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搬到、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板块上,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陆地和大面积海洋。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壳。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注: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陵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两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版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注:判断确定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地貌的依据:

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一般成为山岭,有时也可成为谷底(地形倒置)。

②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向斜一般成为山谷,有时也可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③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④地堑: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褶皱与断层比较

(3)地质构造规律及其意义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聚,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部为石油。

③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位置: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已经被侵蚀搬运掉了。

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4、火山喷发、地震与地貌全球的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两大地震带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外力作用的形式、因素、形成的地貌

4、联系实例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地貌:

①湿润、半湿润地区水蚀地貌(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瀑布、丹霞地貌等);

②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形成漏斗区、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例: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瑶琳仙境等);

③河流出山口形成冲击扇,中下游形成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例:黄淮海平原、崇明岛、珠江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2)风蚀地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例:雅丹地貌);

②风积地貌(例:塔克拉玛干沙漠)

(3)冰川地貌:

①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蚀地貌(例: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挪威峡湾);

②冰碛地貌(例:日内瓦湖、东欧平原)

【专题】根据地层分布特点判断地壳变动过程的方法

1、根据地层性质

根据地层,尤其是沉积岩层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组成成分和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为湿热气候;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2、根据地层厚度

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下降快、时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时间短,或者是沉积物来源少。

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强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

(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①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地壳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②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剥蚀;③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若上下两层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抬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以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而成,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在遭受外部侵蚀。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3节 大气环境》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

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

C.

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点。培养学

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

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难点: 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课时课型。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

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

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 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C ,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地球上有大气

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 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

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

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

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

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

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杂质比较多的时候,空气遇冷就容易成云致雨。这就是大气的组成及其意义,我们只需要了解。

师:好,了解了大气的组成之后我们来看两幅图片,图片显示的是运动员登陆珠穆朗玛峰的情景,如果大家平时注意观察的话就会知道登山运动员身上都背着重重的氧气筒,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很好,正如XX所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的含量不能满足人的正常呼吸,所以登山运动员在登海拔比较高的山时通常会背氧气筒。

师: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那么也就是说,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的厚度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师:这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气总共可以分为几层?

生:三层

师:对,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垂直运动状况分为了三层、分别是12千米以下的对流层,12至50千米的平流层,以及50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这里,我们具体从每一层的特点来分析。先来看对流层。

师:同学们请看ppt,这里有一幅图,纵坐标代表的是高度,横坐标代表的是温度。红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那么,从这条曲线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为什么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而越往上温度越低呢?原因就是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再重复一遍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至于原因我们等下会解释的。刚刚我们说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降低快慢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看——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请同学们做一下笔记,这是必考的计算题。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

师:接着来我们看对流层的第二个特点。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把第一层命名为对流层呢?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流层的大气对流运动非常显著。由于对流层靠近地面的气温要比上面的高,所以靠近地面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会冷确收缩,当越来越多的空气堆积在一起,质量越来越大时,便会慢慢下沉,由此形成了对流过程。也正是因为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常常伴随有风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平流层又有怎么样的特点呢,它和对流层有什么不同?

师:图中黄色所标注的这条曲线就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平流层气温的变化与对流层的变化是相反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平流层的顶部有一层厚厚的臭氧层,臭氧吸收了大量紫外线后使得平流层的顶部空气温度相对较高。也就是说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地面在平流层中这种上热下冷的大气状态会不会发生对流?因而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比较晴朗。师:下面来看高层大气。蓝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大气在这个地方,趋势改变了,那么高层大气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改变了原

有的变化趋势呢?高层大气底层,是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分界处,仍然具有较高的臭氧含量,因此,这里也保持了较高的温度。高层大气中层,这里没有足以引起气温升高的臭氧,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也还不能使氧分子分离成为氧原子,因此,热层的温度将降到很低。高层大气的最高层,氧分子进一步分离成为氧原子,氧原子能像臭氧分子一样吸收大量的热,因而外层大气的温度又开始回升。所以,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减而后递增。另外,高层大气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无线电通信,我们使用的手机,和原来的有天线的电视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电离层,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足以反射电磁波的部分大气层。距地面高度70~500 km。)

师: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罕见的极光,流星就出现在高层大气,我们来欣赏一下神奇的极光和美丽的流星。

师:好,现在打开书43页,我们来完成活动题

下面有一道练习题。

师:既然对流层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对流层

首先来看对流层的受热状况,在这里我们首先理解一个概念,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

根据波长和辐射的特点,太阳辐射分了

生:三个区,分别是红紫可见

师:这是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图,我们来看,横轴代表波长,纵轴代表辐射能力,从横轴我们可以看出,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是: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其中紫外线区是短波辐射,红外线区是长波辐射,可见光区波长由长到短又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紫外区的能量占到了太阳辐射能的7%,可见光区占50%,红外线区占43%,所以我们说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同学们这里还有一个电磁学知识,大家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可以了: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而辐射波长越短;

太阳的辐射保证了地球上能量的来源,那么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够全部到达地面吗?

生:不能,大气削弱

师:打开书44页我们来看这幅图,请同学们找出图中有关大气削弱的关键字,

生:。。。

师:这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散射和反射,这三种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蓝色实线代表紫外线,黄色代表可见光,红色代表红外线,我们来看吸收的都是什么物质?吸收的是什么?是什么?可见光有没有被吸收?这说明吸收具有——选择性

但是反射作用对任何太阳辐射都没有选择性,但是云层的厚度,尘埃的多少和反射的强弱有关,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尘埃杂质越多反射越强。

那么散射呢?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说明其他的不易被散射,这说明散射有什么特点?

师:对,有选择性。我们来看44页活动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生:。。。。。。

师:为什么不是紫色呢?。。。。。

师:大气受热过程除了受到大气削弱的影响外还受到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影响,什么是地面辐射,什么是大气辐射?来看了解一下他们的概念,。。。。。

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很低,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刚才呢都是预热,下面我们来学习最精彩的部分——大气受热的过程

师:首先太阳辐射来到地球,经过大气的检验后,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和反射,留

下大部分可见光来到客厅,作为客人他带来了很多礼物,主人要不要收?要的,所以地面心里一热就升温了,这个过程我们叫太阳暖大地。地面升温后就会向外释放能量,要不然脸就被憋红了啊,释放的热量有75--95%被大气吸收,有一小撮会射向宇宙空间,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大地暖大气,由于大气吸收的主要是地面的热量,所以大气的主要来源是地面,而非太阳辐射,记住了没有?好;此时,大气又收到礼物了,心里是不是热了?怎么办?对,能量反馈,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大地,射向大地的一部分叫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大气还大地。大气的受热有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好,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是?。。。。非常好!

师:书本45页,来看活动题

师:地面是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那么地面受热得多少直接关系到大气的温度变化,那么什么因素影响着地面的辐射呢?这是我的大学——湖南科技大学,

这是祁连山脚下,是我去年回家拍的,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地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生:。。。。

师: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纬度因素,那么还有什么因素呢?

这是哪里?对,是四中的马路,这里呢?还是四中,这两种地面的辐射一样吗?不确定我们就来看书本46也的图,不同地面的反射率不同就使得地面获得的热量有别,还记得我提醒过大家的一句话吗?温度越高,能量越大,波长越短,岩石和土壤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岩石受热快,地面辐射也强。土壤反之。我们还来看一下土壤的颜色好像也与反射率有关,是怎样的规律?对颜色越浅反射越强,土壤性质不同反射率也不一样,其中,。。很多,同学们自己去发现

师:下面我们用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来回答下面问题。。。。。。。

下垫面主要是反射率的问题,刚才通过表已经说了,在这里不详细讲了,纬度和下垫面是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天气状况,日照长短等,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下面我们来回顾总结

师:最后巩固练习题。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的表面形态第2节风成地貌讲义湘教版必修1(最新整理)

第二节风成地貌 学习目标:1。了解风成地貌的成因和分布。(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不同风成地貌的主要特点。(重难点)3。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一、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指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风蚀地貌 (1)含义: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3)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特别提醒]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成地貌。 1.含义: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沙丘 (1)概念: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错误!错误! (3)新月形沙丘——最基本的形态 特点错误! [特别提醒]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成为固定沙丘;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等措施。 (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2)风蚀作用就是风的吹蚀作用。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积地貌。( ) (4)与草方格防沙相比,防护林防沙效果更好. () (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 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提示:(1)×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2)×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4)√尽管草方格防沙效果较好,但使用寿命有限,每隔3~5年就要重新铺设。防护林则具有更好的固沙和阻沙效果。 (5)B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所以其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搬运。] 风蚀地貌 城”,一方面是因其造型各种各样,有些太奇特,甚至恐怖;二是这里地处风口,时常狂风不断,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岩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厉的声音,如狼嗥虎啸,鬼哭神嚎,在月光惨淡的夜晚,四周萧索,情境更为恐怖。 问题1 (区域认知)准噶尔盆地的气候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是其主要特征。 问题2 (综合思维)“魔鬼城"内的典型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主要由风力侵蚀而成. [归纳总结] 常见的风蚀地貌 1.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2.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从2009年秋季开始,我省将全面推行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面对即将到来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尤其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的标志和核心任务。本课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2.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 地表形态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同本章其它各节内容密切相关,是学习地貌、地形的基础,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节内容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节内容杂、知识多、容量大、基础性强,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 态 编号: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区别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 【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难点】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不同的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预习方案 【新课预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 (1 )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搬运、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 )主要动力来源:____、____、____、波浪等。 (3 )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 于________。 2 .外力作用对地表 形态的塑造 (1 )侵蚀作用: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 )沉积作用: 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 流沙危害。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探究方案 【探究一】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探究材料】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占地面积 1530 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 520 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贝壳堤),一条形成于 5000~6000 年以前,一条形成于 1855 年以前。 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呈________(“U ”型或“V ”型),从河流上游到下游流水沉积物有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什么? 3.在黄河流域内,侵蚀作用最强的位置是________地区,其突出地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对埃及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尼罗河下游的渔业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尼罗河三角洲出现后退。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探究二】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如右图所示,此地貌为何种地貌?形成原因是 风力的什么作用? 2.此种地貌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搬到、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板块上,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陆地和大面积海洋。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壳。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注: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陵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两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版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注:判断确定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地貌的依据: 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一般成为山岭,有时也可成为谷底(地形倒置)。 ②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向斜一般成为山谷,有时也可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③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④地堑: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褶皱与断层比较 (3)地质构造规律及其意义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聚,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部为石油。 ③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位置: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已经被侵蚀搬运掉了。 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4、火山喷发、地震与地貌全球的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两大地震带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019)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教学设计课标分析:地球表面形态涉及的课程标准为:“1. 4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和此景观的主要特点”: 1. 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从课程标准的知识和能力维度上看,这两条“标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地貌形态和特点、提升学生对常见地貌景观的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学生掌握地貌的概念,了解主要地貌及部分次级地貌的景观特点,将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日常阅读中遇到的景观描述和野外活动中所见的地貌景观,也有助于他们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风成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二节,关于本节课标分析如下:[明确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风成地貌,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2运用资料,说明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解读目标]观察风成地貌景观图,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借助案例理解其形成原因,方法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借助案例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学会有针对性的分析防沙治沙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性措施,解决区域性实际地理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类型、特点、成因及形成过程,风沙活动的特征、危害和防灾减灾措施。本节内容是必修1第二章的第二节,与上一节《流水地貌》一样,介绍的是常见地表形态,对学生学习其他特殊地貌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对基本地貌类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通过上一节流水地貌的学习,对于地貌的特点、分布和形成过程的学习也掌握了一定方法。本节教学重点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风力塑造地貌的景观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推理其形成过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野外观察地理现象,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这样的教学处理可以帮助学生从直观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1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2节风成地貌学案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1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第2节风成地貌学案 【热点链接】2020年4月21日,内蒙古赤峰市出现沙尘暴,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米。赤峰市气象台于21日8时50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未来12小时,赤峰市大部分地区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可能继续伴有扬沙天气。沙尘暴形成的地貌和气象条件是什么? 提示地貌:地形起伏小,地表多沙漠。气象条件:多大风,空气干燥。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水平1:能够结合资料,说出主要的风成地 貌的类型和分布。 水平2:能够根据景观图、示意图等地理资 料,归纳风成地貌的主要特征及形成条件。 水平3:能够结合资料,说出风沙活动的危 害及防治措施。 水平4:能够结合资料,分析风成地貌与地 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结合地理资料说明人 类活动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综合思维:运用地理资料分析风成 地貌的形成与地貌特征的关系。 区域认知:风成地貌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调查学校所在地风沙 活动特征及周边地区风成地貌的 分布。 一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01风力作用下02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包括03吹蚀作用和04磨蚀作用。 2.风蚀地貌:由05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风蚀地貌。 3.形态:被风长期吹蚀的岩石或土体,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态,被形象地称为06风蚀蘑菇、07风蚀壁龛、08风蚀柱等。风蚀作用还可以形成09风蚀残丘、10风蚀沟槽等。 4.雅丹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11风蚀柱、12风蚀残丘和13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称为雅丹地貌。 1.判断正误。 (1)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东部地区。(×) (2)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风蚀作用。(√) 2.关于风蚀地貌分布地区气候特征的描述最符合的是( )

2020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2 第二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识记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之间的关系。 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能综合分析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变化原因: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外力作用比较 特点项目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名称:如图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3.板块的边界类型:如图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4.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1)互相挤压碰撞 ①大陆板块之间:常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之间:常形成深邃的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岛弧,如美洲

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2)彼此分离:在板块张裂的地带,常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东非裂谷带、大西洋。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属于欧亚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概念: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如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 2.地质构造分类 (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 组合类型岩层特点图中部位发育的地形实例 地垒两侧陷落、中间 突起 E处陡峻山峰 华山西峰、峨眉 山万佛顶 地堑中间部分相对下 沉 D处盆地或谷地 吐鲁番盆地、渭 河谷地 1.火山地貌:火山喷发的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2.地震: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一、判断题 1.内力作用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风成地貌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风成地貌 学习目标 1.了解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和地区分布。 2.了解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成因、主要类型及形态特征。 3.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知识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一、风力作用 风是________、________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风力作用可让地面受到破坏,形成各种________地貌;风中挟带的沙粒在地面沉积,则形成各种________地貌。 二、风蚀地貌 1.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________,称为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包括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________物,造成地面的破坏;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________,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________。被风长期吹蚀的岩石或土体,呈现出________的形态,被形象地称为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等。风蚀作用还可以形成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称为________地貌。 助学助记 风蚀蘑菇的成因

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三、风积地貌 1.风中挟带的沙粒,在________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2.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________呈现。________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 3.新月形沙丘示意 新月形沙丘________坡坡形微凸而平缓,________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________向。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风沙在运动过程中,往往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______,掩埋______、________、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2.防治:通过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________,削弱________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防治风沙灾害,可采取________、________、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学案讲义(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docx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流水地貌 (1) 第二节风成地貌...................................................... -14 -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27) 第一节流水地貌 三、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 (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

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鱼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3)避灾措施。 ①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 ②不要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大树可能会被冲倒。 ③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 ④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填图绘图 结合河谷横剖面示意图。 1.数字1、2、3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1是河床;2是河漫滩;3是阶地。 2.图中和“-一”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代表枯水期水位;“一-”代表洪水期水位。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河流下切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V ) 2.在地势陡峭的地区经常会看到河曲和牛轴湖。(X ) 3.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V ) 4.所有的河流都有三角洲。(X ) 实践探索 2020年7月17日晚至18日凌晨,四川阿坝矿区发生泥石流及山体滑坡,造成多处矿区道路受损,生产设施遭到破坏,紧急转移员工及家属50余人。汛期,一直是阿坝矿区每年都需要经历的困难过程,特别是7、8月,雨量集中暴发,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阿坝矿区7、8月份易发生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雨量集中暴发。 2.泥石流发生时,处在河谷中的你应如何脱险?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 【自主学习】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内力作用 (1)能量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的热能。 (2)表现形式:表现为、、等。 (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 (二)外力作用 (1)能量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 和等作用.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全球分为板块,板块处于不断之中。板块内部比较,板块交界带活动比较 .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2、类型 (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形成褶皱。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 (2)断层地貌: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 ,两侧的岩层沿产生显著的,称为断层。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在陆洋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 2、在陆陆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 3、在板块张裂地带(生长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 探究二: 读教材相关内容及P39图2—-14与2——15,试对下列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2.2 风成地貌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风成地貌 [学生用书P27] 一、概述 1.风是干旱、半干旱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2.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二、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 (1)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2)分类 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质,造成地面的破坏。 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风蚀地貌 (1)定义:由风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常见风蚀地貌 ①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②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 ③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④风蚀残丘:风蚀作用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的小丘。

⑤风蚀沟槽:风力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不断吹蚀,形成的沟槽地形。 ⑥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等风蚀地貌的组合,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三、风积地貌 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 (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影响因素: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的影响,往往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沙丘。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的危害 (1)破坏建筑物。 (2)降低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沙措施 (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 草方格沙障的功能 (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2)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一、判断题 1.风成地貌仅存在于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区。( ) 2.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和沙丘等地貌。( ) 3.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 4.灌丛沙丘多出现在绿洲边缘,往往作为土地退化的标志。( ) 5.为防治风沙危害,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宜选择杨树等高大乔木作为防护林。(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含解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 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产生的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 用、地震等 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 积 关系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 交织在一起 【思考】 喜马拉雅山脉是什么作用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什么? 提示:喜马拉雅山脉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其能量来自地球本身,包括地球内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球的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②六大板块名称: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③板块不断运动。 (2)板块运动与边界类型。 ①消亡边界:板块与板块互相碰撞处。 ②生长边界:相邻板块彼此分离处。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形成地貌举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 脉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 ——岛弧链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 撞 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张裂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连一连]将下面板块间的相互关系对应产生地形连线。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2)褶皱。 ①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②褶曲形态。 类型岩层倾斜方向形成的地貌类型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地形倒置形成谷地(上图A)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地形倒置形成山岭(上图B) (3)断层。 ①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破裂,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 ②形态。 类型地垒地堑 示意 图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 态(含答案)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表现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 质作用、地震等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地球 重力能等 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 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使地表趋于平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2)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板块运动 ———————情景导入先思考——————— 今天的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陆地海岸的环抱之中,是世界上最深、最大的陆间海。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的地中海过去曾是一个比现在大数百倍的喇叭形巨洋。 你能说出地中海面积变小的原因吗? 提示: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挤压,使得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2.2风成地貌能力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风成地貌 [学生用书P91(单独成册)] [学考合格练] (2019·天津部分区期末)下图为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合黎山一处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D.火山喷发 2.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 A.植被茂盛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D.干燥少雨 解析:第1题,图示地貌景观是风蚀蘑菇,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A 对;河流堆积形成的是平原地貌,B错;岩层挤压是褶皱构造的成因,C错;火山喷发是岩浆喷出地表,属于岩浆活动,D错。第2题,这一景观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干燥少雨,外力以风力侵蚀为主,D对。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植被稀少,A、B、C错。 答案:1.A 2.D 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吐鲁番盆地、雅丹地貌 B.天山山脉、沙丘地貌

C.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 D.雅丹地貌、沙丘地貌 4.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 A.流水侵蚀、风力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答案:3.D 4.D 雅丹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下图为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5~6题。 5.雅丹地貌的岩石从成因上属于( ) A.喷出岩B.变质岩 C.侵入岩D.沉积岩 6.据材料推测,雅丹地貌发育的先后顺序是( ) ①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 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A.④①③②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D.②④③① 答案:5.D 6.C 读植被覆盖率、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回答7~8题。 7.图中反映出( )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名师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 学生:搜集当地地貌资料以及岩层的弯曲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地、美丽的江南茶园)。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 生地表有千姿百态的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等。 师很好。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推进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

媒体显示: 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风力侵蚀形成雅丹 生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师地表形态为什么是不断变化的? 板书: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地质作用分 类能量来 源 表现形 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 地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 坦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生阅读教材并合作填表。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填写,每人自选一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填写)师同学们填得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请同学们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内力作用。 师对。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让我们先来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课后活动及探究答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节流水地貌课后活动及探究答案 探究活动一:为什么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课本40页) ①河流阶地地势平坦,方便修建活动及交通设施;②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耕作; ③临近河流,水源丰富,方便取水;④河流是天然的防御设施。 探究活动二:嘉陵江青居镇相关习题(课本38页) (1)嘉陵江在这一段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形状呢? ①主要受地形的制约;②当然河流流经此处时,对两岸的地貌形态也起着雕塑作用,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凸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 探究活动三: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习题(课本41页) (1)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貌的主要特点 峡谷深且险峻、长且弯曲,两侧山体较为陡峭。 (2)结合新生代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相关知识,查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讨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①直接原因:地壳抬升;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巨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总体上看,大峡谷是地壳上升和流水下切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 探究活动四:下图为银川平原周边区域图及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冲积扇。位于贺兰山以东的山麓地带,山间的河流侵蚀山地带来泥沙,其出山口位置由于地形变缓,流速减缓,所携带物质堆积在沟谷出口处堆积形成冲积扇。 探究活动五:对比分析黄河形成了三角洲,而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①黄河入海口附近地势起伏小,河流堆积作用强;②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中游)流经(植被覆盖较差或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③黄河注入的渤海相对封闭。 ④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强;⑤刚果河流域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丰富(森林茂密),河流含沙量小;⑥刚果河注入开阔的海洋,入海口附近洋流挟带泥沙的能力强。 探究活动六:澜沧江—湄公河相关习题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澜沧江-湄公河干流从上游到中下游河谷特征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 上游为V形谷,中下游为槽形谷。原因是上游主要受流水的下蚀作用;中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侵蚀作用以侧蚀作用为主。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澜沧江-湄公河中下游主要的地貌类型是什么?该地貌特征是怎样的? 冲积平原。其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颗粒较细,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颗粒很细。 (3)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出发,探讨某大型运输企业计划在图中河流中建一河港应建在A 处还是B处,理由是什么? 建在A处。图中A处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水深,适宜建河港;B处为凸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河水浅,不宜建河港。 探究活动七:浙江丽水发生特大型滑坡相关习题(课本45页) (1)图中滑坡发生后,对当地环境会产生哪些重大危害? ①掩埋农田和村庄;②阻断道路;③淤塞河道;④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能力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学生用书P93(单独成册)] [学考合格练] 读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回答1~2 题。 甲:CaCO3+CO2+H2O===Ca(HCO3)2 乙:Ca(HCO3)2===CaCO3↓+CO2↑+H2O 1.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 ) A.甲B.甲和乙 C.乙D.部分甲、部分乙 2.有利于甲、乙反应进行的条件是( ) ①岩石的可溶性好 ②岩石的透水性好 ③水的流动性好 ④岩石的空隙、裂隙大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即方程式甲反映了这一过程。第2题,方程式甲、乙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影响其反应进行的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裂隙大小和水的流动性等因素。 答案:1.A 2.D 下图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 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过程中( ) A.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B.以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C.内外力共同作用 D.后期以内力作用为主 4.④中,钟乳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 C.风化作用D.流水沉积 解析:第3题,地貌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貌形成的过程中内力作用是主导,外力作用对已经形成的地貌进行削高填低,故C项正确。第4题,钟乳石是在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故A、C项错误;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到石灰岩缝隙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于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故D项正确。 答案:3.C 4.D (2019·抚顺学业水平模拟)读人民币版面,回答5~6题。 5.该版面景观是( ) A.青藏高原B.桂林山水 C.长白山D.泰山 6.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解析:第5题,图中秀丽的漓江在耸立的奇峰间流动,为桂林山水,B正确。第6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桂林山水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 答案:5.B 6.B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回答7~8题。 7.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湘教版 必修1 学习目标 [1] 分析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 识记六大板块的名称及相对位置,学会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说出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可以正确判读背斜和向斜,地垒和地堑。 情景创设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千姿百态的地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美丽三峡、云南路南石林、泰山观日出、华山奇峰、庐山雾松……,这些大自然的神奇,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习任务 [1] 请说出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并说出他们的表现有哪些?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是什么? [2] 查阅相关资料,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提出者。 [3] 读图2-10“六大板块示意分布”,找出并背会六大板块的名称。中国、美国、英国、澳 大利亚、印度、巴西、南非以上国家分别位于哪个板块上?位于赤道上的有几个板块,分别是什么?位于南回归线上的有几个板块,分别是什么?位于北回归线上的有几个板块,分别是什么? [4] 在图2-10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板块是在运动中的,板块之间有哪两种作用,会形成哪 些地表形态?板块边缘活动比较剧烈,板块内部活动也如此剧烈还是相对稳定呢? [5]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移动? [7] 看图2-13“东非裂谷带示意”并结合图2-10。说出红海位于哪个板块还是位于板块的 边界处?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还是消亡边界?红海将会扩大还是缩小?说出原因。 [8]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总结列出其关系并举例。 地质构造 [9] 褶皱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褶皱存在于哪种岩石中?基本形态有哪些?并画出简单 形态,归纳区分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正确判读背斜和向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意义。 背斜 地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