的细胞为BMSCs。 讨论与结论大鼠BMSCs的体外培养和鉴定方法在再生医学、免疫调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实验通过常规的体外培养方法成功地分离和扩增了BMSCs,并通过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证实,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培养的细

骨髓间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经验总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验总结 2003年8月,为给大家提供一个网上交流干细胞研究经验的平台,我们干细胞版设立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讨论区,经过近三个月的讨论学习,我们既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对间充质干细胞尤其是分离培养方面有了更为翔实的认识,为了大家阅读的方便,我们决定把本版中的相关内容,同时参考部分书目和文献,做一总结。 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 目前常用的分离MSC的方法有全骨髓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全骨髓法即根据干细胞贴壁特性,定期换液除去不贴壁细胞,从而达到纯化MSC的目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即根据骨髓中细胞成分比重的不同,提取单核细胞进行贴壁培养。随着对MSC表面抗原认识的深入,有人利用免疫方法如流式细胞仪法、免疫磁珠法等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但经过流式或磁珠分选后的细胞出现了增殖缓慢等一些问题,加之耗费较大和技术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广泛应用。 1.直接培养法(全骨髓培养法) 1987年,Friedenstein等发现在塑料培养皿中培养的贴壁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而且这些细胞扩增20-30代后仍能保持其多向分化潜能,这类细胞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其工作对今后MSC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证实了骨髓MSC的存在,而且创建了一种体外分离和培养MSC 的简便可行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ulture-spirit采用直接贴壁法,24-36小时首次换液,换液时用PBS洗两次,7-10天传第一代,以后2-3天传代。培养基采用Hyclone的DMEM/F-12(1:1),血清是天津TBD的FBS(顶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结果。 布兰卡根据自己培养大鼠MSC的经验,详细介绍了实验步骤: (1)接种后60-80分钟,换液去除悬浮细胞 (2)原代培养24h,48h各换液一次 (3)观察细胞情况,在原代培养7天左右时,如观察到成片的典型形态的细胞,在瓶底用Marker笔标记,0.25%胰酶消化,镜下观察控制,约5-10分钟(室温太低时应放置到孵箱中),加入全培养基终止消化,瓶体朝上,吸管轻轻吹打4-8分钟,尤其是标记部位。不要用力吹打,以免把贴壁较牢的成纤维细胞,上皮样细胞吹打下来 (4)传代到新瓶中,加入少量培养基,孵箱静置20-30分钟后,MSC大多牢固贴壁。瓶底朝上,轻轻吹打,丢弃悬浮以及贴壁不牢的细胞(大多是上皮样细胞),加入全培养基开始传代培养,如观察仍有较多杂细胞,可重复上述步骤。 (5)经上述处理后,原代的那瓶细胞仍有一些MSC生长,可继续按原代培养,如观察到MSC的克隆,仍可按上述步骤纯化处理。 (6)原代或传代的细胞如观察的少量成片的杂细胞,可直接镜下瓶底标记后,超净台里用长吸管尖端机械刮除,吸出去掉。 菊花与刀用的是全骨髓培养法,直接用含10%的FBS培养基冲洗大鼠的股骨和胫骨,为了避免冲起许多气泡应缓慢冲,冲的次数不应太多。冲洗后不用离心直接接种在培养瓶里,48h~72h后首次换液,一般7~10天可传代。 天之饺子介绍的小鼠MSC的分离方法:取6w小鼠的股骨和胫骨,直接用含培养基冲出骨髓,一定要尽量把干垢端的骨髓冲干净。冲洗后不离心直接接种在培养瓶里,24-48h后去悬浮,再接下来的每3-4天换液一次,直到需要传代。 2. 密度梯度离心法 裴雪涛等用比重为1.073g/ml的percoll分离(400g×20min)人骨髓MSCs,取界面处细

不同周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对比研究

不同周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对比研究 于波;赵劲民;苏伟;李晓峰;许国杰 【摘要】目的:寻求大鼠周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和表面分子鉴定.方法:分别对1,4,8周龄SD大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结果:全骨髓贴壁法能有效的获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细胞集落呈鱼群状或放射状排列.传代至第3代以后能获得较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鉴定CD44、CD90呈阳性表达,CD34、CD45呈阴性表达.原代及传代细胞的融合时间相比较,小周龄BMSCs较大周龄BMSCs明显缩短.细 胞培养达80%融合时间:原代细胞依次为(5±0.7),(7.8±0.8),(10.2±1.1)d,第3代细胞依次为(3.8±0.4),(5.2±0.5),(6±0.7)d,结果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4,8周 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多代传代培养后,1周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4周龄和8周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维持更好的细胞状态和细胞活性. 应用1周龄SD大鼠进行全骨髓贴壁法分离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更经济、更快捷、更高效地为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数量充足、状态良好的种子细胞. 【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31)002 【总页数】4页(P197-200)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周龄 【作者】于波;赵劲民;苏伟;李晓峰;许国杰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南宁 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来源于中胚层,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腱细胞、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细胞移植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骨髓中BMSCs的含量极少,分离并培养足量的种子细胞是进行组织工程研究的前提。目前主要用于分离BMSCs有4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流式细胞仪分选法和免疫选择法[1]。全骨髓贴壁法虽然可以简单、低成本地获得大量高活性的BMSCs,但获得的BMSCs存在大量的杂细胞,需传代至第3代以后才能获得较高纯度的BMSCs去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造成实验周期延长和成本提高。本实验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对不同周龄的SD大鼠BMSCs进行分离体外培养,观察不同周龄SD大鼠BMSCs的形态、生长周期和细胞表面标记物,以期寻找更好的体外培养条件和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健康1,4,8周龄SD大鼠各5只,SPF级,由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桂)2009-0002。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6年颁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规定。

你了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吗?

你了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吗?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培养基,具有低pH值、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等特点。通过合理选择和优化培养基成分,可以进一步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1、兼容性:培养基应与大鼠骨髓细胞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以确保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能够正常生长和增殖。 2、低pH值:培养基的pH值应该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营养丰富:培养基应包含丰富的营养成分,以满足细胞生长和分化的需求。 4、易于消化:培养基中的生长因子和刺激剂应有助于促进干细胞的消化和贴壁。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1、试剂与器材:高质量的胎牛血清、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和其他生长因子等。 2、细胞培养:将干细胞与适量的细胞培养基混合,然后将细胞悬液接种到培养瓶中,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3、换液与传代:定期更换培养基,并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细胞传代。 干细胞培养基的应用领域: 1、细胞移植:培养基可用于细胞移植,将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2、基因编辑与药物筛选:培养基可用于基因编辑实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细胞进行改造,以筛选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 3、药物研究:培养基可用于药物研究,通过细胞培养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影响,为药物的研发和改进提供参考。 4、再生医学:培养基可应用于再生医学领域,如组织工程等,以实现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的研究和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未来,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方面有望取得突破,为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加优质的细胞培养基。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定方法及生物学特性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定方法及生物学特性 曹华;高建华;刘小龙;林思思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17(021)009 【摘要】背景:如何能简便高效地获得均质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群是软骨组织 工程研究的重点。目的: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抽取30只SD大鼠股骨以及胫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生长 增殖能力,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与结论:(1)刚分离培养的细胞呈圆形、椭圆形,部分细胞呈三角形,接种12-15 d后,细胞开始融合,传代后细胞增殖速度加快,传代2 h后细胞均匀分布在瓶底;(2)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增殖能力出现 下降趋势,第1-5代细胞存活率均超过95%,显著高于第6代和第7代(P〈0.05);(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呈阴性表达,CD44呈阳性表达;(4)结果表明,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可有效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获得的细胞生长稳定,增殖能 力强,可选用前5代细胞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总页数】5页(P1357-1361) 【作者】曹华;高建华;刘小龙;林思思 【作者单位】[1]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省上饶市334000;[2]南昌大学医学部,江西省南昌市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4.2 【相关文献】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定及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中的机制研究 [J], 康岩;李志杰;王丽娜;郭玉卿;刘璠;张洁 2.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免疫调节性能初探 [J], 张志强;刘义;李克秋;李光 3.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定方法及生物学特性 [J], 曹华;高建华;刘小龙;林思思 4.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 [J], 刘辉;张鹏幸;范菲艳;刘楠;任东妮;张永生;涂艳阳 5.不同分离及培养方法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J], 贾贵清;张明鸣;杨平;程惊秋;陆燕蓉;伍晓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操作方法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操作方法 (1)取SD大鼠(2周龄),颈椎脱臼法处死后立即用75%乙醇浸泡,移入超净工作台内,用大头针固定大鼠四肢于工作台面的泡沫板上。 (2)碘酒擦拭四肢,再用酒精棉球擦拭,无菌条件下用灭菌消毒后的镊子和剪刀分离出大鼠股骨和胫骨,剔除骨头表面肌肉,PBS溶液冲洗两遍。 (3)从中间剪断股骨和胫骨,用2ml无菌注射器吸取DMEM/F12溶液冲出骨髓细胞多次,再用针头吹打,吸管吸入离心管内,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用PBS重悬细胞。 (4)缓慢将细胞悬液加入预先装有5m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15mL 离心管内,保持细胞悬液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层,注意不要搅动液面,保持二者分层界面。 (5)2000rpm离心15-25min,离心后溶液分4层,吸取中间骨髓基质细胞层(白色浑浊状),PBS洗三次。 (6)用含15%胎牛血清及青链霉素的DMEM/F12以106/mL的细胞浓度接种于25cm2培养瓶中,置37℃、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7)24小时后弃去培养液(看细胞贴壁情况),PBS冲洗2-3次去除未贴壁细胞,加入培养液继续培养。以后每3d半量换液1次,一般10d细胞生长融合。 (8)经0.25%胰酶消化,1:2传代,其后一般3-5d传代1次,选取生长良好的第三代细胞进行后续实验。 细胞形态 骨髓间充质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约24小时即可出现贴壁生长,细胞呈圆形、梭形、三角形生长缓慢。换液后细胞增殖明显,出现以梭形为主的多种形态,10-14天70%-80%可融合达到传代标准。传代细胞形态单一,呈梭形或扁平型,增殖至细胞融合时呈漩涡状和放射状排列。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Vitro Cultivation and Appraisal ZHANG Ai-xia 1 ,2 1.Life science college of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GuangdongProvince ,514015 China ; 2.Center for Stem Cell Biology and Tissue Engineer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ongshan ,Guangdong Province ,510080 China []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separation of training method,and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phenotype and multi-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bility of detecting. Methods He whole bone marrow adherent cultivation method in rat BMSCs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under a microscope ,flow cytometry instrument to detect cell surface markers CD29 ,CD44,CD45,and induced to osteogenesis and into fat rat BMSCs differentiation. Results The cells cultured separ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spindle cells ,a swirling growth. CD29 ,CD44 were positive expression and CD45 were negative. Into fat osteogenesis after induction ,oil red O and alizarin re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 实验材料:离心管,吸管,移液枪,剪刀和镊子,100mm直径无菌塑料平皿,塑料培养瓶,2ml注射器,泡沫板,注射器针头 试剂:生理盐水或PBS,淋巴细胞分离液(天津灏洋生物),α-MEM培养基(Hyclone公司),FBS(Hyclone公司),75%的酒精,双抗(碧云天) 准备工作:将所需耗材提前准备好放于操作台边,确保所有试剂新鲜无菌操作步骤: 1、取一只体重为150-200g的大鼠 2、颈椎脱臼处死。 3 、75%的酒精浸泡消毒五分钟。 4 、将大鼠腹部朝上,四肢用注射器针头固定于泡沫板,呈“大”字形。 5 、用剪刀,镊子将两后肢皮肤剪开,换另一套剪刀、镊子分离肌肉,肌腱,将 股骨、胫骨剥离出来,并沿股骨上端、胫骨下端剪断,确保股骨和胫骨的完整。 6 、将胫骨、股骨取出放入培养皿中加入10mlα-MEM完全培养基(α-MEM含 10%FBS,为预防污染可添加双抗),用洁净的剪刀、镊子进一步剥离骨头上的肌肉,肌腱组织。 7、将剥离干净的骨头用少量PBS冲洗后,放入另一培养皿,加入12ml完全培 养基。 8 、在培养基中剪断骨干两端,用2ml注射器吸取培养基插入一头断端将骨髓从 另一头冲出,反复吹打使骨髓分散,制成均匀的细胞悬液。 9 、另取一干净离心管,加入10ml 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 10、将吹打均匀的细胞悬液沿倾斜30度的离心管壁缓缓加入,切记不能冲破 Ficoll分离液面。 11、用8ml完全培养基冲洗培养皿,同样加入上一步骤的离心管中。 12 、配平后,放入水平离心机,2500-3000r/min,30min。 13 、离心后,可见离心管中液体基本分三层,用吸管吸弃上层红色培养基层, 将吸管伸至中间白色絮状层将其缓慢吸出,移至另一干净离心管,切记吸取时不可用力过猛而将沉于管底的红细胞吸上来。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GFP转染标记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GFP转染标记 发表时间:2011-2-17 15:31:47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推荐 作者:王亭忠,马爱群,蒋文慧,徐正云,席雨涛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育部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1) 【关键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绿色荧光蛋白;转染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MSCs的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方法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MSCs,贴壁法不断纯化,流式细胞仪检测2代细胞表面CD34、CD71和CD90的表达,然后用pEGFPN3与Lipofectamine 2000不同浓度比例转染MSCs,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结果①原代MSCs多呈纺锤形或梭形,有聚集生长的倾向,多3~5个细胞成为一个集落。传代后,细胞变为形态均一的排列有序的成纤维细胞样,长梭形,胞浆突起较少,胞体轮廓不甚清晰,胞体也相对较大;②GFP转染后24h即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72h表达最强,此后逐渐减弱,到4周时仍可见少量表达;③转染效率与质粒和脂质体的浓度比例有关,1∶2到1∶3最高。结论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可以获得比较纯的MSCs;GFP转染是一种较好的MSCs标记方法。 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ulture and label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 transfectionWang Tingzhong, Ma Aiqun, Jiang Wenhui, Xu Zhengyun, Xi Yutao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First Hospital of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and Genes Related to Diseas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Xian 71006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stablish a method of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the 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ient expression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 transfection into MSCs. Methods MSCs, which were initially isolated from the bone marrow of rat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nd tested by flow cytomertry. Then they were transfected with pEGFPN3 by means of Lipofectamine 2000. The ratio of plasmid to Lipofectamine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design. The results of the transient expression of GFP and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ere observ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Results MSCs were adherent, elongated, and spindleshaped in the primary culture after 24 hours of plating, and then became several little clones; During mitosis the cells regained a rounded appearance, and remained loosely attached until division was completed. When they reached 80% confluence, MSCs were subcultured and gained uniform shape and similar growth pattern. The expression of GFP began at 24 hours after transfection, and reached the peak at 72 hours and decreased in 1 week; however, the transient expression remained for more than 4 weeks.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ratio of plasmid to lipofectamine. Conclusion High pured MSCs can be obtained by Percoll gradient centrifuging and adherent method. GFP transfection is a better method to label MSCs. KEY WORDS: 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 cultur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transfection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存在于骨髓基质中,是由Friedenstein最初在骨髓培养中发现的一种容易贴壁的纺锤状细胞[1]。此后又陆续发现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等[2-5]。由于其良好的可塑性和不涉及伦理争议,MSCs成为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的最佳种子细胞,同时也是基因治疗较为理想的靶细胞。我们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MSCs,然后用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基因的质粒pEGFPN3转染MSCs,检测其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为进一步应用MSCs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60g左右雄性SD大鼠(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pEGFPN3(Clontech公司),大肠杆菌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燕学波;杜运华;吕安林;邢玉洁;胡朝晖;胡新君;岳峰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通过换液培养去除悬浮不贴壁的细胞.待原代细胞长满培养瓶底85%左右时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 CD44、CD45表达情况.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刚接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圆形或球形,体积小,折光性强.3 d 后大部分细胞贴壁,体积较小,形态多样,为椭圆形、短梭形.2周形成集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体积增大,以长梭形为主,呈放射状向四周扩展.传代后细胞生长旺盛,呈长梭形、旋涡状生长,且细胞形态均一,趋向一致.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 CD44阳性表达率为(89.98±1.29)%,CD45阳性表达率为(2.14±0.22)%.结论联合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细胞表面标记抗原 CD44和 CD45的鉴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差速贴壁法能够获得纯化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solation, culture and identification of rat BMMSCs. Methods Rats were killed by cervical dislocation, BMMSCs were isolated from bone marrow of SD rats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Other cells mixed in BMMSCs were removed by differential adhesion method, then the purified BMMSCs were obtained. The cells grown to 85 % confluence were digested and passaged at the ratio of 1:2 till fourth passage in vitro.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under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during the culture and passage of BMMSCs.The positive surface marker CD44 and negative marker CD45 of cells were detect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MMSCs with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和培养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和培养 摘要】目的:探索在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 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全骨髓贴壁方法,分离和纯化3~4周的大鼠BMSCs,镜 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CD11b、CD45和CD90 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呈圆形和梭形等,24小时后大部分细胞均贴壁。8~10天可达80%~90%融合,纯化后传代周期为6~8天。流式细胞术鉴定 表明CD11b和CD45阴性,CD90阳性。结论: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可有效分离培 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大鼠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026-02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s separation methods and to cultivate Zou Jin. Hun 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14, China; Li Ya.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4, China; Yin Jin.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Hu’nan, Hu’nan Provin ce, Changsha 410007,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 vitro culture and purification of SD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method. Methods Using improved the whole bone marrow adherent method,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rat (for 3 ~ 4 weeks )of BMSCs, microscopically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cell morphology change. To identification cells surface antigen CD11b, CD45 and CD90 expression using flow cytometry. Results The original generation of cultured cells is circular and spindle, after 24 hours, most of the cells are attached. 8 ~ 10 days later, the fusion of up to 80% ~ 90%. After purification,extend the period is 6 ~ 8 days. Using flow cytometry assay, CD11b and CD45 were negative, CD90 is positive. Conclusions Improved the whole bone marrow adherent method, which can effectively the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 an ideal method of cultivation. 【Key word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ell culture; The rat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中胚层来源的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 胞之一[1]。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还可 以跨胚层分化为神经元、肝细胞和内皮细胞等,是目前组织工程的重点种子细胞。分离培养高纯度和高活力的BMSCs是组织工程的关键。本实验目的在于采用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对大鼠BMSCs进行分离培养,为组织工程技术提供种子细胞。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雄性SPF级SD大鼠,5~7周,体重110±20g,购自湖南中医药大学动物实 验中心。L-DMEM培养基(Gibco公司),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PBS平衡 盐溶液、胰蛋白酶(Sigma公司),EDTA二钠(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FITC 标记CD11b、CD90、CD45抗体(Serantec公司)等。 1.2方法 1.2.1原代培养BMSCs 将经过高压灭菌的手术器械准备好,大鼠采取颈椎脱 臼法处死后,放在75%的酒精中浸泡10分钟。在无菌的环境下,快速取出大鼠 的股骨、胫骨,并剔除其周围的组织,然后切除大鼠的股骨、胫骨的两端。使用 5mL剂量的注射器,抽取DMEM液,给大鼠的骨髓腔进行反复冲洗,然后把冲洗

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实验

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实验李贵凤;李煌;刘超 【摘要】目的探讨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利用BMSCs移植治疗骨组织缺损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定向的成骨诱导分化,采用茜素红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col-Ⅱ染色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经过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BMSCs在显微镜下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其形态呈长梭形.经过第一次传代后的BMSCs形态趋于均一,呈漩涡样或者菊花样生长;传代后在7d 内BMSCs生长迅速,在7d后细胞密度增加,出现接触抑制现象,而使细胞的生长速度减慢.经定向诱导后BMSCs明显表达为成骨表型.结论 BMSCs是一种易于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的细胞群,经体外定向成骨诱导后的BMSCs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性特征,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 【年(卷),期】2016(026)003 【总页数】3页(P233-235)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骨诱导;体外培养;大鼠 【作者】李贵凤;李煌;刘超 【作者单位】210000 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10000 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10000 南京,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Q813.1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roach to separate and purify Wistar rats'bone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in vitro and directionally induce osteoblast in order to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use of BMSCs transplantation to treat bone defect disease.Methods BMSCs from Wistar rats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in vitro and directionally induced to osteoblastic differentiation.Identification was mad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alizarin red staining and collagen typeⅠand col- Ⅱ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Results The BMSCs separated and cultured in vitro presented long spindle-shaped fibroblast-like cellswith adherence growth under themicroscope.Themorphology of BMSCs after the first passage tended to be homogeneous with swirl or chrysanthemum like growth.Within 7 days after the passage,BMSCs showed rapid growth.Within 7 days after the passage, the cells grew fast,and the cell density increased after 7 days.Contact inhibition occurred which decreased the cell growth velocity. After the directional induction,BMSCs presented apparent osteogenous phenotype.Conclusion BMSCs can be easily isolated and multiplied in vitro.Those cellswhich were induced to osteoblastic differentiation present typical osteoblastmorphology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BMSCs are the ideal seed cells for the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Key words]mesenchymal stem cell;osteoblast;bone induction;culture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