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导则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吸水、干旱时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起因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逢大雨主要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雨水无法深入地下补给城市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在地表聚集形成城市内涝。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导则

11月11日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PPP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合肥召开,会上发布了包括《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等在内的地方建设标准。根据规划,到2017年,试点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70%。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

导则参考依据

导则编制参考依据有其他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

美国的理念:低影响开发(LID);

德国的理念:雨水综合管理和利用(分散式和集中式雨水处理系统的整合);

英国的理念:可持续排水系统(SIDS );

荷兰的理念:优化的分流制排水系统(要求将90%的年降雨进行调蓄处理);

我国现行的海绵城市建设参考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及其他相应的国家、地方、行业相关法规标准。

1.导则编制目的

为有效改善安徽省城市水生态环境,控制径流污染,减轻城市防洪防涝压力,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规范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推动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安徽省海绵城市创建工作。

2.导则适用范围

(1).指导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及管控;

(2).指导相关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维护;

(3).指引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

3.建设原则

规划引导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安全为重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经济高效原则、统筹建设原则

4.建设目标

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80%,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已全面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河湖水系和山体林地田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1.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

2.生态恢复和修复;

3.低影响开发;

改善城市地表结构,加大城市雨水渗透、储蓄能力,减小地表径流量。在城市中,由于建筑和铺装的大量建设,使得城市中心的绿地越来越少,影响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城市积极建设绿道网,采用透水沥青

等新的技术工艺,使雨水被植被充分吸收过滤后,自然渗透进土壤、河道。大规模的绿道网,可以调节局域气候,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

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相关

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规划,城市水系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要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选择城市建设用地要避开河湖、坑塘、沟渠和一些低洼地。

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中,要将海绵城市的建设指标尤其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落实到具体地块。

在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中,落实具体的设施及相关技术要求,将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和方法体现在场地规划设计、工程规划设计、经济技术论证等方面,指导地块开发建设。

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典型用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1).建筑与小区;

(2).城市道路;

(3).城市绿地与广场;

(4).城市水系

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

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17类。

渗、滞、蓄、净、用、排城市不再看海

安徽省部署建设城镇地下综合管廊、城镇供水、城镇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城镇生态园林和水环境等,这些项目与海绵城市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海绵城市技术标准

海绵城市技术标准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它以生态、环保、可持续为基本要求,通过合 理规划、科学施工、合理管理等手段,实现城市洪水蓄积、过滤和排放等功能,保持城市 的水文循环系统的自然平衡。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保证海绵城市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益,有效避免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 介绍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的内容。 一、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步。要求整体规划包括城市水文地质调查、洪水易涝 点分析、降雨径流分析等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技术、设备和方案来达到规划效果。 二、地面工程 地面为海绵城市的集水器,具有渗透性和一定的蓄水能力。要求地面工程达到以下标准: 1、地面基底要求平整,无裂缝、凸起、下沉等现象。 2、地面铺设材料为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草皮等。 3、地面要按水分布分块设置雨水收集器,增加收集面积。 三、屋顶工程 屋顶工程也是收集雨水的重要方式,要求屋顶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屋顶材料应为透水性能良好的材料,如玻璃化瓦、波浪铁皮等。 2、屋顶基底应具有一定的斜度,以便雨水自然流入集水器。 3、屋顶下面应设置大型储水器,以储存雨水和减缓山洪泛滥的影响。 四、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技术,是保证海绵城市水分循环的血管系统。要求排水系 统具有以下特点: 1、排水系统的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到各种污染源,防止污染源对海绵城市的水环境造 成负面影响。 2、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为“重在拦、次重在调、轻在蓄、少在排”。

3、排水系统中应设置雨水花园、雨水绿地、湿地等景观水体,以形成多样化的水景观。 五、储存设施 储存设施是海绵城市的保证,通过储存设施可以更好地使用雨水和排放污水,要求储存设施具有以下特点: 1、储存设施应具有一定的储存能力和处理能力,保证雨水和废水的运行稳定和可靠。 2、储存设施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城市环境的特殊需要,要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对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储存设施的施工、管理和维护也非常重要,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实施,保证储存设施的安全、稳定和长期运行。 总之,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实施,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和长远利益,同时也需要不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标准内容,逐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深入发展。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是指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使绿地具备一定的海绵吸水排水功能,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微气候等目标。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设计方案:根据具体区域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确定合适的绿地设计方案。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特点,需要采用适当的植被和材料,如选择耐旱、耐盐碱的植物,使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等。 2. 地表覆盖:在公园绿地的建设过程中,选择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同时,可以考虑在地表覆盖层上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沥青或透水砖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水的积聚。 3. 道路排水:在公园道路的设计中,应考虑设置下水道、雨水花园等排水设施,以便将积水迅速排除。此外,还可以设置雨水花园,将雨水收集起来,在植物的帮助下,进行自然净化。 4. 植物配置:在公园绿地中,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配置。应选择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强的植物,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同时,可以根据绿地形状和地势高低的不同,合理布局各类植物,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绿化景观。 5. 地下储水:为了增加绿地的储水功能,可以在公园绿地内设置地下水库或蓄水池。通过收集雨水或者引入河水,将水储存

起来,供给植物使用,并能在极端降雨时发挥缓冲作用,降低洪水的危害。 6. 地下渗水:在绿地设计中,应考虑设置渗水带、渗井等设施,以增加绿地地下的渗水面积,提高地下水的再生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渗水道、渗水层等,增强绿地地下渗水的能力,减少地表积水。 7. 管网设置:在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布置雨水管网和排水管网。通过设置合适的管道和雨水池,将绿地积聚的雨水及时排除,以防止因雨水积聚引发的洪涝灾害。 8. 监测系统:在公园绿地建设完成后,需要建立起科学可靠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绿地的水文情况。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绿地管理策略,确保绿地的水文功能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 以上是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当然,具体的技术导则需要根据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导则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吸水、干旱时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起因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逢大雨主要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雨水无法深入地下补给城市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在地表聚集形成城市内涝。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导则 11月11日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PPP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合肥召开,会上发布了包括《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等在内的地方建设标准。根据规划,到2017年,试点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70%。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

导则参考依据 导则编制参考依据有其他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 美国的理念:低影响开发(LID); 德国的理念:雨水综合管理和利用(分散式和集中式雨水处理系统的整合); 英国的理念:可持续排水系统(SIDS ); 荷兰的理念:优化的分流制排水系统(要求将90%的年降雨进行调蓄处理); 我国现行的海绵城市建设参考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及其他相应的国家、地方、行业相关法规标准。 1.导则编制目的 为有效改善安徽省城市水生态环境,控制径流污染,减轻城市防洪防涝压力,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规范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推动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安徽省海绵城市创建工作。 2.导则适用范围 (1).指导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及管控;

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作为一个山水相依的城市,马鞍山需要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方案,以应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设计理念,成为了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为马鞍山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水资源管理 水是海绵城市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注重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首先,应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的补水等方面,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其次,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水质的净化工作,确保城市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交通系统 海绵城市强调绿色出行和低碳交通,马鞍山应加强对交通系统的规划和管理。首先,应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其次,应建设完善的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鼓励市民选择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四、绿色建筑和城市绿化 海绵城市的建筑和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提倡绿色建筑和城市绿化的发展。首先,应加强对建筑能源的管理和节约,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其次,应注重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布局,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和密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舒适度。 五、城市防洪和水源涵养 马鞍山地区常年受山水相依的影响,防洪和水源涵养是海绵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加强对城市防洪和水源涵养的规划和建设。首先,应建设完善的防洪设施,包括河道改造、堤坝加固等措施,确保城市的安全。其次,应注重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六、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 海绵城市设计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马鞍山应加强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工作。首先,应建立健全的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其次,应加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七、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 海绵城市设计需要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马鞍山应加强科技创新和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日 益凸显。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不仅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 城市内涝的风险。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运而生。 一、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通过改变自然水文循环、 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等手段将自然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净、自调节、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1.2 海绵城市特点 (1)多功能性:海绵城市具备雨水管理、生态保护、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 (2)低影响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

坏。 (3)多元化措施: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雨洪管理,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 (4)全过程管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进行雨水管理,实现雨洪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2.1 绿色屋顶技术 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面上种植植物,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绿色覆盖层。它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改善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量。 2.2 雨水花园技术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构造适宜的地形和植被,使得地表径流能够自然渗透到土壤中,并在花园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景观价值,并且可以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2.3 滞洪池技术 滞洪池是指通过构造人工湖泊或者河道,在城市中形成一定容积的蓄洪区域,以缓解城市内涝风险。滞洪池不仅可以起到蓄洪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2.4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构造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处理和利用。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起到节约自来水的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3.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一个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综合性公园。它采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通过这些措施,滨海湾花园不仅实现了雨洪管理的功能,还成为了新加坡的标志性景点。 3.2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为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转变,统筹推进全省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以规划先行为原则,率先提出应编制在全省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以期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全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改善安徽省城市水生态环境,控制径流污染,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规范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推动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安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1.2 主要内容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规划目标、规划指引、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流程、典型用地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指引、雨水控制利用设施、规划设计管控、附则共九章。 1.3 适用范围 本导则主要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及管控; 二是指导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维护;三是指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 1.4 编制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的原则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尊重生态本底、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格局。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水生态

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安徽省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选用适用于本地的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4)坚持经济高效的原则根据安徽省实情出发,选择控制指标适当,合理选用低影响开发的技术、设施,投资经济,效果明显,形成示范作用。 1.5 编制期限与年度计划 1.5.1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 2015-2020 年,规划近期至 2017 年,远期至 2020 年。 1.5.2 年度计划近期到 2017 年,按照 3 年建成的进度安排,全省各级城市共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区不少于 240 平方公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的能力,通过试点示范区的建设总结成功经验,扩大试点建设的范围,努力向全省推行。远期到2020 年,全面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海绵城市城区,共建成示范区不少于 500 平方公里;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和修复,实现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五位一体综合目标,使源头减排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每一处环节,实现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2 基本规定 2.1 海绵城市内涵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2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一、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灵活性,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并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城市化方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建设者提供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技术指导。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2.1 目标 •减少城市洪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2.2 原则 •综合治理,全面施策 •自然保护,合理利用 •灵活运筹,动态管理 •公众参与,共建共享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 3.1 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自然湿地和植被面积 •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景观绿地 •制定绿地保护和管理政策,加强绿地维护和保养 3.2 雨水控制与管理 •安装雨水利用设备,收集和利用降雨水资源 •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雨水滞留设施

•制定雨水管理制度,实施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3.3 地面渗透与疏导系统建设 •通过改善地面渗透条件,提高城市地下水的补给能力 •建设地下雨水渗透池、地下渗水管网等地下水调控设施 •加强土壤保护,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3.4 智慧排水系统建设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智能管理和运维•建设分区控制、水位监测等智能排水设施 •制定排水管理方案,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和效率 3.5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体系 •发展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用水效率 •提倡居民、企业参与水资源保护,推行水资源费用制度 3.6 生态保护与恢复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建设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生态保护设施 •推动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受损生态环境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和挑战 4.1 关键技术 •城市水文模型和预报技术 •雨水分流和分级处理技术 •智能排水系统控制技术 •水资源监测和评估技术 4.2 主要挑战 •技术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排水 和水资源管理问题。如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 方案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 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并详细阐述其关键技术和建设指南。 第一部分:海绵城市概述 1. 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减 少城市内、外的洪水和水污染,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实现水资源的有 效利用和管理的一种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2. 海绵城市的目标 - 解决城市内部的排水问题,减少洪涝灾害风险; - 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自主可控能力; -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 - 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繁荣。 3. 海绵城市的原则 - 保护自然: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为破坏; - 应对变化:考虑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对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 综合管理:采用综合管理方法,整合不同部门的资源和专业知识;

- 灵活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适应性技术和措施。 第二部分: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 1. 绿色屋顶和墙面 利用绿色植被覆盖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可提供自然降雨滞留和蒸发的机会,减少雨水径流量,并提高建筑物的绝热性能。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厕所、灌溉植物等非饮用水需求,减轻城市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3. 生物滞留沟和湿地 通过建设生物滞留沟和湿地,可以将雨水引导至其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达到净化水质和缓解洪水压力的目的。 4. 蓄洪区和人工湖泊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蓄洪区和人工湖泊,用于接收雨水并暂时储存,防止城市内涝和洪水发生。 5. 滨水带和水系重建 通过恢复和重建城市内的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区的湿地,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三部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公园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以指导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2. 公园绿地规划与设计 2.1 规划原则 •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将公园绿地纳入整体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合理选择植被种类和布局,提高生态适应性。•考虑到人们休闲娱乐需求,设置合适的功能区域和活动设施。 2.2 设计要点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降雨情况,采用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包括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确保雨水能够有效渗透和排除。 •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合理设置湿地、花坛、草坪等景观元素,增加绿地的美观性和生态价值。 3. 施工技术要点 3.1 地面铺装 •选择透水性较好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 •合理设置铺装材料之间的缝隙,以便雨水能够顺利渗透到地下。 3.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屋顶雨水收集系统、雨篦子等。 •构建雨水储存设施,如蓄满式沉淀池、蓄满式调蓄池等。 •利用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或景观喷泉供给。 3.3 排水系统 •设计合理的地面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 •采用适当的坡度和梯度,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动。 •设置地下排水系统,如渗井、渗坑等,以便雨水能够有效渗透和排除。

3.4 植被选择与布局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 •合理布局植被区域,形成绿色廊道和景观节点。 •注意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3.5 湿地、花坛与草坪设置 •设计合理的湿地区域,增加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设置花坛和草坪,增加绿地的美观性和休闲性。 4. 施工管理要点 4.1 施工组织与协调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施工任务和时间节点。 •各施工单位之间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施工进度顺利进行。 4.2 质量控制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质量达标。 •严格执行相关施工规范和标准,确保施工质量。 4.3 安全管理 •制定安全生产方案,明确安全责任和措施。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5. 结论 公园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规划与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施工技术导则。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科学施工管理,可以打造出具有良好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公园绿地,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休闲空间,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作者:-----------------------日期:

AY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院长: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耀薛磊肖梦莹 亚洲宁宁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1.选址与规划:选择水资源丰富、地形适宜、与城市主体连续的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在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自然资源、避免破坏生态系统。 2.绿化覆盖:大量植被和森林覆盖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同时带来更多的氧气和湿润环境。公共绿地、花园、林带、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应被优先考虑。 3.雨水管理:收集和利用雨水成为现代城市海绵化的重要举措。将雨水收集设备与景观系统相结合,使城市景观和建筑物成为制造雨水采集的重要工具。将雨水从表面排放转变为地下储存和利用可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4.城市地面:城市地面包括路面、广场、街道、停车场等,其中的道路铺装材料可以采用透水材料,以便将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同时,采用permeable channel 等方法将雨水导入收集系统。 5.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可通过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城市智能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6.建筑设计:现代建筑应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包括建筑功能多样化、绿色设计、节水节能等,以实现优质生态环境。

7.人工湿地:建造人工湿地在城市海绵化、生态建设和污水处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出室内生态系统和室外人工湿地等,能够实现雨水收集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 8.化学物质:现代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为确保生态安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有毒、难降解的化学物质。 9.教育和宣传:城市的生态建设和海绵化的成果取决于全民对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因此,对市民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同时带动全球环境保护的步伐。 10.综合评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面评估,在建设过程中不可简单地概括成单一领域的改善。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和减少负面影响。最好方案是通过综合评估尽量减少各方面影响。 总之,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需要考虑到自然生态、城市形态、社会需求等因素,在生态和经济发展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肥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合肥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 就是城市内部的水问题。城市化的推进往往导致城市土地面积的增加,这不仅增加了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的水logging 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它通过优化城市设 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地表积水,提高城市地表水资源的利 用率,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面临着水logging等问题。因此,制定一份关于合肥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份导 则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整体规划,综合考虑城市的气候、地形、土地 利用等因素,全面提升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首先,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要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合肥位 于江淮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水logging问题严重。因此,需要在城 市规划中合理布局水资源,避免开发过快导致城市内部水logging。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建立城市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绿色环保,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和 森林覆盖率。绿色植被可以增加城市的蒸发蒸腾量,提高土地的透水

性,有利于减少地表积水。同时,绿色植被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再者,在城市交通和市政设施建设中要注重海绵城市的理念。合 肥市要建立起一个协调有序的交通网络,减少城市的内部堵塞,提高 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在市政设施建设中要注重绿色低碳, 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减少城市的水logging问题。 最后,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要注重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要通过 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引导市民认识海绵城市的意义,增强市民的环保 意识。同时,要鼓励市民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共同打造一个宜居、 宜业的海绵城市。 总的来说,制定一份关于合肥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是为了更好 地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水logging问题,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合肥市能 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海绵城市。【合肥市海绵城市设计导则】将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示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越来 越多的挑战。城市内涝问题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为了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合肥市积极探索并推出了 海绵城市设计导则,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目标,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愈加突出。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难以应对强化的雨水冲刷,导致城市洪涝灾害风 险增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成为了当前城市 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也是海绵城市落地实施 的有力保障。下面,我将分步骤详细阐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的相 关内容。 第一步:需求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要求首先要根据当前城市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对城市水资源日益紧缺的状况,需要制 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技术措施,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同时,要考虑城市发展水平以及区域内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 因素,确保技术标准符合实际需求。 第二步:技术研究 为了保证技术标准的科学性,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研究工作。在技术 研究方面,需要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绿化、排水系统等方面入手,提出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同时要综合 考虑各种因素,如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节能减排等,确保技术标 准的全面性。 第三步:标准制订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的制订需要有科学、严谨、可操作的过程。制 订过程需加强政策引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易于操作、 实用性较强的技术规范。此外,还需要加强组织协调,采集广泛的数 据信息,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第四步:标准实施 技术标准的实施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管理的最后一步。实施时需 要强化标准的全面性和实用性,通过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提升相关 人员的技能水平。此外,还需加强标准的跟踪监测和管理评估,确保

标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完善的技术标准实施管理体系,有效提 升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保障,是实现城 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其制订和实施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技术研 究以及标准制订等方面的工作,提升标准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海绵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关注。马鞍山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制定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背景介绍 马鞍山位于中国中部,是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马鞍山的城市化进程迅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鞍山决定以海绵城市的理念为指导,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 二、海绵城市设计原则 1. 自然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尊重自然地形和水系,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湿地和水资源。 2. 雨水管理: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手段,合理利用和管理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涝问题。 3. 绿色交通: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的发展,减少机动车使用,降低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高效用水:推广节水设施和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 生态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和城市森林,

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6. 循环经济:推广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再利用,减少废物排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7. 社区参与:鼓励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居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参与度。 三、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1. 绿色屋顶:在城市建设中,鼓励建筑物采用绿色屋顶,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雨水的滞留和渗透能力。 2. 雨水花园:在城市中设置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的吸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 3. 湿地保护:保护城市内的湿地,提高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增加城市的水源储量。 4. 河道治理: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整治和修复,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增加河道的水容量和水质净化能力。 5. 蓄水设施:建设蓄水设施,如地下蓄水池、雨水收集池等,用于储存雨水资源,供城市绿化和生活用水。 6. 绿色交通:建设便捷的步行和骑行系统,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减少机动车使用。 7. 智慧用水:推广智能用水系统,通过科技手段监测和管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减少浪费。 8. 生态修复:加强城市生态空间的建设和修复,提高城市的生态功

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附件3 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 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供热、排水防涝、污水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等,是城市正常运行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总结“十三五”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发展形势,阐明“十四五”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指导未来五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 一、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建设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一尊重五统筹”为遵循,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线,以“四创一建”为抓手,以增强城市承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重点,先后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提升行动、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园林绿化提升行动,以及城镇“两治三改”三年专项行动等重大举措,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持续向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应

有的贡献。 1.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225亿元,建设和改造了一大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污水集中处理率、燃气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城市道路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24.29平方米,建成区道路面积率17.05%。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顺利实施,2019-2020年,全省累计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15.4万个,占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三年计划(2019-2021年)任务的89.5虬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合肥市建成运营城市轨道交通4条、在建9条,芜湖市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2条,总里程达343公里,实现运营里程112.49公里。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取得实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深入开展,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获国家综合考评优秀等次,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全省累计24%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全省建设地下综合管廊257.43公里,合肥市在全国综合管廊试点绩效终期评价中名列前茅。 2.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围绕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等基本目标,持续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并投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54座、总规模达964.45万吨/日,污水管道总长度1.54万公里,年污水处理总量20.92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7.43%o完成排水管网排查检测2.15万公里,占比达到89.7%;修复改造比例平均达45%。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21.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AY 编号:AY01-2021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21—4—23发布2021—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