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布依族的人们在习俗上有着怎样的风俗的呢,在饮食上的食俗还有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又有着怎样的民俗,对此布依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别具情趣的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生息在安龙县境内,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因此,在布依族社会中,还保留着富有民族特色、积极健康的节日、风俗、曰惯。

尤其是其婚姻的缔结,更是别具情趣。

“浪哨”系布依语,即恋爱之意。

青年男女浪哨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建立感情,进而选择情投意合的伴侣。

这样的歌就叫“浪咱歌”有些地区又叫“万由”。

“万”即歌的意思,“由”是情人的意思。

因此,一般把“浪哨歌”和“万由”译为“情歌”。

浪哨歌有初识、试探、赞美、蜜恋、起誓、相念、送郎、苦情、逃婚等九类。

男女初次会面,就唱《初识》歌,如“初来唱歌脸皮薄,好比拉牛下陡坡,心跳就像雷打鼓,脸上犹如染红药。

双方认识后,就互相探明对方的情况,即唱《试探》歌:“出门就见映山红,花多叶少开得浓,心想伸手摘一朵,不知妹心同不同?”

互相摸底后,双方情投意合,就从心底发出赞美对方的《赞美》歌:“枝上的玫瑰,朵朵开得美,迎着五彩朝霞,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寨上的姑娘,赛过朵朵玫瑰,讲话像唱歌,唱起歌来惹得奇心醉。

经过互相赞美,双方的感情又深了一层,都沉浸在甜蜜的恋爱生活中,就唱起《蜜恋》歌:“我在灯下纺棉线,棉线老是断、莫去怪

线断,只怪自家心里烦、莫怪心头烦,只怪楼下月琴叮咚弹、背时月琴呀,声声把我唤。

为巩固忠贞的爱情,双方立下了金玉誓言,就唱《起誓》歌:“生不丢来死不丢,挖舵泥巴捏小牛,小牛放在田坎上,哪年吃草哪年丢。

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一般是在节日、赶场的日子进行,平时各自在家进行农事,若久不见面,就唱《相念》歌:“想念情妹呀,心神不定昏沉沉,

走路常常踩进水出里,在家常常碰板凳,错把小鸡当鸭唤,错把石磨当饭颧;像被箭射中的山鹰,周身瘫软没精神。

在浪哨活动中,多半是后生主动到姑娘寨上约会,分别时姑娘唱《送郎》歌:“送郎送到茅草湾,风吹茅草四匹翻,茅草翻来又翻去,犹如刀割妹心肝。

青年男女多由父母包办婚姻,往往使有情人不能结为良缘,被迫与陌生人成亲,受尽苦处就唱《苦情》歌:“园星的青菜没有长高,就被摘去煮吃了;林中的笋子没有成竹,就被砍去作船篙……”

青年男女在达不到婚姻自由时,即双双相约外逃,就唱《逃婚》歌:“快把干粮放进褡裢里,我们一起逃到远方去……只要我俩得做夫妻,纵然一死也甘心。

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有在家中进行的,即后生和姑娘们各分为一边,围着火塘,互相对唱,一边一首,“见子打子”,即景生情,随编随唱,不能“翻豆杆”(即不准重复),往往要唱通宵。

主人家不仅要供应充足的青钢柴火,还要供应夜宵,如二块粑、糯米饭等。

也有在寨边或路旁进行的,那是一对对青年男女对白或对唱,声音柔和,娓娓动听。

热恋中,要互赠“信物”。

后生送姑娘一条毛巾,姑娘送后生一双白毛底青布鞋,鞋底纳的是葵花路,毛底边上锁“狗牙绊”,非常精致,以显示姑娘的手艺。

在蜜恋到决心争取成夫妻时,就互相“丢聘”,即互送一两件自

己穿过一次的衣服作把凭,不准谁反悔,若双方父母同意,男方即可请媒到女家说亲;要是父母阻拦,就双双逃婚他乡。

在浪哨中,男女青年往往用木叶声来约会和传递情思,也有的用姊妹萧,有的用月琴。

因此,木叶、姊妹萧、月琴,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乐器和媒介。

在一群后生和一群姑娘初次见面时,双方各选派一个代表到一旁去“协商”,安排男方的谁与女方的谁作一对浪哨情侣的事宜。

代表安排妥后,就一双双约到一旁去浪哨。

情投意合的,今后长久浪哨,不再用代表安排;不合心意的,双方只摆上几句闲白,唱几首一般的歌就各自散了,今后也不再约会。

浪哨过程中,还有甩糠包的习俗,姑娘们“用衫巾编为小圆球如瓜,谓之花球,视所欢者掷之”。

就是女方拿着五颜六色的糠包(有的又叫花包),站在一排,向站在对面10公尺远近的后生们甩去。

哪个后生接到姑娘甩来的糠包,就和她结成一对浪哨伴侣。

有些早就有心的男女,女方甩糠包时,就有意地专甩给她所喜爱的那个男子。

浪哨,既是布依族青年男女选择伴侣的一种社交形式,也是他们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

它与汉族同胞的恋爱既相似又不相同。

布依族青年男女过去只有浪哨自由,却没有婚姻自由,婚姻由父母作主。

所谓作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对双方男女都看中了,不管年轻人同不同意,男家就请媒到女家提亲。

这是纯粹的作主。

一种是青年男女双方通过浪哨互相建立感情以后,后生就要求父母请媒到女家提亲,这是半自由或半作主。

男家请媒到女家提亲,必须是两个媒人,两男两女均可,这就是所谓的“双媒”。

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带3-5斤蔗糖。

女家父母明知媒人来提亲,却故意说道:“今天不晓得刮的是哪样仙风哟?把你们吹到我家来了。

是过路呢,还是来串寨?”媒人回答:“你家有枝桔子花(有讲桃花、李花、梨花的),经得风,熬得而。

某家请我们来向你老人家讨这枝桔花去栽在他家园里,让花开得更香,结出甜果。

问答以后,女家就招待媒人酒饭。

若女家父母喜欢这门亲事,在媒人临走时就说:“我家这枝桔秧还嫩,等多培植几天再说吧。

这是暗示媒人过几天再来。

若女家父母讲:“等多培植几个月再说吧。

那就是暗示媒人过几个月再来。

媒人带来的这几斤蔗糖,不能轻易动用,要等媒人三回五转地来求亲以后,女家才把糖分给家族中的人吃。

这就叫“吃走路糖”,这门亲事算打开了大门。

为什么“走路糖”要如此三回五转呢?因为往返求亲的次数越多,越显示自己的女儿金贵。

女家吃了男家第一次提亲的“走路糖”后,隔两三个月男家就托原煤带“好糖”到女家迸一步“订约”。

这次带的“好糖”是3-5斤点心,1壶酒,3-5斤猪肉。

同时要看女家有几家亲族,还得另带几包蔗糖(每包2斤)给所有亲族每家一包。

在这以前,女家虽然吃了“走路糖”,若发现男家或男方有不合意处,可以反悔,取消这门亲事,但不需诉讼官司,只是男家媒人带“好糖”来到时说:“亲家,我们是水打烂木材,去了又转来。

你家这枝桔花我们扳定啦。

之后,女方父母就说:“我家这枝嫩桔秧不能扳喽,因他家水土不合栽不成。

这样,媒人不再说什么,吃完饭,把“好糖”如数带回男家交割了事。

同样,男家若发现女家或女方有什么不如意处,就托原煤到女家说:“你家桔花大金贵,他家土瘦不敢扳去栽了。

这样就算自动解除了婚约。

当然,上述这种情况是极个别的。

若双方都无异议,女家就收下男家媒人带来的“好糖”,并办酒席请族中人来陪媒人吃饭。

席间,媒人祝福道:“喝了订亲酒,主家年年有;吃了双喜肉,主家万年福。

主家立即又斟上一碗酒,边递给媒人边说:“再敬一碗酒,这条大路你们修。

讲完,又夹起两片肉说:“再敬两片肉,这座红桥你们筑。

如是互相祝福,给酒席增添不少乐趣。

媒人回程时,女方要送男方一双葵花路白毛底的青布鞋作还礼。

吃了“好糖”,这门亲事就算打开了第二道门。

“吃鸡酒”吃了“好糖”以后,隔半年或一年,男家准备接媳妇过门以前,要请族中4-6个中年男子带两捆蔗糖(每捆20斤左右);1只大公鸡;1坛米酒;8-9斤猪肉;糯米粑若干包(送女家亲族一家一包,每包10个,每个有碗口大小);

“礼金”若干元,作女家备办陪嫁的铺笼帐盖、衣着和家具之费;“礼猪”若干元,给女家买小猪喂,待完婚时杀猪办酒席;背带钱若干元,作为以后媳妇生孩子时,娘家缝1-2条背带(背扇)送去吃月米酒的费用;针线钱若干元,给女方做嫁妆时买钢针丝线的用费。

以及香、烛、爆竹等,前往女家“吃鸡酒”(汉族叫“烧香”)。

代表男方家来“吃鸡酒”的这4-6人中有1个是“带队”人。

到了女家,带队人指着鸡和酒说:“我们在半路上提到一只小斑鸠,瘦得很,实在不成敬意,请亲家收下吧!我们还在山脚凉水井里背来一坛清水,拿给亲家解口渴。

女家接过礼物也说:“多谢你们带来了凤凰,大家都吉祥;多谢你们带来了仙家酒,一开坛口香满寨子头。

接着,女家就将男家带来的酒肉办席请亲族中的人吃。

这天,女方的舅家一定要到场,吃饭时要坐上席,受用鸡头,以示得到尊重。

带队人在敬鸡头时说道:“有勇爷家的谷子,才剥出这颗好白米(指姑娘),舅爷的功劳大,这个凤头该敬你。

在酒席吃到一午时,带队人就将“礼金”、“礼猪”、背带钱、针线钱等项当众点交女家,并谦逊地说:“这是一点点杂草,是拿来裹鱼的(意即送的礼金少,以后女家陪嫁多),实在害羞锣。

女家也谦虚地说:“亲家家太花费了,拿这么多礼信来,可买山,可买海,只怕二天我们陪嫁不好,莫要见笑呀。

在吃“鸡酒”的同时,男方要把择定完婚的吉日事先用红纸写好,名日“期单”,由带队人在酒席上当众交给女家(也有个别是在吃了鸡酒以后三个月或半年才送期单的),以便女家早作准备。

从“吃鸡酒”到完婚的.时间距离,一般在10个月以上,有的是1一2年。

接了期单以后,女家要用红纸写下该女子的年庚八字,加上1包盐,l两茶叶,1升米,1碗黄豆,名曰:“盐茶米豆”,一起交给带队人带回男家。

这“盐茶米豆”是取“永远相爱,朴实纯贞,荣华富贵,勤劳发家”之意。

吃完“鸡酒”,男方代表回程时,女方要把自己编织的两丈土布,和自己精心制作的1-2双葵花路白毛底青布鞋,交由代表送给男方,以作还礼。

有的丈母娘还将自己的“私房”银圆1~2枚交男方代表送给女婿,以示对女婿的疼爱。

吃了“鸡酒”以后,就算打开了最后一道大门,这门亲事才算完全成功,只等把媳妇接过门了。

“迎亲”从接到期单时起,将要结婚的女子就很少参加做活,大部分时间在家纺纱织布,挑花绣朵,备办嫁妆。

父母也得同时备办家具、铺笼帐盖和衣物。

做家具和裁剪均要择吉日,才能动斧下剪。

动斧下剪那天(不是同一天),全寨均不得推磨舂碓,以免把当事人家的福禧“推丢”、“舂跑”。

婚期到了,成亲的头一天,男家要请两个能说会道又会办事的中年男子,名日“押礼”,和两个未婚女子,名曰“莎署”(布依语,即“女接亲”),

布依族“三月三”_节日习俗

布依族“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社神和给自己祖先扫墓为主要形式,前后持续时间达三十天之久。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枫香文化的内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饭来祭祀社神和先祖,通过“扫墓挂青”来感恩自然、祖先和社会,体现民族的团结友爱的精神。 布依族三月三的核心文化价值是祭祀和感恩。该民俗是布依族传统生活中集中又充分的体现,从中可以发现布依族的价值观、文化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1习俗介绍 XX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贵州省贞丰县申报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选,列入民俗项目。 2习俗内容 祭祀社神:“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组织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传承人),活动一开始,先将牛或猪宰杀,这时各家各户就将预先备好的钱纸多的十几张,少则五六张拿去沾上牛的鲜血,预备以后拿去挂在田中或地头,说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辖,野鬼不敢侵占,病虫诸灾不敢入侵,保证粮食丰收。人们点燃香火和红烛,石桌上摆着祭品(非有花米饭不可),寨老站于山庙前台阶上高喊:“敬祭开始!”台下的村民成阶梯状面对社神,神色凝重,气氛肃穆,山林寂然无声。在寨老的带领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读神灵的告诫和村规民约,并征询大家的意见。异议统一后,每人在庙前跪下承诺不践约、遵村规,否则将受到山神的惩罚。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祭祀民族英雄:有祭祀传说中的民族英雄,有古代的英雄如王囊仙、贺连级等人。 扫寨:由摩公组织队伍把每个农户家的魔鬼妖邪扫出家里,把寨

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布依族的人们在习俗上有着怎样的风俗的呢,在饮食上的食俗还有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又有着怎样的民俗,对此布依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别具情趣的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生息在安龙县境内,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因此,在布依族社会中,还保留着富有民族特色、积极健康的节日、风俗、曰惯。 尤其是其婚姻的缔结,更是别具情趣。 “浪哨”系布依语,即恋爱之意。 青年男女浪哨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建立感情,进而选择情投意合的伴侣。 这样的歌就叫“浪咱歌”有些地区又叫“万由”。 “万”即歌的意思,“由”是情人的意思。 因此,一般把“浪哨歌”和“万由”译为“情歌”。 浪哨歌有初识、试探、赞美、蜜恋、起誓、相念、送郎、苦情、逃婚等九类。 男女初次会面,就唱《初识》歌,如“初来唱歌脸皮薄,好比拉牛下陡坡,心跳就像雷打鼓,脸上犹如染红药。 双方认识后,就互相探明对方的情况,即唱《试探》歌:“出门就见映山红,花多叶少开得浓,心想伸手摘一朵,不知妹心同不同?” 互相摸底后,双方情投意合,就从心底发出赞美对方的《赞美》歌:“枝上的玫瑰,朵朵开得美,迎着五彩朝霞,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寨上的姑娘,赛过朵朵玫瑰,讲话像唱歌,唱起歌来惹得奇心醉。 经过互相赞美,双方的感情又深了一层,都沉浸在甜蜜的恋爱生活中,就唱起《蜜恋》歌:“我在灯下纺棉线,棉线老是断、莫去怪

线断,只怪自家心里烦、莫怪心头烦,只怪楼下月琴叮咚弹、背时月琴呀,声声把我唤。 为巩固忠贞的爱情,双方立下了金玉誓言,就唱《起誓》歌:“生不丢来死不丢,挖舵泥巴捏小牛,小牛放在田坎上,哪年吃草哪年丢。 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一般是在节日、赶场的日子进行,平时各自在家进行农事,若久不见面,就唱《相念》歌:“想念情妹呀,心神不定昏沉沉, 走路常常踩进水出里,在家常常碰板凳,错把小鸡当鸭唤,错把石磨当饭颧;像被箭射中的山鹰,周身瘫软没精神。 在浪哨活动中,多半是后生主动到姑娘寨上约会,分别时姑娘唱《送郎》歌:“送郎送到茅草湾,风吹茅草四匹翻,茅草翻来又翻去,犹如刀割妹心肝。 青年男女多由父母包办婚姻,往往使有情人不能结为良缘,被迫与陌生人成亲,受尽苦处就唱《苦情》歌:“园星的青菜没有长高,就被摘去煮吃了;林中的笋子没有成竹,就被砍去作船篙……” 青年男女在达不到婚姻自由时,即双双相约外逃,就唱《逃婚》歌:“快把干粮放进褡裢里,我们一起逃到远方去……只要我俩得做夫妻,纵然一死也甘心。 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有在家中进行的,即后生和姑娘们各分为一边,围着火塘,互相对唱,一边一首,“见子打子”,即景生情,随编随唱,不能“翻豆杆”(即不准重复),往往要唱通宵。 主人家不仅要供应充足的青钢柴火,还要供应夜宵,如二块粑、糯米饭等。 也有在寨边或路旁进行的,那是一对对青年男女对白或对唱,声音柔和,娓娓动听。 热恋中,要互赠“信物”。 后生送姑娘一条毛巾,姑娘送后生一双白毛底青布鞋,鞋底纳的是葵花路,毛底边上锁“狗牙绊”,非常精致,以显示姑娘的手艺。 在蜜恋到决心争取成夫妻时,就互相“丢聘”,即互送一两件自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1、建筑风俗 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半楼房通常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2、饮食风俗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 3、服饰风俗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人多着长衫。20世纪70年代后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妇女服饰式样颇多,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仍保存布依族较古老的服饰。 4、家庭地位风俗 布依族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家长有支配家中经济和指挥成员的权力。男性长辈皆受尊敬,为人正直者更有威望。族中纠纷,自行调解,无须上诉官府。妇女的地位低于男子,寡妇可以继承财产,如再嫁则不能继承。一些地方有“兄终弟及”(俗称“填房”)的婚制。 5、丧葬风俗 布依族丧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垒坟。清代中叶后才逐渐垒坟、立碑。当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舅家和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的“布摩”(祭师)择定吉日,举办丧事。丧葬仪式繁简程度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

6、婚姻习俗 在布依族,婚姻习俗不尽相同,有父母包办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 拓展:布依族的分布地区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布依族的人口数为3576752人。 布依族顺风耳传情的传说 农历七月初至七月十五夜晚,是布依族男女青年用顺风耳传情的时间,他们在一首情歌中唱道:晚饭过后月亮明,寨前情妹与情郎,手拿顺风耳传情,相互对歌荡夜空。 顺风耳布依语称分达订它的制作与胡琴的琴筒相似,只不过它有两个听筒(也可作对话筒用),由一丝长约40米的棉线相接使用时,双方将听筒拉直,一方口朝筒口讲话或唱歌,另一方的听筒里就会发出比较微弱的声音但仔细听仍能听得清楚。 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小伙姑娘们就三五成群地提着顺风耳到寨前去对歌,表达爱慕之情。 关于顺风耳,在布依族中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相传良久以前,有个布依姑娘叫妹分,她出生时,因家境贫寒,全家靠卖唱维持生活所以,父母就把她取名叫妹分(布依语,即唱)。 妹分十八岁时,长得如花似玉,还有一副好嗓子,由于她容貌俏,歌声甜,几乎每天都有小伙子来找她浪哨(布依语,即谈情说爱)但她对每个小伙子都说:我父母不让我走远,到古历七月初至古历七月十五晚上,如果谁能制得一个听筒来和我对歌,我就和谁成亲但是,制得的听筒,必须与我相隔几十棵竹竿远。 妹分提的这一条件,很多小伙子都办不到,只好都垂头丧气地走了有两个小伙子却不罢休这两个小伙子一个叫达云,一个叫达订。

布依族春节的风俗

布依族春节的风俗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他们生活在贵州省的黔东南地区。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布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因此有很多的风俗和习惯与之相关。 以下是布依族春节的主要风俗: 1. 除夕夜守岁 布依族人民通常在除夕夜守岁,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邪灵的侵扰和减少家庭中的疾病。在守岁的过程中,他们会拜祭祖先和神灵,并放鞭炮、温馨聊天,这也是大家欢聚一堂的好时光。 2. 贴春联 布依族人民喜欢在屋外或窗户上贴春联,春联上通常写着一些祝福的话语,象征着新年的到来和希望一年丰收、幸福。春联还有让人高兴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常常喜欢创作自己的春联。 3. 吃团年饭 在春节期间,布依族家庭习惯享受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团年饭通常由

长辈准备,这是一种传统的家庭活动,让整个家庭团聚在一起,分享 美食和温馨。 4. 走街串巷 布依族人民喜欢在节日期间走街串巷,向邻居和朋友拜年,祝愿他们 一年顺利、身体健康、财源广进。在拜年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送上一 些传统食品和红包,这也是慢慢在流失的传统习俗。 5.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在布依族春节期间也十分流行。跟随龙和狮子的队伍,人们通常打鼓、敲锣,或者放响器,以增 加威势和喜悦,舞龙和舞狮的行进路程也会带动社区和居民一起欢庆。 6. 猜灯谜 在布依族春节期间,人们还喜欢玩灯谜,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体验, 通常在晚上进行。猜灯谜有不少道道的,人们通常只猜得出一两个结 尾相同的字,然后就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猜谜。如果猜对了,就可以 得到小现金奖励。 以上是布依族春节的主要风俗,这些习俗促进了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联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和饮食特色

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和饮食特色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你知道布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和饮食特色。 布依族的宗教习俗 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____。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节祭祀。 相传为“牛王菩萨”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面粉或白糯米面粉染黑后掺水拌和,将牛角涂黑,然后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将结束,再加上一把劲便可休息。有些地方不用黑面粉而用石灰浆把牛角涂白。 相传为“龙王”晒龙袍日,当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晒。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饭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饮酒讲故事,年轻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 “撒秧粑节”为西凉乡布依族特有的节日,,时间订在每年撒秧(谷雨)后的申(猴)日。当天各家带粽子,酒肉,香烛纸钱到田边祭供"菩萨",祈求风调雨顺,灭绝害虫,五谷丰收。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祇和菩萨亦受到敬奉。在老董上寨发现的一本《打保符开坛书》中,所列举的神、佛就有玉皇大帝、三清大道拾极高真神、敕封解斗母娘娘、下坛五猖兵马神、太白星君、文昌帝君、关胜帝君、释迦如来、观音势至、十八罗汉、唐僧、孙悟空、山神、土地、灶君、姜子牙等。但村寨中找不到1座寺庙,也没有专业的神职人员。 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关于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1 布依族的介绍 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变而来。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一、年节食俗 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二、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三、婚俗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个别现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严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解放后,像大多数民族一样,废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准备迎娶女方了)。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贵州都匀的布依族在闹新房中,有个“唱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荷包里一般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

布依族三月三习俗大全_节日习俗

布依族三月三习俗大全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最为普遍的传统节日,其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布依族“三月三”的渊源与祭祀和感恩有关。 汉字文献有记录的布依族“三月三”,其宗教仪式最为庄严。布依族先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魏收,《魏书·僚传》卷101,《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页);1854年的《兴义府志》记载有布依族“三月三”民俗,即是南北盘江红水河的“城乡皆以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祀土地神”。“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黄米饭。苗语以是日为‘更将’,犹汉语‘过小年’也。三、四两日,各寨不通来往,误者罚之”。然后在“清明祭墓,以纸钱挂墓上,谓之‘挂青’”。清朝道光贡生黄晋明描述望谟“三月三”的民俗状况是“桃李花开三月三,啸声吹暖碧云涵。女寻男去男寻女,一曲蛮歌意态憨”。清朝道光副贡生张国华也证实望谟布依族的祭祀状况,“闻道旱年群祷雨,屠牛人上后山头”,食牛毕,即雨。 布依族三月三习俗 《布依族祭歌(摩文化古歌)》中的《布依先民阿永学礼仪》是祭祀父母的发端(韦永勤,《布依工作通讯》,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87页);布依族的经典民间文学《囊荷斑》也讲到囊荷斑卖粮仓卖家来埋葬父母(著名布依族说唱歌师王妈爱田常唱到这样的内容);布依戏也有卖身葬父母的剧本。如果按照布依族的祭祀传说来推断“三月三”的渊源,该民俗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与挂青的民俗有关 望谟县、罗甸县红水河江岸一带的“三月三”的渊源与“上坟挂青”的民俗有关。布依人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羊,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或着装枫香树叶子衣,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并顺便采集枫香树的枝桠,拿到家里插在房子四周的墙壁里。此外,家家把糯米染

布依族礼仪风俗

布依族礼仪风俗 布依族礼仪风俗 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 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 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 家庭 布依族家庭是父系家长制。家长有支配家中经济和指挥成员的权力;如家长去世,由长子继承。男长辈皆受尊敬,为人正直者更有威望。族中纠纷,可自依理调解,勿须上诉官府。妇女的地位低于男子,寡妇可以继承财产,如果再嫁就不能继续享受。 家庭结构有小家庭,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人口较多的人家,儿子成婚后则分家别居。建国前有的地区分家时,家中的财产必须先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嫁姊妹的

“姑娘田”,其余田地、房产按子均分。绝嗣人家,财产则由房族继承。分家后,父母大多跟随最小的儿子,以便帮助照料家务,有的也乐意和自己喜爱的儿子一起居住。父母对儿女抚养、教育的义务,儿子对父母有赡养、安葬的职责,这是布依族的传统习惯。 婚姻 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国前,婚姻的缔结几乎全由父母包办,很少有婚姻自由。由于包办婚姻导致早婚习俗,往往订婚较早,有些在幼儿时就订下婚约,俗称“背带亲”。大多在十三四至十七八岁,也有十一二岁就举行结婚礼仪。因年龄太小,一般由族中伴娘相陪到男家拜祖后,住两三天即返回娘家。酒期由伴娘陪着同吃同住。婚后回门一去数年,直到长至十七八岁,在农忙季节或婚丧喜事进,才由夫家姐妹接来帮忙,夫妻开始同居,如此往返,居住时间越来越长,最后长期住在夫家。 婚姻缔结,一般分为“开口亲”、“杀鸡礼”“订亲”、“结婚”等四个过程。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若获得同意,便带些礼物去“合八字”,谓之“开口亲”;第二次由男方带鸡、酒、糖等礼物送到女家,女方请来亲友祝贺。因礼物以鸡为主,且以双数为吉,故称“杀鸡礼”。第三次由男子带酒若干壶,鸡若干只,猪后腿一只,猪肉数斤,或整猪一头,鞭炮、红烛二对,聘金若干元去女方家,通过“交礼

布依族习俗

布依族习俗 饮食 布依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碎,也叫包谷饭)、包谷粑、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米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善做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礼仪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婚俗 布依族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1]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20] 。 禁忌 大年初一,不开箱柜,不扫地,不梳头,不晒晾衣服。初一到初三不动土,正月十五不动刀,菜也只能用手扭断。禁在村前村后埋坟.扫寨时禁外人入村,驱鬼时禁外人进家门。禁已出嫁的姑娘在娘家生小孩。家有产妇,在门口挂红布和篾帽拒人进家,男子不得进人妇女分娩的房屋。禁在屋内吹口哨、唱情歌。非正常死亡的人,忌以鼓声报丧[21] 。

浅谈布依族婚俗

浅谈布依族婚俗 第一篇:浅谈布依族婚俗 浅谈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史学家考证,它“是贵州的土著民族,秦汉以前称为‘越’,东汉六朝称‘僚’,唐、宋、元称‘番蛮’,明、清至解放前称‘仲家’”。[1]我国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等地也有布依族居住。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作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在婚俗文化方面独具特色。“传统农民的个体家庭,存在于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网络中,亲属网络将个体家庭联系起来,使个人从属于共同体,而婚姻礼俗是形成和体现这种亲属关系的主要仪礼之一。”[2]今年寒假,我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在我的家乡长顺县多个村寨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对布依族婚俗及这一习俗的现状进行一些粗浅的介绍。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从前,在布依族聚居地区,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就连外出打工回来的布依族青年也要与本族人通婚。但在布依族与汉、苗族杂居地区也有与外族通婚的,只不过通常多见布依族小伙子娶外族姑娘,鲜有布依族姑娘嫁给外族男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布依族人的婚恋观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他们接受先进文化和思想后,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布依族与汉族、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较过去增多。 布依族婚俗很讲究,从恋爱到结婚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等环节。他们恋爱方式独特,通常在赶场高潮过后,青年人留下来,身着艳装的姑娘和小伙各站一边,互相物色意中人。多半是男方的姊妹去说媒,称为“银雀”。如果小伙相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