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良好人际关系,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以致克服成长的障碍,达到自强自立的过程。

3.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4.智商:智商是个体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用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种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活动的形式而展开,有时又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它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发展性的教育。

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

心理特征的总和。

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

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

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

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

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

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

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

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

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

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

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

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

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

使其能客服成长中的障碍,

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

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

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智

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

能。

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

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

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

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

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

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

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

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

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

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

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

发展。

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

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

用的程度。

的意识,即人们对自己各方

面的情况以及与周围人关系

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控,

它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包括自我认识、自

我体验和自我意向三种心理

成分。

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

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被人歧

视侮辱,维护紫气尊严的自

我情感体验。

估计,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

所追求的目标,它是个人对

自己正确而积极的认识和评

价。

对于被教育而存在的。是指

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

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

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

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现得看法与评价,也受我们

的经验和别人的反应的影

响。

的需要,青少年自己制定出

的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

要达到或取得的具有一定价

值标准的目标和结果。既包

括长远目标,也包括阶段性

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

标后,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

育的动机,使之产生和保持

积极向上、实现自我的愿望,

从而推进其阶段目标和终极

目标的实现。

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

关系,它是交往双方彼此心

理上的依恋与心理距离的一

种反映,实质上是交往双方

的需求在交往过程中是否得

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体

现。

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

的关系。

教育学生如何确立现实的有

价值的自我目标及适当的志

向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掌握

时间,妥当安排自己的学习

和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理

想的实现,同事引导学生自

觉控制自我,学会处理自我

意识问题上的困扰,努力改

善自我。

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

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

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

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词;既

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

度和异性交往的方式要恰到

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

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

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包括学

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对学

习的直接兴趣、对自身学习

能力的认识、对学习成就的

归因。

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

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

情绪辅导又称情感教育,是

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

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

接纳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

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并能有

效地沟通,掌握疏导不良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防止和客服消极、冲突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情绪认识、情绪识别、情绪沟通、情绪控制和情绪熏陶。

工作和群体生活后剩余的、由他自己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

职业和从事特定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或特有的价值取向。

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2、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4、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5、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6、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来源:考试

7、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

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

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

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

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

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8、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

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

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

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

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9、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

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

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

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

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

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

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

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

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

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

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

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

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

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

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

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

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

好适应。

11、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

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

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

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

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2、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

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

一致的程度。

13、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

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

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

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

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

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

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

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

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

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

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

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

目的。

20、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

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

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

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1、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

作用。

22、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

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3、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

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

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

良好,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

康状态。

24、气质是指个体不以活动

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

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在发生速

度、灵活性、强度和指向性

等方面的特征的综合。

25、厌恶疗法是将某些不快

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

想像,与来访者需要改变的

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

终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

为。其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

条件反射,用来对抗原来的

不良行为,最终消除这种不

良行为。

26、心理障碍也叫精神障

碍,是指由不良因素引起的

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

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

人格障碍、行为异常及各种

精神疾病等。其本质是由各

种不良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

紊乱、心理活动异常,以致

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贻害公

众、家庭和自身

27、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是

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人

员,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

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

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

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

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

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的

过程。

28、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

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

在动力。学习动机是由各种

心理动力因素,包括学习需

要,学习兴趣,对学习目的、

意义的理解构成。

29、精神分析疗法把来访者

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

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

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

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了解

症状的真实意义,以便使症

状消失。

29、自我开放又称自我暴露

或自我揭示,指咨询教师说

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

等与来访学生共同分享,一

方的自我开放会可以增加来

访学生的自我开放

30、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

或动作,以含蓄的方式,对

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情感、

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受

暗示者的心态改变是下意识

的,其受影响的过程是不自

觉的。

31、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

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

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33、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34、咨询关系是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结成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达到心理改善的效果。

2.答: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3.答:通过设定某种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再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的方法。有集体的角色扮演,如心理剧、社会剧等;空椅子技术;固定角色扮演等。

4.答:这是指当个体面临两种选择,而每种选择都会为个体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矛盾状态。

5.答:补救性教育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到正常状态。

1、简要说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讲授法,即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认识指导法,旨在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

(3)活动体验法,即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体验以丰富和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

(4)行为改变法,即在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基础上,鼓励良好行为,改变不良行为;(5)自我调控法,即通过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利于增进心理健康。

2、简述小学生态度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

(1)由被动到主动;

(2)由模仿到内化;

(3)由不稳定到稳定。

3、简述小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

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4、简述心理咨询的一般

过程。

(1)开始阶段:需要完

成的任务有三项,即建立咨

询关系、掌握来访学生的资

料及进行分析、诊断。

(2)指导与帮助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有

三项:制订咨询目标,选择

咨询方案,实施指导与帮助。

(3)巩固和结束阶段:

这一阶段心理咨询的工作主

要是巩固效果和追踪调查。

2、试述情感反应在倾听

过程中的作用

情感反应是咨询教师

对来访学生表达的情感进行

反应。咨询教师在收集有关

来访学生的资料时,了解其

情感所包含的意义十分重

要,可依此作出较为合理的

判断。

(1)有助于促进咨询双方情

感的沟通。

(2)有助于来访学生对情感

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

探索。

(3)有助于检验咨询教师对

来访学生理解的准确性。

一、分析(20分)

小明存在人际交往问

题,即“不合群”。不合群

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

种是学生对与人交往根本就

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

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

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

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另一

种是学生不被同伴所喜爱,

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

不合群的原因是多种的,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婴儿早期与同伴隔绝导致

以后的适应问题。

2.由于身边没有同龄伙伴和

朋友,在家里主要同父母或

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与

能给自己保护和支持的成年

人很好相处(如教师),而不

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

3.家长的过分保护,不让孩

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

怕孩子受欺负,这样教育出

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

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小、

懦弱,均不受同伴的欢迎。

4.曾在交往中遇到过挫折,

失去信心,不愿交往。如有

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或小学

低年级因尿裤子而遭到同伴

们的哄笑,于是就产生逃避

集体场面的心理和行为。

5.个性原因。有些孩子由于

种种原因,形成了呆板、不

爱活动的性格,因此不容易

与大家交朋友。

6.患有儿童孤独症、精神分

裂症的儿童对交往根本不感

兴趣,也易引发其他心理问

题。

教育措施:(6分)

1.区分不合群的儿童究竟是

受到忽视还是遭到拒绝,采

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2.行为强化法。鼓励儿童主

动交往,教师给予相应的强

化,如表扬、注意等,同时

争取得到家庭的帮助。

3.认知重建法。交往障碍常

常源于不正确的自我评价,

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

立信心,有正确的自我评价。

4.教学一指导技术包括指

导、提供榜样、练习、强化

等环节。如教会儿童问问题、

提建议,给他们提供交往技

能较高的同伴做榜样,再给

予同伴的支持和帮助。

5.交往能力训练。

6.多组织集体活动,创造交

往的机会。

心里健康教育的名词解释

心里健康教育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发展 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使其在面对各种生活挑战时能够保持平衡、积极应对。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个体面对逆境时应该积极应对,而不是退缩或逃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个体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自身的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个体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这包括对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认知。个体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如何受到周围环境和事件的影响的,并能够应对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个体还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即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方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可以学会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估事物,避免过度消极或过度乐观的认知偏差。最后,个体需要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反应模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除了对自己的认知外,心理健康教育还涉及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心 理品质是指个体通过努力培养和培养一种积极、乐观、自信、自律和坚强的心态。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心,增强面对挑战的能力。个体可以通过积极思考、正向行为和积极心理训练来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还关注个体如何应对压力。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环境 给个体带来了持续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个体了解压力的来源和特点,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包括积极的心理准备、学会放松的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寻求适当的支持等。通过合理的应对压力,个体可以减轻焦虑、疲劳和其他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良好人际关系,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以致克服成长的障碍,达到自强自立的过程。 3.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4.智商:智商是个体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用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种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活动的形式而展开,有时又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它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发展性的教育。 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 心理特征的总和。 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 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 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 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 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 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 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 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 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 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 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 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 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 使其能客服成长中的障碍, 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 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 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智 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 能。 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 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 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 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 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 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 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 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 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 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 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 发展。 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 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 用的程度。 的意识,即人们对自己各方 面的情况以及与周围人关系 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控, 它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包括自我认识、自 我体验和自我意向三种心理 成分。 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 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被人歧 视侮辱,维护紫气尊严的自 我情感体验。 估计,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 所追求的目标,它是个人对 自己正确而积极的认识和评 价。 对于被教育而存在的。是指 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 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 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 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现得看法与评价,也受我们 的经验和别人的反应的影 响。 的需要,青少年自己制定出 的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 要达到或取得的具有一定价 值标准的目标和结果。既包 括长远目标,也包括阶段性 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 标后,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 育的动机,使之产生和保持 积极向上、实现自我的愿望, 从而推进其阶段目标和终极 目标的实现。 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 关系,它是交往双方彼此心 理上的依恋与心理距离的一 种反映,实质上是交往双方 的需求在交往过程中是否得 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体 现。 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 的关系。 教育学生如何确立现实的有 价值的自我目标及适当的志 向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掌握 时间,妥当安排自己的学习 和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理 想的实现,同事引导学生自 觉控制自我,学会处理自我 意识问题上的困扰,努力改 善自我。 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 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 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 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词;既 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 度和异性交往的方式要恰到 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 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 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包括学 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对学 习的直接兴趣、对自身学习 能力的认识、对学习成就的 归因。 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 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 情绪辅导又称情感教育,是 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 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 接纳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 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并能有

心理健康教育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培养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力和适应力的一种教育形式。下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高效的应对能力、稳定的自我感觉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人们积极应对生活压力、适应环境和充分发展个人潜能的重要基础。 2. 心理健康问题:指个体在心理方面出现的不正常的状态或困扰,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等症状。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3. 心理健康教育:指通过教育的方式向个体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培养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个体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帮助个体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4. 心理健康素养:指个体具备了解、维护和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能力和技巧。心理健康素养包括积极的情绪管理、适应环境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和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具备心理健康素养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5.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材料和支持的各

种资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手册、宣传资料、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服务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个体获取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素养。 6. 心理健康评估:指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心理健康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观察等方式进行,旨在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需要,为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7. 心理健康干预:指对个体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和治疗的过程。心理健康干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旨在减轻或消除个体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旨在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形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可以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这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心理韧性,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心理健康的概念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概念名词解释 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情感和社会层面上的良好状态。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的适应能力,以及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体的重要性 1.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密切相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积极 情绪,享受生活,并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2.自我实现:心理健康使个体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3.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互关联。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有可能保持 身体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4.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使个体更具备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更能够适应变化 和挑战。 对社会的重要性 1.经济发展: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从而促进经济的 发展。 2.社会和谐: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体与他人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暴力行为,促 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教育成就: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学习,并取得更好的 学业成绩。 4.犯罪预防:心理健康有助于减少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全。 应用 心理健康的概念应用于多个领域。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诊断和治疗各种精神障碍。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评估、诊断和干预来帮助个体恢复或维持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致力于提供支持和干预措施来帮助他们在学校环境中实现良好的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咨询、辅导和培训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工作场所心理健康 工作场所心理健康关注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压力管理、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支持和资源来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幸福感。 社区心理健康 社区心理健康关注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预防和干预措施来改善社区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可以包括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和支持小组等。 全球心理健康 全球心理健康关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心理卫生政策和倡导。全球心理健康组织可以通过提供资源、培训和指导来帮助各国改善人民的心理健康。 总结 心理健康是个体在情感、思维和社会层面上的良好状态,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幸福感、自我实现、生活质量和抗压能力等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作场所心理健康、社区心理健康和全球心理健康。通过提供评估、诊断和干预等服务,可以帮助个体恢复或维持心理健康,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自考简答题(1(1)

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基本原理第一章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1健康的涵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种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2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综合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3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1、统计常模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 2、社会规范以社会规范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正常。一般而言,有心理障碍者必然偏离社会规范,但偏离社会规范者未必都有心理问题。 3、生活适应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为依据的。 4、临床诊断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5、主观经验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4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 根据对心理健康的结构关系和核心要素的认识,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将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为:(一)智力水平正常(二)自我意识正确(三)人际关系和谐(四)生活平衡积极(五)社会适应良好(六)情绪乐观向上(七)人格统一完整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 四、简答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涵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的若干意见》很明确的对心理健康教育 进行了定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 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 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 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 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 人才的重要环节。” 2、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 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 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 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1)使学生 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 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 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 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 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 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 平。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两者的不 同点:(1)理论基础不同(2)学生观 不同(3)目标侧重不同(4)工作内容 不同(5)工作原则不同(6)方法手段 不同。两者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和德 育具有紧密的联系。(1)心理健康教育 不能脱离德育的要求,因为德育决定着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2)心理健康教 育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 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巩固了 德育的基础,强化了德育的地位和功 能,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教育 获得了更为和谐的统一。因此,两者既 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它们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各司其职,各得其 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 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 不应缺一。 4、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二)全体性原则(三) 差异性原则(四)主体性原则(五)整 体性原则(六)发展性原则(七)活动 性原则(八)保密性原则 5、差异性原则的涵义与贯彻要求 1、涵义: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 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 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 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贯彻要求【领会】:(1)要认识到人 是有差异性的,青少年也不例外,他们 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 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 差异,而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 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也可以说,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2)强 调差异性,也就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同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因材施教,有 的放矢,重视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 发展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 实施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 的提高。 6、保密性原则的涵义与贯彻要求 1、涵义: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 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 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 和法律上的保护。 2、贯彻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尤其是个别教育与辅导过程中,学生会 向教育者泄露很多个人的秘密、隐私、 缺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 困扰、矛盾冲突等。教育者有责任、有 义务对所有这些信息保密,除此之外, 还不得对外公布求助学生的姓名,拒绝 任何有关求助学生的调查,尊重求助学 生的合理要求等,这些都是保密的范 围。不过,替来访学生保密也不是绝对 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解密。 五、案例分析 小明与小丽是某重点高中二年级学生,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health)指个体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保持同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积极、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等。 一、知觉和注意的特性。知觉是感觉器官把各种刺激的形象、意义(包括它们的强度)转换成空间或者时间的映像;注意则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两种特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组织性。 2、注意的特性。注意的指向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性。注意的动力性。二、能力。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能力。人的能力总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着的。三、情绪和情感。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也称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四、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五、气质。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的典型表现是心境。六、性格。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态度特征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在行为时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七、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倾向,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及其满足与否的评价和体验。八、认知。就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九、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形式。十、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现实的稳固的持久的心理特征。十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含义。 (1)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积极、满意的心理状态,而非仅指没有心理疾病。(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元的。 但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逐渐加以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从以下几点来衡量: 1、智商在80分左右;2、处世乐观,善于交往;3、待人热忱,愿意帮助他人;4、兴趣广泛,爱好多样;5、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环境;6、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7、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8、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

05615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即健康应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X2、心理健康;指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3、心理问题;指个体开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临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 X4、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X5、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峻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峻失调所致。 X6、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表达。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X7、心理压力;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根底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响状态。 X8、心理应激;指人们在压力情景下引起的一系列不同于平常的身心反响。 X9、挫折〔心理挫折〕;指个体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响。 X10、合理化;主要是通过寻觅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如贬低目标〔酸葡萄机制〕;美化结局〔甜柠檬机制〕、推诿责任等。 X11、否认:这是对挫折情境采取的一种鸵鸟政策,即不成认态度,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X12、投射;马上引起压力和冲突的焦虑感以及深层的需求与动机转嫁到其他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的方法。X13、梦想;即通过梦想或想象的方法来临时满足一下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某些需要的调节方法。 X13、固执行为;指坚持某些明知无效甚至有害的反响方法,而不能作出有效的调整。 X14、攻击行为:比方受到别人的指责后马上反唇相讥,甚至恶语伤人,这是直接攻击;假设此时意识到这种言语侵犯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将供应矛头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目标,这叫间接攻击;如果受挫折是一个性格内向、比拟懦弱的人,也可能把攻击矛头指向自己,这是自我攻击。 X15、压抑行为:指运用理智来操纵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防止给自己带来更大损害的反响方法。 X16、替代行为;就是寻觅新的目标来替代原有目标,借以不长远目标未能完成所造成的心理损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

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积极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的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衡量心理健康的尺度:①医学尺度:以病因与症状与否作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②社会尺度:是以行为适应环境、符合社会规范与否作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③统计学尺度: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适应:通常是指的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一种互动行为,它是和具体环境相联系的,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②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指向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 心理健康的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应该没有严重的情绪困扰,适应良好,具有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发展特点,具有面对挫折与失败能自我复原的潜能。适应良好、无心理困扰、有较强的复原力(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绪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广义上,是指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人们树立起心理健康的观念,使人们产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从而采取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的时候寻求适当的帮助,达到提高全民族心理素质的目的。狭义上,专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开发潜能,增强体质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②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对预防心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③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④也有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结构合理、组织得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①、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实施教

《心理学概论》名词解释

《心理学概论》名词解释心理学概论名词解释 1. 心理学(Psychology)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它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以及思维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心理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和统计分析等。 2. 人类行为(Human Behavior) 人类行为指的是人们的行动、言语和思维活动。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互动等方面。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原因、模式和影响因素,以及人类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 3.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es)

认知过程指的是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注意、记忆、语言、解决问题和决策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知过程来了解人类 思维的运作方式,以及认知过程在智力和行为上的作用。 4.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它探讨了 个体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 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发展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不同 年龄段的思维和行为特征。 5.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和行为。它关注人与 人之间的互动、间接影响、态度形成和群体行为等。社会心理学帮 助我们理解社会化过程、群体动力和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 6.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特质、态度和行为模式。它关注个体差异、人格类型和发展,以及人格特质在个体行为和情感上的影响。人格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7. 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实验控制变量的方式来研究心理现象。实验心理学的目的是理解心理过程并验证理论。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包括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 8.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 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评估、诊断和治疗来帮助人们处理心理困扰和问题。临床心理学还研究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9.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 广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人们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概念,使人们产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从而采取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的时候寻求适当的帮助,达到提高全民族心理素质的目的。 狭义:心理健康教育专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3、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群体进行的,以促进其发展为目标的心理辅助和指导过程,其形式分为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 4、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对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的以改正其不良行为、情绪情感和认知为目的的心理干预过程。 5、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采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6、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影响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因素。学习动机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等四个方面。 7、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8、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 9、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就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加工。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示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精细加工策略是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P1 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非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P5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等心理成分。P1 心理过程指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P2 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状态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P3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P3 意识是指能被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P4 无意识也叫潜意识或前意识,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带的,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P4 教育从广义讲教育指培养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下一代的社会实践。P9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四个方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决定了高等教育心理学日必然是心理学的分支。P13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P17 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语言、行为和表情) 法。P17 调查法 式搜集资料, (谈话) 个案法 的观察与研究, 角色认知 分开来。P23 角色认同 自己的选择, 教师威信 教学效能感 P27 教学反思 分析的过程。 教学监控能力 教育机智 社会学习论 过程。 认知—结构论 每一阶段需 即信息加工学习 被誉为 主张世 影响接 维 使行为朝向一 是指 如学习 P68 是指 如为得 反应(S-R)的公 并力求获得成 人的基本需 P75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 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 因素形成的对结果期望的先行因素的 影响,并提出了结果期望以外的另一种 期望——效能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够进 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德推测或判断, 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努力的主观推 测。P76 学习迁移简称为迁移,即在一种学习中 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 响。P85 形式训练说也叫官能训练说认为学习 的内容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所学对象的 难度及其训练价值,同时,学习要想取 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一个痛苦 的过程。P87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之所以 能够发生,是因为在这两种学习之间有 共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且是有 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P88 概括说也称概括化理论(贾德)强调原 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认为迁 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 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 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P89 关系转化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 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 才能产生,但关系的转化是复杂的,必 然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P90 认知结构说(奥苏泊尔)认为学生原有 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最关键的 因素”。P91 经验整合说(冯忠良)提出,经验整合 的实质是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 构,并提出整合是一个过程,分为同化、 顺应和重组三个途径来进行。P92 知识:广义的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 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 织,它即包括个体从自身生活实践和人 类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也包括 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过程中所形成 的各种技能和能力。狭义的知识一般仅 指存在于语言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 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中的基本事实、 概念、公式、原理等。P99 知识感知指学生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 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 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感性的认 知过程。P104 知识理解是指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