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志贺直哉《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原文

志贺直哉《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原文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

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

“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叱:

“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

清兵卫沉默了。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捧坚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清兵卫与葫芦 课文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思想深刻、描写细致的短篇小说。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更令人气愤。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将——1.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1910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对当时主X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X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所瞩目。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人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 从1921年开始,他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苦闷的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历程。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为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意的眼睛。 他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二、相关知识 1.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由以文艺刊物《白桦》(创刊于1910年)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8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 “衡水杯”一等奖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清兵卫与葫芦》是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少年的故事,揭露专制思想对青少年天性的扼杀,文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可将附文《画家和他的孙女》与本文作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小说。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一个痴迷于自己的个人爱好中的少年——清兵卫。他喜欢葫芦,关于侍弄葫芦,甚至痴迷到圆的光滑的东西都当作葫芦,误把人家的秃脑袋当作葫芦。他具有超凡的审美能力,但不幸的是作为孩子的老师与家长,他们无视孩子的权利,肆意践踏孩子的兴趣,粗暴地扼杀少年的个性,文章呼吁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引导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 3.了解清兵卫的形象和性格。 4..品赏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品赏语言和结构。 ◎教学重点 1.理清层次,把握小说内容与主题。 2.了解清兵卫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1.对形象的把握,对主题的认识。 2.学习小说精巧的结构和出人意料的情节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2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词,注音解释。 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上课表演。 (二)活动流程 1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笔交易清单:元=50元=600元。 这个等式成立吗?其中包含了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把这个等式解释清楚。

2介绍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整合: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对当时日本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白桦派,他是白桦派的主要代表。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这一主张。 3请小组成员提出注音的字和解释的词。 注音:卤(lǔ)熠熠(yìyì)檐廊(yánláng) 呵斥(hēchì)乖觉(guāijué) 解释:熠熠:呵斥: 乖觉:名伶: 4小组展示朗读水平。 提示: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父亲的霸道专制?读时语气语调如何处理? 四个小组学生分角色接龙朗读。老师评点。 归纳总结:读小说之前,首先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理解了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传达人物的形和神。 清兵卫先前对葫芦如此执著痴迷,迷到让读者又爱又怜的地步。为了表达这种爱和怜,我们朗读时,首先,用平缓的语调,但又要把清兵卫在爱葫芦过程中显现的聪明和傻劲儿迷劲儿用感叹赞叹的语气去读;后来被教师没收葫芦被父亲猛呵猛揍脸色发白,发呆不敢做声的情景,尤其是最后不怨恨父亲的情景,要用怜惜叹息的语气去读。一句话,要把握好小主人心理变化的流程。 随着情节的发展,小主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是呈动态发展的,我们把这个动态过程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几个阶段? 学生讨论。 明确:四个阶段。痴迷热爱——沉默执拗——发呆哆嗦——热衷绘画,不怨恨 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对比和变化的语气语调把人物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给表达出来。对父亲的暴躁、专制,我们要用急躁暴躁的声气语调读好,准确地传达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与此同时,在品赏语言的同时,我们更要体味这些词语和句子的作用。比如,第2段写清兵卫制作葫芦方法别具一格,点出了清兵卫对此道的痴迷和聪明智慧,一定要用赞叹感叹的语气去读。然后又写他由于对葫芦太痴迷,以至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这种神来之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忍俊不禁,我们读时除了赞叹感叹外,还要带点善意的笑音才好。 教师挑几段作朗读示范: (1)第2、3段。 (2)“这位外来的教员……他脸无人色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教案:13.《清兵卫与葫芦》(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3、能结合作品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危机爆发) 教学重点: 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危机爆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常规用具;PPT辅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名人小故事 (1)——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2)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 ※教师语: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上时的心态。生活中,大人们常常不知就里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孩子,感受他独特的世界,思索我们的人生。 二:文本感知: 1、检查预习:你会读吗? 热衷战战兢兢茶卤薪水哆嗦呵斥熠熠乖觉 2、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用间接地语言概括中心内容的能力) ※明确: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三、文本研习 1、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 (1).小说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 (2)阅读21——36,思考:.“这件事”指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件事:(21-27)开端:清兵卫发现葫芦;(28-29)发展:教员没收 (30-36)高潮:

清兵卫与葫芦资料

《清兵卫与葫芦》 一、作者: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二、情节基本的运行模式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本文的情节: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三、赏析文本 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明确:倒叙。(1)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2)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2、文中的几处摇摆 (1)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气。 (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摇摆的作用: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3、结尾“又开始嘀咕了”的作用 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 四、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葫芦工艺品图片)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二、作家作品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明确: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四、赏析文本 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称为倒叙。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 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葫芦工艺品图片)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二、作家作品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明确: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清兵卫与葫芦原文

これは清兵衛という子供と瓢箪との話である。この出来事以来清兵衛と瓢箪とは縁が断れてしまったが、まもなく清兵衛には瓢箪に代わる物ができた。それは絵を描くことで、彼はかって瓢箪に熱中したように今はそれに熱中している…. 说的是名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情以后,清兵卫与葫芦的缘分就断了。但是不久清兵卫又找到了代替葫芦的爱好,那就是绘画。于是他就像曾经痴迷葫芦那样又对绘画着了迷··· 清兵衛が時々瓢箪を買って来ることは両親も知っていた。三四銭から十五銭ぐらいまでの皮つきの瓢箪を十ほども待っていたろう。彼はその口を切ることも種を出すこともひとりで上手にやった。栓も自分で作っだ。最初茶渋で臭味をぬくと、それから父の飲みあました酒を貯えておいて、それでしきりに磨いていた。 清兵卫常常买些葫芦回来,这件事他的父母也是知道的。他有十来个价钱从三,四钱到十五钱不等的带皮的葫芦。他能一个人很利索地切开葫芦嘴,取出里面的瓜子儿。嘴盖儿也是自己做的。他先是用茶垢除去葫芦的气味,然后用自己一点点积攒起来的父亲喝剩下的酒不厌其烦地反复地擦拭。 全く清兵衛の凝りようは烈しかった。ある日彼はやはり瓢箪のことを考え考え浜通りを歩いていると、ふと、眼に入ったものがある。彼ははっとした。それは道端に浜を背にしてズラリと並んだ屋台店の一つから飛び出して来た爺さんの禿頭であった。清兵衛はそれを瓢箪だと思ったのである。「立派な瓢じゃ」こう思いながらかれはしばらく気がつかずにいた。――気がついて、さすがに自分で驚いた。その爺さんはいい色をした禿頭を振り立てて彼方の横町へ入っていった。清兵衛は急におかしくなって一人大きな声を出して笑った。たまらなくなって笑いながら彼は半町ほど駆けた。それでもまだ笑いは止まらなかった。 清兵卫对葫芦迷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一日他像往常一样,一边思考着葫芦的事情,一边走在海滨大道上,突然有一样东西映入眼帘。他吃了已经,那是从路旁排列着的大排档中闪出的一位大爷的光秃脑袋,而清兵卫把它看成了葫芦。“好漂亮的葫芦呀!”恍惚中他梦魇般地说。--定定神以后,就连他自己也吃惊不小。那位大爷摇晃着光滑铮亮的秃脑袋消失在对面的胡同里了,清兵卫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荒唐便独自放声大笑起来。他一边情不自禁地笑,一边在街上奔跑起来,足足跑了半条街。但笑声依然无法抑制住。 これほどの凝りようだったから、彼は町を歩いていれば骨董屋でも八百屋でも荒物屋でも駄菓子屋でもまた専門にそれを売る家でも、およそ瓢箪を下げた店といえば必ずその前に立ってじっと見た。 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到了如此程度。所以他在街上无论是走到了古董店,还是蔬菜店;是杂货铺还是点心铺,或者是葫芦的专卖店,只要是悬挂着葫芦的店铺,他就必定会停下脚步,目不转睛地看上很久。 清兵衛は十二歳でまだ小学校に通っている。彼は学校から帰って来ると他の子供とも遊ばずに、一人よく町へ瓢箪を見に出かけた。そして、夜は茶の間の隅に胡坐をかいて瓢箪の手入れをしていた。手入れが済むと酒を入れて、手拭いで巻いて、罐にしまって、それごと炬燵へ入れて、そして寝た。翌朝は起きるとすぐ彼は罐をあけれ見る。瓢箪の肌はすっかり汗をかいている。彼は厭かずそれを眺めた。それから丁寧に系をかけて陽のあたる軒へ下げ、そして学校へ出かけていった。 清兵卫是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十二岁的孩子。放学后也不跟其他孩子们一块玩儿,常常一个人上街去看葫芦。晚上,他常常盘腿坐在起居室的一角开始摆弄葫芦。弄好之后将酒装入,然后用毛巾将葫芦包起来放进罐子里,再连罐子一起放进被炉中,然后自己才去睡觉。第二天一起床,他就马上去打开罐子,葫芦的外皮已经沁出许多小水珠。他不厌其烦地端详着葫芦,

【世纪金榜】2015最新版高中语文 第5课清兵卫与葫芦课时达标效果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15最新版高中语文第5课清兵卫与葫芦课时达标效果检测新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砸碎.(suì) 绘.画(huì) 隐瞒.(mán) 葫芦.(lú) B.模.样(m?) 纵.使(z?nɡ) 呵.斥(hē) 摩擦.(cā) C.乖觉.(jiào) 塞.子(sāi) 哆.嗦(duō) 槌.子(chuí) D.狭.小(xiá) 热衷.(zhōnɡ) 茶卤.(lǔ) 檐廊.(lánɡ) 【解析】选D。A项,“芦”应读lu;B项,“模”应读mú;C项,“觉”应读ju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干涉古董薪水店铺 B.络绳嘀咕炉箱名伶 C.恰巧罐子沉默历害 D.怨恨校役寄托喘气 【解析】选C。C项中的“历”应为“厉”。 你能写出“店铺”的“铺”的形近字吗?请你写几个吧,并分别组一下词:_____ 答案:哺(哺育);浦(黄浦);脯(果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真真切切完完整整地面对瓷器。你会感受到,它们既没有唠唠叨叨 ....地倾诉自己多年流转的艰辛,也不曾得意扬扬地宣称自己身价几何,只是生机勃勃地立在那里。 B.春天一到,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整个世界看起来都是光彩奕奕 ....的:绽放的花朵、沾满露水的草叶、碧蓝的天空…… C.一些资源大省的领导提出,抓安全生产必须怀着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制度。 D.受网络媒体的冲击,不少纸质媒体优化版面编排,丰富版面元素,提升“可视化”程度,使版面郑重 ..大气、清秀疏朗。 【解析】选D。“郑重”指人说话做事时态度严肃认真,放在句中使用对象不对,宜用“庄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志贺直哉《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原文

志贺直哉《清兵卫与葫芦》课文原文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

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 “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高中语文《清兵卫与葫芦》说课稿

高中语文《清兵卫与葫芦》说课稿高中语文《清兵卫与葫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清兵卫与葫芦》。 一、说教材 《清兵卫与葫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 《外国小说欣赏》这册书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便于学生了解外国优秀小说,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共16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第一单元的话题为叙述,重点掌握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作品,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小说情节的精彩之处在于结尾的跌宕,令小说陡增回味,是进行小说情节教学很好的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均要求: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2、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参考书中确定的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效果; 3、考察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理解“摇摆”“出乎意料与情节之中”等技巧队情节运行的作用;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 2、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提高学生想象和续写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尊重别人的兴趣和个性; 教学重点: 1、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 2、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 教学难点: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情感教学法。导入新课时,教师语言华美,撩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小说情节的跌宕,把握细节中的情感。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阅读小说,课上合作探究小说情节的跌宕,把握细节中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清兵卫与葫芦 一、基础巩固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国移动宣布,4G用户数已突破1亿户,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 ②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感到不满的是,在美上市的中资公司爆出会计丑闻时,因为中国法律问题,美国有关部门对中资公司的监管。 ③西汉诸侯国南越国第二任君主赵昧的陵墓堪称史上防盗最好的帝王陵,盗墓贼只能。 A.望洋兴叹鞭长莫及望尘莫及 B.望洋兴叹望尘莫及鞭长莫及 C.望尘莫及鞭长莫及望洋兴叹 D.鞭长莫及望洋兴叹望尘莫及 答案 C 解析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望洋兴叹: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①句强调联通和电信的用户数量远远落后移动,应选“望尘莫及”。②句强调美国想监管中资公司,但因为中国法律问题,监管不到,应选“鞭长莫及”。③句强调赵昧陵墓防盗能力强大,盗墓贼想盗墓而不得,应选“望洋兴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志贺直哉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接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发表第一篇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B.清兵卫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装上酒,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 C.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 D.城崎温泉,位于日本海沿岸,是首屈一指的山阴地区的温泉圣地。著名作家志贺直哉等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到访过这里,小说《在城崎》使城崎温泉闻名日本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解析A.“第一篇”和“处女作”语义重复,应删去“第一篇”。B.不合逻辑,应将“装上酒”放在“用手巾包好”之前。D.语序不当,应改为“山阴地区首屈一指的”;另外,最后一句句式杂糅,应删去“的主要原因”。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B.“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C.“你看,”母亲无可奈何地说,“就剩这点钱了。你全拿去吧。” D.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答案 A 解析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2020-2021学年人教高中语文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五单元《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结合小说,掌握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及摇摆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把握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侯有一个很火的电视叫《快乐星球》,里面的一首插曲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老师家长你听我说,春天只有一种颜色太单调,折了翅膀的小鹰飞不高~~~ 台湾知名漫画家朱德庸曾说过:大人常以为小孩什么都不懂,但大人什么都懂却不懂小孩。孩子的爱好被无情的压制甚至扼杀,这样的故事每每听来都让人唏嘘不已,就像鲁迅的《风筝》,童年的关谷神奇等等。任何人都讨厌生活被安排,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清兵卫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 二.认识作者,梳理情节 1.认识作者 由全文的标题是《清兵卫与葫芦》可知,这篇小说围绕一人一物展开。那么小说中发生了哪些故事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故事?小说相较于诗歌,以生动和通俗见长,小说的生动在于它的引人入胜的情节,情节是我们这一单元的主要话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两方面内容:首先,掌握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其次,结合小说,理解摇摆的相关知识。 先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志贺直哉是日本文学“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享有“小说之神”的誉称。他的作品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提倡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文学。年轻时他曾经爱好写作而与不支持他的父亲产生过矛盾,甚至因此而离家出走,本文写于他离家出走之后的第二年。 2.梳理情节 课文第一段第一句: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跟葫芦就断了关系。“这件事”是什么事?你能讲讲这个故事吗?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答案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答案 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答案 九年级语文清兵卫与葫芦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没收没有便宜方便人参 参考参差不齐朝鲜朝气 提示:此题主要检查对文中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答案:mò méi pián biàn shēn cāncēn cháo zhāo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他永远不卷地看着,看过之后,很正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答案:卷—倦,正—郑。 3.《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的国籍是__________。1904年发表处女作__________,继续创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说。1917年发表了著名中篇小说__________。1937年完成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他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派__________。 提示:文学常识要熟记。 答案:志贺直哉日本《菜花与少女》《和解》《暗夜行路》“白桦”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乖觉古董薪水珊栏 B.锤子嘀咕接洽机械 C.哺育玷污热衷埋怨 D.包庇畸形寄托喘气 提示:A项“珊栏”应写成“栅栏”。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B.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C.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D.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提示:A项“聪明能干”修饰“手”不妥。B项把“死难者”换成“遇难者”。C项在“他”后面加个逗号。 答案:D 3.作者运用哪些材料表现了小说的深刻的主题? 答案:作者先后运用以下材料表现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清兵卫对葫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清兵卫上课摩擦葫芦被教员发现;教员进行家访,导致清兵卫的父亲砸碎所有的葫芦。总之,作者既正面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鉴赏力、创造力,又从侧面表现了清兵卫的审美力,以及周围的人对他的不理解,并最终葬送了他的爱好,从而表达了小说的主题——批判封建家长制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唤发展个性,尊重个性。 4.这篇小说有哪些简练传神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通过简练传神的神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塑造了清兵卫这个鲜明生动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对于客人的批评,清兵卫只是淡淡的一句“这样的好呀”,这足见他的执拗。当教员没收了心爱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既生动地表现了他惊愕、害怕的心理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又强调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大。面对父亲的呵斥,“清兵卫沉默了”,作者的用词多么凝练、精妙,把清兵卫在有理无处辩的情况下执拗地坚持己见、不愿屈服、不予理会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而当揍他、辱骂他的父亲“一个一个”地砸碎他心爱的葫芦时,清兵卫“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他认命了,永远地放弃了自己的喜好。

【K12小初高学习】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语文版

8.清兵卫与葫芦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茶卤:很浓的茶水。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乖觉:机警、聪敏。 哆嗦: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激动。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呵叱:发怒吆喝。 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戏剧演员为名伶。 嘀咕:小声说;私下里说。猜疑;犹疑。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小说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卒于1971年10月21日。1906年经由学习院升入东京大学英文系,1910年中途退学。在此前后,与友人合办传阅杂志《望野》,并写下了《一个早晨》、《到网走去》等短篇小说。1910年4月,与武者小路实笃和有岛武郎等人创办同人杂志《白桦》,《到网走去》在创刊号上刊载,以其准确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获得广泛好评。继之,发表的优秀作品有短篇小说《清兵卫和葫芦》、《范氏犯罪》等。其后由于辗转迁居和自我省察,辍笔数年。1917年先后发表《佐佐木的场合》、《在城崎》、《好人物夫妇》、《赤西蛎太》和《和解》等名篇,其中《在城崎》被誉为日本近代心境小说之代表作,《和解》则以表现作者与父亲的冲突及其和解过程为题材。从1921~1937年间,作者花费许多精力写作平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时任谦作关于出生秘密、妻子过失等烦恼的描写,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本人自我成长的曲折过程,被认为是志贺文学的高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者保志留纪生物示意图持沉默态度。战后发表的小说有《灰色的月亮》和《白线》等。志贺的作品大多从身边取材,以观察细腻、描写精确为特色。 3.背景链接 1910年,志贺直哉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和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体现了“白桦派”的文学主张。

清兵卫与葫芦说课稿

清兵卫与葫芦说课稿 清兵卫与葫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兵卫与葫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兵卫与葫芦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代表人物志贺直哉的小说。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主题;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生动传神的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能力,且这篇小说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好的体验,并从作品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且对7——9年级提出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而,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技能: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学会品赏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品赏语言

和结构; 提高想象能力,学习续写的方法。 (2)过程方法: 自主预习,自行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本篇小说进行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关注自己的个性,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 3、重点与难点: a、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及本课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倒叙手法的运用; (2)学习本文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里活动的方法; (3)探究小说的主题; (4)学习续写的方法。 b、《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对7——9年级阅读上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其次,续写这种题型学生训练得较少,且它要求要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文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展开想象,需做一番必要的指导,因而我把教学重点中的“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及“学会如何续写文章”设定为难点。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机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我将把这些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利用网络查找作者的生平及有关著作,积累名言,并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对于如何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已做到心中有数,他们知道阅读小说的重点是理清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好,学习能力与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8《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清兵卫与葫芦》 【学习目标和学问链接】 【学习目标】 学问技能目标: 1.理解、积累“茶卤、葫芦籽、荣耀熠熠、呵斥、战战兢兢、薪水”等词语。 2.体会本文前后比照照应的写法。 3.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造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的实力。 情意目标: 对学生进展情感、价值观教育,思索怎样爱惜、造就孩子自尊自主的人格。 【学习重点】 学习如何善待他人。 【学习难点】 体会传神的心理描写。 【学问链接】 教材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见敬重特性的小说,通过讲解并描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省年的扼杀。 作者链接: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开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见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确定踊跃的人性,主见敬重特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首主义与志向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为“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场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最终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今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从1921年起先,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志贺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与自己有干脆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历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志贺一向关怀社会事务,在政治上和文学上表现坚贞不屈。早年关怀足尾矿工中毒事务,怜悯小林多喜二的牺牲。在其次次世界大战中,他保持沉默,以示对侵略斗争的抗议。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孤独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茶卤.〔〕葫芦籽.〔〕战战兢兢 ..〔〕薪.水〔〕 隐瞒.〔〕嘀咕 ..〔〕干预〔〕呵斥〔〕

2020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后课时作业: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 Word版含解析

课后课时作业 一、基础巩固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移动宣布,4G用户数已突破1亿户,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 ②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感到不满的是,在美上市的中资公司爆出会计丑闻时,因为中国法律问题,美国有关部门对中资公司的监管。 ③西汉诸侯国南越国第二任君主赵昧的陵墓堪称史上防盗最好的帝王陵,盗墓贼只能。 A.望洋兴叹鞭长莫及望尘莫及 B.望洋兴叹望尘莫及鞭长莫及 C.望尘莫及鞭长莫及望洋兴叹 D.鞭长莫及望洋兴叹望尘莫及 答案 C 解析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望洋兴叹: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①句强调联通和电信的用户数量远远落后移动,应选“望尘莫及”。②句强调美国想监管中资公司,但因为中国法律问题,监管不到,应选“鞭长莫及”。 ③句强调赵昧陵墓防盗能力强大,盗墓贼想盗墓而不得,应选“望洋兴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志贺直哉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接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21岁入学习院高等科,发表第一篇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B.清兵卫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装上酒,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 C.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 D.城崎温泉,位于日本海沿岸,是首屈一指的山阴地区的温泉圣地。著名作家志贺直哉等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到访过这里,小说《在城崎》使城崎温泉闻名日本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解析A.“第一篇”和“处女作”语义重复,应删去“第一篇”。B.不合逻辑,应将“装上酒”放在“用手巾包好”之前。D.语序不当,应改为“山阴地区首屈一指的”;另外,最后一句句式杂糅,应删去“的主要原因”。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1 孩子出现问题,往往能从师长身上找到原因。 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中,12岁的小学生清兵卫喜欢玩葫芦。他的业余时间全在玩葫芦。每天一放学,他就一个人上街去看葫芦。 玩的时间长了,他的眼光不知不觉高了起来。人们都说,马琴的葫芦很好很有名,可他一看,就觉得不好。 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约5寸高的葫芦,模样虽普通,却感觉很好。他喜欢得什么似的,花了一毛钱买了下来。从此,他片刻也离不开这个葫芦,连上学都要带上。 那天上课,他偷偷地取出那个葫芦玩,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很生气,没收了葫芦,还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老师很负责任,当天晚上就来家访,把这事告诉了清兵卫的爸妈。 老爸把他狠揍一顿后,将他从前收集的葫芦全部砸碎了。 老师也把课堂上没收的葫芦随手送给了校役。 2个月后,校役因手头紧张,把葫芦卖给了古董店。稍稍谈了谈价,就卖了50块钱。 过了不久,古董店将这个葫芦卖给一个当地的富户,卖了600块。 在这个故事中,孩子由于爱好葫芦,已经练成了一副好眼光。如果师长不加干涉,他很可能会在这方面有大的发展。 可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他从此再也不敢玩葫芦了。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孩子的爱好、特长还没充分发展,就被家长、老师联合起来毁掉了。悲剧在于,孩子本人几乎没有选择。 这样的事一直在发生。清兵卫后来热衷于绘画。可他爸爸对他喜欢绘画的事,也开始嘀咕……

许多孩子的成长环境都与清兵卫差不多:师长只重视文化学习,把孩子的其它爱好、特长视为异端末技,在“为孩子好”的旗号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将孩子天性发展出来的爱好一个个扑灭。 鉴于这种事一再发生,人们最好是在做父母前先培训。 不要等有了孩子后,才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那样代价太大。《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2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当最后一行字映入眼帘,心里顿生一抹浓厚的'悲哀。清兵卫放下了葫芦,却又要面临下一个十字路口…… 当最初的梦想被灰尘所掩盖,当希望之火的光晕渐渐模糊远去,当孤舟被激浪玩弄于股掌,我们迷惘了,却也懂得了什么。 我们都会有那么一个梦想,或许是拥有一个具有欣赏价值的葫芦,或许是背上画板去写生,亦或是收集满满一本子的邮票,当然,也可能是要成就一番宏图伟业。我坚信最初的那一粒种子必须要深入泥土,否则会被雨水冲刷,烈日烤晒,也就长不成一株树苗。然后树苗要将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入土中,吸收雨露、阳光的滋养,将外界不利的条件对自身的损害降到最低,在自然界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坚强勇敢地活下去。 那个叫清兵卫的孩子,着实令我钦佩和担忧,钦佩的是他的执着以及面对改变时的适应能力,但更令我担忧的他自立和定力,虽然父母的主意很重要,但也要依自身情况而定,别人越否定你,你得坚持、不放弃,让大家瞧瞧你的成功,这是我所敬佩的。也许玩弄葫芦是不务正业的,也许这孩子的价值决不止区区六百块,但也不能每次都被干扰,“嘀咕”也可以是一种鼓励,让你坚定信心,摆正心态,当他成家立业,远离父亲之后,面对他的是“多姿多彩”的社会,每个人的观点,想法都不同,难道要一直随波逐流吗? 也许我把这篇文章理解错了,但我认为既然是“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当然读后感也得追求个性吧! 《清兵卫与葫芦》读后感3 清兵卫的命运确实让人感到可怜,他父亲与教员的封建思想对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