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美育代宗教”

浅谈“以美育代宗教”
浅谈“以美育代宗教”

浅谈“以美育代宗教”

左昊昊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极具改革精神的文化学者。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更一代一代绵延下来,给后世子孙留下挖掘无尽的精神宝藏。本文所尝试论述的,便是蔡元培先生关于把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一番论述,即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

纵观蔡元培先生的一生,可以发现倡导美育的思想贯穿于他整个理论与实践之活动。其中,“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倡导,可谓是其美育思想体系建构中最具锋芒的一笔,先生能在那个刚刚开始破除思想桎梏的旧中国就提出如此前卫的学术论断,其气魄可想,直至今日,思想光芒依然闪耀。从20世纪初至当代,百年掠过,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年轻一代的我们重新审视下,会发现“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仍旧焕发着独特的光芒,于是不妨,我们再以新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新视角、新观念来将先生之观点重新审视,或许可以在中国文化思想界之纷纭杂乱中,摸索出先哲曾经指明之道路,于中国文化之重生不无裨益。那么,笔者便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做些许分析与论述,因功力有限,故名“浅谈”,所有观点,均可商榷。

一、什么是宗教

1、宗教的定义

从汉字本义来看,宗为祖先,教是教化,合起来就是祖宗之教化的意思。宗教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传承性质与内涵。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则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鲜明特点有三:神秘主义、相信人世命运、鼓励宗教崇拜等。当今世界主要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影响范围较小的,在此不一一列出。儒家究竟属于宗教还是一种理性思想,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笔者便将它搁置,在此不表。

2、宗教的作用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凡事总有两面性,因此当我们分析宗教信仰的意义与作用时,不妨也从积极与消极的两方面来看。

首先看积极的方面:纵观人类历史,宗教一直有着整合社会族群、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促进文化交流、为艺术提供创作源泉等主要作用。古往今来的宗教往

往以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为信仰对象,在这之下构建起社会的礼仪与组织体系,在人类社会的运作过程中,起到了控制与整合的作用,这种作用对维系当时社会的稳定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其次,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也受宗教影响颇深,宗教信仰中对善与恶的定义、对人格塑造的方法与规范等等,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另外,宗教这种文化形式,还有着向外传播的特性,曾经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传教士,在人类文化交融史上起到了很多关键性的作用,马可波罗就是一例。他们在传播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信仰时,也将各自归属的文化与科技交流了出去,这于人类发展史,可算大功一件。最后,宗教也是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最初最主要的灵感来源,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经典作品,便是以基督信仰为故事蓝本创作出来的,这种现象在各种宗教中比比皆是,蔚为壮观。

再看消极的方面:宗教能导致虚幻的精神追求,同时也能起到阻挠社会进步的不利作用。前者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宗教战争为证,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已经证明,宗教教义之争对人类文化进步,实无益处,徒增冤魂。而宗教对科学技术在萌芽时期的阻遏,许多典故也是今时今日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如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与宗教此消彼长的历史,读来往往感慨,黑白自明。

3、宗教的未来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对自然认识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宗教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越来越收缩到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角落,但它依然悄悄发挥着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宗教信仰在未来的社会还能存在多少年、会不会有一天走向彻底消亡、或是被另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所替代?这是无数历史、哲学和社会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答案尚不明朗,还需时间的证明。

二、什么是美育

1、美育的定义

美育,望文生义,便是美的教育。即通过培养人对美的认识、体验、感受、欣赏以致创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格或是优秀的素养。美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培养人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等。广义的美育则又称“实质美育”,它强调将对美的欣赏、创造渗入到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来,从而全面的提升个体的思想素养与道德情操。笔者以为蔡元培先生所论述之美育,当指后者。

2、美育的特点

美育的特点主要有直观、潜移默化、主动性等特点。直观,是指美育往往通过丰富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心、激发共鸣,具备一目了然的直观性;而具备美感的事务如文艺作品等,在传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时,能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观众在自然而然中了然于心,这种潜移默化的特点是美育比之说教最鲜明的优势。以及,人对于美,既可以被动接受,也可以主动创造。审美是一种快乐,创造美又是另一种快乐。无论人将山水入诗如画,还是从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首歌中得到启发、再有所发挥,这都是对美的回应与创造,这种可以让人充分发挥主动性的特点,无时无刻不在我们陶冶心灵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3、美育的发展

从人类历史来看,宗教正走向收缩与局限,神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控制被当今时代科学与人文方面的进步一点点地削弱,这是显而易见的一大趋势。美育则不然,社会的经济基础越雄厚、人文学科越发达,人类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就越发执着与深刻。什么是美,怎么看待美,这实际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只要人的内心依然愿意去亲近美好,美就有着吸引力,美的教育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美育代宗教之分析

宗教之流行大略始于人对自然环境与自身命运的不确定,当然宗教对真理的描述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正确性。但当我们手中科学的利剑越来越锋利、哲学的思想越来越成熟,宗教的萎缩几乎成为命定。美育却不同,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美都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美育与宗教的不同点之一,便是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对象,是山是水或是人,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比之宗教信仰,则是亲近多了。总而言之,宗教和美育都可以给予我们精神慰藉。历史上,我们大部分时候选择了前者,但当下与今后,可以想见,对美的审视与创造会越来越多地代替宗教。但是宗教的存在依然有其根本原因,故笔者以为,当真理一天不以它真实的面目面对我们,宗教便一日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在许多人类已经可以把握的领域,美育代替宗教,已渐渐成为自然而然的趋势了。

参考文献:

〔1〕范琰.探讨“以美育代宗教”的现实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01(4)〔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相振芳.简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D].厦门大学,2007

2017福师《美学与美育》在线作业二

2017福师《美学与美育》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60 分。) V 1. 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 黑格尔 B. 马克思 C. 亚里士多德 D. 卢梭 满分:2 分 2. 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A. 优美 B. 祟高 C. 悲剧 D. 喜剧 满分:2 分 3. 美感开始于() A. 异性的吸引 B. 游戏的冲动 C.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D. 祭招的崇拜 满分:2 分 4.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A. 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 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 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 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满分:2 分 5. 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 A. 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 B. 人类社会初步形成 C. 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D. 人类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满分:2 分 6. “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

A. 王国维 B. 蔡元培 C. 李大钊 D. 李泽厚 满分:2 分 7. 孕育意象所需要的“虚静”并不排除或超越() A. 功利 B. 逻辑 C. 日常自我 D. 自由 满分:2 分 8. 美感产生于() A. 游戏 B. 摹仿 C. 巫术 D. 社会实践 满分:2 分 9. 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代美学范畴中的() A. 优美 B. 崇高 C. 悲剧 D. 喜剧 满分:2 分 10.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 物质实在层 B. 形式符号层 C. 意象世界层 D. 意境超验层 满分:2 分 11. 下列学说不属于中国古典学的是() A. 言志说 B. 心生说 C. 缘情说 D. 表现说 满分:2 分

什么是美育

一、以美育代宗教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 第650页:“蔡元培在为萧瑜辨证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的序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余在二十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你欲专著一书,证成此议;所预拟的条目有五:(一)推寻所自出的神话;(二)论宗教全盛时期,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论哲学、可笑发展以后,宗教对于智育、德育两方面逐渐减缩,以至于全无势力,而其所把持所利用的惟有美育;(四)论附宗教的美育,减受哲学、科学的影响,而演化为独立的美育;(五)论独立的美育,宜取宗教而代之。此五条目,时往来于余心,而人事牵制,历二十年之久惹尚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以康德美学作为他的理论基础,人物纯粹的美感可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心,因此可以陶冶人的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的境界。而美感之所以有此效能,又因为美具有普遍性的缘故。 651:美感成为由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美育乃是世界观的教育。 651-652:“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一直;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故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

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从美育不受宗教限制,要随时代进步、美育应在一切人中普及三方面论证“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只能一美育代宗教”: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以美育代宗教》 二、《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西方美学名著导读》朱立元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0 27封信,1793年写给丹麦王子奥利斯丁堡公爵,康德对其影响很大,席勒热爱自由和理想,认为改革社会、实现自由不可不应当采取革命的暴力手段,而应当“让美走在自由之前”,采取他所认为的审美教育手段 “如果我们要实现政治的自由,必然通过审美教育的道路。因为通过美,我们才能达到自由。”把审美教育当作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完善人格形成的理想和目的,这是席勒写此书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内容: 一、导论:只有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1-2封信) 艺术是人类理想的表现,是自由的女儿,有精神必然产生的,通过美走向自由,能顶住时代的功利需求和风尚,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能走向自由。 二、人性的分裂:社会状况分析(3-10)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辨析及补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辨析及补论 李向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说”首次将美育提到可以取代宗教的重要地位,成为国民教育、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然蔡先生对于美育何以能够代替宗教,二者的深层心理机制何在,以及在现代社会情境中美育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对人的 “救赎”等问题,仍有论述不充分处。本文试图综合近百年来各家之相关学说,对蔡先生之论作进一步之阐发。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宗教;辨析;补论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10)02-0105-04 艺术与宗教是人类安顿自身及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各有自己的领域。对于它们之间的异同及联系,历代贤哲亦多有论述。上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首次将美育提到可以取代宗教的重要地位,成为国民教育、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蔡先生的这一论断较之于此前只把文艺视作“载道”的工具,甚或只当作通俗低下的娱乐的见解,实在是深刻之洞见。然而,读罢蔡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又似有未能尽兴之感。因有此文。 据蔡先生的观点,“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之作用,普遍分为三种:一曰知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1]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原先宗教中有关宇宙与自然的知识渐为日心说、进化论所取代,宗教中有关社会道德的论说,亦为现代的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学说所取代。“知识意志两作用,既皆脱离宗教以外,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唯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1]蔡先生又进一步指出,美育之所以能够代替宗教者,其一在于它可以其悦目之形式陶冶人,感化人;其二在于美术具有普遍性和超功利性。“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绝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他举例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一切自然美景,一切艺术作品,皆可为众人所共赏,因此“,美以普遍性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1] 蔡先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基本观点大抵如上。然而在我看来,蔡先生对于美育何以能够代替宗教,二者的深层心理机制何在,以及在现代社会情境中美育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对人的“救赎”等等问题,仍有论述不充分处。倘综合近百年来各家之相关学说,似可对蔡先生之论作进一步之阐发。 一 如前所述,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首先是基于科学昌明的时代背景。蔡先生曾于1907至1912年赴欧洲(主要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主修哲学、文学、文明史等学科,尤注重心理学及美学的研究,对西方哲学多有涉猎。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人的学说对他日后美育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在其文集中多处引证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言论,即可证实。)然而,蔡元培学说的另一个更为重要而直接的前提,则主要应来自19世纪末尼采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哲学理念。事实上,早在16世纪,哥白尼就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这从理论上打破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动摇了基督教的根基。然而,在哥白尼之后的三、四百年中,虽然人们都明白“上帝并不存在”这一科学常识,但人们却照样信教,进教堂,为的是人生不会失去依托。然而,19世纪末,尼采却大声喊出上帝死了!”从而第一个明确指出了基督教解体之后欧洲

尔雅通识课美的历程——美学导论

1.1已完成 1 《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形容的是谁?()?A、贾宝玉 ?B、薛宝钗 ?C、林黛玉 ?D、王熙凤 我的答案:C 2 《4' 33''》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 ?A、约翰·斯特劳斯 ?B、约翰·凯奇 ?C、尼古拉斯·凯奇 ?D、皮埃尔·布列兹 我的答案:B 3 “审美麻木化”就是指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我的答案:√ 1.2已完成 1 “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句话出自()。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我的答案:D

2 按需求层次理论,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匮乏需求”?()?A、生理需求 ?B、安全需求 ?C、尊重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我的答案:D 3 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A、佛洛依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我的答案:C 4 《向日葵》是着名画家莫奈的作品。() 我的答案:× 5 审美需求属于B需求,即“存在需求”。() 我的答案:× 1.3已完成 1 审美当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A、养心 ?B、养身 ?C、养眼

?D、养神 我的答案:D 2 审美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 ?A、味觉 ?B、触觉 ?C、视听 ?D、动觉 我的答案:C 3 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张艺谋的作品?() ?A、《英雄》 ?B、《红高粱》 ?C、《活着》 ?D、《卧虎藏龙》 我的答案:D 4 《美学散步》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集。()我的答案:√ 5 审美不属于人类心理的高峰体验。() 我的答案:× 2.1已完成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 ?A、中国菜系 ?B、法国菜系

美学原理网课答案修订稿

美学原理网课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 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没有介绍的理论是 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 下列属于审美活动领域的是(D、 以下不属于美学的学科性质的是(C 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 存在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 很多学者写出来的文章都平平淡淡,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D、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B、 学习美学既要重视直接方法,又要注重间接方法。√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只是是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 对高尔泰的叙述不准确的是(C、 李泽厚对“美”的认识是(B、 “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懒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这一观点来自(C、 光潜认为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审美主体。√ 蔡仪先生认为,美是客观的。√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的观点( C、 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西方美学家通常将“象”称为(C、 物是知觉的世界。(M)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 B、 用来形容宋元花鸟画不恰当的是(C、 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是(A、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是“美”的本体。C、 表象就是物的形象。(√) 生活世界是谁最先提出的()C、 西方传统的“真正的世界”的表现形态不包括(B、 下列关于意象世界的说法正确的是(C、 “如所存而显之。”这句话出自(B、 下列关于“美”的描述正确的是(C、 ()认为审美活动不是“比量”。D、 以下哪项不是主客关系的特征(B、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又可以称为(C、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C、 埃尔金斯《视觉品位》中看油画的方式有助于产生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 下列人物中,最早发现移情作用的是(C、 中国“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C、 审美心胸又可以称为()。D、 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M)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以下对生理快感和美感的说法错误的是()。C、 愉悦性是美感的重要特性。(√)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 在地理环境对生物的活动有何影响方面,作出研究最好的是()。A、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包括()。A、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中国第一个提倡美育的人是()。C、 把一切强壮有力的东西、力量认为是丑陋的是()。D、 《风雅生活论》的作者是()。B、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M) 我的答案:√ 《时装信使》是哪个国家的时装杂志()B、 审美的重要领域不包括()。A、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D、 服装是阶级隔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D、 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D、 自然美就是在自然物、自然风景上面显现的审美意象。(√)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在审美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的物质性。(√) 主张人应爱护自然万物包括①郑板桥②祝枝山③蒲松龄④程颢A、 宗白华认为()。C、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第聂伯河上的月夜》是哪个画家的作品()。B、

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13611112 俞燕蕾 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无论是在迫切救国的当时还是在社会矛盾与日俱增的现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话题,自它被蔡元培先生提出起,便被无数人讨论和研究。作为一个刚刚接触美学和宗教哲学的学生,我自然不敢说对此有多么深刻的研究,但总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下面就从我对“美育代宗教”的理解谈起,简要说一说以美育代宗教在当代是否可行。 对“美育代宗教”的字面认识 首先要说明,以下一段的内容是完完全全的自我理解,是我在没有搜索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的“愚蠢”想法,我之所以把它写下来是因为我觉得这能够代表大多数没有经过美学训练的普通大众的看法。所谓宗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信仰和敬畏,是神明和信徒为核心,以信仰为根本,以各类仪式禁忌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有宗教必要有其信奉的神明,比如上帝、真主阿拉、盘古女娲,虽然其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本质却是确确实实一样的,他们都是至善至美的化身,他们创造人类,教化人类,使整个世界和谐清明,他们洞悉整个世界的善与恶。这就说明了宗教的三个作用:一是人们心灵的依托,几乎所有人都向往和崇拜这么一种完满的真、善、美,但在我们能够感知到的范围内这是不存在的,对充满黑暗的社会无限绝忘和厌倦的人们来说,宗教无疑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唯一一根坚韧的柱子(比如欧也妮·葛朗台);二是教化和约束作用,人用宗教的准绳来衡量自己与他人所做之事的对与错、人性的善恶,并且坚信神在看着每一事每一物,赏罚分明,东有因果报应之说,西有灵魂救赎之说,如果相信宗教,相信神明,便会以此来约束自身,最终达到教化的效果;三则宗教给人们认识宇宙万物开了一道看不见的门,无论是尚未开化的原始社会,还是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的认识总是极其有限,总有无数人们不能解释之事物,于是宗教便承担了这个责任,用神的力量来解释万物(就连大科学家牛顿也相信有第一推动力的存在)。再谈谈我对美育的认识,美育——美学教育,对比宗教来说,只涵盖了“美”这一个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真善美是统一的,但就“美育代宗教”的现代可行面来说,我们现在用以育人的美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单一层面的“美”,并不能代替德育和科学教育,一定有人会坚持说“美育”可以将人身上的真善美统一起来,但是我以为这就会带来一种教条化的的“美育”,不断地将人们的“审美观”趋同,最终走向僵化,人类社会将失去创造力。但是如果任宗教自由发展,而不确定一个主流的“美”,必将出现危害人类社会的邪教。所以在我看来美育不能代替宗教,但是美育和宗教能弥补彼此的不足,如果将美育和宗教并行,我觉得应该能很大程度完善我们的现代社会。 对“美育代宗教”的分析研究 美育代宗教之说是蔡元培于宗教救国、孔教运动、教会教育日益壮大之时提出,这是当时的一个时代背景。其实仔细考虑,这和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有相同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 兄弟于学问界未曾为系统的研究,在学会中本无可以表示之意见。惟既承学会诸君子责以讲演,则以无可如何中,择一于我国有研究价值问题为到会诸君一言,即以美育代宗教之说是也。夫宗教之为物,在彼欧西各国已为过去问题。盖宗教之内容,现皆经学者以科学的研究解决之矣。吾人游历欧洲,虽见教堂棋布,一般人民亦多入堂礼拜,此则一种历史上之习惯。譬如前清时代之袍褂,在民国本不适用,然因其存积甚多,毁之可惜,则定为乙种礼服而沿用之,未尝不可。又如祝寿、会葬之仪,在学理上了无价值,然戚友中既以请帖、讣闻相的招,势能不循例参加,借通情愫。欧人之沿习宗教仪式,亦犹是耳。所可怪者,我中国既无欧人此种特别之习惯,乃以彼邦过去之事寔作为新知,竟有多人提出讨论。此则由于留学外国之学生,见彼国社会之进化,而误听教士之言,一切归功于宗教,遂欲以基督教劝导国人。而一部分之沿习旧思想者,则承前说而稍变之,以孔子为我国之基督,遂欲组织孔教,奔走呼号,视为今日重要问题。自兄弟观之,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构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智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盖以吾人当未开化时代,脑力简单,视吾人一身与世界万物,均为一种不可思议之事。生自何来?死将何往?创造之者何人?管理之者何术?凡此种种皆当时之人所提出之问题,以求解答者也。于是有宗教家勉强解答之。如基督教推本于上帝,印度旧教则归之梵天,我国神话则归之盘古。其他各种现象,亦皆以神道为惟一之理由。此知识作用之附丽于宗教者也。且吾人生而有生存之欲望,由此欲望而发生一种利已之心。其初以为非损人不能利已,故恃强凌弱,掠夺攫取之事,所在多有。其后经验稍多,知利人之不可少,于是有宗教家提倡利他主义。此意志作用之附丽于宗教者也。又如跳舞、唱歌,虽野蛮人亦皆乐此不疲。而对于居室、雕刻、图画等事,虽石器时代之遗迹,皆足以考见其受美之思想。此皆人情之常,而宗教家利用之以为诱人信仰之方法。于是未开化人之美术,无一不与宗教相关联。此又情感作用之附丽于宗教者也。天演之例,由浑而画。当时精神作用至为浑沌,遂结合而为宗教。又并无他种学术与之对,故宗教在社会上遂结合而为宗教。又并无他种学术与之对,故宗教在社会上遂具有特别之势力焉迨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发达,学者遂举古人所谓不可思议者,皆一一解释之以科学。日星之现象,地球之缘起,动植物之分布,人种之差别,皆得以理化、博物、人种、古物诸科学证明之。而宗教家所谓吾人为上帝所创造者,从生物进化论观之,吾人最初之始祖实为一种极小之动物,后始日渐进化为人耳。此知识作用离宗教而独立之证也。宗教家对于人群之规则,以为神之所定,可以永远不变。然希腊诡辩家,因巡游各地之故,知各民族之所谓道德,往往互相抵触,已怀疑于一成不变之原则。近世学者据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之公例,以应用于伦理,则知具体之道德不能不随时随地而变迁。而道德之原理则可由种种不同之具体者而归纳以得之。而宗教家之演绎法,全不适用。此意志作用离宗教而独立之证也。知识、意志两作用,既皆脱离宗教以外,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凡宗教之建筑,多择山水最胜之处,吾国人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即其例也。其间恒有古木名花,传播于诗人之笔,是皆利用自然之美以感人者。其建筑也,恒有峻秀之塔,崇闳幽邃之殿堂,饰以精致之造像,瑰丽之壁画,构成黯淡之光线,佐以微妙之音乐。赞美者必有著名之歌词,演说者必有雄辩之素养,凡此种种皆为美术作用,故能引人入胜。苟举以上种种设施而屏弃之,恐无能为役矣。然而美术之进化史,实亦有脱离宗教之趋势。例如吾国南北朝著名之建筑,则伽蓝耳。其周雕刻,则造像耳。图画,则佛像及地狱变相之属为多。文学之一部分,亦与佛教为缘。而唐以后诗

2016影视鉴赏尔雅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电影中,不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纪实风格电影的是()。(1.0分)1.0分 ?A、 《小武》 ? ?B、 《邻居》 ? ?C、 《疯狂英语》 ? ?D、 《北京的风很大》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 下列哪部电影是要表现工业文明对人的压抑?()(1.0分) 1.0分 ?A、 《浮华世界》 ?

?B、 《放大》 ? ?C、 《红色沙漠》 ? ?D、 《爱情三部曲》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标志着数字技术介入电影艺术的电影是()。(1.0分)1.0分 ?A、 《泰坦尼克》 ? ?B、 《阿凡达》 ? ?C、 《星球大战》 ? ?D、 《侏罗纪公园》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下列不属于后现代主义艺术范畴的是()。(1.0分) 1.0分 ?A、 戏剧中的荒诞派 ? ?B、 小说中的垮掉派 ? ?C、 电影里的欧洲艺术电影 ? ?D、 音乐中的无调性音乐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电影《维洛尼卡的双重生命》开启了现代主义电影经典的叙事模型,即()。(1.0分)1.0分 ?A、 倒叙

?B、 自我分裂 ? ?C、 时空穿插 ? ?D、 心里独白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6 下列关于电影《建国大业》的评析,不正确的是()。(1.0分)1.0分 ?A、 它采用了历史偶像化的手法 ? ?B、 故事情节不连贯,历史PPT化 ? ?C、 呈现了比较开放的历史观 ? ?D、

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被誉为“电影眼睛派”创始人的是()。(1.0分) 1.0分 ?A、 普多夫金 ? ?B、 爱森斯坦 ? ?C、 维尔托夫 ? ?D、 库里肖夫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戏剧化的电影美学最集中、做到最好的代表是()。(1.0分)1.0分 ?A、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美育,是蔡元培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美学思想的深刻的现实意义,也集中体现在他的美育实践上。他的美育思想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美育学说,也继承了祖国教育史上的美育传统经验,又进行了广泛的美育实践,他的美育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①“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辛亥革命失败后,教育界有一股“尊孔读经”、鼓吹“一切归功与宗教观,遂欲以基督教导国人”的迷信宗教的思想浪潮。对此,蔡元培于一九一七年四月八日在北京神州学会上演说,首次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1917年)、《美育》、《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对“以美育代宗教说”从心理学与教育学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心理学方面,蔡元培指出:“自兄弟观之,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智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蔡元培又分别予以说明,他认为原始初民将“生自何来?死将何往?创造之者何人?管理之者何求?”等问题视为“一种不可思议之事”,在这种情况下,有宗教家勉强解答之,并认为这是知识附丽于宗教。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宗教缺乏科学依据的解答满足了人们对于许多事物的好奇,由此蔡元培认为宗教有智育的元素在里面。但是之后蔡元培对于宗教在近代的智育功能进行了否定:“迨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发达,学者遂举古人所谓不可思议者,皆一一解释之以科学。”蔡元培还举了很多例证,如“日星之现象,地球之缘起,动物之分布,人种之差别,皆得以时理化、博物、人种、古物诸科证明之。”“此知识作用离宗教而独立之证也。”蔡元培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可以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了,所以不需要用宗教的臆测来进行智育了。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无论何等宗教,无不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之条件”,宗教具有的保守性和排他性,对智育是有害的。宗教附丽于意志方面,蔡元培这样认为,“且吾人生而有生存之欲望,由此欲望而发生一种利己之心。其初以为非损人不能利己,故恃强凌弱、掠夺攫取之事,所在多有。其后经验稍多,知利人之不可少,于是有宗教家提倡利他主义。”宗教家所提倡的利他主义,蔡元培认为是宗教中多包含的德育的因素。蔡元培接着指出了意志与宗教的分离,“宗教家对于人群之规则,以为神之所定,可以永久不变。然希腊诡辩家,因巡游各地之故,知各民族之所谓道德,往往相互抵触,已怀疑于一成不变之原则。近世学者据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之公例以应用于伦理,则知具体之道德不能不随时随地而变迁;而道德之原理,则可由种种不同之具体者而归纳以得之;而宗教家之演绎法,全不适用。” “所以道德标准不能以宗教为依归。……宗教对于德育,也是不但没有益处,而且由害处的。”在提出知识、意志与宗教的分离之后,蔡元培认为宗教之所以还有市场,“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各种宗教的建筑物上的雕刻、图画等,都具有美术的价值,但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蔡元培认为“美术之进化史,实亦有脱离宗教之趋势。”“及文艺复兴之后,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他还将美育与宗教进行了比较,指出美育代宗教之必然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宗教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最后他得出“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带宗教。”的结论。 ②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 当开端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以燎原之势席卷整个中国上层文化时,激进的文化革命人热切希望打倒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封建专制文化,提倡自由和民主,强调科学教育。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一面给予正面的肯定,以及一定的支持和保护;另一方面他也对文化运动推行科学教育的主张加以补足,认为科学教育与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正如蔡元培所说文化不是简单的,是复杂的。运动不是空谈的,是要实行

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1930年) 我向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引者或改美育为美术,误也。我所以不用美术而用美育者:一因范围不同,欧洲人所设之美术学校,往往止有建筑、雕刻、图画等科,并音乐、文学,亦未列入。而所谓美育,则自上列五种外,美术馆的设置,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的点缀,公墓的经营,市乡的布置,个人的谈话与容止,社会的组织与演进,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而自然之美,尤供利用,都不是美术二字所能包举的。二因作用不同,凡年龄的长幼,习惯的差别,受教育程度的深浅,都令人审美观念互不相同。 我所以不主张保存宗教,而欲以美育来代他,理由如下: 宗教本旧时代教育,各种民族,都有一个时代,完全把教育权委托于宗教家,所以宗教中兼含着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原素。说明自然现象,记上帝创世次序,讲人类死后世界等等是智育。犹太教的十诫,佛教的五戒,与各教中劝人去恶行善的教训,是德育。各教中礼拜、静坐、巡游的仪式,是体育。宗教家择名胜的地方,建筑教堂,饰以雕刻、图画,并参用音乐、舞蹈,佐以雄辩与文学,使参与的人有超出尘世的感想,是美育。 从科学发达以后,不但自然历史、社会状况,都可用归纳法求出真相,就是潜识、幽灵一类,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他。而宗教上所有的解说,在现代多不能成立,所以智育与宗教无关。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发达以后,知道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随地不同,随时不同,所以现代人的道德,须合于现代的社会,决非数百年或数千年以前之圣贤所能预为规定,而宗教上所悬的戒律,往往出自数千年以前,不特挂漏太多,而且与事实相冲突的,一定很多,所以德育方面,也与宗教无关。自卫生成为专学,运动场、疗养院的设备,因地因人,各有适当的布置,运动的方式,极为复杂。旅行的便利,也日进不已,决非宗教上所有的仪式所能比拟。所以体育方面,也不必倚赖宗教。于是宗教上所被认为尚有价值的,止有美育的原素了。庄严伟大的建筑,优美的雕刻与绘画,奥秘的音乐,雄深或婉挚的文学,无论其属于何教,而异教的或反对一切宗教的人,决不能抹杀其美的价值,是宗教上不朽的一点,止有美。 然则保留宗教,以当美育,可行么?我说不可。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 (原载《现代学生》第1卷第3期, 1930年12月出版)

浅谈“以美育代宗教”

浅谈“以美育代宗教” 左昊昊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极具改革精神的文化学者。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更一代一代绵延下来,给后世子孙留下挖掘无尽的精神宝藏。本文所尝试论述的,便是蔡元培先生关于把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一番论述,即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 纵观蔡元培先生的一生,可以发现倡导美育的思想贯穿于他整个理论与实践之活动。其中,“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倡导,可谓是其美育思想体系建构中最具锋芒的一笔,先生能在那个刚刚开始破除思想桎梏的旧中国就提出如此前卫的学术论断,其气魄可想,直至今日,思想光芒依然闪耀。从20世纪初至当代,百年掠过,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年轻一代的我们重新审视下,会发现“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仍旧焕发着独特的光芒,于是不妨,我们再以新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新视角、新观念来将先生之观点重新审视,或许可以在中国文化思想界之纷纭杂乱中,摸索出先哲曾经指明之道路,于中国文化之重生不无裨益。那么,笔者便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做些许分析与论述,因功力有限,故名“浅谈”,所有观点,均可商榷。 一、什么是宗教 1、宗教的定义 从汉字本义来看,宗为祖先,教是教化,合起来就是祖宗之教化的意思。宗教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传承性质与内涵。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则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鲜明特点有三:神秘主义、相信人世命运、鼓励宗教崇拜等。当今世界主要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影响范围较小的,在此不一一列出。儒家究竟属于宗教还是一种理性思想,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笔者便将它搁置,在此不表。 2、宗教的作用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凡事总有两面性,因此当我们分析宗教信仰的意义与作用时,不妨也从积极与消极的两方面来看。 首先看积极的方面:纵观人类历史,宗教一直有着整合社会族群、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促进文化交流、为艺术提供创作源泉等主要作用。古往今来的宗教往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00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从学理上说,美育是美育,宗教信仰是宗教信仰,两者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但是,当时的中国,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有些人过度夸大宗教的作用,使得“宗教救赎论”观点泛滥,蔡元培本着科学主义的精神,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基础上,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对中国的美育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传统重感悟、重当下体验的文化心理角度看,以美育代宗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今天看来,提倡美育实际上是让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功能。18世纪德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约翰·尼柯拉·提顿斯把人的心理功能划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人的知、情、意要全面发展,其中的情感主要应由审美来充实。美育通过审美活动陶冶人的性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度重视智育、生活节奏紧张的当下,美育有助于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曾批判现代工业社会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创造力,他强调要把人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获得全面发展。卓别林主演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查理,就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一个单向度的人。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是指人的一切审美活动,包括欣赏自然美景、艺术等,都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铸就人的精神世界的有机部分。这是一种自发的美育。而狭义的美育,则指经过自觉地、能动地规划,有意识地进行的审美教育,如学校里的艺术教育等,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在自觉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学校自觉的美育又可对人们自发的审美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当然,完整的美育过程是自发的美育和自觉的美育相统一,它们共同推动人生境界的提升。 审美的资源是丰富的,审美活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趣味是审美的核心内容。审美活动本身不是占有,我们欣赏大海不是占有大海,人们更乐意自己在受到感动的同时,让他人也分享感动,这使得审美更具有普遍有效性。审美也具有超越的功能,让人从审美感受中获得解放和超越。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可能完全脱离功利,但是可以通过审美提升自我,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在内涵和方式上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产生动情的愉悦。正因如此,智育与德育都可以通过审美而得以强化。主体审美能力的激情和想象力的焕发,可以极大地促进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在道德的感化中,也包含了审美、动情的元素。 (摘编自朱志荣《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美育论文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席勒认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分裂。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分裂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分裂。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

叫做“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分裂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1868—1940年)先生是前清翰林,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