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民主政治的文化分析

拉丁美洲民主政治的文化分析
拉丁美洲民主政治的文化分析

【专题名称】国际政治

【专题号】D7

【复印期号】2010年07期

【原文出处】《拉丁美洲研究》(京)2010年2期第36~41,53页

【英文标题】Democratic Politics in Latin America: A Cultural Perspective

【作者简介】董国辉,男,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拉美文化是印第安土著文化原体与欧洲天主教文化、非洲黑人文化等异质文化之间经过“挑战—回答”运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它在以天主教文化为核心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即边缘性和从属性、混合性、运动性、外源性。拉美

文化的前述特征,决定了该地区民主政治的独特性——它模仿了新教文化下代议制民主的外表,却行天主教文化下委任制

民主之实,纸面上的民主往往为事实上的独裁或集权所取代,这也正是该地区民主化进程曲折发展的根源之所在。

【日期】2010-01-11

【关键词】拉丁美洲/民主政治/文化特性EEUU1671872

自独立以来,民主政治就成为绝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它们因此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

布了一系列辞藻华丽的、民主的宪法。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纸面上的民主往往为事实上的独裁或集权所取代,从19

世纪大大小小的考迪罗到20世纪频繁发生的军事政变,充分说明了民主政治在拉美的脆弱①。2009年6月发生在洪都拉斯的军

事政变表明,民主体制在21世纪的拉美仍然存有一定的脆弱性。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这一现象的根源。

一拉丁美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中外学界大多认为,拉丁美洲文化是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一个分支,是隶属于天主教文化的一支“亚文化”。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天主教因素在拉美文化中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在这一意义上,它正确地概括了拉美文化的核心特点;然而,

这种观点又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视了其他文化因素在拉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就是忽视了拉美文化的特性。那么,拉美

文化是什么?它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文化的概念着手,来阐明拉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有关“文化”概念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并无统一说法。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在15世纪初还是指“农

业”“耕耘”“栽种”等意思,直到1871年爱德华·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才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文

化概念,他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

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②也就是说,所谓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并使之与其他

民族区别开来的观念和标准。事实上,就文化所涵盖的范围而言,包括人文化、族文化和个体文化。人文化是指宏观意义上的人

类文化;而个体文化是一种文化模式下个人的行为观念等内容。泰勒的定义则是一种族文化范畴下的定义。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是

由两个基本核心组成的:一是从历史上得到并选择的思想,二是与之有关的价值。这样,一旦某种文化形成,那么它便表现为这

种文化下的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即他们的生存方式。

历史学家阿诺德·J·汤因比从“挑战—回答”运动的角度,阐述了文化或文明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为

回答某种挑战而出现的,在回答挑战的运动中,由于该文化本身的特性和挑战的类型、来源、剧烈程度等因素的作用,逐步形成

有别于本身文化原体,也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文化模式③。根据这一机制的逻辑,今天的拉美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

中,美洲大陆原存的印第安土著文化和伴随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而来的欧洲天主教文化及非洲黑人文化等各种异质文化的相

互碰撞,不断经过所谓“挑战—回答”运动而由冲突走向融合,最终偏离单个的文化原型而形成的一种使拉美具有某种程度的统

一性,并使之有别于其他文化类型的、独特的文化模式。所以,我们对拉美文化的认识应从它的统一性与独特性着手。

对于拉美文化的统一性问题,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的论断颇具代表性,他指出:“对于拉丁美洲文明的任何分

析,都应建立在……统一性的基础之上。如果抛开这个前提去讨论和考察拉丁美洲文明,那必将是徒劳无益的。”④也就是说,

拉美各国具有相对统一的文化传统,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共性。这一点确为学界所普遍接受。例如,英国学者维克多·布

尔默—托马斯说:“拉丁美洲一词具有实际意义,其共同因素要比将非洲各国联结在一起或将亚洲各国联结在一起,甚至将欧洲

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共同因素还要多。”⑤美国学者霍华德·J·威亚尔达和哈维·F·克莱恩的评价更客观,他们指出:“本地区

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多样性)。……这些差异对于人们了解该地区的每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就在这种差异的背景之内,本

地区还存在语言、文化、制度、社会和历史背景上的重要共性。这些在差异中的统一性因素,使拉丁美洲成为比较社会和政治变

革的、令人激动的、生动的实验室。”⑥

而对于拉美文化的独特性,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方面,拉美文化的原体,即哥伦布到达以前

的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本身具有其独创性;另一方面,现今的拉美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所遭遇“挑战”的来源和形式、“挑战”

的剧烈程度,以及它对“挑战”的回答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化单元有所不同。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前,美洲大陆最早的主人——印第安土著已在那里生存、繁衍了数万年,为了回答由人口增长和基

本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所构成的“环境挑战”,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奥尔梅克文化、玛雅文化、印卡文化和阿兹

特克文化均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除此之外,整个美洲地区还遍布各种类型的和各种发展水平的印第安人文化,诸如瓜拉尼人、

阿劳坎人、加勒比人等文化⑦。这些印第安土著文化就是今天拉美文化的原体,它在随后的岁月中遭遇到不同异质文化的挑战。

伴随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而来的西方天主教文化是印第安土著文化首先面临的严厉挑战。数百年殖民统治的结果

是,印第安土著文化原体被打破了——种族结构、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民的生活习惯、道德规

范等,都突破了旧文化原体的束缚,并且经过“挑战—回答”的运动,使拉美的原体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在拉美的土地

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原体,即天主教文化与印第安土著文化相互融合而成的混合文化原体。这是文化“涵化现象”的结果,也就是说,当相对弱势的印第安土著文化与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较强大的天主教文化碰撞时,由于两种文化强弱的差异,印第安土著文化被迫接受了许多天主教文化的要素,从而产生了广泛的文化采借、替换的过程。所以,这种新的文化原体表现出与天主教文化极为密切的继承性,天主教因素在其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这也是众多学者将拉美文化视为天主教文化分支的根源之所在。

另一方面,印第安土著文化原体的许多要素则同样地保留在新的混合文化原体内,并对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对此评论说,虽然“西班牙人用剑和十字架统治了美洲”,但是“新大陆也征服了自己的征服者,给予他们一种新的美学观点、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行动方式,从而具备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⑧。这种拉美人所共同具有的、由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决定的“新的生存方式”便是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原体既不同于印第安土著文化,也与天主教文化相异。

然而,新的文化原体随后又遭遇到一系列新的“挑战”——伴随奴隶贸易传入的非洲黑人文化,与这种文化原体发生碰撞,并使后者吸收了一些前者的文化因素而呈现出新的特性;19世纪英国对拉美的经济渗透,又给拉美带来了基督教新教文化的一些因素;而20世纪美国文化对拉美文化的全面“挑战”使后者发生了更加剧烈的变化。拉美的天主教—印第安土著文化的混合文化原体对这一系列“挑战”的回答,便造就了今天的拉美文化。这种文化“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是建立在三重文化,确切地说,多重文化的混合之上。它把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卡人等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和来自非洲沿岸的黑人民族的文化,以及许多来自欧洲的不同文化,不仅仅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有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在拉美文明史上,这种混合持续不断并不停地被创新,不仅仅是在人种或者生物领域,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化、饮食、技术、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明所涵盖的所有领域”⑨。因此,“这种文化已不是西方的、印第安人的和非洲人的文化,而是因地区和发展程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程度调和上述几种文化的独特的混合体。”⑩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拉丁美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二拉丁美洲文化的特性

可见,今天的拉美文化并不能单纯地归类为隶属于天主教文化的一支“亚文化”;相反,它是在印第安土著文化原体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挑战—回答”的文化碰撞运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在拉美文化形成的历史进程中,伴随殖民统治而来的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拥有“不对称的”强势地位,“文化涵化”的结果使天主教因素在其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这一点同样是不容否认的。除此之外,拉美文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拉美文化的边缘性和从属性。当今拉美文化从其逐渐形成的起点和进程上看,主要体现为对外部强势力量的不断屈服。在地理大发现后,印第安文化原体逐渐屈服于外来的强势文化——西班牙、葡萄牙的天主教文化,并沦落为新的“天主教—印第安文化”的边缘;在工业革命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几经混合的拉美文化又逐渐屈服于全球资本主义的中心——先是英国,后是美国,并进一步沦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边缘;如今,“中心—边缘”的二元结构仍然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拉美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地区依然是世界体系的“边缘”,它们在经济上依附于发达的“中心”、政治上缺乏基本的独立人格、在文化上也是被动的角色。在这种意义上说,拉美文化“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是一种边缘的、被奴役的文明,它为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荷兰或者美国而生存,根据这些强国和宗主国的要求发展经济,构造社会,而从未取得过属于自己的,围绕自己目标的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最基本内需的发展。……所以,忽视在长时段范围内拉美处于边缘地区和被统治的事实以及相应的历史结构,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今天的拉丁美洲”(11)。

第二,拉美文化的混合性。就整体而言,文化包括宏观的人文化和族文化。就以研究人类文化为对象的人文化而言,它当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必然是一种混合文化。而就族文化而言,虽然它也是一些文化冲突融合的结果,但是这些文化混合过程一旦结束,它便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例如西方天主教文化和东亚的儒家文化,尽管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但在文化的基本核心内容上却是相对单一的。

拉美文化则不然。由于各种异质文化对它的“挑战”仍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因而这种文化的混合过程亦一直没有停息下来。同时,就拉美文化形成的历史进程而言,它的混合性亦是十分突出的,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的形象比喻便是明证。他说:“印第安美洲的文化有如一条彩虹,在这条彩虹中可以分辨出在这个印第安—非洲—拉丁美洲大陆同时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亚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全面混血人的文

化。”(12)

第三,拉美文化具有剧烈的运动性。阿诺德·J·汤因比说:“文明(或文化)是一种运动,而不是一种状态,是航行而不是停泊。”(13)文化之运动性是指一种文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模式化的,但是作为这种文化主体的人以及由这些人构成的社会,不断地面临来自其文化本身的各种主观和客观的“挑战”以及来自其他异质文化的“挑战”,为了回答这些“挑战”,这种文化的原体便不停地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从而表现出一些不同文化原体的更替运动。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曙光初现的当今世界,大量先进媒体的出现,使各种文化间的碰撞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为激烈。这种文化冲突更多地表现为西方文化不断向发展中国家的所谓“后进文化”提出的“挑战”,它迫使后者在这种“挑战—回答”的运动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从而使它们的文化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运动性。

今天的拉美文化是西方天主教文化与其他异质文化在美洲大地上碰撞、融合的产物。这种碰撞至今仍未结束,反而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得愈发突出,而且西方文化的挑战则由过去那种露骨的殖民统治或半殖民渗透,转变成通过各种先进媒体的全面影响。同时,拉美文化现在不仅仍面临西方文化的“挑战”,而且面临东亚儒家文化的“挑战”——从战后拉美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全面向出口导向工业化的转轨中,我们能看到这种挑战的紧迫性(14)。对于这些“挑战”的回答,必将使拉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即发生文化模式的变迁。在这种意义上说,拉美文化至今仍表现出剧烈的运动性。

第四,拉美文化的外源性。如前文所述,今天的拉美文化是在基督教—印第安土著文化的原体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挑战—回答”运动,吸收一系列外来文化要素而形成的。这种文化原体本身便是混合而成的文化,在不断面临外来文化,尤其是在各方面更为强大的西方文化的“挑战”下,便很难表现出对自己文化结构的独创精神;相反,它是在一系列的“挑战”下,为适应和回答这些挑战所产生的新形势,而吸收了由这些挑战而传来的一些外来文化因素而形成的。这样,由这种文化的运动性和混合性所决定的便是,拉美文化同样也表现出明显的外源性。这种外源性的文化结构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由于它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结构,信息流量大,对外来事物的反应快,易于接受外来文化要素的影响。19世纪拉美新独立国家很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的做法,便是由这一文化特性决定的(或者说至少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其二,由于它主要由外来成分组成,基础脆弱,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这实际上是使拉美各国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出现经济危机的一个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三拉丁美洲民主政治的文化分析

笔者认为,拉美文化的上述特性正是该地区民主化进程艰难、曲折的深层原因之所在。为什么这样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楚民主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理解。

所谓“民主(democrac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demos(人民)和kratein(统治),从其字面上理解表示“由人民进行统治”之意。然而,人类对于民主概念的认识,远不是其字面意思那么单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受不同意识形态影响的人们对民主概念的认识往往大相径庭。对于这一点,中国学者刘军宁强调说:“今日世界上的民主有多种多样,而且相互冲突,例如平壤的民主不同于伦敦的民主,哈瓦那的民主不同于华盛顿的民主。”(15)霍华德·威亚尔达也评论说:“不同的国家和文化正是由于具备不同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的哲学根基而表明了彼此间的差异。”(16)

因此,就像“文化”概念在学术界存在众多不同阐释一样,“民主”概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对此,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曾说:“像民主这样一个词,不仅没有公认的定义,而且任何想给出一个定义的尝试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可以普遍地感受到的是,当我们称一个国家是民主的,我们是在赞扬它,结果是:任何一种类型的政权的捍卫者都声称其政权是民主的,并担心如果民主被固定为一个意义,他们将不得不停止使用这个词。”(17)托克维尔也指出:“正是我们使用‘民主’和

‘民主统治’这些词语的方式,导致了极大的混乱。除非给出这些词语明确的定义,并对此取得一致,否则人们就只能生活在无法摆脱的思想混乱之中,而使那些煽动家和暴君大获其利。”(18)

不过,在当今世界大行其道的民主观,应该说是根源于西方新教文化视野下对民主的理解。其中,罗伯特·达尔的多元主义民主观影响尤大。根据达尔的看法,现代民主政治的存在和巩固必须满足这样一些基本条件:(1)依据宪法,对政府政策的控制掌握在当选官员手中;(2)当选官员是从经常的、公平举行的、罕有强制的选举中选出的;(3)所有成年人都享有在官员选举中投票的权利;(4)所有成年人都有权竞选政府中由选举产生的职位;(5)公民有权对广义的政治事务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没有受任何严重惩罚的危险;(6)公民有权寻求可选择的信息来源,且可选择的信息来源存在并受法律保护;(7)为实现包括上述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公民也有权结成相对独立的社团或组织,包括独立的政党和利益集团。(19)

如果从新教文化的视角来看,以天主教为核心的拉美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反民主的,它强调的是信仰的统一、对权威的服从和对等级制度的维护。例如,有学者明确指出,“从历史上看,拉美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等级观念、专制主义、职团主义和承袭主义的色彩”,唯独缺乏民主主义的传统(20)。美国学者玛格丽特·M·莫特也强调说:“根据许多盎格鲁—美利坚式的叙述,天主教和民主是互相排斥的信仰体系。民主要求思想的独立,而天主教则要求服从教皇;民主认定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天主教则认可社会等级制度;民主允许对成文法进行个人阐释,而天主教则严密地控制着对神圣文本的解读。在现代的大部分时期里,民主是用新教信仰体系的语言来加以定义的,这和近邻的天主教国家所谓反民主的实践截然不同。”(21)这就涉及笔者想谈的第二个问题,即以天主教文化为核心的拉美文化与民主之间是相容的关系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当今世界存在众多天主教国家适用民主制度的事实。

实际上,以天主教文化为核心的拉美文化同样也有其对民主政治的独特看法。例如,南美的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是拉美国家在独立后选择民主共和制度的、最有影响力的政治领导人之一。1819年2月15日,他在委内瑞拉共和国国民议会发表演讲,阐明了自己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思想和具体主张。他说:“在我看来,只有民主才能造成一种绝对的自由。可是,什么样的政府是同时把权力、繁荣和稳定三者结合到一起的民主政府呢?人们看到的不是恰恰相反,只有贵族统治和君主专制所建立的千年大帝国吗?有哪一国的政府比中国的政府更古老的呢?有哪一个共和国的寿命比西班牙的共和国和威尼斯的共和国的寿命更长呢?罗马帝国不是征服了世界吗?法兰西不是有了一千四百年之久的君主政体吗?有哪个国家比英国更大呢?然而,这些国家过去是、或者现在依然是贵族政治和君主专制。”(22)因此,玻利瓦尔强调,在新独立的南美共和国中必须建立有别于“贵族政治和君主专制”的民主共和制度,它必定是“废除了君主专制、爵位、贵族制度、优遇和特权”的制度,必定是“宣布了人的权利以及行动、思想、言论和写作的自由”的制度(23)。然而,正是这位解放者也曾经这样说过:“在美洲进行治理的唯一方法是个人影响力。在我们这个不理解法律为何物的民族眼中,法律一文不值。”(24)从这句话中,我们又可以充分理解到对民主政治的排斥。可见,对于民主制度的问题,在玻利瓦尔身上体现出明显的矛盾性:一方面,他认识到在西属美洲建立民主制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深切地体会到民主制度与当地文化氛围之间的差距,因而强调个人权力的必要性。

在拉美的历史和现实中,像玻利瓦尔那样满怀对民主制度的向往,而行“极权”或“独裁”之实的“民选”总统还有很多,例如阿根廷的胡里奥·罗加、墨西哥的波菲里奥·迪亚斯、巴西的热图利奥·瓦加斯、秘鲁的阿尔韦托·藤森,等等。在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民主观,不同于前文所介绍的多元主义民主理论,而是一种一元主义民主,它强调的是权力的相对集中、政治精英的突出作用和政府的职团性质,即一种以各种团体为基本组成部分,按照等级和功能进行安排的政府体制。笔者将这种民主观称作“以极权主义的精神来追求的民主”,它不同于西方世界的代议制民主,而是更接近于吉列尔莫·奥唐奈所称的“委任制民主”(delegative democracy)(25)。

这种民主观在拉美国家的政治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颇具戏剧性的结果:根据奥唐奈的解释,委任制民主与代议制民主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制度化的民主”,当选的总统们往往拥有不受民众意愿和公共舆论等“横向责任”制约的权力(26)。因此,拉美国家的民主制度大多体现为“超级总统制”和“法令主义”(指国家元首使用、有时滥用签发法令的权力以制约议会)等特征(27)。也就是说,一旦“公民选出其领导人后,立即在政策上失去了对这些领导人的控制”(28)。另一方面,拉美地区“委任制民主下的总统们往往苦于民众对他们支持率的剧烈变动:前一天还被民众高呼为救世主,第二天就又被民众诅咒为该死的魔鬼”(29)。民众意愿和公共舆论“过山车式”的变动又往往为不同的利益集团加以利用,成为它们权力斗争的工具,其结果自然是政局的动荡不定。例如,有学者统计,1950-1990年间,18个拉美国家大多深陷“民主—专制”的循环往复;其中,这些国家共经历了372年的专制统治,366年的民主制度(30)。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民主化进程以后,这种“民主—专制”的循环终被打破,但政局稳定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对于这一点,有学者指出,“拉美国家的民主政治并未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走向巩固,而是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政治与社会动荡的冲击。90年代后半期以来,已先后有4个国家的5位民选总统在民众抗议浪潮中被迫下台,巴拉圭的一位副总统被‘暗杀’,秘鲁的藤森总统‘自我流放’,阿根廷在2001年年底的经济危机期间先后更换了5位临时总统,如此等等。总之,民众对民主政治由热切的期待转向了巨大的失望。上述历史过程表明,对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言,优先的政治课题是如何实现国家的政治稳定。”(31)

导致这种拉美特色的委任制民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因素的影响占有重要地位。独立后,绝大部分拉美国家之所以选择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一系列辞藻华丽的宪法,更多是受欧洲和北美等外来文化思想影响的结果,试图通过模仿它们的政治制度来复制它们的成功。对此,有学者描述说:“到了19世纪,一个新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开始形成了。自由、共和、平均的观念开始渗透到传统中。自由和民主观念经常融入宪法和法律中,但是,土地所有制和威权结构仍然是精英主义的,并仍然构成

体制的基础。至今在大多数拉美社会中,两种基本的观念和政治文化依然并存:一个是精英主义的、划分等级和专制的;另外一个是自由和民主的。大多数拉美国家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或多或少是这两种传统的融合。”(32)在这种混合与模仿的进程中,一个更为有意思的局面出现了:不管是考迪罗也好,还是军政权也罢,在宣示他们的政纲的时候,“民主”是他们最为频繁使用的字眼,似乎他们的“独裁”统治也是一种“民主”似的。这种局面正是拉美文化混合性的一种延伸,是其文化模仿性的一种结果。

四结语

可见,拉美的民主政治从一开始就是外源性和混合性的,它模仿了新教文化的民主外表,却是以天主教文化的民主观为标准运行和发展的;与此同时,这种民主政治还是从属性和边缘性的,它更多的是对来自中心国家——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20世纪以后则以美国为核心——各种“挑战”的“回答”而已。这种情况正是拉美政治发展进程曲折的根源之所在,也是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对迟缓的根源之所在。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拉美的民主化进程不完全是拉美文化内在发展的产物,更大程度上是由外部因素推动的结果,是一种“外源性的”民主化进程。拉美各国先后陷入债务危机后,为了获得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不得不接受外部强加的种种条件。其中美国通过人权外交提出的民主化处方和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危机调整方案附加的政治改革要求,在拉美各国的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意义上说,拉美当前的民主化进程是外源性的,它更多地体现了对新教文化背景下民主政治的模仿,与拉美本身的文化特征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尽管民主化进程使“多数的拉美人在价值观上对西方民主表示认同,但西方民主在拉美却表现出‘水土不服’”的严重问题(33)。2009年6月28日,发生在中美洲国家洪都拉斯的军事政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水土不服”的结果之一,它进一步表明,拉美地区的民主化进程依然任重道远。

注释:

①例如,仅在1950年以后的半个世纪里,拉美就发生了超过70次的军事政变。参见[西、法]哈维尔·桑蒂索著:《拉丁美洲经济政策的务实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40页。

②[英]爱德华·B·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③[英]阿诺德·J·汤因比著,沈辉等译:《文明经受着考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55页。

④[秘鲁]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著,白凤森等译:《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页。

⑤Victor Bulmer-Thomas,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 since Independ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2.

⑥Howard J. Wiarda, Harvey F. Kline(eds.),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2007, p. 4.

⑦关于古代印第安人文化的发展情况,可参阅:Renato I. Rosaldo, John D. Wirth(eds.), The Inca and Aztec States, 1400-1800: Anthropology and History, New York, 1982; Robert J. Sharer, Daily Life in Maya Civiliz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6;[美]诺曼·哈蒙德著,郑君雷译:《寻找玛雅文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美]乔治·C·瓦伦特著,朱伦、徐世澄译:《阿兹特克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美]林恩·V·福斯特著,王春侠等译:《探寻玛雅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⑧[秘鲁]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著,白凤森等译:《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67页。

⑨[墨]卡洛斯·安东尼奥·阿居雷·罗哈斯著,王银福译:《拉丁美洲:全球危机和多元文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⑩[秘鲁]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著,白凤森等译:《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29页。

(11)[墨]卡洛斯·安东尼奥·阿居雷·罗哈斯著,王银福译:《拉丁美洲:全球危机和多元文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12)[秘鲁]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著,白凤森等译:《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28页。

(13)[英]阿诺德·J·汤因比著,沈辉等译:《文明经受着考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页。

(14)[日]纳谷诚二等编,陈家海等译:《发展的难题:亚洲与拉丁美洲的比较》,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67~69页。

(15)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导论》第4页。

(16)[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西方传统的产物抑或普遍现象?》,载霍华德·威亚尔达主编,榕远译:《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17)[英]乔治·奥威尔著,刘沁秋译:《政治与英语》,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18)转引自[美]乔万尼·萨利托著,冯克利等译:《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3页。

(19)[美]罗伯特·A·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20)宋林峰:《拉美文化与现代化》,载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566页。

(21)[美]玛格丽特·M·莫特:《南方天主教地区的民主:伊比利亚与拉丁美洲》,载[美]霍华德·威亚尔达主编,榕远译:《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22)(23)[委]西蒙·玻利瓦尔著:《玻利瓦尔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81~82页。

(24)O. Carlos Stoetzer, El Pensamiento Po litico en la América Espafíola durante el Período de la Emancipación, 1789-1825; Las Bases Hispánicas y las Corrientes Europeas, Madrid, Instituto de Ciencia Política, 1966, p. 86.

(25)关于“委任制民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可参阅Guillermo O' Donnell, "Delegative Democracy", in Guillermo O' Donnell, Counterpoints: Selected Essays on 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tization,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9,pp 159-173.尽管奥唐奈主要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建立的民主制度称为“委

任制民主”,但笔者认为拉美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民主政治的尝试同样具备了“委任制民主”的基本特征。有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拉美历史上的民主政治更应该类似于米凯尔斯所强调的“寡头民主”。对于这一点可参阅[美]乔万尼·萨利托著,冯克利等译:《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66~170页。

(26)Guillermo O' Donnell, "Delegative Democracy", in Guillermo O' Donnell, Counterpoints: Selected Essays on 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tization,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9, p. 165.

(27)[西、法]哈维尔·桑蒂索著:《拉丁美洲经济政策的务实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34页。法令

主义的最典型代表是阿根廷前总统梅内姆在1989年当选总统后不到4年的时间里,发布了300条紧急法令,是1953-1989年该

国紧急法令颁布总量的10倍。

(28)美洲开发银行著:《影响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192页。

(29)Guillermo O' Donnell. "Delegative Democracy", in Guillermo O'Donnell, Counterpoints: Selected Essays on 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tization,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9, p. 166.

(30)[西、法]哈维尔·桑蒂索著:《拉丁美洲经济政策的务实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31)(32)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前言》第8~9页,第567~568页。

(33)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前言》第9页。

【参考文献】

[1][英]阿诺德·J·汤因比著,沈辉等译:《文明经受着考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

[2][秘鲁]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著,白凤森等译:《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0年。

[3]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Guillermo O' Donnell, Counterpoints: Selected Essays on 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tization,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9.

[5]Howard J. Wiarda, Harvey F. Kline(eds.),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2007.NU25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的民主专制制度 1、产生条件: (1)是由希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 (2)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末 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五世纪

内容:公民参政范围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观剧津贴”。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根本原因) 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马其顿王 国亚历山大征服希腊。) 4、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5、评价: 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从而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的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 6、实质: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形成

《拉丁美洲教案》

《拉丁美洲教案》 篇一:拉丁美洲教案拉丁美洲考纲 1、掌握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拉丁美洲气候类型的成因,能够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3、了解拉丁美洲矿产资源分布状况,通过热带雨林开发,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考向分析 1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2结合亚马孙流域的开发,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3结合拉丁美洲区域图考察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洋流等知识第一课时重点难点气候的分布和地形质检单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掌握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部分是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目标 1、根据地图册P37.38,描述拉丁美洲的组成、位置和地形,并能画出沿主要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2、结合拉丁美洲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讨论,分析出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3、通过拉丁美洲人文地理的学习,比较分析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评价设计 1、通过作图检测学生对目标一的完成情况,方式是同桌互查的方式,使一半以上同学准确作图。 2、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目标二检测情况。 3、通过完成表格及做《导与练》P196页习题1,完成对学生目标三的检测。教学过程导入:这里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大陆,这里气候特点是湿热,这里有热情奔放的舞蹈,有令人狂热的足球,是生物的世界,是探险家梦寐以求的地方,这里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和我们说的南美洲有什么联系呢?展示材料拉丁美洲名称的由来拉丁美洲就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曾沦为拉丁语组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被称为拉丁美洲,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洲通过材料找到拉丁美洲的组成和纬度范围,理解拉丁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关系,拉丁美洲包括南美洲下面,我们就跟随地理的视角走近这片神秘而又古老的大陆展示学习目标 1、根据地图册P37.38,描述拉丁美洲的组成、位置和地形,并能画出沿主要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2、结合拉丁美洲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讨论,分析出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3、通过拉丁美洲人文地理的学习,比较分析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小组合

古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单元知识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所体现的君主专制、人治等形成鲜明对比,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特点是民主与法制,主要体现为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和古罗马法律,这也是本单元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古希腊民主政治 【课标要求】 ①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②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标解读】 ①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②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③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知识结构】 一、历史条件 古希腊二、雅典民主进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民主政治政治内容: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民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三、评价性质: 积极:对雅典社会、对人类社会 【主干知识梳理】 一、历史条件 (结合课本第5课2、3目分析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希腊环海、多山、多岛,是一个工商航海业为主导地位的民族。 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②小国寡民是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前提。 二、雅典民主政治 1、进程 ⑴君主制(前8世纪以前):君主终身、世袭、专制 ⑵贵族制(前8-前594年):贵族集体领导、任期制、选举、协商 ⑶民主制的确立: ①前594年,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轨道; ②前590年改革: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③伯里克利时期——完善;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2、内容 ⑴特征:与。 ⑵保障民主制正常运作的措施: ①法律保障:A、---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权利; B、法-—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②机构保障:A、公民大会(职责、成员构成) B、五百人议事会(地位、职责、成员产生方式)

拉丁美洲国家概况以及地图国名记忆技巧

拉丁美洲国家概况以及地图国名记忆技巧 截止2012年,共计33个 南美洲: Aérica del Sur 以巴西为中心,以贴近它的国家,逆时针3个国家为一组向外包围辐射四组1(巴西)+3 por4=13,共计13个国家。 巴西Brasil 玻利维亚Bolivia 巴拉圭Paraguay 乌拉圭Uruguay 法属圭亚那Guyana Francesa 苏里南Surinam 圭亚那Guyana 委内瑞拉Venezuela 哥伦比亚Colombia 厄瓜多尔Ecuador 秘鲁Perú 智利Chile 阿根廷Argentina 南美洲:America del Sur 北部和南部,一首一尾是两个众人所知的国家——墨西哥和巴拿马,中间一大一小每两个一组,共三组,一共2por4=共8个国家。 墨西哥México 巴拿马Panamá 危地马拉Guatemala 伯利兹Belice 洪都拉斯Honduras

萨尔瓦多El Salvador 尼加拉瓜Nicaragua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 加勒比地区:El Caribe 12 (安德烈斯群岛Los Antillas) 古巴Cuba 海地Haití 牙买加Jamaica 多米尼加共和国Rep Dominicana 多米尼克Dominica 波多黎各Puerto Rico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t Tobago 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 y Barbuda 巴哈马Bahamas 巴巴多斯Barbados 格林纳达Grenada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San Vicente y Las Granadinas 南美洲: Aérica del Sur 以巴西为中心,以贴近它的国家,逆时针3个国家为一组向外包围辐射四组1(巴西)+3 por4=13,共计13个国家。 巴西Brasil 关键词金砖五国亚马逊葡萄牙语

高中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知识点梳理3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必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重要性: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含义: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

政治文化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解析

政治文化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解析 摘要在政治学研究的视野内,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政治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形成以参与型政治文化为主流的公民文化基础工程才能根基牢稳。 关键词民主政治政治文化基础工程 作者简介:王星涵,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关于政治文化内涵的探讨,不同的政治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阿尔蒙德、鲍威尔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过程进程所形成。”①派伊认为,“政治文化是一组态度、信仰和感情,它赋予政治过程以程序和含义,并提供一种基本的假设和规则用以规范政治体系中的行为。它包裹着政治观念和政制运行的规则。”②“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影响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模式选择和政府绩效、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和发展道路。”③简而言之,政治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民族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理论、政治信仰、政治情感、以及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权利与义务观念、组织纪律观念等,政治文化之于政治体系犹如文

化之于社会,政治文化必然对政治主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政治文化的作用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影响政治体系、指导政治行为、制约政治发展三个方面。在政治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然面对一定的政治文化,并受到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一个民族的国家政治体系除了必然受到该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和制约外,政治文化还通过作用于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对政治体系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政治体系的稳定始终是政治取向的基本目标,所有政治文化的基本成份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体系 的稳定;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政治文化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政治体系的变革,政治文化往往是政治实现革故鼎新的重要前提。政治文化对政治主体的影响表现在:政治文化构成政治主体的内在心理倾向和主观意识;政治文化可以促使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做出支持或反对某种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主体的政治信仰、政治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决定着政治团体的纲领和主张。 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是一种无形的重要力量。政治发展的核心是民主建设,民主政体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民主对政治文化的要求也自然包括在内。民主社会需要相当广泛的政治参与,而政治参与,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对政治的一定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同时,民主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对民主有恰当的认知态度,即对民主价值有广泛的认同。如果对民主所包涵的基本原则,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法治原则、多数原则等缺乏

拉丁美洲民主政治的文化分析

拉丁美洲民主政治的文化分析 内容提要:拉丁美洲文化是印第安土著文化原体与欧洲天主教文化以及非洲黑人文化等异质文化之间经过“挑战— 回答”运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它在以天主教文化为核心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拉美文化的前述特征,决定了该地区民主政治的独特性:纸面上的民主往往为事实上的独裁或集权所取代。这也正是该地区民主化进程曲折发展的根源之所在。 自独立以来,民主政治就成为绝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它们因此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一系列辞藻华丽的、民主的宪法。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纸面上的民主往往为事实上的独裁或集权所取代,从19世纪大大小小的考迪罗到20世纪频繁发生的军事政变,充分说明了民主政治在拉美的脆弱。2009年6月28日,发生在洪都拉斯的军事政变表明,民主体制在21世纪的拉丁 美洲仍然存有一定的脆弱性。原因何在呢?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来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就教于学界同仁。一、拉丁美 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中外学界大多认为,拉丁美洲文化是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一个分支,是隶属于天主教文化的一支“亚文化”。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天主教因素在拉 丁美洲文化中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在这种意义上说,它正确

地概括了拉丁美洲文化的核心特点;然而,这种观点又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视了其他文化因素在拉丁美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就是忽视了拉美文化的特性。那么,拉丁美洲文化是什么?它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文化的概念着手,来阐明拉丁美洲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有关“文化”概念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并无统一说法。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在15世纪初还是指“农业”、“耕耘”、“栽种”等意思,直到1871年爱德华·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才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他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 合体。”也就是说,所谓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并使之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观念和标准。事实上,就文化所涵盖的范围而言,包括人文化、族文化和个体文化。人文化是指宏观意义上的人类文化;而个体文化是一种文化模式下个人的行为观念等内容。泰勒的定义则是一种族文化范畴下的定义。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是由两个基本的核心组成的:一是从历史上得到并选择的思想,一是与之有关的价值。这样,一旦某种文化形成,那么它便表现为这种文化下的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即他们的生存方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 一、背景材料 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使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深刻和完善。政治文明的提出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1、政治文明是政治建设理论的一大创新,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构成人类文明的三大存在形态,使人们对人类文明的理解更全面,更完整。2、它使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的三大奋斗目标”都有了具体落实的载体。“富强”,依靠物质文明建设来实现;“文明”,即指精神文明,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实现。“民主”,依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实现。3、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我党提出的政治文明,是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当然也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二、热点分析导航 1.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框架 江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点 ①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是相互依存,有机联系在一起。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的认识。 ③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它既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又超越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它既反映了矛盾着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又体现了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④用发展的观点,说明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与政治常识的结合点政治文明属于上层建筑,它以经济为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文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定了政治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与政治常识的结合点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都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人民当家作主是指人民民主国家的权利主体是人民,民主政治最根本目的是让人民享受权利,行使权利,参与政治生活。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民主政治的发展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摘要:政治民族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政治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 主义法制,是党的坚定不移的方针。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上中,也明确地把民主和富强、文明一起共同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和国家的大势 所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参与、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 设的集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 正文: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人民的利益,保障党和国家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利益上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法律形式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民主确立下来,从而在民主的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在近些年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政治参与,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突显其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的以自身利益为指导,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政治参与是一种公共权力,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体现。将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民主结合起来,是一项惠民惠国的政策。既能保障人民的权力,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又能集中人民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将党和国家的活动纳入人民监督的范围内,保证行政的合理有序性。 1、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治参与不是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所特有的活动,它是一切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完善政治参与是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政治参与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实际经验来说,对于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其他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有效享有,每个人都有参与他或她的国家的政府是一个关键因素。”①联合国决议表明:政治参与是固有的人权,并且是民主国家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国的政治参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深化发展,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公民政治参与的自由和畅通。发展政治参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促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2、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最有利于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最高权力主体是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政治参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的崇高。人民的政治参与具有多方面原因: ⑴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活动影响社会。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将自己的利益向政府反映,使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 ⑵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人民能够直接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制度,人民选取人民代表,集中自己的政治诉求向政府反映,从而也就实现了政治参与的过程; ⑶依法治国的方略为人民的政治参与提供法律保障。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

公民文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公民文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课程名称政治学研究方法 姓名毕乐乐学号 201420020212 专业中共党史年级2014级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日期2015 年 3月................................................... ........................................ (以下内容由任课老师填写) 公民文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姓名:毕乐乐专业:中共党史学号:201420020212

摘要:阿尔蒙德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五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平衡文化和参与者文化,证实了公民文化适合于保持一种稳定的和有效的民主政治过程,其通过积极的和消极的公民角色的平衡模式,以及公民的共识和分歧之间的平衡来维护民主制的稳定。 关键词:公民文化;民主政治;影响 Civic culture's influence on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Abstract: Almon, through to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Germany, Italy and Mexico five countri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political culture, think the civic culture is a hybrid culture, balance the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the participants, confirmed the civic culture is suitable for keeping a stable and effective democratic political process, its citizens through positive and negative role balance mode, and of the citizen's consensu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lance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democracy. Key words: Civic culture; Democratic politics; Impact 引言 公民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尔蒙德 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五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 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平衡文化和参与者文化,证实了公民文化能够 促进民主政治的良好运行,并且适合于保持一种稳定的和有效的民主政治过程。 一、公民文化的涵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文化是指:“作为被内化于该系统居民的认知、情感 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①。“而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既不是传统 文化也不是现代文化,而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它是一种建立在沟通 和说服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它是一致性和多样性共存的文化,它是允许变革, 但必须有节制地进行的文化”②。 二、政治文化的类型 ①阿尔蒙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6. ②阿尔蒙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西班牙-拉美文化欣赏》教学大纲

《西班牙-拉美文化欣赏》教学大纲 本课程为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向所有专业学生开放。通过内容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对西班牙语和拉丁美洲国家文化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现状, 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多元化意识。 三、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课、文化概况 (一)本单元教学目的 熟悉西语国家的迷信说;了解西语国家人名构成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 西语国家的迷信说;了解西语国家人名构成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 西语国家的迷信说 (四)本单元参考文献 1)《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朱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7 2)《拉美文化概论》,李多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年,标准书号:ISBN:3 (五)分节主要内容 1.介绍南美洲、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语美洲这三个概念; 2.介绍世界上常见的问候方; 3.讲解西语国家的迷信说; 4.拉丁美洲人种;

5.介绍西语国家人名构成 第二课、西班牙文化 (一)本单元教学目的 了解西班牙的文化。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 西班牙地理、历史,西班牙人的衣食住行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 西班牙的民俗活动 (四)本单元参考文献 1)《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朱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7 2)《拉美文化概论》,李多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年,标准书号:ISBN:3 (五)分节主要内容 1.西班牙的地理位置 2.马德里简介与城徽 3.简要介绍西班牙历史 4.简要介绍西班牙政体 5.介绍西班牙的行政区划 6.西班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种方言 7.西班牙人民的衣着特点、饮食习惯等 第三课、西班牙节日与人文景观 (一)本单元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西班牙人民的文化生活。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 班牙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交往禁忌。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 西班牙主要节日与人文景观 (四)本单元参考文献 1)《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朱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7 2)《拉美文化概论》,李多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年,标准书号:ISBN:3 (五)分节主要内容 1.介绍西班牙特色食品和葡萄酒 2.西班牙住宅的特点

南美洲概况简介

南美洲概况简介 南美洲(South America)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南部,东面是大西洋,西为太平洋。陆地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北美洲相分,南面隔海与南极洲相望。大陆东至布兰库角(西经34°46′,,南纬7°09′,),南至弗罗厄德角(西经71°18′,,南纬53°54′,),西至帕里尼亚斯角(西经81°20′,,南纬4°41′,),北至加伊纳斯角(西经71°40 ′,,北纬12 °28 ′,)。总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含附近岛屿),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按面积大小排七大洲第四。南美洲海岸线长28700公里。海岸较为平直,少岛屿和海湾。截止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亿8千万,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2016年8月5日,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这是经历了120年发展历程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首次造访南美洲。概况最大的国家——巴西最小的国家——法属圭亚那最高的山脉——阿根廷的阿 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最大的湖泊——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面积1.34万平方千米最长的河流——亚马孙河,长6440千米位置南美洲东至布朗库角(西经34°46',南纬 7°09'),南至弗罗厄德角(西经71°18',南纬53°54'),西至帕里尼亚斯角(西经81°20',南纬4°41'),北至加伊纳斯角(西经71°40',北纬12°28')。面积约1797万平方千米(包

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从地理区域上划分为:南美北部诸国,包括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一个地区为法属圭亚那。安第斯山地中段诸国,包括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南美南部诸国,包括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一个地区为福克兰群岛(又名“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英国争议)。南美东部国家巴西,面积约占大陆总面积的一半。主要火山南美洲最高的阿空加瓜山,位在阿根廷,海拔6960公尺,为死火山。另有尤耶亚科火山,位在智利,阿根廷边境,海拔6723公尺,为死火山。印加瓦西峰,位在智利,阿根廷边境,海拔6709公尺。青坡拉索山,位在厄瓜多,海拔6310公尺,属休火山。哥多伯西峰,位于厄瓜多境内,海拔5896公尺,属活火山;鲁伊斯火山,位在哥伦比亚境内,海拔5399公尺,为活火山;桑盖火山,位在厄瓜多,海拔5230公尺,属活火山;通古拉瓦火山,在厄瓜多境内,海拔5016公尺,属休火山;皮钦查山,在厄瓜多,海拔4794公尺,属活火山。国家和地区国家人口密度(/k㎡)面积(k㎡)人口(2002-07-01est.)官方语言厄瓜多尔47283,56013,447,494西班牙语哥伦比亚361,138,91041,008,227西班牙语委内瑞拉 27912,05024,287,670西班牙语秘鲁 221,285,22027,949,639西班牙语巴西 218,511,965176,029,560葡萄牙语智利

雅典民主政治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张莉珍 指导老师:朱希敏 摘要:提起西方文化,我们便会想到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作为希腊文化主流的雅典文化在古典时代的世界史上,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其文化成就涉及到哲学、史学、艺术等等。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为其文化发展提供生长的土壤、宽松的政治环境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雅典;民主政治;文化繁荣 自人类跨入文明的门槛后,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代以来,“民主”“自由”一直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目标。人类天性爱好自由,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1](p13)一样,追求一种精神生活的自由、政治生活的民主也是人类本性使然。然而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总是与“自由”“民主”的生活失之交臂,人类爱好“自由”的天性常常淹没于专制政治对思想的禁锢、宗教的愚昧无知。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当“民主”“自由”倾向成为社会的主流时,作为人们精神生活体现的文化就会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人的内在的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此条件下勃发出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从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一、雅典的民主政治 公元前六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经过梭伦和克里斯提尼改革,在雅典确立了统治地位。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民主政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 [2](p18),民主政治的繁荣局面直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随着城邦危机的加深才日渐衰落了。民主政治从确立、繁荣到衰落,在雅典的历史上存在了两个多世纪。在雅典民主政治经历的全过程中,这个制度在伯里克利时代最充分、最鲜明地显示了它的进步的特点。 (一)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2013年试题,含解析)

阶段验收评估(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约公元前630年,铁拉岛七年无雨,颗粒无收,于是铁拉人用抽签的办法从每两兄弟中选一人到非洲殖民。中签者泪流满面地离开家乡,结成生死与共的患难弟兄,终于在异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则殖民案例说明() A.自然灾害是导致海外殖民的最重要因素 B.海外殖民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C.海外殖民扩展了希腊人的活动地区 D.海外殖民导致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2.伯里克利在一次公众演说中曾这样阐述: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体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下列说法符合上述演讲要义的是() A.奴隶和外邦移民能够积极参与民主政治 B.各级官职向一切人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C雅典的民主制是最好的政体,适合一切地区 D.公民获得了平等参政的机会 3.(2012·沈阳模拟)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古罗马法() A.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 B.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 C.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 D.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 4.有位专家这样评价罗马法中的一部法律:“……(它)超出了文化和经济的界限,也超出了民族国家或其他政治单位的界线。”这部法律是() 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D.自然法 5.古罗马法学家认为: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因为这种法律不是人类特有的,而是一切动物都具有的,不论是天空、地上或海里的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法是全人类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 B.自然法是自然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规律 C.人定法是根植于自然的最高理性 D.自然法是人定法精密化的表现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的民主专制制度 1、产生条件: (1)是由希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 (2)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末 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五世纪 内容:公民参政范围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观

剧津贴”。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根本原因) 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马其顿王 国亚历山大征服希腊。) 4、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5、评价: 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从而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的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 6、实质: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形成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起来。当时的罗马只有习惯法

北美洲概述

北美洲概述 一、位置和范围 1、位于西半球北部,北濒北冰洋,东、西分别面临大西洋和太平洋,与亚洲隔白令海峡相 望,南部和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2、北极圈和北回归线穿越其南北,但热带和寒带所占面积很小。 3、大陆轮廓北宽南窄,南部收缩成狭窄的中美地峡 4、海岸线比较曲折,岛屿众多 1)哈得孙湾 2)墨西哥湾 3)岛屿总面积和岛屿占全洲面积的比例,在各大洲中都居首位 4)格林兰岛 ①世界最大的岛屿 ②80%以上被冰层覆盖,是南极洲以外大陆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 ③地处北美洲,但却属于欧洲国家丹麦 5)西印度群岛 ①呈弧形环列在加勒比海和大西洋之间 ②面积较大的为大陆岛,其余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③古巴岛是其中最大的岛屿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三大纵列带) 1)西带——科迪勒拉山系 ①科迪勒拉山系北起北美洲西北的阿拉斯加,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是年轻 的褶皱山系,海拔一般达2000——3000米 ②北美洲境内的科迪勒拉山系,宽度较大,由东、西两列山带和一系列山间高原、 盆地组成 ③东列的落基山脉是主体。北美洲气候的重要分界线和河流的重要分水岭 ④西列山带逼近太平洋沿岸,又分内外两带,它们在墨西哥高原南部会合 2)东带——阿巴拉契亚山脉 ①古老,久经侵蚀,大部分起伏平缓,海拔300——600米 ②狭窄的沿岸平原 3)中带——低高原和平原 ①劳伦琴低高原。地面起伏不大 ②大平原。落基山脉以东,南北伸展 ③内陆低原。南半部由密西西比河冲积而成 2、气候 1)以温带气候为主和大陆性强是其两大特征 2)气候复杂,虽地跨寒、温、热三带,但热带和寒带范围较小,大部分在温带 3)大陆性强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虽然北美洲东西濒临两大洋,但是,因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了西面来自太平洋的气流,内陆高原和盆地干旱少雨;大陆东岸也没有 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不显著。另一方面,中部平原由于两侧山脉都是 南北走向,冷暖气流南下或北上畅通无阻,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剧烈

传统文化与民主政治doc

很多问题的原因无非如下: 1,上面腐败缺乏人性和法制,体制缺陷落后。国民缺乏人性自主意识和法制意识。 2,就算有的制度也成为摆设,深层来看,也延伸出文化,价值,信仰问题。因为制度是要靠人去执行的,文化价值信仰和制度本就是相辅相成的。那文化,价值,信仰的缺失和扭曲,人人缺乏自尊自信意识和人性自主的意识,当然制度就成了摆设。 你没有改良创新自身文化,而是割除后照搬媚外。你是出于功利心去照搬非功利的信仰价值文化,那如何能真心自觉?如何会有人性自主意识? 就好比你看人家穿着很帅,并没去领会人家的穿衣技巧后根据自己的身材和衣服来打扮自己,而是直接拿来人家的衣服穿上怎能好看? 你文化自卑,那心理上自然就是自卑的,你处处舔屁股。飞机晚点等外国人,快速找回外国人自行车。如此自卑的人格和社会价值,如何能有法制素养? 3,也有的喊着复兴传统文化的人却是在胡扯和愚民,一直是把古代某时期的已过时的旧行动样式照搬过来,把内涵精神歪曲后进行推销。例如于丹就是这样愚民的。 例如自身文化的孝本意就是说基于老和小之间这个生命传承的自然定理,老和小之间的自然人本性散发的自然亲情,在生活中发自内心遵循情感又合理的以沟通和体谅的方式相处。无论是古代思想家还是书籍原典都说了,例如孟子和赵岐就说了: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不孝也(对父母的过错曲意顺从,而不帮助纠正,使父母陷于不义,是不孝的)。 但是现在的宣扬的假孝是什么呢?是让人服从教条。树立一个具体的行动样式(见到父母该如何,如何交谈,如何行动,一切都是要子女无条件服从父母),然后让人去模仿照做这个教条样式。 例如传统文化主张的是以直报怨,主张该是我的,当仁不让,该是你的,温良谦让。 但是现在宣扬的是什么呢?是让人一味忍让退让。让人遇事不抗争不去改变,而只在心里念经。 再例如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人性即是天理,礼有损益。是让人基于人本性仁心,在生活实践接触外物中可以去改良礼仪规范及体制制度,一个时代做符合这个时代的东西。周朝是君主与国人共治,汉唐又是一个样,宋明内阁扩大,君权更削弱,明后期的王阳明黄宗羲还启蒙呢。礼仪法制何时万世不变了? 但是现在宣扬的是什么?是强化教条。树立一个具体的客观样式,然后强调这个

专题五___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专题五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直接民主专制制度 1、产生条件: (1)是由希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 (2)小国寡民的产物:①城邦狭小,公民能够直接参与城邦政治,追求民主权利;②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的成熟,对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增强。 2、存在时间: 公元前8—前6世纪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根本原 因) 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马其顿王国亚历山 大征服希腊。) 4、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6、评价: 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的基础;(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的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 7、实质: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形成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起来。当时的罗马只有习惯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中,诞生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正式诞生。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分类: 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1)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2)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罗马法的初步发展 ●背景:罗马对外扩张,版图扩展 ●目的:解决民族矛盾与经济问题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4、罗马法体系完成—《民法大全》 ●背景:①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②为巩固统治,帝国对各行省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