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随着世界各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展,其综合效益后评价的作用正逐步得到重视,综合效益后评价工作正逐渐得以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综合效益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Research on the benefit evalua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function is gradually getting attention,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 Post Evalua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field. In this paper,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alysis.

Key words:Forestry ecological;Engineering benefit evaluation;Index system; Progress of research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1]。林业生态工程目的是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有效地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分配在森林与环境之间,通过人的调节作用,使其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2]。

进入21世纪,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选定、可行性研究、规划、审核、实施、等各环节工程都得到了加强和规范。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大批林业生态工程。“十一五”期间,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林业生态工程已经或即将建设期满,这些林业生态工程是否取得了预期效益,都需要通过评价加以确定。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又称为林业生态效益后评价,主要指对已实施或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评价,以确定工程建设体现出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发挥的程度以及后续发挥潜力的大小等:从微观角度看,它是对单个林业生态系统的分析评价;从宏观角度看,它是对整体社会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的评价和反思。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内容;我国开展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

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发挥评价工作强大的监督功能、并与林业生态工程前期评价、中期评价结合在一起,形成开放的循环抑制系统,建立工程决策、投资、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价监督机制,从而提高过程管理效率,实现林业生态工程效益最大化;通过效益评价工作,总结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完善已建林业生态工程,指导在建工程,改进待建工程规划,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实现生态系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根据效益评价结果。对其可持续发挥程度进行预测判断,并对完善经济社会系统的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效益最大化[2]。

1.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指标体系是一个反映林业生态工程功能客观存在的抽象系统。它具有系统的一般特性,诸如整体性、有序关联性、有序层次性、动态性、目的性等,又具有它的自身特性,如:空间性(或叫地域性)、随机性、分散性,指标界限的模糊性、动态性中的时滞性等,加上目前研究深度与广度的限制造成的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要成功地提出一整套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必须选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性方法,并首先要研究指标体系的构成,因为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

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分类方法来介绍指标体系的构成。

比较常见的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生态指标和经济指标分类法。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要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用综合指标体系全面衡量、系统评价。以生态经济指标群来划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不同的林业生态工程及不同的评价目的,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一样。许多学者对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国林业生态工程主要有: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对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研究都是从以上几类生态工程出发,根据不同的生态工程,其评价的体系方法都会有其独特性[3]。

农业总产值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单位面积林木生长单位面积鱼畜禽商品率

土地利用率

植物光能植物总生草场载畜捕捞强度 土地肥力

图1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

2.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

关于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已有很多学者队一些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具有系统性、模糊性、多层次性和同一层次各因素的不同重要性的特点。

目前,国内外关于森林效益的评价研究,根据其主要理论依据可分为两大类,即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计量研究和以生态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定量评价研究[4]。

2.1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计量评价研究

森林综合效益的经济计量是对效益价值量的估算和评价。关于森林综合效益经济计量的方法,国内外有多种多样。国外的计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效果评价法和消耗评价法[5]。效果评价法是依据森林综合效能的利用程度,如在森林生态效能的影响下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水费的节约及损失的减少等,对森林生态效能作出评价,主要有四种方法:(1)商品价值法;(2)等效益替代法;(3)费用价值法;(4)还原价值法;从森林再生

产费用的估计标准来看,这种方法又可分为成本法和产值法,成本法按计入成本的不同分为直接成本法、平均成本法、间接成本法和可比成本法,产值法按计入成本和利润的方法不同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计量评价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计量评价方法。邓宏海[6]用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理论,建立了一个森林生态经济学系统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三种对森林综合效能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即直接计量法、间接计量法和生态经济计量法。张建国[7-8]采用效果评价法,选择等效益物,对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效能进行了定量评价,如以化肥价值代替土壤改良效益,用水库的修筑费代替森林涵养水源的效能等。但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生态效益计量研究,大都通过对受益对象的调查进行,而对效益生产的机制一林木本身的情况(林分质量、林种、林分结构、布局等)研究不多,这样就不可能对林业生产起很好的指导作用。到目前为止,森林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还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计量评价方法,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对农田果园防护林的防护价值,水库集雨区森林的保持水土,延长水库寿命效益和加快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和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有待继续探讨。

2.2以生态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综合效益定量评价研究

森林的综合效益,就是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观点出发,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为目的。许多研究者以生态学为主要依据,对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周庆生[9]对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得出生态经济指标的得分值;北京林大的孙立达、朱金兆等[10]提出了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结果大都是以一些合适的数学方法确定一个定量的生态效益指数或综合效益指数等,从而实现生态效益或综合效益的定量化,如崔清涛等(19%)用层次分析法对一个地区的防护林系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宫伟光等对防护林体系进行了区域性生态效益评价,朗奎建等[11]对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计量评价。刘勇,支玲,邢红等明确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内涵,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以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三北工程第一阶段综合效益后评价为例, 对林业生态工程其防风固沙效益、庇护农田效益、保护牧场权益等生态效益, 其活立木储备效益、经济林产品效益、薪材生产效益等经济效益, 及其社会效益评价进行了应用研究。

3.关于综合效益的研究[1-2,11]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评价的内容

多,并且不同类型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也具有不同特征。但总体来看,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效益检测、效益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建立、效益评价方法、手段和技术等

多个方面。

2.1水文生态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对降水的截流、蒸散、吸渗作用,减弱了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同时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的抗冲、抗蚀性能,加之植物的根系作用,综合表现为涵养水源、保土减沙和改善水质等效益。

(1)植被冠层截留降水。该方法分别在各种林分的内外选择有代表性的标准水和空地作为长期观测对象。在所取得的标准木和林外空地放置雨量槽或雨量筒,测定每次降水量、降雨强度和降雨过程。林冠截留量I近似地表达为:I=P林内-P林外。

式中I——林冠截留量;P林内——林内降水量;P林外——林外降水量。

(2)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作用。该方法包括枯枝落叶层蓄积动态(在林分内设置标准地沿对角线机械分布样方,收集其上枯落物,烘干后测得现存蓄积量,并随时间变化测定其分解率和分解量),枯落物抗冲试验研究(水槽法)以及枯枝落叶层阻延样流速度的相关方法。

(3)林地土壤入渗。该方法包括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野外入渗过程的测定(如单环水头法、双环入渗法),室内入渗过程的测定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4)坡面径流与泥沙。根据观测地区植被的典型性和实验的对比性,选择实验标准地,布设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每次产流产沙量和过程,分析计算场暴雨坡面产流产沙量,并和对照小区进行比较。

2.2涵养水源效益

国内外研究涵养水源效益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森林区域水量平衡方法;二是根据森林土壤的蓄水力和森林区域的径流量计算森林涵养水源量。

(1)根据水量平衡法汁算森林涵养水源总量

森林年水源涵养量=森林年总降水量—森林年总蒸散量

森林年降水量=区域年降水量×区域森林覆盖率

森林年蒸散量=森林年降水量×70%

(2)根据森林土壤的蓄水力和区域径流量计算森林涵养水源量

森林涵养水源量=林冠截流的降水量+枯枝落叶层的降水容量+森林土壤的降水储量森林土壤的降水储量=森林地域面积×土壤深度×非毛管孔隙度

2.3土壤改良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具有明显的改良土壤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

采用土壤剖面调查和土样化验的方法。先挖土壤剖面,进行土壤调查,填写土壤剖面调查记录表,并按要求采土样。然后则是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包括土壤密度、孔隙度、土壤质地、水稳定性团粒结构。具体的测定可参照《土壤理化分析》和《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包括全N、全P、全K、有机质、水解氮、氨态氮、速效磷、缓效钾、速效钾、CaCO3、PH值。微量元素包括锰、铜、锌、铁、硼、钼。

(2)土壤抗蚀抗冲

根据不同类型防护林的分布,在实验区布设若干研究样地。在样地内分成0~20cm、20~40cm、40~60cm 3个层次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带回室内,风干备用。同时,在现场测定有关土壤物理和力学性质。

土壤抗蚀性测定:通过测定土壤团聚体在静水中的分散速度,以比较土壤的抗蚀性能,并大小,并用水稳性指数“K”表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其水稳性指数较高,抗蚀性较强;反之则小;土壤抗冲性测定:用一定坡度、一定雨强下,冲刷1g土所需的时间来表示土壤抗冲性能的强弱,即用As(Anti-scourability)表示。As值越大,土壤的抗冲性越强。

(3)土壤抗剪作用

土壤抗剪作用的研究目前一般采用应变控制式三轴剪切仪。

试验原理:采用应变控制式三轴剪切仪,选用固结不排水方法剪切。选用0.5、1.0、1.5、2.0kg/cm2四级周围压力,测算出最大主应力差(?1-?2),根据库仑—摩尔强度理论,用图解法求出C、φ值。即通过试验测绘—组极限应力圆,并作这组圆的公切线,得试样的极限抗剪强度包线。该线与核轴的夹角内摩擦角为φ,在纵轴上的截距为凝聚力C。试验方法:采用承筒按预定的初始体积密度和含串根率制备试样,然后使试祥静置一定时间。试验时将试样装在压力室内,试样体积为96cm3,对试验施加各项平等的周围压力。按规定的速率对试样施加附加的轴向压力,使试样受剪,直至剪破。在剪切过程中同时测记试样的轴向压缩量,计算出相应的轴向应变?2,并绘制在该周压?3作用下的主应力差[(?1-?2)/2]与轴向应变?2的关系曲线,以该曲线上峰值作为该级周压?3作用下的极限应力图的直径。

(4)防护林根系固土作用

国外关于林木根系固土作用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早期的研究多借用农业上作物

抗风倒的研究方法,即侧向或垂直向上整体拉拔对树木整体的侧向抗拉力或垂直抗拔力影响的研究,然后进行林木因土的整体评价。与此同时,为了克服野外实地测定易受的各种限制,一些学者借助丁室内实验,研制了各种模型,从理论上对根系的固土作用加以解释。

2.4综合效益评价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政策性评估。该评估方法是森林主管部门根据经验对所辖区内的森林作出最佳判断而赋予的价值,其典型的方法有美国的阿特奎逊法和德国的普罗丹法。(2)生产性评估。该评估方法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森林游憩的价值至少应该等于开发、经营和管理游憩区投入的成本,其典型方法的直接成本法和平均成本法。(3)消费性评估。该评估方法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森林游憩的价值至少应该等于游客游憩时的花费,其典型方法:游憩消费法。(4)替代性评估。该评估方法以“其他经营活动”的收益作为森林游憩的价值,其典型方法有机会成本法和市场价值法。(5)间接性评估。该评估方法根据游客支出的费用资料求出“游憩商品”的消费者剩余,并以消费者剩余作为森林的游憩价值,其典型方法有旅行费用法。

4.关于各类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的研究

4.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为我国在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写下绚烂的一笔。退耕还林工程就是从保护和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对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

马海芸,雍雅明,刘宗盛[12]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榆中县为例,通过构建小尺度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了该县韦营乡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姚盼盼,温亚利[13]以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为评价对象,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采用林业行业标准( LY/T1721-2008)和专家赋值法,对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刘凯,胡开波,王守强等[14]通过对规范指标筛选原则、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动态更新的指标库等方法实现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化的可行性的探讨,认为指标库可借鉴美国EBI 指标体系管理及更新方法管理指标库。加强对我国效益评价体系的规范化研究,有助于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效益评价的准确客观性、不同时空研究的可较性等。采用指标库方法建立我国退耕还林效益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宋志伟[15]以四川省天朝区退耕还林工程为例对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进行了研究。

4.2防护林

防护林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分指林木的内部结构特征)。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它是中国林种分类中的一个主要林种。在中国,根据其防护目的和效能,防护林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等。

王晓慧,陈永富,陈尔学等[16]以山西省中阳县为试验区,利用遥感监测和地面调查所形成的工程进展基础数据,应用价值量对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计量,并在GIS 支持下获得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图,为评价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提供依据,同时为开展生态补偿提供参考。惠淑荣,王岩,魏忠平等[17]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来选择评价指标,用AHP层次分析法研究了适用于泥质海岸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

4.3公益林

森林的主体区划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块,公益林的具体定义就是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18]。叶龙华,易立飒,莫楚欣等[19]介绍了公益林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广东省近年来公益林生态效益的研究成果,包括涵养水源效益、固土保肥效益、调节小气候效益、固碳释氧效益、净化空气效益、景观游憩效益及生物多样性效益,并对公益林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曹强.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136.

[2]曹强.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概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1):221.

[3]王礼先,王斌瑞,朱金兆等.林业生态工程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9.

[4]彭培好.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的软系统方法论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3,12.

[5]杨林译.森林公益效能的经济评价.国外森林公益效能计量研究,1983,l一10.

[6]邓宏海.森林生态效能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林业科学,1985,2l(l):6l一67.

[7]张建国等.福建森林综合效益计量与评价.生态经济,1994,(5):1-6.

[8]张建国等.福建森林综合效益计量与评价.生态经济,1994,(6):10-16.

[9]李周等.森林社会效益计量研究综述.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6(4):61-70.

[10]孙立达,朱金兆.水土保持林体系综合效益研究与评价.北京:林业出版社,1995.

[11]朗奎建等.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1):1-7.

[12]马海芸,雍雅明,刘宗盛.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益综合评价——以榆中县为例[J].草业科学,2012,29(9):1359-1367.

[13]姚盼盼,温亚利.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4):47-53.

[14]刘凯,胡开波,王守强等.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2,33(1):23-28.

[15]宋志伟.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四川省朝天区退耕还林工程为例[D].西南林业大学,2010,5.

[16]王晓慧,陈永富,陈尔学等.基于遥感和GIS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中阳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5):171-176.

[17]惠淑荣,王岩,魏忠平等. 泥质海岸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2):75-80.

[18]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S].2001.

[19]叶龙华,易立飒,莫楚欣等.广东省公益林生态效益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3,115(4):109-111

高考一轮复习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同步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为南亚、东南亚森林面积变化表。读表,完成1—2题。 1.关于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变化的原因或治理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口的快速增加,持续对种植业的依赖导致毁林开垦 ②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占据大量林地 ③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 ④利用现代科技改良树种是防止森林破坏的有效途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这种变化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是 A.土壤含水率上升B.地下水储量增加C.地表径流变化率减小D.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3—5题。 3.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 A.林内郁闭度大B.林外降雪较多 C.林内气温较高D.林外风速较小 4.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 A.慢,风速较小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 C.快,太阳辐射较强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 5.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A.春季融雪量增加B.融雪速度降低 C.融雪时长缩短D.河流汛期提前 下表示意我国干旱地区(祁连山)不同森林覆盖率与河流枯水期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6—7题。 6.该表直接反映出干旱地区森林可以 A.减少枯水期径流量B.增加枯水期径流量 C.减少洪水期径流量D.增加洪水期径流量 7.针对黑河上游下段枯水期径流量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兴修水利工程蓄水B.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C.落实植树造林规划D.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2019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的林带建设。据此完成8—10题。 8.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

森林——人类的亲密伙伴 ——评价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包括其分类、作用以及所占比重,论述了生态效益在森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关于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 一、森林问题 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类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林地、林木及其空间范围内生长着的的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其生存及发挥作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尽管概念上包括由森林形成的生态环境条件,但传统的林业只是以木材及林产品生产为中心。因此人们长期忽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在森林资源低价或无价的政策指导下,对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式的采伐和不当的利用,导致其数量日趋枯竭,质量日益衰减,根据《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730万公顷,有77个国家及地区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另外,受毁林开荒、择伐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原生林面积702万公顷。 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动消耗)来决定的。 (二)效用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并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即 商品价值=商品的边际效用 商品的边际效用可以用支付意愿(WTP willingness-to-pay)来表示,WTP是指人为获得一种效用而自愿支付的货币资金,是人的偏好的自动货币指标。WTP和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剩余的关系为: 消费者剩余=WTP—消费者实际支出 从中发现如果消费者剩余可以忽略的话,消费者的实际支出等于WTP,可以用商品的价格作为商品的价值;当消费者实际支出为零时,消费者剩余等于支付意愿,可以用这种方法来

林业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分析

林业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分析 时代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创新,特别是对于当前时代背景而言,追求可持续发展往往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各行业的主要需求,而林业也是我国的基础行业,行业的发展也体现出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而研究林业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也是当下环保部门关注的主要话题与理念。而分析林业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也体现出关键的意义和价值。 标签: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分析研究 0引言 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虽然森林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再生性,但是再生往往需要历经较长的周期,而且林业资源也具有更多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因而探索如何合理运用森林资源,从而发挥出其主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也显得格外重要。而就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我县林业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方面入手,将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森林资源的理念及效用概述 一般来说,森林资源的概念可以按照宏观和微观进行诠释,即如在微观方面,森林资源主要是一般的树木,特指大部分的乔木资源;而宏观方面,森林资源储量包含普通树木资源以外,还包含林区及周边范畴的所有树木、植被、生命体等构成的自然环境范畴的整体称谓。 当然,森林资源也是自然环境下包含物种最多,层次最分明,生产效率最高的陆地生态体系,也是多种天然库的集合,包含物种库、资源库、能源库、基因库以及水库等等。因而森林资源的首要效用主要可以体现在,对一定自然范畴内的大气、土地、水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平衡保持效用。特别是针对维护自然环境均衡性及人类生存条件的维持也将带来关键性的价值。此外,森林对于太阳能的利用率最大,并且也包含丰富的生物物种。而生活在森林的生命体也会历经新陈代谢,生物转化、物理效用等多种方式,调整森林的基本环节,甚至对周边临近的生物群体以及环境条件产生显著的影响。当然,森林资源的效用也是多样且丰富的,对于人类而言,森林资源的首要效益体现在林业产品生产方面,即如为人类提供果实、木材等多种基本林业产品,为地区生态环保带来一定的效果,供给人们丰富的物质资源,吸引旅游行业进步与研究,为科研事业提供多种资源库,保证形成具备大量物种资源的天然生产场所,并且也是天然的氧气储存仓库,能够保证空气的基本成本平衡[1]。 2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分析 2.1保水固肥的生态效益价值。对于森林资源来说,生态效益价值首先可以体现在保水固肥方面,首先保水方面,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对比,就是荒山地与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 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 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 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 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 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详实性。 ②日常监测:随时监测有关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等突发事件。 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黄河 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摘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重点讨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基金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保障措施。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必要性;可行性;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 0107-01 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体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严重。所以,森林生态效益补 偿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与我国的可持 续发展方针相适应,有利于中国未来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森林生态效 益环境状况逐渐恶化的今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成为当务 之急。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调整,也是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一 个重要里程碑,它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 生产力。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 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 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 费用等途径设立的森林生态效益保持基金,它是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 议修改制定了《森林法》,首次提出了构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体制 的初步设想。认为目前应由国家担任资金拨付主体,凭借细化的林业部门预算这 一载体,引入民营机制。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资金制度。200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中央财政选择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和2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保持资金的试点单位。这是我国探索建立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良好开端。 2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2.1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开垦了许多荒地,加上森林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 致使野生动物资源锐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2.2 生态公益林它不是以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空气净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牧场保护、护岸固堤、护路、护渠、美化 环境,以及以国防、科研服务为主要目的。其本身的价值很难直接用经济效益指 标来衡量。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是以活立木群落的整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活立 木本身是其生态效益的载体。 2.3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盈。我国广大的生态公益林区大多是贫困地区,贫穷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生态公益林区居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面临着生 存危机。通过国家运用财政补偿的手段扶持为贫困地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 标志着我国长期无偿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历史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一个有偿 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新阶段。 2.4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弥补我国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首先,造林初期投入受到限制。其次,是森林管护费用投入错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它肩负着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以及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当前,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是林业生态效益究竟有多大,如何用货币化形式正确评价?下面就aaa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币场价值法对aaa省林业生态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并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林业生态效益内函 森林是生态建堤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效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波誉为“绿色水厍”。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Im深时, 1hm2 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据日本相关研究,3333 hm2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 00万m3的水库,美国环保署统计资料显示,森林拦截了该国2/3的降水。据有关调查,25

年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 0mm,草地及裸露地每小时仅为10mm及5mm。据不完全统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为裸露地的7倍。 固土保肥效益: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涌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林地下强壮庞大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及各种养分损失的固土保肥作用。据张嘉宾的测定分析,即使是微小的细根,也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0.8mm粗的细根,具有固持13kg土壤能力。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 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改良土壤效益:森林植物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和死根,在水、土、光、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分解与矿化,将逐渐形成有机质、N、P、K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森林以上的自肥作用,极 大减少了人们培育森林施肥投八, 固碳制氧效益: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统计,全球现有森林总储碳量1146Gt,约占土壤和植被所储存碳的46%,且能以各种形式储存,从而有助于缓和全球的温室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的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林建设,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和林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正确评价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情况去年7月,我省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组织完成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全省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4783.3万亩,向国家申报重点公益林面积1969.74万亩。经国家林业局审核,沙河、汝河因不属于淮河一级支流,蟒河因长度不足150公里,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因尚处在待批阶段,合计面积135.56万亩,均未列入国家重点公益林范围。在国家认定的1834.18万亩重点公益林中,天保工程区757.22万亩,非天保工程区1076.96万亩。去年11月,国家安排我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550万亩。我省各级林业部门为扎实管好重点公益林,充分发挥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益,在分配和落实补偿面积的过程中,按照国家下达的不同生态区域类型控制面积及有关要求,一手抓补偿面积的落实、将分配的补偿面积落实到山头地块,一手抓管护责任制的落实、签订护林合同、制定管理办法,为开展重点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奠定了基础。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合理布局,认真落实补偿面积为了扎实做好这一补偿制度实施的基础工作,我们依据各地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资源情况,首先制定了我省落实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面积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的基本要求,确保补偿面积落实到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 二是优先满足国有林地中有林地管护的需要,较好地解决山区国有林场的贫困问题; 三是集体林和其他所有制的林地纳入补偿范围时,必须坚持林权者自愿的原则; 四是不论何种权属,纳入补偿范围的林地要优先安排有林地,其次是疏林地和灌木林;五是以县为单位,当分配面积不能满足区划界定的面积时,应适当集中安排,但不准超越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范围。经过全省林业系统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补偿面积落实任务。据统计,全省各类生态区域第一批重点公益林的补偿面积是: 江河源头77.5万亩、江河两岸197.2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5.3万亩、大型水库周围140.4万亩、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9.6万亩。共涉及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13个自然保护区实施单位、22个国有林场、27个集体林场,共计1608个林班、18379个小班,涉及乡(镇)170个、村1286个、林农61936户,初定护林员3350名。 (二)建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公益林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省林业厅成立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全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所涉及的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管护单位都确定了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部分重点县在林业局内设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选调技术人员,专门负责重点公益林的管理工作。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提 要 通过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的森林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生态林业工程的发展状况,运用软系统方法 (ssm)、综合集成法(sim)、定性中的广义归纳法和系统工程 (se) 的知识,针对森林系统及其效益评价系统均为软系统,形成了软系统综合集成法 (ssmii),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软件支撑,利用专家知识库和实测数据库,建立了生态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评价指标体系 软系统 综合集成法(ssmii) 权重 分 类 中图法 f326.24 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而环境十分脆弱的情况下,防护林体系对环境的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已广泛成为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识,且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均在探索以其指导林业生产活动。对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应明确其目标,并提出衡量它的标准与指标,以及度量、测定各项指标的方法,然后才能对森林类型,森林类型组合后对一个森林集水区、一个林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森林经营现状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作出恰当的评估,继而才能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手段,取得林业经济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持。然而,评价森林,尤其是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在我国乃至世界均属一项探索工作,为此就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客观、简捷、实用,又能得到政府官员、林学、生态、环境等专家和公众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研究采取“共同建构”方法。目前,世界上正处于森林可持续发展标准与指标的研制高潮,而对其实验性实施只处于试点阶段。 1 国内外森林效益的评价与指标体系的研制进展 [1~7] 自从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对森林持续利用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已展开了国际性广泛的研讨和协调行动,一些国家制定了国家级标准与指标,少数国家开展了示范区的实验性研究。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森林经营指标与标准有:①蒙特利尔行动纲要(温带与北方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提出了 63 个指标;②亚马逊行动(amaironia process),分 3 个方面,即国家水平的 41 个指标,经营单位水平的 23 个指标,为全球服务水平的 7 个指标;③赫尔辛基行动,提出了 28 个指标;④国际热带木材组织 (itto) 指标,分两方面,即国际水平的指标 27 个;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指标 23 个。另外还有森林政府间工作组 (iwcf)、印度一英联邦活动、森林管理委员会(fsc)、森林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委员会 (wsfsd)、国际林业研究中心(cifor) 在 1994 年 12 月开展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国际对话,有世界各国 50 余名代表参加,发表了相应文件,还组织了在加拿大、印尼、巴西和非洲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实施示范。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森林效益的评价与指标体系研究才起步。仅对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林业既就是一项产业,又就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生态与社会效益,它肩负着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以及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当前,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就是林业生态效益究竟有多大,如何用货币化形式正确评价?下面就aaa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币场价值法对aaa省林业生态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并加以分析与说明。 一、林业生态效益内函 森林就是生态建堤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效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与地表径流、改善水质与调节水温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就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 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 波誉为“绿色水厍”。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Im深时, 1hm2 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据日本相关研究,3333 hm2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 00万m3的水库,美国环

保署统计资料显示,森林拦截了该国2/3的降水。据有关调查,25年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 0mm,草地及裸露地每小时仅为 10mm及5mm。据不完全统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为裸露地的7倍。 固土保肥效益: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山体滑坡或泥石流) 等。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涌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林地下强壮庞大 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水土 流失造成的土壤及各种养分损失的固土保肥作用。据张嘉宾的测定分析,即使就是微小的细根,也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 0.8mm粗的细根,具有固持13kg土壤能力。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改良土壤效益:森林植物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与死根,在水、土、光、温与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分解与矿化,将逐渐形成有机质、N、P、K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森林以上的自肥作用,极 大减少了人们培育森林施肥投八, 固碳制氧效益: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就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统

2019届高考地理专讲讲义考点45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考点45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考点热度★★★☆☆] 一、知识整合 ㈠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 1.分布及现状 ⑴分布: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俄罗斯、加拿大;B热带雨林(原始林)——南美亚马孙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东南亚马亚群岛 ⑵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⑴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⑵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㈡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㈢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提示] 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㈣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㈤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图文拓展】 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对应的含义如下: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雨水对地面的侵蚀,森林的土质疏松,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使地表径流减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3.雨林地区植物茂密的原因 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物可连续不间断地迅速生长,因而形成了高大茂盛的植物群落。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

3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是一项工作量大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森林生态效益的多样性、各国国情和计量目的的不同、以及人们对这一领域研究程度的限制,生态效益经济计量方法表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3.1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分类 ()l价值法 V(alueMhetdo)。该方法主要以产生生态效益的森林效能所承担的价值量,或以森林效能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社会劳动节约量,作为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值,一般用货币额表示。其主要方法有:替代品市场法、消耗法、效能价值分解法、再生产费用倍乘法、补偿法、加权推比法、估计法等。 (2)效益法B(neetfiMcthdo)。该方法完全撇开培育森林所投入的劳动量,以森林诸效益造成的社会劳动节约,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并用货币额表示。运用这种方法的程序是:首先确定森林诸效益的等效益物及其等效益调整系数;其次确定随时间变化的森林诸效益在特定时期内的空间作用范围和作用程度;最后根据森林诸效益在各年度的空间作用及其程度,借助于等效益物及其调整系数,计算出分年度的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 (3)效能法(FunctoinMethdo)。该方法以采取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效能作用相似的结果作为计算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的依据。它既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额表示。用货币额表示时,有形产品由凝结在产品中的价值量确定,无形产品用可比产品的价格换算。森林无形产品效益计量值一般采用类比法或效能置换法计算。 3.3.2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对象分类 (1)效果评价法。该方法是根据森林综合效益的利用程度,如以森林影响范围内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水资源的增加以及土壤流失量的减少等对森林生态效益做出经济评价。目前,森林的涵养水源效益、保持水土效益、保护农田效益的经济计量等都普遍采用此类方法。 (2)消耗评价法。该方法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以森林中凝结的劳动价值量为依据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大小,注重森林诸效益如何分担凝结在森林中的价值量,而不注重森林效益对社会产生的实际使用。这两类方法的着眼点是不

留坝县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

留坝县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 【摘要】21世纪的时代特征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森林作为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任。同时,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长期以来人类只看重森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导致人类面临一系列的生态安全问题。建立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评估机制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旨在建立留坝县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体系对留坝县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进行量化。使林业的发展能够承载经济的发展。 【关健词】汉中市;留坝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 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概念及其内涵 林业生态效益指的是森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固土保肥、固碳制氧、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等多种效益。林业的社会效益指的是林业的宗教、文化、艺术效益、景观效益和物种保护效益等等。森林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强大的资源库,具有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多种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也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相比林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贡献要大很多。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天然基因库,不仅为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间还为人类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条件,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载体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支撑。 2 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分析 陕西省留坝县林地面积为176416.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6%,其中有林地面积166348.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8.3%,占全县林地面积的94.3%,林地面积之大显示其林业资源的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8.3%,覆盖率高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留坝县林地面积中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五大林种齐全。结构安排也相对合理。森林资源相对较高,后备资源也较为丰富。 2.2 留坝县林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林业生产周期长,使得一些隐藏的问题在现阶段还没有显示出来。林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像承包合同不规范,使用权和收益权模糊等。其次,个别镇在改革进程和质量上没有做到统一,造成一地多征、土地属性不确定的现象。此外,林农对现有政策抱怀疑态度,林业政策的反复多变使得林农不敢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再次,林权流转机制不健全,这会一定程度上阻碍林业发展规模经济。最后,留坝县林业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随着世界各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展,其综合效益后评价的作用正逐步得到重视,综合效益后评价工作正逐渐得以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后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综合效益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Research on the benefit evalua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function is gradually getting attention,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 Post Evalua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field. In this paper,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alysis. Key words:Forestry ecological;Engineering benefit evaluation;Index system; Progress of research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1]。林业生态工程目的是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有效地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分配在森林与环境之间,通过人的调节作用,使其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2]。 进入21世纪,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选定、可行性研究、规划、审核、实施、等各环节工程都得到了加强和规范。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大批林业生态工程。“十一五”期间,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林业生态工程已经或即将建设期满,这些林业生态工程是否取得了预期效益,都需要通过评价加以确定。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又称为林业生态效益后评价,主要指对已实施或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评价,以确定工程建设体现出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发挥的程度以及后续发挥潜力的大小等:从微观角度看,它是对单个林业生态系统的分析评价;从宏观角度看,它是对整体社会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的评价和反思。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内容;我国开展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

生态效益评价

讨论题目什么是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有哪些实用范围?发展趋势如何?一、生态效益评价1)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2)下面来讲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3)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4)在前三条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是指对项目从建造到生产过程中的所创造的生态效益进行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统计与描述,评价项目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影响。总结: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目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所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考虑项目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与价值,来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开始项目。以求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二、生态效益评价内容:1.从生态环境因素分:(1) 地质(2) 水文(包括地表水、水域和地下水) (3) 土壤(土质、水土流失、植被等) (4) 气象(5) 自然资源(动植物、矿产等) (6) 人口(人群健康、居民迁移等) (7) 自然景观、古迹等(8) 工农业生产(农作物、渔业、牧业、工农业产值等) (9) 生活设施 2.从生态效益的经济效果来分:1)环境收益一种理解:是由于项目的实施直接使环境质量提高而引发的收益。这种收益一般可用市场价值法估计,即估计项目实施前后各环境因素质量提高的市场价值。另外一种理解:是由于项目的实施使环境损失减少, 则项目实施前后环境损失的差值为该项目的环境收益。2)环境损失与环境收益相反,指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不利的环境变化。3)环境费用环境费用指经济活动中为消除不良环境影响所必需的消耗, 通常包括环境工程投资、环保工程运行费用及其它环境保护费用。 3.从生态效益作用的对象来分:以公路工程项目为例来说明:1)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公路在建设实施和运营过程中对沿线地区的动植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分布概况、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和自身的价值等方面的调查, 分析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 评价公路项目的建设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状况, 主要评价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2)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指由于公路建设破坏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 主要发生在公路施工期和运营初期。由于工程防护措施和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 水土流失到运营后期将基本稳定。主要是通过对公路施工中高填、深挖路段的坡面、取弃土场地以及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病害的调查, 分析由于公路施工引起地质类别、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现状的变化, 对沿线水土流失的影响, 并提出治理措施或对策建议。3)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通

浅谈森林资源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

文章编号:1006-6993(2010)04-0111-02 浅谈森林资源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 高娃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业物质公司,牙克石 022150)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 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森林资源被认为是保障地球前途、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积极开展森林资源的社会、生态效益的经济评 价。 关键词:森林资源;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评价中图分类号:S718.56 文献标识码:B 森林资源,从广义上讲,是指林木、竹类和林区范围内其他植物和动物以及林地资源(含水资源)的总称;从狭义上讲,仅指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植物组成部分,简称森林。 森林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产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基础。 如同森林可以生产木材一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森林的产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产品。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庇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护牧(草)场、减灾防灾、维护水利设施等方面均发挥了显著作用。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可以通过劳动投入和林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均有利于提供就业机会,对林区经济加快发展、林区群众致富奔小康和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产品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特性:一是它不具有实物性,无法通过直接的交换关系实现其价值;二是它的消费过程无法界定,人们随时随地可以享用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而不必立刻为这种享用付费。因而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就表现为林业生产的外部效益,同时表现为巨大的社会效益,被社会全体公众免费享用。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的社会、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工作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1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 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森林资源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产生的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效益进行货币计量,即对森林资源具有的诸种功能效益进行的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评判和估价,其目的就是以货币为表现手段来表示森林资源的间接效益的多少。2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经济评价的实质 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的实质是森林资源效能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的经济评价,是一定森林资源所能产生社 会、生态效果的货币表现。3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经济评价的作用森林资源的社会、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在宏观上为政策制定和宏观资源配置服务;在微观上为企业的经营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 4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经济评价的方法简介4.1防护林的防护效益评价 Z 1= n i =1 P i (Q i 1-Q i 0) 式中:Z1--防护林防护效益经济评价值;Q i 1--第i 个单位受益后的产量; Q i 0--第i 个单位受益前的产量;P i --第i 个单位产品的价格。 4.2森林资源涵养水源效益的经济评价4.2.1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W =n i =1 P i X t i 式中:W --涵养水源增加生物产量的经济评价值; X--增加水量;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高娃(5),女(蒙古族),辽宁省阜新人,经济师第33卷第4期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v o.l 33.NO .42010年8月Inner M o ngolia Forestry Investi gatio n and Desi gn August .2010 :2009-04-10 :199-.

林业生态效益

河南发布《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 2012-08-13 08:34 来源:中广网河南分网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记者赵飞周林林))8月12日上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三门峡甘山国家森林公园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经评估,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4750.27亿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为3830.10亿元,湿地生态效益价值为920.17亿元。截止2011年,河南全省森林总的碳储量为1.22亿吨,其中,乔木林碳储量为8107.06万吨,疏林碳储量为32.70万吨,散生木碳储量为326.72万吨,四旁树碳储量为2393.47万吨,竹林碳储量为90.07万吨,经济林碳储量为491.78万吨,灌木林碳储量为756.77万吨,发挥了巨大的碳汇作用。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心和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的专家,按照国家林业局2011年3月31日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根据河南省森林及湿地资源等资料,共同完成了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评估项目。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护农田、森林游憩、节能减排等9个方面共26项指标计算出了河南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按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游憩、蓄水调洪、净化水质、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6项指标计算出了河南省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2011年,全省共有林地面积552.27万公顷,其中,乔木林面积368.65万公顷,竹林面积2.46万公顷,灌木林面积85.27万公顷,四旁树折合有林地面积80.09万公顷;散生木折合有林地面积14.37万公顷,疏林地折合有林地面积1.43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22.68%。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3个,面积75.9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1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分别达到30处和71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