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大一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耗散结构)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

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

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

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和三阶段)

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

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

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

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

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

三、

系统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变异性

四、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

整体=部分之和

整体<部分之和

整体>部分之和

五、耗散结构

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性,用这些新理论认识地球表层还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中。

六、自然地理系统

1、定义: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具有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组成:(1)物质组成:三个无机组成成分——固体(岩石)、液体(水)、气体(大气)和一个有机组成成分——生物。(具有广布性、集中性和成层性)(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

3、基本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稳定性、变异性。

4、地球的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

5、自然地理系统能量结构的特点

1)能量来源的自然性、单向性、无限性

2)储能能量大,自调功能强

3)能量传输途径和转化形式多样性

4)能量变化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6、五大组成:土壤、地貌、气候、水文、生物,

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例:说一说我国西北内陆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地貌等要素的相互关系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例:“砍伐森林”和“植树造林”来说明这一表现

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

例:“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带来的影响”

八、植被破坏的影响

1、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易发生洪涝灾害

2、动物:失去栖息地,被迫迁移

3、地下水:渗入的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降低

4、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变的贫瘠

九、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成物质基础土

岩风化作用土粒度质地

石母化学成分养分

质矿物养分(氮除外)壤

2、气候与土壤

1)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

2)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程。

3、生物与土壤

土壤的表层为有机质(腐殖质),它是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地形与土壤

1)地势:气候和植被

2)坡度: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3)坡向:阴坡、阳坡

5、土壤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

裸成原成有力培育肥

露风化作用土苔藓类植物始高等植物熟土

岩母土土消极利用退

石质壤壤化

十、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基本特点:

1、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

2、演化是不断重复的节律过程

3、演化是前进与节律的统一过程

十一、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

1、分层结构:源于地球重力和物质密度的分层结构。垂直结构

2、渗透结构: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

3、地域结构:相互作用的各组成成分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按一定规律发生的分异,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单元。

十二、节律性

1、地理节律:把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来的周期性的规律。

2、节律性,或周期性:把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3、分类:

1)天文因素所引起的节律;太阳黑子活动、受其他天体影响、潮汐变化2)地球本身因素所引起的节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

3)生物特性所引起的节律。

4、特点:层次性、耦合性、变异性。

十三、方向性

1、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

A)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圈:主要由H2O,CO,CO2,N2,HN3 和CH4 等所组成。

B)二氧化碳大气: CO2、N2

C)现代大气: N2、O2

2、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

A)生命的起源,大体可分为3 个主要阶段:(1)从无机物到简单有机物;(2)从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物;(3)从复杂有机物到原始生命。

B)生物从海向陆发展的方向性原始地球上的海水具有原始生物繁衍的良好环境。

C)植物演化的方向性:藻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D)动物发展的方向性: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人类的进化过程。

十四、地域分异

1、定义: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变化,以致形成多及自然区域的现象。

2、因素:A)太阳能——地带性分异因素B)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因素

3、尺度:

A)大尺度(地理现象随纬度变化而发生的分异,海陆间的差异)

B)中尺度(具有足够高度的山脉的垂直带性差异)

C)小尺度(河谷内部、丘陵阴阳坡的差异)

不同尺度之间的地域分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既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高级分异是低级分异的基础,低级的地域分异总是在较高层次分异的背景上发生的。

十五、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

A)纬度地带性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B)主导分异因素——主要与地带性分异因素有关。(太阳能)

C)特征:大陆纬度地带性只在低纬和高纬表现的最明显,可形成横跨整个大陆,大致与纬线平行的条带状综合自然地域单位。而在中纬度,因与其他分异规律叠加,形成与纬度方向有一定偏差的地域单位,称为水平地带性单位。

D)表现:大陆纬度地带性在形式上是热量—温度分带性,实质上是在水、热条件支配下形成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自然地域分异单位。

2、大陆干湿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A)概念:由于海陆分布而引起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使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到内陆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这称为经度地带性。它与经度无关。

B)主导分异因素:主要是海陆分异因素,还与距海远近、大陆的大小、形状有关。

C)特征:大陆干湿地带性的表现形式与纬度地带性相反。干湿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得最明显,而在高低纬度却不明显,甚至没有。

D)表现:沿海降水多,内陆干燥少雨,形成了从海洋到内陆的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这是在纬度差异不大,以水分差异为主造成的分异。

3、垂直带性

A)垂直带性:由于地势的高度变化而引起气温、降水的变化,使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沿垂直方向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B)主要原因:地势高度的变化。

C)特征: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相应地使

气候、土壤、植被及自然综合体发生相应的变化。

D)表现:随地势高低的变化沿垂直方呈水平环带状的现象。

4、水平地带性分异

A)水平地带性:指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分布的现象,是干湿度和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B)产生的主要原因:

水热对比关系,不同的地区水热对比关系有差别。

a.有些地方热量分异占优势——纬度地带性质

b.有些地方水分差异占优势——经度地带性质

c.有些地方介于两者过渡——斜交(东北、华北)

所以,水平地带性分布图示分类为纬向、经向和斜交。

5、省性分异

A)省性: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它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高一级省性是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

B)省性可在任何级别的地带性单位中得到表现。

6、带段性分异

A)带段性: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具有不同的规模。

注:

1、省性和带段性分异的关系

(1)省性和带段性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共同作用的产物。

(2)当纬度地带性为条件时产生的非地带分异表现为省性。

(3)当非地带性为条件时产生的地带性分异则是带段性。

2、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的关系

它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

相似性:

①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水平地带性是从赤道向两极,垂直地带性是从山下到山顶,两者依次递变的自然带类型大致相似

②垂直带谱的基带与所在地区的水平自然地带相似;

③成因相同:都是随气温的递变而变化。

差异性:

①自然带的宽度不同:山地垂直带的宽度以百米或千米递变,水平自然带则为百公里或千公里。

②湿度变化的成因不同:水平自然带的湿度变化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垂直自然带的湿度变化主要是受地势高度和坡向的影响。

③光照差别大。水平地带的日照情况是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发生变化,而在垂直带中则不发生这种变化。

④垂直地带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及综合特征更为复杂,出现水平自然带所没有的特性。

第三章

一、自然区划

1、定义:人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2、理论基础: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

3、分类(对象和侧重点不同):部门自然区划(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对象:自然地理综合体)

差别: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行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从某一个要素特征进行划分。

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区划为依据。

4、原则和方法:

A)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

B)相对一致性原则(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C)空间连续性原则(类型制图法)

D)综合性原则(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和主导因素原则(主导标志法)

二、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1、形成: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分异因素的影响下

2、分类:A)双列系统(区划也存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称)B)单列系统(主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其等级系统应有一个系列)

3、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特点:

①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单位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单位。

②不完全综合性区划单位:综合性是不完全的

③空间的分布:地带性单位在空间的分布上是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但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④更替规律:以赤道为轴,南北两半球的地带性单位呈对称分布形式。

⑤界线:地带性单位的界线是逐渐过渡的。

4、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特点:

①主导分异因素:非地带性单位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矛盾、相互联系中,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形成的单位;

②空间分布:非地带性单位与地带性单位相互对立,不是呈带状按纬向延伸,而是“切断”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并呈“块状”分布;

③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④更替规律:非地带性单位在高、低纬度更替不明显,而在中纬度更替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

⑤界线:受地势和构造的影响,常具有明显的界线。5、非地带性区划单位:A)大区:第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大陆的巨大部分,与基本的地址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并具有决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

B)地区:比大区低一级,是大陆的宽广部分,其地势和地理位置觉得了自然条件在其范围内水平的或垂直的一定地带性型。

C)亚地区:是地区的一部分,主要是最近地质时期在非地带性因素如构造运动、海侵和气候差异等影响下由地区分化出来的。

6、单、双列系统区别:

两种观点并不对立,争议的实质是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一个从分析观点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建立两种并列的区划单位。

另一个从综合观点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建立完全综合区划单位,双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次要的,而单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基本的。

7、单列系统分类:

A)统一单列系统:根据地域分异因素和分异规律的综合表现来划分综合性的地域单位,并按从属关系建立综合性单位等级系统。

B)交叉单列系统:认为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可以分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两种单位系统,但为了消除双列系统在使用上的不方便,又保持科学的完整性,将两个系列的区划单位,依次交叉排列到一个系统中。

C)叠置交替单列系统:通过双列系统相叠置而获得的完全综合性的单列系统。

8、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有以下特点:

①交替使用地带与非地带性特征作为各级区划单位划分的主要根据;

②在同级单位采用统一的指标,在不同级单位中采用不同指标进行区划;

③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依次更替,相互割切划分,体现出综合划分的特点;

④区划的下限单位——自然小区是综合特征最一致的单位。

9、叠置交替的单列系统具有下列特点:

①交替使用主导标志进行区域划分;

②每个单位都是其高级单位的一部分,即高低级单位之间有等级从属关系;

③它是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系列,只有自然区(景观)才是最综合的单位。

总结: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有四种,分别是:

①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限单位(自然小区)得到统一的双列系统;

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从高级单位开始就得到统一的单列系统;

③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

④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交替叠置,使带段性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叠置单列系统。

双列系统在应用时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而单列系统则具有优越性,交叉单列系统和叠置单列系统从理论上讲比较严密,但级序过多,在实际应用时显得有些琐碎。而统一单列系统不仅揭示了地域分异规律在不同区域内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同时在生产实际中也便于应用。

二、景观

1、定义:是自然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它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区划下限单位。

2、划分主要依据:发生同一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组成成分同一性、结构同一性。

3、特征:

⑴景观具有最一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属性。

⑵景观的界线与气候区、地貌区、土壤区、植被区等相应单位的界线是相吻合的。

⑶景观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⑷相对于土地分级单位而言,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较明显,因此可以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

⑸相对于土地分级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年龄和较大的稳定性。

三、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评述

1、黄秉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A)等级系统,共7级:

自然区(0,不列级),3个;

热量带和亚地带(0,不列级),6个热量带和1个高寒区;

自然地区和亚地区(第一级单位),18个;

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第二级单位),28个;

自然省(第三级单位),90个;

自然州(第四级单位),未划出;

自然县(第五级单位)。

B)优点:

⑴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⑵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

⑶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自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⑷第一次划分了三大自然区,符合我国自然分异的基本规律;

⑸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的特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_(1)

综合自然地理学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相关性、尺度性、动态性、多样性。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 (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智慧圈共同组成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1)是太阳辐射能转换的场所。(2)是三相圈层的耦合界面(3)是自组织协调发展体系(4)是高强度的物质流、能量信息交换的复杂系统(5)多尺度分异显著(6)属于耗散结构(7)是人类的发生场所 P10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被誉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 P2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2)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3)“3S”成为重要技术手段(4)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P2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1)区域科学的研究;(2) 环境问题的研究;(3)土地利用的研究;(4)地理预测的研究;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历的阶段: (1)自然综合体——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整体性; 3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即地理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表明,同时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无疑是一种耗散结构。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物质、能量、自然地理要素。物质组成成分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智慧圈;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地热,重力)、潮汐能;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5、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 (1)太阳辐射能在无机界的转化: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高低纬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2)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第一能量流,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第二能量流,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第三能量流,矿化过程。 6、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1)大气循环: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2)水分循环(3)地质循环:风化剥蚀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整理好)

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5、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8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 1.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 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土地—土地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客体。 17、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以法律形式划定的,以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及自然资源整体为目的一定空间范围的陆地或水域。 18、地段是面积不大的、具有明显天然界线的和自身属性的自然地段,由地块有规律的组合而成。与俄国的“限区”和英国的“土地单元”大致相同。相邻的地块与地块之间往往是密切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作用的。尤其体现在物质好能量的传输运移方面。例如,一个沟谷“地段”是由一个谷底地块和两个分布在两侧的谷坡地块组成的 19、景观几种理解: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一般自然综合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的一级自然区;4)任何区域单位。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20、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21、土地的结构土地结构是指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成结构、演替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界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地理环境,例如极地,高山,大荒漠,热带雨林,某些大沼泽,自然保护区及大洋中非主要航线通过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 三、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三个发展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五、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物质,能量变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地理耗散结构的特点:(1)开放的系统(2)远离平衡状态(3)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及反馈作用(4)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 六、节律性: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震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成分: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 八、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1)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推动大气循环、水循环、生命活动及所有自然地理过程的持续发展。 (2)地球的内能,主要是一种核转变能,与太阳能一起构成主要的能源。 (3)宇宙射线,其能量仅有到达地标的太阳辐射能的一亿分之一。 (4)由构造作用转化而来的势能及其在固体物质位移中转化而来的动能。 (5)由太阳辐射能通过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及其在降水,河流,洋流作用及空气流动情况下转变成的机械能,其中陆地水能约29.3×1010kj,风能则约为水能的一半。九、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又包括: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 十、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地域分异的尺度: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热量带和气候带引起的,气候带,海盆,平原等) (2)全海洋和全大陆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陆地上大的构造单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环境:是相对主题而言的,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每一具体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不断地运动着,都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复杂的联系。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P1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P31 系统论: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理论、协同学等新型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理论体系。P33 系统:一般定义为互相关联的元素的集。P34 过程-响应系统:至少应有一个形态系统与一个级联系系统相耦合,可以显示出从“形态”到“过程”、从“结构”到“功能”、从“空间”到“时间”的特性。P36 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重力:地心吸引力和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的合力。P51 大气循环:以大气环流形式进行的,包括行星风系(环流)、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三种不同尺度的模式。P56 水分循环:一是通过水分本身的相变,即从液态或固态转化成气态,随空气的运动输送到远方,在适当的条件下,再由气态转化成液态或固态返回地表;一是液态水在热力梯度或势能梯度的作用下,通过洋流或陆地上河川径流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大规模传输。P58 地质循环:地球物质的形成和破坏及相关过程。(百度) 生物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P60 辐射干燥指数:辐射干燥指数=R/Lr 其中R-年辐射平衡;L-蒸发潜; r-年降水总量。P66 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P76 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 化所引起的差异。P89 地带性: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P90 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P91 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地方性:是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109 土地: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P115 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和内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和大小不等的个体土地地段。P115 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P119 土地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P125 土地限制性:是指某种或某些不利因素对土地适宜性和生产潜力的抑制程度。P126 生态效益:是指在某种生产利用条件下土地生态系统的质量。P126 区划:区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区域对象分为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和自然区划几类。P135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P 景观发生同一性:是指每一个景观都是作为统一的整体发展的,它具有自己的起源、年龄和历史。P145 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P154 技术圈:是人类用以改造环境的各种技术的总和,是人类出于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技术环境。P163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P168 环境建设:是指人类在与自然合作的基础上,既按照社会经济规律合理组织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又遵循自然规律设计和营建人工与自然协调的人类生态系统;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建设一个人类与自然界互利共生的、更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自然环境。P180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一、概念题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强调物质实体的一面,则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更强调物质的运动方面。 4、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相应于这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三、简答题 (一)简述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中“环境”含义的差别。 答:在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中因研究的主体不同,主要矛盾不同,各自“环境”的含义也各有差别: 1、环境学领域的“环境”主要研究人体与环境的矛盾,是以人体为主体的污染环境。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理学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1、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 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地理学之父 代表作:《地理学》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 斯特拉波(古罗马)代表作:《地理》阐述了尼罗河的泛滥的理由,应归因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丰富的降水 托勒密(古罗马) 把地理学分为地理学和地志学两部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整体来研究,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能使我们看到整个地球的一般图景;地志学则是详细描述个别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仅是个别的单一画面。 绘制了当时最为详细影响深远的世界轮廓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学停滞不前,借助旅行、和战争扩理视野。 马可·波罗游记》 2、地理大发现 “三个主要事件”——东南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路的开辟 以上探险活动,大大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 1)、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时期 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 3)、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 4)、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博杂派”和“宇宙派” (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 “博杂派”——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

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观类型研究 1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的主要物质循环

大一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大一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耗散结构)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 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 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 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和三阶段) 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 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 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 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 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 三、 系统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变异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滴血雄鹰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 2.地球表层的六大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特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3.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 4.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地理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与功能,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区划),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与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5.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地理系统学说阶段、耗散结构阶段 (1)自然综合体(勤业): 自然综合体:又称地域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各种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地结合而成的,具有部相对一致性的整体; 分为不同的等级,大至整个地理壳,小如一个土地类。这些不同等级的单位,有区域的,也有类型的。它们彼此联系,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等级愈高,部相对一致性愈小;反之,部相对一致性愈大。通常较高级别的区域性自然综合体也称区域自然综合体。自然综合体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除了终年积雪的高山、极地及人类无法生存的荒漠,现在地球上已难找到完全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综合体。 (2)系统论: 系统论是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希··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由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具一定的结构的功能的整体。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个物质世界,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子、核子,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处于整体系统的联系之中。 1)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系统理论认为,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是指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而系统单独有各组成部分是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大于部分之合”。 –具有整体结构:各要素按一定的规律、有序的组合在一起。 –具有一定的功能。 有序性:–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是有规律的、有序的;

综合自然地理主要复习内容

《综合自然地理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在掌握了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及土壤地理学等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节律性——我们把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是指由于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亦称周期性。) 4、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也称是地域分异规律。 5、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在自然地理学中很早就称之为地带性规律,所以地带性就是指纬度地带性。 6、土地分级——是指土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划分不同级别的具体土地地段,或逐级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 7、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渐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 8、垂直带性分异——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现象。(气温随着地现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以及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植被、水文特征等相应发生垂直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垂直分异。) 9、垂直带谱——山地所有垂直带的总体叫做垂直带谱。 10、基带——垂直带底部的第一带称为基带。 11、地理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应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研究中,则认为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 12、地域组合规律——地域组合是根据不同低级自然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合并成高级自然单位的现象。反映这种低级自然单位组合成高级自然单位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组合规律。 13、干湿度地带性——经度省性,又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14、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地变种和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15、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或组合格局。其包括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时间结构三个方面。 16、自然区划——是一种专门区域系统研究方法,通过这种系统方法,可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或合并,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R(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17、景观——景观狭义理解是指个体的区域单位,相当于区划等级系统中最低一级的自然地理区。 18、土地——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对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19、土地科学——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门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选择题部分 1沉积岩层的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 2.沉积岩的结构:砾状砂状粉砂状泥状晶质结构生物构架结构 碎屑与非碎屑结构 3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杏仁状构造 4.不整合侵入体:岩株岩榴岩脉 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 6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颜色条痕 7七大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8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给水性持水性透水性 9沟谷流水地貌典型代表:冲出锥 10冲积平原的组成: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和冲积---洪积平原。 1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12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13雅丹地貌→风蚀地貌 14地质年代单位系统:宙代纪世期 15大气的分层: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16全球降水带的分类: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 17流水地貌类型: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山麓面 18冰蚀地貌典型代表:U型谷冰斗峡湾刀脊角峰

19重力地貌:倒石堆 20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21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22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在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高压在左。 23干洁大气:除水汽,液体,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4台风→热带气旋 25年轻的河流→上落型或折线形老年河流→平滑下凹曲线型 26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27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28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9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30日食现象:月亮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若三者处于同一直线时,月亮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亮的黑影正好落在地球上。 31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32水汽凝结的条件: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有凝结核 33地理环境主要的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是太阳辐射 34等温线的稀疏表示含义:等温线越密表示温度梯度越大 35海蚀柱→海蚀地貌 二填空题部分 1完整的气候系统的组成:大气圈海洋冰冻圈陆面生物圈 2河流的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3补给形式:降水补给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与沼泽水补给人工补给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考试复习题整理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考试复习题整理 一、综合自然地理 1、自然地理系统: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1)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总体规律,探讨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结构形成规律,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并寻求控制和调节途径。 (2)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分异规律,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尺度及从属关系,划分出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进行多种等级的地域系统和类型系统研究,即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土地评价研究。 (3)研究各级自然综合体的综合特征,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评价,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途径。

(4)揭示人类生活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关系,谋求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3、现代地理主要特征: (1)强化学科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2)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注重应用研究 4、新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工作内容:综合考察、综合自然区划、土地资源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实际应用研究 5、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层次有序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开放性、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6、水循环:指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水圈的内部及其与外部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 7、生物循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

8、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9、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10、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热力分带性、海陆分异、地表起伏分异。 11、大陆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巨大构造体系造成的分异。 12、三维地带性:是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维合并,即任何一个地带都可以同时沿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分异,其空间分异是三维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同处于一个三维空间当中,是三位一体的,即一个地带所具有的带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13、不同等级之间的地域分异规律间的关系(自己画图69 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知识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是人类圈与地相互作用的复合物质系统,是地球圈层结构中的特定部分,与周围的地球圈层其他部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关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次级巨系统。 耗散结构:指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行组织,导致体系本身的熵减少。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划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随纬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非地带性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指广阔大陆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以周边海岸带为起点,越向大陆腹地而越干旱的多向辐合模式。 水平地带性: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的总称,是相对于垂直地带性而言的。 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南北更替的变化。 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山地等高线方向延伸,沿垂直方向随地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带段性:指一定的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基础,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根据区域单位的发生发展与联系建立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法。 土地分级:是根据复杂程度的相对一致性进行土地个体的划分与合并。 土地分类:是以某一分级土地单位的若干个体对象进行的类型抽象。 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结构:土地各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土地组成要素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所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垂直带谱:山地所有垂直带的总和 相:指自然界中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地段,是土地个体划分的下限单位。 限区:由相组成,初级地貌形态紧密联系,水和化学物质连续,具有共同的方向性。 地方:由限区组合成的一个土地分级单位, 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这里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即表层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流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大一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 然现象、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作为大一的学生,学习自然地理 学的基础知识对于了解地球的奥秘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至 关重要。下面我将对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供参考。 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类似于椭球的球体,在地理上通常以一个理想的球 体来进行研究。地球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地 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底部。地幔是地壳 与地核之间的区域,主要由固态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中心,有内核和外核两部分,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则主要是液 态的铁和镍。 二、地理经度和纬度 地理经度和纬度是用来确定一个地点具体位置的坐标系统。地 理经度指的是东西方向上的位置,通过经度线来测量,以本初子

午线(0°经度线,通过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作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地理纬度指的是南北方向上的位置,通过纬度线 来测量,以赤道为起点,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三、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有三种运动:自转、公转和章动。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 线旋转,完成一圈约为24小时,是白天和夜晚交替的原因。公转 是指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天左右,是一年的基础。章动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和摇摆运动,导致地 球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离太阳较远时为冬季,离太阳较近时为夏季。同时,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不断变化,这也影响了各地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四、地球上的气候和气象系统

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长期合理的天气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海洋流等。地球上的气象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球表层构成的。 大气圈是地球围绕着它自己的中心旋转时所带动的大气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外层。水圈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各种水域如海洋、湖泊和河流等。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居住区域,包括陆地和水域。地球表层则是指地壳和地壳上的各种地理要素。 五、地球的内部和地质现象 地球的内部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地球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地震是由地壳发生蠕变和位移引起的地球的振动。火山喷发是地壳下岩浆充满岩腔而猛烈喷发形成的现象。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的隆升和下沉,地形的变化。 六、地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地理科学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内容

地理科学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内容 名词解释 1.自然地理环境:1 2.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29 3.正反馈:59 4.负反馈:60 5.地域分异:66 6.纬度地带性:70 7.经度省性:71 8.省性分异:75 9.综合自然区划:99 10.双列系统:109 11.景观:125 12.土地:144 填空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潮汐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4.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的三个性: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 6.节律性三种类型: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 7.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8.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异、热力分带性、海陆起伏分异、大陆外形格局 9.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10.区域性分异:区域性景观分异、省性分异、带段性分异

11.在局部范围内地形的高度、坡形、坡向、坡度及其组合关系决定了不同地貌不为环境的差别。 12.自然区划的原则:一般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 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方法:古地理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法、部门区域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13.综合自然地理学传统的三大内容: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位、土地科学 14.地带性区划单位一般分为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亚地带的等级系统 15.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立地,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限区(土地单元)、地方(土地系统)简答 1.地域分异的尺度:67 2.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的异同:78 3.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82 4.自然区划的原则:100 5.双列系统相叠置的联系单位序列:115 6.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35 7.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38 8.土地与土壤的区别:147 9.土地类型学包括了土地的分级、分类和分等三个内容,他们的差别与联系:151 论述 1.中国三大区的特征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