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班级:

学号:

姓名: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以喀斯特地貌为其主要特征。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1100多米,山高坡陡,河谷深邃,好多地方都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由于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历来有“十里不同天”之称。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部分待定的人们共同体。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省份,但是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不像内蒙、新疆、西藏、广西那样由某个单一少数民族为主体大聚居,而是和汉族杂居相处,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

聚居区,而仡佬族极为分散,呈零星分布状态。正是由于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分布状况,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受其它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二、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兼营畜牧业和养殖业。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居住在平坝、河谷地带的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以小麦、玉米、土豆、荞麦等粗杂粮为主食,很少时间能吃上米饭,只是在近几十年才有较大的改观。

贵州地区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广阔的森林,给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饮食资源,勤劳、智慧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调制出了许多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名特菜点。

大米不仅是贵州多个民族的主食,还被制成多种风味食品,其中以米粉最具代表性。米粉呈面条状。一般居家食用的米粉,制作简便,其汤用熟猪油、红油、姜蒜汁和酱油、食醋等配制而成,用大碗盛汤,然后放入烫熟的米粉和鲜嫩蔬菜或炒熟牛、羊肉即可食用。米粉颜色雪白晶莹,口感香软细滑,不生湿热,不燥火,这一点比面条优越,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食品,多用于早点及便餐,对上班族很适用。有时工作忙,来不及做饭菜,煮上一大碗米粉,即可充饥,又可解馋,方便实惠。外卖的米粉在汤汁的制作上要考究些,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糯米饭也是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喜爱的食品。糯米饭蒸熟后,另加猪油在铁锅里煎炒,起锅后,将另备好的炒花生仁、蛋丝、香肠片、酸萝卜颗粒、食糖做馅子,捏成饭团,即可食用。糯米性温平,久食糯米饭及糯米食品有养胃、健胃之功效。糯米饭团还被侗族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个,闰年则13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糍粑也是贵州各少数民族喜爱的食品,用糯米做成。汉族一般是中秋节吃糍粑,而各少数民族则是在春节吃糍粑。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糯米浸泡一段时间,待其充分吸水膨胀后,用甑蒸熟成糯米饭,将其倒进

石碓里舂打,称为“打糍粑”,打到不显米粒时为止,然后将其抟制成大小不同的饼状。除自家食用外,糍粑还是春节馈赠亲友的佳品。此外,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各族人民还以本地出产的粗杂粮制成佳味食品,威宁荞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是在贵州长期流传的一句民谚。这说明威宁、毕节一带自然条件差,人们生计艰难,一般人家只能以苦荞度日。聪明的彝族人民却用苦荞制成了佳味食品荞酥。相传荞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给明太祖朱元璋献寿所创制的寿饼,每个重八斤多,饼面图案是九条飞龙围绕一个“寿”字,取“九龙捧寿”之义。朱元璋品尝后连声称赞:“南方贵物!南方贵物!”荞酥的制作过程是先将苦荞面筛选出最细的一层,按一定比例配以红糖、菜油、鸡蛋及少量的白矾、苏打、白碱拌匀。馅料用小豆、红糖、熟菜油、熟猪油、芝麻、玫瑰、瓜条等制成。将馅心包入荞面后按压成形,然后送入烤炉烘烤。荞酥色泽金黄,清香扑鼻,酥软可口。荞酥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物美价廉,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半酣,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笔者曾有幸在一苗族同事家品尝“剖汤”,留下深刻的印象。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杀年猪后,迁取膘肥肉厚者,生切成片,有巴掌大小,然后置一大铁锅,盛清水烧煮至开,将切好的生肉片沿锅边放下,主客围坐,各人面前置一放盐和糊辣椒面的调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锅面,就算煮熟了,将肉片拌上盐和糊辣椒面即食用,主客相互劝酒劝肉,杂以戏谑嘻闹,酒香肉肥,欢声笑语不绝。

彝族的“坨坨肉”也特别有名。其制作方法是将猪肉切成大块,大者可达半斤左右,用大锅烧煮,佐料是辣椒、花椒、姜、香料、盐、酱油之类,与汉族的红烧肉类似而更粗放、古朴。煮熟后方葱花,或围锅而吃,或以大盆舀上桌面,以肉佐酒,随意受用。“坨坨肉”一般在过年过节或待客时食用。“洗澡肉”、“坨坨肉”的制作及食用方法,与古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相类,大有古人风范,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质朴、豪爽、好客的品格。

苗族的“腌胙肉”也久负盛名。其制作方法是将肉洗净晾干,把粳米炒熟舂成粉,用一口小缸,铺一层粉,放一层肉,层层铺放,缸口用芭蕉叶封住,将缸倒置于地,缸口糊以黄泥,一般经过大半年就可取食,不必再烧熟。也有腌制长达二三十年的,在孩子出生时腌一缸肉胙,等到孩子长大结婚时才用来待客。启封后的肉胙,透明发亮,坚硬结实,颜色鲜黄,吃起来清香爽口。胙缸的多少往往被认为是家庭贫富的一个重要标准。

布依族的腌骨头具有特色。腌骨头的制作原料是以骨头为主。杀年猪时,把猪的排骨、脚骨等部位剔刮下来,但不要把瘦肉都剔光,要带上三分之一的瘦肉,再加上少许肥肉,用斧头将骨头砍成碎屑,然后用石碓舂烂成末,再配以食盐、碎姜、干辣椒面、五香粉之类佐料,搅和拌匀,装入坛中,半月后即可食用。吃时,多用糟辣子油炒,放少量水稍焖一下即可。腌骨头鲜脆幽香,酸中带辣,十分爽口,吃起来回味无穷,让人难以忘怀,是待客的理想佳肴。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上游,河流众多,溪涧密布,鱼类及其它水产食料十分丰富,其中不乏名品,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大鲵。大鲵主产贵州,俗称娃娃鱼,以其叫声似小儿啼哭而得名。娃娃鱼肉味鲜美,为上等佳肴,贵阳的八宝娃娃鱼、红焖娃娃鱼长期以来一直是黔味菜肴的代表作。娃娃鱼还对贫血、霍乱、痢疾、疟疾和癫痫等症有一定疗效。娃娃鱼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严禁捕捉和宰杀,但人工孵化、放养已获得成功,

这为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娃娃鱼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侗族的“腌鱼”别具特色。其制作方法也颇为奇特:将鲜鱼剖腹取尽内脏,用食盐水浸漂,然后用蒸熟的糯米饭(或炒熟的糯米)、辣椒面、花椒、米酒、生姜、大蒜、土硝、加草木灰水和盐拌成混合饭,装入鱼肚内,再用混合饭擦拭鱼皮后装入木桶,上面覆盖水芋叶或棕叶,笋壳叶等,加压石块,一两个月即可开桶取食,但以腌两年左右者为最佳。也可用泡菜坛子腌制,但效果不如透气的木桶好。食用时取出蒸熟,其色泽金黄,骨刺已酥脆,连肉一起嚼食,味道十分鲜美,是待客佳肴。侗家请客时,腌鱼是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如果没有腌鱼,不管其他菜肴多么丰盛,也觉得美中不足。

苗族的“憋汤”,也是别具一格的风味食品。“憋汤”有羊憋汤和牛憋汤两种,而以夏季的羊憋汤为最佳品。“憋汤”的制作方法是:杀羊后,取其粉肠、肺脏,略洗一洗(大都不洗),切碎,拌以盐、酒、香料。待锅中油水滚沸后,将切碎的五脏六腑倒进去,盖严,俗称“憋”。待煮熟后,再把羊血、羊胆冲进去,又盖严,片刻后,揭开锅盖,此时,香气四溢,即可食用或敬客。“憋汤”是苗家待客佳肴,如客人嫌脏不吃,主人会不高兴,不把你当贵客看待。“憋汤”是一种传统食品,宋代朱辅的《溪蛮丛笑》中就有记载:“牛、羊肠脏,略洗摆羹,以飨客,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 “憋汤”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许多苗族老寿星都得益于“憋汤”。牛憋、羊憋也可干锅烧制,笔者曾在黔东南的剑河县品尝过羊憋,其味微苦,香辣爽口,是佐酒的佳肴。

侗族、苗族的“打油茶”,不仅是日用饮料,也是待客佳品。其制作方法是:先用茶油将粳米和茶叶煎炒至焦黄并散发出香味时,放进清水烧沸,舀在碗内,再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炒黄豆、炒花生仁、米花、糯米粑颗、葱、姜片等,即可敬客。油茶香浓可口,既充饥又解渴。自家食用的油茶制作简便,即将少量剩饭煎炒盛入碗内,放上米花,冲上茶水就成,一般用作中午或傍晚劳作归家时的饭前小食,聊以充饥。

贵州地区各族饮食文化,在“味”的方面也有独到之处。辣味是西南地区饮食的共同特点,云南十八怪的谚语中就有“无辣不成菜”一条,不过,滇省的辣比起川黔来,还是要逊色一筹,这就主要体现在辣的程度和辣的风味上。川省是油辣带麻,黔省是香辣带酸。黔味菜的香辣带酸,有其特定的历史地理因素。贵州地区历来缺盐,食盐之需,全仰外省,主要靠川盐,因而盐价昂贵,广大贫苦人民只能望盐兴叹,特别是居住在深山腹地的苗、侗等族,食盐长期奇缺。勤劳、智慧的苗、侗等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摸索出了以酸代盐,以酸补盐的烹调艺术,所以,苗族、侗族的酸味菜特别有名,如酸汤鱼、酸菜鱼、酸菜豆米汤等。酸菜的制作也很简单,即将青菜洗净,放入缸内用淘米水浸泡两三天即成,酸菜制成的汤菜风味独特。

三、多姿多彩的酒文化

贵州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粮食品类齐全,加之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河流的上游,水质优良,这就给酿酒业创造了前提条件。所以,西南地区历来是名酒之乡,不但有享誉全球的茅台、五粮液,而且各族人民利用丰富的粮食资源和土特产,酿制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各种佳酿。

贵州各少数民族几乎家家都会酿酒,各种粮食在他们手中都可以酿出酒来。一般说来,居住平坝、河谷地带各族,多酿米酒、而且糯米酒为最佳,如侗、布依、壮等族;居住山地者多用玉米、红薯、土豆、青稞等来酿酒。但在相当长的历史事情内,大米、糯米都相对缺乏,故多以玉米、红薯等粗杂粮为之,平时居家只用一般都是杂粮酒,米酒多用于年节和喜庆日子的祭祀和待客。这些自酿的酒,一般度数不高,可相对加量饮用。少数民族同胞好客、豪爽的品格从酒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侗族、苗族的拦门酒,就别具情趣。有贵客到苗寨、侗寨,主人就在寨门口搭起牌坊彩楼,寨中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到寨门外排成两行迎接客人,每个姑娘手里都举着装满米酒的牛角依次向客人敬酒。一牛角可盛一斤多米酒,如果客人不懂规矩,用手去碰牛角,就得将牛角里的酒全部喝下,三下两下,客人就会被醉倒在大门外,故称“拦门酒”。正确的做法是,当姑娘们敬酒时,用不着客套,只需垂下或背着两手,仰脖伸嘴去接,这样一个姑娘敬一口也就算过关,不致被醉倒在门外。客人进寨后再按礼节喝酒吃饭。到苗家作客,进餐时不能先端饭碗,首先由主人给每人斟两杯酒,主客同饮,各自干杯,再由主人敬酒。敬酒必须要两杯,主人双手端酒杯,依长幼顺序喝酒。这样按正反时针方向依次敬两圈后,再以对歌的方式继续喝酒。对歌可自找对象,一问一答,输方喝酒,这时气氛就变得比较随和自由了,可以边吃饭边喝酒。当喝到一定时候准备收席时,还要喝团圆酒,即在座者各自举起酒杯,先按逆时针方向一一传交各人喝一杯,再按顺时针方向一一传交喝一杯,由岁数最大者先喝,团圆酒象征着团结和睦。

彝家待客的酒礼也豪放有趣。到彝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三碗自酿玉米酒,待客人三碗下肚后,主人再陪着客人喝酒吃菜。

土家族、苗族、彝族的“咂酒”也别具一格。“咂酒”的制作原料是玉米、高粱、荞子、毛稗等,先将原料磨成瓣状颗粒,和水拌匀,木甄蒸熟,摊开晾晒,调配麸曲拌匀,装入细篾箩内,壅于麦草堆中,加盖封闭,捂热发酵,直至透顶,揭开麦草和封盖散热。然后取玉米二至三斤,用微火炒黄(不能爆花),投入瓮中,以瓮容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为限,加上先前制好的发酵料,将瓮口塞好,再用柴灰和泥封严。或者把瓮置于炕楼上,火熏炕一月左右,这种“咂酒”,味辣回甜,易醉人。或者置瓮于阴凉处,待要饮用的一星期前,窖于高温的发酵物堆中,瓮口露外,这种“咂酒”,蜜甜味浓,胜于葡萄酒,不易醉人。取用时,用冷开水或凉水灌入瓮中,浸泡时许,用两根长约七尺,底部不通,根部四周有小孔的空心竹管,用棕片或纱布包好根部,插入瓮底,导出酒液。导酒时,随导随注入凉开水,再根据酒味的浓淡分级注入瓶中储存以备待客。也可以直接抓住竹管吮吸,吮吸时口内“咂……咂”有声,故称“咂酒”。“咂酒”浓郁醇正,清香爽口,是待客的佳品。太平天国翼天王石达开进军西南,路过贵州大定府(今大方县),品尝咂酒后,曾赋侍赞誉:“万颗明珠一瓮收,王侯到此也低头。乌龙抱起擎天柱,吸的乌江水倒流。”

除一般饮用酒外,各族还根据当地特产制成各种风味酒和保健酒。如用维生素含量极高的刺梨,配优质白糯米酒酿制成的刺梨酒,有健胃补脾、补中益气,补血助消化之功效。用黑糯米为原料配置成的黑糯米酒,香气浓郁,酸鲜适口,甘冽醇厚。天麻是名贵中药材,用天麻酿制的天麻酒,可治疗晕眩头痛,四肢麻痹,风湿和身体虚弱,半身不遂及高血压等症。用名贵中药材杜仲配制的杜仲酒,有健筋骨、强腰膝的作用。这些保健药酒和风味酒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总之,贵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是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风水宝地。在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旅游开发,促进贵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班级: 学号: 姓名: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以喀斯特地貌为其主要特征。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1100多米,山高坡陡,河谷深邃,好多地方都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由于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历来有“十里不同天”之称。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部分待定的人们共同体。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省份,但是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不像内蒙、新疆、西藏、广西那样由某个单一少数民族为主体大聚居,而是和汉族杂居相处,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 聚居区,而仡佬族极为分散,呈零星分布状态。正是由于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分布状况,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受其它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二、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兼营畜牧业和养殖业。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居住在平坝、河谷地带的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以小麦、玉米、土豆、荞麦等粗杂粮为主食,很少时间能吃上米饭,只是在近几十年才有较大的改观。 贵州地区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广阔的森林,给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饮食资源,勤劳、智慧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调制出了许多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名特菜点。 大米不仅是贵州多个民族的主食,还被制成多种风味食品,其中以米粉最具代表性。米粉呈面条状。一般居家食用的米粉,制作简便,其汤用熟猪油、红油、姜蒜汁和酱油、食醋等配制而成,用大碗盛汤,然后放入烫熟的米粉和鲜嫩蔬菜或炒熟牛、羊肉即可食用。米粉颜色雪白晶莹,口感香软细滑,不生湿热,不燥火,这一点比面条优越,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食品,多用于早点及便餐,对上班族很适用。有时工作忙,来不及做饭菜,煮上一大碗米粉,即可充饥,又可解馋,方便实惠。外卖的米粉在汤汁的制作上要考究些,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糯米饭也是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喜爱的食品。糯米饭蒸熟后,另加猪油在铁锅里煎炒,起锅后,将另备好的炒花生仁、蛋丝、香肠片、酸萝卜颗粒、食糖做馅子,捏成饭团,即可食

贵州民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民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地处亚热带高原山区,得天独厚地气候,提供了各种动植物(包括家养和野生)生长的最佳条件,而这些大自然慷慨赐予的动植物,又给各族人民提供了生存和创造饮食文化的原材料,从而形成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贵州民族饮食习俗。贵州民族饮食文化中较有特色的食辣、食酸和茶文化。 贵州人不怕辣:盐是百味之本,无盐则无味,由于贵州历史上缺盐,“斗米斤盐”的时代环境,使辣椒跃居为黔菜的百味之主。 贵州各民族在长期嗜辣的实践中,创造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辣椒制品和系列辣椒菜肴。 最有特色食用最多的有:干辣椒、湖辣椒面、糍粑辣椒、红油及辣椒、糟辣椒、阴辣椒、胖辣椒、鮓辣椒。贵州人嗜辣,人们往往解释为因“天无三日晴”,湿度太大,故用辣椒防寒驱湿。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贵州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辣椒生长,而富于创造的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裁培、食用辣椒的生活实践中,赋予了辣椒更加丰富、诱人的饮食文化内涵,使这种原产于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浆果,在贵州高原显得更加多姿多味。 辣椒的营养和特色含大量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A和B,辣色素等,可以开胃健脾,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美容养颜,现代科学证有多吃辣椒还可以预防癌症。 贵州民间有句俗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打捞穿”意为走路无力,偏偏倒的样子。可见酸在贵州民间饮食习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创造了多种制酸技术,更由酸而产生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菜肴。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酸可分两大类:一是作为饮料和调料的酸(不含市售的酸醋),称为酸汤;另一种是指酸味食品。 酸汤:有米水酸汤、番茄酱、鱼酱等四种。其用料、制作有别,口味,风格各异。 牛别肉:这是生活在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胞所钟情的一种传统佳肴。“牛别”是侗语和汉字意译的结合词,是指积存在牛胃及小肠里尚未消化的草料中压榨出来的汁液。屠牛时,剖腹后将胃及小肠中的草料取出,经过压榨、过滤得到一种灰绿色的汁液,再加入少量苦胆汁,入锅用适量植物油熬煮,就成了其色黄绿,其味清香微苦的牛别,以供烹制牛别菜的特殊佐料。 牛别肉是选用牛腿肉或牛千层肚(又叫牛百叶)洗净,肉切成丝或剁成末,千层肚切成片,炒或煮熟装盘,加上葱花、 一道美味芳香的民族风味菜肴。蒜泥、姜末、陈皮、芜荽、辣椒面、食盐等,最后浇上炼制好的牛别拌匀,即成 牛别集百草于一体,并以牛的胃液酸化溶炼后提取的精华,其香味丰富,是人工无法合成的“液体味精”,且可健身治病,具有滋补润肺,清火提神之功效,故有“百草药”之称。 此外,黔东南的侗族种植糯米已有悠历史,尤其南部侗族地区盛产优质香糯米更是久负盛名。 由于香糯米多是生长在高山岭水田、土壤、水质、气温的特殊性决定其它能施做农家肥,因此是一种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更是有便于贮存,方便热带、经济实惠的特点。 “食文化”是中国第一大文化;;吃的核心在于“品质”和“格调”,吃的品质:(1)原料的品质,(2)加工工艺的品质,(3)成形后的品质(色、香、味、美、形)吃的格调,狭义讲吃的氛围、习俗、环境、空间;广义就是吃的文化。

贵州苗族节日吃饭的风俗

贵州苗族节日吃饭的风俗 贵州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在节日里,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吃饭的风俗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一、节日吃饭的意义 节日对于苗族人民来说,是一种庆祝和祭祀的方式。在苗族的传统观念中,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它代表了祈福以及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因此,苗族人民在节日里举行各种吃饭仪式,通过饮食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激。 二、节日吃饭的准备工作 在节日吃饭之前,苗族人民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他们会准备各种食材和调料,包括新鲜的蔬菜、肉类和米面制品等。其次,他们还会精心选择和采购用于摆设食物的器具和器皿,如盘子、碗、刀叉等。最后,他们会提前清洗和处理食材,为节日吃饭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节日吃饭的仪式和顺序 苗族的节日吃饭仪式非常庄重,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首先,主人会为客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食物,包括各种菜肴和汤品。然后,在宴会开始之前,主人会向桌子上敬奉祖先和神灵的酒杯,表达对祖先的敬重和祝福。接下来,主人会带领客人一起用筷子从盘中取食,表示团结和友好。最后,宴会结束后,主人还会送给客人一些特别的美食

或礼物,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感谢。 四、节日吃饭的特色菜肴 苗族的节日吃饭离不开一些特色菜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 酸汤鱼。这道菜色香味美,以酸辣鲜香而闻名。另外,苗族人还喜欢 吃糟辣子、苗菜豆腐和冷拌蕨菜等,这些菜肴都有着独特的制作方法 和独特的味道。 总之,苗族的节日吃饭风俗凝聚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意。通 过吃饭仪式,苗族人民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恩和对祝福的追求。这样的 传统文化不仅丰富多样,更是彰显了苗族人民的独特个性和民族魅力。

贵州民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地处亚热带高原山区,得天独厚地气候,提供了各种动植物(包括家养和野生)生长的最佳条件,而这些大自然慷慨赐予的动植物,又给各族人民提供了生存和创造饮食文化的原材料,从而形成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贵州民族饮食习俗。 贵州民族饮食文化中较有特色的食辣、食酸和茶文化。 贵州人不怕辣:盐是百味之本,无盐则无味,由于贵州历史上缺盐,“斗米斤盐”的时代环境,使辣椒跃居为黔菜的百味之主。 贵州各民族在长期嗜辣的实践中,创造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辣椒制品和系列辣椒菜肴。 最有特色食用最多的有:干辣椒、湖辣椒面、糍粑辣椒、红油及辣椒、糟辣椒、阴辣椒、胖辣椒、鮓辣椒。贵州人嗜辣,人们往往解释为因“天无三日晴”,湿度太大,故用辣椒防寒驱湿。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贵州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辣椒生长,而富于创造的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裁培、食用辣椒的生活实践中,赋予了辣椒更加丰富、诱人的饮食文化内涵,使这种原产于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浆果,在贵州高原显得更加多姿多味。 辣椒的营养和特色含大量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A和B,辣色素等,可以开胃健脾,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美容养颜,现代科学证有多吃辣椒还可以预防癌症。 贵州民间有句俗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打捞穿”意为走路无力,偏偏倒的样子。可见酸在贵州民间饮食习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创造了多种制酸技术,更由酸而产生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菜肴。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酸可分两大类:一是作为饮料和调料的酸(不含市售的酸醋),称为酸汤;另一种是指酸味食品。 酸汤:有米水酸汤、番茄酱、鱼酱等四种。其用料、制作有别,口味,风格各异。 牛别肉:这是生活在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胞所钟情的一种传统佳肴。“牛别”是侗语和汉字意译的结合词,是指积存在牛胃及小肠里尚未消化的草料中压榨出来的汁液。屠牛时,剖腹后将胃及小肠中的草料取出,经过压榨、过滤得到一种灰绿色的汁液,再加入少量苦胆汁,入锅用适量植物油熬煮,就成了其色黄绿,其味清香微苦的牛别,以供烹制牛别菜的特殊佐料。 牛别肉是选用牛腿肉或牛千层肚(又叫牛百叶)洗净,肉切成丝或剁成末,千层肚切成片,炒或煮熟装盘,加上葱花、蒜泥、姜末、陈皮、芜荽、辣椒面、食盐等,最后浇上炼制好的牛别拌匀,即成一道美味芳香的民族风味菜肴。 牛别集百草于一体,并以牛的胃液酸化溶炼后提取的精华,其香味丰富,是人工无法合成的“液体味精”,且可健身治病,具有滋补润肺,清火提神之功效,故有“百草药”之称。 此外,黔东南的侗族种植糯米已有悠历史,尤其南部侗族地区盛产优质香糯米更是久负盛名。 由于香糯米多是生长在高山岭水田、土壤、水质、气温的特殊性决定其它能施做农家肥,因此是一种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更是有便于贮存,方便热带、经济实惠的特点。 “食文化”是中国第一大文化;;吃的核心在于“品质”和“格调”,吃的品质:(1)原料的品质,(2)加工工艺的品质,(3)成形后的品质(色、香、味、美、形)吃的格调,狭义讲吃的氛围、习俗、环境、空间;广义就是吃的文化。 吃的目的和效果:(1)原始的吃是维持生命、充饥、温饱;(2)现代的吃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健康、美丽、聪慧、长寿。(3)饮食的过程要快乐与健康! 在人与自然社会发展到今天,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人们食用添加剂,催长素等缴素,喂养过的畜禽,工业化肥种植的农作物等等,造成许多儿童性早熟,患肥胖症等。从中也使人们意识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以现在人们都爱吃不被污染的鱼以及农村熟饲料喂养的猪肉等等。因此开发和利用绿色食品必然成为大势所趋,这是人们消费心理和身体健康需要使然。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与改善;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从吃饱、吃好的要求到,菜品丰富,营养健康,延年益寿,增智与美容等。绿色环保,天然养身,一切都要自然,合谐,一切都益于“身心健康”,且在饮食和烹饪加工工艺上更注重过程。“原料天然,工艺考究,制作料,快乐享用”。烹饪技术是越来越现代化烹饪除讲技术工艺外,更要讲科学的调配与加工配伍禁忌,菜品除讲,色、香、味、美、形以外,还要讲营养,健康、卫生和规范。 在进入21世纪,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是否要认真反思一下,饮食与我们的生活品质,身体的健康成长,生命的质量的密切关系,人类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西式快餐”以及一些菜肴烹饪是不科学的通过油烹、煎、炸、爆、炒……在

苗族餐饮调研报告

苗族餐饮调研报告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苗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餐饮文化与其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苗族的餐饮文化,探讨其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苗族餐饮特点 1. 以农产品为主要食材。苗族居住在山区,以农耕为生,因此餐饮中大量使用谷物、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主要的传统食物有粉干、酸汤米粉、芋艿、糖粑粑等。 2. 崇尚酸辣口味。苗族的餐饮中常常使用酸汤或辣椒等调味品,给人以酸辣开胃的感觉。例如,苗族的酸汤米粉是一道酸辣开胃的传统美食。 3. 重视食物的色彩搭配。苗族餐饮文化注重食物的色彩搭配,讲究菜品的美观与养生。例如,苗族的双色飞龙卷是一道以红绿两色为主的美食,色彩鲜艳,立体感强烈。 4. 有丰富的宴请礼仪。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享用美食。在宴请过程中,苗族人民有着丰富的宴请礼仪,如敬酒、唱歌、舞蹈等。 二、苗族餐饮的发展趋势 1. 保留传统特色。苗族的餐饮文化是苗族群众长期形成并传承

下来的,未来的发展中应当保留传统的食材、口味和烹饪技法,以保持其独特性和原始的风味。 2. 推陈出新,创新苗族菜品。苗族餐饮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需要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可以加入一些现代的烹饪技法和食材,创新出一些适应现代人口味的苗族菜品。例如,在苗族传统菜品基础上开发素食菜品,满足越来越多人对健康、环保的需求。 3. 发展特色餐饮旅游。苗族餐饮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结合当地的景点和历史文化,打造苗族特色餐饮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尝苗族美食,体验苗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4. 注重餐饮服务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餐饮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苗族餐饮行业需要注重提升餐厅的环境和服务质量,培训专业的服务人员,为顾客提供更好的就餐体验。 三、苗族餐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 机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苗族的餐饮文化将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同时,生态食品和民族风味的追求也为苗族餐饮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2. 挑战:一方面,苗族餐饮在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不断提升菜品的品质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苗族餐饮传统的

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和饮食特色

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和饮食特色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你知道布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和饮食特色。 布依族的宗教习俗 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____。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节祭祀。 相传为“牛王菩萨”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面粉或白糯米面粉染黑后掺水拌和,将牛角涂黑,然后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将结束,再加上一把劲便可休息。有些地方不用黑面粉而用石灰浆把牛角涂白。 相传为“龙王”晒龙袍日,当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晒。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饭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饮酒讲故事,年轻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 “撒秧粑节”为西凉乡布依族特有的节日,,时间订在每年撒秧(谷雨)后的申(猴)日。当天各家带粽子,酒肉,香烛纸钱到田边祭供"菩萨",祈求风调雨顺,灭绝害虫,五谷丰收。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祇和菩萨亦受到敬奉。在老董上寨发现的一本《打保符开坛书》中,所列举的神、佛就有玉皇大帝、三清大道拾极高真神、敕封解斗母娘娘、下坛五猖兵马神、太白星君、文昌帝君、关胜帝君、释迦如来、观音势至、十八罗汉、唐僧、孙悟空、山神、土地、灶君、姜子牙等。但村寨中找不到1座寺庙,也没有专业的神职人员。 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

贵州特色小吃酸汤米粉一碗酸爽回味无穷

贵州特色小吃酸汤米粉一碗酸爽回味无穷 酸汤米粉,作为贵州特色小吃之一,以其酸爽回味无穷的口感和独 特的风味,吸引了无数食客的眼球。作为贵州美食中的瑰宝,酸汤米 粉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新鲜的原料和独特的口感成为了人们品味美 食的首选。本文将为您介绍贵州特色小吃酸汤米粉,包括其起源、制 作过程和文化背景。 一、酸汤米粉的起源 酸汤米粉,最早起源于贵州的土家族地区。土家族以米食为主,将 米磨成米粉,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磨合,逐渐形成了酸汤米粉的制作 方法。土家族文化中注重酸味的运用,酸汤米粉作为土家族特色美食,渐渐流传开来,并传承至今。 二、酸汤米粉的制作过程 酸汤米粉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包括准备材料、熬制酸汤、煮制米粉等。首先,准备材料时需要准备新鲜的米粉、瘦猪肉、木耳、豆腐干等。其次,熬制酸汤时需要通过加入大量的酸菜、蕨根粉、辣椒、酱油等材料,配合土家族传统酸菜发酵工艺,熬制出酸汤的基础。最后,在煮制米粉时,需要将酸汤和准备好的材料一同倒入大锅中, 煮至米粉熟透,即可出锅。 三、酸汤米粉的文化背景 酸汤米粉作为土家族特色小吃,与土家族文化息息相关。土家族是 贵州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特有的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酸汤米粉。酸汤米粉在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婚庆仪式等重要场 合均有出现,成为了表达喜庆和美好祝愿的象征。 四、酸汤米粉的饮食文化价值 酸汤米粉不仅仅是一碗美味的小吃,更是土家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酸爽口感、香辣味道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受到 了食客们的喜爱。在当地居民中,酸汤米粉被视为家常菜,成为人们 日常饮食的重要一环。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酸汤米粉也成为贵 州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品味,推动了当地经济 的发展。 总之,贵州特色小吃酸汤米粉以其酸爽回味无穷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在美食界享有盛誉。酸汤米粉的制作过程繁琐且注重细节,其文 化背景与贵州土家族息息相关。作为土家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酸汤米粉在传递土家族传统美食文化的同时,也为贵州的经济发展和 旅游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如果你来到贵州,不妨一碗酸汤米粉,品 味贵州特色美食的魅力。

神奇的侗族饮食_传统文化

神奇的侗族饮食 侗族是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献中称“骆越”、“僚”、“侗蛮”。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出产“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称)、“稻花鲤”、油茶、杉树,善于编织侗锦,“鼓楼”和“风雨桥”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 一奇:杂异的食源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剽香”之说。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

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二奇:无菜不酸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窜。”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 (1)用料范围广。猪、牛、鸡、鸭、鱼虾、螺蚌、龙虱、晴蜒、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木姜、葱头、芋头…,皆可入坛腌醅。 (2)腌制方法巧。先制浆水,加盐煮沸,下原料续煮,装泡菜坛,拌上酒精和芝麻、黄豆粉,密封深埋。 (3)保存时间长。腌菜可放2年,腌鸡鸭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腌鱼可放20~30年,非有大庆大典不开坛。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而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酸鱼全席”,世所罕见。

苗族饮食文化

苗族饮食文化 凡提起苗族,自然少不了把他们与他们美味而独特的饮食文化联系 起来。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他们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不仅是苗族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 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苗族饮食的特点、 传统和饮食文化对苗族人民的重要性。 首先,苗族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苗族人们根据不同的地 域环境和食材的可获得性,发展了各式各样的烹饪方法和菜肴。比如,苗族人民善于以野菜、山珍、猪肉、牛羊肉等食材为主要原料,制作 出许多独特的菜肴。他们通常喜欢采用蒸、煮、炖、炒等不同的烹饪 方式,以保留原材料的鲜嫩口感和营养价值。此外,苗族人民喜欢用 腌制和烟熏的方法来保存食物,使其更加美味可口。 其次,传统是苗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们非常重视传 统的饮食习俗和礼仪。比如,苗族人民喜欢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 场合举办盛大的宴会。这些宴会不仅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场所,同时也 是展示苗族饮食文化魅力的窗口。在宴会上,苗族人民会准备各种各 样的传统菜肴,如苗家酸肉、苞谷酒等。此外,在正餐结束后,他们 还会举行特殊的饮食仪式,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好意。 苗族饮食文化对苗族人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首先,饮食是身体和 心灵的滋养。苗族人们注重饮食的色香味,追求吃得健康和美味。通 过吃苗族传统菜肴,苗族人民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同时,传统菜肴也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

其次,饮食是社交和团结的纽带。苗族人民习惯一起分享食物,他 们认为通过一起进餐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和关系。在苗族社区中,举办宴会和筵席是非常常见的,人们可以通过分享美食来增进友谊, 加强社区团结,并传递苗族文化的价值观。 最后,苗族饮食文化也具有旅游吸引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苗族的饮食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们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苗 族美食,并亲身体验苗族传统的饮食习俗和礼仪。苗族的传统饮食文 化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也为苗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经 济效益。 总之,苗族饮食文化是苗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展示了苗族人 民丰富的生活智慧和对美食的热爱。通过传统的烹饪方法和诸多的传 统菜肴,苗族人民世代相传,保留和发扬了苗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苗族饮食文化不仅是苗族人民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也为游客提供了 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让我们一起品味苗族的美食,领略苗族饮食文 化的魅力。

中国饮食文化之贵州菜 黔菜的热门传承

中国饮食文化之贵州菜黔菜的热门传承 中国饮食文化之贵州菜 贵州菜,也被称为黔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菜 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丰富的食材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本文将探讨 贵州菜的特点、传承和热门菜品。 一、贵州菜的特点 贵州菜以其独特的调料和食材组合而独树一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鲜香独特的调料:贵州菜香辣可口,主要采用辣椒、葱姜蒜等调料,使菜品具有辣味和鲜香味道。这种独特的调料组合,使贵州菜在 口感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2. 丰富多样的食材:贵州是中国的山地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贵州菜常用的食材有草木耳、黄豆芽、竹笋、山鸡等。每种食材都经 过精心挑选和烹饪处理,使菜品口感丰富多样。 3. 注重炖煮和涂抹技巧:贵州菜常使用炖煮和涂抹的烹饪技巧,使 菜品更具多汁和鲜嫩口感。这种烹饪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 鲜美和营养价值。 二、贵州菜的传承

贵州菜的传承源远流长,它积淀了贵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贵州菜传承的主要方式是口口相传和师徒传承。在家庭中,父辈会把 家传的烹饪技巧和菜谱传授给下一代,保证了贵州菜的传统口味传承。 此外,贵州的餐饮业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具有传统菜肴 经验的大厨,在餐馆中负责传统菜品的制作,并将其传承给年轻一代 厨师。这种方式既确保了传统菜品的口感和味道,也保证了传统烹饪 技巧的传承。 三、贵州菜的热门菜品 贵州菜有许多热门菜品,下面列举几个代表性的菜品: 1. 酸汤鱼:以鱼为主要原料,添加了大量的酸汤和辣椒。它的味道 酸辣可口,是一道贵州菜中的经典代表。 2. 酸汤爆鱼:类似于酸汤鱼,但制作过程更加独特。在爆炒之后, 再加入酸汤煮制。这道菜品既香辣又酸爽,深受人们喜爱。 3. 油焖小鱼干:小鱼干先用油煎,并在烹饪过程中加入各种调料。 这道菜品色香味俱佳,脆嫩可口。 除了以上几种,贵州菜还有许多其他热门菜品,如毛肚火锅、酸豆 角炒肉、口水鸡等。每一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烹饪方式,展现 了贵州菜的多样性和魅力。 结语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概述-文化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概述-文化研究【内容提要】 贵州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主要表现在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和多姿多彩的酒文化方面。在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正在展现其特殊的魅力。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中国论文联盟整理。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以喀斯特地貌为其主要特征。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1100多米,山高坡陡,河谷深邃,好多地方都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由于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历来有“十里不同天”之称。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部分待定的人们共同体。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省份,但是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不像内蒙、新疆、西藏、广西那 样由某个单一少数民族为主体大聚居,而是和汉族杂居相处,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 聚居区,而仡佬族极为分散,呈零星分布状态。正是由于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分布状况,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受其它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二、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兼营畜牧业和养殖业。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居住在平坝、河谷地带的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以小麦、玉米、土豆、荞麦等粗杂粮为主食,很少时间能吃上米饭,只是在近几十年才有较大的改观。 贵州地区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广阔的森林,给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饮食资源,勤劳、智慧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调制出了许多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名特菜点。 大米不仅是贵州多个民族的主食,还被制成多种风味食品,其中以米粉最具代表性。米粉呈面条状。一般居家食用的米粉,制作简便,其汤用熟猪油、红油、姜蒜汁和酱油、食醋等配制而成,用大碗盛汤,然后放入烫熟的米粉和鲜嫩蔬菜或炒熟牛、羊肉即可食用。米粉颜色雪白晶莹,口感香软细滑,不生湿热,不燥火,这一点比面条优越,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食品,多用于早点及便餐,对上班族很适用。有时工作忙,来不及做饭菜,煮上一大碗米粉,即可充饥,又可解馋,方便实惠。外卖的米粉在汤汁的制作上要考究些,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糯米饭也是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喜爱的食品。糯米饭蒸熟后,另加猪油在铁锅里煎炒,起锅后,将另备好的炒花生仁、蛋丝、香肠片、酸萝卜颗粒、食糖做馅子,捏成饭团,即可食用。糯米性温平,久食糯米饭及糯米食品有养胃、健胃之功效。糯米饭团还被侗族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个,闰年则13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

苗族饮食文化概述

族人口739万,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海南岛、湖北等省、区。其中贵州、云南、湘西有较大的聚居区。苗族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时,其先民居住在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周秦时代的文献中称为“蛮”,汉代移居湘、黔,被称为“武陵蛮”、“五溪蛮”、“长沙蛮”。清代,部分苗民由贵州迁入云南。 日常饮食 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距今6千多年前,便已懂得了“饭菜过煮,得肉便烧”的饮食方法。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杂以养麦、大麦、燕麦、高粱等。嗜酸辣咸,好烟酒茶。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 云南地区苗人多吃菜饭,即将玉米面拌水反复蒸制,拌入青菜再蒸,香且软。养面多蒸粑粑、烤粑粑,做疙瘩面汤、凉粉。邱北苗人多吃米面饭,将大米与养面混合蒸饭吃。也吃燕麦(大麦)炒面、糯高梁粑粑。贵州苗民大米是主食,杂粮比重不大,但黔西北地区多食玉米、养麦、燕麦、马铃薯。湘、黔、桂一带的人好吃乌米饭(用南浊的茎叶捣烂债计,拌到糯米中蒸制,饭粒乌亮)、粽子。黔东一带人好用野生植物的花、叶染成五颜六色的糯米蒸成饭,称“姐妹饭”,在过“姐妹节”时吃。湘西苗家早餐和午餐称做“吃茶”,平日以素食为主。 副食方面,苗家喜爱用盐和茶油。贵州一带苗民多吃酸辣汤菜。烹调方法多为煮或烤。因历史上受缺盐之苦,好腿酸菜。坛腿酸菜就有ZO多种,例如盐酸、糟辣、酸辣等。以各种蔬菜、辣椒、糯米为主

料胸制的酸菜,可生吃,也可熟食。酸场煮鱼是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云南一带喜欢用嫩玉米或竹笋壳加米汤放坛中捂酸成酸汤,用酸汤煮鱼伞肉,或与辣椒、盐一起泡饭吃,开胃助消化。贵州南人善将鱼或肉腊制或掩制。喜欢做酸鱼或酸肉。据说苗家常以膨酸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足情况。胸鱼是将鲜鱼剖洗净,揉进盐、辣椒粉,烘烤至半干,密封坛中发酵,食用时清蒸。香茅草烤鱼也很有名,将巴掌大的鲜鱼剖洗净,用葱、姜、蒜、辣椒、花椒、油、盐等调成酱状物,塞入鱼腹,外裹香茅草,文火烘烤而成,皮黄骨酥,别有风味。湖南苗家年节吃肉食品多分部位烹任,例如头、爪做一碗,肝、舌、肥肉、瘦肉各做一碗等等。云南一带苗家吃狗时,先将狗用棒敲死,用火烧掉毛。用狗胆拌狗肝吃,狗肚子、肺、肠子煮制后剁细与狗血一起炒,拌入薄荷吃。狗肉要先在土里埋1个小时去掉腥味再煮制。杀了羊后,吃法与狗的相似。鲜羊血往往拌入熟肝、肚、肠及作料生吃。苗族大多会制做辣椒骨,既可佐餐,也可做调料。其做法是以猪骨头、辣椒、姜、盐、米酒等青烂发酵而成。鲜辣甜酥,香味趋郁。 苗家还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肠、面酱等。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放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 采集野生植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例如野汉菜、野辣椒、牛百头菜、马蹄菜、毕蛇菜、野三七、多根、野墓头、养菜、鸡窝菜等或煮或炒,可单吃也可与肉一起煮制。苗家日常好饮生水,据说是嗜辣太甚,生水可解体内火毒。或饮酸菜汤泡井水。爱饮酒。一般家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