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发展为肝硬化的原因

乙肝发展为肝硬化的原因

乙肝发展为肝硬化的原因

慢性肝炎可演变为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引起大量肝细胞坏死,可致坏死后性肝硬化。肝炎肝硬化,临床上可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两类。活动性肝硬化是指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有黄疸,伴肝脏质地变硬,门脉高压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脾脏进行性肿大。静止性肝硬化则指ALT正常,无黄疸,肝脏质地较硬,伴门脉高压症。

病毒性肝炎之所以引起肝硬化,其根本原因是肝炎病毒持续复制,肝细胞持续遭破坏,肝细胞不断新生并不断刺激肝纤维组织增生,以至肝组织结构紊乱,肝脏变硬。易至肝硬化的原因:

(1)饮酒。

(2)两种或多种肝炎病毒混合或重叠感染(如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重叠感染)。

(3)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如乙肝病毒前c/c基因基因变异)可促进肝炎较早地向肝硬化转化。

(4)其他:如患了肝炎后:①休息不充分,过早地从事体力劳动;②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③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④在患病期间或恢复期间,误用伤肝药物加重了肝损害;

⑤有合并症,如血吸虫病等;⑥遗传因素,也是引起肝炎向肝硬化转化的原因。

中国肝病防治中心温馨提示:慢性乙肝患者尤其病史时间较长者,一定要定期做B超检查肝脏形态。预防发展为肝硬化,如果在肝病的问题上有任何疑问可以通过在线咨询我们的专业团队或者拨打全国免费电话400 611 1368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4f2000939.html,/html/201212/5361.html

缩肝丸治疗慢性肝炎后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缩肝丸治疗慢性肝炎后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05-27T11:05:49.96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作者:崔敬1 庄国柱2 [导读] 肝硬化是主要的病理特征为肝细胞的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肝细胞结节形成。 1.辽宁省抚顺市传染病医院辽宁抚顺 113015; 2.抚顺市中医院辽宁抚顺 113000 摘要:目的:探究观察缩肝丸治疗慢性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收集肝硬化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西医治疗对照组,缩肝丸治疗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成药缩肝丸治疗,治疗三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缩肝丸治疗慢性肝炎后肝硬化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肝硬化;缩肝丸;临床疗效Clinical efficacy of shingan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irrhosis Cui Jing1,Zhuang Guo-zhu2 (1. Fushun City Infectious Diseases Hospital,Fushun 113015 2. Fushun C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Fushun 113000)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and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hingan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irrhosis. Methods:Collected 1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ic cirrh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reduced liver pill,80 cases in each group;two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plus Chinese medicine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shrinkage,after three months of treatment,observation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liver function and serum fibrosis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the liver function and serum fibrosis index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shingan pill is significant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cirrhosis after chronic hepatitis,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diabetes mellitus with stroke;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quality of life;blood cortisol;neurotrophic factor(BDNF) 肝硬化是主要的病理特征为肝细胞的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肝细胞结节形成,正常肝小叶结构遭到破坏,形成假小叶,肝的形态变硬[1]。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湿热瘀毒,虚实夹杂”[2],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4年2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共收集患者1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西医治疗对照组80例,年龄40-72(46.28±9.22)岁;缩肝丸治疗组80例,年龄39-71(46.28±8.76)岁。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本研究肝硬化诊断标准:肝硬化诊断符合2000 年 9 月中华医学会修订的《肝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3]。患者意识清晰;各项生命指标符合诊断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经确诊纳入试验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胆固醇异常等高危因素;存在妊娠、处于哺乳期妇女;患有精神疾病患者,实验观察过程中不能配合临床治疗者;关节严重畸形者、无劳动能力者。 1.4实验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采取保肝、降血氨、抗感染等对症治疗,药物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中成药缩肝丸治疗(抚顺市传染病医院本院制剂),2丸/次,2次/d,疗程为3个月。检测患者外周血中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来探究中成药缩肝丸治疗效果。 1.5疗效标准治疗明显有效:症状改善明显、体征(腹水、静脉曲张、黄疸、腹胀明显好转)消失或改善明显,肝功能明显改善(TBIL、ALT、AST下降 50%以上),HA、LN、Ⅳ-C、PC-Ⅲ4项中有2项检测值下降50%以上。有效: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好转(TBIL、ALT、AST 下降50%以下),HA、LN、Ⅳ-C、PC-Ⅲ4 项中有2项检测值下降40%以下。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无改善甚至加重。 1.6统计学处理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乙肝与肝硬化

答案一(!):乙肝是一种常见的难以治疗的肝病,那么,乙肝与肝硬化有什 么关系呢?毫无疑问,乙肝是导致肝硬化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乙肝都会发展到肝硬化的程度。肝硬化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多是由于乙肝治疗或控制不当引起的。如果能够积极有效的控制乙肝病情,肝硬化的发生率将大大的降低。因此,得了乙肝,一定要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肝硬化也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肝病,肝硬化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在我国,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最主要的病因,其中由于慢性乙肝病人要远远多于慢性丙肝病人,所以虽然慢性丙肝也会引起肝硬化,但仍以乙肝引起的肝硬化更多见。由此可见,要减少肝硬化的发病率,首先要控制乙肝患者的病情,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染。 针对乙肝与肝硬化的关系,专家们指出,一些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肝硬化患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也就是说肝硬化患者中很多都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根据肝硬化患者中乙肝病毒的高存在率,可说明肝硬化的发展与乙型肝炎密切相关。临床观察也证实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的转变。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提高对乙肝的 重视程度。 答案二!(!):乙型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乙肝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传播途径有注射、输血、日常生活接触等。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的重要传染源,由于初患乙肝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常常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随着体内乙肝病毒的繁殖,对肝脏的损害就会逐渐加重,并相继产生一系列症状和反应,如饮食不振、肝区不适或疼痛、睡眠质量不高、急躁易怒、乏力、记忆力衰退,有时还会出现肝脾肿大、肝硬化,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细胞反复弥漫性变性坏死,继之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使肝脏正常小叶结构破坏和血液循环途径发生改变,造成肝脏变形、缩小、变硬、并形成结节状而成肝硬化。 肝硬化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在我国,其病因主要与病毒性肝炎有关,而在病毒性肝炎中,一般认为甲型肝炎不引起肝硬化,丙型肝炎虽可引起肝硬化,但发病率较低,而乙型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发病原因。此种肝硬化一般为大结节型,少部分为小结节型或混合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硬化的病因学关系,从下面几方面的研究资料可得以说明。一些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肝硬化患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者或一般人群;我国台湾省有报告指出,肝硬化的(HBSAg)阳性率高达85.4%,而对照组仅为14.7%。我国大陆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肝硬化病死者尸检的肝组织中,经免疫组化染色查明有乙型肝炎病毒指标者(HBSAg,HBCAg)北京报告为85.7%,上海为85.5%,广州为74.5%,广西为71.8%,根据肝硬化患者中乙肝病毒的高存在率,可说明肝硬化的发展与乙型肝炎密切有关。临床观察也证实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的转变,上海医科大学追踪观察424例急慢性乙肝患者,发现41.2%的乙肝患者后期转化为肝硬化。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数患者可呈现持续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症状与体征。少数患者也可因症状轻微或极不明显,以至在手术或尸体解剖时才发现肝硬化。肝硬化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不适、上腹痛及腹泻等。其中乏力和食欲不振出现较早,且较突出。上述症状常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经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肝功能检查多正常或轻度异常。一般来说,代偿期肝硬化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症状较重,且可见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所致的症状和体征。如疲倦和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严重者可见呕吐,有的尚有口干、口苦、津少舌干等症状。另个,肝硬化

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

定义:肝炎后肝硬化是指由于各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发生纤维化,并代之以纤维包绕的异常肝细胞结节(假小叶)。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和丁型肝炎病毒的长期感染可引起肝硬化。 病理生理 (一)病理分类 1.按病理形态分类:根据WHO制定的肝硬化形态学标准,按结节大小分为三型:①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均匀,一般<3mm,纤维隔较规则,再生结节较少;②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较粗大,大小不均,一般>3mm,最大可达数厘米,纤维隔不规则,再生结节多见;③混合性肝硬化:小结节和大结节两种形态混合存在。 2.病理分型:按结节内所含腺泡功能单位主要分为三型:①单腺泡性肝硬化:至少75%的病变区是由单腺泡组成,其特征是结节内不含有或只含有一个汇管区}②多腺泡性肝硬化:至少75%的病变区是由多腺泡功能单位组成的,结节内含有一个以上的汇管区;③混合腺泡性肝硬化:单腺泡性及多腺泡性硬化性结节至少各占病变区25%以上。 (二)病理发生过程 肝脏在慢性炎性病变的刺激下成纤维细胞增生,可合成大量的胶原纤维,导致弥漫性纤维增生及纤维束形成。肝小叶1带碎屑状坏死时,肝纤维化自汇管区向另一汇管区延伸'形成汇管区至另一汇管区的桥架纤维隔,称为主动隔口肝小叶3带肝细胞融合性坏死时,形成肝小叶中央至汇管区的桥架纤维隔,称为被动隔。两种纤维隔分别或同时包绕残存肝小叶或再生结节,导致肝小叶结构性改建。结节外周完全被纤维隔包绕时,称为完全性硬化性结节,不完全包绕者称为不完全性硬化性结节,一旦出理硬化性结节,提示已进展至肝硬化。 (三)病理生理机制 1.肝脏功能减退:发生肝炎后肝细胞大量坏死,可导致肝功能减退,肝脏血浆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合成较少,胆色素的代谢、有害物质的解毒及内分泌激素的灭能等功能下降。 2.门静脉高压:因肝小叶的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门静脉血液减少。同时,由于门静脉与肝动脉分支之间直接交通,使门静脉压力升高。当门静脉压力超过300mmH2O(2. 94kPa)时,可出现胃肠道瘀血、脾大、腹腔积液形成及门静脉与腔静脉的侧支循环建立等临床表现。在建立的侧支循环中以食管静脉曲张出现较早,其可能的原因有:①食管静脉距门静脉近,易受门脉高压的影响;②食管静脉位置甚浅,处于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中;③食管静脉位于胸腔,吸气时胸内负压可使门静脉血液更易流人。 临床表现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不全表现及门静脉高压症,部分患者还可发生各种临床并发症。

肝炎后肝硬化 脾动脉介入栓塞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58岁,农民十余天前开始渐感乏力,尤以活动后明显,饮食减少,无恶心及呕吐,无咳嗽及发热,无头昏头痛,无腹痛腹泻,在外未作任何治疗,今到本院就诊,门诊以"慢性病毒性肝炎丙型"收入住院。 【既往史】 无药物过敏史,无其他特殊病史、有"卖血史"及丙肝肝硬化病史。生于本地,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有子宫切除手术史。【查体】 T:36.1℃,P:74次/分,R:21次/分,BP:130/80/mmhg。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一般,面容自如,主动体位,查体合作。皮肤湿,弹性正常,无水肿,无黄疸,无皮疹,无出血点,毛发分布正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压痛。头颅无畸形、无肿块。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无混浊,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口腔粘膜无出血点、无溃疡,咽无充血,扁桃体正常。颈软对称,无颈静脉怒张、无异常搏动,甲状腺正常,气管居中。胸廓两侧对称,无局部突出、无凹陷,无胸壁静脉曲张。两侧呼吸动度相等,肋间隙无增宽、无变窄。两侧语音震颤相等,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音清、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触诊无震颤,心浊音界正常,心率80次/分,心律整齐。心脏各瓣膜区无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胆囊:未触及,肝脏未触及,脾肋下可及,剑突下压痛(+),腹水征(-)。肝浊音界存在,肝区有叩击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外生殖器未

查,肛门未查。脊柱弯曲正常,无畸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明显水肿。 【辅助检查】 门诊资料:2019.08.05(本院)肝功能:TBil22.1umol/LDBI3.7umol/LAST23U/L,ALT17U/L,ALB48.5g/L,血常规:WBC3.3x10^9/L,PLT75x10^9/L,彩超:慢肝声像图,肝内稍高回声,脾大,HCV-RNA:正常。上下腹部CT增强:1、肝硬化;脾大;脾脏少量积液;2、胃底旁及脾门区血管迂曲扩张,考虑门静脉高压所致;3、肝内多发囊肿;4、左肾结石,昨查尿常规:正常,(2019-08-15)肝纤全套(4项):血清Ⅲ型胶原23.25ng/ml、血清Ⅳ型胶原23.69ng/ml、血清透明质酸酶57.68ng/ml、血清层粘连蛋白22.28ng/ml,上下腹部CT平扫: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硬化,脾大,左肾结石。 【初步诊断】 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 【诊断依据】 对于失代偿期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病毒性肝炎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血、CT、B超或内镜)可以确诊,肝活组织检查见假小叶形成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常有困难。1.58岁女性,有"卖血史"及丙肝肝硬化病史,有子宫切除手术史。2.临床表现:乏力、纳差十余天。3.PE:心肺无明显异常发现,腹平软,胆囊:未触及,肝脏未触及,脾肋下可及,剑突下压痛(+),腹水征(-)。肝浊

乙肝肝硬化的护理探讨

乙肝肝硬化的护理探讨 发表时间:2018-01-04T11:34:53.6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3期作者:闵爱琴[导读] 在乙肝肝硬化治疗中,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后,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因此,值得大力推广。(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江苏泰州 225500)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70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尿量观察、出血倾向观察、预防感染、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对比两组患者的存活率。结果:观察组的存活率74.3%,对照组的存活率为51.4%。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存活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乙肝肝硬化治疗中,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后,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护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245-02 乙肝肝硬化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恶化快,且治疗效果不佳的特点。严重的情况下,可直接导致死亡。因此,除了采取紧急治疗外,还要加强护理。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综合护理对乙肝肝硬化的效果。对我院2014年7月—2015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70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其中,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7.05±7.25)岁。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05±7.1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预防并发症。患者在发病期间,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导致神志昏迷,蛋白质代谢障碍,很容易引起肝性脑病。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认真做好先关记录。针对肝昏迷病人,要加强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同时,引导患者多使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持正常排便。另外,在治疗期间,禁食蛋白质。第二,对出血现象进行观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逐渐下降,很容易诱发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牙龈、鼻腔、皮肤、粪便等。在早期护理中,要加强出血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面部颜色、心率等。若出现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休克等现象,要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另外,还要观察排泄物的颜色、数量。针对已经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腹泻、高血压[1]。第三,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护理人员对患者尿液进行记录,有助于早期发现肾功能衰竭,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针对尿量比较少的患者,需要检查血清尿素氨,对每小时产生的尿量进行观察。根据患者尿量,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合理进行静脉补液,避免体内产生过多液体。第四,控制感染。乙肝肝硬化患者在发病期间,身体免疫力不断下降,导致机体代谢失衡,而且还会引起感染。鉴于此,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为患者更换衣物,按摩身体,做好清洁工作。第五,给予心理护理。乙肝肝硬化发病急,病情很容易恶化,预后效果不佳。同时,病人在长期治疗中,需要花费大量医药费。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久而久之,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恐惧、压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以此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在治疗中的依从性。最后,进行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多食用高线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减少高蛋白的用量。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统计数据录入到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存活率86.2%,对照组的存活率为80.0%。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存活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存活率、死亡率比较 3.讨论 乙肝肝硬化发病急,病情易恶化。同时,治疗效果不佳,严重者直接导致死亡。鉴于此,临床上除了要采取紧急救治办法外,还要加强护理干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治疗的效果,取得患者的信任。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护理质量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给予综合护理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护理前,我院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了业务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培训结束后,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普遍增强了责任心,能够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2]。针对部分突发情况,护理人员能够及时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采取应急治疗方法,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另外,在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向患者介绍了乙肝肝硬化疾病的知识,治疗的方法,护理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取得的疗效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在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提高了他们在治疗中的依从性。除此之外,在本次护理中,我院还为患者提供了电视、报纸、音乐等娱乐服务,分散了患者在疾病上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患者满意度高。在感染护理中,护理人员定期为患者更换衣物、床单,给予通风,预防了感染。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后,比对照组的存活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在乙肝肝硬化护理中,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肝炎后肝硬化检查治疗

肝炎后肝硬化检查治疗 肝炎后肝硬化主要因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所致,甲型、戊型肝炎虽然在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后可致肝纤维化,但一般不转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HBsAg携带者均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 [临床表现] 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早期与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重叠,不易区分。少数病人长期无症状,而是在体格检查或突发上消化道出血或转变为肝癌或死于其他疾病作病理解剖时才发现。 肝炎后肝硬化的一般表现有:①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上腹饱胀,大便稀或腹泻,或肝区痛;②健康情况衰退表现:倦怠乏力、体重减轻等;③凝血功能障碍表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月经过多等;④内分泌功能紊乱表现: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阳痿和性欲减退,女性月经紊乱,闭经或不孕;⑤糖代谢紊乱表现:高血糖或低血糖;⑥、其他:慢性病容,肤色日趋灰暗或黝黑,失去光泽,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肝脏早期增大而后期缩小、右肋缘下不能触及、左叶增大而质地硬、很少压痛,脾常肿大并牌功能亢进,腹壁静脉日渐显露或曲张,痔疮形成,踝部可有凹陷形水肿,肝硬化活动时有发热(38~39℃),很少伴寒颤。 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表现:①黄疸:一般轻微且常出现于后期,黄疸加深表示伴有肝细胞活动性炎症或坏死。②、上消化道出血:可因食道或冒底静脉曲张破裂或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性胃炎而出血,表现为便血、呕咖啡色液体、黑便或便血,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③腹水:腹腔内积液超过500ml时,能叩出移动性浊音。腹水明显者往往腹壁静脉更显露。肝硬化腹水时,肠道细菌易进入腹腔而形成自发性腹膜炎,可表现为发热、寒颤、腹痛、腹部压病和反跳痛,但一般不明显,此时腹水性质介于漏出液和渗出液之间,腹水比重,蛋白质及精含量与漏出液相似,李凡他试验可呈阳性或弱阳性。一般认为腹水白细胞总数>0. 3X10^9/L、中性白细胞>25%,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自发性腹膜炎,细菌培养有助于确诊,但阳性率不高。④胸水:见于少数病例,多位于右侧,其次为单侧,少见于左侧,常为漏出液,多属血性,草黄色胸水少见。⑤继发感染:细菌感染常见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胆道感染、尿路感染、菌血症、败血症等,真菌感染常引起肠炎、肺炎、尿路感染,有时可

造成肝炎后肝硬化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造成肝炎后肝硬化的原因 导语:肝炎,已经让人们心里感到恐惧不安,肝炎后肝硬化无疑更加雪上加霜。可是肝炎已经治好了,为什么又会肝硬化呢?引起肝炎后肝硬化的原因到底 肝炎,已经让人们心里感到恐惧不安,肝炎后肝硬化无疑更加雪上加霜。可是肝炎已经治好了,为什么又会肝硬化呢?引起肝炎后肝硬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一定都特别想知道,以下几点大概是引起肝炎后肝硬化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肝炎后肝硬化吧。 肝炎后肝硬化(posthepatitic cirrhosis)指病毒性肝炎发展至后期形成肝硬化。现已知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等类型。近年研究认为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无慢性者,除急性重症外,不形成肝硬化。乙、丙型肝炎容易转成慢性即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 1974年Shikatu报道用免疫荧光方法可以显示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显微镜下含有HBsAg的细胞浆呈毛玻璃状,用地衣红(Orecein)染色法可将含HBsAg的肝细胞浆染成光亮的橘红色。经过多年保存的肝硬化标本,用此法也可显示出来含HBsAg的肝细胞,使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有了可靠的依据。乙肝病人10%~20%呈慢性经过,长期HBsAg阳性,肝功能间歇或持续异常。乙肝病毒在肝内持续复制可使淋巴细胞在肝内浸润,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使肝细胞变性、坏死,病变如反复持续发展,可在肝小叶内形成纤维隔、再生结节而形成肝硬化。68%的丙型肝炎呈慢性过程,30%的慢性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丁型肝炎可以和乙型肝炎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可以减慢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但常加剧病变的活动及加速肝硬化的发生。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恩替卡韦(ETV)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恩替卡韦(ETV)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中使用ETV(即恩替卡韦)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治疗的乙肝肝硬化病例中抽取56例处于失代偿期的患者,随机选出28例为ETV组,剩余28例为参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的综合治疗,ETV组附加使用ETV,比较两组恢复用时以及肝功能变化。结果:ETV 组的恢复用时范围为15—20天,统计值为(17.2±3.1)天,参照组的恢复用时范围为35—240天,统计值为(125.6±21.3)天,ETV组比参照组的恢复用时短(P <0.05),存在有效差异;ETV组比参照组的肝功能变化显著(P<0.05),存在有效差异。结论: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中使用ETV能够抑制恶化,逆转病情,恢复肝功能,避免病例因病死亡。 【关键词】ETV;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乙肝肝硬化疾病发展至晚期即表现出病症复发、病毒复制过程反复进行的失代偿期特点[1],由于患者肝病严重常引发其他多种并发症,难以治愈,因病死亡比例较高[2]。乙肝病毒复制是疾病发展及恶化的关键,因此治疗疾病的方法以抗病毒为主。ETV是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该药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显著,可通过阻断复制过程获得确切疗效[3],且存在低耐药性。本文在我院治疗的乙肝肝硬化病例中抽取56例处于失代偿期的患者,部分使用ETV,疗效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在我院治疗的乙肝肝硬化病例中抽取56例处于失代偿期的患者,治疗时间为2010年5月—2011年7月,HBsAg 的检查结果为阳性,病程超过4年(上限值10年),不存在其他肝炎病毒,HBV 检测DNA值超过104copy/ml,无严重肝昏迷症状。随机选出28例为ETV组,17例男,11例女,均龄(43.7±8.0)岁;剩余28例为参照组,15例男,13例女,均龄(44.0±8.3)岁。统计ETV组、参照组临床资料,(P>0.05)不存在有效差异。1.2 方法两组均给予基础的综合治疗,使用的药物为甘草酸铵、抗生素、利尿剂、白蛋白以及谷胱甘肽,ETV组附加使用ETV,每日用量为0.5mg,服药时应为空腹。比较两组恢复用时以及肝功能变化(TBIL、PT、ALB、ALT)。 1.3数据统计恢复用时以及肝功能指标均为标准差±均值形式,应用13.5版SPSS软件t检验,P<0.05为存在有效差异的标准。2 结果 2.1恢复用时比较ETV组的恢复用时范围为15—20天,统计值为(17.2± 3.1)天,参照组的恢复用时范围为35—240天,统计值为(125.6±21.3)天,ETV组比参照组的恢复用时短(P<0.05),存在有效差异。2.2肝功能变化比较ETV组比参照组的肝功能变化显著(P<0.05),存在有效差异,见表1。 表 1 肝功能变化比较3 讨论 我国肝硬化患者中大多数是因乙肝病毒致病的,疾病发展至晚期表现为失代偿期,逐渐恶化会发展为肝癌。患者在这一时期的肝病尤为严重,会引发其他多种并发症,死亡的几率也较高,治疗的主要手段为对症支持疗法。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实践均证实抗病毒疗法是治疗病症的重要措施[2]。ETV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抗病毒药,属于脱氧鸟苷中的一类[1],可通过阻断复制过程对乙肝病毒起到抑

乙肝患者如何才能预防肝硬化

乙肝患者如何才能预防肝硬化 全网发布:2011-06-23 22:17 发表者:于静4787人已访问 乙肝患者由于受乙肝病毒的影响,其肝硬化的可能比普通人要大的多。乙肝患者要预防肝硬化应该要做好以下内容: 1、首先要做的是长期的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是造成肝损伤肝纤维化的最根本原因,只有抗病毒治疗才能抑制病毒复制,从而降低病毒对肝脏的损害作用。有的人说了,我病毒虽然高,但是我肝功能正常,没有肝损伤就不用治疗了,这其实是不对的。绝大多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有肝损伤,都是需要治疗的。 2、其次是定期的详细的检测。定期检测可以明确自己的病情,慢性乙肝病程很长,定期的检测可以从很好的了解病情的发展状况,我们在给病人抗病时,都会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及治疗情况,如果有以前不同时期的检查报告,对诊断病情有很多的辅助作用。另外,我们知道,肝硬化的早期症状非常不明显,但是在B超检查中会与一定的显示,无论是对慢乙肝病情还是对肝硬化的预防,定期体检都是非常重要的。 3、最后是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对于有一些不好习惯的人来说可能有些困难,但是,生活习惯对预防肝硬化非常重要,为了我们的健康,必须要改掉一些坏习惯。首先是戒烟禁酒,酒对肝脏的危害很大,这点就不累述了。吸烟对人体免疫力有危害,而且不利于肝细胞的再生修复,都需要戒掉。另外饮食宜清淡,不要太油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还有要低钠饮食。 出现肝硬化如何治疗? 现在对于早期肝硬化如果治疗得到,是可以逆转的。用干细胞修复受损肝细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逆转肝硬化。一般如果发现的早,一个月就可以减轻症状,但是如果到了肝硬化晚期,那么就算是干细胞治疗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了,所以对于乙肝患者来说,如何预防肝硬化是十分重要的。 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目录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鉴别诊断 6治疗 7预防 1病因编辑结核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主要分为人、牛、鸟、鼠等型。对人有致病性者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少有感染。结核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可由菌群中先天耐药菌发展而形成,也可由于在人体中单独使用一种抗结核药而较快产生对该药的耐药性,即获得耐药菌。耐药菌可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影响疗效。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 摘要目的调查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本院40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学分析总结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结果400份调查问卷中共回收有效问卷398份。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所占比例分别为43.2%、36.4%、6.5%、5.3%、4.5%、3.0%、1.0%。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主要以血瘀质和阴虚质两种中医体质类型为主。 关键词乙肝后肝硬化;中医体质;调查分析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至终末期的一种病变结果,我国肝硬化患者主要为20~50岁的男性,城市中主要为50~80岁的男性。肝硬化的高病死率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我国的肝硬化主要以病毒性肝硬化为主,一旦患者发生肝硬化,失代偿率就会高达10%[1]。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均伴随家族肝硬化病史,中医研究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因素组合形成的一种形态结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因此,中医体制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很大关联[2]。本文从中医体质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院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调查,以期总结出乙肝后肝硬化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为乙肝后肝硬化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40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对其开展问卷调查,入选患者均为长期居住在本地区的汉族人,且至少居住10年以上。其中男256例,女144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48.69±7.33)岁。患者入选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与肝病学会于2000年9月联合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采用HBV标记物检测法获得患者病原学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病例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所致肝硬化,免疫及不明原因所致肝硬化。 1. 2 方法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中医体质分类调查表对400例患者展开问卷调查。详细记录患者相关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烟酒嗜好、家族史、中医辩证、西医诊断等。调查结束后需由调查者参与数据录入,并安排其他人员参与数据核实,重要指标录入后需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并进行逻辑和常识错误检查,检查无误后方可作为分析数据库资料。 1. 3 中医体质类型判断标准[3] 中医体质分类调查表每题满分为5分,计算原始分和转化分,原始分计算方法:原始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中医体质类型共有9种。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

这些慢乙肝患者易发生肝硬化,需要提高警惕

这些慢乙肝患者易发生肝硬化,需要提高警惕对于慢乙肝患者来说,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出现慢乙肝三部曲的后两部,肝硬化和肝癌。慢乙肝相关的肝癌多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关注和及时干预的是慢乙肝相关的肝硬化。 临床常常见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既没有腹水、巩膜黄染现象,又没有发生消化道不适;在去医院做影像学检查的时候发现已是肝硬化。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很多的肝硬化患者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意识障碍等并发症表现的时候已经是失代偿肝硬化,此时再接受治疗,虽然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一定的生存期,但因为干预太晚,已经错失了逆转肝硬化、大幅度延长生存期的良机;所以,及早发现肝硬化十分重要。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仅通过症状自行早期发现肝硬化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我们需要提醒广大患者,以下情况的慢乙肝患者,存在肝硬化的几率较高,需要及时接受治疗、密切随访、提高警惕: 1、经母婴传播途径感染乙肝病毒的慢乙肝患者(从小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年龄超过40 岁以上的患者(有很多国内外专家已经建议将筛查肝硬化的重点年龄提前到30 岁),因为感染病毒时间越长,所以肝硬化发生风险几率会越大。 2、长期生活习惯不健康,如饮酒、熬夜、吸烟等。 3、经常感觉精力不济,疲倦,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可解释的时候。 4、经常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时好时坏,而并没有可查出的胃肠道疾病。 5、40 岁以上仍然是大三阳的患者。 6、肥胖,或者中重度脂肪肝,伴有肝功能异常的乙肝患者。

7、直系亲属中有患有乙肝肝硬化或肝癌的乙肝携带者。 8、血小板、白细胞计数下降患者,或经常牙齿出血、鼻衄(流鼻血)的患者。 9、对于出现肝病面容(一般面色灰暗)、肝掌、蜘蛛痣,皮肤眼睛黄染、男性乳房发育、性欲明显减退、脐静脉显露、上消化道出血、腹水等的患者更应该提高警惕,发现此类特征应立即到相关科室详细检查。 对于存在上述高危情况的慢乙肝患者,不能只满足于常规的检查项目,比如仅检查乙肝两对半、HBV DNA、肝功能检查,再加个肝脏彩超了事,这些是不够的,必要时需要做肝硬度检查或肝穿刺活检明确肝硬化的诊断和肝硬化的程度,有时也需要加做胃镜检查明确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存在与否,必要时需要内镜下操作降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中医世家李亚磊院长提醒: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慢性乙肝患者需要一个长期、固定的医生进行诊疗和随访,这样才能让医生充分熟悉病情、制定合理的随访计划、个性化的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如果能在较早的阶段发现肝硬化,是完全有可能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逆转肝硬化,实现预期生存期接近健康人群这一目标的。

乙肝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乙肝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20T15:08:58.2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作者:叶苏民 [导读] 在临床中,肝硬化是较为常见的疾病,特征是肝组织呈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以及假小叶。 (新疆独山子人民医院感染科新疆克拉玛依 833699)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乙肝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此次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医院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3例)当做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与甲组,甲组患者为52例,乙组患者为51例。此次研究患者均常规护理,研究甲组加用优质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效果、复发情况进行总结。结果:乙组护理的总有效率小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出血复发率大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乙肝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优质护理效果确切,可明显控制出血情况,并且复发率低。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优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283-01 在临床中,肝硬化是较为常见的疾病,特征是肝组织呈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以及假小叶,其主要的引发原因就是乙肝。在肝硬化晚期患者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属于急重症,患者死亡率较高[1]。为了探讨和分析在乙肝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优质护理的效果,此次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医院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3例)当做分析的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此次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医院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3例)当做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与甲组,甲组患者为52例,乙组患者为51例。其中甲组男性29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在24~73岁之间,平均为(47.22±3.30)岁;乙组男性为29例,女性为22例;患者年龄在25~72岁之间,平均为(47.15±3.25)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P>0.05。 1.2 方法 此次研究患者均常规护理:患者平卧位,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0cm~15cm,而且头向一侧偏,避免误吸,患者均使用持续的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病房定期消毒、通风。研究甲组加用优质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监测,同时检测生命体征,掌握病情的变化,便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心理护理,要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认真、仔细的告知患者相关疾病知识与治疗方法,确保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以及护理。三腔二囊管护理,插管前,要对管道是否破损进行检查,在插管后,根据相关要求给予气囊充气,同时按时放气,每天放气两次(每12h进行1次,每次放气30min)。三腔二囊管压迫时间是3天~5天,在患者出血停止1天后,进行放气和拔管,同时给予患者15ml~20ml的石蜡(液状)。饮食护理,当患者出血或这疑似出血时,要立即禁食,只有患者彻底止血后,可使用流质食物,之后再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多食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以及刺激性小等食物,严格限制蛋白质以及纳的摄入量,避免诱发或者加重腹水、肝性脑病。确保大便通畅,减少血氨吸收,避免发生肝性脑病。口腔护理,每天对口腔、鼻腔清洗2次~3次,通过液状石蜡对患口唇、鼻腔进行湿润,查看口腔异味存在与否。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 1.4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无效:出血症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有效:出血症状基本上得到控制;显效:出血症状得到完全控制[2]。 1.5 统计学分析 选SPSS21.0软件对数据做出分析,率(%)表示护理效果和出血复发率,实施χ2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检验P值小于0.05。 2.结果 2.1 总结护理效果 在甲组的52例患者中,护理无效、有效、显效的例数分别为2例、21例、29例,其无效率、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3.85%、40.38%、55.77%,护理的总有效率是96.15%(50/52)。在乙组的51例患者中,护理无效、有效、显效的例数分别为8例、23例、20例,其无效率、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15.69%、45.10%、39.22%,护理的总有效率是84.31%(43/51)。乙组护理的总有效率小于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8,P=0.042)。 2.2 总结出血复发情况 在甲组的52例患者中,经护理后两个月的随访发现1例患者复发出血,其复发率是1.92%;在乙组的51例患者中,经护理后两个月的随访发现7例患者复发出血,其复发率是13.73%;乙组出血复发率大于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07,P=0.025)。 3.讨论 临床中,乙肝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比较危急,当出血量较大,且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优质护理的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时刻为患者着想,护理人员主动实施护理措施,提高服务质量[3]。同时,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调对患者心理、生活上的护理,注重细节,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同患者多沟通,积极改善护患间的关系,缓解消极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信心,最终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4]。有学者认为,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处理重点是尽早识别患者再出血和诱发因素,强化监护,给予合理饮食指导[5]。为了探讨和分析在乙肝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优质护理的效果,此次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医院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3例)当做分析的对象,此次研究的结果是:乙组护理的总有效率、出血复发率都劣于甲组,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在乙肝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优质护理效果确切,可明显控制出血情况,并且复发率低。【参考文献】

2016年最新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2016年版)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K74.100)伴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疾病编码。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二版)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欧洲营养指南》(临床营养2006,25(2)285-294)。 1.根据影像学诊断或肝组织病理学诊断,肝脏弹性扫描检查、肝功能生化学、凝血功能以及Child-Turcotte-Pugh评分等检查评估肝脏功能。影像学、生物化学或血液学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证据,或肝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不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2.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可伴或不伴HBV DNA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二版)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欧洲营养指南》(临床营养2006,25(2)285-294)。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评估肝硬化为代偿期(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按五期分类法评估肝硬化并发症情况,1期:无静脉曲张,无腹水;2期:有静脉曲张,无出血及腹水。 3.评估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 4.若HBVDNA阳性,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 5.中医中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K74)伴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的指征:乙肝肝硬化出现炎症活动(ATL 显著升高伴或不伴胆红素异常)。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