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1.先秦,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期;

2.秦汉至明初,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期;

3.明中叶至清代,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期。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1.诗化的文学品格 2.强化的政教功能

3 .弱化的个性情感 4.乐观的人文精神

5.含蓄的美学风格

6.写意的表现手法

文学知识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孟诗韩笔)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温李——温庭筠、李商隐)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籍,原题为夏禹、伯夷所作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宣扬到家思想的哲理著作《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共收录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大抵产生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

叶的五百多年间,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

谐,写景抒情极具感染力,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手法

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手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相当于现在的象征手法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左传》我过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孔雀东南飞》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乐府诗集:总集名,宋郭茂倩编。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做。

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

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诗歌欣赏的步骤和方法

模糊的那里是:(右上角)上下文有关词语

作者或事件背景

我国人口重心_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_廉晓梅

2007年第3期 人口学刊 No.3,2007 (总第163期) POPULATI O N JO URNAL (Tot.No.163) 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 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 廉晓梅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不断集聚生产的同时,没有更有效地吸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高度失衡。目前,建立完善的分享机制、进一步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演变轨迹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7)03-0023-06 【收稿日期】2006-11-05 【基金项目】该项成果得到“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廉晓梅(1971-),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一、文献综述与本文的研究方法 “重心”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物体内各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应用于经济活动中,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能够维持均衡。1874年,美国学者弗沃尔克把“重心”的方法引入到人口问题研究之中,分析了美国西部开发和阳光地带崛起所引起的美国人口分布变化情况。台湾学者黄金树(1988)关于中国大陆经济重心与空间发展状况的研究、[1]樊杰和W陶普曼(1996)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重心变动的研究、[2]周民良(2000)关于我国经济重心演变与区域差距形成原因的研究、[3]乔家君等(2005)关于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的研究、[4]冯宗宪等(2006)关于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的研究[5]等,都是中国经济重心及相关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关中国“人口重心”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李义俊(1983)关于我国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1912-1978年)的研究、[6]张善余(1991)关于我国人口重心分布情况的研究、[7]刘德钦等(2002)应用人口重心对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的研究[8]以及温军(1994)、郑连斌(1995)、袁祖亮(1998)分别运用“重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内蒙古、河南人口重心移动。[9][10][11]总之,有关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也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例如,目前还缺少关于“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的研究成果,甚至还没有关于我国“就业重心”空间演变轨迹的分析。 区域重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确定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及不同年份区域重心空间区域的移动距离与移动方向。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通常用以下方法确定区域重心。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次一级区域i构成,那么该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采用如下的计算方法来表示:

古代解题目录演变之轨迹

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古文献与古代目录息息相关,无论政府藏书、私人藏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修目录、私家目录,或是史志目录。通常情况下,古代目录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部类之后有序,书名之下有解题;有序而无解题;序及解题皆无,只记书名[1]346。特别是以书名之下有解题即解题目录著录价值和意义最为突出。“优于西洋目录者,仅恃解题一宗。”解题是目录学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称叙录、提要。不同于一般的目录摘要,不仅记录书名、卷数、作者、成书时间,更重要的是叙述了学术渊源,介绍了书的内容,有的还作出简要的评价。此外,还著录了版本类别、款式、版刻特点、得书经过等内容。最早以解题命名的提要式书目是《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撰。 一、解题目录的起源和沿革 解题这一形式,在我国古代出现很早,它起源于书的传叙[2]123。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很早就有简单叙述作品的主题旨意所在,“言其作意”的传叙。淮南王刘安奉诏所作的《离骚传叙》,可看作是一种目录解题的雏形。 解题首创于西汉时期著名的目录学家刘向。解题被刘向称为叙录,以后根据解题的内容及体裁的演变,呈现出性质一致,但称谓不同如“提要”、“题跋”、“读书记”等。西汉末,刘向奉诏整理图籍,他在整理校勘书籍之后,给所校的每部书都写一篇叙录,阐述校勘经过,简述作者生平,叙述书籍的学术源流和价值。即“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然后分门别类加以汇编,成为《别录》一书。该著录方式首创古代目录学史上解题体式的先例,对于中国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惜刘向的《别录》没有流传到后世,但从现存的《列子》、《孙卿书》、《晏子春秋》等书的叙录,尚可略窥《别录》中各书叙录的概貌。 自解题目录创立之后,历经发展、短暂停顿、成熟、鼎盛的过程[3]35-37。魏晋南北朝期时期,刘宋王俭撰《七志》和梁朝阮孝绪撰《七录》作有解题。隋朝时期,解题目录呈现了短暂停顿,目录“但记书名而已。”唐代元行冲等撰《群书四录》和毋煚修撰《古今书录》均有详细的解题目录。其中《古今书录》四十卷,每部皆有小序,每书皆注撰人名氏,有解释、论述。宋代解题目录走向成熟。例如国家藏书目录《祟文总目》,由王尧臣、欧阳修等修撰,该书66卷,分4部45小类,著录图书300669卷,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史志目录如历朝的《国史·艺文志》,私人藏书目录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存在提要;元明时期官修目录不景气,明代仅编撰一部重要目录《文渊阁书目》,只录书名、册数,编者亦不能尽列。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古代最宏大的官修目录即《四库全书总目》,目录学编撰实践活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参与《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馆臣们,被严格要求对誊录入库的3400余种图书和抄存卷目的6700余种图书全部撰写出精练的提要,汇集起来,编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总目》)一书。该 书属于一部规模庞大的解题书目。它不同于正史中作为史书的组成部分的艺文志,而与《别录》、《祟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等一样,属于书目的单行本。所以,它在各部类的序论、解题、作者介绍、版本源流等领域,不同于史志目录备受篇幅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尽量较多地叙述和评论。 二、解题目录内容 刘向创立解题的先例,对后代古籍目录影响极大,后世出现的目录解题虽在内容取材、撰写方法上有所变动或改进,但总的来说出入不多。因此,以刘向《别录》中的叙录,来分析古籍目录中解题这一体式所包括的内容。解题的内容大体包括六个部分:(1)说明书籍的流传情况。刘向校书是在广采异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删定的。叙录中记述了当时见到的《列子》有五种传本,如“秘中书”、“太常书”、“太史书”、“向书”、“参书”。叙录曰:“孝景皇帝时,贵黄老之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这一段话,是对《列子》一书流传情况总的说明。(2)介绍书籍的文字增删与篇帙分合。叙录中介绍了书籍文字的情况,如有的本子“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同时也介绍了各种本子篇帙的不同,有六篇、五篇、四篇不等,于是删除重复的十二篇,《列子》十二篇,《列子》一书定著为八篇。(3)叙述作者的生平和时代。《列子目录》叙述作者的情况:“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这段话内容虽不多,但对作者的名氏、出生地、时代、学行都作了简要的交待,读者可借此了解作者的时代与学术背景。(4)探究学术源流。《列子》叙录曰:“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持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是对《列子》一书学术源流的探讨,指出列子及其著作是师承黄帝一派学术的。并对道家的学术要旨作了简明的评介,使解题的内容也起到“辨章学术”的作用。(5)分析书籍的内容。《列子》叙录从对《穆王》、《汤问》、《力命》、《杨朱》等四篇文章的内容分析入手,指出前两篇内容“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而《力命》、《杨朱》二篇,又其义相悖,“不似一家之书”等问题。(6)对书籍的评价。叙录指出《列子》中某些篇章的不足后,对全书作了一个总的评价,认为“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别录》的解题内容中,常有“皆可观”、“亦有可观者”或“可常置旁御览”等评价和建议,对读者而言,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价值[4]56。 三、解题形式的流变 自刘向的《别录》叙录之后,许多目录书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宋代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时,将这一内容结构称为“解题”;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把这部分内容称为“提要”。千余年来,随着古籍目录书的增多和发展进步,解题的编写也有所发展变化。由于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的不同,解题体式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叙录体。叙录体是解题目录最早,也是数量最多的类型,基本上 古代解题目录演变之轨迹□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张小兵 摘要关键词解题目录又称叙录、提要。在分析解题目录起源和沿革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解题目录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派别,指出解题目录对诠释传统学术史上的某些问题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解题目录目录学演变 历史考证LISHIKAOZHENG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重心变化看熊晃动作的学练要点知识讲解

从重心变化看熊晃动作的学练要点

从重心变化看熊晃动作的学练要点 熊晃是健身气功?五禽戏中比较典型的动作之一,同时也是练习者较难掌握的一个要 点。根据熊晃动作的运动特征和技术要求,我们将熊晃动作分为提髋、落步前靠、后坐三 个阶段,希冀在探寻这几个阶段身体重心变化规律的同时,能够从中领会到学练这个动作 的诸多要点。为了便于分析探讨,以下全部动作以熊晃左势为例。 提髋动作阶段 提族阶般賣心菸虔变化 aso 900 rtffl W 提髋动作阶段是指熊晃动作开始到左髋上提至最高点这个过程。提髋阶段的技术要求 是:习练者提髋侧的髋部要平稳缓慢的提高,由此带来习练者身体重心高度的增长也应该 是均匀缓慢的。 通过生物力学分析和观察我们看到,初学者做提髋动作易犯的错误集中体现在提髋阶 段重心高度起伏不定。提髋时重心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支撑腿、腰际的姿势和高度。提 髋时须把提髋侧腰部肌肉收紧,以髋带腿来保证身体重心的稳步升高。初学者犯错误的原 850 800 T50 。対4<40 強4啊¥心8啊04 *U)09黑C4 巒 3 e C D U* *"0)60 < b? 寸* C 3 + 6CJE ① £670336 = 1 = =二= _ = —蕎水平 ——初学看

因,常常是由于支撑腿膝关节出现的屈曲所致。因为支撑腿屈曲会使身体重心下降,不利 于提髋侧腰部肌肉发力;而支撑腿再由屈曲到伸直需要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又使得伸直 过程的身体重心高度会出现大幅度提高,导致提髋动作不稳定,产生了关联效果。 众所周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做熊晃这个动作也同样符合这个定律。准确的 提髋动作应该是腰部肌肉发力带动髋关节的运动,再由髋关节带动腿运动,同时膝关节、 踝关节自然放松的结果。整个提髋动作的力量是经过髋、膝、踝关节,由身体中间向肢体 末端依次传递的过程,从而达到对肢体末端的控制,并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变化。 落步前靠动作阶段 mm 落步前靠阶段是从左髋自最高点到左肩前靠至最前点这个动作过程。整个落步前靠阶 段,习练者的身体重心要前移,左脚在左前方落地,脚尖朝前,右腿缓慢伸直,身体右 转,左臂内旋前靠,左拳摆置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左,右拳摆置体后拳心朝后。 根据生物力学技术解析发现,高水平习练者做这一动作的重心变化特征是:身体重心 先幅度平缓的均匀下降,这对应落步的过程;尔后身体重心基本平稳不变地前移,这对应 前靠动作;整体上身体重心变化9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

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1880—2005* 赵志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00102)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内容提要:通过对档案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和田野调查,本文首次对1880年代至今百余年来高阳纺织业的变迁历程给出了连续性的描述。 关键词:高阳农村纺织家庭工业 作为农村家庭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高阳纺织业从1930年代开始就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而持续的重视,①1980年代前后又有一些学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或田野调查对高阳纺织业的历史沿革做出了一些实证研究。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档案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村庄调查,本文试图进一步推进对高阳纺织业发展史的研究,给出一个高阳纺织业百年历史的清晰脉络。对于高阳纺织业长期变迁中所隐含的理论意义,将另辟专文进行探讨。 高阳县传统的农村家庭纺织业在20 世纪初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开始吸收现代工业的成果。其后,更多的农民家庭被整合进入了以高阳县城为核心的纺织区域,由此逐渐形成了包括清苑、蠡县、安新、任邱等县在内的高阳织布区,该织布区因巨大的产能而成为华北地区土布织造中心之一。高阳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因为1930年代初期的“大危机”暂时受到抑制,又因为日本侵华战争而受到了毁灭性地打击。1945年以后,家庭纺织生产复兴,其后被纳入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轨道。19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高阳县的家庭纺织生产再次兴盛起来,1990年代末期以后,高阳县成为了全国性的纺织中心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高阳纺织业的实地调查主要在2005年9—10月间进行,调查人员有林刚、纪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我国农作物重心演变轨迹与地理集聚趋势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09867958.html, 我国农作物重心演变轨迹与地理集聚趋势分析 作者:苏姗王玉贵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3期 [摘要]基于 2001~2015年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及4类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运用重心移动法、空间基尼系数法和莫兰指数法,并借助ArcGIS、GeoDa软件对我国农作物地理集聚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重心在2007年出现明显拐点,在此之前重心一直向北偏西移动,2007年以后开始逐年向西南方向移动,主要在河南境内移动,同时,集聚程 度逐年增大;粮食油料也分别在2006年、2007年出现拐点,但总体趋势还是偏向西南,而其余两种农作物重心都快速向西南移动;4类农作物基尼系数均大于0.4,说明都存在集聚现 象,并且具体阐述了4类主要农作物的集聚趋势。 [关键词]农作物;重心轨迹;空间自相关;基尼系数;集聚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业的空间布局。因此,种植业的地理空间分布研究是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种植业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展了一系列对农业集聚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李二玲分析了中国大豆种植的地理集聚格局、演化路径及其机制;肖卫东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探讨了中国省域种植业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进一步探索了种植业的地理集聚特征和变化趋势。 这些研究对于农作物具体的分布转移涉及不多,本文通过收集全国省域2001~2015年的种植业播种面积数据,借助莫兰指数与区位基尼系数两指标相结合来测度农业地理集聚程度,并利用农作物重心轨迹反映出各类农作物分布及其演变的基本态势。因此,了解农作物分布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发展趋势,分析农作物变动规律及原因,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与产业布局调整的时空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和高原面积广大,气温降水的组合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同时也形成了我国农业种类的多样性。虽然我国农作物种植种类较多,但粮食、油料、蔬菜、糖类的种植比重最大,占我国农作物种植的90%之多,这也是本文选择该数据的依据。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中种植业播种面积基础数据,均来自《2001~2015

古代文学史-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小说发展史 ?早出与晚熟:古代小说的历史轮廓 ?汩汩溪流,终成江海:演变情况 –史前期:先秦 –三个特点: ?1.依傍子、史,其语浅薄 ?2.内容驳杂,数量可观 1300多篇 ?3.真伪难辩,典型不存 –《穆天子传》 ?词语古奥 ?记事周详:河北-昆仑 ?传情细腻:周穆王-西王母 ?萌芽期:秦汉 ?署名的:刘向《列仙传》《说苑》《新序》《列女传》?刘歆《西京杂记》 ?东方朔《神异经》《海内十洲记》 ?不署名:《燕丹子》《汉武故事》《汉武内传》等等?鲁迅:多为伪作 ?显示了中国小说在萌芽阶段的若干特点: ?第一它初步具有了小说虚构的性质 ?第二它显示了小说在历史和思想著述之外有了自己的天地?第三在形式上它出现了短志和一定的篇幅的故事相存的局面 ?笔记小说的繁盛期:魏晋南北朝 ?传奇小说的繁盛期:唐代和宋代 ?四个特点: –由短制而变为长篇 –由纪事而变为创作

–“骈散夹杂,诗文合一” –名篇迭出,影响深远 ?说话与话本的发展期:宋元时期 ?说话与话本的发展因素 –城市壮大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宗教影响和日常娱乐消费 –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与成熟 –宋代是一个文化很高的社会 ?陈寅恪:中国的文化“造极于教宋 ?说话与话本的艺术特色: –民间视角世俗生活 –语言通俗文字浅显 –讲论敷衍叙述引导 –诗词铺垫说教点题 ?代表作: –《错斩崔宁》(冤假错案)《快嘴李翠莲》《三国志平话》(三国故事)《至诚张主管》(爱情悲剧) 通俗小说的繁盛期:明清两代 ?原因: –市民文化的壮大 –通俗文艺的市场化 –文学的近代演进 –正统意识的衰微 –夏志清教授:

中国小说发展史线索 源头----雏形期---定型期----发展期----高潮期 远古 魏 晋 南 北 朝 志 人 志 怪 小 说 唐 传 奇 宋 元 话 本 明 清 章 回 小 说 神 话 一、小说的起源 命名:?最早见于《庄子》。 ?《汉书?艺文志》:“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 源头:神话诸子史传 影 响: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汉代第一篇粗具小说规模的作品是《燕丹子》题材、幻想的方式、情节结构

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轨迹

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轨迹 摘要:民族精神的内涵,一般具有横向和纵向的两个维度的二维体系,“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横向的概括。 关键词:民族精神;渊源;演变轨迹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稳定的、持久的、优秀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调节、推动、教化功能的一种活的精神力量。其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及价值观念。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关于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及民族精神涵义的理论界定 民族精神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与精华,文化就是某一群体所共同拥有、传承和遵循的一整套价值-符号体系,它包括共同的知识、情感、伦理和信仰以及他们的物质表现形态。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观念和心理的方面;另一个是体现、传达这些精神、观念、心理的物质载体、媒介和符号的方面。[1] 而精神这个范畴,通常认为包含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隶属哲学范畴,认为“精神”归属于非物质世界,包括由人们大脑活动而产生的诸如意识、思维、观念和一般的心理状态等现象,常常和意识通用。它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被物质所决定,同时对物质又有较大的能动作用。另一种为狭义的解释:“精神”体现人类的意识、观念和心态的本质,是一种植于各种意识现象的深处,同时呈稳定状态的东西。我们研究民族精神,正足以对“精神”的狭义解释为立足点。 有些学者又进一步探讨了文化精神的概念,指出文化精神即高度内化了的文化意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2]有的学者则指出所谓“文化精神”则是指某一实体(民族、国家)在其文化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带有主流性、主导性的文化主旨及其精神特质。[3] 民族精神的内涵首先是由人类学家阐释的,本尼迪克特将民族精神与文化模式联合起来,认为:“在文化内部赋予这种多样化性格的,是每一文化的主旋律,使文化具有一定模式的,也是该文化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4]把民族精神看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主要成就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 一、诗歌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中唐:唐诗的二次繁荣。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两大诗派: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 著名诗人:白居易 (一)中国古代散文史迹回眸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文集是《尚书》。春秋战国时期,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的历史叙事散文通过解说历史来阐明观点和主张,而以《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诸子散文,以阐发道理为主,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汉代散文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继续发展,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汉代散文种类繁多、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审美价值高。主要作品有,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散文,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其中司马迁的

《史记》,其内容是历史,其表述形式是散文。 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汉后,散文走向骈化,骈体文成为官方文章正体,散文受到压抑。骈体文追求形式,文风轻浮奢华,出现种种弊端。 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而发起的。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向散体的文体、文风的革新,主要的理论主张是“文道合一” 。 古文运动树立了古文在文坛的权威,直接启示了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北宋前期,欧阳修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的复古革新精神,掀起北宋的“古文运动”,其主要主张是重道以充文,将思想道德的追求直接转化的文体形式,注重文的价值。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新时代。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主要作家与主要作品 韩愈:《送孟东野序》、《师说》 柳宗元:《封建论》、《捕蛇者说》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 苏洵:《六国论》 苏轼:《石钟山记》 《师说》(节选) 韩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浅谈企业管理重心的变化

浅谈企业管理重心的变化 企业管理重心的变化是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足,突破,发展的关键,在怎样环境中采取何种管理方式,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发展的方向变化,都会使得企业管理重心变化,而影响企业管理重心变化的因素也很多,外部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企业自身,目标市场都是影响企业管理重心变化的重要因素。接下来结合惠普的管理具体分析企业管理重心变化。 一企业创立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不断发展,电影产业不断发展,电影产业对音频音响系统质量提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惠普创始人戴维和比尔充分掌握这方面的技术,所以在此时,惠普公司产生。比尔利用其研究课题负反馈研制成功了惠普第一台产品:阻容式声频振荡器(HP200A),这是一种用于测试音响设备的电子仪器。这在振荡器的设计上是一个突破利用反馈的原理,又相继生产出另外几项惠普早期的产品,诸如谐波分析仪及多种失真分析仪。 (二)就在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政府对电子仪器的订单似雪片般越舞越多。惠普新产品不断增加,并且建造了第一座公司大楼。 (三)1942年建造惠普第一座自己的大楼(称为Redwood大厦),它集办公、实验室及工厂体积10,000平方英尺,位于PaloAlto市PageMill路395号。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考虑到如果电子业不景气,就将大楼改建成食品杂货店。 二初步发展充分考虑行业环境和竞争对手 (一)由于代尔等公司在微波技术领域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惠普在进入这个领域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从而再次领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1943年惠普向海军研究实验室开发出信号发生仪及雷达干扰仪,从而进入微波技术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惠普因其成套系列的微波测试产品而被公认为信号发生器行业的领先。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经济增长轨迹 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经济总量上,在1989年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第一至今仍稳固继续排在榜首, 在东南亚中于2000年超过泰国,于2001年首次超过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本原是“道”。 先秦文学的“主流”是《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含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追本溯源→三种基本形式: ①神话传说(开天辟地神话、种族和文明起源传说) ②原始歌谣(原始祭歌、原始劳动歌谣、早期爱情歌谣) ③散文的雏形(殷商时期甲骨卜辞→金文→西周钟鼎铭文→周代散文)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儒家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诸子散文:如论语,庄子 秦汉文学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代表作《谏逐客书》 西汉:①“文景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汉初文学以总结秦亡教训为主(贾谊《过秦论》)贾谊与晁错(写有《论贵粟疏》等文)的政论文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②汉武帝时期,汉大赋体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史记》 ③汉宣帝号称中兴之主,有王褒、张子侨、刘向等辞赋大家 ④汉元帝以后,扬雄《甘泉赋》《长杨赋》等,但汉大赋呈衰落之势 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继续发展,班婕妤《捣素赋》《自悼赋》刘歆《遂初赋》 东汉:“光武中兴”,今文经学的谶纬迷信逐步泛滥→抒发个体情志的作品,文学批判性增强辞赋:赋体文学居主导,汉大赋渐衰,抒情小赋益兴 张衡《归田赋》完成赋体文学革命性的变革 赵壹《刺世疾邪赋》为批判现实的代表作 诗歌:班固《咏史诗》倡其端,秦嘉《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古诗十九首》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质朴直率,意境深婉 叙事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散文:抨击统治集团大力提倡的今文经学,针砭时弊的佳作。如班固创作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赋四大家:(西汉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D)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2.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C) A. 先秦 B. 秦代 C. 汉代 D. 南北朝 3. 《诗经》全书共有(D)。 A. 100篇 B. 105篇 C. 300篇 D. 305篇 4. 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C)。 A. 孟子 B. 荀子 C. 司马迁 D. 班固 5. 《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C)。 A. 地域 B. 社会作用 C. 音乐 D. 内容 6. 《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D)。 A. 国风 B. 小雅 C. 大雅 D. 颂 7. “风、雅、颂”是《诗经》的(A)。 A. 分类 B. 表现手法 C. 思想内容 D. 特征 8. 汉代“四家诗”指(B)。 A. 齐鲁郑毛 B. 齐鲁韩毛 C. 齐郑韩毛 D. 齐鲁韩郑 9.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通行的《诗经》属于(D)。 A. 齐诗 B. 鲁诗 C. 韩诗 D. 毛诗 10,《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A)。 A. 四言 B. 五言 C. 杂言 D. 七言 11. 《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想象着和她相爱的诗篇是(C)。 A. 《召南·摽有梅》 B. 《郑风·褰裳》 C. 《周南·关睢》 D. 《邶风·静女》 12. 《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 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D)。 A. 《邶风·静女》 B. 《周南·关睢》 C. 《陈风·月出》 D. 《秦风·蒹葭》 13. 《七月》是一首(B)。 A. 表现周人政治生活的诗歌 B. 农事诗 C. 反映婚姻问题的诗歌 D. 反映上层社会生活的诗歌 14. 汉代儒学家中为“毛诗”作笺的是(C)。 A. 毛苌 B. 毛亨 C. 郑玄 D. 班固 15. 《论语》是一部(D)。 A. 纪传体史书 B. 长篇论文 C. 杂记 D. 语录体著作 16. 道家学派开创者是(C)。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17. 《庄子》今存(D)。 A. 2O篇 B. 30篇 C. 33篇 D. 52篇 。)D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18. A. 孟子 B. 子夏 C. 颜渊 D. 荀子. 19. 《劝学》的作者是(D)。

从重心变化看熊晃动作的学练要点

从重心变化看熊晃动作的学练要点 熊晃是健身气功·五禽戏中比较典型的动作之一,同时也是练习者较难掌握的一个要点。根据熊晃动作的运动特征和技术要求,我们将熊晃动作分为提髋、落步前靠、后坐三个阶段,希冀在探寻这几个阶段身体重心变化规律的同时,能够从中领会到学练这个动作的诸多要点。为了便于分析探讨,以下全部动作以熊晃左势为例。 提髋动作阶段 提髋动作阶段是指熊晃动作开始到左髋上提至最高点这个过程。提髋阶段的技术要求是:习练者提髋侧的髋部要平稳缓慢的提高,由此带来习练者身体重心高度的增长也应该是均匀缓慢的。 通过生物力学分析和观察我们看到,初学者做提髋动作易犯的错误集中体现在提髋阶段重心高度起伏不定。提髋时重心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支撑腿、腰际的姿势和高度。提髋时须把提髋侧腰部肌肉收紧,以髋带腿来保证身体重心的稳步升高。初学者犯错误的原

因,常常是由于支撑腿膝关节出现的屈曲所致。因为支撑腿屈曲会使身体重心下降,不利于提髋侧腰部肌肉发力;而支撑腿再由屈曲到伸直需要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又使得伸直过程的身体重心高度会出现大幅度提高,导致提髋动作不稳定,产生了关联效果。 众所周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做熊晃这个动作也同样符合这个定律。准确的提髋动作应该是腰部肌肉发力带动髋关节的运动,再由髋关节带动腿运动,同时膝关节、踝关节自然放松的结果。整个提髋动作的力量是经过髋、膝、踝关节,由身体中间向肢体末端依次传递的过程,从而达到对肢体末端的控制,并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变化。 落步前靠动作阶段 落步前靠阶段是从左髋自最高点到左肩前靠至最前点这个动作过程。整个落步前靠阶段,习练者的身体重心要前移,左脚在左前方落地,脚尖朝前,右腿缓慢伸直,身体右转,左臂内旋前靠,左拳摆置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左,右拳摆置体后拳心朝后。 根据生物力学技术解析发现,高水平习练者做这一动作的重心变化特征是:身体重心先幅度平缓的均匀下降,这对应落步的过程;尔后身体重心基本平稳不变地前移,这对应

中国茶业重心的变迁过程

中国茶业重心的变迁过程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 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 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 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 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 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 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 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 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 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 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 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 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 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 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 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 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