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徽州古建筑门楼

探究徽州古建筑门楼
探究徽州古建筑门楼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实习题目徽州古牌坊、门楼的演变

学生姓名:黄琪钶学号:201403325

班级:建学142专业:建筑学

指导教师:郝赤彪许从宝解旭东程然耿雪川日期:2016.9.4

徽州古牌坊、门楼的演变

摘要

徽州古民居建筑博大精深,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位于显眼的入口出的造型多变、雕工繁复精妙的门楼部分。门楼作为徽派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物,而是成为了包括徽州特有的艺术、文化、审美意味、哲学思想在内的综合体,所以门楼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徽州的文化、艺术的发展。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宏村等徽州古建筑村落以及书籍收集并基于徽州地区的

地域文化、艺术特征和人文思想,结合了徽州地区的习俗、经济条件、艺术特征、文化脉络和徽商的影响,对门楼的装饰特色、由简到繁的艺术风格的演变以及功能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

关键词

徽州建筑;门楼;砖雕;渊源

一、序言——徽州建筑序幕

我在徽州大地实习的时候,见到一座座村落,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如果将徽州建筑比作一曲凝固的音乐,耳畔就好像听到了音乐的回声,历史的交响乐章,在思想荧光屏上浮现出来,觉得徽州建筑的宏观体系都十分契合音乐的旋律,感到徽州建筑的结构都激扬着音乐的和声。

当在黟县西递、宏村等村落探古寻幽时,见到的路亭、牌坊,好似音乐的前奏曲(序幕、开端);驻足观赏的廊桥,仿佛音乐的协奏曲(衬托);精心考察的居室,恍如音乐的主体歌(发展、过程);凝视的宗祠,像是音乐的主题歌(高潮);悠然闲步的庭院,可比作音乐的终场曲(尾声)。你的耳畔,仿佛奏响由无数砖瓦木石组合而成的交响乐。这便是建筑的音乐性,也是徽派建筑音乐性。

当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泛指,是广义的,是针对建筑的音乐物质而言。作为徽派建筑而言,它那凝固的音乐性还别具一种特指的意义。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突出一个“徽”字。“徽”字,是它的个性特征。它那凝固的音乐性,不能离开徽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古雅淳朴,凝重深厚,隐僻幽邃,清淡简洁。

在宏村等古民居实习的时候,常常会在进村之前首先会看到的是牌坊——作为门楼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仿佛是乐章的序幕,开场时就以昂扬的声调,激越的情调,去扣动观众的心弦,给我造成强烈的印象,使得我怀着憧憬的心理,经过牌坊,跨进村口,并期待着下面的场景的到来。这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点:开头要吸引观众,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所以,牌坊以及门楼作为建筑群的入口和各个

建筑门口的精彩装饰值得深入研究。

二、门楼的实用功能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门楼?”这里的门楼不是指“古代供瞭望、射敌之用的城楼。”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为一户人家起到围护、分隔内外空间及交通疏散,并兼有采光、通风和装饰等作用之物;它还是住宅规模的标识、主人身份的象征,家庭富有的象征,家族地位的象征。凡显贵之家均有门楼。在民间流传着“房子有价门无价”的说法。

门楼的出现是纯粹功能性的,其最初的主要功能是标示着两个空间的转换,并体现了一种权利的赋予。徽州地区门楼现在的特色是经过一个连续的历史演化过程而形成的。它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建筑技术和文化,最终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特色的徽州门楼。

徽州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门楼砖雕,是更常见的一种结构较为简单的门楼砖雕,它也称为“门罩”。即仅在大门外框上方,以砖瓦砌出仿木结构的出檐,并镶嵌砖雕,既具有一种装饰美,同时也有阻挡墙上方流下雨水的实用功能。门罩的结构较为简单,基本平贴于墙面,不太突出,仅在顶端以砖瓦垒砌出简单的出檐以躲避风雨,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雨篷。

同时有必要提一下,门楼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牌坊也叫牌坊门,或称牌楼。(著名建筑学者朱永春就把牌楼式门楼划分成徽州门楼的一种分支。)牌坊作为一种公共的大型建筑构件,则具有放表褒奖、道德教化、空间分界、情感承载、纪念追思、炫耀标榜、理念体现、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功能。

三、由实用到装饰性的变革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其显著特征,木质的柱和横梁给予房屋进行承重支承,屋顶也常带坡度和飞檐,徽州建筑是传承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并加之徽州当地的本土文化,才会在中国建筑中独树一帜。

徽州建筑作为一种在徽州土生土长的构筑体系,其木构的结构框架和带有坡度的挑檐是其骨架。徽州木构建筑的结构中,

月梁架设与两根柱之间,梁下设雕饰精美的雀

替,梁与柱之间的隔扇作为区分内外空间的隔

断,无需提供承重的功能,因此可以视情况决

定设或不设。

其中,徽州牌坊就是徽州地区利用这种建

筑原理所建造出来的杰出代表,没有任何功能

上的需求,只是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此宏村胡文光牌坊

时的牌坊己经可以看成是徽州建筑中从实用到装饰性变革的一个明显的案例,例如图中宏村牌坊。

而牌坊也叫牌坊门,或称牌楼。著名建筑学者朱永春就把牌楼式门楼划分成徽州门楼的一种分支。通过对造型特征和起始年代进行考察,徽州牌坊和徽州门楼两者皆可视为徽州建筑从功能性转变成装饰性中,徽派建筑文化艺术、社会环境等共同影响下的副产物。而从装饰上的多寡区分,徽州门楼显然更胜牌坊一筹。

门楼装饰上的丰富多样和造型结构上的模式化,不仅是儒家礼制文化、宗族教义和封建等级制度上的影响,更是徽州人民主观意识上的和文化艺术上的直观体现。装饰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不同于因物质需求的增加而产生的功能性要求,装饰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产物,是人民意识形态的衍生物。正如中国古代纹饰变化的规律一样,从结构上的实用性到装饰上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代纹饰也是从一种具象的动植物纹样逐渐演变为抽象的几何线条的,这种由写实到抽象符号化的演变,正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积淀的过程,这种过程和徽州本土艺术文化以及徽州人民审美上的提高不无关系。1

从早期建筑结构上功能性构件到贴在墙面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徽州门楼装饰性的演变也是迎合了这种发展趋势。月梁、横枋、雀替等等建筑结构上的功能构件同样移植到了徽州门楼

上面,通过徽州砖雕艺人精妙的工

艺制作、徽商金钱上的支持以及徽

州当地艺术、文化的改变,这些当

初在建筑中仅仅提供结构支撑作

用的功能构件,也旧貌换新颜的被

装饰一新,成为了徽州门楼上面不

可或缺的重点装饰对象。这不仅 是简单的从功能性到装饰性演变的过程,更是徽州地区艺术文化、人民审美意识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装饰是由写实到符号化不断转变的过程,徽州古民居门楼装饰的发展也同样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由功能结构不断抽象化并逐渐演变为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一种装饰符号的过程。

四、牌坊、门楼的历史发展

4.1、早期的门

旧石器时代,原始的人类寻找天然的洞穴作为自己的居住环境,即“穴居”。在洞穴的出入空间设置一些阻碍物,像天然的树枝、岩石之类,这个时期的“门”基本是一种原始状态天然的形式;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人类的文明从新时期文

1王明居著. 徽派建筑风韵.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4. 55~60.

西递门楼

明到青铜文化再到砖木材料为主的古代,门作为居住建筑的要素也随之发展,由原来的石门到木门再到逐渐发展的砖雕门。

4.2、牌坊源流

通过对造型特征和起始年代进行考察,可以推测出牌坊先于门楼先出现。 牌坊最早能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至唐代时期。当时由道路划分城市为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在隋代称为“里”,唐代称为“坊”。坊”与“坊”之间隔有高约3米左右的夯土坊墙,大坊内开十字街,将一坊划分为4个区,每个区内还有一个十字巷,即唐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曲”。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因坊有大小,因此,一个坊有2至8座坊门。每个坊的坊门上都写有某某坊之名。如唐长安城有“永兴坊”、“平康坊”、“道政坊”等。这便是早期的牌坊。2

而后其中一些坊门吸纳了华表的形制特点,将坊门两侧柱子改换成高耸而华美的华表柱后,形成了“乌头门”,“乌头门”在除去门扇后,形成了立柱远远高出于额杭的冲天式牌坊;另一些“坊门”,没有用高耸的华表柱来替换坊柱,而是吸纳了“胭”的形制特点,在额杭和柱顶上加盖了楼顶,从而形成了柱子不出头的屋宇式牌楼。然而,尽管这两者比原先衡门式的坊门要美观得多,但其各自都有局限,前者只有华表柱而无楼顶,后者只有楼顶而无华表柱,于是有些人就想出了两全齐美的办法,一方面将坊柱换成高高的华表柱,同时又不在杨柱顶上盖楼顶,而是在华表柱一侧的额坊上盖楼顶,这样,就形成了既有华美的楼顶,又在楼顶上露有高高的华表柱的冲天牌楼。

纵而观之,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并且迄今依然存在的这三种形制的牌坊即是由此演变发展而来的。而发生这样的演变发展,最终形成中国牌坊的这三种主要形制,大致上是在自宋代至清初逐步演化完成的。

4.3、早期徽州门楼发展

牌坊和门楼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徽州地区的文化开始追溯。

2金其桢著. 论牌坊的源流及社会功能[J]. 中华文化论坛, 2003.2:71-75.

乌头门

山东省孔庙棂星门

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年开始,徽州作为一个地理文化的概念,地处于院、浙、赣三省的交界,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徽州文化的血脉源头一是本土固有的山越文化和吴越文化,二是东汉以后南迁的中原文化。南北文化在古徽州交汇并融合,形成了徽州文化。

徽商们在外功成名就,受到文人雅士的熏陶从而渴望回归山野,老年时的乡愁却又导致其不得不回故乡,这在外被称之为“荣归故里”,但是富庶一方的徽商们谁又甘的落入人后?尽管宗族礼制的层层束缚使得其不得建造高大的建筑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于是坐拥风雅的徽商们就将在北方经商时看到的门楼吸收并转化到自己居住的建筑中,并尽量把居住建筑的门楼给装饰的美轮美矣。

牌坊从早期建筑结构上功能性构件到贴在墙面成为门楼作为一种纯粹的装

饰符号。徽州门楼装饰性的演变迎合了徽派建筑中从实用到装饰为主的这种发展趋势。月梁、横枋、雀替等等建筑结构上的功能构件都移植到了徽州门楼上面。

门楼的建造是为“人”所用,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因此,它一方面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必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上建造。在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中,真正具有地点性的唯有建筑,因为它一经建好就不能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这样的环境又具有渐变和发展的特征。因此,徽州门楼的形成首先表现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以徽州垂花门为例,徽州的垂花门源自于北方四合院垂花门的变体,北方建筑多木构,但是徽州地区空气湿润多梅雨,木构建筑不仅不易保存而且有安全隐患,徽商返乡后把垂花门的形制与徽州字匾门相结合,并运用了徽州地区的砖雕工艺,形成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垂花门。

垂花门

4.4、明清时期的徽州门楼发展

明清时期徽州经济、文化成为中原地区一颗璀壞的明星,经济文化的兴盛带

动了建筑以及装饰工艺的进步,并奠定了徽州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不可替代的一席。这一切都于徽商的崛起、工匠技艺的纯熟、儒家文化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徽州门楼作为徽州建筑中的点睛之笔,在发展过程中也日趋从明代门楼的造型简洁、雕饰上的古朴素雅,发展成清代的细腻和繁复。

4.4.1、精炼、古朴的明代装饰风格

明初,徽州地区的建筑与江浙地区的传统做法一起形成了南京官式风格,从徽州地区现存的明代门楼我们可以看到,与北方建筑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别。徽州地区本身就有崇尚朴素而又鄙夷华丽的传统工艺上较简单,风格上朴素严谨雕饰上深受汉代画像砖的影响,造型浑圆结实,刀法简练挺拔。此时的垂花门作为北方的门楼样式,尚未被徽州地区接纳,字匾门仍为徽州的主要门楼样式,大型门楼普遍使用月梁且月梁的断面近乎圆形,使用斗拱逐渐减少,门簪使用程度也相比较低,屋檐大多以两边不起翘的平屋顶等等。3

而明朝是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明初的社会上追求一种实用轻装饰的建筑风尚,但是这里的“实用”并不是通常字面理解的“实用功能”,而是广义生活中尊重生命的“实”和便于居住的“用”,是相较于儒家“礼制”文化中提倡的尊师重教、天人合一观念等“虚”文化的一种对比。明太祖朱元瑋就提倡:“宫室器用,一从简朴,饮食衣服,皆有常供,唯恐过奢,伤财害民。”一时之间“崇实罢黜虚”思想成了明初文化的主流。徽州地处偏远,作为徽州建筑主要推动力量的徽商也深受明朝“重农抑商”的约束,远远没有达到清朝时富可敌国的程度。明朝对于工匠制度的约束,使得当时全国大部分工匠都隶属于朝廷,私家住宅想要修建门楼只得寻找散工,一般家庭的门楼只是以水磨砖罩叠加几层檐线,挑出墙面后顶上覆加瓦檐,大门上方附加一条横枋了事,例如图中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徽州歡县呈坎的罗润坤宅,造型及其简洁。

但是在明代中后期,由于政治上的腐败、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工匠制度的

3周锐著. 徽州古民居门楼装饰艺术研究. 安徽工程大学,

2014.40~45.

明代歙县罗润坤宅门

相对宽松,奢侈之风弥漫整个社会,这一切都给了当时建筑风格的改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徽商的活动范围逐渐遍及全国,这也使得外面的建筑风格不断的对徽州传统建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官府对于工匠制度的放松,使得大部分工匠拥有了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如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年),徽州府注册班匠就有名,由于工匠们追求的师承制,从而营造出建造界的“徽州帮”。经济和工艺上的帮助使得徽州门楼也逐渐发生了质的改变,徽州门楼因其自身衍化而成的逻辑发展,使其在装饰程度上日趋程式化、精细化,风格依旧浑厚古拙,但是装饰构图风格方面开始模仿国画手卷、册页等,题材也发展为了逐渐带有卷草样云等复杂程度的图案,而砖材质价格的低廉也使得工匠们敢于甩开手脚,从而使得砖雕比木、石雕更多出了自由的创造意境。

例如下图中,位于徽州歙县呈坎的汪国秀故居,建于明代中后期。门楼整体形态已经看出北方垂花门的雏形,屋檐没有采用清代、民国时期的歇山顶等样式,而是采用了两侧不起翅的平屋顶,而立于斜屋顶之上的鱼吻兽和清代屋檐上常见的瓦当、滴水等小构件也被删减一空。屋檐下方没有采用门簪样式,而是采取了传统建筑中承重的斗拱形态,上下横枋间雕饰的祥云卷草,则仿制汉代画像砖的风格,刀风古朴、自然。下枋与垂花柱之间的雀替,也不似建筑中采用的等腰三角形的形态,而是运用了更加实用的矩形,并雕饰了祥云纹,仍然起到了缩短梁枋横跨距离的些许功能作用。

明代歙县汪国秀故居

4.4.2、奢华、细腻的清代装饰风格

清代是徽州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的官式建筑是在明代建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徽州地区也自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就以垂花门的广泛使用为典型。清代自乾隆之后,奢靡之风相较于明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明显表现出一种世俗化的发展态势,门楼的造型渐复杂,砖雕程度日趋繁琐,但如果说徽商经

济上的富庶和工匠技艺上的娴熟为徽州门楼的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的话,明末清初兴起的新安画派就为其艺术风格上的完善增加了文化保障。

在新安画派与徽州建筑两者之间的联系中,徽商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首先,新安画派的画风追求一种超尘拔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这与当时社会上追逐繁复、奢侈的审美情趣相反,新安画派也正如一股清流,洗漆了徽州建筑独特的艺术格调。徽商自古被称为儒商,舞文弄墨、爱好清雅的徽商在这一点上与新安画派不谋而合,在两者的不断交流中,新安画派的绘画艺术也逐渐对徽州建筑艺术的审美和格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使得徽州门楼雕刻艺术上在不断吸取外界题材、手法的基础上,仍然保留了徽州当地独有的审美情趣和雕饰意境。4 砖雕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雕琢而成的,这使得清代门楼在造型结构上也逐渐丰富起来,门上不但有梁枋、雀替,支持屋檐的斗拱由于可雕饰面过少,从而演变为北方门簪的元宝造型,梁彷下的五路檐线被成条或成快的砖雕代替,梁枋外侧一般有华板相叠,雕饰匀布其上,题材也由明代以卷草、植物纹样,演化为了戏曲人物、花鸟山水等各式题材,简繁有序,且多用浅浮雕,平整而不唐突,门楼两侧的壁柱多于墙面相平,总体保持一种简单、明快的风格。

如上图是位于绩溪县的某处清代民居门楼,屋檐就采用了歇山顶的样式,两侧起翅,屋脊顶部附加鳌鱼等脊兽;屋檐下方设滴水瓦当,下面五路檐线用二方连续的回纹装饰;门簪砖雕渔樵耕读四画,周边用卷草祥云纹装饰;上方的横枋内则通景雕饰人物山水,两侧的雀替也已经彻底变成装饰构件,雕饰为卿子滚绣

4 庄裕光著. 画栋雕梁: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赏析[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20~25

清代绩溪县某民居门楼

球;下侧的字區、挂落也都用浅浮雕雕饰不同题材。门楼雕饰虽繁,但是分布均勻,相互间留有空隙,从而使得其简繁有序,四周大量的白色墙壁也使得繁琐的门楼装饰显得如此的精致,让人不禁感叹工匠技艺的高深和设计者浑厚的艺术修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徽州门楼的形成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文环境,是由于人类的构筑意识以及居住美化需求。同时徽州地区技术的进步,审美的需求以及心理、认知上的意识的提升,它们是引起、推动并调节、控制徽州牌坊和门楼发展成最后形态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1王明居著,徽派建筑风韵.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 55~60.

[2]周锐著. 徽州古民居门楼装饰艺术研究. 安徽工程大学,2014. 40~45.

[3]庄裕光著. 画栋雕梁: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赏析[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20~25

[4]尤洋著.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门楼"的形成因素[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216-218.

[5]刘森林著. 徽州朝奉:村落士商互动[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钱达著. 苏州民居营建技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7]金其桢著. 论牌坊的源流及社会功能[J]. 中华文化论坛, 2003(1):71-75.

探究徽州古建筑门楼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与建筑考察实习报告实习题目徽州古牌坊、门楼的演变

学生姓名:黄琪钶学号:201403325 班级:建学142 专业:建筑学指导教师:郝赤彪许从宝解旭东程然耿雪川日期:2016.9.4

徽州古牌坊、门楼的演变 摘要 徽州古民居建筑博大精深,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位于显眼的入口出的造型多变、雕工繁复精妙的门楼部分。门楼作为徽派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物,而是成为了包括徽州特有的艺术、文化、审美意味、哲学思想在内的综合体,所以门楼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徽州的文化、艺术的发展。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宏村等徽州古建筑村落以及书籍收集并基于徽州地区的 地域文化、艺术特征和人文思想,结合了徽州地区的习俗、经济条件、艺术特征、文化脉络和徽商的影响,对门楼的装饰特色、由简到繁的艺术风格的演变以及功能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 关键词 徽州建筑;门楼;砖雕;渊源 一、序言——徽州建筑序幕 我在徽州大地实习的时候,见到一座座村落,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如果将徽州建筑比作一曲凝固的音乐,耳畔就好像听到了音乐的回声,历史的交响乐章,在思想荧光屏上浮现出来,觉得徽州建筑的宏观体系都十分契合音乐的旋律,感到徽州建筑的结构都激扬着音乐的和声。

当在黟县西递、宏村等村落探古寻幽时,见到的路亭、牌坊,好似音乐的前奏曲(序幕、开端);驻足观赏的廊桥,仿佛音乐的协奏曲(衬托);精心考察的居室,恍如音乐的主体歌(发展、过程);凝视的宗祠,像是音乐的主题歌(高潮);悠然闲步的庭院,可比作音乐的终场曲(尾声)。你的耳畔,仿佛奏响由无数砖瓦木石组合而成的交响乐。这便是建筑的音乐性,也是徽派建筑音乐性。 当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泛指,是广义的,是针对建筑的音乐物质而言。作为徽派建筑而言,它那凝固的音乐性还别具一种特指的意义。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突出一个“徽”字。“徽”字,是它的个性特征。它那凝固的音乐性,不能离开徽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古雅淳朴,凝重深厚,隐僻幽邃,清淡简洁。 在宏村等古民居实习的时候,常常会在进村之前首先会看到的是牌坊——作为门楼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仿佛是乐章的序幕,开场时就以昂扬的声调,激越的情调,去扣动观众的心弦,给我造成强烈的印象,使得我怀着憧憬的心理,经过牌坊,跨进村口,并期待着下面的场景的到来。这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点:开头要吸引观众,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所以,牌坊以及门楼作为建筑群的入口和各个建筑门口的精彩装饰值得深入研究。 二、门楼的实用功能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门楼?”这里的门楼不是指“古代供瞭望、射敌之用的城楼。”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为一户人家起到围护、分隔内外空间及交通疏散,并兼有采光、通风和装饰等作用之物;它还是住宅规模的标识、

古建门楼维修工艺

https://www.360docs.net/doc/e93033979.html, 门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作为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门楼依附厅堂而建。下面就让歙县建国徽派古建材料厂为您简单讲解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门楼是古代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斗框边饰有花卉和蝙蝠、蝴蝶等图案。新碶街道石高塘林家大宅的门楣就显示了这一特征。有的匾额还显示出该房祖先根在何处。如大碶\街道老贺村被称为“花墙门”的一清代建筑,其门楣上有“鉴湖遗风”的砖刻,可见贺姓的根在绍兴。有些豪门大宅在大门左右各放一对石狮子或一对石鼓。石狮子、石鼓不仅具有装饰美,且有驱祟保安之意。

https://www.360docs.net/doc/e93033979.html, 门楼,门楼是一家一户的总甬道(后门,旁门不是主要通道),又是主人的“门面,直接反映主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门楼的高低大小、砖瓦村质,彩绘文字、和左邻右台关系都有规定,应与身份相符。比如大官吏多数居住在胡同的北半部,门楼在主房的东南,采用广亮门或金柱门。 歙县建国徽派古建材料厂,承接国内外:古建施工,四合院施工,古建门头,古建牌坊,寺庙道观,古建凉亭,油漆彩绘、古建园林工程。

https://www.360docs.net/doc/e93033979.html, 公司拥有各类古建筑、园林工程的专家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承建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古建园林和古建筑工程项目。歙县建国徽派古建材料厂由高水平的能工巧匠组成,管理和施工人员长期在工地,对古建筑施工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领悟,营造出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施工队伍。我们坚持“在竞争中保持生存,在挑战中保持实力,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管理理念,始终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人民创造美丽的居住环境”为宗旨。真诚期待与您合作,我们会履行承诺,以真诚的服务,优异的质量,合理的造价,精湛的技术为用户奉上满意的作品。

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5篇

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5篇Guide words of Hefei Museum 编订:JinTai College

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5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 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 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安徽的特点展 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 2、篇章2: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 3、篇章3: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 4、篇章4:合肥三国遗址游记文档 5、篇章5:合肥三国遗址游记文档 安徽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建于1956年, 是我国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博物馆,也是毛泽东参观过的唯一一座省级博物馆。今天小泰为大家带来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篇章1: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位于合肥市政务新区怀宁路268号, 北临天鹅湖,周边有合肥大剧院、合肥奥体中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文化体育设施。 建筑面积41380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局部1层,建 筑高度37.70米。建筑造型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外墙立面采用青铜纹理建材,体现厚重的文化历史,内表面为木质衬里,温暖而人性化,中庭内面采用晶莹剔透的玻璃做幕墙,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场地与空间的关节处点缀了深邃的竹海、静谧的水池、精雕的长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显了安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 新馆展陈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4 个特色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安徽文明史陈列》位于2 至3楼,《徽州古建筑》位于4楼,《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位于5楼。 篇章2: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安徽省博物馆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历史、社教为 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旧馆位于合肥市安庆路268号,占

“徽州砖雕”阅读附答案

“徽州砖雕”阅读附答案 (一) 自古以来,徽州砖雕就被誉为我国古徽州地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砖雕是在徽州盛产的青灰砖上雕刻图案的一种建筑装饰。徽派建筑多用青灰色屋脊和屋顶,雪白色粉墙,水墨青砖的门罩、门楼和飞檐等,砖雕装嵌其中,显得和谐美观。徽州砖雕的图案涉及人物、山水、花卉、走兽、文字等,可谓无所不包。其工艺更是令人赞叹不已,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能被雕出情节复杂、前后透视、多层镂空的画面。此外,门楼上访四角翘起、弯曲上扬的砖雕可以避雷,门枢上方的门罩砖雕可以引导鱼雨水顺墙面流下,窗罩的方框砖雕能够遮挡墙面上方的雨水,避免墙窗潮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 明代是徽州砖雕的大发展时期,随着徽州商帮的异军突起,徽州砖雕在民居、祠堂、庙塔等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一时期的徽州砖雕构图强调对称,刻风粗犷质朴,多借助于简单线条进行人物造型。清代时,徽州商帮雄踞中国商界翘楚。据《歙县志》记载,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以此光宗耀祖,炫耀故里。同时,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质使他们追求生活的艺术品味,强调用建筑的布局、结构、装饰展现主人的涵养,这也促进了徽州砖雕艺术的发展。另外,徽州本土的新安画派、徽州版画等艺术流派也逐渐繁荣起来,对徽州砖雕建筑艺术的发展也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此时的徽州砖雕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雕刻层次更加分明。 (三) 位于安徽屯溪博物馆的一幅门罩砖雕作品,颜色为淡灰色,由52块砖雕拼接而成。砖雕画面主板内容为《三国演义》中的三组故事,从左至右分别为长坂坡赵子龙单枪救阿斗、刘备招亲、借东风。主板画面雕刻有楼台、亭阁、屋宇、人物,布局严谨,远近适宜,层次分明。其四周有数块花卉、寿字纹等雕刻,下面左右边角处刻有对狮,活灵活现。这幅砖雕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活泼,人物、建筑、狮子极富立体感。 14. 文段(一)主要介绍了徽州砖雕和谐美观、、、实用性强的特点。(2分) 15.阅读文段(二),概括明清时期徽州砖雕得以发展的原因。(3分) 答: 16.借助文段(二)的相关内容,判断文段(三)中屯溪博物馆的门罩砖雕是明清哪个朝代的作品,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参考答案: 14.答案示例:图案题材广泛工艺精湛(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示例:①徽州商帮的崛起。②儒学思想的影响(或“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质使他们追求生活的艺术品位”)。③徽州艺术流派的繁荣。(共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6.清代 示例一:屯溪博物馆的门罩砖雕作品内容为《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体现了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古建筑概述 ——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目录: 建筑结构类型 一、建筑结构 混合式体系特征 大木作 二、建筑构造小木作 瓦作 室内材料 三、建筑材料 室外材料 四、总结

一、建筑结构: (一)、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ǐn)。檩(lǐ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ǐ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āng)承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āng)和檩(lǐn)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 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采用木结构比较普遍,主要是当时木材资源比较丰富,木材易于加工,所以使用较多,但是木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易蛀、易燃,很多古建筑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消失了。现存的还有部分古建筑,十分需要加强保护,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有关知识需要了解,这里介绍的是古建筑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的构件名称有宋式和清式两套,这些图上的标注是遵照《营造法式》的宋式名称,适用于早期木结构建筑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我把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一座金代建筑。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山西沁县普照寺正殿)

陈列馆调研报告

陈列馆调研报告

在此次校史馆设计之前,我们在安徽省调研了三个展览性建筑。分别是,安徽省博物馆新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徽文化民俗博物馆。 一、安徽博物院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41380平米地上6层,地下局部1层,建筑高度37.70米。外墙立面采用青铜纹理建材,体现厚重的文化历史,内表面为木质衬里,温暖而人性化,中庭内面采用晶莹剔透的玻璃做幕墙,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场地与空间的关节处点缀了深邃的竹海、静谧的水池、精雕的长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显了安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新馆展陈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4个特色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安徽文明史陈列》位于2至3楼,《徽州古建筑》位于4楼,《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位于5楼。 建筑造型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四“水归堂”即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中庭开阔的空间营造出富有文化意味的动态景观。而“五方相连”则通过全玻璃建造的水堂序厅连通东、南、西、北四方,营造一种“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空间格局。

·周边环境分析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位于合肥市政务新区怀宁路268号,北临天鹅湖,周边有合肥大剧院、合肥奥体中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文化体育设施。新馆与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美术馆3个文化建筑呈品字形布局,新馆居中,主入口向东,是统领全区的中心标志性建筑。 ·流线分析 展厅成回字形布置,参观流线从一个馆到另一个馆,可一直走下去,也可以回到中间大厅,在进入其他馆参观。不论何时,都可以直接回到大厅,在进行参观,流线设置合适,并且人性化。

传统建筑中的“空花墙”(4组)

传统建筑中的“空花墙”(4组) 传统建筑中的“空花墙”风华绝代的千年风韵尽在古建平台空花墙是一种镂空的墙体结构,指用砖砌成各种镂空花式的墙。用砖或者蝴蝶瓦(也叫本瓦)按一定的图案砌筑的镂空的花窗,按设计图示尺寸以空花部分外形体积计算,不扣除空洞部分体积。一般用于古典式围墙、封闭或半封闭走廊、公共厕所的外墙等处,也有大面积的镂空围墙。中国四大古建筑群春暖花开我国四大古建筑群为: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曲阜三孔(山东曲阜)、故宫(北京)、岱庙(山东泰安),四大古建筑群均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the Mountain Resort)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建造于18世纪初,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它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象征,也是一部研究十八世纪中国历史的教科书和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

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山东曲阜三孔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山东泰安岱庙岱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东岳庙或泰山庙。位于泰安市区北,泰山南麓。其南北长406米,东西宽237米,总面积9.6万平方米,是泰山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黄山市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

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

( 安徽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5625 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Guide words of Hefei Museum

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 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篇1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位于合肥市政务新区怀宁路268号,北临天鹅湖,周边有合肥大剧院、合肥奥体中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文化体育设施。 建筑面积41380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局部1层,建筑高度37.70米。建筑造型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外墙立面采用青铜纹理建材,体现厚重的文化历史,内表面为木质衬里,温暖而人性化,中庭内面采用晶莹剔透的玻璃做幕墙,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场地与空间的关节处点缀了深邃的竹海、静谧的水池、精雕的长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显了安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 新馆展陈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4个特色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安徽文明史陈列》位于2至3楼,《徽州古建筑》位于4楼,《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位于5楼。 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篇2 安徽省博物馆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旧馆位于合肥市安庆路268号,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新馆位于合

肥市怀宁路268号,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 20xx年8月,安徽省博物馆展览陈列大楼被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12月,安徽省博物馆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xx年5月,安徽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xx年6月,安徽省博物馆进入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行列。20xx年12月28日更名为安徽博物院。20xx年9月29日新馆建成开放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选址合肥市政务新区,整体建筑风格体现"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派建筑风格。外墙立面采用青铜纹理建材,体现厚重的文化历史,内表面为木质衬里,温暖而人性化,中庭择晶莹剔透的玻璃作为幕墙,极富现代感。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依靠安徽悠久的历史遗存,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收藏甚丰,现有各类文物、标本、文献、古籍藏品23万余件。 合肥博物馆的导游词篇3 安徽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合并的基础上筹备,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 该馆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文物库房4156平方米。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册(其中善本书8000余册),一级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历年来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莲瓣铜壶,通高80厘米,器形高大,盖顶作镂空的莲瓣形,颈部有对称的兽形双耳,四兽作足,造型生动,

[word格式] 徽州四绝之徽州砖雕

[word格式] 徽州四绝之徽州砖雕徽州四绝之徽州砖雕 豳1支物謦它f双轨鉴析 砖雕是中国传统的建筑雕刻艺术,它是在建筑 的砖面上进行雕刻,并且通过千奇百怪的内容和不 同的部位之间的雕刻,进而形成独特的搭配,组合 和呼应,最终构成统一而完美的艺术形象.中国砖 雕的形成和发展是和中国古代采用的独特建筑方式 分不开的,这与外国古代的石材建筑不同,中国古 代的高级建筑多是以砖木为主要材料. 古徽州地区由于受儒学影响很深,再加上古时 徽商强烈的宗族观念,所以徽派砖雕给人以条理清 晰明快,布局庄重严谨之感,但其中亦不缺乏民间 喜闻乐见的题材.而且也正因为这些有别于他处砖 雕的特点,使徽州砖雕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人文和 历史价值. 一 ,徽州砖雕的工艺手法及其作用 徽州砖雕作为泥巴,火和人工造型艺术的完美 结合,它既有粘土的柔软可塑性,又具备了石块坚 硬耐磨损的特点.而若要了解徽州砖雕,就必须先 先从它独特的工艺手法来入手. 徽州砖雕主要工艺可以分为窑前工艺,窑后工

艺等.砖塑是古老的窑前工艺,先用泥塑或模压法使砖坯成型,然后入窑烧制而成.这种工艺的特点是易于加工,但造型层次少,不够精细,通常用于制作距离视线较远的建筑构件.雕砖则是在完整的砖的基础上加工雕刻,属于窑后工艺,与砖塑相比较费时,其成品层次清晰,精致而适于近观. 雕砖时,最适宜的材料是经特殊技艺烧制,掷 地有声且色泽纯清的水磨青细砖.制作这种砖首先48 应从选土开始,一般都为积沉土,与普通砖不同的是,这种材料需要人工淘洗后制成砖坯,阴干后进窑烧制,工序比较复杂.然后在砖坯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体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刻画.局部“出细”即由技艺熟练的艺人精工细作,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一一凸现出来.而徽州砖雕具体的雕刻手法,在初期时主要承袭了徽州石,木雕刻的风格,多采用高浮雕,线条粗壮,古拙朴素.明代砖 雕的风格逐渐趋于粗犷,且技法朴素,形象较为稚拙,一般都是浮雕或仅一层的浅浮雕,虽然缺乏透视变化,但对称性极强,整体效果突出,颇有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感觉.到明末清初,由于徽商们对奢华生活的追求,而当时绘画与木刻的发展也对砖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砖雕也一改明初时期粗

浅谈徽派建筑中的门楼设计

浅谈徽派建筑中的门楼设计 摘要: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派系之一,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特点鲜明,富有地域特征。徽派建筑中,门楼作为房主身份地位和财力的象征,是徽派建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详细体现了徽派民居的文化内涵和工艺技术。文章从门楼分类、装饰和内涵3个部分,初步探究了徽派建筑中的门楼设计。 关键词:徽派建筑;门楼;建筑文化 古徽州,主要是指现在安徽省的绩溪县、歙县、黟县、屯溪,江西省的婺源县及其周边等地。徽派建筑,顾名思义,就是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雕镂精湛,风格独特,黛瓦粉墙,结构严谨。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平面上,形状设计灵活,富于变化;空间上,造型多样,讲究韵律;工艺上,材质丰富,技法纯熟。其中,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州建筑的大门作为整个民居的重点,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是房屋建设的重中之重。门楼位于家宅宅院门外部,用来装饰大门。门楼设计则是徽派建筑的亮点之一,盛行于民居建筑中。徜徉于徽州古村镇街巷,那些或单体高耸、或沿街成排相连,形制各异的门楼尤为引人注目。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镶有铁制的门环。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一般刻有“紫气东来”、“竹苞松茂”等字样。斗框边饰有花卉、蝙蝠等吉祥图案,有锦上添花之美感。 1 门楼的分类 徽派建筑中常见的门楼形式有城门、宫门、殿宇门、府第门、山门、如意门、五脊门楼、牌楼门、垂花门、花门、随墙门、什锦门等。现存徽州古民居多为明清及民国遗构,门多为随墙门,其所处位置境况、造型、色调、材质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也富有时代感,主要反映在繁简、工拙、图案选用等方面。明至清初,徽派民居门楼造型常见有八字形、牌楼形、垂花式、字匾式等。一般官吏和商贾居住在胡同的南半部,门楼在主房的西北,多用如意门。门楼虽小却十分华丽。门小院大房屋多,属于显贵不漏富之意。无论门楼在街巷中的北部或南部,部足在吉祥的位置,因为门楼位置的选择影响纳福避邪,所以是每家每户特别关心的大事。 在门框两边的上方,各嵌砌一根垂莲柱,柱下端分别雕一朵莲花,两柱之间用两层板连接,之上有嵌饰各种富含寓意的砖雕图案,之下有雀替和伸出垂莲柱外的仿头。门楼的装饰根据官阶和富贵程度来选择,简单的有两柱一间三楼,复杂的有四柱三间五楼。柱仿多用水磨砖砌制,有的用砖、石混合砌成。如婺源理坑的“天官上卿”宅,其大门门楼即为八字型。该门楼采用砖、石两种材质,组成二柱单门三楼。门框、门楣及门槛均用石质材料,采用砖雕工艺。门柱通体用水磨青砖包砌,支撑起主楼屋顶。门楣上方粉砌匾额,上书“天官上卿”。五飞砖承挑出檐,正脊两端饰以鱼龙吻。整座门楼很少雕饰,主次分明,线条简洁,作风淳朴,是典型的明代风格。绩溪湖村一条“中华门楼巷”,至今完整地保存了砖雕门罩7座,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灵活,雕刻之精细,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

古建筑的木结构修缮

精心整理 古建筑中木结构的修缮 修缮是古建筑保护的中心环节,这里只介绍木结构的修缮。 1、木结构修缮原则 我国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风雨雨的考验,有些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木材作为一种(((2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如X 射线、超声波和激光等,对大木结构做无损探伤,已能精确地测定构建损害的部位、大小和损害程度等。用X 射线照相技术甚至可以确定某些木质害虫的种类。一些物理手段已成功地用于木结构和木质文物的杀菌和杀虫。 高分子材料用于腐朽和虫蛀木结构的加固,国外早在19世纪末已实验性地做了大量工作,至20世纪20年代,已开始被广泛应用。而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正式用于实践。实践证明,用高分子材料加固木结构,

省时、省力、节约开支,加固后强度高于原来木材强度,而且加固部位还具有防腐、防蛀的效果,在古建筑维修和木质文物保护中值得推广。 木材的化学防腐处理是古建筑维修面临的更加迫切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没有做专门的化学防腐处理。工代工匠尽管在施工中采取了特殊的通风防潮措施,特别是选用了耐腐、耐蛀的树种,使得有些建筑物虽历千年而不腐,但毕竟木材的腐朽和虫蛀以及物理化学损害,是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同时,我国现在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用于古建筑的可供选择的耐腐树种已经不多,实际上,大量使用的是 3 物的安全。 (1)立柱的维修 立柱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梁架。年长日久,立柱受环境影响和生物损害,往往会出现腐朽和开裂,柱根更容易腐朽。尤其是包在墙内的柱子,由于缺乏防潮措施,有时整根柱子腐朽,严重的会丧失承载能力。柱子的损害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博物馆考察报告

博物馆考察报告 目的:体验历史厚重的历史文化,大致了解安徽发展史,增长历史知识,提升文化修养 参观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为:安徽文明史.徽州古建筑.文房四宝.新安画派.江淮撷珍 安徽文明史 安徽人类历史可上溯至250多万年前——人字洞 遗址,亚欧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各地 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则显示了安徽境内氏族 社会文化的高度发达。这个陈列馆以时间为线,分为 史前时期的安徽、夏商周时期的安徽、汉魏晋时期的安徽、隋唐宋元时期的安徽、明清时期的安徽五大部分,撷取安徽历史长河中的绚丽之花,借助于现代科技表现手段,如同打开通往古代安徽的时空隧道,带领观众展开一次时空转换的历史文明之旅。其中和县人头盖骨正是安徽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准,他已经属于直立人,距今约30万年,同样也是是见证人类演进的重要标志。 徽州古建筑 徽州古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砖、石、木“三雕” 艺术使之富有细部审美要素。徽州建筑在建筑技艺、民众 生活、伦理观念、审美追求方面传递着诸多文化信息。徽 州代表性的村落如宏村、西递、龙川、呈坎等,建筑的自 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体现了良好的生态文明。本陈列通过建筑构件、模型、图片等,全景式展示徽州建筑的美轮美奂,又从徽州整体搬迁古民居一幢,原状陈列,观众身临其境,尽情感悟徽州古建的魅力 文房四宝 安徽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的故乡,自古以“四 宝” 齐全著称于世。本陈列展出了纸、墨、笔、砚四 种主要文具,同时还展示了造型美观、质地精良、制 作工巧的笔筒、墨床、镇纸、水盂、砚滴、笔搁、印 章等各种辅助文具。此外,陈列中还设有互动区,观 众可尝试造纸制墨等工艺实践活动,从中体验制作文 房四宝的雅趣【歙砚】中国名砚类名。歙砚为中国 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以砚 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歙砚始于唐代。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

[精品]精美绝伦的徽州砖雕

[精品]精美绝伦的徽州砖雕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精美绝伦的徽州砖雕 精美绝伦的徽州砖雕 历史上的徽州,泛指皖南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以及赣东北的婺源六县。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孕育出了璀璨辉煌的徽州文化,徽州砖雕堪称其中的典型代表。徽州砖雕的发展脉络砖雕是中国民居建筑中一种常见的手工雕刻技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普通民居的装饰材料与色彩有着严格的规制,材料大多限于青砖、青瓦,色彩则限于黑、白、灰等,于是综合上述要点的砖雕便成为民居装饰的理想选择。明代是徽州砖雕的大发展时期,随着徽州商帮的异军突起,徽州商贾财赀充沛,糅以精湛的手工技艺,使得徽州砖雕在民居、祠堂、庙塔等建筑中得以广泛运用。这一时期的徽州砖雕整体感极强,刻风古拙质朴,用刀刚毅洗练,气势遒劲有力。明清鼎革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贸流通日益增强,徽州商帮雄踞中国商界翘楚,积累有丰厚的财赀。商人们遵循传统,发家后便返乡大兴土木,广修宗祠,遍设书院。同时,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质使他们追求生活的艺术品位,强调建筑的布局、结构、装饰要展现主人的涵养。此外,这一时期徽州本土的新安画派、徽州版画等文化艺术也大放异彩,得益于这些要素的共同推动,徽州砖雕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此时的徽州砖雕在形制上更具市民生活气息,雕刻题材也更为广泛,风格渐趋细腻繁缛,无论是工艺还是题材,皆令人叹为观止。清末,随着徽商的衰颓,徽州砖雕也步入沉寂期,砖雕需求量锐减,雕刻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砖雕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徽州砖雕如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精雕细琢出砖雕徽州砖雕的用料极为考究,最适宜的材料是经过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平整如镜的水磨青砖。

徽州砖雕与扬州、苏州地区砖雕的特点

徽州砖雕与扬州、苏州地区砖雕的特点 徽州民居素来以“三雕”著称于世,一村之内、一宇之中往往木雕、石雕、砖雕三艺齐备,三雕并美。在古徽州六县古民居中,风格独特、工艺精良的砖雕作品可谓比比皆是,其流韵直接影响到江、浙一带的砖雕艺术。 徽州砖雕在画面构图和雕作技法上大胆借鉴了新安版画的艺术成就和北方官式建筑的砖作工艺。与徽州天井院民居一样,徽州砖雕也是熔冶古今、自成一格的大制作。徽州民居历来以小巧精致著称,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封建礼法的严格制约,徽州民居并不追求建筑的对称、工整和恢宏的气势,而以典雅、精工和秀逸见长。 故而徽州建筑在雕刻装饰上极尽工巧之能事,尤其是门楼、八字墙等处的砖雕运用,更是别具地方风味。 徽州砖雕最杰出之处是门楼、门罩。它们形式多样,有垂花门楼、飞砖式门罩,有普通的双柱门楼,也有四柱三间五凤门楼,有的门楼下抱鼓石,样式和牌坊类似。徽州人对住宅门楼的装饰极为看重,视其为“门脸”。

无论富贾豪门还是村民百姓,门楼、门罩都是其建筑雕刻的重点所在。在大块素白的建筑立面上以浅刻、透雕甚至圆雕、捏塑等手法雕出独幅或成组的生动形象,在灰瓦粉墙的映衬下显得尤其突出,光影变化丰富,无论立体或平面化门罩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祠堂和富商之家的门楼大多为五凤楼样式,一主二副对称布局,显得庄重大方。从檐口向内以青砖起三道叠涩,下饰花边,此下依次安装额枋、方框、元宝横枋、字匾等,直至与墙体平。普通民居门楼则相对单纯,仅在大门外框上方以磨砖砌成外凸的线脚,顶上附以飞砖檐条,上覆瓦檐。徽州砖雕一般凸起较小,出墙仅半尺许,属平面类砖雕。门楼雕刻集中于构件横竖交接的部位,起到收头和点缀作用。 通景枋是门楼装饰的重点,多为整组具有情节的群雕。一条通景就是一幅手卷或人物画、山水画,长六七尺,高一尺多,以五至七块水磨青砖拼成。题材以人物、楼台为主,主体人物突起于前,衬景往往阴刻于后,纵深上相互掩映。由于刀法精熟,在厚不盈寸的薄条砖上,往往能雕镂达六七层之多,前呼后应,具有层次美和距离感,光影效果显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徽州门楼艺术上的可贵之处在于注重平面构成形式,装饰有节制,简繁得体,体现出古雅的文化品味,这在民居砖雕中是不多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徽州门

客家民居门楼

客家居民门楼 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外围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徽州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风格特色以及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徽州古建筑本身就是生活在黄山市的大部分地域和江西婺源及宣城地区的绩溪在内的多少代人民所写下的另外一种文字形式与文化符号的大块文章。歌德赞誉“建筑为凝固的音乐”。它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其本身即具有形体组合的和谐与韵律美,又同时具有可因体现技艺的创新性而产生的新奇美。这就足以说明作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能使设汁思想、技术于段和艺术形象结合为—个整体,并为其实用的设施功能服务。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恒,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古建筑的形成及风格特点 到中叶以后,随着徽州商帮和官绅的势力日益增强,徽派建筑也逐渐形成自己特殊风格的建筑体系,数百年来—直为当地人们所安居乐住,并且也为外来人所交口称赞,还跨川本土,在大让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在今天仍然充满生机,作为一个传统建筑体系,融古雅、简洁和富丽于一体,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和开发使用价值,而且具有科技工艺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乃至旅游观赏价值。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色上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从设汁、选址、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十地反映了徽州的土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所谓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于“官式做法”的民间居住房屋,它与宫殿、府邮、坛庙、陵园建筑不同,一般都采用较经济的手段,囚地制宜,因材致用,以满足生活及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构造和用材相互适应,巧妙结合,各地民居又带有不同的人文特征,风格迥异,丰富多样而又淳朴自然。徽州建筑之所以为世人关注,当是基于它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 首先,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格局,即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由于徽州丘陵山地结构特殊,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此,徽州村落视野都富有这种特殊的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和一曲中华民间音乐,正如有识之士所认定的那样,兼有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的交汇、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的互补。这就使得徽州民居村落,大都以天然山水为依托,重视地理环境的选择,充分认识自然,服从:厂自然以至利用自然,而后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及改造自然。徽州丘陵地带,万山丛立,山就必然成了村落选址的主要构成要素;民俗认为“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山之厚、清、驻等也就成了民居选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