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蛇》赏析复习过程

冯至《蛇》赏析复习过程
冯至《蛇》赏析复习过程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

此诗在海峡两岸都拥有极多的注目和掌声,但在大陆的诗集中,第一段的第二句多為「冰冷地没有言语」,而臺湾的诗集所选,多為「静静地没有言语」。但无论何者,都是述说「蛇」的特性,今择以「冰冷地」似比静静地更能表现「蛇」的特性。

二、意象经营法

此诗最為人称道的是作者的构思新奇,创新之处是作者将「寂寞」与「蛇」联想在一起,而以「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的譬喻法,发展整首诗的主要架构。将「譬喻」法加以扩张铺写的其中一种修辞法即是「详喻」法,也就是将喻依加以详细说明与解释,让文气延长而加强譬喻的效果。例如先提出「A 像B」的譬喻,然后接著铺陈B的性质、特色等等,让文句拉长,藉由对喻依阐述说明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喻体的解说,此即為「详喻」。例如:

十年间,我宛如一头牛,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黄武忠〈岁月的河床〉)

此例的A(喻体)是「我」,B(喻依)是「一头牛」,C(喻解)则是「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而当对B进行铺陈的时候,也就是在C中进行叙述的时候,是不直接对A予以述说,而以经营意象的方式对B进行意象的构筑或塑造,比较简单的是静态的描述(静态式意象),比较复杂的是动态(动态式意象),甚至,在串

连诸多动态后形成情节(情节式意象),此即為「意象经营法」(详见王昌焕《语文表达能力祕笈》首次定义及解说)。由於「意象经营法」是经营画面的艺术手法,在性质上偏於新诗的创作手法,技巧上较為繁复,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较為少见,但在新诗的创作中,却是大可加以发挥的创作方式。冯至此诗实即「意象经营法」极佳的典范。

诗作的题目是「蛇」,一开始便说「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可见「我的寂寞」是喻体,「蛇」是喻依,换言之,「寂寞」才是作者真正要述说的主题,但这一个主题只出现在第一段第一句,当作者开宗明义地破题之后,「寂寞」一词便不再是叙述的焦点,也不再被提及,而以喻依—「蛇」作為叙述的对象。因此,第一段述说「蛇」的「冰冷地没有言语」,是说明蛇的特质以及蛇进入姑娘梦境时所可能发生的情景。第二段则是说「蛇」的思想与感情,将「蛇」拟人化,以「蛇」的「心裡害著热烈的乡思」,并且渴望姑娘头上乌黑的秀髮,「蛇」的形象是热切而渴望,而蛇的热切与渴望其实就是作者的热切与渴望。第三段是写蛇的身躯细长,当蛇行走时,就是轻轻地、潜伏式地走过,就如同作者内心小心翼翼,想引起姑娘注意的心情,最后,作者的渴望也是透过「蛇」把梦境衔来。

由此见出,作者的「寂寞」是因為害著相思,而作者的寂寞如「蛇」,是藉由「蛇」作為寂寞的喻依,接下来整首诗的写法完全是以「蛇」為叙述对象,让

「蛇」的一切动作、行為、心境、渴望等,做為贯穿整首诗的主要意象,并且同时完成作者所要表达的所有情思。

此种写法表面上虽然是「譬喻」法中的「详喻」,但因藉由「喻依」而发展全部的情思,也就是在「喻解」部分全是对喻依的叙述,而且,内容也比一般的详喻复杂,故称為「意象经营法」;以本诗来说,当喻解展现「蛇」的一切种种时,在诗中展现的就是「寂寞」的种种,只是藉由「蛇」的意象来处理,凡是讲蛇的任何一句话都必须能回应到寂寞的任何一点,换句话说,必须句句都可以同时比喻到寂寞本身,因為,喻体终究是寂寞啊!

三、写作技巧

此诗总共有三段,每一段有四行,而作者以标点符号的运用,更加强情绪的表达,同时,「蛇」的意象一方面以「蛇」的属性发展情节,另一方面即是用「蛇」代表作者自己的情意。

第一段第一句作者使用「譬喻」以引起全文。由「寂寞」联想到「蛇」的确不易,也就是说将「寂寞」比喻成「蛇」是极為新鲜而奇妙的比喻,冯至这首诗成功的地方首先就是在这两者关系建构的奇特。「蛇」属物,「寂寞」属人,且属於人的抽象情思,两者所建构的关系其性质差距较大,且从未听闻,所以造成的张力和新奇感也就较强,所以会造成读者极為强烈的新鲜感和感染力。除第一句之外,便是写蛇的特性,「冰冷」是以温度的凛冽阐明寂寞的心境,「无语」是以拟人化的手法阐明寂寞时的沉闷之感。同时,也引出作者思念的对象—「你」,当蛇在梦中出现时,表示作者想要在姑娘心中占有地位,也就

是作者想要向姑娘有所表白;进一步说,万一姑娘发现作者的情意后,千万不要因為这番情意而害怕。「千万啊!」与其下的「不要悚惧」分开,在同一行中的这种处理方法是為了强烈表达「千万」这个程度副词,加上「啊」字则是强化口语化的亲切和自然,这和的「姑娘,你……时」这种口语化的呼告语气是相同的基调。

第二段再进一步述说「蛇」的特质:「它是我忠诚的伴侣,/心裡害著热烈的乡思:」第一行可代换成「寂寞是我忠诚的伴侣」,意思是说思念姑娘的情思常常与我相依相伴;而此寂寞之心伴随的是「热烈的乡思」,「乡思」与「相思」谐音,这种和南北朝乐府民歌有相同调性的谐音双关,在诗作中可以表现出比较柔美而含蓄的情感。「害著」两字是纯為口语化的词语,书面语是「患了」,此与前述的口语基调相同;而「乡思」用「热烈」二字去形容,不以一般常见的「浓郁」,是诗作中常见的脱俗去陈的技巧。

下两句则以上一句的「乡思」来布线,作诗意的进一步开展,以表达深切的渴望:「它在想著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茂密的草原」是蛇可以隐藏身躯的所在,好像是「家乡」一样;而「茂密的草原」与「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又恰巧有形态与性质上的雷同,因此,在具有解释作用的破折号之后,将形容的「物」与被形容的「人」自然地联结起来,而形成由物到人的转折。物所思者即為人所念者,其意即為蛇所想念的草原,也就是我想的姑娘的髮丝。於此,也可以看出「乌丝」这一古典词语即「姑娘」的「借代」。诗中「乌丝」透露出几点意义:一,他所想的姑娘拥有一头浓郁的秀髮、年轻而有活力的少女。二,作者的情感是含蓄的,而不敢有进一步要求。三,头髮的意

冯至 十四行诗资料

冯至十四行诗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四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五威尼斯 我永远不会忘记 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 当你向我笑一笑, 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 楼上的窗儿关闭,

高考语文蛇(冯至)专题1

高考语文蛇(冯至)专题1 2020.03 1,请根据语境及拼音,将恰当的字工整地书写在下面填字格中。 烦恼yōu□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这样,春风秋雨会渐渐舒缓你急 z ào□的情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chí你紧张的神经。那遥指杏花村的牧童,那误入藕花深处的小舟,无不使你 yí然自得,超然物外。 2,【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乙】 子曰:“默而识之,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D“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更也,人皆仰之()2、选出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仁以为己任以功补过 B.其恕乎其乐无穷 C.是知也真知灼见 D. 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并选择其中一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句: (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句: 4、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中“”一句阐述了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2)乙文中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的句子是“” 5、孔子富有哲理的言论至今让人受益匪浅,请从文中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我选句, 3,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冯至的十四行诗赏析

冯至de十四行诗赏析 内容摘要:冯至的《十四行集》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刻体认。冯至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深,这使他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意义。具体来说,冯至体验到的生命存在悲剧性包括: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生命的孤独和无助、生命的无法把定和虚无、生命的必死性。但是,冯至对生命存在悲剧性的体认并没有使自己走入悲观主义的泥淖。 关键词:生命;存在;悲剧 有的论者在论及冯至的《十四行集》时,认为冯至此时已经成了一个人情练达的哲理诗人,笔者对此不以为然。冯至并不是哲理诗人,他的诗都是关于生命的体验。其实冯至先生本人就否认他是哲理诗人,他说:“其实我是最不哲学的人,我的思想不大逻辑。”他还说:“沉思不等于哲学,说是沉思还比较接近,说是哲理,我总觉得我还够不上。”[1] 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在他的诗歌中的反映。诚然,存在主义给冯至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1,在思想方面,这使他摆脱了浪漫主义的伤感、忧郁,克服了对人生的逃避与抗争,而是从容、深邃地理解人生和宇宙的变化,理解人在现实面前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2,在文学方面,存在主义帮冯至完成了由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向现代主义作家的转变,他作品中的现代性,以及深沉、凝重、沉思的风格,得益于存在主义的影响。3,在性格方面,存在主义使他养成了不事喧哗、静默守持、认真执著的秉性[2]。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存在主义对冯至影响的另一方面,因此很少有人探讨过冯至《十四行集》的悲剧意识。其实,存在主义更深切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存在主义哲学恰是一种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的形而上学经验论,注重探讨忧虑、不安、恐惧、死亡等情绪[3]。存在主义是用一颗热切而悲悯的心来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一般意义上的存在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从根本上是荒诞的,不可理解的,因而,悲观主义色彩较重。 笔者通过对《十四行集》的反复解读,感受到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不过要体味这些诗歌中的悲剧色彩,必须“从相反的方向看”。何谓“从相反的方向看”?因为冯至这时尽力想摆脱他早年诗歌的悲剧意识[4],转向对自我生命的承担。但透过他的诗歌的表面,我们仍然能够解读出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也就是说,冯至此时对生命的观照充满着悲剧意识。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就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来源于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生存与毁灭的矛

冯至蛇教案

蛇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0XX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十四行诗: 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每行诗有11个音节,用抑扬格,末尾按ABAB ABAB CDC CDC格式押韵脚,也可按ABBA ABBA CDC DCD 或ABBA ABBA CDC EDE 格式押韵脚。这种诗体,在英国最为流行,莎士比亚、弥尔敦、雪莱、济慈等都有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作。《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

冯至《蛇》备课参考

冯至《蛇》备课参考 教学参考 1008 1707 冯至《蛇》备课参考 整体感知 《蛇》是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何其芳《诗歌欣赏》) 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春夜宴从弟桃花》

春夜宴从弟桃花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品味鲜活优美的语言,熟读成诵。 2、把握情感,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一觞一咏”与“世俗浪游者”宴饮之乐的不同之处,并引申至《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作比较,领悟李白飘逸潇洒、豪情纵情的诗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进入高二,并且对必修五本教材有了学习,文言文知识和掌握程度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此时进入选修教材的学习,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因此对学生所提的要求会比必修教材略高,且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拓展和迁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的一大乐事。有人说,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说起酒与诗,我们一定能想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 当代诗人余光中在他的作品《寻李白》中写道: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写出了对李白的仰慕和追思。 大家能记起一些李白关于酒的诗句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的确,李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关于酒的诗句,其实,李白不但诗写得好,散文也是一流的,同样充满了潇洒灵动之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篇短文,一起感受诗人李白的文章有多美。 活动2【讲授】解题 大家一起看这个标题。读。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 nauges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三有加利树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 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 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四鼠曲草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五威尼斯我永远不会忘记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当你向我笑一笑, 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只担心夜深静悄, 楼上的窗儿关闭, 桥上也断了人迹。六原野的哭声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 是为了丈夫的死亡, 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 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 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 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 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七我们来到郊外和暖的阳光内

冯至《蛇》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

冯至《蛇》导读教案教学设计 蛇 整体感知 《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何其芳《诗歌欣赏》) 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

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时“我”而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

冯至:《蛇》的隐喻

性隐喻的文本——冯至诗作《蛇》新解 文/牡丹亭上三生路 冯至一走上诗坛便带来了独特的诗艺。1927年,他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出版,便在诗坛引起很大反响。鲁迅曾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昨日之歌》所收入的是诗人1921-1926年间的早期诗作,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抒情诗,下卷为叙事诗。在这些诗歌里,诗人哀婉地吟咏着爱情、寂寞、苦闷和忧郁,“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和“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人的苦闷”。[2] 《蛇》便是冯至早期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在该诗中,诗人婉约地咏歌着怯懦而寂寞的爱情。这首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评论者的好评。有的学者从诗歌构思的角度对之进行评价,认为它构思精巧,把蛇的“乡思”化为人的“相思”,把蛇怀念不已的“茂密的草原”点化为人所缅怀的“头上的浓郁的乌丝”。[3]有的学者从“蛇”这一意象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冯至把热恋中的“我”的寂寞比作“一条长蛇”,冰冷无言,令人悚惧。这个大胆的意象本身,就有现代诗人的超前性;后面关于蛇衔来梦境像衔来一只绯红的花朵的奇想,更冲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具有了明显的理智性的特征,这种美学追求的智性特点有点波特莱尔的影子。[4]有的评论者则认为,此诗的成功源于诗人青年时期对“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寂寞“冰冷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5]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但我认为,总的说来,这些评论还停留在文本的浅层次上,还没有深入到文本的文化、心理层面。因此,我将在这里对这首诗进行重新的解读,以期获得一种新的发现。 (一) 让我们先来分析诗中的意象“蛇”和“花朵”。也许人们会认为,这仅仅是诗人为了表达他的“寂寞”与“相思”之情而找到的“客观对应物”。其实不尽然,我在这里要探讨的是,“蛇”和“花朵”这些意象的文化含义。 根据文化人类学者的考察,在原始社会,人类始则崇拜女性生殖器,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继则崇拜男性生殖器,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又进而运用文化手段给予写实式的再现和抽象化的表现,包括再现和表现男女结合的情景。例如,印度先民以莲花象征女阴,以颈屏膨起的眼镜蛇象征男根。[6]那么,冯至在该诗中同时使用的“蛇”和“花朵”这两个意象,是否具有生殖崇拜的文化涵义

《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一、导入 从古至今,有很多很多的奇人异事。比如古有无盐,相貌丑陋,却以极高的德行赢得齐宣王的尊重而立为王后;今有文喜得,癖好吃活蛇,越毒越越觉得美味。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种树郭橐驼传》。 二、作者柳宗元 题解: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生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柳州或柳河东。传记散文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有《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等名篇。与寻常史传文不同,其传记散文往往借题发挥,指斥时弊,思想深刻,感情厚重,堪称奇文。 三、解惑(投影1):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好语言关。这篇文章490余字,注解就60多处,应该在预习时能读懂课文。但有十来个同学的预习情况还是令老师崩溃。 这些意思我就不讲了,稍微点一些重要的语法现象。

解惑二词类活用: 补充:两个名词并列,前一个作动词用。可根据其在谓语的位置判断其词性。如项羽军霸上。讲解3时插入:乡里的人给他起那么难听的外号,他居然欣然接受,说:甚善,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是不是自暴自弃啊——豁达、自信。 解惑三:古今异议 其实: 1、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今义:实际情况是 故乡: 故乡人号之“驼”古义:故:所以乡:家乡今义:家乡 既然:(怎么读) 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解惑四: 1、旦视而暮抚旦:名作状,在早上 2、不亦善夫!吾问种树,得养人术。 不是很好吗!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到了养民的法术。”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戒示。 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本性 凡植木之性方法 则其天者全其性者得矣解释: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 4、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以子之道,移之官理解释: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 6、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怎么读) 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老师已经板书在白板上,我们将在梳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逐个地解决: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2、为什么即使别人模仿他种树的秘诀也达不到和他一样的效果 3、为什么放纵比督促的结果好那么多呢 4、为什么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与本文主题有什么关联,在本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文章所用的是什么手法 四、授业: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真有这个人吗仅仅写了他种树吗 写了一个有种树绝技的人,通过揭秘他的种树经,并与他人种树的对比,由此阐明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在最后两段找,找出一个与“种树经”相应的词。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摘要: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诗;哲学思考;音律审美原则 一、冯至和中国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作为典型的西方格律诗的形式,有着非常深远的传统。这与中国的传统的格律诗创作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很大的不同。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格律诗创作开始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戴望舒、闻一多、朱湘等曾都做出很大的贡献。徐志摩诗作在节奏格律方面,也呈现出西诗的特色。而闻一多则在其《律诗底研究》中,从理论上将汉语诗的节奏与英语诗的节奏作了清楚的比较。闻一多指出,将中国诗的平仄与英语诗的音步相混淆是错误的。“合逗而成句,犹合‘尺’(meter)而成行(1in e) 也,逗中有一字当重读,是谓’拍’”[1]。闻一多在考虑诗的节奏模式时,充分借鉴了中外诗学的长处。 十四行诗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新的尝试和被移植的。在尝试外国诗体的移植方面,朱自清特别崇拜闻一多所译布朗宁夫人的情诗,认为中国十四行诗到此可算是成立了。而到了20世纪40 年代,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季节。面对苦闷、压抑的社会氛围,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生的执著追求,诗歌创作的沉思因素逐渐增强了,并出现一些以沉思著称的诗人和诗作。冯至便是这一创作倾向的主要代表。这位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度过长长的沉默期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与转化。他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彻底转变。这一转变是与其20世纪30年代的公费旅德的经历分不开的。在留学期间,他喜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欣赏荷兰画家梵高的绘画,听雅斯塔斯教授讲课,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德国诗人和哲学家里尔克对他的影响很大。在他的《十四行集》中依稀有着里尔克的影子。 冯至的《十四行集》(1942年桂林明日社初版),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背景下深沉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我们准备着深深的领受》、《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和《有多少面容,多少语声》等诗作,在自我承担和生命的互动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极富生命力,有着哲学的深度和宽广的人文情怀。《我们来到郊外》、《几只出生的小狗》等篇则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机惊醒和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

(人教版)冯至《蛇》教案(高二下)

冯至《蛇》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 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 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 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 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 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 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 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 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 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 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①第一层。 讨论小问题:为什么诗人的寂寞,也就是“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为什么作者说“万一”,作者是希望对方梦到还是别梦到?为什么担心抒情对象会“悚惧”?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学生诵读第一层。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老藤新园 《师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网络 师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原文阅读及赏析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原文阅读及赏析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1925阅读提示:冯至,原名冯承植,1905年生,河北涿县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诗》等。冯至是沉钟社的诗人,早期诗作以格调幽婉、韵味浓烈著称。写于1925年的《我是一条小河》,便是这样一首抒情诗。它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然后以“我”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谊,于哀愁中见执著。诗借“小河”“影儿”之间自然的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构思十分新颖。注意遣词用字,两个“无心”的副词把“小河”和“影儿”间自然、和谐的感情表现得神味悠然;“荡荡地”、“粼粼的”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情色彩。相关资料:1.简析《我是一条小河》一诗比拟手法的运用。《我是一条小河》是冯至的一首格调幽婉、韵味浓烈的抒情诗。它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然后以“我”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谊,于哀愁中见执著。诗歌借“小河”、“影儿”之间自然的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构思十分新颖。而且,作者注意遣词用字,两个“无心”的副词把“小河”和“影儿”间自然、和谐的感情表现得神味悠然;“荡荡地”“粼粼的”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情色彩。 2.简析《我是一条小河》的艺术特点。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以格调幽婉、韵味浓烈、构思巧妙、写法新颖见长。诗篇运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作“小河”,恋人比作“影儿”,借自然景物的人格化,赋予生命力。诗中还以抒情主人公“我”的感情流动为情节线索,先描写“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然后写空间的变易:“我流过一座森林”又“流过一座花丛”,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恋人那“彩霞般的影儿”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进一步表露了“我”和恋人的情爱。这里又借小河的流动和映入河水的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了时间和空间的变易,从而反衬出“我”感情的不变。诗的意境完美,诗情幽婉动人,同时还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的情爱的悲剧,从意境和情调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前者是如此幽婉、甜美,后者却充满了悲哀和惆怅。此外,诗人在遣词造句上显示了他的艺术功力,诗中用“荡荡地”“粼粼的”“柔波”与后面“风又厉,浪又狂”的“大海”相映照,以及岸上景物在水中幻化为恋人的“衣裳”和“花冠”与最后被“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和诗情,体现了诗人的匠心独运。 3.简析冯至《我是一条小河》的思想意蕴。《我是一条小河》是冯至早期抒情诗的优秀篇章,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寓言。这首诗深入地表达了青年男性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爱情渴望。“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这里诗人隐喻了一种“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定是表现出了某些美丽而善良的举动。但是,诗人尽管一方面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吐露着热烈的恋情,“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与此同时,诗人又从这种热烈而亢奋的情绪走出来,既写出了一种对爱情的渴求,同时又写到了对这种简单方式的爱的忧虑,“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里虽然也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但在更深的意识层面上,却是诗人对爱的理想破灭后虚幻的人生的预言,“吹折了花冠,击破了衣裳”,也许并未真的发生,但诗人显然已经察觉了它存在的可能性。在爱情的热烈追求中隐含着爱的无法成功的酸楚,这是这首诗之所以优美动人的内在核心。诗中“小河”这一形象,它的流动,它最后的流向大海的归宿,实际上在另一方面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的内心就流荡着一种动荡感,他无法限制自己前行的方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行走的花朵 ——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十四行集》之一《我们准备着》) 这里有着冯至从里尔克那里得到的对物的着意推重和歌咏,漫长岁月里的生命瞬间突然击中诗人的记忆——其实是经验——过去的悲欢凝结成物象:雕塑式的美。对这些曼妙瞬间的期待值得诗人用“美妙的一生”去交换,如彗星或交媾与危险过后的小昆虫,哪怕那瞬间转瞬即逝。这是长久生命积淀后发见的对生命体验的礼赞,这体验,就是里尔克推崇而为此时的冯至熟知并化用的“经验”: “我们应该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够写出十行好诗。因为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已足够)——诗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回忆许多爱情的夜……如果回忆很多,我们必须能够忘记……因为只是回忆还不算数。等到他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里尔克《马尔特手记》) 这一几乎为诗歌作者与批评者奉若圣经的论断在冯至那里也有诗性的表述—— 接连落了半月的雨,/你们自从降生以来,/就只知道潮湿阴郁。/一天雨云忽然散开,//太阳光照满了墙壁,/我看见你们的母亲/把你们衔到阳光里,/让你们用你们全身//第一次领受光和暖,/日落了,又衔你们回去。/你们不会有记忆,//但是这一次的经验/会融入将来的吠声,/你们在黑夜吠出光明。(《十四行集》之二十三《几只初生的小狗》)便是对“经验”的直接礼拜。母性的温暖教子嗣得以在黑夜里也能看见光明。 如何把握经验,“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冯至在《十四行集"二十七》里给予了回答:“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瓶”的形状划定了“水”的疆域,规定了“水”的形状:它还可以是方的、六角形的、纺锤形的……“水”——事体——是泛滥无形的,全仰仗“取水人”——诗人——所采用的“瓶”——趣味、视角、技法……毋宁说是“经验”:人生的经验及诗的经验——的形状而得到定形——一首诗的诞生过程被诗化地揭示出来。 在冯至这里,经验不是瞬间的官能感受,而是历经长远的生命过程与人生体味之后的智性把握。渺小的事物,细微的感动,冯至却能从中发现诗味,而这些诗味往往被人们的眼角所遗漏,诗人凭借的是锐敏的洞察力、齐人量物式的感同身受,而所有这些,是经验的馈赠。物的生命过程融入诗人的生命过程之中,浓缩出饱含主体性的经验,从而有了诸十四行。 写作《蛇》时的作者显然还不具备驾驭“经验”的经验,抒情性在这里还占据着主调,还不具备写作《十四行集》时吟唱的复沓,技巧性欠缺了些,一个冲动——寂寞,也就是单相思,附丽于一个意象——蛇,在两种情境——幻想与现实——之间抒发一回,全诗就告结束。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熟读课文: 纠正字音和节奏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作者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各段的段意。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全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v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v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v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3)幽 句子: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总结: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冯至十四行诗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四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五威尼斯 我永远不会忘记 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 当你向我笑一笑, 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 楼上的窗儿关闭, 桥上也断了人迹。 六原野的哭声 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 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 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是为了丈夫的死亡, 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 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 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 七我们来到郊外 和暖的 我们来到郊外, 象不同的河水 融成一片大海。 有同样的警醒 在我们的心头,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冯至《蛇》赏析2

冯至《蛇》赏析2 蛇是一种令人“悚惧”的动物,它阴郁而冰冷,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在诗人冯至的眼中,它却是可爱的。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什么样的寂寞让作者得以如此呢?原来,这是诗人的相思,诗人在想念远方的姑娘,并以蛇为喻,托梦给心爱的姑娘,希望她能梦到,并希望借蛇把她的“梦境衔了来”。 在诗人的眼中,蛇是忠诚的伴侣,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是害着热烈相思的家乡姑娘。 于是,诗人送出了月光一般轻轻地走过的蛇,希望它“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何其芳曾这样评价冯至早期的诗作:文字并不太加修饰,然而却表达出来了一种沉重的浓郁的感情,好像就是这种感情本身构成了它的艺术魅力。在他同时和稍后的诗人中,有比他写得奔放的,有比他写得清新的,有比他写得绮丽的,然而用浓重的色彩和阴影来表达出一种沉郁的气氛,使人读后长久为这种气氛所萦绕,却不能不说是这个作者的特长了。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大概正是有取于此吧。 何其芳的评述,道出了冯至早期诗作的艺术特质。读《蛇》这首诗,我们首先惊异的,是“蛇”这个比喻。“寂寞”一直是中国历代诗人书写的主题,但是用一条安静、无言的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这恐怕还是第一次!这个比喻不仅新奇、大胆,突破了人们的审美常规(因此诗人会说“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更显现出情感的深度。如果对内心的“寂寞”没有深切的体验,就不可能想出“蛇”这个奇特的比喻。 这使我还想起了海子的《眺望北方》,年轻的诗人在七月的大海边展开对自身命运的想象:“我在岩石上凿出窗户/眺望光明的七星”,而诗的最后却是“我的七月萦绕着我,像那条爱我的孤单的蛇——它将在痛楚苦涩的海水里度过一生”。正是最后这个比喻,使一首眺望远方、充满奇思异想的诗没有流于空泛,而是在骤然间具有了痛苦的深度。 回到《蛇》这首诗,诗人不仅用“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在接下来还说“它是我忠诚的伴侣”,这不仅表达了某种感激之情,而且还暗示出寂寞之深;而诗人的寂寞是和一种热烈而又默默的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未经表达的爱,也就是人们说的“单相思”。单相思很伟大,因为它培养了想象力。因此,别看这条蛇外表安静,心里却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这真是异常动人!请注意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乡思”而不是“相思”,它比“相思”的意义更为丰富。因为蛇通常生活在草丛中,因此那“茂密的草原”才是它的故乡。它害的是一种怀乡病,它只有回到那里,才能感到生命的意义。那里,才是它生命的归宿。 读到这里,诗中“你”的所指也渐渐明确起来:她是一个诗的对话者,一个寄托了诗人的全部渴望和爱的对象。全诗即为一种在想象中展开的“我与你”的对话。 诗的最后一节,用“月影”的比喻,不仅写出了蛇的轻盈、迅捷,也写出了它的灵性,“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这样,从诗一开始的“你万一梦到它时”又回到了对方的梦,全诗就这样写出了一种“互梦”:“蛇”梦到了那“茂密的草原”,而对方也梦到了这条“蛇”;更为奇异的是“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诗写到这里,由朦胧的情调和奇异的想象落脚到一个具体的意象,色调也一下子加重了。请注意用在这里的“绯红”,我们很难设想它置换成“蓝色”“白色”甚或“红色”,因为它恰好传达出全诗那种浓郁的羞涩的情感色调。读了这首诗,我们不仅感到作者的内向,也深深感到了梦到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