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外科与AO内固定新进展(讲座二)——颌骨骨折治疗.

颌骨外科与AO内固定新进展(讲座

二) ——颌骨骨折治疗

分类号:R78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79(2000)01-0041-03

TREATMENT OF JAW FRACTURE

5 下颌骨骨折固定及其进展

5.1 内固定手术的基本原则

5.1.1 手术入路口内入路用于颏部、下颌体一般骨折;口外入路用于下颌角移位和粉碎性骨折;穿颊入路用于下颌角一般骨折;联合入路用于下颌角、升

用Ernst结扎、牙弓夹板或螺钉行颌间牵引和暂

角、升支及髁颈下骨折,应先行骨解剖复位,后作颌间牵引和固定。

5.1.3 坚固固定颏孔前骨折用两个下颌小型板或张力带加LC-DCP固定;颏孔后骨折用LC-DCP和/或下颌小型板固定;下颌角一般骨折用下颌小型板作张力带固定,严重移位及粉碎性骨折用LC-DCP加张力带或通用骨折板固定;升支、髁颈下骨折用两个下颌小型板固定;粉碎性骨折用通用型重建板固定。5.2 下颌小型板系统固定下颌骨骨折

1976年Champy基于生物力学研究详细阐述了下颌骨理想的固定路线(实际为张应力轨迹),并发展了下颌小型板固定系统(miniplate fixation system)。他在最近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谈到,小型板固定不是绝对稳定性固定,允许微动存在(微动是临床不能分辨的动度),固定只是为了中和张应力,而允许功能性压应力传导,骨折为Ⅱ期愈合。这种方法从本质上讲已不属于坚固固定范畴,而是一种稳定的,具有弹性的动力性固定(Stable-Elastic-Dynamic fixation)。

小型板固定为单层皮质骨固位,不会损伤下齿槽管,而且板易弯制成形,并按张应力轨迹放置。颏孔后骨折一般用单板水平放在根尖下和下齿槽管之间固定。颏孔前骨折要用两个板分别放在根尖下和下缘固定,两板间距不少于

5mm。下颌角骨折用单板作张力带固定时,由于稳定性不足,仅适用于有利型简单骨折。升支及髁颈下骨折必须用两个小型板固定。

5.3 DCP和通用骨折板固定下颌骨骨折

DCP加压固定是AO的专项技术,它可以使骨断面紧密接触,通过增加断面

摩擦力获得最大稳定性,通用骨折板则依赖于植入体刚度获得稳定固定,两者的稳定性效果都是以消除骨折骨微动,中和所有功能负载为标准,这一点区别于下颌小型板固定。

DCP固定主要用于应力集中部位的有明显移位的垂直断面骨折。由于加压固定存在断面受力不均匀现象,常常需附设张力带,过去曾试用EDCP的偏心孔效应替代张力带,但临床效果不好,目前多数医生已放弃这种做法。通用骨折板主要用于粉碎性和斜断面骨折,起桥接支柱作用。这两种固定稳定性可靠,所以还适用于无牙颌和感染的骨折。

5.4 下颌骨骨折拉力螺钉固定

拉力螺钉固定由Danis(1949年)发明,首先用于长骨斜行骨折。这种方法是以最小的植入体获得最大的稳定性,所以成为AO竭力推荐的技术之一。

下颌骨骨折一般用2.4mm的长螺钉作拉力固定,滑行孔(靠钉头的螺钉孔)直径2.4mm,螺纹孔(靠钉尖的螺钉孔)直径1.8mm,螺钉方向与骨折面垂直,通常取骨折面与骨面的角平分线。临床主要用于下颌体斜断面骨折、颏部骨折、下颌角垂直断面骨折、髁颈下骨折和游离骨折块固定。

5.5 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

突具有很强的塑形和改建能力,多数骨折无需解剖复位,经保守治疗即可治愈。只有当骨折移位,预计不能通过功能改建达到治愈标准时,才考虑手术。

髁状突骨折是否应手术,取决于骨折线水平,骨折块移位程度和升支垂直高度改变。当骨折发生在髁颈和髁颈下,骨折块脱位或内弯移位角度大于37度,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mm时,应采取手术治疗,行解剖复位和坚固固定。

髁状突骨折坚固固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拉力螺钉固定,适用于髁颈下垂直断面骨折;另一种是小型板固定,较拉力螺钉具有更广泛的适应症。髁颈下骨折经颌后入路,用两个小型板固定,高位髁颈骨折从耳屏前入路,用一个小型板沿髁突后缘固定,髁状突骨折块游离后再复位不会影响愈合和改建,但会丧失翼外肌功能。

5.6 下颌角骨折的固定问题

下颌角位于牙齿承托区外,骨折移位必须行解剖复位,否则移位的远中骨块会影响髁状突位置,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由于下颌角是应力高度集中区,骨断面薄,又有第三磨牙存在,因此并发症较多,其中术后感染是主要问题,它与固定稳定性不足和复位同期拔牙有关。

下颌角骨折有五种固定方法,即通用骨折板或重建板固定、DCP加压固定、拉力螺钉固定、双列小型板固定和张力带固定。从临床对比结果看,通用骨折板或重建板固定的稳定性最好,术后感染率最低(7.5%)。DCP加压固定术后感染率较高(21%~38%),可能与骨断面薄,难以形成有效的加压支撑有关。Champy的小型板张力带固定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它可以避免皮肤切口,避免损伤面神经和下齿槽管。但这种方法不足以提供坚固固定所要求的固位力,不能克服下颌角所承受的功能弯曲力和扭曲力,尤其当负载力点移向骨折区时,骨内应力性质发生转化,出现张力区和压力区的相互逆转,下颌角下缘可能发生移位和分离。

5.7 坚固固定的并发症

5.7.1 感染感染是导致坚固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面中部骨折固定很少发生

感染,即使螺钉穿入上颌窦,一般也不会引起感染,下颌骨感染较多,与固定

固定,以及DCP

扰。

5.7.3 负损伤主要发生于下颌骨接骨板位置错误,螺钉固定时误伤下齿槽神经和牙根。

5.7.4 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常继发于感染和固定不稳定,骨断端二维动度可以使骨愈合延迟,三维动度将导致骨不愈合。

5.7.5 固定不稳定一种情况见于接骨板选择和使用不当,如下颌粉碎性骨折用小型板固定很难达到骨折愈合所需的稳定性;另一种情况是螺钉固定不合理或存在技术性错误,如螺钉数目过少,螺钉落入骨折裂隙内,以及螺钉未按要求把持双侧皮质骨等。

5.8 感染骨折的固定

感染骨折在清创同时可行复位并坚固固定,感染骨折一般用重建板或通用骨折板固定,接骨板应跨过感染区,螺钉固定在非感染区骨上。骨折术后感染,只要固定稳定,无需取板,经换药和搔刮后,多数可II期愈合。

目前观点认为,稳定固定是预防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局部感染而言,固定的稳定性比药物抗感染更重要。如果固定不稳定,钛板、钛钉与骨之间相互磨蚀,破坏钛植入体表面氧化层,而在组织内缺氧和炎症酸性环境下,钛表面难以迅速形成氧化保护层,这时,钛植入体将变成异物,引起炎症反应。

6 面中部骨折治疗及其进展

6.1 面中部骨折的解剖复位与坚固固定

6.1.1 手术入路颧骨上颌骨骨折一般采用口内及颜面小切口入路,口内入路暴露上颌骨和颧骨下1/2,眉弓切口暴露颧额缝区,睑结膜、睑缘下或眶下切口暴露眶下缘和眶底。当颧骨体粉碎,合并颧弓骨折并移位,以及眶颧复合体骨折向后移位时,采用头皮冠状切口。

6.1.2 解剖复位颧骨上颌骨骨折解剖复位重点要恢复力柱结构,包括两个水平力柱(眶下缘、颧弓)和三个垂直力柱(

上颌后力柱)

位颧骨,连接颧颞缝,通过颅骨复位颧骨;最后将颧骨和上颌骨合拢。

6.1.3 坚固固定面中部骨折固定按力柱方向进行,颧牙槽嵴是颧骨与上颌骨的连接轴,必须坚固固定,上颌水平(Lefort型)骨折时,还应固定梨状孔旁。一般用2.0mm上颌小型板固定,起抗拉和抗扭曲作用。上颌骨折约15%为矢状(腭部)骨折,需在梨状孔下方和硬腭后部用1.5mm小型板固定。颧骨骨折向下、向外移位,除固定颧牙槽嵴外,必须同时固定颧额缝,如果有旋转移位,还必须固定眶下缘,一般用1.5mm小型板固定,起抗拉作用。

6.2 眼眶骨折的处理

眼眶骨折可以分为眶颧骨折、鼻眶筛骨折、单纯眶壁骨折三种类型。普通

X线片难以提供确切诊断,需通过额状面和冠状面CT明确骨折部位和骨缺损情况。

眼眶骨折的整复,重点是恢复眶架结构和眶三维容积,简单的和局限性骨折通常采用眶周切口暴露,复合性及伴眶壁缺损的骨折需采用颅面切口广泛暴露。术中为了防止眶脂垫嵌入筛窦和上颌窦,可在内侧壁和下壁插入PDS薄片予以保护。与眼眶相关的面中部力柱结构的重建是修复眼眶骨折的前提条件,眶壁缺损可以用分叶状钛板或游离骨片移植予以修复,术前有复视症状的骨折,应完整恢复眶内壁、眶外壁和眶下壁。

内眦结构和韧带的修复是眼眶骨折治疗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复位内眦韧带附着,如不能,则需作内眦韧带悬吊。眼眶骨折常常伴发鼻骨粉碎性骨折,在软组织允许的条件下,应同期作软骨移植隆鼻成形。

6.3 面中部骨折后畸形的矫治

上颌骨陈旧性骨折错合畸形,采用Lefort I型截骨术进行矫治。矢状骨折有移位时,需在Lefort I型截骨基础上作分块截骨。中、高位陈旧性骨折应在骨折3~6个月后择期手术,因为骨折在未愈合前行截骨手术,很容易形成双重骨断裂,影响复位和固定。中高位陈旧性骨折继发面中部和鼻眶部后缩畸形,在上颌骨高度基本正常,且允许整体移动的前提下,采用Lefort II型截骨术进行矫治。上颌陈旧性骨折截骨矫治及固定与正颌有几点区别,陈旧性骨折是复原,而正颌是创新;陈旧性骨折血运和固定部位有破坏,正颌相对完好;陈旧性骨折存在明显的瘢痕复发因素,正颌没有。

颧骨陈旧性骨折的形态矫治有一定难度,原因是缺乏可依据的参照标志。如果颧骨体形态完整,或颧骨骨折涉及眶容积改变,可采用截骨矫治,同期作眶重建;如颧骨粉碎,自身形态丧失,一般做植骨成形。

本文校对:廖大鹏

作者简介:张益(1962-),男,江苏,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颌创伤研究

作者单位:张益(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100011)

张陈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收稿日期:1999-03-02

口腔颌面外科-颌骨骨折

饱满OR塌陷 骨折的感受是啥?是疼,是骨折部位或突出或塌陷,尤其是面部的骨折,更是关系到个人的颜面,研究表明颌骨骨折的病因主要为交通事故,所以提醒小伙伴们“交规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今天就到各位小伙伴来了解下颌骨骨折的表现和带来的影响。 牙槽突骨折 特点:外力所致,好发上颌前部 危害:唇、牙龈撕裂、肿胀、牙松动、牙折或脱落、骨折片移位、咬合错乱。 正中联合部骨折 特点:单侧:骨折线常无明显移位。有时可见骨折线两侧的牙高低不一。 两侧:骨折段向下后方退缩。 粉碎性骨折(骨质缺损):两侧骨折段向中线移位,下颌牙弓变窄。 危害:舌后坠,呼吸困难,窒息。 颏孔区骨折 特点:一侧骨折:前骨折段向下方移位,稍偏向外侧;后骨折段向上前方移位,稍偏向内侧。 双侧颏骨折:两侧骨折段向上前方移位。 危害:颏部后缩及舌后坠,引起窒息。

下颌角部骨折 特点:骨折线位于下颌角,骨折段可不发生移位; 骨折线位于肌附着前,前部骨折段向下内移位,后部骨折段向上前移位。 危害:损伤神经,口唇麻木。 髁突骨折 特点:多发髁突颈部。 位于关节窝内:折断向前、内移位。 位于关节窝外:向内、向前、向后或向外移位。 危害:关节囊撕裂,髁突进入颅中窝。 单侧髁突颈部骨折 特点:患侧下颌向外后方移位,不能作对侧向运动。 危害: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 双侧髁颈部骨折者 特点:下颌不能前伸;下颌支向后上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侧向运动受限。 危害:单侧受损严重可引起脑震荡。

Le Fort Ⅰ型骨折 特点:骨折线从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两侧水平延伸至上颌翼突缝。 危害:咬合错乱。 Le Fort Ⅱ型骨折 特点: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内侧壁、眶底、额上颌缝,再沿上颌骨侧壁至翼突。 危害:脑脊液鼻漏,复视。 Le Fort Ⅲ型骨折 特点: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经额缝向后达翼突,形成颅面分离。 危害:面中部凹陷、变长,颅底骨折,颅脑损伤,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复视。 最后很重要的是当颌面部发生损伤时,应紧急就医,尤其是发生骨折,不可自行处置,及时的就医会带来较好的治疗效果。当然如果各位小伙伴还是要多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远离危险作业和遵守交规。

颌骨骨折

颌骨骨折 科室: 骨科口腔科外科 部位: 口 颌骨骨折包括上颌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根据致伤原因,又可分为火器性损伤和非火器性损伤两大类。 颌骨骨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Top] 本病多为外伤所致,根据致伤原因,可分为火器性损伤和非火器性损伤两大类。 颌骨骨折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Top] 一、临床表现: 颌骨骨折和其他骨折相比,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症状,如局部疼痛、肿胀、骨断端异常动度或移位、功能障碍等,还具有其临床特点,这是由颌骨的解剖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1、骨折段移位:颌骨骨折后发生骨折段移位主要取决于有骨折类型、撞击方向、肌肉牵拉和骨折段本身的重量。 上颌骨如发生横断骨折,骨折段常因重力而发生下垂移位。如撞击方向是由前向后,骨折段可向后移位,使面中部凹陷;由下向上的撞击,常造成嵌顿骨折。 下颌骨骨折段的移位,主要是因肌肉牵拉所致。颏孔部骨折时,前骨折段常因降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下移位,后骨折段常因升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上移位(图10)。颏部的粉碎性骨折,中部骨折段由于颏舌肌、颏舌骨肌牵拉而向后移位。两侧骨折段由于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的牵拉向中线移位,使下颌骨前部弓形变窄。这种骨折可引起舌后坠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应特别注意。髁状突骨折,多因间接受力所致,可与颏部骨折同时发生,应注意检查以免漏诊。髁状突骨折后,常因翼外肌的牵拉,向前内方移位,同时下颌升支因升颌肌群牵拉而向上移位,出现前牙不能闭合的状态。如双侧髁状突骨折,则前牙开牙合更明显(图11)。 图10 颏孔部骨折后骨折段移位情况 图11 髁状突骨折后骨折段的移位 2、牙齿咬合错乱: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常因颌骨骨折段移位而发生错乱,这是颌骨骨折最明显的症状,对诊断颌骨骨折有很重要的意义。上颌骨横断骨折,骨折段向下移位,使上颌后牙与下颌后牙发生早接触,使前牙呈开牙合状态。下颌骨骨折后,多因骨折段移位,出现牙齿的咬合关系错乱。若无骨折段移位,则牙齿咬合无明显错乱。

新口腔颌面外外科学

1、原位癌:大都生长快,癌初起局限于粘膜内活表层之中。 2、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人体内会特意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正常组织细胞。 3、活组织检查:系从病变部取一小块组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病变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等 4.三叉神经痛TN:又称“痛性痉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针刺样、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间歇期无症状,任何刺激口腔颌面部的“扳机点”可引起疼痛,多发生中老年女性多见,单侧多见。 5. Le FortⅠ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骨折线从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两侧水平延伸到上颌窦翼突缝。 6.Le FortⅡ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内侧壁、眶底和颧上颌缝,再沿上颌骨侧壁至翼突,有时可波及筛窦达颅前窝,出现脑脊液鼻漏。 7.Le FortⅢ型骨折:称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颅面分离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颧额缝向后达翼突,形成颅面分离,导致面中部拉长和凹陷,此型骨折多伴有颅底骨折或颅脑损伤,出现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 8.智齿冠周炎: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9.路德维希咽峡炎:厌氧菌或腐败坏死性细菌引起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 10.多发伤:指口腔颌面部损伤以外,还有颅脑损伤,胸腹伤,四肢伤 11.复合伤: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致伤因子引起的创伤,如撞击伤与烧伤与辐射伤并存。 12.精准放疗:肿瘤区接受照射剂量最大,正常组织接受照射剂量最小,以及肿瘤区的定位和照射区的最准确和剂量分布最均匀,换言之精确放疗是应具有高精度高剂量,高放疗和低损伤的特点。 13.软腭裂:为软股裂开,有时限于腭垂,不分左右,一般不伴唇裂 14.不完全腭裂:软腭完全裂开伴有部分硬腭裂:有时伴发单侧不完全唇裂,但牙槽突常完整 15.单侧完全性腭裂:裂隙自腭垂至切牙孔完全裂开,并斜向外侧有抵牙槽突,与牙槽裂相连;健侧裂隙缘于鼻中隔相连;牙槽突裂有时裂隙消失,仅存裂缝,有时裂隙很宽;常伴发同侧唇裂。 16.双侧完全性腭裂:临床上常与双侧唇裂同时发生,裂隙在前颌骨部分,各向两侧斜裂,直达牙槽突;鼻中隔,前颌突及前唇部分孤立中央。 17.I度唇裂:仅限于红唇部分的裂开(隐性裂) II度唇裂:上唇部分裂开,但鼻底尚完整(不完全性裂) III度唇裂:整个上唇至鼻底完全裂开(完全性裂) 18.干槽症:主要发生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是由口腔细菌引起的骨创感染。 19.涎石病: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85%左右发生于下颌下腺,其次是腮腺,舌下腺很少见。 20..诞瘘:是指唾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腮腺是最常见部位,外伤是主要原因。 21.舍格伦综征:又称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口腔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及复位方法-口腔执业医师辅导

本文由XXXXXXXXXXXXX摘录并提供,供广大医学界朋友共享探讨学习。企业QQ:11111111111111 加我们QQ可以免费获取更多资料,并可参 加有奖问答活动 企业微信:XXXXXXXXX 加微信、扫描二维码可以每天免费获取从小编那里 获取更多医学资讯微信哦 企业网站:0 客服电话:XXXXXXXXX

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及复位方法-口腔执业医师辅导 口腔执业医师近几年来考试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这里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生能有所帮助! 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1.治疗时机 颌骨骨折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但如合并颅脑、重要脏器或肢体严重损伤,全身情况不佳时,应首先抢救患者的生命,待全身情况稳定或好转后,再行颌骨骨折的处理。但应注意,在救治其他部位伤的同时,不能忽视与颌面外科的衔接,以免延误治疗,防止错位愈合,增加后期处理的复杂性。 2.骨折治疗原则 为了避免发生错位愈合,虚尽早进行骨折段的精确复位。A0/ASIF(A0:associanon for osteosynthesis,ASIF: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fixation,坚固内固定协会,过去叫ASIF,A0是现用名)提出的治疗原则已被国内外所认同,即骨折的解剖复位;功能稳定性固定;无创外科;早期功能性运动。其中解剖复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兼顾形态和功能,既要恢复颌骨的解剖形态,恢复其特有的高度、突度和弧度,还要恢复伤前的咬合关系,重建患者原有的关系,恢复咀嚼功能。功能稳定性固定和早期功能运动可以体现我国中医传统的动静结合,促进骨折愈合的理念。骨折固定的方法可根据条件选用,目前以手术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为治疗的主流技术。 3.骨折线上牙的处理 在颌骨骨折治疗中常利用牙行骨折段的固定,应尽量保存,即使在骨折线上的牙也可考虑保留,但如骨折线上的牙已松动,折断、龋坏、牙根裸露过多或有炎症者,则应予拔除,以防骨创感染或并发颌骨骨髓炎。儿童期颌骨骨折后。如恒牙胚已暴露并有感染可能者,也应去除。 颌骨骨折的复位方法 颌骨骨折的复位标准是恢复患者原有的咬合关系。根据不同的骨折情况,可选用不同的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 主要用于新鲜的并且移位不大的线形骨折,如牙槽突骨折、颏部线形骨折的复位。复位后应作颌间固定,属于非手术治疗。 2.牵引复位 主要用于手法复位不满意或伤后2~3周已经纤维性愈合的患者。分为颌间牵引及口外牵引两种。

颌骨外科与AO内固定新进展(讲座二)——颌骨骨折治疗.

颌骨外科与AO内固定新进展(讲座 二) ——颌骨骨折治疗 分类号:R78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79(2000)01-0041-03 TREATMENT OF JAW FRACTURE 5 下颌骨骨折固定及其进展 5.1 内固定手术的基本原则 5.1.1 手术入路口内入路用于颏部、下颌体一般骨折;口外入路用于下颌角移位和粉碎性骨折;穿颊入路用于下颌角一般骨折;联合入路用于下颌角、升 用Ernst结扎、牙弓夹板或螺钉行颌间牵引和暂 角、升支及髁颈下骨折,应先行骨解剖复位,后作颌间牵引和固定。 5.1.3 坚固固定颏孔前骨折用两个下颌小型板或张力带加LC-DCP固定;颏孔后骨折用LC-DCP和/或下颌小型板固定;下颌角一般骨折用下颌小型板作张力带固定,严重移位及粉碎性骨折用LC-DCP加张力带或通用骨折板固定;升支、髁颈下骨折用两个下颌小型板固定;粉碎性骨折用通用型重建板固定。5.2 下颌小型板系统固定下颌骨骨折 1976年Champy基于生物力学研究详细阐述了下颌骨理想的固定路线(实际为张应力轨迹),并发展了下颌小型板固定系统(miniplate fixation system)。他在最近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谈到,小型板固定不是绝对稳定性固定,允许微动存在(微动是临床不能分辨的动度),固定只是为了中和张应力,而允许功能性压应力传导,骨折为Ⅱ期愈合。这种方法从本质上讲已不属于坚固固定范畴,而是一种稳定的,具有弹性的动力性固定(Stable-Elastic-Dynamic fixation)。 小型板固定为单层皮质骨固位,不会损伤下齿槽管,而且板易弯制成形,并按张应力轨迹放置。颏孔后骨折一般用单板水平放在根尖下和下齿槽管之间固定。颏孔前骨折要用两个板分别放在根尖下和下缘固定,两板间距不少于 5mm。下颌角骨折用单板作张力带固定时,由于稳定性不足,仅适用于有利型简单骨折。升支及髁颈下骨折必须用两个小型板固定。 5.3 DCP和通用骨折板固定下颌骨骨折 DCP加压固定是AO的专项技术,它可以使骨断面紧密接触,通过增加断面

口腔医学中颌骨折修复技术研究

口腔医学中颌骨折修复技术研究 标题:口腔医学中颌骨折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颌骨折修复是口腔医学中常见的手术技术之一,旨在修复 颌骨受伤或骨折引起的功能障碍以及外貌上的不美观。本文通过系统 综述文献,就颌骨折修复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文章详细介绍了颌骨折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修复原则和分类、手术 操作步骤、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等方面内容,为临床医师提供了重要的 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颌骨折修复,口腔医学,手术技术,发展历程,修复原 则 1. 引言 颌骨折修复技术是一种用于颌骨受伤或骨折的手术技术,旨在恢 复颌骨的功能和外观。颌骨折修复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重建颌骨结构、改善口腔功能和外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 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颌骨折修复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完善。 2. 发展历程 颌骨折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早期的颌骨 折修复技术主要依靠传统的切口方法进行手术,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随着微创技术和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颌骨折修复技术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完整体系的学科。现代颌骨折修复技术主 要包括口内修复、外科手术和再生医学技术等。 3. 修复原则和分类 颌骨折修复的基本原则是恢复颌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根据 颌骨损伤的类型和程度,颌骨折修复可分为牵引复位、切开复位和开 放复位等多种修复方法。其中,牵引复位适用于非移位性骨折,切开 复位适用于部分移位性骨折,开放复位适用于移位性骨折。 4. 手术操作步骤

颌骨折修复手术操作步骤包括准备工作、手术切口、复位固定以 及切口缝合等。在手术准备阶段,医生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制 定详细的手术方案。手术切口的选择需根据骨折位置和受伤组织的情 况来确定,以保证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复位固定是手术的核心步骤,主要依靠钢板、钢钉或钛合金等内固定器械来完成。 5. 术后护理及并发症 术后护理是颌骨折修复的重要环节。术后,患者应佩戴口腔固定 器一段时间,避免咀嚼坚硬食物和过度张口,减少对口腔结构的冲击。此外,术后还需定期复查并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口腔功能的恢复。 然而,颌骨折修复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钢板松动、感觉障碍等。 6. 结论 颌骨折修复技术是口腔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手术技术,对于重建颌 骨结构和恢复口腔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颌骨折修复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颌骨折修复技术 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手术操作技术的熟练度、术后康复等。因此, 对颌骨折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提高手术技术和术后护理, 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修复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正颌外科技术及坚强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颌骨骨折

正颌外科技术及坚强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颌骨骨折 邵菁菁;茅爱东;胡岳辉;姚新华;朱晓红;袁铭阳 【期刊名称】《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年(卷),期】2014(003)002 【摘要】目的探讨陈旧性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4月-2013年3月采用正颌外科技术及坚强内固定治疗11例陈旧性下颌骨骨折.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模型外科、确定截骨部位及坚强内固定以恢复相对正常的咬合关系.术后根据X线检查结果确定骨折愈合情况,根据咬合关系、咬合力及颞下关节张口度等体征确定临床疗效.结果 11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4~30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时X线提示骨折均愈合.10例咬合关系、咬合力及张口度良好.其中1例虽张口度及脸形良好,但咬合关节欠佳,内固定固定8个月后予正畸矫形后恢复良好.总体优良率达90.9%.结论正颌外科技术及坚强内固定为陈旧性下颌骨骨折提供二次解剖复位,对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张闭口功能和颜面外形能提供可靠的保证. 【总页数】3页(P126-128) 【作者】邵菁菁;茅爱东;胡岳辉;姚新华;朱晓红;袁铭阳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启东226200;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启东226200;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启东226200;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启东226200;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启东226200;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启东22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2.4 【相关文献】 1.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45例疗效分析 [J], 方喜泉;黄利浩 2.正颌外科技术在多发性陈旧性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J], 范高飞 3.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40例临床观察 [J], 张勇 4.颌间牵引与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对比分析 [J], 徐本雨 5.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的疗效 [J], 杨彩萍;曾先锋;晏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颌骨骨折的健康教育

颌骨骨折的健康教育 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创伤,通常由于交通事故、运动伤害、跌倒 或暴力行为等外力引起。颌骨骨折可能会导致口腔功能障碍、面部畸形和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为了提高公众对颌骨骨折的认识,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本文将详细介绍颌骨骨折的健康教育内容。 1. 颌骨骨折的定义和症状 颌骨骨折是指颌面部骨骼的断裂或破裂,可能涉及上颌骨、下颌骨或双侧骨折。常见的症状包括面部疼痛、肿胀、牙齿不对齐、张口困难、流口水、出血以及面部畸形等。 2. 颌骨骨折的危险因素 - 交通事故:高速碰撞或剧烈撞击可能导致颌骨骨折。 - 运动伤害:某些运动如橄榄球、搏击、滑雪等可能增加颌骨骨折的风险。 - 跌倒:跌倒时面部着地可能导致颌骨骨折。 - 暴力行为:被打击或攻击面部可能引发颌骨骨折。 3. 颌骨骨折的预防措施 - 戴头盔:骑自行车、摩托车或从事激烈运动时,佩戴头盔可以减少颌骨骨折 的风险。 - 安全驾驶:遵守交通规则,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 使用保护装备:从事激烈运动或高风险工作时,使用适当的保护装备,如面具、护具等。 - 避免暴力行为:避免参与暴力行为,保持安全的社交环境。

4. 颌骨骨折的急救措施 - 立即就医:一旦怀疑颌骨骨折,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 控制出血:用干净的纱布或纸巾轻轻压迫出血部位,控制出血。 - 冷敷:在骨折部位冷敷冰袋或冷毛巾,减轻肿胀和疼痛。 - 保持口腔清洁:用温盐水轻轻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5. 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对于某些轻微的颌骨骨折,可能只需要佩戴支架或固定装置,然 后等待骨折自行愈合。 - 外科手术:对于复杂或严重的颌骨骨折,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来重新定位 和固定骨折部位。 6. 康复和预后 - 康复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以恢复颌骨功能和面部表情。 - 饮食调整:在康复期间,避免咀嚼困难的食物,选择易于咀嚼和消化的软食。 - 定期复诊: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以确保骨折愈合和康复进展。 7. 心理支持 - 颌骨骨折可能对患者的外貌和自尊心造成负面影响,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支 持非常重要。 -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加入相关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情感。 总结: 通过颌骨骨折的健康教育,我们可以提高公众对颌骨骨折的认识,并采取适当 的预防和处理措施。预防措施包括佩戴头盔、安全驾驶、使用保护装备和避免暴力

颌骨骨折患者的护理

颌骨骨折患者的护理 (一)定义 颌骨骨折包括上颌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按照骨折创伤是否暴露,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二)症状、体征 颌面部骨折主要表现为面部畸形,咬合紊乱和张口受限,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颌骨骨折: 骨折端位移、咬合错乱、骨折段异常动、下唇麻木、张口受限。 2.上颌骨骨折: 面型改变、咬合关系错乱、眶及眶周变化,口、鼻腔出血、 眼的变化。 3.下颌骨骨折: 疼痛、肿胀、面部畸形、张口受限。 4.颧骨及颧弓骨折:畸形、复视。 (三)护理问题 1.疼痛外伤后伤口疼痛。 2.组织完整性受损与外伤后致皮肤粘膜破损有关。 3.吞咽困难与疼痛、咬合错乱、咀嚼功能障碍、下颌制动致吞咽不适有关。 4.面部畸形与骨折错位、局部肿胀有关 (四)护理措施 1.执行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术后取半卧位,可减少局部肿胀。重症患者注意变换体位,鼓励患者有效咳嗽防止肺部感染。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鼻腔分泌物。 4.注意口腔清洁:在颌骨骨折情况下,患者进食受限,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失去自洁作用,口腔分泌物、血液、食物残渣及脱落坏死组织滞留,利于病原体生长,易引起口内感染而影响愈合,所以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内并发症。保持口腔清洁,告知患者饭后漱口,必要时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3次,张口活动受限,不能自行漱口者,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擦洗或用注射器冲洗口腔。

5.术后第一天为减少创口出血,可进低温流质饮食,待伤口渗血减少后,再进常温饮食,如牛奶、稀饭、果汁、菜汁、肉汤、豆浆等。术后l周逐渐进半流食、软食。 6.术后伤口局部,24小时内可冰袋冷敷预防肿胀和血肿。 7.检查咬合关系是否正常,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调整。 8.功能训练:手术复位内固定者,上颌骨骨折一般固定4周左右,上颌骨骨折固定3周即可逐步活动,练习张口动作;术后7~10天即可指导患者逐步进行颞下颌关节功能锻炼,必要时可用筷子和木楔子、开口器等予以辅助通过张口练习,以加强肌肉关节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的愈合,避免术后张口受限。 (五)健康指导 1.饮食术后全麻清醒后2 h,可少量进食低温水和流质,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骨头汤、鱼汤、鸡汤、菜汤、新鲜果汁等流质,温度不易过高,以免引起口内血管扩张,导致伤口出血。一次进食量不宜过多,少吃多餐。术后1周逐渐进食半流质、软食,如面条、馄炖、稀饭、菜末、肉末等,以保证营养物质的供给。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利于创伤的愈合。餐后要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1]。 2.颧骨颧弓骨折的患者为避免骨折块移位,术后10天内限制大张口活动,如张嘴大笑。 3.在颌骨骨折固定期间,骨折部位制动,禁忌用力咀嚼,出院后复查时调整牵引及固定。在此期间不能吃坚硬食物,以免复折。 4.术后7~10天拆线,出院后1个月复查,如发现结扎丝脱落,松解,断裂,咀嚼时颌骨、牙齿疼痛应及时就诊。 5.术后2~3周指导患者进行张口功能锻炼,告知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能积极主动进行功能锻炼。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室颌骨骨折的手术配合临床操作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室颌骨骨折的手术配合临床操作 【目的】 以手术的方法修复骨折的颌骨。 【适应证】 适用于所有类型颌骨骨折患者。 【麻醉】 全麻。 【体位】 仰卧位。 【物品准备】 骨科器械、囊肿敷料、手术衣、无菌手套、冲洗桶、冲洗球、1号线、15号手术刀、6X14圆针、吸引器盘、吸引器头、5mL注射器、20mL注射器、持针器、钢丝、电刀、氯己定消毒棉球、油膏、无菌眼贴、开口器套、庆大盐水(0.9%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8万U)、1:100000止血水(0.1%肾上腺素lmg+0∙9%生理盐水100mL)、中拉钩、深拉钩、剥离子、复位钳、测深尺、镶子、锚固钉工具、锚固钉、弯板钳、切断钳、蚊式钳、手机、裂钻、磨头、可吸收缝合线。 【手术流程及护理配合】 1.清点手术物品,置患者于仰卧位。 2.冲洗口腔:将油膏、中拉钩、大镶子传递给医生,然后冲

洗口腔,其顺序为:3%过氧化氢消毒液500mL.0.9%生理盐水IOoOmL、氯已定消毒液500mL。 3.注射止血水:递深拉钩,递止血水注射于所需部位。 4.显露骨折部位:递15号手术刀、电刀切开黏膜;递剥离子分离骨膜及软组织,显露骨折部位,去除肉芽组织,对好骨折线。 5.(根据需要)颌间固定:递锚固钉工具、锚固钉、钢丝、持针器做颌间结扎。 6.骨折复位:对好骨折线后,如需用复位钳子固定,则递手机、裂钻、水,钻眼,复位钳子固定骨断端。 7,钛板固定:递钛板和蚊式钳,递弯板钳弯制钛板,钛板置于骨折处后递电钻、水,钻眼,递钛钉固定钛板。 8,拆除颌间固定:待钛板固定好后,递持针器、钢丝剪拆除钢丝。 9.冲洗口腔:生理盐水冲洗口腔。 10.健合伤口:递圆针1号线缝合骨膜,递4-0可吸收线缝合黏膜。 IL消毒、包扎:递氯己定棉球消毒,纱布卷加压包扎。 12.清理手术器械及物品,消毒灭菌备用。

下颌骨骨折并发感染24例分析

下颌骨骨折并发感染24例分析 感染是下颌骨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0.4%—32%[1],若骨折后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可出现感染,进而影响到骨折的愈合。本文报告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4 例下颌骨骨折并发感染病例。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7—64岁。下颌骨体骨折7例,下颌 角骨折17例,均为开放性骨折。出现感染时间为伤后2—3d。 1.2感染的原因:本组24例感染原因有:下颌骨骨折致口内软组织撕裂未做严密缝合或进食 不当形成口内瘘14例占58.3%,骨折线处有松动牙未予以拔除5例占20.8%,骨折处有过大 死腔未给予缩小死腔及安置引流等处理3例占12.5%,使用的抗生素出现耐药2例占8.3%。 2 方法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 本组14例下颌骨骨折致口内软组织撕裂未做严密缝合或进食不当形成口内瘘者,给予闭合 口内瘘口、引流换药及限制饮食等处理;5例骨折线处有松动牙者,给予拔除松动牙,口内 引流换药。3例骨折处有过大死腔者,给予口外引流换药。本组所有病例均经细菌培养、药 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本组病例均给予了骨折处有效地制动,促进感染的消退,并在 感染控制后,根据骨折类型及时对骨折给予了切开复位内固定及颌间固定。 2.2 结果 本组24例患者给予闭合口内瘘口、引流换药、拔除松动牙、骨折处制动、选用敏感抗生素 抗感染及限制饮食等处理后,其中21例在5—7d感染得到控制后,给予了切开复位内固定及颌间固定,骨折愈合良好。3例因骨折为粉碎性及患者配合欠佳,12—14d感染得到控制,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及颌间固定,骨折愈合欠佳。 2.3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男,48岁,因高处坠落致颌面部损伤急诊入院,入院查体:右侧下颌肿胀明显,压痛,右侧颌下可见一长约2cm伤口,已于外院缝合,张口度约二指,咬合错乱,口内右测下 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牙龈轻度撕裂,有骨擦感。颌面部CT检查报告:右侧下颌骨体部粉碎 性骨折。入院后给予抗炎抗感染及口腔护理等处理,入院第3d伤处肿胀加重,拆除口外伤 口部分缝线,见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溢出,探及伤处有较大死腔,立即用稀释碘伏消毒液冲洗 脓腔,并置橡皮引流条引流,每日换药,并行脓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 7d后感染得到控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术后7d患者康复出院。 病例1:女,36岁,因车祸致颌面部损伤急诊入院,入院查体:下颌正中肿胀,压痛,张口 度约二指半,咬合错乱,口内下颌中切牙间牙龈撕裂较重,骨面暴露,可见骨断端,有骨擦感。颌面部CT检查报告:下颌骨正中骨折。入院后给予清创缝合、抗炎抗感染等处理,入 院第2d,口内下颌中切牙间牙龈撕裂处见伤口裂开,有较多脓性分泌物溢出,用稀释碘伏消 毒液冲洗脓腔,并置橡皮引流条引流,每日换药,并行脓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 抗感染,9d后感染得到控制,下颌中切牙间牙龈撕裂处伤口愈合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辅 以颌间固定,术后10d患者康复出院。 3 讨论

颌间牵引钉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颌间牵引钉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颌骨骨折患者接受颌间牵引钉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的 效果。方法:我院2021年3月~2022年7月间,共收治52例颌骨骨折患者,按 照不同治疗方案分组,把微型钛板内固定+牙弓夹板治疗的2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把微型钛板内固定+颌间牵引钉治疗的2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经咀嚼功能、面 部外形、开口功能维度评定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咀嚼功能、面部外形、 开口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颌间牵引钉+微型钛板内固定对 颌骨骨折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颌间牵引钉;微型钛板内固定;颌骨骨折 口腔外科疾病中,颌骨骨折相对多发,常因外力冲击导致,患者视觉障碍明显,伴有痛感,难以正常张口,生活质量低[1]。传统意义上,临床会选用牙弓夹 板和绷带治疗,可固定骨折端,改善咬合,但稳定性并不理想,骨折愈合时间较长,所以良好内固定方式尤为重要[2]。颌间牵引钉随着医疗器械的更新不断成熟,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可以良好治疗颌骨骨折患者,疗效确切。本文以2021年3 月到2022年7月颌骨骨折患者为例,进一步佐证联合治疗的有效性。特作如下 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3月到2022年7月开展研究,进入我院治疗的颌骨骨折患者52例为 研究对象。因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26例:男女各13例,年龄 24~55岁,均数(40.18±3.28)岁;骨折原因:交通意外14例,打击6例,意 外摔倒6例。观察组26例:男女分别12例、14例,年龄26~53岁,均数

(40.20±3.21)岁;骨折原因:交通意外13例,打击5例,意外摔倒8例。两 组资料差异小(P>0.05)。 纳入标准:(1)X线或者CT检查确诊;(2)资料全面;(3)患者知情, 家属签字同意。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认知障碍;(3)严重器官功能障碍;(4)颌面部其他疾病;(5)严重血液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案如下:结合骨折情况,确定手术入路方案,如上颌骨骨折, 口内上颌骨作前庭沟黏膜切口,下颌骨骨折则作下颌前庭沟切口,清除骨折碎片,钛板垂直骨折线,制作牙弓型夹板进行牵引处理,切口缝合。 观察组治疗方案是:局麻,确定手术入路方法,开放骨折应原组织创口入路,清除碎片和肉芽组织,经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复位调整咬合关系,垂直骨折线固 定钛板,在骨折线两端置入颌间牵引钉,注意躲避患者牙根,待患者恢复咬合, 则应用橡胶圈牵引。 术后全部患者进行抗感染处理,并做好随访3个月。 1.3观察指标 (1)评定咀嚼功能,1分即无障碍,2分咀嚼功能明显恢复,3分咀嚼功能 恢复不足一半。 (2)评定面部外形,1分即两颊对称,2分即两颊微不对称,3分即两颊畸形。 (3)评定开口功能,1分无交谈障碍,2分难开口且疼痛,2分无法说话。 1.4统计处理 SPSS2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牵引治疗单侧下颌角骨折

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牵引治疗单侧下颌角骨折杨志诚;史平;康健 【摘要】目的观察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牵引治疗下颌角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18例单侧下颌角骨折患者,采用单钛板张力带坚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 引钉颌间牵引治疗,曲面断层片和锥形束CT评判骨断端愈合情况,并观察术后感染、(牙合)关系紊乱和张口受限等方面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患者面部外形基本对称,(牙合)关系恢复至骨折前水平,无牙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张口型正常,张口度平均为35 mm.全口曲面断层片、牙颌面锥形束CT三维重建片示,1例术前严重错位患者术后出现下颌下缘轻度楔形分离,断端间有明显骨痂形成,其余患者 骨折断端愈合良好,内固定材料在位.颌间牵引钛钉在牵引固定期间,未出现松动、脱落,拆除牵引钛钉后口内黏膜创口1周后自行愈合.结论单钛板张力带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弹性牵引治疗下颌角骨折有效.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3(053)004 【总页数】2页(P56-57) 【关键词】张力带固定;颌间牵引钉;颌间固定;下颌角骨折 【作者】杨志诚;史平;康健 【作者单位】天津市口腔医院,天津300041;天津市口腔医院,天津300041;天津市 口腔医院,天津3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3 下颌角位于下颌体和下颌支的成角部位,且有下颌第三磨牙牙槽窝位于其间,当第三磨牙阻生时,则骨质更为薄弱,局部受外力后易发生骨折[1]。以往,临床多采用下颌角下切口入路,将骨折断端复位后用钛板坚固内固定,缺点是面部遗留瘢痕。随着内固定理论和手术器械的发展,下颌角骨折越来越多的采用口内切开小型钛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2009年5月~2011年6月,我们对18例下颌角骨折患者采用单钛板张力带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牵引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天津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角骨折18例,均为新鲜单侧骨折。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42岁,平均30.2岁。材料采用德国Medicon公司生产的非加压通用接骨小型钛板、钛钉和浙江省宁波慈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自攻颌间牵引钛钉,自攻颌间牵引钛钉规格为直径 2.0 mm,长度11 mm。螺钉头侧面有环形槽,供橡皮筋牵引时固位用。 1.2 治疗方法采用鼻插管全身麻醉,结合曲面断层片、牙颌面锥形束CT三维重建片明确牙根位置,选择牵引钉植入位置,即上下颌中切牙牙根之间、上下颌尖牙与上下颌第一前磨牙之间、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距离牙根约5 mm;避开上颌窦及下牙槽神经管等结构,用配套的微创螺丝刀将颌间牵引钉直接拧入牙槽骨内。然后,采用口内下颌升支前缘中点至第一磨牙近中斜行黏膜切口,翻瓣暴露外斜线,并向四周稍加骨膜下分离,充分显露骨折线;撬松并复位骨折两断端,上下颌间牵引钛钉间采用钢丝暂时颌间结扎,恢复原来的关系;再用厚1.0 mm的小型接骨板和直径 2.0 mm的皮质骨螺钉沿外斜线张力带做单层皮质骨固定,拆除颌间结扎钢丝后缝合口内切口。保留颌间牵引钛钉,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橡皮

颌面部骨折固定术综述

颌面部骨折固定方法综述 【摘要】颌面部骨折的固定主要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主要包括单颌固定和颌间固定;内固定包括早期的金属丝骨拴接固定、金属丝环颌和悬吊式固定、髓内针固定和现代的坚强内固定技术。 关键词】颌骨骨折外固定内固定 颌面部骨折常为突发性创伤所致, 随交通事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由于创伤时的力度、角度不同,颌骨骨折的类型也各不相同。在选择治疗方法使骨折复位固定,减少患者痛苦, 早 期恢复口腔功能时也无固定的术式。常根据临床症状, 骨折的类型及程度, 复位的难易, 伤后的时间,X线片或CT检查情况,患者的要求以及患者术中及术后配合治疗能否等多种因素来考虑。[1]治疗方法主要为保守的外固定法和开放的内固定法, 以及联合固定法。 1. 外固定法 外固定法常用方法为单颌固定法和颌间固定法,单颌固定[2]又分为单颌牙弓夹板固定 和金属丝骨间内固定,颌间固定可分为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小环颌间结扎固定和正畸托槽颌间固定等方法。此外临床上还有金属丝单牙结扎固定法,牙弓夹板石膏帽悬吊法,口外需牙弓夹板或金属托盘固定法,头颏石膏绷带固定法,金属丝颅骨悬吊法,骨钉加金属支架和自凝塑料外固定法等,目前,这些方法在临床上随着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些方法被改进,如自攻型植入式钛钉取代传统牙弓夹板进行颌间结扎,这些方法大多已被坚强内固定技术所替代,或仅作为坚强内固定术的辅助固定法,然而,这些技术在战时、急救或不具备坚强内固定条件时仍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a. 牙弓夹板单颌固定法:即将牙弓夹板横跨骨折线安置在两侧健康牙上,用金属丝将牙弓夹板与牙体逐个结扎起来,利用健康牙固定骨折的方法。该法在临床骨折固定中应用极为广泛,是临床骨折固定的经典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用于线性并且移位不大的骨折。可以手术固定,也可以非手术固定。但单纯使用时固位力不足,目前多作为内固定的辅助方法。 b. 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法:这种固定主要步骤为口内复位、颌间弹性牵引固定,也就是常 说的颌间结扎。该法主要步骤为用金属丝将牙弓夹板固定在上、下牙列颊侧的牙体上,再用橡皮圈等弹性材料套在牙弓夹板的挂钩上,行颌间弹性固定。这种治疗方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可适用于大多数部位和类型骨折,是颌骨骨折最基本的应用范围最广的方法。具有简单易行,并发症感染率低等优点;无需特殊设备,不给患者造成新的创伤,对恢复口腔功能,效果肯定。缺点是结扎固定时间相对较长,仅靠吸取流汁饮食,易造成营养摄取不足,体重明显减轻; 口腔自洁作用受到限制,难于保持口腔卫生; 结扎丝刺激,压迫牙龈造成牙龈红肿致牙龈炎。 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切开内固定用于临床,此时可缩短结扎固定时间。常用于易手法复位的各类骨折早期及闭合性、单发、线型对外型和美容要求高的患者,特别是女性,疗效较好。术前需向患者讲明结扎固定时间,取得其配合,否则影响效果。 c. 牙弓夹板石膏帽固定法:该法是口腔颌面外科主要是上颌骨横断骨折或颅颌分离骨折最常用的一种颅颌牵引外固定的方法之一,常规做法为在头部制作石膏头帽,将固定支架埋入石膏头帽,支架伸向前方,在上下牙列上安放牙弓夹板,然后在牙弓夹板与支架间行弹性牵引,使上颌骨向前牵引复位,利用头颅部来固定骨折的上颌骨。随着颌面部骨折固定方法的不断进步,该法由于固定效果不确切,长时间使用石膏帽给患者造成过多痛苦等原因,已逐渐被其他效果更好、痛苦更小的固定方法所取代。 d. 自攻型植入式钛钉颌间固定法[3]:在牙槽嵴上选合适植入点,在植入点上常规消毒,并作局部浸润麻醉,钛钉为自攻型,无需在口腔黏膜上作切口,直接旋入上下颌骨。钛钉上有

上颌骨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比较概述

上颌骨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比较概述 髁突骨折在下颌骨骨折中比较常见,多以摔伤和交通事故伤为主要伤因,其中大多是因髁部受力所导致的间接骨折。因髁突是下颌骨的发育中心,因此下颌骨骨折不仅会引起口腔颌面部功能的障碍,对儿童及正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也会产生严重的功能及外观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骨折治疗方法是保证骨折正常复位,又不会引起后遗损害是很重要的。本文就髁突骨折的各种治疗方法做一总结,并对其优缺点进行统一讨论。 标签:髁突骨折颞下颌关节治疗方法疗效 【Abstract】Condylar fractures are common in the mandibular fracture,which the falling and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are being as the main cause, of those mostly due to the force caused by indirect condyles fracture. The mandibular fracture can cause not only functional disorder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but also the serious influence on function and appearance for children and teenagers who are still growing for the condyle is the development center of mandibular condylar.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fracture treatmentwhich can ensure normal reset and does not cause sequela. In this paper, we do a summary on the various therapeutic method and discussion on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ndylar fractures. 【key words 】Condylar fractures ;Temporal-mandibular Joint ;therapeutic method ;curative effect 【中圖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380-01 髁突是构成颞下颌关节(Temporal-mandibular Joint,TMJ)的重要解剖结构,而颞下颌关节是颌面部唯一的连动关节,在人体容貌、口腔功能的发挥中有不可或缺的功能。但在外伤、肿瘤等情况下,往往会发生关节的损伤,尤其是髁突作为儿童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中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面部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下颌骨骨折,尤其是髁突骨折的治疗效果与患者后续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本文就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做一综述,目的在于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取得最优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髁突骨折往往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张口受限、偏颌、关节区疼痛等,从而影响面部功能的发挥。由于下颌骨是连动关节,因此在损伤中会发生单侧髁突骨折与双侧髁突骨折两种情况。一侧髁突骨折时,耳前区有明显的疼痛,局部肿胀、压痛。低位骨折时,由于翼外肌的牵拉,髁突向前内移位;严重者,髁突可从关节窝内脱位,向上进入颅中窝。双侧低位骨折时,两个髁突均被翼外肌拉向前内方,双侧下颌支被拉向上方,可出现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秴。

儿童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治疗进展

儿童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治疗进展 朱晸;史俊 【摘要】Condylar fractures,which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fracture,comprise 40%~67% of mandibular fractures in children.The treatment of condylar fractures in children has always been shrouded with controversy,and consensus on standard treatment of such fracture is yet to be achieved.The treatment of condylar fractures generally consists of closed and open reduction.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dylar fracture in children,the therapeutic outcome will affect the growth of the mandible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In addition,experts argue over the complications,such as bone disorders and ankylosis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caused by treatment.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classification,and development of treatment of condylar fractures in children based on published literature.This paper can be a reference to help surgeons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ndylar fractures in children.%儿童髁突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占下颌骨骨折的40%~67%.对儿童髁突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一直存在着争议,仍无统一观点.治疗方法一般分为闭合性治疗和开放性复位.由于儿童髁突骨折的特点,其治疗结果会影响下颌骨和颌面部的发育.此外,治疗导致的并发症如颞下颌关节紊乱或强直等也是目前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回顾与结合相关文献,就儿童的定义、儿童髁突骨折的特点、分类及治疗进展等相关内容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帮助. 【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