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逐题解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逐

题解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______)目(2)chánchú(______)(______)(3)xié(______)带(4)潮xī(______)(5)领yù(______)(6)yǎn(______)射(7)二氧化guī(______)(8)排chì(______)【答案】(1).(1)臀(2).(2)蟾(3).蜍(4).(3)携(5).(4)汐(6).(5)域(7).(6)衍(8).(7)硅(9).(8)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臀,蟾。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______)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______)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答案】(1).(1)B(2).(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词语意思选择正确字形,正确书写汉字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致密:形容某一事或物精致紧密。。

3.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1)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fèng;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2).(2)zhě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3).(3)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4).(4)jié;灾难;灾祸。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字是: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______)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______)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______)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______)

【答案】(1).(1)作比较(2).(2)举例子(3).(3)打比方(4).(4)分类别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______)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______)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______)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______)

【答案】(1).(1)√(2).(2)√(3).(3)×(4).(4)√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错。不是恐龙四处迁移,是大陆漂移。

点睛: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阅读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6.“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7.“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8.什么是泛大陆?

9.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10.“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

11.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答案】6.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7.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8.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9.逻辑顺序10.泛大陆时期

11.(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解析】

6.试题分析:首先要考虑“漂移”与“迁移”的不同意义。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然后考虑在具体的语境中应该使用哪个词语。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所以不能运用“移动”一词。

7.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文重要内容的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可抓住第2段“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一句作答。

8.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文重要概念的理解。“泛大陆”的概念,和抓住第3段“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作答。

9.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本选文主要说明大陆漂移造成了恐龙遍布全世界的影响。注意是在解释原因,没什么时间概念,所以不是用时间顺序,用的是逻辑顺序。

10.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文重要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答出“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的“那时”的指代意义。可从“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中特取“泛大陆”作答。

11.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几乎”本义:差不多、接近。语境义: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似乎”本义:好像。语境义: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陆漂移

人类在古代就(甲)“地可动山可摇”。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乙)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丙)了海底扩张说。(丁)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

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1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懂得提出出现参照

B.发现创立形成参照

C.发现提出形成结合

D.懂得创立出现结合

13.“板块构造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4.“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15.本文拟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记出来。

【答案】12.C13.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14.D

15.第一层:从开头到“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第二层:从“这种假说认为”到“或兼而有之”。第三层:从“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到结束。

【解析】

12.此题考查下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懂得词语搭配。

13.此题的答案就在文中,可以用原文回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14.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分析,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15.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按照层意分层,仔细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1)地幔(______):

(2)地核(______):

(3)蜕变(______):

17.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18.“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19.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20.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21.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2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案】16.(1).(1)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2).hé,地球的中心部分。(3).tuì,发生质变。

17.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18.“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19.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20.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21.D

22.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词语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

系统性地复习。对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一定要牢记于心。重点词语的解释掌握好了,有利于理解与此相关的一类词的意义,做到举一反三。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蜕:发生质变。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理解分析即可。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第四段中的说法是“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19.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沸腾”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所以后者信息更可信。

点睛: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回答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题目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观点+论证+结论。其中论证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先正面解析某个词语的本义及在句中的含义,再从反面说明如果去掉就成了什么情况,与事实不符,要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D项不存在争议,第二自然段对此作了准确的介绍。

22.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

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122.240.205.44)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逐题解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逐 题解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______)目(2)chánchú(______)(______)(3)xié(______)带(4)潮xī(______)(5)领yù(______)(6)yǎn(______)射(7)二氧化guī(______)(8)排chì(______)【答案】(1).(1)臀(2).(2)蟾(3).蜍(4).(3)携(5).(4)汐(6).(5)域(7).(6)衍(8).(7)硅(9).(8)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臀,蟾。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______)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______)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答案】(1).(1)B(2).(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词语意思选择正确字形,正确书写汉字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致密:形容某一事或物精致紧密。。 3.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1)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fèng;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2).(2)zhě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3).(3)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1 知识 1.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 和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 ”。 2.读准下面加点的字词。 骨骼.( ) 漂.移( ) 地壳. ( ) 深渊.( ) 驮.着( ) 岛屿链.. ( ) 两栖.( ) 铱.( ) 潮汐. ( ) 硅.( ) 追溯.( ) 褶皱.. ( ) 劫.难( ) 鸟臀.目( ) 蟾蜍.. ( ) 衍.射( ) 携. 带( ) 3.理解下面的词语。 (1)遗骸:

(2)褶皱: (3)劫难: (4)致密: (5)追溯: (6)天衣无缝: 参考答案 1.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2.gé piāo qiào yuan tuó yǔ liàn qī yī xī guī sù zhě zhòu jié tún chán chú y?n xié 3.(1)遗留下来的骨骸。 (2)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3)灾难。 重点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5.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3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综合练习(有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复盖着丰富的化石。 B.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秘,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C.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 D.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侯。 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它们把很多生物并不喜欢的木材、真菌和半腐烂的枝叶当美食,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纤维素和木质素。 ②白蚁只需嚼碎树枝草茎等富含纤维素的物质并吞人腹中,消化工作则由披发虫负责。 ③白蚁是古怪的美食家、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④大部分动物无法直接消化吸收纤维素,但白蚁有此本事,因为它们有一位好盟友——披发虫。 ⑤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最多的有机物,白蚁只要带上披发虫,几乎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⑤④② C.③④②①⑤ D.③①④⑤② 二、填空题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鸟臀目()褶皱()两栖()携带()陨石()劫难() piāo()移骨gé()追sù()péng()胀尘āi()潮xī() 2.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美丽的风景,总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感受。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妙的乐章;彩蝶纷飞,是大自然展出的最缤纷的画卷;。让我们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吧! 三、综合性学习 1.某校八年级(2)班准备开展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请你针对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有同学认为:“是否选择‘低碳生活’是个人的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3)请根据下图中校团委对学生进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四、简答题 阅读《恐龙无处不有》一文,回答问题。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赏析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下列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极光形成之谜 ①1950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彩带,时而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悬在天边的巨伞它轻盈地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持续了几个小时。她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这就是美丽的极光。 ②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恐龙无处不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同步测验(含答案)

一、单选题 1. 下列画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领域(yù)例如(lì)骨骼(gé) B.漂移(piāo)地壳(ké)俯冲(fǔ) C.挤压(yā)褶皱(zhě)携带(xié) D.深渊(yuān)繁盛(shèng)两栖(qī) 2. 下列对加线词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A.表推测。 B.因为年代久远,只能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不能用确切的语气。 C.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D.可有可无,可以去掉。 3.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流逝紧密疆域科普 B.系统骨骼爬行海岸 C.灭绝化石挤压岛屿 D.深渊褶绉两栖覆盖 4. 加线多音字拼音错误的一项是()。 A.天衣无缝féng B.缝隙fèng C.缝缝补补féng D.缝衣服féng 5. 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海峡两岸“三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B.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C.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且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6. 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 A.学科之间是互通的。 B.地质学家也要懂生物学。 C.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D.我们要学会发散思维。 7.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褶皱领域骨骼 B.遍布恐龙化石 C.覆盖漂移缓慢 D.破裂流逝气侯 8.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该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A.打比方 B.夸张 C.举例子 D.作诠释 9.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所有陆地都_____________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风,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常常可肯定 B.似乎一直可应该 C.几乎常常可能应该 D.几乎一直可能肯定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资 料汇编 相关常识 1.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如《基地》三部曲、《新疆域》等。课文选自《新疆域》。 2.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介绍事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某一事物(事理)或事物(事理)的某一方面。说明文分类一般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介绍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3.事理说明文的严谨逻辑。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等。两篇短文都是整理说明文,都是按照严谨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说的。 内容主题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科普小品是思想相通的,都说明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探究,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最终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文章还给了人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关键字词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天衣无缝fèng: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骨骼gǔ gé: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分内骨骼和外骨骼两种。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 褶(zhě)皱(zhî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覆fù盖:遮盖。 铱yī: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画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翩然(piān)孕育(yùn)褶皱(zhé)携带(xié) B.陨石(yǔn)砂砾(lì)两栖(qī)缄默(jiān) C.沼泽(zhǎo)沟壑(hè)瞄准(miáo)流逝(shì) D.弥漫(mí)哺乳(bǔ)龟裂(jūn)盘旋(xuán)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B.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C.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D.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杳无音信。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以生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B.《恐龙无处不有》选自阿西莫夫的《新疆域》,文章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进而引出了“板块构造”这一理论。 C.《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观察笔记,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对它们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深切思考。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运用平淡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我们要有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填空题 1.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A.骨骼漂移潮汐追朔 _______改为_______ B.劫难雾霭迁徒调零 _______改为_______ C.试探踪际狩猎帷幕 _______改为_______ D.海棠喧嚷赌注至密 _______改为_______ 2.按课文内容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禊形文字更困难些。(),()有多么困难,我们()有办法来读懂它。()在读懂以后,()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6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有答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师寄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 追溯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 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和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习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五、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 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带答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 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 3.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4. “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5.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6.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分析。 第二课时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遗hái()褶.皱()天衣无fèng() 2.词语解释: 褶皱:__________ 3.赏析语言下列句子。 (1)下面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分析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4.修改下面的病句。 (1)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2)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5.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整个地球是由板块构成的 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D.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骸骼褶溯jié chán yǔn xié 2.劫难:灾难。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致密:细致精密。 3.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4.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

初二语文《导学练》 主备人:审核:课时:2 总课时: 时间:年月号 《恐龙无处不在》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运用; 2、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 3、体会文章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的主宰并不是人,而是一种生物,它们的 名字是——恐龙。但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踪迹,它们是怎么灭绝的呢,原因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去寻求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鸟臀目()褶皱()遗骸()天衣无缝()2、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 3、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四、课堂小结 《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外语段阅读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一、做客“联想吧” 恐龙,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你能否举出你知道的一些恐龙的名称?(两例就好!) ①② 二、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加油!) 骨骼( )( ) 鸟臀目( ) 蟾蜍( )( ) 两栖( ) 岛屿链( ) 潮汐( ) 陨( )石二氧化硅( ) 衍( )射 三、你能给下列词语一个合理的解释吗?(看你的了!) ①追溯: ②天衣无缝: 四、知识延伸 本单元我们所学习的都是事理说明文,那么,请阅读下面一篇事理说明文,自查一下你的掌握情况!(加油!加油!) ①这颗绝对美丽、闪烁着蔚蓝色光泽的球体,就是人类的家。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这个家,却变得越来越肮脏,空气、海洋、森林,整个地球环境全面恶化,人们已称我们的地球为“不幸的地球”,人类“不幸的家”。 ②地球的不幸在于它原有的占陆地三分之二的76亿公顷森林,到20世纪80年代已不足28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森林大面积被毁,自然大大降低了地球对空气的净化

作用。a目前全世界约有9亿人生活在b对健康十分有害c的环境中。 ③地球的不幸还在于全世界每年要生产3.3亿吨有害废物,排放200万吨铅、7800吨砷、11000吨镉到大气层中,这些均超出其自然背景值的20~300倍,严重污染了空气,以至于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温室效应也日益( )。 ④地球的不幸更在于人们不仅污染了陆地、天空,还污染了海洋。每年,人们要从船舶倾倒600万吨废物到大海,从船上扔下500万个塑料集装箱,漏油40万吨;目前,地球上已有10%的监测河流受污染,70%的人使用不到安全的食用水,水源污染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敌。 ⑤从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到水资源被污染,这一切人类都被追究为罪魁祸首!这就是地球最大的不幸——人满为患! ⑥让我们用欧文的话结束全文。60年代末,美国宇航员欧文登上月球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地球是那样的伟大而美丽,又是那样的微小和脆弱……请告诉地球上所有的人们,只有我们的地球是温暖的、有生命的,请好好地照料地球,珍惜地球! 1.阅读全文,并给这篇文章加一个题目。 2.“二氧化碳浓度严重超标”一句是从第②段抽出来的,请将它还原到第②段a、b、c三处中最合适的一处。 3.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在第③段中的括号里。 A.明显 B.加剧 C.显著 D.强烈 4.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5.要减轻地球的负担,保护地球,你认为人类应采取哪些对策?(多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基础题 (一)基本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潮汐.()尘埃.()鸟臀.目()携.带() 追溯.()陨.石()劫.难()褶.皱() 2.找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将其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风,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2)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3)如果你反温度升得足够高,就使这种变化加快。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常常可肯定 B似乎一直可应该 C几乎常常可能应该 D几乎一直可能肯定

4.文学常识填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作者阿西莫夫是国著名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二)文本探究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这两篇短文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6.指出下面两个名使用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三)课内精读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7.“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

(机构适用)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含答案)

(机构适用)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同步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其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主题概述 课文中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用“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 文章结构 恐龙无处不有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出本文的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第二部分(第2—14段):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例,印证本文的主旨。 第三部分(第15段):写发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意义,照应开头,突出文章主旨。 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了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一直在为验证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4段):写只有受到外力强烈撞击,斯石英才会出现。 第三部分(第15—17段):写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撞击说”。

字音词义 鸟臀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 潮汐: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褶zhě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理解词义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 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知识点汇总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后附答案) 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重点词语积累) (1)piāo yí (2)liú shì(3)zhě zhòu (4)xié dài (5)jié nàn (6)zhì mì (7)zhuī sù (8)tiān yī wú fèng 2.根据意思写词语(重点词语积累) (1):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2):随身带着。(3):不能弄明白的事物。 (4):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5):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3.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幅画原已破损,但经过郑师傅一天的精心修补和整理,简直是天衣无缝,一点破旧的痕迹都看不出来。 B.古生物学家发现原始人类遗骸化石,时间可追溯到180万年前,这表明人类最古老的祖先当时生活在该区。 C.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才让人感受到其真正的意义;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才让你我懂得时间之于生命的重要。 D.麦收时节,某市农业部门组织了近百名农机具修理能手奔赴田间地头,在这些修理能手的妙手回春之下,一批受损收割设备重新恢复了麦收作业。 4.下列句子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森林扑火实战演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演练提升森林防火指挥员和队员们的实战能力。 B.进博会不仅是采购、交易、洽谈、合作的舞台,更是观察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措施成果及走向的窗口。 C.2019 年中国科幻产业总产值达658.71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 D.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兴趣。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6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 (4)劫.难(5)追溯.(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培优卷)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 习(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鸟臀.(tún) 褶.皱(zhě) 两栖.(xī) 岛屿.(yǔ) B.潮汐.(xī) 劫.难(jié) 衍.射(yǎn) 骨骼.(gé) C.追溯.(sù) 遗骸.(hái) 陨.石(xǔn) 熔.化(róng) D.蟾蜍.(yú) 携.带(xié) 膨胀.(zhàng) 地壳.(qiào) 2.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将“领会”改为“领悟”。 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删掉“通过”或“使”。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去掉“防止”或“不”。3.(泰安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恐龙灭绝事件被认为是由约65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的。 B.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了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C.阳光明媚,到松雅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大家坐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晒着太阳、玩着沙子,多么惬意啊。 D.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心情沉重。 4.(齐齐哈尔期中改编)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B.《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证明星体撞击地球是恐龙灭绝的原因。 C.两篇短文均将难懂的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原因是多用解释说明,运用概念适当,说理充分。 D.在《恐龙无处不有》中,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通俗易懂。 5.下列语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他们确实检侧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人教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同步练习B卷

人教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同步练 习B卷 一、基础知识 (共10题;共21分) 1. (2分)下列词语有错误的是()。 A . 流逝时间流逝流失水土流失 B . 熔化岩石熔化融化冰雪融化 C . 导致导致失败倒置本末倒置 D . 漂移大陆漂移飘逸白云飘逸 2. (2分)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A . 学科之间是互通的。 B . 地质学家也要懂生物学。 C .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D . 我们要学会发散思维。 3.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的发明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被各大企业。 ②在现实盲目模仿文学作人物的行为,说明他能力太低。 ③分别在即,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报答您三年的关爱? A . 采用鉴赏无微不至 B . 采用鉴赏无所不至 C . 沿用鉴定无所不至 D . 沿用鉴定无微不至

4. (2分)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每当我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B . 一些亏损企业在接受有关部门审查时,发现这些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 C . 我认识到,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在于平时刻苦钻研。 D . 尽管改革的困难多么大,我们都有不会动摇。 5. (2分)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由外因到内因。 B .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主要说明了雨林毁灭的严重后果。 C .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结构层次是总——分——总。 D . 《统筹方法》这篇文章用了以下几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画图表、下定义。 6. (2分)下列划线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褶皱(zhě)劫难(jié)骨骼(gé) B . 遗骸(hái)蟾蜍(yú)撞击(zhuàng) C . 两栖(xī)深渊(yuān)鸟臀(tún) D . 追溯(suó)衍射(yǎn)溅到(iiàn) 7. (2分)读课文《范进中举》,“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 . 对比强调 B . 描写烘托 C . 讽刺夸张 D . 借物抒情 8. (2分)“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这句话运用的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同步习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模式介绍 快速阅读是从文字中间迅速吸收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做到:①注意力要高度集中;②克服出声朗读、逐字阅读和回归倒读的习惯,而采用无声视读法;③运用概念阅读法组读;④运用垂直阅读法作纵向扫描;⑤采取跳读技巧,根据文献结构,抓住概要、掌握中心和重点。 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采取训练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的教学法,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整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导向中,以这两篇课文为起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教材分析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建议引导学生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比较阅读两篇文章。《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

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教学目标 1. 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 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3. 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2.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侏罗纪公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整体感知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1)提问: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或“板块构造”理论。 (2)探讨事理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把握。 提问:如何准确、快速地找出说明对象?(快速阅读不等于粗略阅读,教师要注意时时指导方法。) 明确: A. 从标题入手:直接以说明对象的名字命名的,一般为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