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整理好)

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5、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8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

1.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

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土地—土地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客体。

17、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以法律形式划定的,以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及自然资源整体为目的一定空间范围的陆地或水域。

18、地段是面积不大的、具有明显天然界线的和自身属性的自然地段,由地块有规律的组合而成。与俄国的“限区”和英国的“土地单元”大致相同。相邻的地块与地块之间往往是密切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作用的。尤其体现在物质好能量的传输运移方面。例如,一个沟谷“地段”是由一个谷底地块和两个分布在两侧的谷坡地块组成的

19、景观几种理解: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一般自然综合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的一级自然区;4)任何区域单位。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20、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21、土地的结构土地结构是指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成结构、演替

结构、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泛指土地的组成、发生发展等自然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结构,是确定自然区划的起始单位。因此,土地分类/类型和土地结构与自然区划的联系十分密切。

22、地带性即纬度地带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

规律地变化。生物的这种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梯度变化,引起气候(温度、降水)呈带状分布,从而使动、植物也相应地呈带状分布。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从赤道向极地应该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

自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根据自然环境的及其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表划分为具有一定等级关系的地域系统。包括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

1.地球表层的六大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也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在交换和循环过程中还伴随着信息的传输。(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有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分异不仅表现在水平方向上,还表现在垂直方向上。(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2、景观的特征一、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景观内的地带性分异、干湿度分带性和大地构造—地貌分异不均很不明显。二、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下限单位的界线是相吻合的,即景观界线与气候区、地貌区、土壤区、植被区等的界线大致符合。三、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四、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因此可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而土地单位由于典型特征反复出现于众多个体之中,一般只着重类型研究。五、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历史,面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3、区域水热状况包括哪些?①温度条件,主要与纬度地带性有关;②水平地带性所决定的水分条件或湿润条件,包括降水、蒸发、水热指数、干湿状况等特征;③区域的海拔高度。5、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资源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和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作为自然界生物进化之结果的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自然财富。因为:1、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2、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

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工农业原料和能源。

4、生物多样性保存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为人类选育作物和畜禽良种创造了前提。

5、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使建立农业生态系统成为可能。

“地块”的基本特征A、作为土地分级的最小单位和最小区域/地域,地块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空间区域。在一个地块范围内,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相同; B、地块的形成历史最短,稳定性最差。因此,抵御外部干扰(包括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最差; C、在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区域,地块的形成,往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从而往往有人类活动的印记,是人工-自然系统。“地段”的基本特

征A、“地段”是作为土地分级的最小单位“地块”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地段的级别高于地块,也比地块复杂;B、地段内部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差异,但由于邻近地块的形成历史很短、差异很小,且关系密切。因此,地段的一致性仍然很高,同样是独立性较高的自然综合体;C、地段是邻近地块有规律的组合,因此地段内部的各自然要素/成分联系密切,往往由一个初级的地貌形态、一个相同的水文条件、一种小气候、一次土壤变种组合、一次植被群丛组合而成。D、在地段的组成中,初级的地貌形态分异是主要的分异原因。初级的地貌形态分异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地貌面。例如阶地分异出阶地坎和阶地面;溶蚀洼地分异出漏斗、洼底和边缘坡麓。E、地段的边界很明显,由初级的地貌形态组成。如一个台地、一个冲沟、一个完整的阶地、一个冰斗、一个沙丘。F、一个地段内部的水分、固体物质、化学元素等具有比较一致的迁移方向。尤其是在低洼地貌形态组成的地段中。“地方”的基本特征A、由地段组合形成,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复杂性;B、其内部具有复区/复域特征。例如,大型切割阶地中阶地坎-冲沟-阶地面的重复。而地块和地段不存在复区或复域特征;C、在地方内部,水分、固体物质、化学元素等的迁移方向具有明显差异和变化;D、是景观内部地质地貌条件的分异结果,也是初级地貌形态的组合体。

、论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强调物质实体的一面,则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更强调物质的运动方面。1)、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作为形态,地貌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了为岩石地貌复合体。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它们蕴含着外力)和岩石圈(蕴含着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地貌要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因为地面是大气、水和生物圈的场所,地表形态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因此,岩石地貌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基本部分。2)、气候是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它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大气蕴含着最终来自太阳的热能,它的物理过程首先支配着地表的热量平衡,同时支配着海陆间的水分循环,从而影响了生物分布和陆地水文网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动态。风化壳和土壤覆盖层的形成,受着大气过程各作用的影响。大气过程还是各种地貌外营力。3)、水文也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水体所起的一种重要的环境作用,在于其潜热特性。巨大的水体(如海洋)贮藏着大量的热能。水与大气相互联系,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中谁热的配置。地球重力赋予水一定的功能,使之起着某种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水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生物界,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因此,各种水文过程实质成为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4)、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也是它的一个组成要素。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在于地球表层(可称为土壤圈或土被)。它的空间位置正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在这整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是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5)、生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同时又把所截获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藏于有机物质中。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着周围环境。其作用表现在: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参

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属矿产的建造等等。人类作为生物的特殊部分,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因此,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中,人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和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他们并非孤立存在于地理环境中,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并力图相互适应的。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也没有一个要素不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以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为特征的相互作用,使各要素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2、太阳辐射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地球内能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相对于自然地理环境而言,无论是太阳辐射能还是地球内能都是外部因素,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地球发生着变化,那么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⑴海陆分异海陆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地幔软流圈长期对流的结果,地壳均衡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说等都曾给予解析。软流圈的对流作用使大洋中脊不断有深部物质溢出,构成推动板块的主要动力。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接触时,俯冲于大陆板块下部,并生成大陆外围的山地、岛弧和深海沟。海陆分异的全球规模,还表现于:①海洋面积比大陆面积大得多,大洋约占71﹪陆地只占29﹪;②各纬度海陆面积比不同,陆地大部分集中于北半球,并占该半球面积的39﹪;而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占19﹪。这一特点是造成南北两半球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③若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使陆地最大面积集中在陆半球,即使如此,陆半球的海洋仍比陆地所占面积为大。在水半球中水域占总面积90.5﹪,而陆地不足10﹪。⑵海陆起伏分异对地面固体部分不同高度区间进行统计,绘成海陆起伏曲线,可以清晰地反映地壳表面总的起伏分化。从海陆起伏曲线来看,地球的硬表面形态可分出山地和高原、平原和丘陵、大陆棚或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和深海沟六类。高山和海沟所占面积都不打,陆地的高度都低于1000米,而大洋深度大部分在3000米—6000米间。大洋底部和陆地表面成为地球硬表面两个高度相差极大的水平面,即两个最大的地貌形态:大洋盆和大陆。呈巨大高原形状的大陆,平均高出世界大洋底部4675米(3)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全球大陆的外形多呈三角形,且尖端指向南方,环太平洋构成地震、火山分布带,西太平洋为岛弧分布区,海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南北两大陆之间基本上为“地中海”带即使亚洲大陆南部早已消失的“古地中海区”,也是构造活动带、地震、火山分布带。宽广的大陆北部更多受大陆本身的影响,在气候、植被等,甚至在冰川性质、冻土特征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大陆性,狭窄的大陆南部则更具有海洋性特征。面积越大的大陆地域分异越显著和复杂;面积小的大陆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单调。⑷海陆干湿度分异体现在:水分的差异,形成机制受控于降水、蒸发,主要受距海距离(陆地面积)、纬度(大气环流)和地势起伏、洋流等影响。某些干湿度分带性表现明显的地区也包含着纬度地带性的表现形成不同热量带与自然带的南北组合。例如同属干湿度分带性产物的塔里木荒漠与准葛尔荒漠,却分属暖温带与中温带两个热带。(5)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内部,大地构造总是有其地貌表现,一个大地构造单位总不免有其相应的地貌单位。包括下沉的平原、抬升的高原、差异升降运动形成的高原、盆地、水系。6)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P64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异属于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范畴。地方性气候类型主要由下垫面性质差异、中尺度地形差异引起,包括城市、水体等局地气候。导致诸如气温、水分、风等气候要素的差异,并通过外营力差异进一步导致地貌、生物、土壤、水文的分异。(7)地带性区域内部的非地带性分异类似非地带性区域内部的地带性差异,如东亚季风区的纬度性差异,主要取决于高大的地形变化、海陆对比等。(8)小尺度分异非地带性分异局部的自然要素差异,只影响小尺度范围,意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只是更为具体。如冲击平原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水文等要素分异。另外,地貌随局地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例如深邃的洼地底部的光照条件不足,导致夏季温度较低(而冬季温度较高)、潮湿、植物细长、附生植物较多、湿度进一步增大并导致土壤富含有机物、偏酸……。这些变化都是综合的、相互进行作用的。影响地域分异的因素有哪些?答: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地球外部,即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布因素称为地带性分异因素(或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另一个来自地球内部,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其所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度方向延伸,而是或呈南东—北西向,或呈南西—北东向,甚至南北向,因此相对于“地带性”而言,成为非纬度地带性,简称非地带性。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①发生同一性原则②相对一致性原则③空间连续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地域分异主要指: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LUCC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一、驱动力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既有自然驱动力,也有社会驱动力。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貌等)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最基本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

1. 气候:气候条件对土地利用有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农作物、牧草和林木种类选择及其分布、组合、耕作制度和产量的影响上。

2. 地形、地质地貌:地质、地貌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地形通过对气温、降水及山体坡度等的作用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3. 水文水文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变化,加重了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驱动力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包括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对土地的投入、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权属、土地利用政策及土地资源保护的态度等;间接因素包括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政治与经济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它们通过直接因素作用于土地利用。

任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都与一定的环境后果相联系。LUCC的生态环境效应可从大气、土

壤、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论述。1对气候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即由于地表反射率、粗糙度、植被叶面积以及植被覆

盖比例的变化引起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水发生变化,由此引起局地与区域气候变化。二是由于化石

燃料燃烧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等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多,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

使得全球气候变暖而且变幅加大2、对土壤的影响人口的增加、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森林的砍伐、

矿山开采、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是造成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3对水文的影响,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表现在对水质和水量的影响上。1. 引起的水资源短缺2. 对

水质的影响由于人类耕作(特别是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和定居(城市污水)引起的土地覆被的

变化已造成了世界性的水污染。3. 对湿地的影响4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物多

样性的巨大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全球变化成分,它与其他许多全球变化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生物

多样性。

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雪线(snow line):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树线 (treeline)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

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

节律性:把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之为节律

限区——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性,或周期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或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系统)。

自然综合体: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这个综合体与外界保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内部具有有序结构和稳定动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能量组成和要素组成1、物质成分: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四个基本地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要素组成: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3、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

1,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征1)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因纬度而异。沿纬线延伸。

2)太阳总辐射自北半球回归高压带向两极逐渐减少,并且近似以赤道为轴线,在南北半

球呈对称分布。

3)由于陆地诸多因素的影响,太阳总辐射等值线的分布往往显著偏离纬线方向。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指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和组合形式:

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

地域结构

相互作用的各组成成分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按一定规律发生的分异,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单元

自然地理系统节律的特点

层次性、耦合性、变异性、地域性

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反映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成为地域分异规律或空间地理规律。既是

规律它就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垂直地带性的成因

垂直地带性的主要成因是高度差别。

大气压力与高度成反比。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的速率称温度垂直递减率。

温度的日较差与高度成正比。

在正常情况下,降水量、湿度与高度成正比。海洋也有垂直地带性。

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是:

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地带性单位:

带——东亚温带

地带——东北温带针叶林灰化土地带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灰化棕壤地带

亚地带——东北针阔混交林灰化棕壤亚地带东北针阔混交林山地灰化棕壤亚地带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等级序列是这样构成的: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

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基本原则

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在自然地理系统中,除了上述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外,还有多种次生的组成成分。这些次生的组成成分是四种基本组成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又称为衍生物。

辐射平衡是自然地理过程的更直接的动力基础辐射平衡(净辐射值)=地表辐射收入—支出

自上而下划分的具体方法:

①据大尺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划分热量带和自然大区

②热量带和自然大区相互迭置,得出地区这一级单位;

③根据地区内的带段性差异划分地带、亚地带(非纬度地带性单位内部的纬度性差异);

④据地带、亚地带内的省性差异划分自然省(地带性条件下的非纬度地带性);

⑤自然省内划分自然州;

⑥自然州内划分自然区

自下而上,从最低等级的区域单位开始,将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区划单位。

具体方法如下:

①划分出一些具体土地单位;

②对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区分出三种土地类型;

③去掉土地类型具体界线;

④据土地类型的质和量对比关系,即组合图示的地域差异,划分自然地理区Ⅰ、Ⅱ、Ⅲ。

生物在地理系统中的作用1.生物生存的必备要素;

2.地表形态的积极塑造者(流水侵蚀、流水堆积、流水溶蚀);

3.海陆间联系的纽带(际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无机盐);

4.缓解不同纬度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洋流)。

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

1、共同点:各个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因为两者具有温度递降这一共同成因。

2、差异:水热对比关系的变化不完全一致。

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差别。

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3、基带的特点把垂直带与水平地带联系起来。垂直带与水平地带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情况来分析,只有在海洋性情况下,垂直带才可能基本上重复水平自然地带系统。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地理节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的周期性规律称为地理节律。2.整体性: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双列系统:分别按照地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所拟定的两种并列的等级系统。 4.地质循环: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岩石圈的内部以及与其环境之间所存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称为地质循环。 5.节律性:把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之为节律性,或周期性。 6.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统称。7.综合自然区划双列系统: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8.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9.开放性: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耦合性:自然地理系统中任何一种组分同时要受到多种层次节律的作用,这种节律在地理事物上得到巧妙的耦合,使地理事物不断向前进化。 1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的水平地带性分异。12.单列系统:综合反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统一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13.土地: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14.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15.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16.主导标志法:这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经常运用的方法。区划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要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定区界的依据。 17.土地潜力评价: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整理好)

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5、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8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 1.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 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土地—土地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客体。 17、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以法律形式划定的,以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及自然资源整体为目的一定空间范围的陆地或水域。 18、地段是面积不大的、具有明显天然界线的和自身属性的自然地段,由地块有规律的组合而成。与俄国的“限区”和英国的“土地单元”大致相同。相邻的地块与地块之间往往是密切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作用的。尤其体现在物质好能量的传输运移方面。例如,一个沟谷“地段”是由一个谷底地块和两个分布在两侧的谷坡地块组成的 19、景观几种理解: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一般自然综合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的一级自然区;4)任何区域单位。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20、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21、土地的结构土地结构是指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成结构、演替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理学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1、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 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地理学之父 代表作:《地理学》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 斯特拉波(古罗马)代表作:《地理》阐述了尼罗河的泛滥的理由,应归因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丰富的降水 托勒密(古罗马) 把地理学分为地理学和地志学两部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整体来研究,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能使我们看到整个地球的一般图景;地志学则是详细描述个别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仅是个别的单一画面。 绘制了当时最为详细影响深远的世界轮廓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学停滞不前,借助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地理视野。 马可·波罗游记》 2、地理大发现 “三个主要事件”——东南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路的开辟 以上探险活动,大大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 1)、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时期 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 3)、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 4)、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博杂派”和“宇宙派” (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 “博杂派”——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练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辐射干燥指数 辐射干燥指数=R/Lr,式中,R为年辐射平衡;L为蒸发潜热;r为年降水总量。 2.纬度地带性 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3.耗散结构 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4、地球表层 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5、自然区是 在发生上相同又能表现自然地带特征的区域。在它的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造、地形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地方气候、土壤类型、生物群落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体有规律地典型地重复出现。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7.波尔兹曼统计熵 公式是S=klnΩ,其中S为波尔兹曼统计熵,k为波尔兹曼常数,Ω为热力学几率或无序度。 8.干湿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9、平亢地 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

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10、水迁移元素:以简单的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水圈进行迁移的元素。 11、自然地理区划: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 12.季节节律 由于地球公转而出现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以季节(年)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 13.旋回性节律 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14.阶段性节律 是指生物类群在周期性或旋回性变化的背景上,以一定阶段为周期表现出的突变性的重复。 15.负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抑制系统偏离原状态则称为负反馈。 16.正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加剧了系统脱离原状态则为正反馈。 17.天然环境 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 18.人为环境 自然条件经过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2.“七山一水二分田”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的(土地结构)。 3.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 4.综合自然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自然地理题库

选择题 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系统可分为:ABD 开放系统B.封闭系统C.半封闭系统D.孤立系统 3.综合自然区划中特有的关键性原则是:C A.发生统一性原则B.相对一致性原则 C.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D.区域共轭性原则 4.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为:C A.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州 B.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州 C.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D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 5.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有:ACD A.大地构造—地貌单元引起的景观分异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C.带段性分异D.省性分异 6.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ABD A.相B.限区C.自然区D.地方 7.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BCD 地质循环B.水分循环C.大气循环D.生物循环 8. 贯彻发生学原则的主要区划方法是:C A.地理相关分析法B.类型制图法 C.古地理方法D.主导标志法 9. 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B 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 10. 土地分类单位自上而下为:A A.科—属—种B.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C.相-限区—地方D.级—亚级单元 11. 土地分级单位自上而下为:B A.科—属—种B.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C.相-限区—地方D.级—亚级单元

12. 下列分异规律属小尺度的分异是:A A.地方性B.干湿度地带性C.带段性D.省性 13. 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部门区划叠置法B.类型制图法C.地理相关分析法D.主导标志法 14.下列单位中,属于地带性单位的是:A A.自然地带B.自然地区C.综合带D.自然州 15.下列哪个单位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A A.自然地带B.自然带C.自然地区D.自然州 16.自然大区的划分通常与()紧密联系C A.气候带B.植被带C.大地构造-地貌单元D.土壤带 17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A A.《管子?地员篇》B.《汉书?地理志》C.《宇宙》D.《地学通论》 18. 系统的最主要特征是:A A.整体性B.差异性C.层次性D.相关性 19.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表现是:AB A.地带性B.非地带性C.大尺度D.区域性 20.综合自然区划中特有的关键性原则是:C A. 发生统一性原则B.相对一致性原则 C.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D.区域共轭性原则 21.季节节律的显著程度随纬度增加而(),昼夜节律随纬度的增加而():B A.增加增加 B.增加减少 C.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 22.完整的垂直带谱其顶带应该是:A A.永久冰雪带 B.基带 C.树线 D.高山草甸带 23. 下列哪一个选项不是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 A.相B.限区C.自然区D.地方 24. 自然大区的划分通常与()紧密联系: A.气候带B.植被带C.大地构造-地貌单元D.土壤带 25. 系统的最主要特征是:

人教版地理 必修1 综合复习与测试 以自然地理为主的综合题经典试题锦集【解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综合复习与测试 以自然地理为主的综合题经典试题锦集【解析版】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1)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且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说明最初的平坦

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并进一步由台地变成平顶山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 (2)注意审题清楚,题干提示“根据侵蚀程度”进行判断,判断各种微地貌构成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而不是微地貌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说明尖顶山地貌侵蚀最严重,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平顶山、尖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选择填空: 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BD 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 二、名词解释: 1、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三、填空: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问答题: 1.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答:(1)是地球上两种能源相互作用的场所,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重要作用的地方; (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 (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 (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一、选择填空: 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ABD 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二、填空: 1、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3、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 一、选择: 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BD A.分层结构B.渗透结构C.耗散结构D.地域结构

综合自然地理学 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 (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 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要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如何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但与部门自然地理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部分)不同,综合自然地理学是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或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⑴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自然地理环境由4大圈层组成:气体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沉积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受重力作用影响,4大圈层在垂直方向上成层分布,由上到下依次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沉积岩石圈;各圈层又具有自己的结构和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在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相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3)区域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同时由于长期的发展演化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不同部分的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分异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归纳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各级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就是地域分异的结果。 3、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答:长期以来,不少地理学家就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直今仍不断有新的观点提出。所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包括三类:①着重“自然地理环境与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趋向于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下限在地球固体表面以下100—200km深度(构造力停止作用之处),上限为臭氧层。②着重“自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复习题 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期末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也是检验自己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综合自然地理的期末复习题, 希望对大家复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它们分别对地球产生了哪些影响?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24小时。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即365.25天。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 的交替和地球的赤道膨胀,而地球的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2. 什么是地壳构造?列举并解释一下地壳构造的几种类型。 地壳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壳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几种常见的地壳构造类 型包括:板块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板块构造是指地壳被分 为多个板块,它们以板块边界相互交错和相互作用;褶皱构造是指地壳受到挤 压力而发生的褶皱变形;断裂构造是指地壳受到剪切力而发生的断裂变形;火 山构造是指地壳上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地形。 3. 什么是气候?气候受哪些因素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要素。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性气候、大陆 性气候、海陆分布、地形等。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如极 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4. 什么是水循环?简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它包括蒸发、凝结、降 水和地下水的流动等环节。水循环的过程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具有 重要意义,它维持了地球上的水资源供应、调节了气候、影响了农业和能源生 产等。 5.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解释一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人类食 品安全、药物研发等有着重要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非法捕猎和非法贸易、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以上是一些综合自然地理的期末复习题,希望对大家复习有所帮助。自然地理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概念。通过复习题的练习, 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祝大家期末 考试顺利!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景观 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上的烙印。 3、土地的构造 土地构造是指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成构造、演替构造、空间组合构造、土地单位部构造四个方面。泛指土地的组成、发生开展等自然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构造,是确定自然区划的起始单位。因此,土地分类/类型和土地构造与自然区划的联系十分密切。 4、地带性 即纬度地带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生物的这种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梯度变化,引起气候(温度、降水)呈带状分布,从而使动、植物也相应地呈带状分布。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从赤道向极地应该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5、风化作用 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大气、水以及生物的作用,在原地经过崩解、破碎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土层。岩石的风化是地表常见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几乎到处都可以发生。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岩石脱离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为了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的新环境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构造:分层构造、渗透构造、地域构造。 2、地域分异主要指: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主要的原那么有:发生统一性原那么、相对统一性原那么、空间联系性原那么、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结合原那么。 4、地带性区划单位从高级到低级为: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5、山坡面按其形态可分为直坡、凸坡、凹坡和凹凸坡 6、影响土地评价的因子有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 三、选择题 1、大陆的地带性单位可以分为4个等级,正确的分法为〔A〕 A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带 B热量带、自然次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 C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带、热量带 D自然次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热量带 2、?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把全国划分为三个大区,以下哪项不属于三个大区之一〔D〕

《综合自然地理学》题库与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 1. 下列关于综合自然地理野外描述纲要的专业内容主要记录表述错误的是()。 A. 观察点的地理位置 B. 湿润条件,包括水分来源,天然排水强度,潜水埋藏深度,地表季节积水或常年积水等 C. 土壤,包括机械组成、各发生层的厚度、颜色、组成、结构、湿度、新生体等 D. 动物界,只记录大型哺乳动物的足迹、粪便,其余除外 【答案】D 2. 划分自然地带的关键是()。 A. 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地带内的隐域性的土壤进行相关分析 B. 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地带内的植被进行相关分析 C. 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平亢地上的植被及土壤进行相关分析 D. 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地带内的隐域性的土壤和平亢地上的植被进行相关分析【答案】C 3. 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关系,促使二者统一,关键在于() A. 提高人口质量 B. 保持环境 C. 克服人类发展需要的主观性 D. 人类发展需要的主观性 【答案】C 4. GIS的硬件系统主要有哪四部分组成()。 A. 数据输入、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处理、用户接口模块 B. 计算机主机、数据输入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和数据输出设备 C. 计算机制图、数据库管理、遥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D. 计算机主机、数据输入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和数据分析与处理 【答案】B

5. 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表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 地表的水平衡被破坏 B. 改变了生物界的平衡 C. 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 D. 加速了化学元素的迁移 【答案】C 6. 自然地理系统起连接作用的组成部分是() A. 水分 B. 大气 C. 岩石地形复合体 D. 土壤 【答案】A 7. 不论是土地单元还是限区都是由简单的不可再分的最小自然单元合并而成。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8. ()是形成垂直带的直接原因。 A. 山地气候条件 B. 纬度地带规律 C. 经度地带规律 D. 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势 【答案】D 9. 垂直带不同于纬度地带规律,也不同于经度省性,而属于区域性分异规律。 A. 错误 B. 正确 【答案】B

自然地理学试题总汇十篇

自然地理学试题总汇十篇 篇一:20XX年XX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山麓面 2、沃克环流 3、土壤质地 4、季风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地带性 二、简述下列问题(每个10分,共60分) 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简述大气降水过程; 3、滑坡的形成条件与触发因素; 4、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与基本形式; 5、中国河流的主要类型及其各自显著特点; 6、什么是自然区划?说明其与类型划分的异同。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60分) 1、谈谈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基本特点和现成原因; 2、试述不同气候带的风化作用及其主要成土过程; 3、论述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区(biome)的地理因素,并举例说明这种影响。 19XX年XX大自然地理 一、解释下列名称(每题5分,共30分) 1.新构造运动 2.内海

3. 大陆架 4.牛轭湖 5.生态幅度 6.土壤相对年龄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试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5分)。 三、试简述地球表层水分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15分)。 四、什么是土壤?土壤资源具有哪些的特点? (15分)。 五、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试运用人—地关系原理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简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25分) 一、简答(10分) 1、世界气候计划(WCP)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2、写出两种以上XX气象观测手段的名称 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4、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二、解释下列术语(30分) 1、梅雨 2、酸雨 3、气候系统 4、臭氧洞 5、季风 6、积温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自然地理综合题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自然地理综合题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林志胜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阔。据此答复1~3题。 1.以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 2.以下地形构造示意图中(非阴影局部表示山区的比例)符合我国实际的是 3.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有丘陵分布,并且没有绿洲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C.四川盆地D.准噶尔盆地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第〔1〕题,A选项秦岭南部不是云贵高原而是四川盆地,C选项横断山脉的西部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青藏高原,D选项太行山的西侧不是内蒙古高原而是黄土高原。第〔2〕题,我国山区面积广阔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第〔3〕题,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内沙漠广布,而盆地的边缘受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形成绿洲。四川盆地既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内部丘陵广布,且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为潮湿地区,不可能有绿洲。 读“我国某地某月等温线图〞,答复4~5题。 4.图中三条28℃等温线将图示地区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其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是 A.甲、乙B.乙、丁 C.甲、丙D.丙、丁 5.图中M地气温区别于周围地区的影响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势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答案】4.B 5.A 【解析】第4题,从图中气温数值分析,此季节为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洋上夏季气温低,所以丁区域温度低于28°C;从河流的流向分析,乙地海拔高,其温度低于28°C;而甲地的海拔低,其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其温度高于28°C;丙地受海洋的影响比丁地小,其温度高于28°C。第5题,从图中等值线分布可知,M地的气温低于26°C,从图中河流的流向分析,M地是因地势最高,而导致气温低于周围地区;但是M地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与周围地区没有特别不同。 以下图为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山地 A.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 B.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C.为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限 D.山麓1月份气温约为0℃ 7.该山地以北地区 A.以灌溉农业为主,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海拔高,热量缺乏,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适宜水稻生长 D.地势崎岖不平,森林覆盖率高,不合适种植业的开展 【答案】6.C 7.A 【解析】第6题,因为北坡山麓自然带为半灌木盐柴类荒漠带,即山麓地带气候干旱,同时海拔在1000米以上,该山地南坡在3000米以上,并有湖泊分布,该山脉是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的昆仑山。第7题,昆仑山以北地区山麓地带冲积扇在海拔1000以下,地形平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读以下图,答复8~9题。 8. 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 )

广东省梅州市东山中学202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自然地理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广东省梅州市东山中学2022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练习 自然地理综合练习 发源于五大湖的圣劳伦斯河以“冰钓”闻名于世,魁北克是一座冰钓之城,每逢冰钓季,在冰封的河床上会搭建起近500间垂钓小屋,蔚为壮观(右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魁北克段河流相比,康沃尔段圣劳斯河的水文特点是 A.流量大,流速慢,结冰期长B.流量大、含沙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小 C.流量小,流速快、结冰期短D.流量小,含沙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 2.为了使垂钓小屋在冰面上更加稳固,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A.在河床中打木桩B.在冰层上铺水泥C.在小屋周围大量浇水D.在冰面上大量撒盐 下图为某循环运动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则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环节①B.环节②C.环节③D.环节④ 4.若此图表示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环流,则 A.太阳直射南半球B.地中海沿海地区处于多雨季节 C.塔里木河出现汛期D.天山牧民在山麓地区放牧 甘肃省西部红柳峡位于酒西盆地西段,地表为砂岩夹泥岩层,岩层中间有粗玄岩(即颗粒较粗的玄武岩)、角岩、玄武岩等。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M周边发育有环状和放射状节理,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 A.西南B.东南C.东北D.西北 6.列属于地质学家研究该区域地质地貌科学价值的是 A.探明该地区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B.探明该地区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 C.推断该地区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D.通过粗玄岩中的生物化石证明海陆变迁读图,太平洋中部某小岛降水量季节分配柱状图,回答问题。 7.该岛水资源紧张,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A.降水量大,蒸发量大 B.地表水下渗较多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岛屿储存淡水少 8.为解决该岛淡水供给不足的问题,最经济的办法是 A.实行岛内跨流域调水B.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 C.大量开采地下水D.人工降水 读“我国某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综合复习阶段检测卷二地球上的大气水植被和土壤(含答案)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阶段检测卷(二) 地球上的大气、水、植被和土壤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完成1~3题。 1.上图中的过程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气温低的原因是( ) A.③变弱 B.②变弱 C.①变强 D.④变强 3.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大气热量交换环节强弱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变强,②变强 B.②变弱,③变弱 C.③变强,④变强 D.⑤变弱,④变强 沙漠地区绿洲附近的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特点。右图示意塔里木盆地某一绿洲附近的部分区域。据此完成4~6题。 4.甲地昼夜风向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面状况 B.降水量 C.海陆位置 D.气压差异

5.图中甲地白天近地面的风向为(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6.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夜间甲地与绿洲间热力环流的是( ) 读图,完成7~8题。 7.最可能代表海水密度变化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海区中,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 A.几内亚湾 B.日本海 C.北海 D.东海 读沿130°W经线太平洋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完成9~10题。 9.甲处的盐度可能是( ) A.34.3‰ B.34.4‰ C.34.5‰ D.34.7‰ 10.图中乙、丙两处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面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右图示意我国某地砂岩风成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构成右图地貌的岩石主要为() A.①——沉积岩B.②——喷出岩C.③——侵入岩D.④——变质岩 2.图示①、②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需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A.重熔再生一风化作用—变质作用B.地壳抬升一沉积作用一固结成岩 C.地壳拾升一岩浆侵入一固结成岩D.重熔再生一岩浆侵入一冷却凝固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3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海南文昌成功发射。11月3日,梦天实验舱顺利转位,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梦天实验舱发射时,赤道附近某地正好迎来日落。该地最可能位于() A.大西洋东部海域B.非洲大陆东部 C.太平洋西部海域D.南美大陆西部 4.从梦天实验舱发射到顺利完成转位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纽约白昼时间逐渐变长B.堪培拉太阳始终从西南方落下 C.巴黎正午日影逐渐变短D.南极点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日光温室内向下挖掘一定的深度形成的下沉式日光温室,利用地温的稳定性,使保温性能比非下沉式日光温室提高,但下沉深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地温的增加。温室北部的土墙白天充分吸收光照热量并及时储存,夜间缓慢将热量释放到温室内,较好地为蔬菜生长提供自然热量。下面图1为宁夏四个地区所在位置示意图,图2为下沉式日光温室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下沉式日光温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宁夏地区的日光温室主要在夏季使用 B.采光面最好朝向南偏东 C.红寺堡在宁夏四个地区中日光温室下沉深度最大 D.贺兰在宁夏四个地区中日光温室下沉深度最大 6.宁夏四个地区中,下沉式日光温室土墙蓄热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A.红寺堡B.吴忠C.中卫D.贺兰 伊塞克湖位于天山北坡,是高山盆地的封闭内陆湖,湖水来源包括河流的汇入、降水以及地下水的补给,湖体水面蒸发是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下图示意1960~2020年伊塞克湖水位、面积和水量的变化,下表示意各因子对伊塞克湖水量变化的贡献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库

综合自然地理试题 1.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空间上分布的规律,亦称空间地理规律。 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共轭性:可以根据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即构成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复杂相互联系,从某个自然要素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自然要素的特征。 4.纬度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 5.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自然区划。 6.空间连续性原则:每个区划单位(无论是高级还是低级)都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区域,不能存在独立于连续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域单位的地域单元,区域的这一属性称……(区域共轭性原则) 7.相的特征:(1)“相”是最低级、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2)在“相”的空间范围内,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3)“相”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其范围内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基本相同;(4)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的

稳定性最小。 8.土地评价:又称土地资源评价,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的综合鉴定,旨在阐明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的过程。 9.土地适宜性:既指在土地属性不致恶化或退化的前提下,土地适宜采用一种或多种利用方式的广度;也指土地对各种利用方式适宜的程度。 10.土地限制性:指在某些限制性因素的作用下,土地不适宜某种利用方式,进行不利用非但不能获得高效益,反而将导致不良后果。 11.土地利用:是人类根绝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采取一定的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和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12.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水体、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房屋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状态上变化。 13.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 (1)带谱性质取决于基带性质;(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3)顶带是垂直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4)雪线高度是山地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5)树线高度取决于温度和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 14.自然区划的原则及各自含义。 (1)发生统一性原则: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进行自然区划时,应当深入分析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及区域分异发展的过程,并以此作为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