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

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综

景观类型研究

1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的主要物质循环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的主要物质循环有:地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

12、简述的概念,为什么说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答:

1)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2)因为地球表层系统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在质上不同于地球所有其他各圈层的空间系统,因此把它视为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13、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有哪些结构

答: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有: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和地域结构

第三章

14、解释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分异、基本的地域分异、等概念

答: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整体按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并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地域分异:是指地域分异在空间上的规律性

地带性分异:由太阳辐射导致的地域分异

非地带性分异:由地球内能导致的地域分异

基本的地域分异:由太阳辐射或是地球内能作用而导致的地域分异

派生的地域分异:由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地域分异

15、简述地带性地域分异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

答:地带性地域分异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是互不从属、共同作用。

互不从属表现在:地带性地域分异是由于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能

在地表分布不匀导致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按经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域分异。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是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导致地质、地貌等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发生区域性变化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共同作用表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各个成分的特征以及景观特征都同时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成分之一。

16、按作用的范围可分为哪些尺度的地域分异?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1)按作用的范围可分大尺度地域分异、中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其中大尺度地域可分为: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全大陆及大洋的地域分异和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高级尺度是低级尺度分异的背景,对低级尺度地域分异具有控制作用,低级尺度地域分异的组合能够反映高级尺度地域分异。

17、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有哪些?解释的概念,海陆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答:

1)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有海陆分异和热力带分异性

2)热力分带性:由于太阳辐射沿纬度分布不均,导致不同纬度热量条件出现差异,位于大气环流中的位置也不同使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出现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更替的规律。3)海陆分布具的特点为:

1、海洋面积大(71%),陆地面积小;

2、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

3、陆地分布沿纬度分布不均。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分布面积较大,并集中连片;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

4、南北美洲、亚洲澳洲、欧洲非洲形成一个大陆对,大陆对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隔海相望;

5、北冰洋和南极洲占据地球两极。

18、解释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对比性和水平地带性等概念。为什么贯穿整个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只出现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为什么在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对比性表现特别明显?

答:纬度地带:由于太阳辐射沿纬度分布不均,导致大陆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整体出现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更替的分异规律。

干湿度对比性:广阔大陆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整体以海岸带为起点,向大陆腹地出现由湿润向干旱辐合的地域分异。

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对比性共同作用而派生的地域分异。

19、全大洋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

答:全大洋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大洋表层纬度地带性分异、大洋底部非地带性分异

20、区域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解释带段性和省性等概念

答:区域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垂直带性分异、省性分异、大地构造——地貌分异、

带段性分异:非地带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省性分异:地带区域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21、中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哪些?

答:中尺度的地域分异主要有地方气候分异、大的高原、平原、山地内部地貌差异分异

、垂直带性分异

22、解释垂直带性分异、基带、垂直带谱等概念,影响垂直带谱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垂直带性分异在足够高的山体(足够深的峡谷),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整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按海拔方向更替的规律。

基带: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

垂直带谱:山体从山脚到山顶所有垂直带的集合。

影响垂直带谱的基本因素有A、山体在水平地带的位置B、山体

的高度 C、山体坡向

23、对比垂直带性分异与水平带性分异的区别与联系

答:

一、垂直带性分异与水平带性分异的区别表现为两方面

1)相似性

(1)带谱相似,垂直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纬度地带性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一致

(2)成因相同:两者都是随气温的递变而变化,一个是自山下到山上的递减,一个是低纬到高纬的递减

2)差异性

(1)带幅宽度。垂直地带的带幅宽度比水平地带的带幅宽度狭窄得多

(2)水热对比。水平地带的湿度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的关系,而垂直带的湿度变化是由山地的降水量在多雨带一下呈现由下向上递增的规律来决定的。

(3)带间联系,垂直地带由于带幅狭窄,同时重力效应显著,所以带间联系密切,相比较之下,水平地带的带间联系则逊色多了。

(4)微域差异。复杂多变的山地地貌使得山地小气候复杂化,因而使得垂直地带微域差异十分显著。相比较之下,平原地区的微域差异没有垂直地带的明显。

(5)节律变化。水平地带由于带幅广,跨越地域宽阔,各地带之间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便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同一山体的各垂直地带的节律变化则是基本一致的。

二、垂直带性分异与水平带性分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海洋性水平地带和大陆性垂直地带

垂直带底部第一个自然带称为基带,基带类型决定了整个带谱的性质,也决定了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的结构。

(1)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时,整个垂直带谱都将具有海洋性特征,即各类森林在垂直带内占优势,故又称森林型带谱。

(2)基带为非纬度自然带时,山地垂直带谱将具有大陆性带谱特

征,具体表现为山地荒漠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森林带退居次要地位或完全消失,山地草原,高山草原带带幅宽阔,出现高山寒漠带等,如果有高山冰雪带,其冰川也必然为大陆性山岳冰川。

第四章综合自然区划

24、解释综合自然区划的概念。

答: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为客观依据,根据地域综合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区域的划分

与合并,并根据区域之间的发生发展联系和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建立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方法。

25、综合自然区划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1)综合自然区划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2)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普遍联系的综合自然区划的保证。一般来说,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综合自然区划还应考虑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26、综合自然区划主要有哪些方法?方法与原则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1)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主要有:古地理法、顺序划分与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2)方法与原则之间的关系为: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区域方法的实施通常以区划原则指导,区划原则的贯彻以相应区划方法的使用得以体现。所以在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中,古地理法是阐明不同区域发展历史最有效的方法,因而是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最主要方法;顺序划分法和类型制图法是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法的主要方法;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是贯彻综合性原则的主要方法;主导标志法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常用的方法

27、什么是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各有什么特点?

答:

1、地带性区划单位:在自然区划单位中,根据地带性分异规律可以划分出一系列区划单位,它们按照地带性联系形成一定的区划等级系统

2、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1)以地带性分异为主划分的区划单位。

2)在地带性方面具有综合性,但在大地构造地貌等方面不具有综合性,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

3)总体沿纬线分布,但受海岸线、地势地貌影响,分布复杂

4)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5)边界具有过渡性

3、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可以划分出一系列区划单位,它们按照非地带性联系形成一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4、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1)以非地带性分异为主划分的区划单位。

2)在地带性方面不具有综合性,但在大地构造地貌等方面具有综合性,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

3)总体呈块状分布,总体不会成纬向方向和经向方向分布

4)南北半球不对称分布

5)边界比较明显

28、解地带性区划单位释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和大区、地区、亚地区和次亚地区等概念。答:带: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地表沿纬线延伸的宽阔部分,在其范围内有大致相同的辐射净值及与热力条件相关的基本相同的自然地理过程。

地带:比带低一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在每一个地带的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对一致的热量与水分条件,并发育有与水热条件一致的代表性土类和植被群系纲,也分隐域性的土类和植被。

亚地带:地带内部进一步划分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带内某组成成分发生变化但未能导致整个地带性质的变化,从而产生亚地带。

次亚地带:最低级的亚地带性区划单位。根据亚地带内某组成成分进一步发生变化而划分

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大区: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大陆的巨大部分,与高级的大地构造——地貌紧密联系,并在大气环流中占据特殊位置,形成大气活动中心,具有独特的水平地带谱。

地区:比大区低一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与Ⅱ级的大地构造——地貌紧密联系

亚地区:根据大地构造和地貌划分的比地区低一级的区划单位

次亚地区:根据大地构造和地貌来划分的最低一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29、如何划分地带?

答:

30、为什么说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都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如何得到完全综合的区划单位。

答:

1、因为如果仅仅按地带性原则进行的区划将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因为它不反应决定于非地带性原因的景观地域联系。可是假如按照拟定的“纯粹非地带性”系统进行区划,这样的区划将不能反映地带性地理规律性

2、可以根据两种属性的综合特征来划分综合性区划单位,并按其从属关系建立统一的等级系统,这就是单列区划单位等级系统。这种区划单位又被称为综合性区划单位。单列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可以分为统一单列系统、交叉单列系统和叠置交替单列系统

31、简述《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黄秉维)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罗开富)的特点。

答:

1)《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罗开富)的特点先将全国分为东半壁和西半壁。前者为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后者为季风影响微弱或完全无季风影响的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

极端的区域,在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蒙新、青藏、康滇七个"基本区",然后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该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2)《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黄秉维)的特点1959年将全国划分为3大自然区、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1989年简化了区划体系,划分为12个温度带、21个自然地区和45个自然区。第一次充分反映出了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第一次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区,充分反映出我国自然条件的分异特点。

第五章土地分级与分类

32、解释土地、土地分级、土地分类等概念、

答:土地: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垂直厚度的的空间系统,是由其空间范围内的基础地质、

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包含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

土地分级:按土地分级单位进行的土地个体单位的划分与合并。

土地分类:以某一分级单位的若干土地个体为对象进行类型抽象

33、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有哪些?过渡性分级单位又有哪些?

答: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有相、限区和地方

过渡性分级单位有:环节和相组。环节是相和限区是过渡性单位,相组是限区和地方的过渡性单位。

34、解释“相”的概念,“相”有哪些特点?

答:相:最低级的土地分级单位,是自然地理特征最一致的地段。

相的特点有:

1)最低级的土地分级单位,是地理学区划的下限

2)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地段

3)土地利用具有相同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4)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的稳定性最小

35、“相”的形态要素有哪些,又有哪些形态结构?“相”有哪几种边界类型?

答:

1)“相”的形态要素有: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

2)“相”的形态结构有:均匀分布、镶嵌分布、斑点状分布

3)“相”的边界类型有:明显边界、锯齿状边界、镶嵌边界、断片边界、补缀边界

36、解释“限区”的概念,“限区”有哪些特点?

答:限区:中级土地分级单位,与初级地貌形态紧密联系,由水的移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具有共同的方向的相的自然综合体。

限区的特点有:

1)级别比相高,也比相更为复杂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2)自然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

3)限区有相应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各个自然地理组成成分

4)初级地貌形态是其分异的主导因素

5)限区界限明显

6)在限区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过程有共同的方向。

37、解释“地方”的概念,“地方”有哪些特点?

答:地方:高级的土地分级单位,是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构成的土地分级单位

地方的特点有:

1)又限区组合而成,是高级土地分级单位

2)内部具有复域特征

3)内部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没有共同的方向性

4)是初级地貌综合体

38、简述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的区别与联系。

答: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是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土地分级是根据复杂程度的相对一致性进行土地个体的划分或合并;土地分类是以某一分级土地单位的若干个体为对象进行类型抽象。土地

分级强调个性,而土地分类强调共性。

39、土地分类的原则有哪些?

答:土地分类的原则有: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目的性原则

40、土地分类系统的表示方法有哪两类?如何表示

答:土地分类系统的表示方法有:顺序排列法和两列指标网络法

顺序排列法是按科、属、种的顺序直接列出各层次的类型。例如,可用罗马数字表示科,用英文字母表示属,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种。最后按科、属、种依次组合,如ⅠA2。

两列指标网络法是用纵横两列系统交叉后构成的网格表示土地类型。通常用纵列表示地貌类型,横列表示土壤和植被特征。地貌是自下而上按部位由低到高排列,土壤和植被则从左至右按湿润到干燥和湿生到旱生的顺序排列。纵横两列交叉后构成网格,一般情况下,图左上角、右下角及其附近的地貌面,不可能形成与其类型特征相矛盾的土壤和植被种类。

41、土地类型命名的方法有哪几种?怎样命名

答:土地类型命名的方法有两种:1)序列命名法,2)地方类型命名法

1)序列命名法是指在土地类型命名中采用土地分级的主导因素顺序排列命名。最常见的是“植被+土壤+地貌”或“土壤(植被)+地貌”的“三名法”或“二名法”如:黄壤中山地山坡

2)地方类型命名法是采用当地群众的称谓进行土地类型的命名

42、什么是土地结构?哪些结构?

答:土地结构:区域土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在时空上的分布形式。

土地结构包括:土地组成要素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第六章土地评价

43、解释土地评价(土地分等)的概念。

答:土地评价:某一土地利用对土地属性的要求与土地固有属性

的对比性评判过程及结果

44、土地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答:土地评价的原则有:

1)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的原则

3)对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4)可持续利用原则

5)因地制宜原则

6)多学科综合性原则

45、土地评价分为哪些类型?

答:

1、按评价目的的分类

1)土地潜力评价

2)土地适宜性评价

3)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4)土地生态评价

5)土地经济评价

2、按评价途径分类1)直接评价

2)间接评价

3、按评价方法分类1)定性评价

2)定量评价

4、按服务目标分类1)单目标评价

2)多目标评价

46、解释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答: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评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能力,以及它对农、林、牧等各业生物生长及其他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

47、阐述FAO《土地评价纲要》和《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答:

1、FAO《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采用逐级递减的四级分类法:

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1)土地适宜性纲

土地适宜性纲是指适宜性的种类,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两个纲

2)土地适宜性级

地适宜性级反映土地适宜性纲以内的适宜程度。在适宜性纲内按适宜程度从高到低依次递减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般分为3级,即高度适宜级、中度适宜级和勉强适宜级。最多可分5级。

3)土地适宜性亚级

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

4)土地适宜性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亚级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次要差别,是亚级的再细分

2、《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为:首先按土地生产潜力的区域性,将全国分为若干区。在区内,对土地资源作类、等、型、单元的划分,即五级分类系统。

1)土地潜力区

土地潜力区是以水热条件为划分依据,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以及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措施。共划分9个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类

土地适宜类按主要适宜方面划分出单宜类3个,双宜类3类,三宜类3个

3)土地质量等

各土地适宜类,均可按农林牧适宜程度与质量高低划分,每个适宜类都包括三个质量等4)土地限制型

在同一限制型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同的主要改造措施

5)土地资源单位

表明土地的自然类型或利用类型,是由一级具有较一致的植被、

土壤及中等地形或经营管理与改造措施上较相同的土地构成

48、《农用地分等》采用那几个指标反映耕地质量?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_(1)

综合自然地理学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相关性、尺度性、动态性、多样性。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 (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智慧圈共同组成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1)是太阳辐射能转换的场所。(2)是三相圈层的耦合界面(3)是自组织协调发展体系(4)是高强度的物质流、能量信息交换的复杂系统(5)多尺度分异显著(6)属于耗散结构(7)是人类的发生场所 P10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被誉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 P2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2)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3)“3S”成为重要技术手段(4)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P2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1)区域科学的研究;(2) 环境问题的研究;(3)土地利用的研究;(4)地理预测的研究;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历的阶段: (1)自然综合体——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整体性; 3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即地理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表明,同时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无疑是一种耗散结构。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物质、能量、自然地理要素。物质组成成分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智慧圈;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地热,重力)、潮汐能;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5、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 (1)太阳辐射能在无机界的转化: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高低纬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2)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第一能量流,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第二能量流,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第三能量流,矿化过程。 6、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1)大气循环: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2)水分循环(3)地质循环:风化剥蚀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地带性土壤 1.热带森林土壤—砖红壤 2.热带草原土壤—燥红土 3.亚热带森林土壤—红、黄壤 4.温带森林土壤—棕壤 5.温带湿草原土壤—湿草原土 6.温带典型草原土壤—黑钙土 7.温带干草原土壤—栗钙土 8.荒漠土壤—荒漠土 9.寒带森林土壤—灰化土 10.苔原土壤—冰沼土 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 显型退化:退化过程可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 隐型退化:有些退化过程虽然已经开始或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但尚未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纷繁多样性和它们的遗传及变异,即某一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系、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生态因子:把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元素叫做生态因子。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锁一样,这种链锁关系就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称为一个营养级。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营养级常 常是错综复杂的。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形成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物种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和代谢功能的生态学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组分(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林德曼效应:十分之一定律,即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有1/1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 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 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 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 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 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 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 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10、系统的基本分类 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 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 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 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 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这种周期性的变形出现在海洋的叫海洋潮汐,出现在大气层的叫大气潮汐,出现在陆地上的叫固体潮汐 区别:①海洋潮汐的影响:a海洋潮汐对地球自转具有阻碍作用b海洋潮汐对生物的演化具有促进作用c海洋潮汐具有巨大的能量②大气潮汐的潮差大,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不如海洋潮汐明显,但对天气现象有重要影响③固体潮汐使得地球的重心发生周期性摆动,地表各处的重力差异忽大忽小,破坏了地壳运动的平衡 13、陨石物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增加地球质量②造成陨石坑和环形山③造成陨震④形成新的矿床⑤造成沧海桑田变化 14、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影响(举例论述) 地球自转的影响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整理好)

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5、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8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 1.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 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土地—土地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客体。 17、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以法律形式划定的,以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及自然资源整体为目的一定空间范围的陆地或水域。 18、地段是面积不大的、具有明显天然界线的和自身属性的自然地段,由地块有规律的组合而成。与俄国的“限区”和英国的“土地单元”大致相同。相邻的地块与地块之间往往是密切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作用的。尤其体现在物质好能量的传输运移方面。例如,一个沟谷“地段”是由一个谷底地块和两个分布在两侧的谷坡地块组成的 19、景观几种理解: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一般自然综合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的一级自然区;4)任何区域单位。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20、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21、土地的结构土地结构是指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成结构、演替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界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地理环境,例如极地,高山,大荒漠,热带雨林,某些大沼泽,自然保护区及大洋中非主要航线通过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 三、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三个发展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五、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物质,能量变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地理耗散结构的特点:(1)开放的系统(2)远离平衡状态(3)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及反馈作用(4)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 六、节律性: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震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成分: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 八、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1)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推动大气循环、水循环、生命活动及所有自然地理过程的持续发展。 (2)地球的内能,主要是一种核转变能,与太阳能一起构成主要的能源。 (3)宇宙射线,其能量仅有到达地标的太阳辐射能的一亿分之一。 (4)由构造作用转化而来的势能及其在固体物质位移中转化而来的动能。 (5)由太阳辐射能通过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及其在降水,河流,洋流作用及空气流动情况下转变成的机械能,其中陆地水能约29.3×1010kj,风能则约为水能的一半。九、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又包括: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 十、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地域分异的尺度: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热量带和气候带引起的,气候带,海盆,平原等) (2)全海洋和全大陆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陆地上大的构造单元)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沿纬线方向(东西)呈一定宽度延伸,并按南北方向更替分带规律。 3.非纬度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 4.景观:指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5.双列系统: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限单位所得到的统一系统。(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6.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7.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全部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8.土地分级: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9.土地分类: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对该目的有意义的土地属性及其量度指标,将一定级别的大量土地个体概括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种类等级系统。 10.土地类型:指土地资源单位是由地貌、植被、土壤等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是土地制图的基本单位和评价对象。 11.土地评价:是指针对具体服务目的对土地的可用性进行评价。 12.土地潜力评价: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做出等级划分。 13.土地适宜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土地类型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各种适度。 二.章节重点 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 2.地域分异因素:一.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二.非地带因素:是指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的尺度:大尺度(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大陆地域分异、区域性地域分异)、中尺度(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地方气候、地方风、山地垂直带性分异)、小尺度(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 4.垂直带谱的特征: (1)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谱与大陆性带谱; (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 (3)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而这取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 (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纬度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一.绪论 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及未来变化 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 2.学科特点 交叉学科 与环境科学、经济地理学、综合地理学之间的关系 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农业区划、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方面 自然资源和条件的评价 人类影响地理环境的变化预测 环境的合理地域组织 区域经济结构的优选 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也主要是在地表进行。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洋面为液—气界面,陆面为固—气界面,洋底为固—液界面。沿岸地带为三相界面。 地球表面具有特有的、由其自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循环,并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地球表面是人类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三个阶段 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要素角度 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结构和功能角度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非平衡开放系统 2.地理耗散结构 任何原理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3.地理系统论(1963年索恰瓦提出) 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逻辑原理:要素间的联系性,过程和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分异和整化互相补偿原则,因次理论或尺度理论关键要素,稳定动态,负熵理论 4.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 组成:大气圈(气)、水圈(液)、岩石圈(固)、生物圈(有机体) 能量基础: ①耗散结构②熵变③开放系统 地球内能、宇宙射线、潮汐能、势能、机械能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环境:是相对主题而言的,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每一具体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不断地运动着,都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复杂的联系。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P1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P31 系统论: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理论、协同学等新型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理论体系。P33 系统:一般定义为互相关联的元素的集。P34 过程-响应系统:至少应有一个形态系统与一个级联系系统相耦合,可以显示出从“形态”到“过程”、从“结构”到“功能”、从“空间”到“时间”的特性。P36 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重力:地心吸引力和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的合力。P51 大气循环:以大气环流形式进行的,包括行星风系(环流)、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三种不同尺度的模式。P56 水分循环:一是通过水分本身的相变,即从液态或固态转化成气态,随空气的运动输送到远方,在适当的条件下,再由气态转化成液态或固态返回地表;一是液态水在热力梯度或势能梯度的作用下,通过洋流或陆地上河川径流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大规模传输。P58 地质循环:地球物质的形成和破坏及相关过程。(百度) 生物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P60 辐射干燥指数:辐射干燥指数=R/Lr 其中R-年辐射平衡;L-蒸发潜; r-年降水总量。P66 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P76 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 化所引起的差异。P89 地带性: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P90 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P91 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地方性:是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109 土地: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P115 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和内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和大小不等的个体土地地段。P115 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P119 土地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P125 土地限制性:是指某种或某些不利因素对土地适宜性和生产潜力的抑制程度。P126 生态效益:是指在某种生产利用条件下土地生态系统的质量。P126 区划:区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区域对象分为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和自然区划几类。P135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P 景观发生同一性:是指每一个景观都是作为统一的整体发展的,它具有自己的起源、年龄和历史。P145 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P154 技术圈:是人类用以改造环境的各种技术的总和,是人类出于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技术环境。P163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P168 环境建设:是指人类在与自然合作的基础上,既按照社会经济规律合理组织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又遵循自然规律设计和营建人工与自然协调的人类生态系统;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建设一个人类与自然界互利共生的、更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自然环境。P180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自然地理环境:从系统论角度看,这个综合体与外界保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内部具有有序结构和稳定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特点:1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互相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场所。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 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自然地理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最为集中的空间。 3自然地理学学科划分:部分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与综合自然地理学。 4在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想萌芽较早,主要表现在几部著作 在我国综自的萌芽较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部著作 ①《禹贡》(《尚书》中之一篇)公元前五世纪左右 a.在《禹贡》中将全国划分为九州 b.隐含着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异思想 ②《周礼》——世界上最早关于土地类型划分的著作 ③《管子·地员篇》 a.它是一部最早最完全的划分土地类型的代表著作之一。 b.“三等质”思想,成为有关土地评价的代表著作。 5洪堡(亚历山大·洪堡)(德) a.创立了自然地理学 b.注重因果关系分析,创立了比较地理学,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 c.创造性地运用了对比法和地理相关法,坚持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 6李希霍芬 ①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 ②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研究,然后考察地球表面细小的片段 ③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是自然要素的集合体,对它们必须进行全面描述 ④注重因果关系的研究,区域地理不限于单纯描述地理事物现象,还要寻找其发生规律 7俄国道库恰耶夫 ①提出了自然综合体的概念, 创立了自然地带学说 ②自然地带研究具有明显的生产性 ③把无机界、有机界的关系分析得较为透彻 8地球系统演化的四个阶段:天文阶段、地文阶段、生文阶段、人文时代 9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四个特征 1方向性低级→高级,简单→复杂无机环境→生物环境→人类环境 2非线性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演变过程具有自组织、突变、混沌等一切非线性动力学的特征。 3节律性时间循环现象\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 4稳定性地球系统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抗干扰能力。 10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1、分层结构(1)圈层空间分布上呈现分层结构(2)各圈层内部呈现的分层结构 2、渗透结构 3、地域结构/水平结构 11什么是时间结构(季节性节律)? 任何一个事物同时具有时间、空间的特性,时间结构也就是地理事物发展演化的时间序列结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温室效应大气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作“花房效应”或者“温室效应”。 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Td,简称露点。信风环流圈(Hadley 环流圈,低环流圈):空气在热带受热上升到空中向高纬输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气流向东偏转,出现高空西风,然后空气在副热带纬度下沉分两支,一支流向赤道,在低纬地区形成闭合环流,即信风环流圈。中纬环流圈(Ferrel环流圈,):从高空到地面盛行偏西风,地面附近具有指向低纬的风速分量,上层具有指向高纬的风速分量,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相结合,构成一个环流圈。 极地环流圈(高纬环流圈):副热带高压带流向极地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以中纬地区形成偏西风。当到极地低压带时,与由极地高压过来的偏东气流在60°纬度附近相遇形成极峰。暖流空气沿极峰向极地方向上滑,形成偏西气流,最后在极地冷却下沉,补偿地面流失的空气质量,于是在纬度60°附近和极地之间构成闭合环流圈,即形成极地环流圈。 焚风:气候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气流上升冷却,当空气温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并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过山谷后顺坡下滑,绝热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气温高,从而形成干热的风,即焚风。 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1、气旋: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旋涡。 2、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大型空气涡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转动。 1 3、构造土:又称几何形土,是冻土地面松散物质冻裂和冻融分选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沉积构造和各种微地貌。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一、概念题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强调物质实体的一面,则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更强调物质的运动方面。 4、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相应于这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三、简答题 (一)简述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中“环境”含义的差别。 答:在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中因研究的主体不同,主要矛盾不同,各自“环境”的含义也各有差别: 1、环境学领域的“环境”主要研究人体与环境的矛盾,是以人体为主体的污染环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

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观类型研究 1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的主要物质循环

大一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大一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耗散结构)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 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 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 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和三阶段) 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 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 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 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 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 三、 系统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变异性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2、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 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 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 4、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以及民 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 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6、人为环境:是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 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砍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2000多年前用“地理学”作为书名,写了一本关于已知世界 和地球基本知识的著作。书中引进了自然地理的成分,尤其对数理地理给予了很大程度的重视。书中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当时已知世界的地理情况 埃拉托色尼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他还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3个地区,并绘制了反映当时世界的地图 由于埃拉托色尼第一个创造了“地理学”这一术语,而被后人称作“地理学之父” 2、17世纪荷兰地理学家瓦伦纽斯著有《地理学通论》,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了地理学的理论 基础、地理学的对象和方法论特征。其主要观点是: ①第一次提出了比较接近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即“陆界”“水界”“天界” 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地理学应分为两类进行研究——研究整个地球表面的“普通地理学”和研究地球局部地区的“特殊地理学” ③第一次把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的学说引进地理学来探讨数理地理问题 ④反对把地理学作为是描述性科学的看法,而用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把当时积累下来的有关气候、海洋、地形等知识作为一个统一的物质体系来论述,并指出水界与陆界是相互渗透的 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 ①从远古到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 ②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 ③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 ④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一是“宇宙派” 4、卡尔·李特尔继承和发展了“博杂派”的思想,著有《地学通论》,被视为人文地理学奠 基人,其思想受唯心主义影响,贡献有: ①他把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强调变化中的“人和自然的统一” ②他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住宅的地球表面

综合自然地理主要复习内容

《综合自然地理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在掌握了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及土壤地理学等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节律性——我们把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是指由于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亦称周期性。) 4、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也称是地域分异规律。 5、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在自然地理学中很早就称之为地带性规律,所以地带性就是指纬度地带性。 6、土地分级——是指土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划分不同级别的具体土地地段,或逐级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 7、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渐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 8、垂直带性分异——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现象。(气温随着地现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以及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植被、水文特征等相应发生垂直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垂直分异。) 9、垂直带谱——山地所有垂直带的总体叫做垂直带谱。 10、基带——垂直带底部的第一带称为基带。 11、地理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应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研究中,则认为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 12、地域组合规律——地域组合是根据不同低级自然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合并成高级自然单位的现象。反映这种低级自然单位组合成高级自然单位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组合规律。 13、干湿度地带性——经度省性,又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14、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地变种和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15、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或组合格局。其包括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时间结构三个方面。 16、自然区划——是一种专门区域系统研究方法,通过这种系统方法,可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或合并,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R(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17、景观——景观狭义理解是指个体的区域单位,相当于区划等级系统中最低一级的自然地理区。 18、土地——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对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19、土地科学——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门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参考 1, 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 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和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里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2, 3,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6,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2000多年前用“地理学”一词作为署名,写了一本关于已知世界和地球基本知识的著作。而被后人称作“地理学之父”。 7,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二是“宇宙派”。 8,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的进展,对特定领域中专门对象的分析研究不断加深,于是新学科不断涌现,旧科学不断分化。这个时期被称为“学科之母”的地理学除已分化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学科以外,自然地理学又发生更进一步的分化,如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学、土壤学。 9,把遥感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地理研究,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10,综合自然地理基本理论研究:①把物理和化学的有关理论引入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之中。②以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综合研究,从而把传统的要素分析上升为系统分析。 ③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把系统论无法解决的自然地理环境进化问题和许多随机问题进行研究。 11,综合自然地理开展实际应用的研究:A,区域的研究,开展区域研究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联系实际,为建设服务的重要衔接环节之一。B,环境问题的研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地理学角度可归纳为由自然 可持续发展的远离研究遭到破坏和恶化了的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如何有效地改善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状态,并能稳定地保持下去。C,地理预测的研究,目前地利预测的研究逐渐呈现了“模式化”的去向,也就是对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模拟,判断其发生时间、演化的序列、过程的强度和结果。 12,客观物体的边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A是突变的鲜明边界。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一个面,界面两侧物质的性质有明显区别。B是渐变的模糊边界,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现一个过渡区间,如海陆交界,其内不同属性的相邻两物质并存,且一方属性逐渐消失而另一方属性逐渐显著。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可以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活质有机体。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其中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最为重要,它 1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15,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16,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A,地球的外能和内能的作用显著,内外两种能量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成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过程的主要能源。B,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而又以同心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C,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无生命物质与生命体相互转化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过程。D,人类聚居场所。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诞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上述特征表明,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大气、水体、岩石和生物等各种物质成分的机械凑合,二是一个复杂的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物质体系---自然综合体。 17,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征:A,分层性B,交织性C,集中性D,综合性E,差异性F,多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