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幼年皮肌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2幼年皮肌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幼年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皮肤、横纹肌、肺和胃肠道等部位的急性和慢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其主要特点为皮肤、肌肉和主要脏器的小血管炎症。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眼睑紫红色皮疹、Gottron征、四肢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以及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在内的肌酶显著升高[1]。不同的血清学和临床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疾病进程、治疗反应及远期预后。各种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难治性JDM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为提高国内儿科及风湿科医师对不同亚型JDM的认识及诊断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病学组等学术组织特制定了《幼年皮肌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1、流行病学特点

国外研究资料显示,JDM占所有幼年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儿的

81.2%~85.0%,其发病率为每年1.9/100万~4.0/100万,患病率约为每年2.5/100万[2]。JDM的发病年龄和确诊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5.7~6.9岁和7.4~7.7岁,但约1/4的患儿发病年龄<4岁[3]。JDM患儿男女比例为2.3∶1.0,男童较女童更易患本病[4]。目前国内尚未见完善的JDM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2、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JDM 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全基因组分析提示在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区域、细胞因子基因和淋巴细胞信号基因中存在JDM 的易感和保护性等位基因[5]。环境因素包括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微小病毒、乙型肝炎病毒、A 群链球菌、弓形虫和螺旋体感染以及疫苗、紫外线照射和药物等[6]。

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自身抗体在JDM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CD4+ T淋巴细胞是JDM 血管周围和肌周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的主要细胞成分。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自身抗体产生中起主要作用。超过60%的JDM患儿存在自身抗体[6]。自身抗体分为肌炎特异性抗体和肌炎相关性抗体。每个JDM患儿通常仅有1种肌炎特异性抗体阳性,具有相同肌炎特异性抗体的儿童通常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长期预后[7]。近年来,研究发现Ⅰ型干扰素(IFN)在JDM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8]。

3、临床表现

JDM起病多缓慢,临床症状逐渐明显并趋于典型。本病通常表现为易疲劳、肌肉无力和皮疹,有时表现为发热、咳嗽、腹痛、吞咽困难、肌肉疼痛和关节炎等。部分病例全身症状重,病情进展迅速,合并呼吸衰竭和心功能不全而死亡。

3.1 皮肤症状皮疹可与肌无力同时出现,或发生在肌肉症状后数周,偶有以皮疹为首发症状的病例。典型的皮肤改变为上眼睑或上、下眼睑紫红色斑疹伴轻度水肿[9-10]。皮疹可逐渐蔓延及前额、鼻梁、上颌

骨部位,内眦及眼睑部位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颈部和上胸部“V”字区、躯干部及四肢伸侧等处可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暗红色斑。部分皮疹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

另一类特征性皮肤改变为Gottron征,此类皮疹见于掌指/跖趾关节和指/趾间关节伸面,亦可出现于肘、膝和踝关节伸侧。皮疹呈红色或紫红色,黄豆大小,部分可融合成块状,可伴细小鳞屑。随着时间进展局部出现皮肤萎缩及色素减退。约46%的患儿在甲襞可见僵直的毛细血管扩张,其上常见瘀点,这一改变也是JDM的特征性改变。甲襞变化是小血管炎症的证据,并且可能与皮肤和肌肉疾病活动有关,甲襞变化也与较低的儿童肌炎评估量表(childhood myositis assessment scale,CMAS)评分、较高的CK水平有关[11]。部分患儿可出现“技工手”,表现为手指末端皮肤粗糙、皲裂。

严重和迁延不愈的JDM患儿常发生皮肤溃疡,这可能提示预后不良,眼角部、腋窝、肘部或受压部位出现血管炎性溃疡是本病严重的并发症,继发感染后治疗非常困难。溃疡在病理学上是皮肤血管病变的结果,由小血管缺氧和缺血引起,并且可能提示其他系统有类似的血管病变[3,

12-13]。

少见的皮肤改变可有斑秃,这一改变并非本病特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儿也可以出现。其他一些非特异性改变包括受累肢体的皮肤变薄和表皮变光滑,慢性病例可出现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萎缩。

3.2 肌肉症状肌无力是JDM 的主要特征,通常累及横纹肌,任何部位的肌肉均可受累,肢带肌、四肢近端及颈前屈肌最常受累,并以四肢近端和颈部肌肉受累更为严重,受累肌肉早期出现水肿和硬结,晚期可出现肌肉萎缩。临床表现主要为渐进性、对称性肌无力,也可伴有肌肉疼痛。病初患儿可表现为上楼困难、不能蹲下、穿衣困难等,进而发展为坐、立、行动和翻身困难,小年龄组患儿可仅表现为频繁跌倒。颈前屈肌无力表现为平卧时不能将颈部前屈,呈“后滴状征”阳性。涉及眼、舌、软腭时可致眼睑下垂、斜视、吞咽困难、呛咳等。肋间肌和膈肌、腹肌受累时,可引起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晚期可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导致屈曲挛缩、活动受限、功能障碍。

3.3 肺部病变肺部受累与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可表现为发音困难、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ing,PFT)异常、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和气胸[14]。7%~19% 的JDM 患儿可出现ILD或快速进展性ILD而危及生命,尤其常发生在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linically 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CADM)、血清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 5,MDA5)抗体阳性和抗合成酶抗体阳性的患儿中[15]。其中37%的患儿肺高分辨率CT发现异常,但大多无临床症状。其他影像学异常包括肺部结节、不规则磨玻璃影、纤维化和支气管壁增厚。

3.4 消化道受累食管和胃肠是本病常见的受累器官,可因肌肉病变导致食道运动异常,出现肠壁肿胀,严重时合并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3.5 心脏受累心脏方面可见心脏增大、心电图异常,严重者可因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而死亡。

3.6 钙质沉着钙质沉着是JDM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JDM的特殊表现。钙质沉着最早可发生于病程6个月内,也可发生于起病后10~20年。病理改变常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或较深层的筋膜和肌肉,表现为皮下小硬块或结节、关节附近团块状沉着、肌肉筋膜片状钙化等。这些变化可引起肢体酸痛、关节挛缩和功能障碍。钙化区常形成溃疡,并渗出白色石灰样物质。钙质沉着部位也可继发感染。广泛钙化最常发生于未治疗或未充分治疗而病程迁延和进展的患儿,但部分患儿虽已接受积极治疗,在疾病后期仍有可能发生钙质沉着。与钙质沉着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诊断延误、治疗延迟、疾病活动度高、发病年龄较小和心脏受累等。

3.7 其他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脱髓鞘改变。眼部症状可出现视网膜绒毛状渗出、色素沉着、视乳头萎缩、水肿出血或视神经纤维变性。部分患儿还可并发脂肪代谢障碍,表现为局限性或广泛性皮下脂肪消失。脂肪营养不良发生在8%~14% 的JDM 中,可导致皮下和内脏脂肪总体、部分或局部进行性减少。肌肉萎缩、肌腱挛缩和由此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是本病常见的远期并发症。

4、辅助检查

4.1 肌酶测定血清肌酶水平升高是肌肉损伤的标志,包括CK、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以CK为主。然而,非急性炎症

期,肌酶水平正常,并不能排除JDM诊断。定期复查有助于了解病情的演变、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价。

4.2 肌炎相关自身抗体幼年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儿血清中有多种肌炎特异性抗体(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MSA)和肌炎相关性抗体(myositis-asso-ciated autoantibodies,MAA)。常见的MSA 出现在45%~55%的患儿中,MAA出现在16%~20%的患儿中[16]。MSA的发现提供了有关疾病亚型和预后的重要信息,目前已成为预测幼年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临床表型及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见表1。

4.3 其他化验指标红细胞沉降率在疾病进展期可出现升高,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Krebs von den Lungen-6(KL-6)是一种黏蛋白样糖蛋白,主要表达在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DM)/JDM患者的血清铁蛋白、KL-6和白细胞介素(IL)-18水平通常升高,而且与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尤其是合并ILD的

DM/JDM患者,经过治疗,血清铁蛋白、KL-6和IL-18水平可下降。因此,血清铁蛋白、KL-6和IL-18可作为监测疾病活动性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4.4 肌电图典型的肌源性损害表现为插入电位增加、纤颤波、正锐波;收缩时呈短时限、低振幅、多相性电位;自发异常高频放电。

4.5 肌肉活检较少应用,但对不典型病例、治疗反应差的患儿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肌肉受累最突出部位取材可能获得更高的阳性率,通常取股四头肌和三角肌等。JDM的特征性组织学表现包括束周萎缩、肌纤维变性和再生、血管周围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内皮肿胀和坏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过表达。

4.6 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评估软组织和关节周围钙化的范围、程度。肺高分辨CT联合肺功能检查可发现患儿早期肺损害,主要表现为肺间质性改变,以小叶内间质增生和磨玻璃影最常见。肌肉MRI 检查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成像可显示肌肉炎症呈水肿高信号表现,对早期肌肉病变敏感,而T1加权序列通常用于检测肌肉萎缩、肌内脂肪积聚或纤维化部

分[17]。肌酶正常的患儿MRI可有阳性改变。全身MRI可以提供受影响肌肉分布模式的全面图像,并揭示临床上未预料到的远端或轴向肌肉群的受累情况,正成为一种确定肌病范围和随访JDM患儿的重要方法[18]。

4.7 甲襞毛细血管显微镜检查可发现毛细血管袢扭曲、管壁增厚、周围血管缺失或毛细血管袢呈树枝状簇集等现象[19]。

5、诊断及鉴别诊断

5.1 诊断目前临床工作中仍沿用1975年Bohan和Peter[9-10]制定的JDM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1)典型的皮肤改变,包括上眼睑皮肤呈紫红色伴眼眶周围水肿(向阳征)以及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背侧有红色鳞屑样皮疹(Gottron征);(2)对称性近端肌无力,可伴吞咽困难及呼吸肌无力;(3)实验室检查:血清骨骼肌酶活性升高,尤其是CK、谷草转氨酶;(4)肌电图异常:电位、短时限多相波;纤颤电位、阳性棘波、插入电位延长;安静时高波幅异常放电等;(5)肌肉活检异常:肌纤维变性、坏死,细胞吞噬、再生、嗜碱性变,核膜变大,核膜明显,筋膜周围结构萎缩,纤维大小不一,伴炎性渗出。

具备第(1)项及(2)~(5)项中的3项以上,可确诊为JDM,若缺乏第(1)项,具备(2)~(5)项中的3项以上,诊断为多发性肌炎。该诊断标准简单实用,但无法满足对疾病进行临床分型的需求。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EULAR/ACR)于2017年制定了成人和儿童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分类标准[20]。该标准按照是否进行

肌肉活检分别对皮疹、肌无力、其他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作了不同权重计分(表2)。

具体分类诊断标准为:(1)确诊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可能性≥90%):无肌肉活检者评分≥7.5分,有肌肉活检者评分≥8.7分;(2)很可能为特发性炎症性肌病(55%≤可能性<90%):无肌肉活检者评分≥5.5分,有肌肉活检者评分≥6.7分。符合上述分类诊断标准,如果起病年龄<18岁,

存在向阳疹(上眼睑紫红色皮疹伴眶周水肿)、Gottron丘疹(指关节背面红斑状鳞屑性丘疹)或Gottron征(指关节背面的扁平红斑疹)时,诊断为JDM;如果患儿没有上述任何皮肤表现,则诊断为幼年多发性肌炎。

5.2 鉴别诊断JDM需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5.2.1 感染后肌炎病毒感染,如流感、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出现急性短暂性肌炎,可有一过性血清CK增高,常于3~5 d恢复。近期感染史和短期自限性病程有助于与本病鉴别。

5.2.2 重症肌无力应与无皮疹的多发性肌炎鉴别。本病的特征为全身广泛性肌无力,受累肌肉在持久或重复活动后肌无力加重,多伴有眼睑下垂,有晨轻暮重的特点。可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和新斯的明试验进行鉴别。

5.2.3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应与无皮疹的多发性肌炎鉴别。患儿往往存在其他家庭成员受累的家族史,男性发病,有典型的鸭步及腓肠肌假性肥大,可通过基因检测确诊。

5.2.4 代谢性肌病是一组由于糖、脂肪、线粒体代谢异常引起组织细胞产能障碍,造成以反复肌无力、运动不耐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肌肉疾病。这些疾病的诊断需经肌肉活检免疫组织化学、酶学检测及基因检测确诊。

5.2.5 其他风湿性疾病若JDM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易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混淆。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亦可出现肌炎表现,但每种疾病均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故这些疾病与JDM

之间的鉴别通常并不困难,但也可能发生重叠综合征。抗MDA5抗体阳性的JDM易出现皮肤溃疡和网状青斑等临床表现,应注意及时完善基因检测与自身炎症性疾病中的IFN通路病进行鉴别诊断。

6、病情评估

由于JDM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全身重要脏器受累程度不等,因此对JDM患儿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非常必要。

6.1 评估方法目前国际上针对JDM患儿整体状况、肌肉和皮肤受累的严重程度、生活质量等采用一系列评分方法进行综合评估[21-24]。

6.1.1 整体评估医师/家长/患儿整体评估采用10 cm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活动性整体评估采用疾病活动性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或肌炎活动性评估(myositis disease activity assessment,MDAA);损害整体评估采用肌炎损害指数(myositis damage index,MDI)[25]。

6.1.2 肌力评估8组肌群的标准化对抗型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评分(MMT8)已被验证可用于评估JDM患儿的肌力[26]。CMAS是一种客观测量肌力的临床评估工具。通过让儿童完成一些不同的躯体动作(主要评估中轴肌群和近端肌群)进行CMAS 评分,从而检测肌肉的功能和耐力[27]。评分为0~52分,评分越高表明肌力越强。但部分CMAS的动作完成还取决于年龄,低年龄的患儿评估出来的分数可能比实际分数要低,因此临床应用时需结合其他评估方法。

6.1.3 皮肤评估皮肤评估工具(cutaneous assessment tool,CAT)、皮肤DAS、皮肌炎皮肤严重指数等多种工具和方法可用于JDM 患儿皮肤活动性的评估。甲襞毛细血管镜是最常用的CAT,用于检测指甲周围毛细血管变化,甲襞毛细血管密度是一个敏感的测量皮肤和肌肉疾病活动状态的指标[28]。

6.1.4 功能性评估采用儿童健康评价问卷(childhood 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CHAQ)和儿童健康问卷(child health questionnaire,CHQ)等进行功能评估。

6.1.5 重要脏器损害的评估多脏器损害是JDM的重要临床特征,JDM相关的ILD、心脏病、消化道病变较为常见。因此,在诊断及随诊过程中务必行肺高分辨率CT、心电图、心脏彩超和消化道B超等检查来评估脏器受累的情况,合并肺受累的患儿还需行肺功能检查,合并消化道受累的患儿需酌情行消化道造影。钙化是JDM患儿严重的并发症,随诊过程中应通过仔细的查体或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钙化。

6.2 病情分级2017年欧洲儿童风湿病单中心接入点(single hub and access point for pediatric rheumatology in Europe,SHARE)发表的JDM管理专家共识中提出了影响重症JDM患儿的高危病征,具体包括:(1)严重的肌无力(因肌无力卧床);(2)CMAS评分<15分或MMT8<30分;(3)具有呼吸肌无力或吞咽困难;(4)消化系统血管炎(存在影像学证据或出现便血);(5)心肌炎;(6)肺受累;(7)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意识障碍或惊厥);(8)皮肤溃疡;(9)需要进行重症监护;(10)年龄<1岁。具有高危病征的JDM患儿应早期积极治疗。

6.3 治疗应答2016年国际肌炎评估及临床研究小组(the international myositis assessment and clinical studies group,IMACS)与国际儿童风湿病试验组织(the paediatric 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trials organisation,PRINTO)共同制定了JDM的临床应答的标准,见表3[29]。总改善分数是每个核心集改善分数的总和。总改善分数≥30分代表最小的改善,≥45分代表中度改善,≥70分代表最大改善。

7、治疗

7.1 一般治疗有吞咽困难者及时予鼻饲防止误吸;避免紫外线暴露;注意保护患儿,防止因肌力减弱、活动不便造成的外伤;合并钙化及皮肤溃疡的患儿注意预防感染;急性期过后应尽早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避免肌肉萎缩、肌腱和关节挛缩。

7.2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初始治疗使用泼尼松/甲泼尼龙和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等;对于重症或存在高危病征的患儿以及难治性、对MTX反应不佳、初始治疗疗效不好的低龄患儿或有不良反应者可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或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等药物治疗,病情仍难控制者可联合应用沙利度胺、生物制剂或JAK抑制剂等。

7.2.1 激素激素目前仍是治疗JDM的优选药物。一般初始剂量为泼尼松1~2 mg/(kg·d),最大剂量60 mg/d。病情进展迅速或有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心肌损伤及消化道血管炎者,可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剂量为10~30 mg/(kg·d)(最大剂量1 g/d),连用3~5 d,随后口服泼尼松治疗,如果病情控制不佳,隔3~5 d后可再予3 d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

口服应用足量激素4周后逐渐开始减量,具体减量过程视病情缓解情况而定,通常激素总疗程1~2年,部分病情反复的患儿激素应用时间长

达数年。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长期使用激素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骨质疏松、白内障和生长发育迟缓等。

7.2.2 免疫抑制剂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用量,避免不良反应。

7.2.2.1 MTX MTX对控制肌肉的炎症和改善皮肤症状均有帮助,是免疫抑制剂中的优选药物。多采用口服给药,剂量10~15 mg/m2,每周应用1次,最大量为15 mg。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受损、骨髓抑制、口腔炎等。用药期间可同步服用叶酸避免口腔炎发生,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

7.2.2.2 CsA主要用于激素或MTX治疗无效的难治病例,肺间质病变也是用药的适应证。常用剂量为2~3 mg/(kg·d),最大剂量为100 mg/d,分2~3次口服。主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多毛、胃肠道症状、齿龈增生及肾脏毒性等。长期用药的患儿需要监测药物的谷浓度以防止药物中毒。

7.2.2.3 MMF MMF常用剂量为30~50 mg/(kg·d),分2次或3次口服,最大量为1.5 g/d。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血细胞减少等。对激素及MTX治疗效果欠佳的JDM 患儿推荐应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

7.2.2.4 CTX多采用静脉冲击疗法,主要用于肺间质病变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儿,剂量为200~400 mg/(m2·次),每4周用药1次,单次最大剂量为600 mg,根据病情缓解程度调整用药的间隔时间。主要

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性腺抑制、血细胞减少等。用药期间应注意给予充分的水化和碱化,需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7.2.2.5 AZA AZA用于MTX或CsA治疗无效者,常用剂量为1~3 mg/(kg·d),分2~3次口服,最大量为100 mg/d。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等。用药时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

7.2.3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适用于起病时较重或疾病进展迅速的患儿、激素无效或同时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欠佳者。剂量为400 mg/(kg·d),最大剂量为15 g/d,可连用3~5 d,必要时每月应用1次,连续应用3~6个月或更长时间对肌力和皮疹均有明显改善效果。

7.2.4 其他药物

7.2.4.1 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HCQ属于抗疟药,适用于皮肤病变明显者,剂量为5.0~6.5 mg/(kg·d),可顿服或分2次服用,最大量为0.3 g/d。不良反应主要为视野缺损、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等,>6岁且能配合行视野检查的患儿可考虑应用,应用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视野。

7.2.4.2 沙利度胺沙利度胺具有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能抑制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还能协同刺激T淋巴细胞、辅助T淋巴细胞应答,并可抑制血管形成和黏附分子的活性。沙利度胺对难治性JDM 及合并钙化的患儿有明显的效果。一般3岁以上儿童考虑应用,1~2 mg/

(kg·d),最大剂量为25 mg/次,3次/d口服。主要不良反应为末梢神经炎、便秘和嗜睡,因其可造成“海豚儿”,禁用于怀孕的患者。

7.2.4.3 生物制剂近年来,生物制剂开始用于治疗重症、难治性JDM,一些个案报道使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抗CTAL-4 单克隆抗体、TNF-α抑制剂、IL-6单克隆抗体有一定疗效,但目前尚未见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7.2.4.4 JAK抑制剂JAK抑制剂可减少IFN诱导的STAT1磷酸化,并阻断JAK-STAT通路。Sabbagh等[30]的研究表明应用JAK抑制剂治疗2例抗MDA5抗体阳性、血液IFN 反应基因特征升高以及合并ILD 的难治性JDM 患儿,治疗后病情得到极大改善,显著减少了糖皮质激素及CTX、MMF的使用。国内单中心研究表明JAK抑制剂对于JDM的肌无力症状和皮疹均有明显改善作用[31]。托法替布可参考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剂量[32](表4),每次最大剂量为5 mg,每日2次口服。巴瑞替尼剂量为0.04 mg/kg,最大剂量为2 mg/d。芦可替尼剂量为:体质量<25 kg,5 mg/d;体质量≥25 kg,10 mg/d。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血常规,注意预防感染。

7.2.5 干预钙、磷代谢药物治疗JDM皮下钙化患儿除抗炎治疗外,可采用钙通道阻滞剂、二膦酸盐、硫代硫酸钠、氢氧化铝和丙磺舒等药物干预钙磷代谢,以达到减少钙质沉积、溶解已沉积钙质的目的。

7.3 其他治疗皮肤病变严重者可局部外用药物治疗。严重的钙质沉着可影响病灶局部关节或脏器功能,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皮肤溃疡合并感染者需积极抗感染治疗。

8、预后

JDM是一种异质性非常大的疾病,部分患儿疾病活动期为2 年,经过治疗可得到完全缓解,部分患儿可有多次复发或呈慢性持续状态,病情可持续3~5 年或更久。本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胃肠道出血及穿孔。最常见的后遗症为因急性期病情控制不佳导致的肌肉萎缩、肌腱挛缩和钙质沉着。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上)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上) 糖皮质激素(glucoco rticoids, GC)具有广泛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是风湿性疾病的基础治疗药物,在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应用。GC长期应用会导致身体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反复感染、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青光眼或白内障,特别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等,严重降低患儿生活质量。因此,充分发挥GC的治疗作用,而把其不良反应降到最低,一直是儿童风湿病医师所追求的目标。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用药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启动了GC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的制定工作。 专家共识启动于2017年3月19日,6位专家分别负责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型皮肌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川崎病、IgA相关性血管炎(IgA-associated vasculitis,IgAV)、儿童系统性血管炎的文献检索(Embase、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并撰写初稿。2017年10月19日召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关于制定该共识的启动会,讨论初稿,成立撰写小组,会后再次查阅文献并对初稿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初稿在网上再次征求学组成员意见,2017年12月15日召开第3次会议,进行面对面讨论,有争议的关键点进行投票裁决。会后撰写人根据讨论意见再次修

改稿件。尽管如此,该共识仍会存在不足之处,有待在应用过程中,特别是我国儿童风湿病多中心研究结果来进一步完善。 由于高级别的儿童文献资料较少,在共识中未标注证据等级,但是参照2001年英国牛津循证医学的推荐意见强度以及专家意见的一致性,将推荐等级分为A、B、C、D和E共5个等级[1](表1)。本专家共识中以(推荐等级)表示。 常用的GC可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三类:短效制剂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作用时间8~12 h;中效制剂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曲安西龙,作用时间12~36 h;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作用时间36~54 h[2,3]。由于儿童风湿性疾病GC治疗疗程较长,应注意保护

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关键词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风湿病;儿童;共识;中国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是一种风湿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有潜在的致命风险[1]。多种儿童风湿性疾病均可并发MAS,其中以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最多见,也可见于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uvenil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SLE)、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幼年型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等其他儿童风湿性疾病。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分为原发性(遗传性)HLH和继发性(获得性)HLH。原发性HLH也称为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由基因突变导致。继发性HLH可伴发于基础疾病如感染、肿瘤及风湿性疾病者[2-3]。1985年,Hadchouel等[4]报道了一组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JRA)患儿出现以急性出血、肝损伤及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这是MAS的首次报道。1993年,有学者在儿童风湿病中发现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活化的证据,由此,首次提出了MAS的概念[5]。2001年国内首次报道了儿童MAS病例[6]。

2022中国幼年皮肌炎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

2022中国幼年皮肌炎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 摘要 幼年皮肌炎(JDM)是儿童期发病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特征性皮疹和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并发心肺、胃肠道及神经等多系统损伤。“中国幼年皮肌炎诊断与治疗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儿童风湿免疫病联盟联合发起,形成了JDM诊断、评估、治疗和预后管理等方面的推荐建议,以期提高JDM诊疗的规范性及科学性,指导临床实践。 幼年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是儿童期发病的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为广泛性小血管炎,以特征性皮疹和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并发心肺、胃肠道及神经等多系统受累。JDM年发病率为(2~4)/100万,患病率约为4/10万,发病年龄多在5~10岁,女童发病率是男童的2~5倍。欧洲儿童风湿病国际临床试验组织于2016年制定了JDM诊疗共识。2017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联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针对成人和青少年制定了新的炎性肌病临床分类标准。2012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表了“幼年皮肌炎诊治建议”。随着国内外对JDM相关临床研究的不断开展,新的证据不断出现,2021年

12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儿童风湿免疫病联盟联合发起了“中国幼年皮肌炎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的制订工作,并邀请兰州大学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中心对指南制订进行方法学指导,旨在给我国儿童风湿免疫专业的临床医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规范我国JDM的诊断、合理用药和规范管理,改善其长期预后。 一、指南制订过程 本指南制订过程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以及“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并依据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和卫生保健实践指南报告条目的具体要求进行。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进行注册(IPGRP-2022CN357),计划书可通过该平台获取。 1.指南制订工作组的组建与利益冲突的管理:成立了包括儿科、儿童风湿免疫科及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制订工作组,包括指导委员会、秘书组、证据评价组、共识专家组和外审专家组。相关成员分别于临床问题调研、证据检索与分级、推荐意见共识及外审阶段填写近3年相关的经济与学术利益冲突声明。收集汇总后经指南利益冲突管理委员会讨论判定,若专家成员声明的利益关系对指南内容构成利益冲突,则依据其严重程度进行管理。利益冲突管理委员会由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的2名成员构成。 2. 资金来源及作用: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和

2022中国儿童健康体检专家共识(全文)

2022中国儿童健康体检专家共识(全文) 摘要 健康体检是实施疾病早期预防和开展健康管理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手段之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有效监测儿童各阶段成长发育水平和健康状况,让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健康风险问题得以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早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中国儿童体检专家共识小组与《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撰写此共识,旨在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国儿童健康评价和健康风险筛查工作,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减少家庭及社会的疾病负担。 儿童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健康体检是实施疾病早期预防和开展健康管理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手段之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有效监测儿童各阶 段成长发育水平和健康状况,让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健康风险问题得以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减少家庭及社会的 疾病负担。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件精神,促进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和儿童健康管理行业规范有序地开展健康体检服务,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自2021年6月以来,在国家相关文件的指导下[1-4],在前期部分专家工作基础上,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的调研、论证,在广泛征求全国各级各类健 康体检机构和专家、学者及广大健康体检从业者意见的基础上,以健康管理创 新理论为学术指导,紧密结合我国实际需求,突出了针对性、实用性及指导

性,形成了《中国儿童健康体检专家共识》。 本共识适用于0~18岁儿童,面向全国各级各类从事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和单位,其推广应用旨在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国儿童健康评价和健康风险筛查工作,有助于全面掌握受检儿童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健康风险及疾病风险,从而及早对儿童的健康风险和疾病风险进行干预,提高中国儿童整体健康状况。在本共识推广落地的过程中,希望得到各类儿童医疗机构的参与、合作,并提高先进医疗技术应用均质化,进一步探索和引导保险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社会资源参与,构建并完善儿童多重健康保障体系,促进健康管理学科与相关行业进步发展。 1儿童体检工作的原则 1.1结合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儿童期的生理、心理发育很快且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这就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体检工作应有不同的关注重点。新生儿期疾 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先天性畸形也常在此期表现,应该做好先天性、遗传 性疾病及听力障碍、眼病的筛查。婴儿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但婴儿的消 化功能尚未成熟,故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此阶段应关注营养状 况和生长状况。幼儿期是语言、思维、动作、神经精神发育较快的时期,此阶 段要注意各系统的发育情况。学龄前期语言和思维进一步发展,此阶段是性格 建立的关键期,也是儿童进入集体生活前的准备期,应关注儿童整体的状况, 注意常见疾病如近视、踽齿、缺铁性贫血等的筛查。学龄期要注意营养、心理 及行为变化的情况。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在性激素作用下明显加快,体重、身高 增长幅度加大,第二性征逐渐明显,此阶段要注意关注儿童的生理发育、心理 行为等状况。1.2结合儿童健康的实际需求当前的儿童健康体检工作依然存在一

最新: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幼年皮肌炎的研究进展

最新: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幼年皮肌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 幼年皮肌炎(JDM)是最常见的幼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以皮肤和肌肉的非化脓性炎症为特点,肺部等重要脏器受累较常见。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MDA)5抗体阳性JDM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溃疡、掌部丘疹、脱发和关节炎,间质性肺病(ILD)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血清铁蛋白(SF)、涎液化糖链抗原(KL-6)和白细胞介素(IL)-18 的水平可作为监测疾病活动性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最基本的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包括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等。难治性患者也可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JAK抑制剂和人免疫球蛋白。早期积极治疗抗MDA5抗体阳性JDM有助于缓解病情、逆转脏器损害并改善远期预后。 关键词 幼年皮肌炎;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肌炎特异性抗体 幼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是一组严重的、异质性较高的以肌肉及肌肉外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1],幼年皮肌炎(JDM)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JDM的主要特征为全身毛细血管病变及皮肤和横纹肌的非化脓性炎症,此外还可出现心脏、肺部、胃肠道等全身多系统受累。 肌炎特异性抗体(MSA)与患儿临床表现、脏器受累、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已成为JDM病情评估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抗黑色素瘤分化

相关基因(MDA)5抗体主要见于成人皮肌炎(DM)、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患者。抗MDA5抗体阳性DM、CADM患者有一些特殊临床表现,如皮肤黏膜溃疡、无瘢痕性脱发、脂膜炎、关节炎及血管坏死等,且易合并间质性肺病(ILD)甚至快速进展型ILD(RP-ILD)。抗MDA5 抗体阳性的JDM 目前国内外报道相对较少,以ILD为首发表现的患儿易被误诊为肺部感染等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活动耐力下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本文将对抗MDA5抗体阳性JDM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以提高儿童风湿专科及普通儿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改善患儿预后及转归。 1、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率抗MDA5抗体阳性JIIM最常见于亚洲人群,欧美白种人群相对较少。日本的一项队列研究发现33%的JIIM患儿存在抗MDA5抗体[2],而英国报道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JIIM患儿抗MDA5抗体的阳性率仅为7%[3]。 1.2 发病年龄JDM确诊年龄的中位数为7.4岁。抗MDA5抗体阳性JIIM国内外报道均较少,一项对北美抗MDA5抗体阳性JIIM的研究表明,其诊断时中位年龄高于JDM患者,为8.7岁[4]。 1.3 环境因素MDA5是视黄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RLR)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表达于各种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上,尤其是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树突细胞。日本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秋季和冬季是抗MDA5 抗体阳性DM患者发病的高峰期[5],这种发病呈现季节分布的特点,提示其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还需要进一步在不同国家和

2023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规范诊治和管理(全文)

2023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规范诊治和管理(全文) 摘要 特应性皮炎是儿童皮肤科最常见的早发、高发且容易复发的慢性病,患者人数众多,疾病负担巨大,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多学科医师联合实现分级管理,即轻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在基层管理、中重度患儿在专科管理,更有利于患儿的复诊和长期管理。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规范化诊疗及管理特应性皮炎患儿,及时识别需要转诊的情况,使患儿得到更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皮肤性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组织专家共同撰写了《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作为《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内容的延续,在特应性皮炎基本诊疗特点、内容和成人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本指南突出了儿童群体的具体管理特点。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的最常见、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高、病情反复迁延,还易合并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相关过敏性疾病,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人的生命质量,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和管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特应性皮炎患病率高,可为患儿提供服务的儿童皮肤专科医师又严重短缺,我国儿童皮肤科医师需要至少10 000名,但目前只有2 000名左右。基于我国现状,特别需要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为特应性皮炎患儿服务。 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严重程度,特应性皮炎也不例外。我国2015年

的调查显示,2014年12个城市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为12.94%,其中轻度占74.6%,中重度占25.4%[1]。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分布为分级管理提供了可能,即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在基层管理、中重度在专科管理,这样有利于患者的复诊和长期管理,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实现特应性皮炎人群的规范化分级诊疗目标。 儿童特应性皮炎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具备规范化诊断、治疗及管理,同时具有能够识别需要转诊至专科医院进行诊治患者的能力,提高其规范诊疗水平。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皮肤性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专家共同撰写的《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2](简称“本指南”)是《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3]内容的延续,在特应性皮炎基本诊疗特点、内容和成人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突出了儿童群体的具体管理特点。 本指南旨在为全科医生提供规范化的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参考。其中,统一儿童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是规范诊疗的前提。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繁多,除经典的国外标准外,国内外还有许多新的标准逐渐涌现,各有不同的临床应用特点。本指南详细介绍了中国儿童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该标准更适合我国人群,分为婴儿和儿童两个标准。同样,特应性皮炎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有多种,迄今为止,与成人的评估方法尚未见不同,故本指南中未详述,具体可参考《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3]。 在诊断过程中,全科医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临床实践中按照诊疗规范

2022中国儿童健康体检专家共识全文

2022中国儿童健康体检专家共识全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也 越来越高。为了保证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国儿童健康体检专家联 合起来制定了2022年的儿童健康体检专家共识,旨在提供专业、科学 的指导和建议。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共识的内容。 一、儿童健康体检的目的和重要性 儿童健康体检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和预防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 上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通过体检,可以全面 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视力听力、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适当的保健指导。 二、儿童健康体检的基本项目 1. 生长发育评估: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的测量和评估,以 及相关生长曲线的绘制和解读。 2. 营养状况评估:通过测量体重、体脂含量等指标,评估儿童的营 养状况并提供膳食建议。 3. 体征检查:包括眼、耳、口腔、心肺等方面的检查,以及皮肤、 淋巴结等的观察和评估。 4. 心理行为评估: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儿童的心理行 为发展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异常或问题。

5. 预防接种评估:了解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及时提供相应的疫苗 接种建议。 6. 专科检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尿液等方 面的检查,以及眼科、听力等专科的检查。 三、儿童健康体检的时间和频率 儿童健康体检应该按照以下时间和频率进行: 1. 新生儿期:出生后立即进行一次体检,包括身体检查和新生儿听 力筛查等项目。 2. 婴幼儿期:每个月进行一次体检,关注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等方 面的情况。 3. 学龄前期: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包括视力听力等方面的检查, 以及心理行为评估等项目。 4. 学龄期: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对生长发育、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 全面评估。 四、儿童健康体检的注意事项 1. 提前预约:为了避免人员拥挤和等待时间过长,建议提前预约体 检时间。 2. 提供真实信息:家长应提供真实、准确的家庭和儿童的基本信息,以便专业人员能够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指导。

2023皮肌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3皮肌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皮肌炎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皮肌炎的患者需要完善哪些辅助检查?肌炎抗体在皮肌炎的诊疗中有何意义?如何诊断皮肌炎以及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皮肌炎的治疗中,激素该怎么用,怎么减量?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有何注意的点? 近日,《成人皮肌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在线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回答了以上这些临床中关键的问题。该指南由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晋红中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陆前进教授担任通讯作者,由国内多家医院25位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撰写、修改而成。该共识以国内外成人皮肌炎诊断和治疗的相关文献和专家建议作为依据而制定,供各级皮肤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医师参考。 皮肌炎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可出现典型皮损、近端肌无力和多器官受累表现,亦可伴发恶性肿瘤。该共识对皮肌炎的皮肤表现进行了分类: (1)特异性的皮肤表现,包括Heliotrope征、Gottron丘疹、Gottron 征; (2)其他有较高诊断价值的皮肤表现,包括披肩征、V字征、枪套征、甲皱改变、头部皮损;

(3)少见的皮肤表现,如水疱大疱性病变、皮肤坏死、皮肤溃疡、皮肤血管炎、皮肤钙化、“技工手”、鞭笞样红斑、毛囊角化过度、脂膜炎、红皮病等。 皮肌炎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 (1)一般实验室检查; (2)肌酶谱检查; (3)肌炎特异性抗体和肌炎相关性抗体; (4)肌电图; (5)肌肉MRI和肌肉超声; (6)皮肤病理和肌肉病理。 该共识对皮肌炎的各种辅助检查的意义、注意事项及常见的阳性表现进行了介绍,尤其重点介绍了常见的肌炎特异性抗体在成人皮肌炎诊疗中的意义,如抗TIF1-γ抗体和抗NXP-2抗体易伴发恶性肿瘤,抗MDA-5抗体与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和间质性肺疾病(尤其是快速进展性间质性肺疾病)

2022疾病终末期医疗决策相关法律问题专家共识(全文)

2022疾病终末期医疗决策相关法律问题专家共识(全文) 第一条为尊重疾病终末期患者自主医疗意愿和自主决定权利,维护疾病终末期患者人格尊严,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经过来自医学、法学、伦理学等多方面专家共同讨论论证,形成《疾病终末期医疗决策相关法律问题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本共识”)。 第二条本共识致力于解决疾病终末期医疗决策的法律与伦理困境以及流程可行性问题。 第三条本共识所涉及的专业名词解释如下: 疾病终末期患者:指因疾病或伤残造成的,按合理的医学判断无论使用何种医疗措施都无法避免即将来临的死亡。如不进行生命支持,患者将在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亡,且积极治疗后也无法逆转死亡的趋势。 预先医疗决定:也称“生前预嘱”“预先医疗指令”等,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楚时,亦即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为自己预先作出的医疗决定。其内容是一旦自己病情进入终末期、无法治疗、濒临死亡时,愿意接受或不接受何种医疗措施。以书面方式作出的预先医疗决定称之为

“预先医疗决定书”。 终末期生命支持治疗:是指用以维持终末期患者的生命体征,但无治愈效果,只能延长其濒死过程的医疗措施。 意定监护人: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事先与其近亲属或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该监护人执行其预先医疗决定,或在无预先医疗决定时代替自己作出终末期医疗决策。 特别授权医疗代理人:是指患者事先委托他人,在自己不能进行医疗决定时,代自己行使医疗决定权。对于行使终末期医疗决策的代理人需要有明确的特别授权。本共识中的“委托代理人”均指此类经特别授权的医疗代理人。 第四条适用本共识的前提是患者处于疾病终末期并且不可逆转。确认患者属于上述状态需要经科主任或者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医师以查房、会诊等形式主持病例讨论,必要时应当请相关专科医师共同会诊。 第五条经本共识第四条确认患者符合实施终末期患者医疗决策前提后,依下列顺序作出医疗决策: (一)患者本人意识清楚并可以自主进行意思表示时,由患者本人作出医

2022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过程及思考(全文)

2022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制 定过程及思考(全文) 摘要 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M-ILD)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可根据肌炎抗体的不同分为以下5种类型:(1)抗合成酶综合征(ASS)相关ILD,这类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但激素减量后易复发;(2)抗MDA5相关的ILD,这是预后最差的一类M-ILD,病死率高,且大部分患者死亡发生在病程的前6个月;(3)非抗MDA-5型皮肌炎相关的ILD,病情常较轻,以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型多见;(4)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相关的ILD,大多数患者ILD的临床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的肺部症状,HRCT也以NSIP为主;(5)肌炎相关性自身抗体相关的ILD,其中抗Ku阳性者伴发ILD常见。另外,肌炎抗体滴度的变化一般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当疾病缓解后滴度下降。因此,肌炎抗体是M-ILD临床分型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免疫学指标。 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是一组以骨骼肌炎症浸润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包括: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ASS)、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

及散发型包涵体肌炎(sporadic inclusion body myositis,sIBM)等亚型。IIM常伴有骨骼肌外受累,其中以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最常见,ILD是影响IIM预后的重要因素。约60%~70%的IIM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抗体,称为肌炎抗体[1],其中有些抗体是IIM所特有,有些也可以见于其他疾病中,前者被称为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yositis-specific antibodies,MSA),后者称为肌炎相关性自身抗体(myositis-associated antibodies,MAA)。这些抗体是判断IIM 及IIM相关的ILD(myositis-associated ILD,M-ILD)的临床类型、疗效反应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正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一、肌炎抗体与IIM分型 MSA一般具有排他性,同一患者很少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MSA。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MSA有十余种,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抗合成酶抗体(anti-synthetase antibodies,ASA)、DM特异性抗体和IMNM 特异性抗体。不同的MSA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MSA可以将IIM进行更精确的分型。例如2020年发表的DM分类诊断标准[2],提出5种不同的DM特异的MSA,即:抗Mi-2、抗SAE、抗TIF1-γ、抗NXP2和抗MDA5抗体,并按照这五种不同的MSA,进一步将DM分为五种不同的亚型,每个亚型都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也不相同。另外,该标准同时强调,如果ASA阳性的患者,虽然可伴有DM样的皮疹,但仍应诊断为“ASS”而不是DM。同样,如果

2020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

2020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风湿病;儿童;共识;中国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uvenile-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SLE)是一组具有不同表现的综合征,具有多元性发病机制,为自身免疫疾病的原型,临床表现为多脏器受累,血清学特点为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和补体下降。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作为儿童风湿免疫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见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幼年型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和JSLE等,近年来JSLE相关性MAS (JSLE-MAS)日益受到关注。由于JSLE-MAS的临床表现与JSLE原发病活动以及并发感染等症状相似,使得JSLE-MAS早期识别困难,目前也缺乏公认的JSLE-MAS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专家的经验,制定本共识,以促进我国JSLE-MAS 的规范诊治。 1 流行病学

SLE相关性MAS可见于成人和儿童[1-2]。据报道JSLE-MAS发病率为0.9%~4.6%[3]。然而,实际上目前JSLE-MAS的发病率可能比以往还要高[4]。近期有回顾性研究发现,近10% JSLE病人合并MAS,这个比例接近于SJIA[5]。但目前尚缺乏大宗的研究报道;无性别发病率比较的数据;也无世界范围内JSLE-MAS病死率报告的确切数据。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JSLE疾病活动、各种感染和遗传因素可能是MAS发病的主要原因[6]。有相关易感基因的JSLE患儿,在疾病活动或感染时,触发T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过度活化和增殖,产生炎性细胞因子风暴,导致MAS发生。 3 临床表现 JSLE-MAS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90%以上),多数为持续不缓解的高热或者反复发热;皮肤黏膜出血;肝、脾和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嗜睡、易激惹和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出现急性胰腺炎、心功能和肾脏功能衰竭等。JSLE-MAS常模拟JSLE疾病活动样表现,应特别提高警惕,注意鉴别。 4 辅助检查 4.1 血常规常为两系以上的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与红细胞和白细胞减低相比,血小板减少常发生在JSLE-MAS疾病早期。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下)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下) 摘要 作为糖皮质激素(GC)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的下半部分,本文将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幼年皮肌炎(JDM)的GC治疗。GC 为SLE和JDM的基本治疗,一般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需按照疾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GC种类、剂量以及给药方式。本共识旨在为GC的临床应用提供合理建议,将GC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且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仅作为指导,非强制执行。 糖皮质激素(glucoco rticoids, GC)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基础药物,长期应用会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用药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17年3月启动了GC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的制定工作,并于2018年3月发表了"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风湿病中应用专家共识(上)"[1]。作为延续,本共识继续采用2001年英国牛津循证医学的推荐意见强度以及专家意见的一致性,分为A、B、C、D和E 5个推荐等级。 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损伤类型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显示可能为遗传易感背景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5%~20%的SLE在儿童时期起病[2]。国外报道儿童SLE的发病率为(0.36~0.60)/100 000[3];日本报道的发病率为0.47/100 000[4];我国台湾地区一项大规模的调查显示16岁以下儿童SLE的患病率约为6.3/100 000[5];尚无我国大陆地区儿童SLE发病率的报道。 儿童SLE较成人SLE病情重,更易累及重要器官,特别是肾脏、心脏和神经系统,全身症状也较成人多见。SLE根据脏器受累情况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狼疮危象[6,7](表1)。 GC是治疗SLE的基础药物。长期使用GC有向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骨质疏松、矮小、感染、消化道溃疡等多种不良反应,过快减量则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控制不佳,因此规范使用GC尤为重要。鉴于儿童SLE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a n 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有限,本共识通过检索SLE相关文献并征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的意见,形成以下治疗共识。

2022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食物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临床表现及诊断解读(全文)

2022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食物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临床表现及 诊断解读(全文) 特应性疾病倾向于以一种称为“特应性进程(atopic dermatitis)”的过程逐渐发生,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通常首先表现为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和/或食物过敏,随后发生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或哮喘。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通常于婴儿期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异常及免疫异常等,其中环境因素包括食物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等。食物过敏是由食物变应原引起的机体异常或过度的免疫反应,可累及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及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可非常轻微,亦可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AD 相关食物过敏临床表现多样,其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目前临床工作中,存在诊断不规范及过度诊断等问题。 《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食物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是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皮肤性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儿童皮肤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反复讨论修改而成。该共识是国内学者对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诊断及管理进行的首次系统阐释,了解这一共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疾病。对该共识的解读分两部分进行,该部分主要针对临床表现及诊断部分进行解读。 1、儿童AD与食物过敏的关系

共识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食物过敏的患病率显著增高,同时AD患儿伴发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也较高,说明二者存在明显相关性,但二者是因果关系,还是共病关系,目前观点不一。二者的相关性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点:(1)与健康儿童相比,中重度AD患儿发生多种食物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阳性或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升高的风险增加;(2)若6月龄时发现多种食物变应原SPT阳性或sIgE升高,则7岁以内AD的患病风险增加;(3)存在多种食物变应原SPT阳性或sIgE升高,或既往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AD患儿,其疾病严重程度更重,病情常迁延反复。 AD与食物过敏存在相关性,但不能将这种相关性“放大”,片面认为“AD就是由于食物过敏这一单一因素导致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由于患者教育工作不深入,患儿护理人员往往错误地认为食物过敏是AD发病的仅有原因。这往往导致治疗不充分、过度忌食或限制饮食,进而导致患儿营养缺乏。实际上,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异常及免疫异常等多方面。临床工作中,对部分既往有食物过敏表现、经规范化治疗管理仍不能完全缓解的中、重度AD患儿,同时患儿家属亦有食物过敏病史者,需注意筛查患儿是否存在食物过敏,切不可无选择性地对所有AD患儿进行筛查。 2、从机制上理解AD相关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 从机制上,食物过敏可大致分为IgE介导、非IgE介导和混合型3种类型;了解不同类型的发生机制有助于理解AD相关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

2022幼年皮肌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2幼年皮肌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幼年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皮肤、横纹肌、肺和胃肠道等部位的急性和慢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其主要特点为皮肤、肌肉和主要脏器的小血管炎症。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眼睑紫红色皮疹、Gottron征、四肢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以及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在内的肌酶显著升高[1]。不同的血清学和临床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疾病进程、治疗反应及远期预后。各种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难治性JDM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为提高国内儿科及风湿科医师对不同亚型JDM的认识及诊断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病学组等学术组织特制定了《幼年皮肌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1、流行病学特点 国外研究资料显示,JDM占所有幼年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儿的 81.2%~85.0%,其发病率为每年1.9/100万~4.0/100万,患病率约为每年2.5/100万[2]。JDM的发病年龄和确诊年龄的中位数分别为5.7~6.9岁和7.4~7.7岁,但约1/4的患儿发病年龄<4岁[3]。JDM患儿男女比例为2.3∶1.0,男童较女童更易患本病[4]。目前国内尚未见完善的JDM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2、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JDM 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全基因组分析提示在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区域、细胞因子基因和淋巴细胞信号基因中存在JDM 的易感和保护性等位基因[5]。环境因素包括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微小病毒、乙型肝炎病毒、A 群链球菌、弓形虫和螺旋体感染以及疫苗、紫外线照射和药物等[6]。 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自身抗体在JDM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CD4+ T淋巴细胞是JDM 血管周围和肌周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的主要细胞成分。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自身抗体产生中起主要作用。超过60%的JDM患儿存在自身抗体[6]。自身抗体分为肌炎特异性抗体和肌炎相关性抗体。每个JDM患儿通常仅有1种肌炎特异性抗体阳性,具有相同肌炎特异性抗体的儿童通常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长期预后[7]。近年来,研究发现Ⅰ型干扰素(IFN)在JDM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8]。 3、临床表现 JDM起病多缓慢,临床症状逐渐明显并趋于典型。本病通常表现为易疲劳、肌肉无力和皮疹,有时表现为发热、咳嗽、腹痛、吞咽困难、肌肉疼痛和关节炎等。部分病例全身症状重,病情进展迅速,合并呼吸衰竭和心功能不全而死亡。 3.1 皮肤症状皮疹可与肌无力同时出现,或发生在肌肉症状后数周,偶有以皮疹为首发症状的病例。典型的皮肤改变为上眼睑或上、下眼睑紫红色斑疹伴轻度水肿[9-10]。皮疹可逐渐蔓延及前额、鼻梁、上颌

2022头皮健康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头皮健康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头皮疾病常见、多发,头部皮肤及毛发的特殊结构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导致头皮疾病多呈反复发作、慢性迁延的病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规范的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为达到维持疗效、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需要对头皮问题进行科学管理,在规范治疗的同时重视维持头皮健康状态。为此,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皮肤美容学组皮肤、美容领域的部分专家根据国内外有关指南及共识、相关文献和临床经验,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本共识,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皮肤美容学组于2021年11月牵头邀请39位皮肤科、医学美容科领域专家组成共识编写组,经深入讨论,围绕”头皮健康管理”为主题形成临床指导建议。本共识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检索Pubmed x Embase s Cochrane1.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2月。2022年3月汇总专家意见后形成草案定稿,分别交由学组内专家及外部同行专家进行评审,根据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完善。 一、头皮主要结构和生理功能 头皮是覆盖在头颅穹窿部颅骨之上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分为皮肤层、皮下组织层、帽状腱膜层、腱膜下层、骨膜层。头部皮肤是面颈部皮肤的延续,与面颈部皮

肤相比有以下特点:头部皮肤有更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并具有特定的正常菌群;皮下组织层由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和脂肪构成,有更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头部皮肤角质层是保护头皮免受外源性因素影响的屏障;皮脂腺产生皮脂,皮脂转移到头发和头皮表面,参与皮表脂质膜形成、润滑头发,同时也是头皮抵抗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另一屏障。此外,头发在人体美感的展现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健康的头皮皮脂分泌适中、无头屑、无皮损、无瘙痒、无异味,头发色泽均一、有光泽。 相较于其他部位的皮肤,头皮具有油脂更丰富、环境更潮湿的特质,且由于头发的阻碍具有更难清洁的特点;头皮易暴露在阳光、过度洗浴、机械创伤、美发洗发产品和环境污染物等因素的危害中,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头皮受损和炎症的发生;此外,头皮状态更容易受到情绪、压力、内分泌等影响。 二、头皮常见异常表现及发生原因 (-)头皮脱屑: 鳞屑是脱落的表皮细胞。头皮的角质层细胞是相互黏着后共同脱落的,当聚集体直径<0.2mm时,肉眼不可见,>0.2mm时肉眼可见,称为”头皮屑”。头皮鳞屑可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薄片或厚层,颜色为灰白色、银白色、污黄或灰黄色,形状可呈糠枇状、云母状或蛎壳状等,基底正常或者潮红。

2022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和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全文)

2022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和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 识(全文) 成熟的皮肤屏障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液体和电解质的流失,防止感染及有毒物质的吸收并支持体温调节。妊娠24周后,胎儿皮肤呈现红色、皱纹、发亮和透明的状态,角质层只有1或2层,皮肤弹性纤维稀疏,真皮和表皮的连接较弱,半桥粒和固着性原纤维很少[1,2,3]。这些因素均会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皮肤生理异常,包括表皮水分流失增加、微生物的入侵以及潜在毒素的吸收,一旦皮肤损伤,易发生感染和败血症,轻则导致永久性瘢痕和功能异常,重则死亡[4]。国内和国外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5.1%[5]和16.5%[6]。有研究报告,胎龄<30周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新生儿发生鼻部破损的风险最高,发生率20%~100%[7]。因此,制定《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与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可为新生儿科护士提供直接参考的预防方法,做到预见性护理,同时可根据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疾病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保证新生儿皮肤的完整性。 1 共识的产生过程 1.1 专家组和工作组 专家组:NICU工作年限3~30(平均14.9)年的护士,名单见文后附录。工作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理部(胡晓静、杨童玲、吕天婵、

季福婷、李丽玲、王丽、袁皓)和临床指南制作和评价中心(张崇凡、王瑞)。 1.2 共识启动 2019年10月15日。在上海召开了共识面对面启动会,(1)就共识的方法进行培训;(2)讨论并形成了共识总体要关注的8个维度,即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工具、沐浴、尿布皮炎、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MARSI)、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DRPI)、外科术后和造口相关皮肤损伤、静脉外渗、中心静脉留置;(3)建立了共识微信群。 1.3利益冲突声明 专家组成员基于对共识话题感兴趣,愿意接受工作组的邀请,参加共识推荐意见的讨论,并签署书面利益冲突声明。在参加共识讨论和形成推荐意见环节中表达的观点,(1)与共识中可能涉及的产品及其相关公司不存在利益冲突;(2)不受任何学术派别的影响;(3)在充分讨论基础上愿意考虑向多数专家的共识做出妥协。 1.4 文献准备 ~2020年4月9日。根据8个维度专家组分别建立8个综述组撰写相关综述,共检索到65篇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相关的综述、论著、指南和共识文献,追溯65篇的重要参考文献206篇。工作组系统地阅读了这些文献,并汇总了8个综述的内容,编写了共识综述的基础文件(共识第1稿)。

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诊断和 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简称肌炎(myositis),是一组以四肢近端肌肉受 累和慢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异质性疾病。目前IIM分为: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ASS)、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IBM)、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炎 (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和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其中DM和ASS更为常见, 以往研究中的PM包括了现在分类中的ASS和IMNM。IIM可 累及皮肤、肺脏、关节和心脏等多个系统及器官,而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IIM累及肺脏的最常见临床表现。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IM-ILD)是IIM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肌炎抗体谱的使用和对IIM-ILD认识的提高,在ILD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IIM-ILD患者明显增多,但迄今国内外尚无IIM-ILD临床诊断及治疗相关的指南或共识,亟需由IIM-ILD诊疗相关的专家制定IIM-ILD的诊治共识,以规范IIM-ILD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本领域的

临床和科研水平。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呼吸科、风湿免疫科、放射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基于国际及我国现有临床证据和专家的诊治经验制定了本共识;同时,本共识提出了IIM-ILD临床诊治和研究中若干尚不明确、有待解决的问题,期望通过建立我国IIM-ILD 多学科、多中心合作,开展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积累研究证据,为今后制定诊治指南奠定基础。 一、流行病学 近年荟萃分析显示,人群中IIM-ILD的患病率为0.41%:亚洲、美国和欧洲报道的患病率分别为0.5%、0.23%和0.26%;皮肌炎、肌炎、无肌病皮肌炎中ILD患病率为0.42%、0.35%、0.53%。IIM患者的ILD患病率存在种族,地理分布差异,亚洲人种ILD患病率高于欧美人种,提示遗传和环境因素在IIM-ILD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文献报道IIM患者的ILD 发生率各不相同,且存在较大差异。成人IIM的ILD发生率在20%~78%之间。在青少年IIM队列中,ILD发生率低于成年人,为8%~13%。国内尚无人群中IIM-ILD患病率数据。国内学者报道IIM患者中ILD发生率为21.9%~74.8%;皮肌炎、肌炎和无肌病皮肌炎中ILD发生率分别为73.6%、55.1%和92.7%。IIM患者的ILD发生率与肌炎特异性抗体存在较强相关性(表1)。抗Jo-1抗体阳性的IIM-ILD发生率为72%~86%;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melanoma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