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苏州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苏州决定打造海绵城市,即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城市对水的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设计导则旨在提供苏州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

2.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

2.1 生态优先

海绵城市设计应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2.2 综合治理

海绵城市设计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将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相互结合,形成协同效应。

2.3 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应注重长期效益,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健康。

2.4 适应性设计

海绵城市设计应考虑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采取灵活、可调整的设计策略,以适应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海绵城市设计措施

3.1 雨水管理

•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雨水渗透能力。

•鼓励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减少雨水径流量。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厕等非饮用用途。

3.2 水资源管理

•提倡节约用水和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理念。

•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利用。

•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在农业灌溉等领域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3.3 生态保护

•保护湿地、河流和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河道自然状态。

•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和繁育珍稀濒危物种。

•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改善土壤质量和植被覆盖率。

3.4 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海绵城市的要求,合理布局绿地、水体等元素。

•引入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

•提倡人车分流,减少道路面积,增加绿地空间。

4.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步骤

4.1 制定规划

制定苏州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原则和措施。

4.2 技术研发与示范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并在苏州某一区域进行示范项目。

4.3 宣传教育与培训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概念的认知度,并进行相关培训。

4.4 政策支持与经济激励

出台相关政策和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4.5 监测评估与调整优化

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5. 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展望

5.1 技术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5.2 资金投入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吸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5.3 社会认知度

海绵城市概念在社会上尚未得到广泛认知,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同度。

5.4 气候变化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雨量、降雨强度等方面的变化,对海绵城市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苏州将不断完善海绵城市设计导则,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在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城市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海绵城市 规范

海绵城市规范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采用海绵化理念和技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具备一定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利用水能力,实现城市与自然水循环之间的协调、互动和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 一、规划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等。首先,要统筹整个城市的水资源,合理规划水源、水质和水量,确保市民饮水安全。其次,要有切实可行的治水措施,包括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雨水花园,以及改造城市排涝系统等。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绿地和公园,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减轻城市排涝压力。 二、建设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在建设阶段,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海绵技术和设施来改造城市。首先,要在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露天场所设置透水铺装,使雨水能够渗透地表,减少地表径流。其次,要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利用植物和土壤的生态功能,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储存,达到雨水循环利用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借鉴一些创新技术,如屋顶绿化、屋顶雨水收集等,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海绵化水平。 三、管理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规划和建设上,还需要加强管理和运营。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其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

市民的环境意识和水资源利用率,鼓励市民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共同守护城市的水生态环境。此外,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筹措机制,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地。企业要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持。市民要提高环境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积极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意义。通过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实现城市和水资源的和谐共生,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是指建设在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和措施,以增强城市对降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并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需要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以下是海绵城市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 1. 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绿地的设置,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以增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同时,在设计绿地时要考虑其排水功能,可以利用构造湿地等手段进行雨水的净化与蓄存。 2. 雨水收集:设计规范中应包括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包括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管网系统。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于植物灌溉、冲厕等非饮用水的用途,以减少市政供水压力。 3. 暗管设计:要求在排水系统中设置暗管,将雨水分流到雨水收集系统中,避免将大量的雨水排入污水系统,导致系统超负荷。暗管的设置应考虑雨水的排放速率和容量,以确保排水效果。 4. 构造湿地设置:在城市规划中应设置适当数量和容量的构造湿地,用于雨水的蓄存和净化。构造湿地可以通过人工设置湖泊、池塘等水体,起到调蓄雨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5. 防洪系统设计:在设计规范中要求设置防洪系统,包括防洪堤、水闸、堰坝等设施。这些设施可以调控河流和城市内部雨

水的流动,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6. 绿屋顶设计:鼓励在城市建筑物上设置绿化屋顶,以增加绿地的面积和植物的生长空间。绿屋顶可以减少雨水的径流速度,起到减缓洪水发生的作用。 7. 雨水渗透设计:在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面上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渗透坑等。这些设施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地下,减少雨水的积聚和径流。 8. 植物选择:在城市绿地和绿化带的设计中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植物的根系系统可以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雨水的渗透。 9. 空间多元化利用:在城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的功能和空间特点,比如通过街头巷尾的改造、建设植物立交等手段,提高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利用能力。 10. 宣传推广:设计规范还包括宣传推广的要求,鼓励市民和 企业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提高他们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支持度。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设计规范的制定是为了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通过绿地规划、雨水收集、暗管设计、构造湿地设置、防洪系统设计、绿屋顶设计、雨水渗透设计、植物选择、空间多元化利用和宣传推广等措施来实现。这些规范的落实将有助于建设更加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是指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使绿地具备一定的海绵吸水排水功能,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微气候等目标。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设计方案:根据具体区域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确定合适的绿地设计方案。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特点,需要采用适当的植被和材料,如选择耐旱、耐盐碱的植物,使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等。 2. 地表覆盖:在公园绿地的建设过程中,选择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同时,可以考虑在地表覆盖层上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沥青或透水砖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水的积聚。 3. 道路排水:在公园道路的设计中,应考虑设置下水道、雨水花园等排水设施,以便将积水迅速排除。此外,还可以设置雨水花园,将雨水收集起来,在植物的帮助下,进行自然净化。 4. 植物配置:在公园绿地中,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配置。应选择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强的植物,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同时,可以根据绿地形状和地势高低的不同,合理布局各类植物,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绿化景观。 5. 地下储水:为了增加绿地的储水功能,可以在公园绿地内设置地下水库或蓄水池。通过收集雨水或者引入河水,将水储存

起来,供给植物使用,并能在极端降雨时发挥缓冲作用,降低洪水的危害。 6. 地下渗水:在绿地设计中,应考虑设置渗水带、渗井等设施,以增加绿地地下的渗水面积,提高地下水的再生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渗水道、渗水层等,增强绿地地下渗水的能力,减少地表积水。 7. 管网设置:在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布置雨水管网和排水管网。通过设置合适的管道和雨水池,将绿地积聚的雨水及时排除,以防止因雨水积聚引发的洪涝灾害。 8. 监测系统:在公园绿地建设完成后,需要建立起科学可靠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绿地的水文情况。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绿地管理策略,确保绿地的水文功能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 以上是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当然,具体的技术导则需要根据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以模仿自然界海绵的功能原理为 基础,通过灵活的设计和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水循环、水蓄、水净、水 用的有效管理和运用。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在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同时,提高 城市的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水循环指标: 海绵城市通过建立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优化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降低雨水径流量;建设生态 河道、湿地,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能力;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减少 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冲击。 2.水蓄指标: 海绵城市需要建设一定容量的雨水蓄存设施,以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 事件。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蓄存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 设置地下蓄水设施,以存储雨水供日常用水。 3.水净指标: 海绵城市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净化和治理城市的雨水。具体的 指标包括:建设适宜的生态稻田、湿地和花园,通过植物和土壤吸附作用 净化雨水中的有害物质;采用雨水过滤技术,使雨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建设雨水生态廊道,增加雨水的自然净化能力。 4.水用指标: 海绵城市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用水。具体的指标包括:提倡节 水意识,减少用水量;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洗衣

等非饮用水用途;推广城市灌溉用水的再利用,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 需求。 除了以上的规划指标外,海绵城市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1.多领域合作:海绵城市涉及到城市规划、水务、环境保护等多个领 域的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专业领域的合作。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 居民应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自然与人工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利 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城市的水问题。同时,科技手段和人工设施也是必不 可少的,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3.全过程管理: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规划和设计阶段的问题,更 需要在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全程考虑和实施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只有在全过程管理中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才能有效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 4.适应气候变化: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考虑,合 理规划城市的雨水排放、蓄存、净化和利用。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结起来,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主要包括水循环、水蓄、水净、 水用等方面的指标,并强调多领域合作、自然与人工结合、全过程管理和 适应气候变化等要点。只有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海绵城市的 目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交通建筑海绵城市专篇设计说明

Xx公交站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一)概述 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比喻城市像梅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井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适应城市快速发展,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设计理念 我们在设计中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和低影响开发的措施,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项目地块内的积存、渗透及净化,促进与水资源的利用和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平面及竖向设计,在建筑与道路、绿地和水系等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 合理规划绿地系统,设置下凹式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项目中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广场、人行走道采用透水砖,透水沥青等材料,雨水可以通过铺装渗透至地下,补充地下水,减小径流系数,削减洪峰流量。 (三)拟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及控制目标 1.结合景观局部设置下凹式绿地,附近广场、道路雨水通过植草沟导入下凹绿地进行处理、下渗,超标准雨水设置溢流口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或河流。 2.本工程的人行道、广场庭院采用透水铺装地面。 3.本工程设置屋顶绿化。 4. 场地内路面设置沥青路面。 (四)海绵城市设计计算 根据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要求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小于75%。场地综合径流系数不大于0.6。 径流计算详见下表: 查得杭州地区年降雨径流控制率为75%对应的日设计降雨量为21.3mm。 W=10ψhF

苏州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苏州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苏州决定打造海绵城市,即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城市对水的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设计导则旨在提供苏州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 2.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 2.1 生态优先 海绵城市设计应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2.2 综合治理 海绵城市设计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将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相互结合,形成协同效应。 2.3 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应注重长期效益,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健康。 2.4 适应性设计 海绵城市设计应考虑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采取灵活、可调整的设计策略,以适应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海绵城市设计措施 3.1 雨水管理 •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雨水渗透能力。 •鼓励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减少雨水径流量。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厕等非饮用用途。 3.2 水资源管理 •提倡节约用水和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理念。 •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利用。 •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在农业灌溉等领域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3.3 生态保护 •保护湿地、河流和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河道自然状态。 •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和繁育珍稀濒危物种。 •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改善土壤质量和植被覆盖率。 3.4 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海绵城市的要求,合理布局绿地、水体等元素。 •引入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 •提倡人车分流,减少道路面积,增加绿地空间。 4.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步骤 4.1 制定规划 制定苏州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原则和措施。 4.2 技术研发与示范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并在苏州某一区域进行示范项目。 4.3 宣传教育与培训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概念的认知度,并进行相关培训。 4.4 政策支持与经济激励 出台相关政策和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4.5 监测评估与调整优化 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5. 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展望 5.1 技术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5.2 资金投入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吸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日 益凸显。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不仅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 城市内涝的风险。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运而生。 一、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通过改变自然水文循环、 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等手段将自然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净、自调节、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1.2 海绵城市特点 (1)多功能性:海绵城市具备雨水管理、生态保护、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 (2)低影响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

坏。 (3)多元化措施: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雨洪管理,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 (4)全过程管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进行雨水管理,实现雨洪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2.1 绿色屋顶技术 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面上种植植物,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绿色覆盖层。它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改善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量。 2.2 雨水花园技术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构造适宜的地形和植被,使得地表径流能够自然渗透到土壤中,并在花园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景观价值,并且可以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2.3 滞洪池技术 滞洪池是指通过构造人工湖泊或者河道,在城市中形成一定容积的蓄洪区域,以缓解城市内涝风险。滞洪池不仅可以起到蓄洪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2.4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构造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处理和利用。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起到节约自来水的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3.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一个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综合性公园。它采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通过这些措施,滨海湾花园不仅实现了雨洪管理的功能,还成为了新加坡的标志性景点。 3.2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苏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苏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升我市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等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低影响设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第三条市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涉及相关规划建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遵循“生态优先、自然调蓄、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实施”的基本原则,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统筹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

内涝治理、管网建设、雨水收集利用和防洪等类型项目,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 第五条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审查、规划许可和监督管理工作;配合园林、水利(水务)等部门做好其他专项规划。 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海绵城市相关建设的施工许可、工程监管等管理工作。 其他部门及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依据本办法有关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规划管理 第六条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并纳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第七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分解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要求,因地制宜落实涉及雨水“渗、蓄、滞、净、用、排”等用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结合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等约束性指标,提出各个地块单位面积的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要求、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等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频发的洪涝灾害、水资 源短缺和城市热岛效应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本文将探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以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原理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规划策略,将城市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系统,具备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洪涝控制和生态保护能力。其核心原理是模仿自然系统,将城市转化为一个“海绵”,能够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洪涝风险,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三、雨水管理 1. 雨水收集与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收集与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桶和雨水湖泊等,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和城市绿化。同时,还可以利用雨水进行地下水补给,减轻城市的用水压力。 2. 雨水渗透与滞留 为了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需要将雨水渗透至地下,或者在地表滞留一段时间,以减缓雨水的排放速度。通过建设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可以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和滞留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植被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雨水管理效果。 四、洪涝控制 1. 水体调控与蓄水设施

为了有效控制洪涝灾害,需要建设水体调控设施和蓄水设施。水体调控设施包 括河道改良和水库建设等,通过调节水位和流速,减少洪水的危害。蓄水设施包括湖泊、水塘和雨水花园等,可以在降雨过程中暂时蓄存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2. 绿地与湿地建设 绿地和湿地是洪涝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绿化带和湿地公园等,可以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和雨水渗透能力。同时,湿地还可以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提高城市的水质。 五、生态保护 1. 生态廊道与生态恢复 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需要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恢复区。生态廊道是城市 中的绿化带,可以提供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恢复区是城市周边的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2. 生态建筑与绿色交通 生态建筑和绿色交通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通过采用节 能环保的设计和建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交通则通过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城市的交通排放和环境污染。 六、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展望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等。然而,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海绵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七、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1.选址与规划:选择水资源丰富、地形适宜、与城市主体连续的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在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自然资源、避免破坏生态系统。 2.绿化覆盖:大量植被和森林覆盖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同时带来更多的氧气和湿润环境。公共绿地、花园、林带、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应被优先考虑。 3.雨水管理:收集和利用雨水成为现代城市海绵化的重要举措。将雨水收集设备与景观系统相结合,使城市景观和建筑物成为制造雨水采集的重要工具。将雨水从表面排放转变为地下储存和利用可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4.城市地面:城市地面包括路面、广场、街道、停车场等,其中的道路铺装材料可以采用透水材料,以便将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同时,采用permeable channel 等方法将雨水导入收集系统。 5.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可通过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城市智能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6.建筑设计:现代建筑应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包括建筑功能多样化、绿色设计、节水节能等,以实现优质生态环境。

7.人工湿地:建造人工湿地在城市海绵化、生态建设和污水处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出室内生态系统和室外人工湿地等,能够实现雨水收集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 8.化学物质:现代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为确保生态安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有毒、难降解的化学物质。 9.教育和宣传:城市的生态建设和海绵化的成果取决于全民对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因此,对市民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同时带动全球环境保护的步伐。 10.综合评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面评估,在建设过程中不可简单地概括成单一领域的改善。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和减少负面影响。最好方案是通过综合评估尽量减少各方面影响。 总之,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需要考虑到自然生态、城市形态、社会需求等因素,在生态和经济发展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公园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以指导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2. 公园绿地规划与设计 2.1 规划原则 •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将公园绿地纳入整体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合理选择植被种类和布局,提高生态适应性。•考虑到人们休闲娱乐需求,设置合适的功能区域和活动设施。 2.2 设计要点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降雨情况,采用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包括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确保雨水能够有效渗透和排除。 •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合理设置湿地、花坛、草坪等景观元素,增加绿地的美观性和生态价值。 3. 施工技术要点 3.1 地面铺装 •选择透水性较好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 •合理设置铺装材料之间的缝隙,以便雨水能够顺利渗透到地下。 3.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屋顶雨水收集系统、雨篦子等。 •构建雨水储存设施,如蓄满式沉淀池、蓄满式调蓄池等。 •利用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或景观喷泉供给。 3.3 排水系统 •设计合理的地面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 •采用适当的坡度和梯度,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动。 •设置地下排水系统,如渗井、渗坑等,以便雨水能够有效渗透和排除。

3.4 植被选择与布局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 •合理布局植被区域,形成绿色廊道和景观节点。 •注意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3.5 湿地、花坛与草坪设置 •设计合理的湿地区域,增加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设置花坛和草坪,增加绿地的美观性和休闲性。 4. 施工管理要点 4.1 施工组织与协调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施工任务和时间节点。 •各施工单位之间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施工进度顺利进行。 4.2 质量控制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质量达标。 •严格执行相关施工规范和标准,确保施工质量。 4.3 安全管理 •制定安全生产方案,明确安全责任和措施。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5. 结论 公园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规划与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施工技术导则。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科学施工管理,可以打造出具有良好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公园绿地,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休闲空间,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一、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灵活性,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并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城市化方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建设者提供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技术指导。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2.1 目标 •减少城市洪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2.2 原则 •综合治理,全面施策 •自然保护,合理利用 •灵活运筹,动态管理 •公众参与,共建共享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 3.1 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自然湿地和植被面积 •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景观绿地 •制定绿地保护和管理政策,加强绿地维护和保养 3.2 雨水控制与管理 •安装雨水利用设备,收集和利用降雨水资源 •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雨水滞留设施

•制定雨水管理制度,实施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3.3 地面渗透与疏导系统建设 •通过改善地面渗透条件,提高城市地下水的补给能力 •建设地下雨水渗透池、地下渗水管网等地下水调控设施 •加强土壤保护,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3.4 智慧排水系统建设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智能管理和运维•建设分区控制、水位监测等智能排水设施 •制定排水管理方案,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和效率 3.5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体系 •发展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用水效率 •提倡居民、企业参与水资源保护,推行水资源费用制度 3.6 生态保护与恢复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建设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生态保护设施 •推动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受损生态环境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和挑战 4.1 关键技术 •城市水文模型和预报技术 •雨水分流和分级处理技术 •智能排水系统控制技术 •水资源监测和评估技术 4.2 主要挑战 •技术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及设计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及设计要点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规划设计生态城区以及推进建设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党中央国务院也将其提上议事日程,指明推进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及设计,探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本文将试从绿色生态理念的大背景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生态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 所谓绿色生态城区,即将单项应用的绿建技术转化成综合集成模式,把单体绿色化转型为区域融合的城区建设模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中,不断涌现出有关水安全、水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海绵城市也就应运而生。海绵城市,即意味着该城市模式具备海绵式的吸水、储水以及排水的功能,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城市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等相关问题,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防御能力。因此,亟需提高和加强相关人员在此方面的研究力度,以期建设规划设计出更为科学、高效的海绵城市体系。 1绿色生态城区与海绵城市的理论内涵 1.1绿色生态城区 如今,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均已普及绿色建筑技术,在我们的周围

绿色建筑随处可见,取代单项应用的综合集成性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也渐趋成熟,相关考评标准(诸如:房屋建筑、空间布局、产业分配、交通设施、能源景观等等)也相应日趋完善,将绿色城建的理念引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本着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绿色生态城区的原则,对城市的不同区域功能进行合理优化。通过构建绿色生态城区,来有效解决因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引发的人口规模剧增、资源短缺、工业化量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在保障城市相关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准。 1.2海绵城市 近些年,全球频发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诸多城市传统老旧的排水系统往往根本无法应对,不断催生出城市内涝严重的“雨岛效应”。而海绵,既具备吸水、储水、渗水、净水的功能,又能在必要时将所储存的水资源加以“释放”。海绵城市的理念即与此相通,即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将城市建设为具备海绵功能的综合体,使其下雨时能蓄能收,解决诸多大中城市雨水天气频发时严重的内涝问题,同时必要时又能通过渗、蓄、净、排等技术手段对水资源加以有效释放利用,以此实现城市水循环的良性运作,也在很大限度上保证了城市水资源的生态安全。海绵城市建设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前提,严格遵守自然生态规则,并大力开发低耗高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合理的系统建设,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功能的同时,还解决了传统城区建设的弊端及不足,实现有序有效的排水防涝和储备,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作者:-----------------------日期:

AY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院长: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耀薛磊肖梦莹 亚洲宁宁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编制及审查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编制及审查技术要点 (试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号)等文件要求,为提高无锡市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制定本文件,作为建设项目图审依据。 一、适用范围:本规定及审查要点适用于无锡市海绵城市市区内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公园与绿地三类项目的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审查,河道水系整治专项设计审查可参照执行。 二、主要依据:本规定及审查要点的编制是依据《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无锡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无锡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试行)》、《无锡市海绵型道路建设导则(试行)》、《市建设局、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关于加强新建建设工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锡建总[]号)、《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等规定、规范。 三、工作要求: (一)管理部门要按照省住建厅推进海绵建设项目“嵌入式”管理的要求,将海绵建设要求嵌入项目审批流程,在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在项目 1 / 17

前期对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和设施选择进行方案审查,形成审查意见作为后续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依据。海绵专篇的技术审查工作可与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合并或同步进行。具体管理职责和流程按照锡建总[]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二)各咨询设计单位必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规定、规范的要求,在工程咨询设计的各个阶段,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做好各阶段的海绵专篇编制,海绵城市设计专篇除应符合审查要点(详见附件)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江苏省、无锡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各设计单位应配合建设单位,按要求编制海绵专篇的方案、施工图设计成果,并按规定程序提交审查。 (三)设计单位未按本通知要求进行海绵设施专篇设计的,由建设主管部门按照相应规定纳入企业信用考核记录。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不按照设计落实海绵建设内容的,由相应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处理。 附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专篇内容要求 附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专篇审查要点

江苏省公园绿地海绵技术应用导则

1.1.1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科学推进海绵城市相关工作部署,深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要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依据《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公园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等相关技术文件,在深入调研、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江苏相关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专家、厅相关处室、市县行业管理部门与施工、设计单位意见,编制完成本技术导则。 本导则结合江苏实际和各地区情况,概述了公园绿地中海绵技术应用的总体目标和控制要求,强调通过规划设计、设施设计、植物配置、建设与维护等过程,全面、正确落实海绵理念,提升和完善公园绿地综合效益。 本导则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因编制时间紧,内容尚有待完善。在试行过程中,各单位若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主编单位,以供修编时参考。

编委会: 主任:周岚顾小平 副主任:刘大威张鑑陈浩东 委员:朱东风单干兴张晓鸣张勤吴弋刘小钊陶亮 主编:刘大威张鑑 副主编:朱东风 主要编写人员:朱东风吴弋刘小钊陶亮张弦孟静宋成兵 参编人员:胡刚李潇 编写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目录 1总则 (1) 1.1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2术语 (2) 3规划目标 (5) 3.1总体目标 (5) 3.2控制指标 (6) 4规划设计 (7) 4.1规划原则 (7) 4.2基本要求 (8) 4.3设计流程 (9) 4.4雨水系统设计 (10) 4.5绿地景观设计 (15) 4.6专项技术与设计 (16) 5单项设施技术 (20)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