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

赏析

蛇是一种令人“悚惧”的动物,它阴郁而冰冷,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在诗人冯至的眼中,它却是可爱的。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什么样的寂寞让作者得以如此呢?原来,这是诗人的相思,诗人在想念远方的姑娘,并以蛇为喻,托梦给心爱的姑娘,希望她能梦到,并希望借蛇把她的“梦境衔了来”。

在诗人的眼中,蛇是忠诚的伴侣,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是害着热烈相思的家乡姑娘。

于是,诗人送出了月光一般轻轻地走过的蛇,希望它“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何其芳曾这样评价冯至早期的诗作:文字并不太加修饰,然而却表达出来了一种沉重的浓郁的感情,好像就是这种感情本身构成了它的艺术魅力。在他同时和稍后的诗人中,有比他写得奔放的,有比他写得清新的,有比他写得绮丽的,然而用浓重的色彩和阴影来表达出一种沉郁的气氛,使人读后长久为这种气氛所萦绕,却不能不说是这个作者的特长了。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大概正是有取于此吧。

何其芳的评述,道出了冯至早期诗作的艺术特质。读《蛇》这首诗,我们首先惊异的,是“蛇”这个比喻。“寂寞”一直是中国历代诗人书写的主题,但是用一条安静、无言的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这恐怕还是第一次!这个比喻不仅新奇、大胆,突破了人们的审美常规(因此诗人会说“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更显现出情感的深度。如果对内心的“寂寞”没有深切的体验,就不可能想出“蛇”这个奇特的比喻。

这使我还想起了海子的《眺望北方》,年轻的诗人在七月的大海边展开对自身命运的想象:“我在岩石上凿出窗户/眺望光明的七星”,而诗的最后却是“我的七月萦绕着我,像那条爱我的孤单的蛇——它将在痛楚苦涩的海水里度过一生”。正是最后这个比喻,使一首眺望远方、充满奇思异想的诗没有流于空泛,而是在骤然间具有了痛苦的深度。

回到《蛇》这首诗,诗人不仅用“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在接下来还说“它是我忠诚的伴侣”,这不仅表达了某种感激之情,而且还暗示出寂寞之深;而诗人的寂寞是和一种热烈而又默默的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未经表达的爱,也就是人们说的“单相思”。单相思很伟大,因为它培养了想象力。因此,别看这条蛇外表安静,心里却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

丝”。这真是异常动人!请注意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乡思”而不是“相思”,它比“相思”的意义更为丰富。因为蛇通常生活在草丛中,因此那“茂密的草原”才是它的故乡。它害的是一种怀乡病,它只有回到那里,才能感到生命的意义。那里,才是它生命的归宿。

读到这里,诗中“你”的所指也渐渐明确起来:她是一个诗的对话者,一个寄托了诗人的全部渴望和爱的对象。全诗即为一种在想象中展开的“我与你”的对话。

诗的最后一节,用“月影”的比喻,不仅写出了蛇的轻盈、迅捷,也写出了它的灵性,“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这样,从诗一开始的“你万一梦到它时”又回到了对方的梦,全诗就这样写出了一种“互梦”:“蛇”梦到了那“茂密的草原”,而对方也梦到了这条“蛇”;更为奇异的是“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诗写到这里,由朦胧的情调和奇异的想象落脚到一个具体的意象,色调也一下子加重了。请注意用在这里的“绯红”,我们很难设想它置换成“蓝色”“白色”甚或“红色”,因为它恰好传达出全诗那种浓郁的羞涩的情感色调。读了这首诗,我们不仅感到作者的内向,也深深感到了梦到这条蛇的“她”的羞涩。“绯红”,恰好是一种羞涩的色调。

的确,“用浓重的色彩和阴影来表达出一种沉郁的气氛,使人读后长久为这种气氛所萦绕”,这就是《蛇》这首诗给我们的感受。它写出了无言的寂寞,也写出了爱的深沉;它有着奇异的想象,也刻画下它投下的浓重阴影。据诗人说,他是看到一幅衔着一朵红花的蛇的木刻画后写下这首诗的。但是,这只是对他全部生活的一个触动。从一幅画到一首诗,这中间仍有着许多难以言传的秘密。

青春是美好的,但往往也是寂寞的甚或是苦闷的,因而这样的诗对年轻的读者会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但是对于自己的早期诗作,冯至后来并不满意。冯至在解放后曾这样说:“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如果说它们还有些许意义,那就是从这里边还看得出…五四(即五四运动)?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冯至诗文选集·序》)不过,这已道出了《蛇》这样的诗的意义。青春时代那种深深的苦闷、纯洁而羞涩的爱恋和奇异的想象力,不正是人的一生中最值得追怀的吗?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就是它奇特而幽深的比喻:诗人将暗恋之思说成是“寂寞”,并将其比喻成“蛇”,其想象是奇特的。

更奇妙的是,这条相思之“蛇”不仅不使人恐怖,而且还是我“忠诚”的伴侣,还有热烈的乡思(此处“乡思”实谐音“相思”),甚至还化为你头上浓郁的头发,还能如轻柔的月影盈盈轻行。这“蛇”也真是至情至性的通灵之蛇啊!奇绝的比喻还

有将“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当成“茂密的草原”。作为“忠诚的伴侣”的相思之“蛇”行走之径自然是茂密的草原,但这草原又艺术地化为了你的浓郁的秀发,这又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又是多么具有审美趣味的比喻啊!

蛇与秀发的关系不禁使我们想起古希腊美妙的神话,有着姣人可爱面容的美杜莎,其秀发上却是无数吐着红信的毒蛇,见到她真实面容的人瞬间化为石头,美与恶的合体之神又是多么令人神奇啊!或许冯至的蛇与秀发的想象也受到此神话的启示吧。

高考语文蛇(冯至)专题1

高考语文蛇(冯至)专题1 2020.03 1,请根据语境及拼音,将恰当的字工整地书写在下面填字格中。 烦恼yōu□愁时,不妨读读唐诗宋词。这样,春风秋雨会渐渐舒缓你急 z ào□的情绪;小桥流水能慢慢松chí你紧张的神经。那遥指杏花村的牧童,那误入藕花深处的小舟,无不使你 yí然自得,超然物外。 2,【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乙】 子曰:“默而识之,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D“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更也,人皆仰之()2、选出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仁以为己任以功补过 B.其恕乎其乐无穷 C.是知也真知灼见 D. 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并选择其中一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句: (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句: 4、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中“”一句阐述了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2)乙文中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的句子是“” 5、孔子富有哲理的言论至今让人受益匪浅,请从文中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我选句, 3,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冯至蛇教案

蛇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0XX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十四行诗: 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每行诗有11个音节,用抑扬格,末尾按ABAB ABAB CDC CDC格式押韵脚,也可按ABBA ABBA CDC DCD 或ABBA ABBA CDC EDE 格式押韵脚。这种诗体,在英国最为流行,莎士比亚、弥尔敦、雪莱、济慈等都有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作。《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

冯至《蛇》备课参考

冯至《蛇》备课参考 教学参考 1008 1707 冯至《蛇》备课参考 整体感知 《蛇》是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何其芳《诗歌欣赏》) 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

冯至《蛇》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

冯至《蛇》导读教案教学设计 蛇 整体感知 《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何其芳《诗歌欣赏》) 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

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时“我”而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

冯至:《蛇》的隐喻

性隐喻的文本——冯至诗作《蛇》新解 文/牡丹亭上三生路 冯至一走上诗坛便带来了独特的诗艺。1927年,他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出版,便在诗坛引起很大反响。鲁迅曾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昨日之歌》所收入的是诗人1921-1926年间的早期诗作,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抒情诗,下卷为叙事诗。在这些诗歌里,诗人哀婉地吟咏着爱情、寂寞、苦闷和忧郁,“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和“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人的苦闷”。[2] 《蛇》便是冯至早期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在该诗中,诗人婉约地咏歌着怯懦而寂寞的爱情。这首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评论者的好评。有的学者从诗歌构思的角度对之进行评价,认为它构思精巧,把蛇的“乡思”化为人的“相思”,把蛇怀念不已的“茂密的草原”点化为人所缅怀的“头上的浓郁的乌丝”。[3]有的学者从“蛇”这一意象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冯至把热恋中的“我”的寂寞比作“一条长蛇”,冰冷无言,令人悚惧。这个大胆的意象本身,就有现代诗人的超前性;后面关于蛇衔来梦境像衔来一只绯红的花朵的奇想,更冲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具有了明显的理智性的特征,这种美学追求的智性特点有点波特莱尔的影子。[4]有的评论者则认为,此诗的成功源于诗人青年时期对“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寂寞“冰冷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5]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但我认为,总的说来,这些评论还停留在文本的浅层次上,还没有深入到文本的文化、心理层面。因此,我将在这里对这首诗进行重新的解读,以期获得一种新的发现。 (一) 让我们先来分析诗中的意象“蛇”和“花朵”。也许人们会认为,这仅仅是诗人为了表达他的“寂寞”与“相思”之情而找到的“客观对应物”。其实不尽然,我在这里要探讨的是,“蛇”和“花朵”这些意象的文化含义。 根据文化人类学者的考察,在原始社会,人类始则崇拜女性生殖器,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继则崇拜男性生殖器,注意其构造,寻找其象征物,又进而运用文化手段给予写实式的再现和抽象化的表现,包括再现和表现男女结合的情景。例如,印度先民以莲花象征女阴,以颈屏膨起的眼镜蛇象征男根。[6]那么,冯至在该诗中同时使用的“蛇”和“花朵”这两个意象,是否具有生殖崇拜的文化涵义

(人教版)冯至《蛇》教案(高二下)

冯至《蛇》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 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 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 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 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 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 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 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 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 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 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①第一层。 讨论小问题:为什么诗人的寂寞,也就是“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为什么作者说“万一”,作者是希望对方梦到还是别梦到?为什么担心抒情对象会“悚惧”?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学生诵读第一层。

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行走的花朵 ——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十四行集》之一《我们准备着》) 这里有着冯至从里尔克那里得到的对物的着意推重和歌咏,漫长岁月里的生命瞬间突然击中诗人的记忆——其实是经验——过去的悲欢凝结成物象:雕塑式的美。对这些曼妙瞬间的期待值得诗人用“美妙的一生”去交换,如彗星或交媾与危险过后的小昆虫,哪怕那瞬间转瞬即逝。这是长久生命积淀后发见的对生命体验的礼赞,这体验,就是里尔克推崇而为此时的冯至熟知并化用的“经验”: “我们应该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够写出十行好诗。因为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已足够)——诗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回忆许多爱情的夜……如果回忆很多,我们必须能够忘记……因为只是回忆还不算数。等到他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里尔克《马尔特手记》) 这一几乎为诗歌作者与批评者奉若圣经的论断在冯至那里也有诗性的表述—— 接连落了半月的雨,/你们自从降生以来,/就只知道潮湿阴郁。/一天雨云忽然散开,//太阳光照满了墙壁,/我看见你们的母亲/把你们衔到阳光里,/让你们用你们全身//第一次领受光和暖,/日落了,又衔你们回去。/你们不会有记忆,//但是这一次的经验/会融入将来的吠声,/你们在黑夜吠出光明。(《十四行集》之二十三《几只初生的小狗》)便是对“经验”的直接礼拜。母性的温暖教子嗣得以在黑夜里也能看见光明。 如何把握经验,“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冯至在《十四行集"二十七》里给予了回答:“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瓶”的形状划定了“水”的疆域,规定了“水”的形状:它还可以是方的、六角形的、纺锤形的……“水”——事体——是泛滥无形的,全仰仗“取水人”——诗人——所采用的“瓶”——趣味、视角、技法……毋宁说是“经验”:人生的经验及诗的经验——的形状而得到定形——一首诗的诞生过程被诗化地揭示出来。 在冯至这里,经验不是瞬间的官能感受,而是历经长远的生命过程与人生体味之后的智性把握。渺小的事物,细微的感动,冯至却能从中发现诗味,而这些诗味往往被人们的眼角所遗漏,诗人凭借的是锐敏的洞察力、齐人量物式的感同身受,而所有这些,是经验的馈赠。物的生命过程融入诗人的生命过程之中,浓缩出饱含主体性的经验,从而有了诸十四行。 写作《蛇》时的作者显然还不具备驾驭“经验”的经验,抒情性在这里还占据着主调,还不具备写作《十四行集》时吟唱的复沓,技巧性欠缺了些,一个冲动——寂寞,也就是单相思,附丽于一个意象——蛇,在两种情境——幻想与现实——之间抒发一回,全诗就告结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冯至《蛇》赏析2

冯至《蛇》赏析2 蛇是一种令人“悚惧”的动物,它阴郁而冰冷,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在诗人冯至的眼中,它却是可爱的。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什么样的寂寞让作者得以如此呢?原来,这是诗人的相思,诗人在想念远方的姑娘,并以蛇为喻,托梦给心爱的姑娘,希望她能梦到,并希望借蛇把她的“梦境衔了来”。 在诗人的眼中,蛇是忠诚的伴侣,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是害着热烈相思的家乡姑娘。 于是,诗人送出了月光一般轻轻地走过的蛇,希望它“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何其芳曾这样评价冯至早期的诗作:文字并不太加修饰,然而却表达出来了一种沉重的浓郁的感情,好像就是这种感情本身构成了它的艺术魅力。在他同时和稍后的诗人中,有比他写得奔放的,有比他写得清新的,有比他写得绮丽的,然而用浓重的色彩和阴影来表达出一种沉郁的气氛,使人读后长久为这种气氛所萦绕,却不能不说是这个作者的特长了。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大概正是有取于此吧。 何其芳的评述,道出了冯至早期诗作的艺术特质。读《蛇》这首诗,我们首先惊异的,是“蛇”这个比喻。“寂寞”一直是中国历代诗人书写的主题,但是用一条安静、无言的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这恐怕还是第一次!这个比喻不仅新奇、大胆,突破了人们的审美常规(因此诗人会说“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更显现出情感的深度。如果对内心的“寂寞”没有深切的体验,就不可能想出“蛇”这个奇特的比喻。 这使我还想起了海子的《眺望北方》,年轻的诗人在七月的大海边展开对自身命运的想象:“我在岩石上凿出窗户/眺望光明的七星”,而诗的最后却是“我的七月萦绕着我,像那条爱我的孤单的蛇——它将在痛楚苦涩的海水里度过一生”。正是最后这个比喻,使一首眺望远方、充满奇思异想的诗没有流于空泛,而是在骤然间具有了痛苦的深度。 回到《蛇》这首诗,诗人不仅用“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在接下来还说“它是我忠诚的伴侣”,这不仅表达了某种感激之情,而且还暗示出寂寞之深;而诗人的寂寞是和一种热烈而又默默的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未经表达的爱,也就是人们说的“单相思”。单相思很伟大,因为它培养了想象力。因此,别看这条蛇外表安静,心里却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这真是异常动人!请注意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乡思”而不是“相思”,它比“相思”的意义更为丰富。因为蛇通常生活在草丛中,因此那“茂密的草原”才是它的故乡。它害的是一种怀乡病,它只有回到那里,才能感到生命的意义。那里,才是它生命的归宿。 读到这里,诗中“你”的所指也渐渐明确起来:她是一个诗的对话者,一个寄托了诗人的全部渴望和爱的对象。全诗即为一种在想象中展开的“我与你”的对话。 诗的最后一节,用“月影”的比喻,不仅写出了蛇的轻盈、迅捷,也写出了它的灵性,“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这样,从诗一开始的“你万一梦到它时”又回到了对方的梦,全诗就这样写出了一种“互梦”:“蛇”梦到了那“茂密的草原”,而对方也梦到了这条“蛇”;更为奇异的是“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诗写到这里,由朦胧的情调和奇异的想象落脚到一个具体的意象,色调也一下子加重了。请注意用在这里的“绯红”,我们很难设想它置换成“蓝色”“白色”甚或“红色”,因为它恰好传达出全诗那种浓郁的羞涩的情感色调。读了这首诗,我们不仅感到作者的内向,也深深感到了梦到这

冯至《蛇》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

冯至《蛇》导读教案教学设计蛇 整体感知 《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 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 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何其芳《诗歌欣赏》)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 心理。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 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 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 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 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 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 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时“我”而感到寂寞

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 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 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 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 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 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 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 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 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 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 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 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 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 隐约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这时,抒情主人

冯至《蛇》的教学设计

冯至《蛇》的教学设计 冯至《蛇》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单元说明:“爱的心语” 这个单元五首诗歌均以爱情为主题。 把爱情的寂寞比做“蛇” 把爱情的期待比做“年轻的神” 以“窗”“你的字”“神女峰”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值观。 诗人采取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

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介绍背景(见导读) 四、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五、合作探究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2、“蛇”意象解读 寂寞,是人人都曾有却难以捉摸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如果想用具体的语言赋予它以鲜明可见的形象,

冯至《蛇》赏析复习过程

冯至《蛇》赏析

冯至《蛇》赏析 此诗在海峡两岸都拥有极多的注目和掌声,但在大陆的诗集中,第一段的第二句多為「冰冷地没有言语」,而臺湾的诗集所选,多為「静静地没有言语」。但无论何者,都是述说「蛇」的特性,今择以「冰冷地」似比静静地更能表现「蛇」的特性。 二、意象经营法 此诗最為人称道的是作者的构思新奇,创新之处是作者将「寂寞」与「蛇」联想在一起,而以「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的譬喻法,发展整首诗的主要架构。将「譬喻」法加以扩张铺写的其中一种修辞法即是「详喻」法,也就是将喻依加以详细说明与解释,让文气延长而加强譬喻的效果。例如先提出「A 像B」的譬喻,然后接著铺陈B的性质、特色等等,让文句拉长,藉由对喻依阐述说明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喻体的解说,此即為「详喻」。例如: 十年间,我宛如一头牛,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黄武忠〈岁月的河床〉) 此例的A(喻体)是「我」,B(喻依)是「一头牛」,C(喻解)则是「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而当对B进行铺陈的时候,也就是在C中进行叙述的时候,是不直接对A予以述说,而以经营意象的方式对B进行意象的构筑或塑造,比较简单的是静态的描述(静态式意象),比较复杂的是动态(动态式意象),甚至,在串

连诸多动态后形成情节(情节式意象),此即為「意象经营法」(详见王昌焕《语文表达能力祕笈》首次定义及解说)。由於「意象经营法」是经营画面的艺术手法,在性质上偏於新诗的创作手法,技巧上较為繁复,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较為少见,但在新诗的创作中,却是大可加以发挥的创作方式。冯至此诗实即「意象经营法」极佳的典范。 诗作的题目是「蛇」,一开始便说「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可见「我的寂寞」是喻体,「蛇」是喻依,换言之,「寂寞」才是作者真正要述说的主题,但这一个主题只出现在第一段第一句,当作者开宗明义地破题之后,「寂寞」一词便不再是叙述的焦点,也不再被提及,而以喻依—「蛇」作為叙述的对象。因此,第一段述说「蛇」的「冰冷地没有言语」,是说明蛇的特质以及蛇进入姑娘梦境时所可能发生的情景。第二段则是说「蛇」的思想与感情,将「蛇」拟人化,以「蛇」的「心裡害著热烈的乡思」,并且渴望姑娘头上乌黑的秀髮,「蛇」的形象是热切而渴望,而蛇的热切与渴望其实就是作者的热切与渴望。第三段是写蛇的身躯细长,当蛇行走时,就是轻轻地、潜伏式地走过,就如同作者内心小心翼翼,想引起姑娘注意的心情,最后,作者的渴望也是透过「蛇」把梦境衔来。 由此见出,作者的「寂寞」是因為害著相思,而作者的寂寞如「蛇」,是藉由「蛇」作為寂寞的喻依,接下来整首诗的写法完全是以「蛇」為叙述对象,让

冯至蛇教案

蛇—冯至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十四行诗: 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每行诗有11个音节,用抑扬格,末尾按ABAB ABAB CDC CDC 格式押韵脚,也可按ABBA ABBA CDC DCD 或ABBA ABBA CDC EDE 格式押韵脚。这种诗体,在英国最为流行,莎士比亚、弥尔敦、雪莱、济慈等都有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作。《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 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

冯至《蛇》赏析精选.

冯至《蛇》赏析 此诗在海峡两岸都拥有极多的注目和掌声,但在大陆的诗集中,第一段的第二句多為「冰冷地没有言语」,而臺湾的诗集所选,多為「静静地没有言语」。但无论何者,都是述说「蛇」的特性,今择以「冰冷地」似比静静地更能表现「蛇」的特性。 二、意象经营法 此诗最為人称道的是作者的构思新奇,创新之处是作者将「寂寞」与「蛇」联想在一起,而以「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的譬喻法,发展整首诗的主要架构。将「譬喻」法加以扩张铺写的其中一种修辞法即是「详喻」法,也就是将喻依加以详细说明与解释,让文气延长而加强譬喻的效果。例如先提出「A像B」的譬喻,然后接著铺陈B的性质、特色等等,让文句拉长,藉由对喻依阐述说明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喻体的解说,此即為「详喻」。例如: 十年间,我宛如一头牛,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黄武忠〈岁月的河床〉) 此例的A(喻体)是「我」,B(喻依)是「一头牛」,C(喻解)则是「驮负著理想的犁,在广阔的阡陌中埋首耕耘,所冀望的是一季理想的收成」。而当对B 进行铺陈的时候,也就是在C中进行叙述的时候,是不直接对A予以述说,而以经营意象的方式对B进行意象的构筑或塑造,比较简单的是静态的描述(静态式意象),比较复杂的是动态(动态式意象),甚至,在串连诸多动态后形成情节(情节式意象),此即為「意象经营法」(详见王昌焕《语文表达能力祕笈》首

次定义及解说)。由於「意象经营法」是经营画面的艺术手法,在性质上偏於新诗的创作手法,技巧上较為繁复,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较為少见,但在新诗的创作中,却是大可加以发挥的创作方式。冯至此诗实即「意象经营法」极佳的典范。 诗作的题目是「蛇」,一开始便说「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可见「我的寂寞」是喻体,「蛇」是喻依,换言之,「寂寞」才是作者真正要述说的主题,但这一个主题只出现在第一段第一句,当作者开宗明义地破题之后,「寂寞」一词便不再是叙述的焦点,也不再被提及,而以喻依—「蛇」作為叙述的对象。因此,第一段述说「蛇」的「冰冷地没有言语」,是说明蛇的特质以及蛇进入姑娘梦境时所可能发生的情景。第二段则是说「蛇」的思想与感情,将「蛇」拟人化,以「蛇」的「心裡害著热烈的乡思」,并且渴望姑娘头上乌黑的秀髮,「蛇」的形象是热切而渴望,而蛇的热切与渴望其实就是作者的热切与渴望。第三段是写蛇的身躯细长,当蛇行走时,就是轻轻地、潜伏式地走过,就如同作者内心小心翼翼,想引起姑娘注意的心情,最后,作者的渴望也是透过「蛇」把梦境衔来。 由此见出,作者的「寂寞」是因為害著相思,而作者的寂寞如「蛇」,是藉由「蛇」作為寂寞的喻依,接下来整首诗的写法完全是以「蛇」為叙述对象,让「蛇」的一切动作、行為、心境、渴望等,做為贯穿整首诗的主要意象,并且同时完成作者所要表达的所有情思。 此种写法表面上虽然是「譬喻」法中的「详喻」,但因藉由「喻依」而发展全部的情思,也就是在「喻解」部分全是对喻依的叙述,而且,内容也比一般的详喻

冯至《蛇》赏析

赏析 蛇是一种令人“悚惧”的动物,它阴郁而冰冷,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在诗人冯至的眼中,它却是可爱的。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什么样的寂寞让作者得以如此呢?原来,这是诗人的相思,诗人在想念远方的姑娘,并以蛇为喻,托梦给心爱的姑娘,希望她能梦到,并希望借蛇把她的“梦境衔了来”。 在诗人的眼中,蛇是忠诚的伴侣,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是害着热烈相思的家乡姑娘。 于是,诗人送出了月光一般轻轻地走过的蛇,希望它“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何其芳曾这样评价冯至早期的诗作:文字并不太加修饰,然而却表达出来了一种沉重的浓郁的感情,好像就是这种感情本身构成了它的艺术魅力。在他同时和稍后的诗人中,有比他写得奔放的,有比他写得清新的,有比他写得绮丽的,然而用浓重的色彩和阴影来表达出一种沉郁的气氛,使人读后长久为这种气氛所萦绕,却不能不说是这个作者的特长了。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大概正是有取于此吧。 何其芳的评述,道出了冯至早期诗作的艺术特质。读《蛇》这首诗,我们首先惊异的,是“蛇”这个比喻。“寂寞”一直是中国历代诗人书写的主题,但是用一条安静、无言的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这恐怕还是第一次!这个比喻不仅新奇、大胆,突破了人们的审美常规(因此诗人会说“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更显现出情感的深度。如果对内心的“寂寞”没有深切的体验,就不可能想出“蛇”这个奇特的比喻。 这使我还想起了海子的《眺望北方》,年轻的诗人在七月的大海边展开对自身命运的想象:“我在岩石上凿出窗户/眺望光明的七星”,而诗的最后却是“我的七月萦绕着我,像那条爱我的孤单的蛇——它将在痛楚苦涩的海水里度过一生”。正是最后这个比喻,使一首眺望远方、充满奇思异想的诗没有流于空泛,而是在骤然间具有了痛苦的深度。 回到《蛇》这首诗,诗人不仅用“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在接下来还说“它是我忠诚的伴侣”,这不仅表达了某种感激之情,而且还暗示出寂寞之深;而诗人的寂寞是和一种热烈而又默默的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未经表达的爱,也就是人们说的“单相思”。单相思很伟大,因为它培养了想象力。因此,别看这条蛇外表安静,心里却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

冯至《蛇》精编教案

冯至《蛇》教案 教学参考 1005 0856 冯至《蛇》教案课题蛇 教学目标德育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智育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 美育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教学难点意象的探究 教学关键情感价值课型 教学方法朗读分析教具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一、简介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 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 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 三、蛇的意象的探讨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 “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 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 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 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 导入 疏导 了解 识记 理解

总结练习作业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 伴侣”。 四、分析结构 全诗分为三节, 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 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 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 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 “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 “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 的特点 归纳 引导 布置 巩固 完成 板书设计蛇 将“寂寞”比喻为“蛇”,就是“爱”的同义语 课后记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