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一、概括笔记

这篇笔记主要讲述了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分别是《恐龙无处不在》

和《被压扁的沙子》。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阿西莫

夫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发现的过程,以及科学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

二、主题思考

阿西莫夫的短文主题集中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和科学思维的方式。他认为,科学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因此,科学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发现新的事实,更依赖于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事实的解读能力。

三、科学方法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强调了科学观察和推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

新的科学事实。同时,科学家们还需要通过推理和想象,将事实联系

起来,形成新的科学理论。这种科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

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四、人类文明

在《被压扁的沙子》中,阿西莫夫提到了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他

认为,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也改变了人类的

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

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五、总结笔记

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这些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科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同时,我们也

应该意识到,科学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原文】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洲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文解读+批注 你喜欢读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吗?阿西莫夫是这方面的“大腕儿”作家,其作品涉及众多的科学领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批注]这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合课文理解: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的结论并不难,二者之间的联系容易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的关系很少有人能想到,作者以科学家的敏锐思考了其内在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前者成了支持后者的有力证据。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批注]“毫无疑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毫无疑问”突出了科学发现的确凿性,不容置疑,也是语言准确的体现。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批注]“漂移”与下面的“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多用于无生命的东西;“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多用于有生命的东西。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所以只能用“漂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批注]既说明了板块学说对解释绝大多数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又没有将科学问题绝对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课文知识点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二、理解词义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三、问题归纳 1.“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 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本题运用前后词语(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第16自然段中举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从而证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 笔记 本课主要学习了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和《机械生物的产生》。 一、《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 1.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即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命令,必须保护自身安全。 2. 三定律是基于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出发,但人类自身行为常常违反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3. 人类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但机器人是不会有利益冲突的,因为它们永远只会考虑到人类的利益。 4. 思考题:你认为机器人三定律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帮助?又会在哪些方面带来挑战? 二、《机械生物的产生》 1. 生命的来源始终是个谜,但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探索人造机械生命的可能性。 2. 机械生命可以模仿真实生命的各种形态和功能,甚至可以超越真实生命。

3. 机械生命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人类的恐惧和抵触,因为它们并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4. 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处理机械生命的权利和人类的利益。 5. 思考题:你认为机械生命的出现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和未来发展。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一直是科幻作品和哲学思辨的热门话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场景,而变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机器人作为一种非有机体的人造生命,其三定律的出现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和便利。尤其在现代产业和服务领域,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如自动化工厂、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完成重复性和高难度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体劳动的危险和劳累程度,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解决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机器人在火星和月球等行星上探测、勘测和采样,可以为人类的科学探索提供宝贵的数据。而在灾难救援和医疗领域,机器人也可以派上用场,可以搭载相关设备完成搜索、挖掘和搬运等任务,还可以替代医生完成手术和护理等工作,从而挽救更多人的生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引言 阿西莫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幻小说家,他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对人类未来的深远洞察而闻名。本文将通过对两篇阿西莫夫短文的分析和笔记摘录,探讨他对未来科技和人类社会的思考。 第一篇短文:《机器人与心灵》 1.1 机器人的设计原则 •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机器人定律:1.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放任人类受到伤害;2.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违背第一定律;3.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但不能违背第一和第二定律。 •这些定律确保了机器人对人类的服务和安全性,同时也注意到了机器人的自我保护需求。 1.2 机器人心灵 •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必须具备心灵的概念,它是一种在机器人中嵌入的程序结构,用于保证机器人遵守机器人三定律。 •心灵使得机器人能够感知和判断行动的后果,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并避免发生可能伤害人类的行为。 1.3 与人类的关系 •短文中描述了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趋向和谐,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忠诚伙伴和助手。 •机器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 1.4 思考题目 1.机器人三定律是否足够保证人类的安全和利益? 2.机器人心灵对于保证机器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是什么?

第二篇短文:《未来社会的自动化》 2.1 自动化的发展 •阿西莫夫对未来社会的自动化发展进行了展望,预测了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人类社会的变革。 •自动化技术将取代很多重复劳动和危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2.2 对社会的影响 •自动化的普及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尤其是那些需要重复劳动的职位。 •需要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和教育改革,以帮助受影响的人们重新就业和适应新的技术环境。 2.3 机器人的道德问题 •随着机器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日益重要,需要开始探讨机器人的道德问题。•如何确保机器人遵守道德准则,对人类负责,将成为未来的重大挑战。 2.4 思考题目 1.自动化是否会导致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扩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机器人的发展是否会对人类的自我认同和社会价值观产生影响? 结论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展示了他对机器人和自动化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思考。机器人的设计原则和心灵概念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和保护人类,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和社会问题。未来社会的自动化必然会对就业和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教育改革。我们将迎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

阿西莫夫短文2篇笔记整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中心思想: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段落划分 分成三段。 第一部分(1~6段),由在南极洲发现了恐龙化石引出本文的核心议题:“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 第二部分(7~12段),介绍“板块”学说。 第三部分(13~15段),再次点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学说的有力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中心思想 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论据,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某个星体撞击地球造成的。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5段),由恐龙的死因引出“被压扁的沙子”这一话题。 第二部分(6~17段),证明是“撞击说”揭示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小结: 1.说明的问题:证明是“撞击说”揭示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4.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5段),由恐龙的死因引出“被压扁的沙子”这一话题。 第二部分(6~17段),证明是“撞击说”揭示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2.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 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 举例子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3.是如何说明这个问题的? 通过写被压扁的沙子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说明这个问题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恐龙无处不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相关常识 1.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如《基地》三部曲、《新疆域》等。课文选自《新疆域》。 2.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介绍事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某一事物(事理)或事物(事理)的某一方面。说明文分类一般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介绍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3.事理说明文的严谨逻辑。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等。两篇短文都是整理说明文,都是按照严谨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说的。 内容主题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科普小品是思想相通的,

都说明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探究,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最终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文章还给了人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关键字词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天衣无缝fèng: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骨骼gǔgé: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分内骨骼和外骨骼两种。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 褶(zhě)皱(zhî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携xié带:随身带着。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覆fù盖:遮盖。 铱yī: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 潮汐xī: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自然

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以科幻题材为主,但更为重要的是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他擅长于将科幻元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通过对人性的描写来展示人类面对科技进步所面临的挑战。 在阿西莫夫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例如邪恶的机器人、时间旅行、异世界的探索等等。但这些元素并非阿西莫夫小说的重点。他更加注重的是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阿西莫夫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特殊的人物,他们面临着特殊的问题。例如《我,机器人》中的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娜,她面临着人类对机器人的偏见和不信任。而在《夜空中最亮的星》中,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出租车司机,他在和一位神秘女子的相处中,体会到了爱情和人性的复杂性。 阿西莫夫的小说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主,而对于科幻元素的运用则更加巧妙。他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展示了人类在面对科技进步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提醒了读者需要对科技保持警惕和理性的态度。 语文阿西莫夫短文笔记二:阿西莫夫的科幻思想 阿西莫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科幻作家之一,他在科幻领域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数量之多,更在于他对于科幻思想的贡献。 阿西莫夫的科幻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器人、基地、银河帝国。其中,机器人取代人类的问题是阿西莫夫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他将机器人设想为一种可以替代人类进行各种工作的生命体,并探讨了

机器人所带来的利益和危险。在他的小说中,机器人不仅能够执行各种任务,还能够拥有复杂的情感,甚至会对人类产生威胁。 基地和银河帝国则是阿西莫夫探索宇宙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他设想了一个银河系的三部曲,通过对银河系的探索和基地的建设,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变革。在他的小说中,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冲突和磨炼。 阿西莫夫的科幻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探索性,他通过对未来的想象和设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同时,他也通过对人性的描写,提醒人们对于科技的使用需要保持警惕和理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课堂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课堂笔记 一、课文标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二、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科幻作品,包括《基地》、《机器人》等系列作品。 三、课文内容 本文包括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1. 《恐龙无处不在》 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恐龙的分布和演化。文章通过介绍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了恐龙曾经遍布全球,并探讨了恐龙的演化过程。文章还提到了一些有趣的科学事实,如恐龙与鸟类的关系等。 2. 《被压扁的沙子》 这篇短文主要探讨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通过介绍一种名为“超新星”的天体现象,解释了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文章还提到了科学家们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研究和探索。 四、重点知识点 1. 恐龙的分布和演化:了解恐龙曾经遍布全球的历史,以及它们与鸟类的关系。

2. 恐龙灭绝的原因:探讨超新星现象与恐龙灭绝的关系,了解科学家们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研究和探索。 3. 科学探索精神:学习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不断求真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五、课堂活动建议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关于恐龙分布和演化、恐龙灭绝原因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制作PPT:让学生制作关于恐龙分布和演化、恐龙灭绝原因等方面的PPT,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恐龙或者科学探索的小作文,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课后作业建议 1. 阅读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关于恐龙分布和演化、恐龙灭绝原因等方面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完成课后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部编八下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朗读精讲+知识点习题

知识点汇总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二、理解词义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问点归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里面的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亡的原因,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语文短文两篇学问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问点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无影无踪了。恐龙的灭亡是地球生命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亡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探讨所的专家在南极发觉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觉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的确遍布于世界各地。 3.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白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全部陆地好像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白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亡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当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亡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觉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假如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好像”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好像”在这里表示猜测,假如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状况很确定,就违反了说明文语言精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觉确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识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确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确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白“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 作者借“恐龙无处不有”这一题目,运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肯定了恐龙到处都有的事实。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营造出一种富有悬念的效果:沙子会被“压扁”吗?如何才能将沙子“压扁”呢? 二、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其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 鸟臀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 杂食性。 潮汐: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褶zhě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 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二、主题概述 课文中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用“被压扁 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

三、文章结构 恐龙无处不有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出本文的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第二部分(第2—14段):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例,印证本文的主旨。 第三部分(第15段):写发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意义,照应开头,突出文章主旨。 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了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一直在为验证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4段):写只有受到外力强烈撞击,斯石英才会出现。 第三部分(第15—17段):写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撞击说”。 四、思考探究 1.《恐龙无处不有》的第1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开头提出论点,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这个现象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3.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理由一:因为人们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