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学设计 教案

1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学设计 教案
1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1.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②人类社会

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

分析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领会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能力:通过本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

点以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时政热点的能力;比较事物及所学知识的异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判断政治是非,并对错误现象或观点进行简单批判的能力;初步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

识和技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和说明的能力;能恰当运用学科语言,条理清晰、逻辑

严密、观点正确地表述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复习,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自觉支

持和拥护党的领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改革的支持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科标准,本课涉及到当前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多,是社会热点,

又是重点;本课的知识理论性、思辨性强,又是难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

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授课过程:

1、导入新课:今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共同完成一节复习课,学考怎么复习?当然是考纲怎么要求、学考怎么考就怎么复习。我们一起来看今天1月份浙江

省的两道学考题。

【2014年1月学考卷】

选择题(材料选自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8.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主观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014年1月学考卷】

主观题(“关于近年来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材料略)

31.(2)简要说明材料中国务院的要求是怎样做到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

请同学们思考:从材料和知识的限定来看,这两道学考题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材料往往涉及当前的一些热点现象,要学会用所学知识解读试题提供的新情景、分析判断这些新问题;就知识考查范围来看,不仅仅一个知识点,还涉及到一个一框内若干目,这些知识点的考纲要求掌握程度涉及到B/D级别。解析级别注意B级要求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容逻辑关系。这就启示我们----

明确了“怎么考”,我们今天一起来复习哲学生活第四单元第一课—

2、这一课考什么呢?请看知识条目及要求,内容包括两框5个考点,级别C/B,根据刚才对怎么考的领会,我们首先要夯实这些知识点并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容逻辑联系,把静态的知识动起来

3、寻觅社会的真谛——人类社会历史当然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那么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就涉及到生活的物质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意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当然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呢?(矛盾)事物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吗?所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在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解决矛盾的途径有哪些?(阶级斗争和改革)

分析实践---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类的的实践活动中什么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那谁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呢?(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么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无论是领会还是分析,都要求我们理清了每个知识点内部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微观上落实:

(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发展的规律: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学生提问环节:师生互答

联系热点诊断错点——十八届三中全会

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改革就是通过实践活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④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

稳妥地推进政治体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的状况②上层建筑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情感拓展:嵊州的发展离不开嵊州人民的首创精神,同学们要做改革的主力军,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热点探究:

1、2013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浙江再次焕发生机,国有经济在“混合”中增

强了控制力,民营经济在“混合”中开始了第二次飞跃,两者在融合中提高了

浙江经济的总体实力。

2、 2014年3月,浙江省某县级市将涉及服务产业的行政审批项目由2500多

项削减到1534项,并向公众晒出“权力清单”,规范政府行为。

3、把“蛋糕”做大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从2013年1月1日起,浙

江省最低工资标准再次上调,最高档标准由1310元涨到1470元,最低工资标

准目前居全国省区前列。

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浙江省(政府)

A.调整生产关系,使其与生产力相适应

B.调整上层建筑,使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3)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联系热点诊断错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下列关于“人民群众”的表述错误的是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改革实践的主力军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2014年,A 市市政府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采取了以下举措: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思想共识,为全市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努力消除制约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关注百姓的利益诉求,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A市市政府是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

课堂小结: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 学习目标: 1.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写法圈点批注。 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3.能模仿本文“抓住人物某一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写作。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知道自己的手有多大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它的长、宽和厚度,把数据告诉你的同桌和周围的同学。请几位同学把你自己量后的数据告诉我。我们的手都是10多厘米长,但是有一个人,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想知道这是谁的一双手,他的手为什么这么大吗?请打开课本。 二、检查课前预习 1.小组展示课前先学1-3题 2.小组展示课前先学4-5题 3指名说预习中的疑问 三.合作探究 师过渡: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一起去见识见识那“一双手”吧 (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 本文写了的一双手 (提示:所写人物、职业、年龄) 明确:32岁的伊春林区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 (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 ⑴.找出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的手,你看:”的句式交流。 (方法: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写句印证)如: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号大手,你看:它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这是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你看:它的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这是一双又老又硬的手,你看:它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 满每个角落。 …… 学生字词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读、交流评价。 2.我来为“手”建档案:出示表格,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 主人:身份: 手感:手的肤色: 纹路:掌面: 手指:手的大小: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

专题十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1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

环节一主干知识归纳——明题点 一、主干梳理(学生自主结合教材和二轮复习资料课前完成)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误区警示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 纠错: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 2、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纠错: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只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纠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看,只有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变革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革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4、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纠错: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纠错: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因此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纠错: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或集团。 环节二高考真题研究——找规律 考向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2017全国Ⅰ卷,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一双手》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姜孟之的一篇散文《一双手》.(板书) 师:一接触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张迎善是个什么人 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种树的人 生:一个育林工人 师:哦!他是一个育林工人. 师:我们有一个词叫育林功臣.哪位同学可以上来写写看 师:大家看看!写对了,给点掌声.她写这个字的笔顺十分正确,要注意一下,你后来添加的这两笔使这个字反而看起来不怎么好看,还有最后的竖折稍微长了点.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师:男同学一听到你这个问题,马上发出一声叹息,我想他们是觉得你把他们提问的机会抢到了.看来这是怎样的一双手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它关系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相信一会儿我们只要仔细读课文,我们就可以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师:还有别的什么问题 生:这双手做了什么干了什么事

生:为什么偏偏只写张迎善的那双手 师:请你再说一遍 生:为什么偏偏只写张迎善的那双手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写文章也不过如此,作者要写这双手总有他的目的,总有他的一些想法.只有真正地读懂课文,才能把这些问题更好地解决.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师:课文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老师我也初读了课文,在预习时,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要积累一些词语.这是老师积累的词语.你会读吗(课件呈现) 生:会 师:让我们来读一偏 生:读词汇 师:你还积累了别的词语吗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讲一下你的阅读积累. 生:不尽其数 师:为什么要积累这个词语 生:因为它是一个我们常用的生词. 师:很好,还有吗 生:火燎燎 师:这是词你也记下来了.这是个什么词 生:abb的叠词 师:真聪明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框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第一框。本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关系;第二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第三目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生活与哲学》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要讲清楚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本框属于社会历史观的重点内容,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框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下一课讲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第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 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 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急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 唯心主义。高一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三、教学设计思想 1、遵循“以生为主,还学于生”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坚决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 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轮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分析: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本讲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本讲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考点点拨】 一、正确认识社会 重要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人民群众: 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重要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双手》。 2、齐读课题。 3、复习词语。

(开火车读词、听写词语) 4、回顾上节课内容:这是一双怎样的手?(板书) 这是一双()的手。 师:是呀,这真是一双特别的手,难怪给作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那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这样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继续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二、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合作探究题: 自读课文,带着问题认真思考: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1、小组合作探究。 2、汇报 提问: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1)“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A、圈出描写张迎善动作的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得用手拣,得用手送,手得插三四次,体会张迎善手工作的繁重细致。引导学生体会张迎善再用手栽树苗时可能会遇到的状况。 指名读 B、师:孩子们,种一棵树苗,张迎善的手就得拣、得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学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1 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目标要点晨背 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 3.把握社会历史发展 的总趋势。 4.理解改革的性质及 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 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 是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学新知』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社会生活的本质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1)地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_刘海伟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目标】 ⑴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矛盾运动的两大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⑵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课前预习案 【自主梳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 (2)社会意识是指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_________。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________________。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__________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___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_ 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 __________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其中形成的__________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__________ 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辩证关系 ①在生产方式中,_______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_______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迟早会引起___________ 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__________。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______________;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的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含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各方面的总和。 (2)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___________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_____________。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时,它就会_________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________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__________生产力的发展, _________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会___________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社会前进。

我们都有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都有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 练习二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把学用字词句、想说话、喜欢说话始终放在首位。通过画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想说喜欢说的情境,引导学生勾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运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通过画手、说说手能做什么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字词说完整话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图(一只手) 2、看了这只手会让你想起什么儿歌?学生朗诵儿歌《小小手》。 3、认读“手”,给手找找朋友,组成词儿。 4、师:大家给手找了这么多的朋友,它可高兴了,看它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图片礼物。这是三个智慧球,里面藏着什么智慧,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图画直接切入课题,使学生意识到今天所学的是有关手的内容,,在心里对有关手的只是开始 梳理,给手找朋友就有水到渠成的状态.(事实也正如所料)

智慧球的说法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 二、练习第一题。 1、出示题目要求,不加拼音,引导学生读懂要求,不会读的字看书拼读音节。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的生字,强化认字意识。 2、引导观察图:小学生是怎样画手的,它准备了哪些东西?3、请学生板演画手:把左手五指张开,按压在黑板上,右手拿分笔沿着手指画出手。学生评价。 4、全体学生学画手,师指导。 5、画完了举起画给大家看,夸夸自己的手。 6、朗诵儿歌《人有两个宝》. 设计意图:拼音的学习刚刚告一段落,如何运用还在练习之中,同时为了增加识字量,也为了巩固已有的识字能力,特意设计了让拼音帮一帮,到离开拼音读要求的练习,我想在低年级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观察讲述画手的准备,画的过程,评价画的手,夸一夸自己的手,都是练习说话的有效途径。画手是一项饶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对手的思考,与前后的练习浑然一体。 三、练习第二题。 1、出示题目要求,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懂要求。) 2、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词语。 3、用词语卡检查读音是否准确。(形式多样)

1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1.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②人类社会 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 分析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领会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能力:通过本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 点以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时政热点的能力;比较事物及所学知识的异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判断政治是非,并对错误现象或观点进行简单批判的能力;初步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 识和技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和说明的能力;能恰当运用学科语言,条理清晰、逻辑 严密、观点正确地表述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复习,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自觉支 持和拥护党的领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改革的支持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科标准,本课涉及到当前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多,是社会热点, 又是重点;本课的知识理论性、思辨性强,又是难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 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授课过程: 1、导入新课:今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共同完成一节复习课,学考怎么复习?当然是考纲怎么要求、学考怎么考就怎么复习。我们一起来看今天1月份浙江 省的两道学考题。 【2014年1月学考卷】 选择题(材料选自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课时达标检测:(三十九)_寻觅社会的真谛 含答案解析

课时达标检测(三十九)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选择题 1.精准扶贫是针对粗放式扶贫提出来的。我国领导人指出:要实现到2020年我国5 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倘若不深入贫困地区,不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材料中蕴含的哲理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②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③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④统一物的分解、平衡的破坏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A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正确;精准扶贫是针对我国贫困人口实际提出来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正确;③④错误。 2.(2018·天一大联考)近年来,每到岁末,人们总会对一年中出现的热词进行盘点,进而推出年度网络流行语。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对流行语的上述界定说明() ①社会意识总先于社会存在而存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③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④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旨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②④正确。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①错误。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③表述不科学。 3.(2018·南昌十校联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其属于() ①思想意识,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③上层建筑,服务于先进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本题使用排除法比较容易,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起到推动作用,①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关系,②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③④表述正确。 4.截至2017年1月6日,除新疆外,全国其余各省市均已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其中,今年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等6省市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

北师大4下《一双手》教学设计(配课件)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练习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知道这是谁的手,大致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读准字音:“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2、知道这是谁的手,大致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猜手诱趣 1、师: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一: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篇二: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预习作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综合学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综合学案(二) 一、课堂练习 1.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多年来,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加入世贸组织扩展了我国发展的国际空间,极大地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产业升级,扩大了我国就业总量,提升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10多年来,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放缓;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劳动力等资源比较优势正在减退,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约束强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日显紧迫。 材料二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所描绘的美好愿景。 2.“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全力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材料一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贫困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长期的贫困文化积淀,又反过来成为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 材料二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研究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把握区域和个体因素的差异,对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做到措施精准;要改变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等问题的发生,要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扶贫工作中注重解决文化贫困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性。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也泛起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不放弃汉字,中国就可能错过信息化机遇;放弃汉字,中华文化势必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面对冲击,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经过不懈努力,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现在,在计算机使用、出版印刷等方面,汉字的输入速度、简洁程度等都显示出明显优势,以信息化为由否定汉字的鼓噪逐渐消退。 材料二技术进步会不会使人的能力下降?早在几千年前,先哲老子就提醒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曾几何时,技术进步帮助汉字转危为安。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各种即时通信工具使“鸿雁传书”离我们远去;各种便捷的输入法使许多人患上了键盘依赖症,提笔忘字的情形不时发生;层出不穷的网络词语使有的人忘记了许多字词本来的含义……汉字的传承又遇到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虽然没有过去那样直接和猛烈,但其潜在的杀伤力却绝不能等闲视之。 结合材料,说明在看待技术进步对汉字传承的作用问题上如何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峡谷两岸山体、断层以及岩层的破碎、变质、旁侧牵引现象分布广泛,构成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遗迹景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除拥有独一无二的峡谷自然景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以外,还拥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如傈僳族的阔时节、同心酒,怒族的桃花节、仙女节,独龙族的文面女,普米族的吾昔节、火塘文化……怒江是亚洲最天然的水道之一,中下游河段天然落差达1 578米,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 132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 000亿度。过去10年来,由于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水电开发之间存在争议,怒江大峡谷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2016年初,在云南省“两会”上,原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郑重表态,云南将停止一切怒江小水电开发,把生态保护起来,推动怒江大峡谷申报国家公园,使之成为旅游天堂。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阐明停止一切怒江小水电开发的合理性。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名是历史命运的容器,是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城市建设的推土机轰鸣驶过,大量古建筑遭到毁坏,由于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现象屡禁不止,致使很多意蕴丰富的地名不断消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约有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称被废弃。 很多离家远行的游子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离家多年,家乡变化令人欣喜,但地名变了让人惆怅。乡愁无处寄,梦里寻踪迹,地名不仅承载了大量的个体记忆与情感,也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密码,众多独特地名其实都是历史留下的“活化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令人痛惜的是,一个个生拼硬造的怪名、洋名抹去了很多富有丰富内涵的老地名。 珍惜那些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才能留住我们的乡愁;精心设计有文化内涵的新地名,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传统文化才能有血脉传承,城市才能有厚度和温度。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分析如何“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

《一双手》教学设计 (2)

一双手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和常用的词语。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细致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在记叙中综合运用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表现事物的特征。 4.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 两个小树丫 长着五个杈 不长叶子不开花 做事全靠它(手) 然后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欣赏关于手的图片,感受手之美。 二、检查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惺忪镐老茧垧裹 2.掌握常用的词语 惺忪素常半截纹络 甘蔗丈量搓老茧 火燎燎垧 三.合作探究 学贵有疑(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1.题目所指的是谁的手? 2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有什么价值?(词语概括)

3.作者如何描写这双手的? 师过渡: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一起去见识见识那“一双手”吧(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 本文写了的一双手 (提示:所写人物、职业、年龄) 明确:32岁的伊春林区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 (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 ⑴.找出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的手,你看:”的句式交流。 (方法: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写句印证) 如: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号大手,你看:它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这是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你看:它的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这是一双又老又硬的手,你看:它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学生字词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读、交流评价。 2.我来为“手”建档案:出示表格,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学案1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学习目标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学习任务 (一)合作探究主题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小组讨论』请在『课中讨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中回答。(1)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所有的社会意识都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吗? (3)马克思的观点体现了什么道理? 知识小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合作探究主题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小组讨论』请在『课中讨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回答。(1)社会基本矛盾指的是什么? (2)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的是什么? 知识小结——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合作探究主题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小组讨论』请在『课中讨论』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中回答。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哪些? 知识小结——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与会、曲折的。 三、课后自主应用 『课后自主应用』 通过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请完成以下任务。任务1:谈谈你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任务2:通过学习,完成课后自主检测练习。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案.doc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 案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框34567891011 2019-05-02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

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框34567891011 2019-05-02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框34567891011 2019-05-02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4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专题精练(含答案)

第四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选择题 1.“络反腐”“海推直选”“阳光政府”等热词折射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态势。这说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制约 【解析】“热词折射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态势”体现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材料并未体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A项排除;材料也没有经济基础的信息,B项排除;D项“相互制约”表述错误。 【答案】C 2.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错误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解析】该题考查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故舍A项取B项。错误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项错误。D项不合题意。 【答案】B 3.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③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④实践是认识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B 4.鲁迅曾经说过: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鲁迅的这一句话告诉我们()。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鲁迅的这一句话主要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A。B项本身说法不正确。C、D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主要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解析】“手推磨”、“蒸汽磨”是从生产力角度讲的,“封建主的社会”、“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说的,前者“产生”后者,故马克思的话强调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项正确。C项错误。A、D两项和材料无关。 【答案】B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对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体现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