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布依族饮食文化

浅谈布依族饮食文化

摘要:民以食为天。因为自己是布依族,对布依族饮食有一定的了解,故而写这篇文章。布依族作为56个民族之一,在历史的进程中通过与各族的交流和不断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和习俗。而在特定的西南环境里,布依族的饮食文化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关键词:贵州布依族布依族饮食饮食文化

正文: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依族。布依族作为56个民族之一,在历史的进程中通过与各族的交流及不断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和习俗。而在特定的黔东南、黔西南环境里,形成了布依族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作为布依族的一员,虽没有居住在布依族自治州,从小也没有学习布依语。但就自身经历而言,从小便是在布依族的饮食习惯中长大的,下面我将一一陈述。

布依族聚居区属我国南方亚热带岩溶高原上,环境独特,自然条件复杂。属中、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基本特点是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布依族居住的河谷、坝子土地肥沃,气温及水利条件好。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㈠主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布依族很早就以经营水稻为主,这也就决定了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玉米、麦子、红薯、小米次之。民

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糯米因产量低,被视为珍品,平时极少使用,只有在逢年过节和婚丧时才把糯米加工制作成食品。春节的糍粑、“枕头粽”;“三月三”、“四月八”的五色花糯米饭;端午、“六月六”的三角粽;七月半的合叶粑等。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布依族普遍喜食糯食,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节日或婚丧宴客离不开糯食,有’无糯不过节’、’无糯不成礼’之说。”①(《布依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出版)就喜爱糯食这一点,我想我们家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爷爷奶奶都是布依族,从我记事起,逢年过节,爷爷奶奶都要准备好多糯的东西,比如用籈子蒸香喷喷的糯米饭、舂打糯米粑、磨糯米面、糯米粽,然后等着叔叔姑姑们回来享用,或者是有客人来了用来招待客人。我爸爸也是个很喜欢吃糯食的人,所以虽然我妈不是布依族,但每到过年过节,都会为我们父女几个做上很多糯食。此外,布依族地区也种植玉米,分黏、糯两种,黏玉米主要作主食,通常待成熟晾干后,碾成碎米状或粉末状,单独食用或与大米掺着食用。而糯玉米一种比较称赞的方法是做苞谷粑,将正在膨胀的玉米粒磨成糊状,连汁带粒捏成手掌大小的三角形或圆形,包在洗净的玉米叶子中蒸熟食用。这种吃法比较受欢迎,也是我们家最喜爱的一种吃糯玉米的方式。

㈡菜肴以酸食为主,颇有特色。布依族喜欢吃酸有酸汤、酸菜、酸辣椒、糟辣椒等,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名声比较大。盐酸最初叫坛酸,后改叫盐酸,是布依族久传不衰

的食品。其中以黔南独山最有名,在清代就是贡品。制作时是将青菜洗净切短,掺和糯米酒渣、辣椒末、大蒜、冰糖、盐等佐料拌匀,封盛在坛子中,腌制一段时间即可食用。

糟辣椒是布依族酸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也称“剁辣椒”。它即可单独作菜肴,也可作荤菜调味剂,是贵州名菜酸汤鱼中必不可少的配料之一。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为什么凯里酸汤鱼如此出名了?原因就在它的酸汤比较独特,口感也很好。说到糟辣椒的制作,记得每个暑假我都帮着妈妈弄,将成熟了的细红辣椒洗净、剁碎,然后加入盐、大蒜、生姜(均少量),再加入少量甜酒搅拌装坛密封。而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人受伤的就是剥蒜,每年帮妈妈剥蒜我的手指都要被辣上好几天。但是当半个多月后吃上自己做的糟辣椒,就会觉得很值得。

㈢狗肉食品。布依族喜好吃狗肉,贵客到来,或是“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一桌丰盛的狗肉宴是必不可少的。狗爪子的营养价值很高,人们称为“熊掌”,专门敬奉给长者或贵客。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三说:“仲家、、、待客以杀犬为敬。”在我们家就是小孩子不能和大人坐在一起吃,而且都是让客人吃好了才能吃。“花江狗肉”、都匀的“黄焖狗肉”、“盘江狗肉”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因为布依族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中有几个月的时间在水中劳作,狗肉不但滋补身体的佳肴,而且是祛除风湿的良药。另外,在冬至日这天吃狗肉,会起到暖身的作用。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为狗曾经救过其祖先)

㈣腌熏腊肉。腌熏腊肉是布依族人的特色美食,每年过年杀年猪时,家家户户都要腌制腊肉,腊肉的主要原料是猪肉,杀年猪时,把切成大块的猪肉配上适量的盐,八角粉、草果粉、香春籽粉、回香粉等拌匀在一起,并用力搓揉,腌上三五天拿出来。再一块块的用棕叶绑着挂在瓦房内用柏枝、香樟树、松树烧一堆火慢慢烘烤,但一般松树烘烤出来的腊肉味道不佳,所以一般很少用松树废枝干作为柴来熏烤腊肉。熏腊肉需要6—7天,所以这得浪费很多的柴薪,而通常这些柴薪需要提前准备,等把一大堆柴烧完也就意味着腊肉熏好了。每年我们家熏腊肉时,我们姐弟三便轮流职守,从早到晚,不断的往火堆里加柴薪,也不能离开熏烤腊肉的地方,避免火力过大而把腊肉都烧到,甚至烧掉房子。曾经这样的情况就出现在我们邻居家,因为没人当场看着火,所以导致在快要过年时发生了这样的惨剧。也因为如此,每年爸爸妈妈都一再强调不能疏忽,而为了不疏忽,我们在那几天眼睛都会被烟熏肿、、、

食用腊肉时用火焰先把肉皮烧黄,清洗干净后切成薄片,用开水煮一会儿捞出沥干待用,干辣椒切断、蒜叶切断、各取适量,先用少许油把干辣椒炸黄,再依次放入姜丝、肉片、快起锅时放入蒜叶,炒熟后即可食用。这道菜油而不腻,香辣可口。因为家教比较严,爸爸妈妈又都是厨师,我从小就被要求做这道菜,他们要求肉片不能太厚,用爸爸的话来说,“肉片的厚度直接决定了这道菜的质量”。所以这也练就我切了一手好菜。

㈤酒。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

家家户户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 便当酒) 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这种便当酒一般在十一月份酿,制作过程简单又方便,我们家每年都要酿上一坛。“布依族热情好客,待客之道,有肉必有酒。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游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中国布依族》周国炎编著,宁夏人民出版社、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一般来说,招待客人的酒都是自家酒坊里酿出来的,每到酿酒之日,房子周围都是酒味飘香。这是我深刻体会到的,我们家就是酿酒的,当香醇的白酒酿出来时,会把高度数的酒奉上以敬客人。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布依人敬酒都敬三大碗“便当酒”,人称“三巡酒”。客人每巡都得喝干一碗,若想逃,姑娘们就会不停地唱敬酒歌,情真意切,客人很难退却。酒不烈但情意浓,透着布依人好客的气息。布依寨待客,头天由主人家招待,次日起就由全寨轮番请宴,这种吃“百家饭”的习俗体现了布依人热情好客的传统。此外,刺梨酒的制作方法也比较有特色,在酿好的酒中加上刺梨,泡上一段时间,便成为刺梨酒,是绿色食品中的精品。每到夏天时,爷爷都会去野外摘好多的刺梨回来,经过一道道的工序(刮刺、切半、去粒、晒干),再泡上一壶刺梨酒。待刺梨酒成了后,他会叫上好几个老人一起品尝。这也说明了布依族“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的习俗。

布依族饮食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点:荟萃精华、用料独特、风味浓而不烈、造型美、自然美等。布依族饮食文化充分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饮食结构和对食品的加工制作工艺上。这在上文也已体现。

黔南州、黔西南州、安顺市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是布依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布依族饮食文化内含比较丰富的地区。而因为本人是贵阳地区的布依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布依族的很多传统文化也渐渐丢失,并不断被周围庞大的汉族群体所同化。就自身而言,全村就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布依族,虽有别具一格之貌,但对于与外界布依族的交流甚为不利,更担心有朝一日我们所独有的传统习俗会淹没在汉文化里,给后代留下的只是一个“传说”。

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及其开发

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及其开发 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布依族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受到居住地降水、地形、光热、土质等影响,形成了布依族地区特有的农作物。粮食作物以稻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为主,辅食以各种蔬菜和肉为主。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尤其喜爱野味、糯食、酸辣、酒等。本文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坡桑寨为例进行探析,围绕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进行阐述,并对坡桑寨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1、坡桑寨概况 坡桑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德卧镇东北部,距兴义市约37 km。坡桑寨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光热条件较好。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在400 m~1 400 m之间,常年平均气温在15 ℃左右,无霜期较长,土地肥沃,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坡桑寨地处山区偏远地带,与外界交流较少,保存了大量的布依族传统饮食习俗。这里居住着126户居民,其中,有117户布依族,9户汉族,是一个古老而典型的布依族村寨。 坡桑寨特殊的地理位置、温和的气候和充足的水热资源影响着其饮食文化的构成。坡桑寨农作物产量丰富,各类农作物的生产为坡桑寨创造特色传统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坡桑寨有各种各样的野食美味、色彩鲜艳的花色糯米饭、美味香醇的糖酒等。饮食

文化作为风俗文化习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坡桑寨布依族传统物质文化生活的有力体现。 2、坡桑寨布依族传统饮食文化特色 坡桑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饮食文化的产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坡桑寨布依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一套具有民族性质特色的饮食文化生活习俗,如独领风骚的野味文化、芳香四溢的糯食文化、回味无穷的酸辣文化、美味多滋的瓜薯文化、纯净透明的酒文化。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坡桑寨居民生活中一幅美丽图画,给布依族传统饮食特色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2.1 野味 野味是坡桑寨布依族饮食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长期食用的一类食物,它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笔者经过调查,坡桑寨布依族的野味食物主要分为肉食类和蔬菜类,肉食类有蛇、鸟、野鸡、兔、野猪、幼蝗、幼蜂、鱼、石蛙等,蔬菜类有折耳根、笋子、地瓜、蕨菜、竹叶、芹菜等。坡桑寨居民对野生类肉食十分热爱,无论是陆生的还是水生的,都有他们喜爱的食物。 坡桑寨居民在农闲时节,都会上山打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影响逐渐加剧,原始森林覆盖率渐渐缩小,野生动物越来越稀少。野生肉类大致可分为两类,即非季节性的和季节性的。非季节性的有兔子、蛇、鸟类、鱼和石蛙。季节性的有幼蝗和幼蜂。他们在获取这些野生类食物之后进行一系列加工,就成了美味可口的食物。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布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这些传统文化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1、花山节 花山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五日之间举行。花山节是布依族人民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节日。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花山上祭祀神灵,同时还会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非常热闹。 2、龙船节 龙船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日之间举行。龙船节是纪念古代抗击外敌的英雄伍子胥的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河流或湖泊上划龙船,同时还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 3、八月会 八月会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八月会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传统的婚嫁日。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还会在晚上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布依族的传统风俗

1、布依族的服饰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男女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男子一般穿着长袍和裤子,头戴斗笠或圆帽,腰间系着腰带;女子则穿着长衣和长裙,头戴花环或发饰,手戴银饰,脚穿布鞋或草鞋。布依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2、布依族的婚俗 布依族的婚俗有着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布依族的男女在婚前会进行长达一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以确保彼此的感情。在婚礼当天,新郎要先到新娘家中行礼,向新娘的父母表达敬意,并领取新娘。之后,新郎和新娘要到祖先的祠堂中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最后,新婚夫妇要在家中进行庆祝,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喜悦。 3、布依族的饮食 布依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薯类等为主,以糯米饭和酸菜为特色。布依族人民喜欢吃辣,因此辣椒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此外,布依族人民还喜欢喝酒,以米酒和白酒为主。 总之,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 米粉: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在贵州,糯米饭团还被侗族等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 个,闰年则13 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比如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杂粮食品,威宁荞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聪明的彝族人民却用苦荞制成了佳味食品荞酥。相传荞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给明太祖朱元璋献寿所创制的寿饼,每个重八斤多,饼面图案是九条飞龙围绕一个“寿”字,取“九龙捧寿”之义。朱元璋品尝后连声称赞:“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醉,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杀年猪后,迁取膘肥肉厚者,生切成片,有巴掌大小,然后置一大铁锅,盛清水烧煮至开,将切好的生肉片沿锅边放下,主客围坐,各人面前置一放盐和糊辣椒面的调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锅面,就算煮熟了,将肉片拌上盐和糊辣椒面即食用,主客相互劝酒劝肉,杂以戏谑嘻闹, 酒香肉肥,欢声笑语不绝。

布依族风俗习惯

布依族,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得民族节日与文化传统,她们大多聚居于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市自治区。作为贵州布依族得一员,我深刻了解布依族得许多文化与生活习 惯。生活在贵州得布依族群众有着许多得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日 以外,春节就就是布依族人民最浓重得节日。 这里我们说得就是传统得农村布依族人家怎样过年。一般得家庭会早早得开始筹备新年,大概会从腊月(农历得十二月份)开始,首先从一些食品得准备到对一些行为活动得禁忌都在准备得行列,而且这些禁忌得很有讲究?作为一名普通得布依族妇女,学会酿米酒就是必须 得。在方言里面米酒叫做’b iang 35 d an g jiu ”酿酒得原材料就就是布依人自己生产得农作物,一般包括:大米、苞谷、高粱(以大米为主)这样得米酒与普通白酒瞧上去没什么区别,但口感很好,醇香得味道让您垂涎。此外,在酿制过程中,如果有邻居来访,必须将新酿出 得米酒与邻居分享,为了讨个吉利,喝酒得人一般都会说您们家得今天烤得酒啊,出来了酒缸都装不完了”等诸如此类得话。同时酿酒得到得多少,也能寓意出这家人来年得家运、财运等方面就是否顺达,如果酿出得酒比预想中得多,来年家里就会顺顺利利得,老少平安等。 酿酒得时间与周期比较长,一般会放在最早来准备。接着就是做豆腐(在没有机械设备以 前,布依族都就是用传统得石磨来磨制,中间要用人工来推)所以她们习惯叫推豆腐或磨豆 腐。新鲜得酸汤豆腐作为年夜饭上得一道靓菜。但很大部分做出来得豆腐,都就是用盐腌制 而成得咸豆腐,与腊肉一起用烟熏,就成了干豆腐”可以保存大半年得时间,干豆腐食用也 很简单,只要用水煮熟,切片防止盘中,味道幽香可口。 在腊月中得时候,就开始各种小食品得制作。一般有饵块粑(年糕)、苞谷粑(原材料就是糯 玉米)、糍粑(糯米做成)与米粉。除了饵块粑与米粉就是送到附近得加工房去做成,糍粑与 苞谷粑都就是在家,用传统得手工做成。 辛勤得布依族人民,总会为春节得到来精心得准备很长时间,不为别得,仅仅作为一个庄稼 人对自己辛苦工作得一年得犒劳。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酿酒,有酒怎么能没有肉呢?作为依 靠土地生活得布依族,当然不会像城里人那样去买肉了,她们有自己饲养得猪,在新年到来 之前,宰杀以后作为庆祝新年得一种方式?杀个年猪几乎就是所有布依人家都会做得事情。 一般在腊月二十几开始,这其中还有一些禁忌,只能在单数得日子杀年猪(除了腊月二十三这天,因为灶神菩萨要回天上过年,杀生被认为就是犯冲与禁忌)?杀猪请邻居帮忙,也会请上 自己得亲朋好友来享用杀猪酒得美味,分享这一年收获得喜悦?猪肉除了留出一部分过年得时候吃,剩下得大部分都会用来调料腌制起来做腊肉,在柴火上熏上十多天,存放时间就很延 长。腊肉不仅做为馈赠朋友得礼品,在有亲友拜访得时候,煮上浓香得老腊肉,也成了布依

传统文化布依族花米饭教案

传统文化布依族花米饭教案 布依族素爱洁净,又得罗平青山秀水之灵气,是一个充满了风情魅力的民族。在饮食方面,布依人十分讲究清洁和美味,他们做的五色花饭,就独具特色。 五色米饭是布依人的特产,不但色彩鲜艳,而且味道悠远。色彩一般有红、紫、黑、白、黄几种,叫“五色花米饭”,有的只染红、黄、白三色,叫“三色花米饭”。 每年的秋后,布依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选出来,单独放好留待做花饭用。到次年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时,到山上或房前屋后挖回几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把这些植物的根、茎、花、叶分别捣碎,提取出红、黄、蓝三种色素,再用这三色调出黑、紫两色,做花饭的五种颜色就准备好了。 白色是米的本色,红、大红、紫三色是用一种叫作“姐妹饭叶”的植物的色汁来浸泡,颜色间的区别是叶浓度的差别;黄色是用一种叫作“黄米饭花”的植物花籽浸泡而成,黑色是用麦秆草类烧后用水浸泡,再滤其灰渣,取其色水浸泡而成;紫黑色是用枫香树的叶汁浸泡而成。 泡好的糯米分别装在五个小瓦盆中,将五种色汁分别掺进去搅拌,待色汁完全将糯米浸透后,就把五盆色米拿到小河边淘洗———小河的名字叫多依,多依河畔淘花米饭的布依少女是这条女儿河上最美的风景。淘好后的米才可以搅和在一起,放到甑子里蒸熟,最后倒入簸箕内晾干。这时五色花饭色彩缤纷,清香可口,可凉吃,也可蒸热再

吃。喜甜食的,就加上点蜂蜜,又香又甜。 做好的五色花饭如果在节日期间吃不完,还可以做成圆圆的小饭团,或让其自然晒干后收藏起来,日后慢慢吃。小饭团是要用油炸的,膨胀酢脆的花饭团不仅香脆,且外观好看,是最好的下酒菜。晒干的花饭,舀在碗里用开水泡软,即成花粥。如果在粥里再煮几个荷包蛋进去,这鸡蛋花米粥就是布依人待客的最好的食品了。

【解读】三台布依族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解读】三台布依族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三台布依族饮食文化进行调研并进行解读。通过 深入研究,我们将了解三台布依族的饮食特点、饮食文化背后的意 义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调研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三台布依族饮食文化,我们采用了以下调研方法: 1. 田野调查:我们深入当地,与三台布依族民众进行面对面的 访谈和观察,了解他们的饮食生活俗。 2. 文献研究: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论文,对三台 布依族饮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调研结果 1. 饮食特点

三台布依族的饮食以主食和副食为主。主食包括玉米、黍米、 稻米等,副食包括蔬菜、肉类和豆制品等。他们经常食用烟熏肉、 酸菜、酸辣粉等传统美食。此外,三台布依族还有丰富的野菜资源,如野山菜和茶树花。 2. 饮食文化背后的意义 饮食在三台布依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饮食不仅是满足 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社交、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三台布 依族的饮食文化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体现了他们与 土地、自然的紧密联系。食物选择和食用方式的差异也展示了不同 地域和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3. 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三台布依族的饮食文化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是布依族民众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 了他们独特的饮食传统。其次,饮食文化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亮点之

一,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最后,饮食文化也带动当地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结论 三台布依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体现了他们与土地和自然的紧密联系。它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更是社交、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同时,饮食文化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维系了他们的身份认同,还促进了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的解读,能够更好地传播和保护三台布依族的饮食文化。

浅谈布依族饮食文化

浅谈布依族饮食文化 摘要:民以食为天。因为自己是布依族,对布依族饮食有一定的了解,故而写这篇文章。布依族作为56个民族之一,在历史的进程中通过与各族的交流和不断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和习俗。而在特定的西南环境里,布依族的饮食文化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关键词:贵州布依族布依族饮食饮食文化 正文: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依族。布依族作为56个民族之一,在历史的进程中通过与各族的交流及不断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和习俗。而在特定的黔东南、黔西南环境里,形成了布依族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作为布依族的一员,虽没有居住在布依族自治州,从小也没有学习布依语。但就自身经历而言,从小便是在布依族的饮食习惯中长大的,下面我将一一陈述。 布依族聚居区属我国南方亚热带岩溶高原上,环境独特,自然条件复杂。属中、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基本特点是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布依族居住的河谷、坝子土地肥沃,气温及水利条件好。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㈠主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布依族很早就以经营水稻为主,这也就决定了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玉米、麦子、红薯、小米次之。民

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糯米因产量低,被视为珍品,平时极少使用,只有在逢年过节和婚丧时才把糯米加工制作成食品。春节的糍粑、“枕头粽”;“三月三”、“四月八”的五色花糯米饭;端午、“六月六”的三角粽;七月半的合叶粑等。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布依族普遍喜食糯食,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节日或婚丧宴客离不开糯食,有’无糯不过节’、’无糯不成礼’之说。”①(《布依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出版)就喜爱糯食这一点,我想我们家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爷爷奶奶都是布依族,从我记事起,逢年过节,爷爷奶奶都要准备好多糯的东西,比如用籈子蒸香喷喷的糯米饭、舂打糯米粑、磨糯米面、糯米粽,然后等着叔叔姑姑们回来享用,或者是有客人来了用来招待客人。我爸爸也是个很喜欢吃糯食的人,所以虽然我妈不是布依族,但每到过年过节,都会为我们父女几个做上很多糯食。此外,布依族地区也种植玉米,分黏、糯两种,黏玉米主要作主食,通常待成熟晾干后,碾成碎米状或粉末状,单独食用或与大米掺着食用。而糯玉米一种比较称赞的方法是做苞谷粑,将正在膨胀的玉米粒磨成糊状,连汁带粒捏成手掌大小的三角形或圆形,包在洗净的玉米叶子中蒸熟食用。这种吃法比较受欢迎,也是我们家最喜爱的一种吃糯玉米的方式。 ㈡菜肴以酸食为主,颇有特色。布依族喜欢吃酸有酸汤、酸菜、酸辣椒、糟辣椒等,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名声比较大。盐酸最初叫坛酸,后改叫盐酸,是布依族久传不衰

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布依族的人们在习俗上有着怎样的风俗的呢,在饮食上的食俗还有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又有着怎样的民俗,对此布依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别具情趣的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生息在安龙县境内,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因此,在布依族社会中,还保留着富有民族特色、积极健康的节日、风俗、曰惯。 尤其是其婚姻的缔结,更是别具情趣。 “浪哨”系布依语,即恋爱之意。 青年男女浪哨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建立感情,进而选择情投意合的伴侣。 这样的歌就叫“浪咱歌”有些地区又叫“万由”。 “万”即歌的意思,“由”是情人的意思。 因此,一般把“浪哨歌”和“万由”译为“情歌”。 浪哨歌有初识、试探、赞美、蜜恋、起誓、相念、送郎、苦情、逃婚等九类。 男女初次会面,就唱《初识》歌,如“初来唱歌脸皮薄,好比拉牛下陡坡,心跳就像雷打鼓,脸上犹如染红药。 双方认识后,就互相探明对方的情况,即唱《试探》歌:“出门就见映山红,花多叶少开得浓,心想伸手摘一朵,不知妹心同不同?” 互相摸底后,双方情投意合,就从心底发出赞美对方的《赞美》歌:“枝上的玫瑰,朵朵开得美,迎着五彩朝霞,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寨上的姑娘,赛过朵朵玫瑰,讲话像唱歌,唱起歌来惹得奇心醉。 经过互相赞美,双方的感情又深了一层,都沉浸在甜蜜的恋爱生活中,就唱起《蜜恋》歌:“我在灯下纺棉线,棉线老是断、莫去怪

线断,只怪自家心里烦、莫怪心头烦,只怪楼下月琴叮咚弹、背时月琴呀,声声把我唤。 为巩固忠贞的爱情,双方立下了金玉誓言,就唱《起誓》歌:“生不丢来死不丢,挖舵泥巴捏小牛,小牛放在田坎上,哪年吃草哪年丢。 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一般是在节日、赶场的日子进行,平时各自在家进行农事,若久不见面,就唱《相念》歌:“想念情妹呀,心神不定昏沉沉, 走路常常踩进水出里,在家常常碰板凳,错把小鸡当鸭唤,错把石磨当饭颧;像被箭射中的山鹰,周身瘫软没精神。 在浪哨活动中,多半是后生主动到姑娘寨上约会,分别时姑娘唱《送郎》歌:“送郎送到茅草湾,风吹茅草四匹翻,茅草翻来又翻去,犹如刀割妹心肝。 青年男女多由父母包办婚姻,往往使有情人不能结为良缘,被迫与陌生人成亲,受尽苦处就唱《苦情》歌:“园星的青菜没有长高,就被摘去煮吃了;林中的笋子没有成竹,就被砍去作船篙……” 青年男女在达不到婚姻自由时,即双双相约外逃,就唱《逃婚》歌:“快把干粮放进褡裢里,我们一起逃到远方去……只要我俩得做夫妻,纵然一死也甘心。 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有在家中进行的,即后生和姑娘们各分为一边,围着火塘,互相对唱,一边一首,“见子打子”,即景生情,随编随唱,不能“翻豆杆”(即不准重复),往往要唱通宵。 主人家不仅要供应充足的青钢柴火,还要供应夜宵,如二块粑、糯米饭等。 也有在寨边或路旁进行的,那是一对对青年男女对白或对唱,声音柔和,娓娓动听。 热恋中,要互赠“信物”。 后生送姑娘一条毛巾,姑娘送后生一双白毛底青布鞋,鞋底纳的是葵花路,毛底边上锁“狗牙绊”,非常精致,以显示姑娘的手艺。 在蜜恋到决心争取成夫妻时,就互相“丢聘”,即互送一两件自

布依族的饮食文化习俗

布依族的饮食文化习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布依族的农户家里,他们有哪些饮食文化呢?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布依族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布依族的饮食文化习俗 一、饭食 土家族人的饮食,多用铁鼎罐架在火坑里铁三脚架上煮熟,只包有红白喜事,人客众多的时候,才在灶房煮大锅饭,或用杉木甄子蒸饭。饭食品种很多,有大米饭、包谷饭、小米饭、或大米拦谷的“两合饭”,或大米加多种杂粮,俗有“三合”、“四合”之称。如大米、苞谷、绿豆拌合煮的“三合饭”,煮制得法,色、鲜、味俱佳,老少皆宜。土家族地区,多产红薯、洋芋(马铃薯),土家族人常吃大米和洋芋或大米、苞谷米和红薯煮饭,吃起来,既香又甜,别有风味。三伏天,土家族人喜食大米拦绿豆煮稀饭,色淡绿,浓而香,既能散热,又可清心。土家族人在过年时,将各种菜肴备办后,拌合糯米粉或糯小米,用甄子蒸“合饭”。春社时,将腊肉切成颗粒,与糯米、蒿草拌合,煮成“社饭”。 二、饮料 土家族山寨泉水较多,凡有住人的村寨和农业生产的地方以及要道旁,均有大小山泉井水。由于山泉比较清洁。杂物极少,且冬温夏凉,土家族人喜欢饮用。从而,使土家族山寨的人们养成了一种喝生水的习惯,山泉井水也就成了土家族人的主要饮用水。 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以山泉水为主要原料,制作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各种饮料。其中,除酒类以外,主要的有这样几种:一是茶水,即用土家族山寨制作的青茶叶冲开水喝,有些地方还有冷水(即生水)泡茶水的习惯,故有“冷水泡茶慢慢浓”的歌句;二是油茶汤,即将青茶叶拦苞谷籽或黄豆籽,加少许芝麻,用锅炒香熟,酌上油、盐、水,把水烧开之后再放些炒米,喝起来香、咸可口,是土家族人在春秋季节待客的上等饮料;三是甜酒冲凉水,味甜、清凉,是在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1、建筑风俗 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半楼房通常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2、饮食风俗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 3、服饰风俗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人多着长衫。20世纪70年代后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妇女服饰式样颇多,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仍保存布依族较古老的服饰。 4、家庭地位风俗 布依族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家长有支配家中经济和指挥成员的权力。男性长辈皆受尊敬,为人正直者更有威望。族中纠纷,自行调解,无须上诉官府。妇女的地位低于男子,寡妇可以继承财产,如再嫁则不能继承。一些地方有“兄终弟及”(俗称“填房”)的婚制。 5、丧葬风俗 布依族丧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垒坟。清代中叶后才逐渐垒坟、立碑。当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舅家和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的“布摩”(祭师)择定吉日,举办丧事。丧葬仪式繁简程度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

6、婚姻习俗 在布依族,婚姻习俗不尽相同,有父母包办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 拓展:布依族的分布地区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布依族的人口数为3576752人。 布依族顺风耳传情的传说 农历七月初至七月十五夜晚,是布依族男女青年用顺风耳传情的时间,他们在一首情歌中唱道:晚饭过后月亮明,寨前情妹与情郎,手拿顺风耳传情,相互对歌荡夜空。 顺风耳布依语称分达订它的制作与胡琴的琴筒相似,只不过它有两个听筒(也可作对话筒用),由一丝长约40米的棉线相接使用时,双方将听筒拉直,一方口朝筒口讲话或唱歌,另一方的听筒里就会发出比较微弱的声音但仔细听仍能听得清楚。 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小伙姑娘们就三五成群地提着顺风耳到寨前去对歌,表达爱慕之情。 关于顺风耳,在布依族中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相传良久以前,有个布依姑娘叫妹分,她出生时,因家境贫寒,全家靠卖唱维持生活所以,父母就把她取名叫妹分(布依语,即唱)。 妹分十八岁时,长得如花似玉,还有一副好嗓子,由于她容貌俏,歌声甜,几乎每天都有小伙子来找她浪哨(布依语,即谈情说爱)但她对每个小伙子都说:我父母不让我走远,到古历七月初至古历七月十五晚上,如果谁能制得一个听筒来和我对歌,我就和谁成亲但是,制得的听筒,必须与我相隔几十棵竹竿远。 妹分提的这一条件,很多小伙子都办不到,只好都垂头丧气地走了有两个小伙子却不罢休这两个小伙子一个叫达云,一个叫达订。

布依族人的饮食

布依族人的饮食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次之。特别喜食糯食,逢年过节和招待亲友,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粑相送。在节日里还喜欢食用数种花冉和树叶染制的各种“糯饭”。糯食还有糍粑、圆糖粑、搭连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副食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蔬菜加工制品有著名的“独山盐酸”、“酸辣椒”等。肉类加工有熏腌腊肉和香肠;喜食狗肉,“花江狗肉”加工独特,味道鲜美,享有盛名。豆类加工主要有豆豉、豆腐、血豆腐等。辣椒、酸菜、酸汤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味道独特的黔南独山盐酸菜,在清代就是贡品。制作时用糯米酒渣、辣椒末、大蒜、冰糖等作为作料。其色泽金黄,菜体清亮,酸辣甜咸各味具备,如今不仅畅销中国国内,还远销新加坡、日本、美国和马来西亚等地。布依族自制的糯米甜酒和大米烧酒,户户皆然。还有糯米烧窖酒、菸仁米酒、蔗糖酒等,亦很有特色。有的米酒用野生刺黎果搀和酿造,营养丰富,每当家有贵宾方才拿出。刺黎酒酿造技术,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已发展成大宗商品,畅销全国。 茶 布依族地区盛产名茶,都匀毛尖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优等奖。在布依族人制作的茶叶中,味道别具一格的是姑娘茶。此茶在清明节前由姑娘采回茶尖嫩叶,炒热后保持一定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片叠成圆锥体,晒干后经过处理,就制成了姑娘茶。此茶形状优美、品质精良,是茶中精品,只赠亲友或情人。 活血 布依族食品。宰猪时,先用适量的食盐放火盆里,然后接猪鲜血于盆中,立即搅动,使血凝固。再把葱花等作料放入烧好的杂碎肉末汤内,待肉末场温度降到10度左右,掺入少量求凝固的鲜血一起倒入盆内,再搅几转,肉汤和血液凝为一体,即成“活血”。“活血”味美可口,是布依族待客的食品之一。

布依族酒文化 布依族的米酒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布依族酒文化布依族的米酒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布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一个民族。在布依族中,酒是招待宾客必不可少的东西。每到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相互串门的时候,总免不了用酒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欢迎与祝福。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布依族文化吧!一、布依族米酒的历史沿革中国酿造酒的历史悠久,夏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民间酿造酒的行业,从以下传说得到证实。一是杜康酿酒。传说认为酿酒始于夏朝时代的杜康,《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二是酿酒始于黄帝时期。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三是酒与天地同时。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以上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布依族善于学习汉文化,据《布依族百年实录》记载:早在远古时候,居住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先民族就向汉族学习酿造酒的技艺,就会上山采来百草根做成酒曲,利用天然的泉水用米酿成米酒用来驱风祛寒、避邪除疫,庆祝丰收。二、布依族米酒文化内涵(一)布依族米酒酿造的传统工艺1、酒曲(土酒药)制作。(1)原料配方:分母料和子料两类。母料:将小麦麸(也可用高粱、红稗)、巴地香、巴岩香、辣椒、胡椒、血藤、山药、芭蕉、丝麻、对脚连、饭豆、黄豆等十二

味植物分别晒干,碾碎成粉末待用。子料:将在山野间采集的野山菊、金钢果、四块瓦、五加皮、千斤拔、牛藤、葛根藤、香樟果、野甜果、黄泡杆等十二味植物按比例兑水,熬制成汤状。(2)酒曲(土酒药)加工。一是原料配方,取适当母料与子料搭配,搅拌均匀,然后揉成鸡蛋大小的球状小面团。通常,母料中巴地香、巴岩香、麦麸用量按1:2:10的比例参与使用。二是培养曲霉菌。在一个箩筐内围先铺上一层稻草,再铺一层凤尾草。然后将揉成的一个个小面团放入其中,铺盖上凤尾草和稻草,并置于吊脚楼上阴凉处,待发酵21-49天后,白色酒曲霉菌等微生物大量有效繁殖,发出酒香味即成。三是晾晒,将一个个生长有白色曲霉菌的小面团取出,晾晒干,即为布依九月九的酒酿造所需的酒曲(土酒药)。一般情况下,酒曲的保质期为五年,前三年药效最好,出酒率高。(3)酿造工艺,包含选料浸泡、蒸煮摊凉、入曲培菌、封装发酵、蒸馏窖藏等五道传统工序。一是选料浸泡。主要选用当地种植的糯米做原料,也可以选用其它各种优质大米做原料。将大米用清水淘净,浸泡约3-4小时。二是蒸煮摊凉。将浸泡后的大米沥干,放入甑子中加热蒸熟,然后把蒸熟的大米铺撒在大簸箕里,捣散凉至冷却。三是入药培菌。将酒曲与酒料按1:50的比例,适当加点水润湿搅拌均匀。然后将其盛入一个内铺凤尾草的箩筐内,包裹捂实,再将箩筐置于大锅容器之上,约半月后,有酒酿从箩筐中渗出流入大锅容器内,并散发出浓浓的醇香酒味为最佳状态。四是封装发酵。将培箘好的酒料和渗出的酒酿,移装到大酒坛陶罐或窖池里密封发酵,最短四个月,有的密封长达两年之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一些地区。布依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以下是布依族文化的概况。 1.历史与起源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滇池地区。布依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经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2.语言与文字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布依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多采用汉字和拉丁字母进行书写。 3.宗教信仰 布依族信仰多样,主要有原始宗教、萨满教、道教、佛教等。其中,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以自然神研究和崇拜为核心的,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山川和土地。 4.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 布依族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农业为生。他们往往居住在山区,有独特的田野、山林和房屋布局。布依族的社会结构以大家庭为单位,有父系血缘的血缘关系,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连续性。 5.艺术与手工艺

布依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发展相对较为发达,包括织布、染色、木雕和银饰等。布依族的织布技艺独特,他们使用土家族传统的蓝色染料,制作出色彩鲜艳且富有纹饰的布料。 6.服饰与饮食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多采用手工染色和手工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布依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同时也有大量的野菜和山珍作为辅助食物。 7.舞蹈与音乐 布依族的舞蹈和音乐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舞蹈多以群舞形式表演,舞姿优美、动作矫健。布依族的音乐多采用笛子、板胡等乐器演奏,曲调优美婉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8.节日与庆典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是苗族的龙船节和赛龙舟活动。这是布依族社区居民家族之间相互赠礼、商谈婚嫁等重大事宜的时机,亦有舞蹈、歌曲、竞赛等形式的庆典活动。 总之,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宗教、社会结构、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布依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布依族风俗小论

基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以布依族为例 摘要:布依族,作为国内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份。布依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在文献记载中布依族在秦、汉时期农业生产就已经有所发展,其主要种植为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千百年来,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布依族;文化;经济;风俗习惯。 1.起源 布依族很早就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人的骆越一支。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骆越人属牂牁国的臣民,今桂西北和黔西南即古骆越地。布依族至今仍保存古骆越人的许多生活*俗和文化特征。今县境南盘江河谷和平乐、北乡、花障、鲁沟、龙广、木咱等地的布依族聚居区,仍沿袭古骆越人居住的 ‘干栏”式建筑,即今所称“吊脚楼”及其演变的“地楼”、“半边楼”。布依族贵铜鼓,也是古骆越人的文化特征。布依语同骆越语相近,据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载:骆越人称母亲为“米囊”,布依语称母亲为“乜”;骆越人称岳母为,布依语称为。许多布依村寨或附近的山坡、田地名称,均以古骆越语的委、平、洛、坝、纳、浪、板、巧、岜、冗、者、央、内、打等语音为词头命名。 在布依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历史上形成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战争、移民、贸易、避难等。据史志记载,自春秋战国以来,县境有十余次规模较大的移民,其中,北宋迄清末移民最多。明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清乾隆、嘉庆年间招民垦种,咸同之后开通商路等,江南、湖广及四川等地迁来居民不少。这些移民中,有一些与当地土着通婚,而后成为布依族。 2.社会经济 产力的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也在秦汉封建势力的渗入下逐步确立。长此以往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一直统治着布依族地区,大约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布依族的社会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农具中锄头的重量和长度都普遍增加了,锄口也由过去的贴钢改进为夹钢。从前用棍棒脱粒,这时学会了使用挞斗打谷,效率大大提高。罗甸、安龙和平塘等地还秦、汉时期,布依族地区的设计生产力就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已经相当发达,但相比较于中原地区稍有落后。伴随着秦汉封建势力的渗入,也逐步的带动了布依族社会生使用了水碾。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随之产生了地主经济。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剥削越来越加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开始侵入黔南,促成了布依族地区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以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布依族人民更加陷入苦难的深渊。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在帝国主义、封建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