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宪法”的诞生

“五四宪法”的诞生
“五四宪法”的诞生

“五四宪法”的诞生

编辑丨子愚

人民宪法人民定。用根本大法的形式,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法律化、制度化,这一历史重任必然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为了完成这一神圣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和坚韧不拔的探索实践。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解放、制定一部人民民主的新宪法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早在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苏维埃红色根据地开始探索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尝试,制定并实施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了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把苏维埃政权属于工农群众用根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政权组织形式,由苏维埃制改为参议会制,制定实施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解放全中国的形势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将根据地政权组织形式改为人民代表会议制,作为向人民代表大会制的过渡形式。

1949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人士等46个界别的代表及特邀代表共635人出席会议。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这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时把新民主主义胜利成果固定下来,明确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政权组织方式。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宪法。1954年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正式入宪。由于这部宪法制定颁布于1954年,因此又被称为“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范例,是新中国宪法创制上的一次成功实践。这集中体现在这部宪法的制定过程和结构内容上。

“五四宪法”的制定,从成立宪法委员会到宪法正式通过,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之所以说它是宪法创制史上的一次真正意义上实行人民民主的成功实践,究其原因首先是宪法委员会的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员除来自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的代表;其次是制宪的思路开阔、立意科学,既借鉴了社会主义类型国家的制宪经验,又参考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内容,还梳理了我国近代以来的各种宪政思想和宪法性文件;再次是制宪过程充分发扬民主。1954年3月宪法草案初稿形成后,由全国政协广泛组织地方和部队单位进行讨论,先后收集整理了6000多条修改意见,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审议通过形成宪法草案。1954年6月宪法草案交付全民讨论。3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一亿多各族群众、数百万各级人大代表参与讨论,总共收集整理了一百多万条修改意见。经宪法委员会修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正式提交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五四宪法”在结构上由序言和四章内容组成,分别是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它明确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方针和总任务,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全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部宪法的制定,为建国初我国在整个过渡时期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有序地从事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

就是这样一部集共和国缔造者的集体智慧、汇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心声的“五四宪法”,在当时却只正常地发挥了3年的作用。从1957年下半年起,先后陆续进行的全国反右派斗争、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变动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不再经全国人大讨论。1958年之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不能按期召开会议,立法工作基本停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整个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严重滑坡,“五四宪法”最终遭到搁置。

应当说,这种结局的出现绝非偶然。从实践上看,建国之初,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待逐步显现,党和国家对如何依法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还缺乏经验,对宪法制定后严格实施的思想准备也是不足。此外,当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更习惯于战争年代的军事指挥和行政命令手段,对熟悉法律程序、依照法律办事尚需要有个过程。

从宪法性质看,“五四宪法”在创制过程中的价值目标,本身就设定为是一部过渡时期的宪法。由于当初预计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大约需要15年,所以认定这部宪法大约可以管15年。进而在1956年中共八大宣布提前进入社会主义后,这部被认定为具有过渡时期性质的宪法,便从法理上失去了时间效力,被逐步视为不再适应现实需要。

从宪法内容看,“五四宪法”在内容设定上,既含有相对稳定的国家机构设置、运行及相互关系,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稳定性规范,又包含有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具体政策和政治倾向,具有浓厚的过渡性色彩和阶段性印记。此外,缺乏系统的宪法监督机制和可行的宪法解释机制,加之建国初期国家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致使宪法规定无法通过具体的法律实施得到贯彻落实,违宪行为更是得不到及时纠正。

从认识上看,当初整个社会对宪法的功能和作用尚且认识不足。还没有普遍地认识到,宪法是保持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实现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法制保障,宪法在实际上被视作服务需要的工具。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经验教训。

“五四宪法”的中国道路及其历史影响

“五四宪法”的中国道路及其历史影响 作者:王旭 摘要:“五四宪法”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在于初步开创了一条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影响下构建新中国宪法秩序的道路。这条中国道路将国家的正当性建立在一种非契约论的基础上,赋予了宪法特定的伦理内涵;这条道路还回答了新中国从何处而来,向何处而去的问题;并为远景目标设定了具体阶段的历史任务,进而为完成历史任务而开创了一条弹性的权威主义治理格局。这些建构中国自身宪法秩序的努力不仅贡献了不同于西方的立宪主义模式,也深刻影响了今天八二宪法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社会契约;国家任务;国家治理;宪法权威 引言“五四宪法”为什么重要 今年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实施六十周年。纪念这部宪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温习条文中的字句或钩沉制宪的历史,而且应该有助于加深对现行宪法及其实施状态的理解:“五四宪法”构成了现行宪法的精神源头,现行宪法深层次的结构和逻辑必须通过理解“五四宪法”才能清晰呈现。按照美国宪法学者阿玛(A.Amar)观点,宪法文本的含义及渊源最终要追溯到文本之外的实践及其意义空间,从而将文本孤立起来理解宪法往往并不真切[1]。“五四宪法”正是这样一种“八二宪法”的实践与意义渊源,它虽然是一部“过渡性的宪法”,并不完全具有社会主义属性[2],但现行宪法以此为修改基础,在指导思想、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体系结构与内容四个方面都具有继承性[3]。更重要的是,在以上四个方面背后“五四宪法”所开创和奠定的中国道路,后面的几部宪法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这种中国道路的“变体”,没有偏离“五四宪法”开创的中国道路的根本方向。

简要说来,“五四宪法”开创的既是建构国家权力合法性的道路,也是为国家权力的具体行使提供根本框架的道路,这条道路实现了中国宪法对国家主权和治权的双重规范。最后,这还是一条中国重构对于世界图景和人类历史一般想象的道路。这是自1840年“天下体系”崩溃以来,中国第一次真正在政治和思想上回到“世界”,找到文明的自主性,超越了简单的民族国家建构。具体而言,这条中国道路由四个观念支撑: (1)国家正义观,“五四宪法”对于国家权力的根本政治正义性提供了一套不同于西方主流宪法文明所理解的互惠正义的思想[4],完成了新中国合法性的独特证明; (2)国家历史观,“五四宪法”进一步回答了新中国是如何来的,它如何处理与过去的“中国”的关系。“五四宪法”提供了一套特定的中国整体历史观来缝合革命建国造成的政体转型与断裂,论证了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是整体中国文明的一个历史环节,从而保持了文明的连续性; (3)国家任务观,国家不但要面对过去,还要面向未来,在宪法学上这体现对国家任务、目的或方针的论证,例如西方社会契约论背景下的宪法观无不将保障个体权利作为国家任务,“五四宪法”提供了一种中国的国家进步主义叙事,这种叙事将个体权利保障作为重要任务,但又作出了提升共同体整体文明质量的深刻承诺; (4)国家治理观,为了完成主权国家的任务,“五四宪法”还建立了具体的制度安排,初步确立了一套对当代中国宪法秩序及实施影响深远的“弹性-权威主义”治理体制[5],既坚持原则,又充满灵活,表现出高超的实践理性。 一、“五四宪法”的国家正义观 任何一部宪法首先都要解决国家权力合法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对国家权力的具体行使做出宪法上的制度安排。西方自15世纪以来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主权者的正当性构建[6],并通过以“同意”为核心的契约论学理解决主权者与人民之间的正义关系,这种正义本质上是一种罗尔斯所概括的“互惠正义”,它或者是个体让渡自然状态下的权利给某一个集体主权者,或者是个体彼此让渡权利给对方[7],从而取得主权者对个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考论

史 学 月 刊 2007年 第1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考论 翁有为 (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1954年宪法;毛泽东;刘少奇;斯大林;社会主义改造;宪政实践 [摘 要]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开始并不想立即制定1954年宪法。受毛泽东委托,刘少奇于1952年10月访苏时就中国暂不制定宪法而由 共同纲领代替问题请教斯大林。由于斯大林坚持中国应尽快制定宪法,中国遂转而积极制定宪法,并于1954年颁布。1954年宪法的制定工作是认真的。但由于形势的迅速转变等多种原因,宪法的实施却成了问题。 [中图分类号]K27;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 0214(2007)11 0062 07 On the Background for Drafting the First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ON G You w ei (I nstitute of M od ern China,H enan Univ ersity,K aif eng475001,H enan,China) Keywords:1954Const itution;M ao Zedong;L iu Shaoqi;Sta lin;so cialist refor m;constitutio nal adm inistration Abstract:M ao Zedo ng at first did no t w ant to draw up the const itution.In Octobor1952w hen L iu Shao qi v isited the So v iet U nio n,he w as ent rust ed by M ao Zedong to ask for the opinion o f Stalin o ver the questio n of dr aw ing up the co nsti tutio n,proposing t o use the O utline of the Co ncensus to function as constitutio n.But because Stalin staunchly insisted that China immediately draw up constitutio n,China began the w or k and the first constitution was published in1954. T he dr awing up o f the1954constitutio n w as ver y conscient ious,but due to v arious facto rs,especially t he r apidly changed situation,it w as not put into effect immediately.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的制定缘起,有的研究者指出,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的任务,便提到日程上来。任务主要是两项,一是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是制定宪法?%;还有的研究者指出,#自1949年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三年的时间里,共和国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以及其他各项社会改革,胜利地进行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镇压反革命分子,肃清了残余土匪,采取各种正确的经济政策,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人民生活有了初步改善,大大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开始拟订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认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条件已经具备,决定于1953年召开由人民普选的方法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上述前者和后者的看法,大致相同,前者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包括制定宪法在内的政治建设的要求的角度解释宪法的制定缘起问题;后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三年间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使国家政权更为巩固、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的需要的角度解释宪法制定的缘起问题,两者可概括为#根据国内形势制定宪法说?。这种观点的潜台词只能是:国内形势产生了制定宪法的要求,中共中央或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这一要求制定了宪法。应该说,这种分析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与历史事实却有一定的偏离。历史事实是,最初,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于1952年10月时,并不想急于制定宪法,而想待将来中国进入或基本上进入社会主义后再制定宪法;只是由于当时听取了斯大林关于中国要制定宪法的意见,中国才 % ?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 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张学仁、陈宁生主编: 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 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古代法律之起源

古代法律之起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学号:13 摘要: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之途径,特征 其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途径 (与“礼”“刑”之间的关系) “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其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正文: 浅论中国古代法律起源 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与“礼”“刑”之间的关系,即“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一)刑起于兵 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二)法源于礼 1.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等级的标志。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手段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2.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3.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虽然在外观上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特征,但在统治阶层内部,仍在相当程度上按血亲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人们的社会的地位,并按氏族家长制的传统统治方式来组织和管理社会。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与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相联系。夏朝实行“家国相通、亲贵合一”,君主启是所有臣民的最高家长,各贵族又是各家族的家长,并任有官职,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家长制式的管理。这导致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形成之初便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由此,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日益专制化。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姓名:殷利娟 学号:201005025 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2010级本科一班

五四运动在思想解放层面上的历史意义 [摘要]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思想解放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遗产构成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关键词]五四运动;思想解放;民族遗产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伟大的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而且还是近代中国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历史实践中,五四运动以及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开拓奋进的一种动力。从思想解放的历史层面认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 一、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以树立人的主体意识为中心。陈独秀解释说:“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陈独秀用自主、自由的人格作为“解放”的涵义,体现了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本质精神。辛亥革命使传统的制度获得了解放,但国人的思想还处于传统的牢笼。国人完全解放是从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开始的。从这样的理解去认识五四运动内涵的思想解放,在社会层面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从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独裁统治和残酷压迫,国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比较淡漠。因此,近代以来虽有一系列的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活动,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但从根本意义上讲,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分人自身的利益收到损害,生命财产收到严重侵害的情况下的被迫的反抗,或者少数觉悟了的爱国者的抗争,从全国当时整体情况来说,绝大部分人对国家、对社会的具体事情是漠不关心的。这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虽然

浅谈五四宪法与1936苏联宪法【精品范文】

浅谈五四宪法与1936苏联宪法 浅谈五四宪法与1936苏联宪法 我阅读以及进行对比的中西方文献是中国: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西方: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以下分别简称五四宪法和三六宪法。二者同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本国的宪法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以外,五四宪法在内容上借鉴了苏联宪法,二者有许多共同点,却又彼此区别。 我首先来介绍一下宪法的概念。宪法(constitution)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接下来,我将要对这两部文献进行纵向上的对比。 考察历史,中国在过去的数十年,数百年间也曾制定过不少法律,然而清末年间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才算是有了近代宪法的意义。《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它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 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总纲以简洁的文字,将国家的要素作原则性的规定。人民权利义务的保障已有详尽的规定,并设有法律保留条款。在国际上,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其精髓在于它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迫切需要制定—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对于团结一切力量,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的作用。 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新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大体上如下: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

英国宪法的起源及发展进程探索

英国宪法的起源及发展进程探索 英国法律体系是由许多分散的法律文件构成的一个庞杂的法律系统,以不成文法及判例构成。宪法也是由一系列宪法性文件构成,其特点与英国社会政治密不可分。总体而言其起源及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的宪法启蒙时期、反约翰人民起义——《大宪章》产生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后时期。 一、古代的宪法启蒙时期 英国的宪法思想可以追溯至公元5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统治时代,这个时代的英国的宪法并不能称为传统意义的宪法,而只是宪法的萌芽状态,它蕴藏在当时的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统治秩序中。撒克逊人将日耳曼人的习惯作为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就是英国早期习惯法的产生。这种习惯法要求建立中央法庭即贤人会议和地方法庭①。国王犯法也要接受法庭的审判,如果有违反法律的违法行为,则国王可能面临着被废黜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险。国王与贵族在权力上更多的是一种平等关系,这与英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是分不开的。因为当时英国每个贵族都有自己的领地,而贵族又己的领地分给了他们的宠臣,层层分割使本来就很分散的领地更加细化和零散,而这种体制结构就决定了,此必须依赖于所有贵族的联合才能对抗外敌的入侵。因为征战需要调集各个贵族之间的军队,因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首领进行军队的调度,这样国王就应运而生,其

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御敌的需求,而同时国王的这项权力也要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可以随意征战,要征战必须取得贵族们的一致同意才行,这就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限制统治者的权力作为宪法最主要的特征产生在5世纪的英国,所以我们说这是英国宪法的启蒙时期。 二、反约翰人民起义及《大宪章》的制定——英国宪法的产生时期 至13世纪初英国进入了约翰王朝的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约翰国王对贵族进行了残暴的统治,他不断的肆意收取贵族的税负,加重了贵族的经济负担,使得贵族对于约翰国王的矛盾日益尖锐。除此之外对于平民和教会约翰国王也进行的残暴的统治与打压,不断增加平民缴交的税赋,使得许多平民的生活难以为继,很多人沦为乞丐饱受饥寒痛苦;对于教会,约翰国王则企图使自己的势力渗透进教会和修道院,他对许多主教、修道院长进行迫害,使得他们不堪忍受最终逃亡国外,借此机会他便派出所谓的“看守人”接管这些教会个修道院形成自己的势力。在反约翰人民起义的斗争中,平民和教会都站在了贵族的这一边,这使得反约翰人民起义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除了农奴没有参与以外,其他的社会阶层全部参与进来,使得反约翰人民起义能够取得全面的胜利。1215年的6月15日在泰晤士河畔获得胜利的贵族集团与约翰国王进行了谈判,并让这位暴君签下了著名的《大宪章》。《大宪章》的签订被认为是英国宪法产生的源头,虽然《大宪

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概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昭示人们,反帝反封建是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标志着国家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虽早已结束,但其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并深深影响着新世纪的青年们。 关键词: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爱国青年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发展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空前广泛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被人们一直视为“东亚睡狮”的中国人民终于从内忧外患中警醒起来,显示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以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为先导,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有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走向乃至社会变革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中华民族曾经有着令人骄傲的辉煌,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外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内受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和剥削。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处于濒于亡国灭种的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通过人民群众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和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进步力量和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从各自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诉求出发,在黑暗中苦苦探求着振兴中华的真理和道路。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开了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

宪法概述简要论述

第二讲宪法 第一节宪法概述 1.1 宪法的涵义 “宪法”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和古代法律文件中存在过,如《国语》指出,“赏善罚奸,国之宪法。”在这里,“宪”与法相通,并不具有近代宪法的意义。近代意义上的宪法起源于英国为代议制进行的立法活动和法律原则。后来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把规定代议制度的法律称之为宪法,也就是确立立宪政体制度的法律。 我们看来,宪法不是普通的法律,而是纲领性的国家大法;不是一般的部门法,而是规定国家组织、政府制度及其指导原则,并集中反映社会发展和民众要求的国家根本法。 1.2 宪法的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 (3)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第二节宪法的演进 2.1 五四宪法 2.1.1 共同纲领 背景:1949年秋,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建国条件日臻成熟;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普选、建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新宪法的条件尚不具备。 时间:1949年9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了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与会人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爱国人士 性质及作用:《共同纲领》实际上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部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临时宪法,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2 “五四宪法”的产生和起草过程 2.1.2.1 “五四宪法”产生的基本条件 军事上: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基本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和平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而且为全国范围内进行普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铺平了道路。 政治上:社会秩序和治安状况好转;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性提高,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增强;司法制度改革和政治民主化建设的经验。 经济上: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宪法的起源和司法审查

宪法的起源和司法审查 我们以美国宪法的起源为开端,然后思考我们为什么在宪法性法律的研究中如此重视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 这项任务的第一个专题是由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管理局推出的“一个更加完美的联邦”。它提供了会议的一个简短说明,在这个会议上,制定宪法以及确保国家是赞成还是反对宪法进行的深入辩论。它也能解释为什么一经它的批准十修正案(权利法案)被迅速地加进宪法。 约翰马歇尔担任1801——1835年美国最高法院的主法官。在这个美国早期的关键阶段他对美国宪法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他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的观点是“司法审查”思想的划时代的先例学说,这个思想是法院有权废除违法宪法的立法或政府行动。马歇尔这样判定法院有这个权力的观点?他的观点有说服力吗? 这个任务的最后一项是一个来自理查德波斯纳法官所写的法律评论文章的一个简短摘要,他是美国上诉法院第七巡回法庭的法官,也是一个作品非常丰富和受人推崇的写作家和思想家。他论述了我们将在这学期讨论的诸多问题中为什么没有真正的“对”或“错”。 一个更加完善的联邦:美国宪法的制定 1787年5月25日。新鲜蔓延的尘埃覆盖了宾夕法尼亚州众议院前的鹅卵石路上,保护着来自过往马车和牛车里的声音中的人们。警卫站在入口处确保那些好奇的人保持一段距离。宾夕法尼亚州的金融革命家罗伯特莫里斯打开了在乔治华盛顿将军任期内制宪会议提名的程序。投票是一致通过的。因为礼仪谦逊的特点,将军表达了对如此威严的机构缺少资格的歉疚和他可能在审议中出现的错误表示道歉。 对许多人聚集,特别是许多小的,孩子气的外表的人,36岁来自维吉尼亚

州的代表詹姆斯麦迪逊,这位将军很少出现在会议上,因为杰出的华盛顿给了这次集会的重要性和合法性,但是他是否参加这个会议曾今是个痛苦的决定。这个国家的创始人几乎都在家中。还有风湿病,失去兄弟的痛苦,被忙特弗农收养,还有怀疑这个会议是否能够很好的开完或者哪些高人将参加,华盛顿因此延迟了参加的邀请好几个月。挣扎在借贷名誉的危险到集会注定会失败和公众讲不愿意看到他参加的批评眼光的可能性之间,将军最终统一这次旅行。詹姆斯麦迪逊很高兴。 联合会条款 下定决心的麦迪逊这么多年来不厌其烦地研究历史和政治理论去寻找困扰美国政治和经济困境的解决办法。维吉尼亚的劳动者确信他是个独立国家联合体是无用的和软弱的人。美国自己的章程在联合会的条款下也必须更换。1781年生效,制定作为一个“友谊联盟”和13个革命后统治和独立州的宪法,这个条乱似乎少得可怜。因为州仍然保持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权力去规范商业。它不能收取税收和对制定商业政策一般也无能为力。它不能有效地支持战争努力。它对各州之间的争端也无力解决。由于这么软弱政府的悲哀,各州都处在经济灾难的边缘。国会试图对空虚的国库发挥作用;纸币在这国家泛滥,造成了通货膨胀,在一些地方一斤茶的购买要整整100美元;这种低迷的商业状况对许多农场主都造成了损失,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债务被关入监狱,众多的农场被没收和卖掉缴纳税款。 在1786年,一些农民奋起反击。由前大陆军队长丹尼尔谢领导,一群武装人员,在他们的帽子上写着常绿树枝,去阻止坐落在北安普顿和马萨诸塞州的巡回法院和被威胁去取得在普林菲尔德的兵器库的步枪。尽管州的部队压制了这次暴动,这事件证实了许多富人对在各个角落出现混乱的恐惧。在这次压力的作用下,暴动使得上层美国人不寒而栗,因为他们可以想象成群的不法之徒对无辜的市民下手。 麦迪逊认为他已经有了答案。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去提供秩序和稳定。坚决的维吉尼亚州寻求宪法委员会去按这种模型去创造一个新的政府。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歌词中对五四运动高度评价,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 【新课探究】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社会背景 (1)基本原因 【材料链接】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等地。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实际上也就承认了日本在山东霸占的权益。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之后,大量向日本借款,以扩充自己的实力。日本乘机提出在山东驻军的侵略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 材料二北洋政府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为担保。 【总结归纳】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此时的中外矛盾集中体现在中日矛盾上;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实行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掠夺人民的反动政策。这些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继续探索新的道路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是生机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这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问题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年宪法具有时代性的一九五四

具有时代性的一九五四年宪法 半个世纪以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1953年1月举行第2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会议还决定成立以毛泽东同志任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着手制定宪法。之后,经过了约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起草工作,于1954年9 月15日将宪法草案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9月20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称“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国人民自己制定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五四宪法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映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必然受到时代的制约。回顾五四宪法公布的时候,正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5年努力,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起,在进行民主改革运动的同步,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并处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保障我国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的法制基础的五四宪法,既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下诞生,因此就必定会鲜明地表现出当年20世纪中期时代性,即中国正处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一、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分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经指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国是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这是无需争议的事实。五四宪法序言明确规定:“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宪法的规定正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符合时代的要求。

杭州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3364487.html, 杭州: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 作者:郦千明 来源:《检察风云》2011年第09期 2008年,一位浙江省政协委员提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杭州应尽快设立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纪念馆,以便更好地保存、纪念和宣传那段光荣的历史,让更多的国人知晓宪法诞生的历程。这一建议作为政协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经媒体报道,获得广大市民的赞同。特别是目前健在的宪法起草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无不对此欢欣鼓舞。 毛泽东提议在杭州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把杭州定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是已故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的。这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幸运和骄傲的大事。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开始考虑创建新中国的问题,初步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基本理念。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当时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共同纲领》所规定的目标基本实现,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国人民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条件基本具备。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20次会议,决定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委员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32人。不久,又成立宪法起草小组,由毛泽东挂帅,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为组成人员。 这年12月27日,毛泽东率领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及公安部长罗瑞卿、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等乘专列抵达杭州。当天下午,一行人马不停蹄,由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等陪同,从杭州火车站直接驱车来到西湖边的北山路84号大院。这座大院位于林木葱郁的葛岭南麓,大门前不远处便是波光潋滟的西子湖,环境十分幽静。院内30号楼由一栋楼房和一排平房组成,原是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的公馆,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为两任浙江省委书记谭震林、谭启龙的住宅。考虑到这里环境比较好,经请示已调任华东局第三书记的谭震林,浙江省委把宪法起草小组安排在此楼办公。楼上兼作陈伯达等小组成员的宿舍,而毛泽东的住处安排在西湖边的刘庄。 毛泽东察看30号楼房间后,感到十分满意,然后乘车来到刘庄。刘庄又名“水竹居”,是晚清进士刘学询的旧居,一座极富传统特色、小巧玲珑的园林别墅,坐落在西湖西面,背倚丁家山,东临西子湖,与烟柳成行的苏堤隔湖相望。园内绿树掩映,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景色迷人,有“西湖第一名园”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改造成招待所,接待国内外重要宾客。这次毛泽东来杭州,有关部门安排他住在园内1号楼甲部。他的房间包含书房、卧室、卫生间等,书房有一扇大窗,外面就是西湖,可以望见游人和远处的群山。

浅探五四宪法的宪政精神及其影响

浅探五四宪法的宪政精神及其影响 摘要:五四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宪法,该宪法蕴含的宪政精神对未来宪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现行宪法的宪政精神正是五四宪法的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五四宪法宪政思想影响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宪法,该宪法颁布后,此前适用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即告废止。五四宪法的基本内容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治制度,国家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单一制国家机构体系,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五四宪法在其内容中凝聚着民主的宪政精神,这种民主的宪政精神对未来宪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现行宪法的宪政精神正是五四宪法的延续和发展。 一、五四宪法的宪政精神 宪政是什么?毛泽东曾解释说,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五四宪法的宪政精神就是五四宪法所体现的民主的政治思想,它包括人民授权、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权力监督与制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呢?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一书的《导言》中写道:“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圈列宁也讲过:“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毛泽东运用这个学说在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他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因此,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论是对人民群众实施广泛民主,或是对反动派进行有效的专政,两者都是以国家政权这架暴力机器作为依托的。然而,应当怎样运用这架新的国家权力机器呢?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时就曾指出:工人阶级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后,“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公社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正确方法,如“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1919年5月4日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导火线而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的宣言。学生的爱国行动虽然受到了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但是它也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大范围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及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也拉开了序幕,这场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场运动倡导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等五四精神成为中国近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五四运动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一: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政治环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又在1915年,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而国际方面,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2)经济环境。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3)文化环境。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错综复杂。不久,五四运动就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为导火线而爆发了。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1919年,当凡尔塞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在5月1日,2日传出后,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和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在北大集合,决定4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从5月4日到6月3日,包括北京,上海,济南,武汉,长沙,广州,南京,苏州,杭州,安庆,南昌,开封等地学生纷纷举行罢课游行,但局限于知识分子范围的运动,并未取得很大成效,北洋政府有恃无恐,大批逮捕请愿学生及各界代表。 6月3日起,运动逐渐开始扩大,上海工人,学生,商人同时罢工,罢课,罢市。开始的“三罢”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22个省的150多个城市。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表现出的反帝彻底性,是以前历次斗争所不具备的。在此以前,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过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这些斗争要么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要么缺乏必要的反帝斗争的策略,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五四时期,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中国人一度对帝国主义抱有的幻想破灭了。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口号,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近代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表现出来的彻底反封建性,首先体现在将斗争目标指向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北洋军阀政府,指向那些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广大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及部分资产阶级,联合行动,不畏反动政府的威胁和镇压,表现了一种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决心。其次还表现在对封建主义的猛烈抨击和对民主科学精神的追求上。在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里,能够以无畏的革命气概,大声呼喊“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真是破天荒的壮举。 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最丰厚的精神底蕴。五四运动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五四时期所倡导的民主,是泛指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是一种与封建伦理道德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革命精神。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以彻底的批判精神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在“德先生”、“赛先生”旗帜引导下的彻底的反封建斗争,与戊戌和辛亥时期的反封建相比,旗帜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正如毛泽东所说:“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西方、追求进步、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康、梁的变法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五四以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造中国”的呼声。先进的分子经过介绍、研究、比较、争论、实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早在五四前夜,李大钊就第一个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五四以后,被誉为这个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也宣布自己站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在1919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同样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基地。 五四运动中,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了运动的扩大和深入。正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参加,使五四运动跳出了单纯的学生运动的范围,迫使北洋政府很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巴黎和约,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更为重要的是,在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开始自觉地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这样,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中间桥梁作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五四运动昭示人们,反帝反封建是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标志着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方向。

【六年级作文】观五四宪法纪念馆有感

【六年级作文】观五四宪法纪念馆有感 星期天,我们这在盛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前往杭州参观。 在毛泽东编纂宪法办公的地方,发现桌上的杯子不一样,原来那叫政权杯。杯子的设计者将杯盖上面那部份酷似拳头,所以又叫拳头杯,是建国初期景德镇的工艺大师为新政权的诞生而创作的。而将手柄设计成镰刀和斧头,象征着工农联合,于是也叫政权杯。毛泽东一生来杭州53次,爬过30座杭州的山,有77个不眠之夜。这77天中,都会准时乘坐苏联总统送给他的74110号车。在登山过程中,也写下了非常多美丽的诗词。爬山时,总喜欢那根登山杖——一根木头。他忙的时候到了早上才会休息,导致了早饭晚上吃,晚饭早上吃的不正常作息规律。随从们担心他会着凉,便将暖气片安装在墙中。 在主席的桌子上,陈列着满满一桌子的书籍,在他淋浴的地方,还有一张专门摆放书籍的椅子,可见主席很喜欢看书。当时在杭州和北京同时工作,在这里起草出来,马上通过电报传回北京。北京进行审议后,意见马上传回杭州,再进行修改。这便是“西子湖畔夜以继日鸿雁传出京杭互动”的由来。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又经过全国人民历时两个多月的讨论,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学习讨论,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占全国人口1/4的公民参与了宪法制定,这在世界制宪史上是极为罕见的。1954年9月20日,“五四宪法”全票通过。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当年很多人给孩子取名叫“宪法”,一时间,“李宪法”“王宪法”遍及大江南北。 这一次的毛泽东故居之行真是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更加崇拜毛主席。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为人民做贡献。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