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积的乘方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相关运算,从幂的乘方过渡到积的乘方,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通过法则的推导和比较让学生自觉运用法则进行整式的运算。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积的乘方。

教学难点: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5分钟)

1、计算:10×102×103=___ (x5)2=___

2、回忆:

(1)叙述同底数幂乘方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2)叙述幂的乘方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新授(25,)

1、问题: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3×104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v=(3×104)3(cm3)

2、计算(3×4)2与32×42,(你会发现什么?)

填空:

∵(3×4)2=___=___

32×42=___=____

∴(3×4)2 ____32×42

再如(2×3)3与23×33

∵ (2×3)3=___=___

23×33=___=___

∴(2×3)3 ___ 23×33

结论:(3×4)2与32×42相等,(2×3)3 与 23×33相等

展示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积的乘方法则,并会正确运用解决有关问题。

3、观察,猜想:

(ab)3与a3b3是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

(ab)3=(ab).(ab).(ab)=(a.a.a) .(b.b.b)=a3b3

乘方的意义乘方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方意义

(教师板书推算过程,让学生说出每一步变化的依据)

思考:积的乘方(ab)n(n为正整数)

(n个ab)

证明:(ab)n= (ab).(ab).………(ab)(n个a)(n个b)

=(a.a.……… a).(b.b.……… b)

=a n b n

(由一个学生板演推导过程)

这证明以上猜想是正确的。

积的乘方法则语言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用字母表示:(ab)n=a n b n(n为正整数)

推导: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等于什么?

(abc)n=a n b n c n(n为正整数)

判断:(1)(ab2)3=ab6()(2)(3xy)3=9x3y3()

(3)(-2a2)2=-4a4()(4)-(-ab2)2=a2b4 ( )(5)(-7∕3)5.(7∕3)5=(-7∕3×7∕3)5=-1 ( )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积的乘方要注意:

(1)每一个因式都要“乘方”

(2)符号问题。

4、出示例2

(1)(2a)3(2)(-5b)3

(3)(xy2)2(4)(-2x3)4

(由四个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师生共同评析)

三、反馈训练(10分钟)

1、第144面练习(口答)

2、计算:

(1)(-2x2y3)3(2)(-3d3b2c)4

3、试一试:

(1)a3.b4+(a2)4+(-2a4)2

(2)2(x3)2.x3-(3x3)+(5x)2.x3

4、一起探讨

(1)(0.04)2000×〔(-5)2000〕2=?

(2)已知:2m=3,2n=5求23m+2n的值。

四、小结与检测(5分钟)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积的乘方,幂的运算三个性质。

a m a n=a m+n,(a m)n=a mn,(ab)n=a n

b n(m、n为正整数)

2、运用积的乘方法则时要注意:

(1)每一个因式都要“乘方”

(2)符号问题。

3、检测:

(1)a6y3=()3(2)81x4y10=()2(3)若(a3y m)2=a n y8,则m= n=

(4)32000×(-1∕3)2000 = (5)35×25=

五、作业设计:

1、第80页第1、2题(见教材)

2、已知a x=2,b x=3,求(ab)2x的值。

3、已知x2n=5,求(1∕5x3n)2-2(x2)2n的值。

14.1.3《积的乘方》教案

学科:数学授课教师:张辉贤年级:八总第课时课题14.1.3 积的乘方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 的意义; (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 理的表达能力;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情感价值观 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 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积的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媒体资源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学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知识回顾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2.叙述幂的乘方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字母表示: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 字母表示:(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 学生思 考并回 答 复习 知识 积的乘方1、计算(1)(ab)3;(2)(ab)5;(3)(ab)n; 2、从上述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的积. 即:(ab)n=a n·b n 积极 探究 发现 法则 应用法则1、例题:计算 (1)(2 a)3;(2)(-5b)3; (3)(-2xy2)2;(4)(-2 x 3)4. 2:练习:P98页:练习(1)--(4) 学生 板演 巩固 法则 灵活应用1、逆用公式:b a ab n n n= ) (即) (ab b a n n n=探究 合作 逆用 法则

2、① 1617 . 0.125)(8) - (; ② 2004 2003 3 .(2) 5 5 () 13 -;③15153 .(2) (0.125)-. 3、已知2m=3,2n=5,求23m+2n的值. 4、猜想是否可以把(ab)n=a n b n推广?即(abc)n=a n b n c n吗? 大家可以亲自推理一下. 交流 综合应用计算(1)a3·a4·a+(a2)4+(-2a4)2; (2) 2(x3)2 ·x3-(3x3)3+(5x)2 ·x7 讨论 交流 提高 深化 课堂小结1、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的积.即:(ab)n=a n·b n 2、逆用公式:) (ab b a n n n= 作业布置1、P104页:习题14.1:第1:(5)、(6),2题 2、课课练 教学反思

积的乘方 优秀教案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4.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②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是什么?幂的乘方的法则是什么? 2.计算:①(-a3)5·(-a2)3②3(a2)3-2(-a3)3 3.提问:根据乘方的意义,回答(ab)2表示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练习。 (1)(2×3)3=216,23×33=216;(-2×3)3=-216,(-2)3×33=-216。 (2)(ab)n=(ab)·(ab)……(ab)(n)个=(a·a……a)(n)个·(b·b……b)(n)个=a n b 推广:(abc)n=a n b n c n(n是正整数)。 2.归纳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即:(ab)n=a n b n(n是正整数)。 3.典例解析。 计算:①(ab)3; ②(-3xy)3;

③(-2×104)3; ④(2ab2)3。 三、课堂训练。 1.计算:①-(-3a2b3)2; ②(2a2b)3-3(a3)2b3; ③(-0.25)2008×(-4)2009. 点拨精讲:可从里向外乘方也可从外向内乘方,但要注意符号问题。在计算中如遇底数互为相反数指数相同的,可反用积的乘方法则使计算简便。 2.填空:4m a3m b2m=_____。 3.拓展应用。 ①已知x n=5,y n=3,求(x2y)2n的值。 ②已知a=255,b=344,c=533,试比较a、b、c的大小。 四、小结归纳。 本节课学习了积的乘方的性质及应用,要注意它与幂的乘方的区别。

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幂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难点 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及应用. 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情境引入、探究新知、落实基础、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幂的意义及幂运算的运算法则: 1.幂的意义: n a n a a a a= ? ? ? 个 2.a m·a n=a n m+(m、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活动目的:本堂课的学习方法仍是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已学习的知识经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推导出本课新知,增进学生符号感.而这个过程离不开旧知识的铺垫,幂的意义知识在本节课中仍旧是法则推导的主要依据,其地位不可小觑,而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推导过程,其中包含的算理知识在本堂课中仍是精神主旨,因而复习要细致.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根据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带领学生回忆并探讨以下实际问题:

1.乙正方体的棱长是2cm ,则乙正方体的体积V 乙=cm 3. 甲正方体的棱长是乙正方体的5倍,则甲正方体的体积V 甲=cm 3 . 2.乙球的半径为3cm ,则乙球的体积V 乙=cm 3 甲球的半径是乙球的10倍,则甲球的体积V 甲=cm 3. 如果甲球的半径是乙球的n 倍,那么甲球体积是乙球体积的倍. 地球、木星、太阳可以近似地看作球体.木星、太阳的半径分别约是地球的10倍和10 2倍,它们的体积分别约是地球的倍和倍. 活动目的:正方体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几何体,它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琅琅上口,但是当其棱长扩大一定的倍数后,新的正方体体积与原来正方体体积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这是学生以前很少考虑过的. 课本上的问题情境从木星、太阳和地球的体积大小入手,直观的表现体积倍数之间的关系,非常吸引人.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幂的乘方运算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幂的意义,独立得出木星、太阳的体积分别约是地球体积103和106倍. 第三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1.通过问题情境继续研究:为什么()6321010=?让学生清楚运算之间的关系,题目所描述的是10的2次幂的三次方,其底数是幂的形式,然后根据幂的意义展开运算,去探究运算的过程. 2.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 (1)(62)4;(2)(a 2)3;(3)(a m )2;(4)(a m )n . 仿照前面,来研究以上四个题目的运算情况,实际上做到(3)题时可以猜想(4)题的结果,也为后面幂的乘方的法则推导带来指导性.完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活动目的: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大,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有成功的体验. 第四环节:落实基础 活动内容: 【例】计算: (1)(102)3;(2)(b 5)5;(3)(a n )3; (4)-(x 2)m ;(5)(y 2)3·y ;(6)2(a 2)6-(a 3)4. 随堂练习 1.计算: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及反思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及反思 无用置疑,设计好一个好教案,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是有很大作用,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中数学,供各位教师参考。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数学教案: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法则的理解与掌握,难点是法则的灵活运用. 1.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 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 的推导是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幂的乘方不能和同底数幂的乘法相混淆,例如不能把 的结果错误地写成 ,也不能把 的计算结果写成 . 幂的乘方是变乘方为(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的)乘法,如 ;而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变(同底数的幂)乘为(幂指数)加,如 .

2.积和乘方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 ( 为正整数).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例如: 3.不要把幂的乘方性质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混淆.幂的乘方运算,是转化为指数的乘法运算(底数不变);同底数幂的乘法,是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底数不变). 4.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三个运算性质是整式乘法的基础,也是整式乘法的主要依据.对三个性质的数学表达式和语言表述,不仅要记住,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这三个幂的运算中,要防止符号错误:例如, ;还要防止运算性质发生混淆: 等等. 三、教法建议 1.幂的乘方导出的根据是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教学时,也要注意导出这一性质的过程.可先以具体指数为例,明确幕的乘方的意义,导出性质,如 对于从指数连加得到指数相乘,要根据学生情况多作一些说明.以为例,再一次说明 可以写成 .这一点是导出幂的乘方性质的关键,务必使学生真正理解.在此基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积的乘方》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 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103cm, 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该正方体的体积为V=(2×103)3cm3 提问: 体积V=(2×103)3cm3 ,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底数是2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它是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 一个运算法则? 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秒. 三、自主探究,引出结论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①(ab)2=(ab)?(ab)=(a?a)?(b?b)=a( )b( ) ②(ab)3=______=_______=a( )b( ) ③(ab)n=______=______=a( )b( )(n是正整数) 2.分析过程:

①(ab)2=(ab)?(ab)=(a?a)?(b?b)=a2b2; ②(ab)3=(ab)?(ab)?(ab)=(a?a?a)?(b?b?b)=a3b3; ③(ab)n==()?()=a n b n 3.得到结论: 积的乘方:(ab)n=a n?b n (n是正整数) 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也就是说积的乘方等于幂的乘积. 4.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 a n? b n=(ab)n(n为正整数) a n? b n=()?()──幂的意义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a?b)n──乘方的意义 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四、小结: 1.总结积的乘方法则,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2.幂的三条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

14.1.3 积的乘方教案

14.1.3积的乘方 一、教学目标 通过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幂的意义,通过推理得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理解这个性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提问: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1×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它的体积应是V=(1.1×103)3cm3. 这个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应如何计算? 二、互动新授 【探究】填空,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1)(ab)2=(ab)·(ab)=(a·a)·(b·b)=a( )b( ); (2)(ab)3=__________=__________=a( )b( ). 学生探究的经过: (1)(ab)2=(ab)·(ab)=(a·a)·(b·b)=a2b2,其中第一步是用乘方的意义,第二步是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三步是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第(2)题. (2)(ab)3=(ab)·(ab)·(ab)=(a·a·a)·(b·b·b)=a3b3. 【引导】如何计算(ab)n(n为正整数)呢? 一般地,对于任意底数a,b与任意正整数n,(ab)n=(ab)·(ab)·…·(ab)n个ab=a·a·…·an个a·b·b·…·bn个b=a n b n. 因此,我们有(ab)n=a n b n(n为正整数). 即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例3】计算: (1)(2a)3;(2)(-5b)3;(3)(xy2)2;(4)(-2x3)4. 【解】 (1)(2a)3=23·a3=8a3; (2)(-5b)3=(-5)3·b3=-125b3; (3)(xy2)2=x2·(y2)2=x2y4; (4)(-2x3)4=(-2)4·(x3)4=16x12.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教案】14.1.3积的乘方

14.1.3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符号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成一个体系,研究方法类同,有前两节课做基础,本节课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幂的运算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还是就上节课开课提出的问题: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1×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它的体积应是V=(1.1×103)3cm3. [师]这个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 [生]不是,底数是1.1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我认为应是积的乘方才有道理.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法则??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秒. Ⅱ.导入新课 老师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尝试、归纳. 出示投影片

学生探究的经过: 1.(1)(ab )2 =(ab )·(ab )= (a·a)·(b·b)= a 2b 2,其中第①步是用乘方的 意义;第②步是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③步是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2)、(3)题. (2)(ab )3=(ab )·(ab )·(ab )=(a·a·a)·(b·b·b)=a 3b 3; (3)(ab )n =()()()ab ab ab n 个ab =()a a a n 个a ·()b b b n 个b =a n b n 2.积的乘方的结果是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也就是说积的乘方等于幂的乘积. 用符号语言叙述便是: (ab )n =a n ·b n (n 是正整数) 3.正方体的体积V=(1.1×103)3它不是最简形式,根据发现的规律可作如下运算: V=(1.1×103)3=1.13×(103)3=1.13×103×3=1.13×109=1.331×109(cm 3) 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可以发现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ab )n =a n ·b n (n 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4.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 a n · b n =(ab )n (n 为正整数) 分析这个等式:左边是幂的乘积,而且幂指数相同,右边是积的乘方,且指数与左边指数相等,那么可以总结为: 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看来这也是降级运算了,即将幂的乘积转化为底数的乘法运算. 对于a n ·b n =(a·b)n (n 为正整数)的证明如下: a n · b n =a ·a ·a ···b ·b ·b ···=(ab)(ab)(ab)····(ab) =(a·b)n ──乘方的意义 5.[例3]计算 (1)(2a )3=23·a 3=8a 3. (2)(-5b )3=(-5)3·b 3=-125b 3. (3)(xy 2)2=x 2·(y 2)2=x 2·y 2×2=x 2·y 4=x 2y 4. (4)(-2x 3)4=(-2)4·(x 3)4=16·x 3×4=16x 12. (学生活动时,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并能做简单的应用.?可以作如下归纳总结: 1.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即(ab )n =a n ·b n (n 为正整数). 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如(abc )n =a n ·b n ·c n (n 为正

积的乘方教案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卢秀玲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的乘方的意义,学会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法则的推导过程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务实的学习态度.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教学重点: 掌握积的乘方法则;正确区分积的乘方、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相乘等多种运算.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探究、讲和练相结合.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问题:你能心算出吗?(引出课题]§9.9 积的乘方)

二、概念分析 1、实例1 已知一个立方体的棱长是2a,求这个立方体的体积。(请一位学生口述回答。) 解:体积= = = (根据乘方的意义)= (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答:立方体的体积是。 由实例1得到等式 = 。 阐明:何为积的乘方?——从底数的运算关系入手——底数2a中,2与a的运算关系是乘法。 提问:由等式 = ,你能发现积的乘方的结果有什么特别之处? (2与a都进行了3次方。) 师:对。2与a的积进行3次方就等于2的3次方与a的3次方的积。实例2 计算——推广到积里的因式是抽象的字母的情况。 解: = = 。 指明:字母可表示数、单项式或多项式。 2、继续推广到指数为n(n为正整数)时的情况,即推导积的乘方法则: = 。

如果n是正整数,那么 = = = 。 师:这个公式表明的就是积的乘方法则。 请一位学生用数学语言口述此公式: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研讨: 师:当3个或3个以上因式乘方时,是否也具有这一性质,即 = 。生:有。师:对。而且推导过程是一样的。(推导省略) 师:这说明积里有3个因式时,积的乘方法则仍然成立。那么,积里有3个以上因式时法则也成立吗? 生:也成立。师:积的乘方法则对积里的因式的个数没有限制。 给出一反例来强调积的乘方法则中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对吗? 生:不对,因为3也要进行3次方。 三、例题讲解 【例1】计算:①;②;③;④;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积的乘方》教案

第2课时积的乘方 1.经历积的乘方法则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掌握积的乘方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根据乘方的意义计算: (1)(2x)3; (2)(ab)3; (3)(ab)n. 解:(1)(2x)3=2x×2x×2x=(2×2×2)·(x·x·x)=23x3=8x3; (2)(ab)3=ab×ab×ab=(a·a·a)·(b·b·b)=a3b3; (3)(ab)n=ab·ab·…·ab=(a·a·…·a)·(b·b·…·b)=a n b n. 观察上述计算的结果,你能总结出这种运算的法则吗?试试看,你一定行!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积的乘方 【类型一】直接利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 计算:(1)(-5ab)3;(2)-(3x2y)2; (3)(- 4 3ab 2c3)3;(4)(-x m y3m)2. 解析:直接应用积的乘方法则计算即可. 解:(1)(-5ab)3=(-5)3a3b3=-125a3b3; (2)-(3x2y)2=-32x4y2=-9x4y2; (3)(- 4 3ab 2c3)3=(- 4 3) 3a3b6c9=- 64 27a 3b6c9; (4)(-x m y3m)2=(-1)2x2m y6m=x2m y6m. 方法总结: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时,注意每个因式都要乘方,尤其是字母的系数不要漏乘方. 【类型二】积的乘方在实际中的应用 太阳可以近似地看作是球体,如果用V、R分别代表球的体积和半径,那么V= 4 3πR3,太阳的半径约为6×105千米,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千米?(π取3) 解析:将R=6×105千米代入V= 4 3πR 3,即可求得答案. 解:∵R=6×105千米,∴V= 4 3πR 3= 4 3×π×(6×10 5)3=8.64×1017(立方千米). 答:它的体积大约是8.64×1017立方千米. 方法总结:读懂题目信息,理解球的体积公式并熟记积的乘方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七年级数学“积的乘方”教案(2个课时)

9.9 积的乘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的乘方的意义 2.会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有关的计算 3.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过程,归纳出积的乘方法则 二.教学重点: 1.积的乘方法则的归纳 2.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正确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法则 1.观察:()()()5 ? ? = 32? ? 5 5 3 3 ()()5 ? ? = 5 3 3? 25 2 = 3? 2.按以上方法,完成下列填空 ()35 = 2?()()() ()() = = ()=4 xy =

3. 试归纳一般的积的乘方的法则 ()()()()ab ab ab ab n ??= ()()b b a a ????= n n b a = 4.述积的乘方的法则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的的幂相乘。 5.推广:上述法则对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积的乘方是否也适合? ()_________=n abcd (二)、应用法则 例:计算下列各式 (1)()43a 解:原式443a ?= 481a = (2)()32mx - 解:原式()3332x m -= 3 38x m -= (强调:注意每个因式都要乘方,不要遗漏任何一个因式,并注意符号的确定) (3)()32xy - 解:原式()()3 23321y x -= 6 3y x -= (强调:底数中的负号,可看作系数是1-) (4)2232?? ? ??-xy 解:原式()222232y x ??? ??-=

4294y x = (5)()n a 2- 解:原式()n n a 221-= n a 2= (6)()12+-n a 解:原式=()12121++-n n a 12+-=n a (进一步理解之前找到的规律: 当n 为偶数时,()n n a a =- 当n 为奇数时,()n n a a -=-) (三)、巩固应用 课本P33 练习9.9 (四)、课后小结 (1) 口述积的乘方法则 (2) 简单地说:积的乘方等于乘方的积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P15 习题9.9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积的乘方教案

第2课时积的乘方 1.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重点) 2.掌握积的乘方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难点)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提问: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和幂的乘方公式是什么?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 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幂的乘方公式: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2.肯定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今天学习幂的运算的第三种形式——积的乘方.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积的乘方 【类型一】直接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 计算:(1)(-5ab)3; (2)-(3x2y)2; (3)(-4 3ab 2c3)3; (4)(-x m y3m)2. 解析:直接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计算即可. 解:(1)(-5ab)3=(-5)3a3b3=-125a3b3; (2)-(3x2y)2=-32x4y2=-9x4y2; (3)(-4 3ab 2c3)3=(- 4 3) 3a3b6c9=- 64 27a 3b6c9; (4)(-x m y3m)2=(-1)2x2m y6m=x2m y6m. 方法总结: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时,注意每个因式都要乘方,尤其是字母的系数不要漏乘方. 【类型二】含积的乘方的混合运算 计算: (1)(-2a2)3·a3+(-4a)2·a7-(5a3)3; (2)(-a3b6)2+(-a2b4)3. 解析:(1)先进行积的乘方,然后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求解;(2)先进行积的乘方和幂的乘方,然后合并. 解:(1)原式=-8a6·a3+16a2·a7-125a9=-8a9+16a9-125a9=-117a9; (2)原式=a6b12-a6b12=0. 方法总结:先算积的乘方,再算乘法,然后算加减,最后合并同类项.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运用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法则进行幂的有关运算. 【主体知识归纳】 1.幂的乘方 (a m )n =a mn (m 、n 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2.积的乘方 (ab )n =a n b n (n 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积的乘方的推广 (abc )n =a n b n c n (n 是正整数). 【基础知识精讲】 1.幂的乘方法则的条件是“幂”的乘方,结论是“底数不变,指数相乘”.这里的“底 数不变”是指“幂”的底数“a ”不变.例如,(a 3)2=a 6. 其中,“幂”的底数是“a ”,而不是“a 3”. 指数相乘是指“3×2”. 2.积的乘方是将“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例如:计算(-3ab )2. 括号内的因式分别为:-3、a 、b . 结果应为:(-3ab )2=(-3)2·a 2·b 2=9a 2b 2. 而式子(a +b )2就不可以写成a 2+b 2,因为括号内a 与b 是“加”的关系,不是“乘” 的关系. 3.若一个式子中既有幂的乘方,又有积的乘方,也有同底数幂的乘法,则应按照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4.逆用法则的好处,在上一节内容中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同样,在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中,逆用法则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题精讲】 例1.计算: (1)(a 5)2; (2)(c n )2; (3)[(- 2 1)3]2; (4)(2b 2)5; (5)(-a 2)3; (6)[-2(a -b )2]2. 解:(1)(a 5)2=a 5×2=a 10; (2)(c n )2=c n ×2=c 2n ; (3)[(- 21)3]2=(-21)3×2=(-21)6=64 1; (4)(2b 2)5=25·(b 2)5=32b 10; (5)(-a 2)3=(-1)3(a 2)3=-a 6; (6)[-2(a -b )2]2=(-2)2[(a -b )2]2=4(a -b )4. 例2.计算: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积的乘方 第 3 课时 设计人 谢继伟 审核人 执教人 教学预设时间 一、 学习目标: 1、 经历探索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 熟练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3、 会进行积的乘方运算。 二、学习“三点”: 重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理解及其应用 难点:积的乘方的推导过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易错点:而不该强硬地死记公式,只有在理解的情况下, 才可以对积的乘方的运算灵活地应用。 三、课堂流程: (一)、温故 1.出示计算题: (1)x 2·x 5= (2)y 2n ·y n+1 = (3)(x 4)3= (4) (a 2)3·a 5= 2.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3.复习幂的乘方法则 (二)、导新 4.出示计算题: (1)x 2·x 5= (2)y 2n ·y n+1 = (3)(x 4)3= (4) (a 2)3·a 5= 5.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6.复习幂的乘方法则 (三)、指导自学 快速自学教材P48-49“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探究: (1)趣味猜想(感性认识) 若(ab )2= a 2b 2 则(ab )3= a ( )b ( ) (ab )n =a ( )b ( ) (2)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验证你的猜想吗?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1)(ab )2=(ab )·(ab )=(a·a )·(b·b )=a ( )b ( ) (2)(ab )3=______=_______=a ( )b ( ) 课前修订或操作 注意事项

(3)(ab )n =______=______=a ( )b ( )(n 是正整数) (3)把你发现的规律用文字语言表述,再用符号语言表达. 2.教师引导分析: (1)(ab )2 =(ab )·(ab )= (a·a )·(b·b )= a 2b 2, (2)(ab )3=(ab )·(ab )·(ab )=(a·a·a )·(b·b·b )=a 3b 3; (3)(ab )n =()()()ab ab ab n 个ab =()a a a n 个a ·()b b b n 个b =a n b n 3.得到结论: 积的乘方:(ab )n =(n 是正整数) 即 (四)、点拨拓展 (1)积的乘方等于积中“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防止有的因式 漏乘方错误。 (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如(abc ) n =a n ·b n ·c n (n 为正整数). (3)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 a n · b n =(ab )n (n 为正整数) 分析这个等式:左边是幂的乘积,而且幂指数相同,右边是积的乘方,且指数与左边指数相等,那么可以总结为: 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看来这也是降级运算了,即将幂的乘积转化为底数的乘法运算.) (五)、强化训练: 1.判断: (1)(ab 2)3=ab 6 ( ) (2)(3xy)3=9x 3y 3 ( ) (3)(-2a 2)2=-4a 4 ( ) (4)-(-ab 2)2=a 2b 4 ( ) 2.计算: (1)(-2a 2)2 (2)(-pq )3 (3)(2ab 2)3 (4)-(-2a 2b)4 (5) 85·0.1255 归一总结: [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并能做简单的应用.?提出:能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积的乘方法则:(ab )n =a n ·b n (n 是正整数) 使用范围:底数是积的乘方 方法: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注意点:(1)注意防止符号上的错误。 (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 (3)积的乘方法则也可以逆用。 课前修订或操作 注意事项

第2讲: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2讲

幂的乘积与积的乘方

概述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 初中数学 北师版区域 1.幂的乘方; 2.幂的乘方法则的逆运用; 知识点 3.积的乘方; 4.积的乘方法则的逆运用; 5.幂的混合运算。 1.探索幂的乘方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及逆运算,并 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熟练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及逆运算,并要掌握幂的混合 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3.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幂的运算的性质,能够解决幂的混合运算问题。 对幂的混合运算及逆运算灵活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 适用年级 课时时长(分钟) 初中一年级 120
【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逆运算。通过对运算法 则的探索,让学生能够理解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避免机械的记忆,引导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达 到能够灵活运用幂的三种运算法则解决问题的程度。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三个方面感到困难: 1.幂的乘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2.幂的乘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逆应用。 3.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三种运算的混合问题。

【知识导图】
幂的乘方运算法则 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的逆运算 积的乘方运算法则 幂的运算 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的逆运算
幂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建议】 有关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题目,通常着重计算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对幂的运算方法非常熟悉,可以灵 活、正确运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和同底数幂乘法的异同, 更要对混合运算重点讲解。
二、知识讲解
知识点 1 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运算法则:( )
n 均为正整数) (其中 m、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2.幂的乘方的逆运算 ( )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教案――第一课时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第2课,是探讨课。 本课是继同底数幂乘法的又一种幂运算。从数的相应运算入手,类比过渡到“式”的运算,从中探索,归纳“式”的运算性质。使原有知识得到扩充,自然地引入到整式运算,为整式运算打下基础和提供依据。这节课无论从其内容还是从所处地位都十分重要的,是后继学习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的桥梁,本课属于中等难度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理解数与代数运算的知识,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否使用恰当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数学思想的过程,观察、实验、归纳的方法,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观念。 据此,本课教学目标可以包含: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等方面。 本课教学可以采取推导法、合作探究法、练习巩固法等方法开展教学。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13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实践,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的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已经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等方法,能够通过探究推导出积的乘方的法则,学会发现问题的规律。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获得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的方法、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的能力、理解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观念的提升。 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法等方法学习本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2.课堂中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合作,大胆猜,会验证”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教师学生年级七年级 授课时间2018.05 授课课题幂的乘方与积 的乘方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 体会幂的意义,会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会用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性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及其运算。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性质的正确、灵活运用。 难点:(1)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的灵活运用。 (2)探索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两个性质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新课导入 授课内容分析、推导(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文字、表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 一:知识归纳 1.同底数幂的意义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读法:a n读作a的n次幂(或a的n次方)。 同底数幂是指底数相同的幂,如:23与25,a4与a,() a b23与() a b27,() x y -2与() x y -3等等。 注意:底数a可以是任意有理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 2. 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a a a m n m n ·=+(m,n都是正整数) 这就是说,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也具有这一性质,例如: a a a a m n p m n p ··=++(m,n,p都是正整数) 3. 幂的乘方的意义 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如() a53是三个a5相乘 n a指数幂 底数

读作a 的五次幂的三次方, ()a m n 是n 个a m 相乘,读作a 的m 次幂的n 次方 4. 幂的乘方性质 ()a a m n mn =(m ,n 都是正整数) 这就是说,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注意:(1)不要把幂的乘方性质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混淆,幂的乘方运算,是转化为指数的乘法运算(底数不变);同底数幂的乘法,是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底数不变)。 (2)此性质可逆用:()a a mn m n =。 5. 积的乘方的意义 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如()()ab ab n 3,等。 ()()()()ab ab ab ab 3=(积的乘方的意义) ()()=a a a b b b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a b 33 · (ab)n =(ab)·(ab)····(ab) n 个 =(a ·a ···a)·(b ·b ···b) n 个 n 个 =a n b n 6. 积的乘方的性质 ()ab a b n n n =·(n 为正整数) 这就是说,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注意:(1)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例如: ()abc a b c n n n n =·· (2)此性质可以逆用: ()a b ab n n n ·= a , b 与前面几个公式一样,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代数式 二:课前练习 计算:(1)y 12·y 6; (2)x 10·x ; (3)x 3·x 9; (4)10·102·104; (5)y 4·y 3·y 2·y ; (6)x 5·x 6·x 3. (7)-b 3·b 3; (8)-a ·(-a)3;(9)(-a)2·(-a)3·(-a);(10)(-x)·x 2·(-x)4;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幂的乘方与积 的乘方》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内容是幂的乘方性质和积的乘方性质,到现在为止,我们共学习了幂的三个运算性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是整式乘法的基础,也是整式乘法的主要依据,进行幂的运算,关键是熟练掌握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深刻理解每种运算的意义,避免互相混淆,有时逆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还可简化运算.教学运算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和归纳概括,经历探索过程,体会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例题和练习进一步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练习时设计错例辨析和练习,通过不同的题型,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记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运算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的计算和归纳概括得到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运算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第一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掌握幂的乘方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的综合应用. 突破:在解题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理解公式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 幂的乘方法则的应用关键是判断准其适用的条件和形式. (一)复习引入 (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2)计算:①② 大家已经会进行两个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n是正整数),那么幂的乘方运算又该如何进行呢?今天我们研究这

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一起探究 =___________(,n都是正整数) 1.思考: 根据乘方的意义及同底数幂的乘法填空,看看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1)(32)3=32&ties;32&ties;32=3(); (2)(a2)3=a2a2a2=a(). (3)(a)3=aaan=a()(是正整数)。 2.小组讨论 对正整数n,你认为等于什么?能对你的猜想给出验证过程吗? 学生活动:小组互相探索、交流,积极思考,然后每组派代表回答,相互点评,补充得出关于幂的乘方法则。 幂的乘方 字母表示:.(,都是正整数) 语言叙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注意: 1.幂的乘方不能和同底数幂的乘法相混淆,例如不能把的结果错误地写成,也不能把的计算结果写成. 2.幂的乘方是变乘方为(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的)乘法,如;而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变(同底数的幂)乘为(幂指数)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积的乘方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相关运算,从幂的乘方过渡到积的乘方,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通过法则的推导和比较让学生自觉运用法则进行整式的运算。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积的乘方。 教学难点: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5分钟) 1、计算:10×102×103=___ (x5)2=___ 2、回忆: (1)叙述同底数幂乘方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2)叙述幂的乘方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新授(25,) 1、问题: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3×104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v=(3×104)3(cm3) 2、计算(3×4)2与32×42,(你会发现什么?) 填空: ∵(3×4)2=___=___ 32×42=___=____ ∴(3×4)2 ____32×42 再如(2×3)3与23×33 ∵ (2×3)3=___=___ 23×33=___=___ ∴(2×3)3 ___ 23×33 结论:(3×4)2与32×42相等,(2×3)3 与 23×33相等 展示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积的乘方法则,并会正确运用解决有关问题。 3、观察,猜想: (ab)3与a3b3是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

(ab)3=(ab).(ab).(ab)=(a.a.a) .(b.b.b)=a3b3 乘方的意义乘方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方意义 (教师板书推算过程,让学生说出每一步变化的依据) 思考:积的乘方(ab)n(n为正整数) (n个ab) 证明:(ab)n= (ab).(ab).………(ab)(n个a)(n个b) =(a.a.……… a).(b.b.……… b) =a n b n (由一个学生板演推导过程) 这证明以上猜想是正确的。 积的乘方法则语言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用字母表示:(ab)n=a n b n(n为正整数) 推导: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等于什么? (abc)n=a n b n c n(n为正整数) 判断:(1)(ab2)3=ab6()(2)(3xy)3=9x3y3() (3)(-2a2)2=-4a4()(4)-(-ab2)2=a2b4 ( )(5)(-7∕3)5.(7∕3)5=(-7∕3×7∕3)5=-1 ( )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积的乘方要注意: (1)每一个因式都要“乘方” (2)符号问题。 4、出示例2 (1)(2a)3(2)(-5b)3 (3)(xy2)2(4)(-2x3)4 (由四个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师生共同评析) 三、反馈训练(10分钟) 1、第144面练习(口答) 2、计算: (1)(-2x2y3)3(2)(-3d3b2c)4 3、试一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