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作为一个山水相依的城市,马鞍山需要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方案,以应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设计理念,成为了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为马鞍山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水资源管理

水是海绵城市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注重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首先,应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的补水等方面,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其次,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水质的净化工作,确保城市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交通系统

海绵城市强调绿色出行和低碳交通,马鞍山应加强对交通系统的规划和管理。首先,应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其次,应建设完善的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鼓励市民选择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四、绿色建筑和城市绿化

海绵城市的建筑和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提倡绿色建筑和城市绿化的发展。首先,应加强对建筑能源的管理和节约,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其次,应注重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布局,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和密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舒适度。

五、城市防洪和水源涵养

马鞍山地区常年受山水相依的影响,防洪和水源涵养是海绵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加强对城市防洪和水源涵养的规划和建设。首先,应建设完善的防洪设施,包括河道改造、堤坝加固等措施,确保城市的安全。其次,应注重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六、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

海绵城市设计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马鞍山应加强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工作。首先,应建立健全的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其次,应加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七、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

海绵城市设计需要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马鞍山应加强科技创新和

政策支持的力度。首先,应加强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其次,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海绵城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激励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八、总结

马鞍山作为一个山水相依的城市,应积极响应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实践,马鞍山可以打造成一个拥有高效水资源管理、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建筑和城市绿化、城市防洪和水源涵养等特点的海绵城市。同时,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也需要得到加强和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马鞍山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是指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使绿地具备一定的海绵吸水排水功能,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微气候等目标。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设计方案:根据具体区域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确定合适的绿地设计方案。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特点,需要采用适当的植被和材料,如选择耐旱、耐盐碱的植物,使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等。 2. 地表覆盖:在公园绿地的建设过程中,选择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同时,可以考虑在地表覆盖层上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沥青或透水砖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水的积聚。 3. 道路排水:在公园道路的设计中,应考虑设置下水道、雨水花园等排水设施,以便将积水迅速排除。此外,还可以设置雨水花园,将雨水收集起来,在植物的帮助下,进行自然净化。 4. 植物配置:在公园绿地中,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配置。应选择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强的植物,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同时,可以根据绿地形状和地势高低的不同,合理布局各类植物,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绿化景观。 5. 地下储水:为了增加绿地的储水功能,可以在公园绿地内设置地下水库或蓄水池。通过收集雨水或者引入河水,将水储存

起来,供给植物使用,并能在极端降雨时发挥缓冲作用,降低洪水的危害。 6. 地下渗水:在绿地设计中,应考虑设置渗水带、渗井等设施,以增加绿地地下的渗水面积,提高地下水的再生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渗水道、渗水层等,增强绿地地下渗水的能力,减少地表积水。 7. 管网设置:在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布置雨水管网和排水管网。通过设置合适的管道和雨水池,将绿地积聚的雨水及时排除,以防止因雨水积聚引发的洪涝灾害。 8. 监测系统:在公园绿地建设完成后,需要建立起科学可靠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绿地的水文情况。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绿地管理策略,确保绿地的水文功能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 以上是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当然,具体的技术导则需要根据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探讨

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探讨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和验收工作相继完成,逐渐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技术指南的普适性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而专项规划由于范围和尺度较大,对具体建设项目的管控仍过于笼统,导致目标难以分解落地、详细设计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因此亟需完善针对详细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体系,进而形成有效指导详细设计的管控体系。以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为例,探索具有可操作性、适宜性强的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海绵控规)编制方法,以供海绵建设实践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 1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体系 1.1构建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必要性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提出“坚持规划引领”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等。根据这一文件要求,各地在打造优质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规划先行、统筹协调。在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规划体系,以此为参考,推动海绵城市低成本、高效率、高标准的建设完成。 1.2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构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6]50号)明确指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总体要求下,各地城市还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包括气候特点、水文条件、绿地面积、水利设施等等,然后立足实际,编制本市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技术标准和控制目标。另外,各地城市还要区分规划新区、已建城市新区、老城区,继续细化各个分区的规划控制指标。通过层层细分,确保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落实。 2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重点 2.1协同国土空间规划,强化规划约束性要求 生态优先、底线管控,海绵城市规划必须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规划内容的横向衔接。海绵控规是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类型,需贴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强管控和可操作的变革要求,因此应将管控范围拓展到全域,紧密衔接城市开发边界,重点谋划城市集中建设区雨水管控系统,兼顾外围生态保育区、农业生产区的雨水、河流、湿地系统的融合利用。作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向下传导的重要环节,海绵控规除需将综合径流系数目标、海绵生态格局、水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等内容向下传递至具体管控层面外,还应重点与给排水、防洪排涝、河湖水系等其他市政专项规划相衔接,将内涝防治、涉水设施统筹、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具体工程方案问题统一纳入海绵城市体系进行考虑,并着眼于全局,构建由低影响开发设施、城市海绵公园、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排放受纳体组成的多层次、系统化的海绵设施科学布局模式。 2.2突出地域性,采取分区管控和精准改造策略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以模仿自然界海绵的功能原理为 基础,通过灵活的设计和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水循环、水蓄、水净、水 用的有效管理和运用。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在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同时,提高 城市的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水循环指标: 海绵城市通过建立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优化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降低雨水径流量;建设生态 河道、湿地,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能力;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减少 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冲击。 2.水蓄指标: 海绵城市需要建设一定容量的雨水蓄存设施,以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 事件。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蓄存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 设置地下蓄水设施,以存储雨水供日常用水。 3.水净指标: 海绵城市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净化和治理城市的雨水。具体的 指标包括:建设适宜的生态稻田、湿地和花园,通过植物和土壤吸附作用 净化雨水中的有害物质;采用雨水过滤技术,使雨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建设雨水生态廊道,增加雨水的自然净化能力。 4.水用指标: 海绵城市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用水。具体的指标包括:提倡节 水意识,减少用水量;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洗衣

等非饮用水用途;推广城市灌溉用水的再利用,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 需求。 除了以上的规划指标外,海绵城市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1.多领域合作:海绵城市涉及到城市规划、水务、环境保护等多个领 域的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专业领域的合作。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 居民应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自然与人工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利 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城市的水问题。同时,科技手段和人工设施也是必不 可少的,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3.全过程管理: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规划和设计阶段的问题,更 需要在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全程考虑和实施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只有在全过程管理中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才能有效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 4.适应气候变化: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考虑,合 理规划城市的雨水排放、蓄存、净化和利用。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结起来,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主要包括水循环、水蓄、水净、 水用等方面的指标,并强调多领域合作、自然与人工结合、全过程管理和 适应气候变化等要点。只有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海绵城市的 目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对降水的合理利用,因此“水”是关键词,归根到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种模式下,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海绵城市和传统城市的区别可以归纳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弱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做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 二、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规划引领。各相关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二)生态优先。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

能。城市开发中应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如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绿地率、水面率、径流控制率应纳入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在专项规划中应有所体现,如生态护坡、植草地坪、透水混凝土地坪铺装;在控制性详规中对区域透水面积比例都要有规划控制指标;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可持续循环。 (三)因地制宜。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四)统筹建设。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我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尝试 (一)亲水公园。公园原址系废弃矿坑,近年来,我区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对原有废弃矿坑进行综合生态修复、景观提升,逐步打造成为亲水公园。公园的建设依托矿坑现状地貌进行整体改造利用,矿坑周边采用铺装、绿化,坑壁实行立体绿化等措施,打造彩虹田、亲水平台、景亭、休闲步道等多个景观节点,栽植乔冠木100余种,绿化面积达18万㎡。 (二)城区立体绿化。近年来,我区对城区56处裸露土地

交通建筑海绵城市专篇设计说明

Xx公交站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一)概述 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比喻城市像梅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井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适应城市快速发展,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设计理念 我们在设计中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和低影响开发的措施,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项目地块内的积存、渗透及净化,促进与水资源的利用和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平面及竖向设计,在建筑与道路、绿地和水系等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 合理规划绿地系统,设置下凹式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项目中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广场、人行走道采用透水砖,透水沥青等材料,雨水可以通过铺装渗透至地下,补充地下水,减小径流系数,削减洪峰流量。 (三)拟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及控制目标 1.结合景观局部设置下凹式绿地,附近广场、道路雨水通过植草沟导入下凹绿地进行处理、下渗,超标准雨水设置溢流口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或河流。 2.本工程的人行道、广场庭院采用透水铺装地面。 3.本工程设置屋顶绿化。 4. 场地内路面设置沥青路面。 (四)海绵城市设计计算 根据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要求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小于75%。场地综合径流系数不大于0.6。 径流计算详见下表: 查得杭州地区年降雨径流控制率为75%对应的日设计降雨量为21.3mm。 W=10ψhF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要求以及相关工作部署,统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确保实现城市建成区内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环节,以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为基本途径,立足于特有山水资源本底,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注重全域谋划,为打造康养宜居的公园城市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的保护,将海绵城市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中,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全过程管控体系健全完备,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全面消除内涝积水点,城市防洪标准达到设防要求,水环境稳定达标,全面夯实公园城市生态基底,建成区绿地总量、绿地质量、生态安全显著提升,城市河湖水系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天然水域面积不减少,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

系统。基本建成地域特色彰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谋划,完善规划管控体系 1.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海绵城市顶层设计,评估现有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对已不适用的规划进行修编,优化各排水分区和各地块控制指标,明确列出能够支撑完成近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的项目和远期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合理布局公共海绵并确定其规模,实现规划管控作用。 2.加强规划目标指标衔接。对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总体目标和绩效目标,科学制定考核达标的技术路径,海绵城市规划内容经同级规划主管部门统筹平衡,并与空间规划〃一张图"核对,批准后纳入同级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指标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排水防涝规划、城市防洪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系统规划、节水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时,做好与相应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充分衔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及公共海绵设施控制要求。 3.落实项目控制指标。将《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纳入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立系统的规划管控体系。细化工作措施、工程项目,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圆满完成示范建设任务。 4.规范指标调整流程。当地块项目存在用地性质、绿地率、边界等指标调整,地块联合或拆分出让等特殊情况,道路项目存在路侧带宽度过小、坡

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作为一个山水相依的城市,马鞍山需要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方案,以应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设计理念,成为了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为马鞍山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水资源管理 水是海绵城市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注重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首先,应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的补水等方面,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其次,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水质的净化工作,确保城市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交通系统 海绵城市强调绿色出行和低碳交通,马鞍山应加强对交通系统的规划和管理。首先,应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其次,应建设完善的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鼓励市民选择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四、绿色建筑和城市绿化 海绵城市的建筑和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提倡绿色建筑和城市绿化的发展。首先,应加强对建筑能源的管理和节约,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其次,应注重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布局,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和密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舒适度。 五、城市防洪和水源涵养 马鞍山地区常年受山水相依的影响,防洪和水源涵养是海绵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加强对城市防洪和水源涵养的规划和建设。首先,应建设完善的防洪设施,包括河道改造、堤坝加固等措施,确保城市的安全。其次,应注重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六、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 海绵城市设计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马鞍山应加强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工作。首先,应建立健全的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其次,应加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七、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 海绵城市设计需要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马鞍山应加强科技创新和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日 益凸显。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不仅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 城市内涝的风险。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运而生。 一、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通过改变自然水文循环、 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等手段将自然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净、自调节、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1.2 海绵城市特点 (1)多功能性:海绵城市具备雨水管理、生态保护、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 (2)低影响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

坏。 (3)多元化措施: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雨洪管理,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 (4)全过程管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进行雨水管理,实现雨洪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2.1 绿色屋顶技术 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面上种植植物,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绿色覆盖层。它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改善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量。 2.2 雨水花园技术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构造适宜的地形和植被,使得地表径流能够自然渗透到土壤中,并在花园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景观价值,并且可以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2.3 滞洪池技术 滞洪池是指通过构造人工湖泊或者河道,在城市中形成一定容积的蓄洪区域,以缓解城市内涝风险。滞洪池不仅可以起到蓄洪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2.4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构造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处理和利用。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起到节约自来水的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3.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一个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综合性公园。它采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通过这些措施,滨海湾花园不仅实现了雨洪管理的功能,还成为了新加坡的标志性景点。 3.2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为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转变,统筹推进全省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以规划先行为原则,率先提出应编制在全省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以期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全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改善安徽省城市水生态环境,控制径流污染,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规范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推动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安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1.2 主要内容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规划目标、规划指引、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流程、典型用地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指引、雨水控制利用设施、规划设计管控、附则共九章。 1.3 适用范围 本导则主要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及管控; 二是指导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维护;三是指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 1.4 编制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的原则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尊重生态本底、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格局。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水生态

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安徽省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选用适用于本地的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4)坚持经济高效的原则根据安徽省实情出发,选择控制指标适当,合理选用低影响开发的技术、设施,投资经济,效果明显,形成示范作用。 1.5 编制期限与年度计划 1.5.1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 2015-2020 年,规划近期至 2017 年,远期至 2020 年。 1.5.2 年度计划近期到 2017 年,按照 3 年建成的进度安排,全省各级城市共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区不少于 240 平方公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的能力,通过试点示范区的建设总结成功经验,扩大试点建设的范围,努力向全省推行。远期到2020 年,全面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海绵城市城区,共建成示范区不少于 500 平方公里;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和修复,实现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五位一体综合目标,使源头减排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每一处环节,实现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2 基本规定 2.1 海绵城市内涵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2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频发的洪涝灾害、水资 源短缺和城市热岛效应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本文将探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以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原理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规划策略,将城市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系统,具备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洪涝控制和生态保护能力。其核心原理是模仿自然系统,将城市转化为一个“海绵”,能够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洪涝风险,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三、雨水管理 1. 雨水收集与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收集与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桶和雨水湖泊等,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和城市绿化。同时,还可以利用雨水进行地下水补给,减轻城市的用水压力。 2. 雨水渗透与滞留 为了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需要将雨水渗透至地下,或者在地表滞留一段时间,以减缓雨水的排放速度。通过建设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可以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和滞留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植被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雨水管理效果。 四、洪涝控制 1. 水体调控与蓄水设施

为了有效控制洪涝灾害,需要建设水体调控设施和蓄水设施。水体调控设施包 括河道改良和水库建设等,通过调节水位和流速,减少洪水的危害。蓄水设施包括湖泊、水塘和雨水花园等,可以在降雨过程中暂时蓄存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2. 绿地与湿地建设 绿地和湿地是洪涝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绿化带和湿地公园等,可以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和雨水渗透能力。同时,湿地还可以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提高城市的水质。 五、生态保护 1. 生态廊道与生态恢复 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需要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恢复区。生态廊道是城市 中的绿化带,可以提供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恢复区是城市周边的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2. 生态建筑与绿色交通 生态建筑和绿色交通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通过采用节 能环保的设计和建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交通则通过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城市的交通排放和环境污染。 六、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展望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等。然而,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海绵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七、结论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公园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以指导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2. 公园绿地规划与设计 2.1 规划原则 •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将公园绿地纳入整体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合理选择植被种类和布局,提高生态适应性。•考虑到人们休闲娱乐需求,设置合适的功能区域和活动设施。 2.2 设计要点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降雨情况,采用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包括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确保雨水能够有效渗透和排除。 •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合理设置湿地、花坛、草坪等景观元素,增加绿地的美观性和生态价值。 3. 施工技术要点 3.1 地面铺装 •选择透水性较好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 •合理设置铺装材料之间的缝隙,以便雨水能够顺利渗透到地下。 3.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屋顶雨水收集系统、雨篦子等。 •构建雨水储存设施,如蓄满式沉淀池、蓄满式调蓄池等。 •利用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或景观喷泉供给。 3.3 排水系统 •设计合理的地面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 •采用适当的坡度和梯度,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动。 •设置地下排水系统,如渗井、渗坑等,以便雨水能够有效渗透和排除。

3.4 植被选择与布局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 •合理布局植被区域,形成绿色廊道和景观节点。 •注意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3.5 湿地、花坛与草坪设置 •设计合理的湿地区域,增加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设置花坛和草坪,增加绿地的美观性和休闲性。 4. 施工管理要点 4.1 施工组织与协调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施工任务和时间节点。 •各施工单位之间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施工进度顺利进行。 4.2 质量控制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质量达标。 •严格执行相关施工规范和标准,确保施工质量。 4.3 安全管理 •制定安全生产方案,明确安全责任和措施。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5. 结论 公园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规划与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施工技术导则。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科学施工管理,可以打造出具有良好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公园绿地,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休闲空间,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海绵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关注。马鞍山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制定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背景介绍 马鞍山位于中国中部,是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马鞍山的城市化进程迅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鞍山决定以海绵城市的理念为指导,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 二、海绵城市设计原则 1. 自然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尊重自然地形和水系,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湿地和水资源。 2. 雨水管理: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手段,合理利用和管理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涝问题。 3. 绿色交通: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的发展,减少机动车使用,降低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高效用水:推广节水设施和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 生态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和城市森林,

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6. 循环经济:推广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再利用,减少废物排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7. 社区参与:鼓励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居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参与度。 三、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1. 绿色屋顶:在城市建设中,鼓励建筑物采用绿色屋顶,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雨水的滞留和渗透能力。 2. 雨水花园:在城市中设置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的吸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 3. 湿地保护:保护城市内的湿地,提高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增加城市的水源储量。 4. 河道治理: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整治和修复,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增加河道的水容量和水质净化能力。 5. 蓄水设施:建设蓄水设施,如地下蓄水池、雨水收集池等,用于储存雨水资源,供城市绿化和生活用水。 6. 绿色交通:建设便捷的步行和骑行系统,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减少机动车使用。 7. 智慧用水:推广智能用水系统,通过科技手段监测和管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减少浪费。 8. 生态修复:加强城市生态空间的建设和修复,提高城市的生态功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一、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灵活性,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并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城市化方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建设者提供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技术指导。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2.1 目标 •减少城市洪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2.2 原则 •综合治理,全面施策 •自然保护,合理利用 •灵活运筹,动态管理 •公众参与,共建共享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 3.1 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自然湿地和植被面积 •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景观绿地 •制定绿地保护和管理政策,加强绿地维护和保养 3.2 雨水控制与管理 •安装雨水利用设备,收集和利用降雨水资源 •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雨水滞留设施

•制定雨水管理制度,实施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3.3 地面渗透与疏导系统建设 •通过改善地面渗透条件,提高城市地下水的补给能力 •建设地下雨水渗透池、地下渗水管网等地下水调控设施 •加强土壤保护,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3.4 智慧排水系统建设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智能管理和运维•建设分区控制、水位监测等智能排水设施 •制定排水管理方案,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和效率 3.5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体系 •发展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用水效率 •提倡居民、企业参与水资源保护,推行水资源费用制度 3.6 生态保护与恢复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建设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生态保护设施 •推动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受损生态环境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和挑战 4.1 关键技术 •城市水文模型和预报技术 •雨水分流和分级处理技术 •智能排水系统控制技术 •水资源监测和评估技术 4.2 主要挑战 •技术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1.选址与规划:选择水资源丰富、地形适宜、与城市主体连续的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在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自然资源、避免破坏生态系统。 2.绿化覆盖:大量植被和森林覆盖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同时带来更多的氧气和湿润环境。公共绿地、花园、林带、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应被优先考虑。 3.雨水管理:收集和利用雨水成为现代城市海绵化的重要举措。将雨水收集设备与景观系统相结合,使城市景观和建筑物成为制造雨水采集的重要工具。将雨水从表面排放转变为地下储存和利用可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4.城市地面:城市地面包括路面、广场、街道、停车场等,其中的道路铺装材料可以采用透水材料,以便将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同时,采用permeable channel 等方法将雨水导入收集系统。 5.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可通过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城市智能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6.建筑设计:现代建筑应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包括建筑功能多样化、绿色设计、节水节能等,以实现优质生态环境。

7.人工湿地:建造人工湿地在城市海绵化、生态建设和污水处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出室内生态系统和室外人工湿地等,能够实现雨水收集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 8.化学物质:现代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为确保生态安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有毒、难降解的化学物质。 9.教育和宣传:城市的生态建设和海绵化的成果取决于全民对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因此,对市民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同时带动全球环境保护的步伐。 10.综合评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面评估,在建设过程中不可简单地概括成单一领域的改善。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和减少负面影响。最好方案是通过综合评估尽量减少各方面影响。 总之,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需要考虑到自然生态、城市形态、社会需求等因素,在生态和经济发展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作者:-----------------------日期:

AY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院长: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耀薛磊肖梦莹 亚洲宁宁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升我市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城市”品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按照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 第四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导、监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的编制、项目方案设计的审查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建设项目供地文件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 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辖区范围内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据本办法有关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规划、立项与土地利用管理 第五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同时在编制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生态保护、四区划定、水资源、水系湖泊布局、绿地系统、功能分区、环境保护、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各类相关规划时,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和相关控制指标。 第六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等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可参考下表) 主要规范名录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 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 DB22/T168-2017 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 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 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 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 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规划给出指标,如缺少相关规划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要求吉林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 三、海绵城市设施设计目标 本项目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制定参考《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DB22/T168-2017标准,填写相关下表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指标参数表 序号项目指标参数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