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课前准备: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1.导入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

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水——海——天地小石小木大山中国——四海——天地小米粒—大粮仓小洞穴旷野人——万物毫末马体(4)师总结归纳: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水——海——天地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小米粒—大粮仓小洞穴旷野人——万物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齐(以…为同)大小天地与我并行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齐生死→小米粒—大粮仓齐物我万物与我合一小洞穴旷野人——万物毫末马体(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

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5.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

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6.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秋水》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秋水》在教材中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应着眼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习课文,加强语文积累,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讲述人生道理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秋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先秦诸子的部分优秀散文,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了解思想内容外,着重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品味先秦诸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学习其创作手法,感悟人生哲理。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文意浅显但包含的文言知识点集中,语言优美,是庄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秋水》,探究其文言知识和创作手法,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进入高中后,《秋水》是学生在教材上接触的第八篇文言文。因此,此时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但所掌握的知识点还较为零散,需要集中整合。同时,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是有一定难度的。再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对文言文的兴趣缺乏、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的学习内在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他们尚未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庄子本人及其思想,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成语,掌握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等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手法,训练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实词。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对策: 1. “四步阅读法”:字音、字形、字义、翻译是文言文在表面上的四大块内容。学生牢固地掌握并积累字音、字形,对答好高考的基础知识题很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意思

《秋水》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课前准备: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1.导入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

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水——海——天地小石小木大山中国——四海——天地小米粒—大粮仓小洞穴旷野人——万物毫末马体(4)师总结归纳: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水——海——天地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小米粒—大粮仓小洞穴旷野人——万物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和《非攻》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和《非攻》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掌握“何”“则” 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方法;背诵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学习墨子“非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一、《秋水》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秋水》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设计 《秋水》教案设计《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这则寓言的寓意 2、培养学生谦虚的品格 3、积累关于庄子的故事,搜集出自《庄子》的成语 4、熟背成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大家一起了解了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串译了全文。今天我们从内容上去赏析这则寓言。 二、在这则寓言故事里,河神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是发生了变化的,请同学们将前后不同的表现找出来,将全文分为一前一后两个小层次。河神前后的认识态度明显有个比较。 (学生同位之间讨论)回答:第一层——河伯骄傲自满 第二层——河伯见海后自叹不如 三、一前一后认识态度都是由于什么情况而直接触发的呢?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学生答)之前河伯见到“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欣然自喜;之后河伯“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北海的辽阔一下子使他彻底地认清了自己,令其望洋兴叹,自感惭愧。

四、见到北海的河神,才真正地认清了自己,懂得了道理,河神领悟到的道理,我想也是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同学们,你能说说自己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答:课文借事说理,正是以河神见海神为喻,告诉我们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要有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起来,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每个人都没有骄傲自大的理由,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情景中来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 五、这则寓言故事虽小却非常发人深省,河神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你想过吗?可以提示大家,这个原因不能单纯地只从客观去分析。 明确:客观——在于看到了北海的辽阔。 主观——(1)善于将黄河和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2)难能可贵的是他所具有的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知道自己的见识鄙陋。骄傲自大的不妥,他立刻就自我批评,严格剖析自己,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有修养的人耻笑,这就是他自我批评的精神。 六、这则寓言故事暗含的道理和我们以前学过一个成语故事相当类似,你们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学过的故事——“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有谁来为我们说说吗?(学生中会讲故事的讲述这个小故事,老师稍作点评,这个故事讽喻中暗含的人生哲理确实多少是与《秋水》相似)。

《秋水》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灌,注入。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率⒚赖亩魅慷荚谧约荷砩稀<海陨怼?br>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面,面向,朝向。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

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1989年秋,

《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

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 [设计意图] 《秋水》在教材中是作为《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中的自读课文出现的。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 但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文章全部是有着相当的困难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执教者应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点评:设计意图准确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教材本身的意图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一、导语 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 中国阅读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误读(板书“误读”这两个字)。那就是关于成语“游刃有余”(板书)的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个成语讲的是厨师宰牛因为熟悉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掌握了用刀的规律。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句话没错。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活着呢?最好的方法,便是避开矛盾,绕过它,自己才能活得逍遥、自在。这是庄子的理想。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大的最完美的自由主义者。 [点评:导入设计新颖别致,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误读”的引入,也非常深刻。由“游刃有余”引入到自由主义者,进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对庄子的介绍。这种教学程序的设计,非常自然]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在这组排比句中,你比较喜欢庄子是哪一种个性的人?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点评:引李怀宁的散文,以及这里用的药店的比喻,在介绍作者环节上.正好对应了庄子的潇洒。“后院”一说,“安抚”之论,用语精当,可谓妙绝] 给大家讲几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与尧子齐名,世称“尧庄”,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

【学习实践】《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秋水》全程导学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全程导学 【背景探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尝为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与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但是他能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抨击,也有其积极意义。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来看,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灭是非得失,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 《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譬喻,且用喻灵活;第三庄子散文多用韵,声调铿锵,富于节奏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因为宇宙是

无穷大的,人在宇宙中显得很渺小,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作品鉴赏】 《庄子•秋水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一、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任意驱使为其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并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二、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秋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

苏教版必修三《秋水》教学设计

南海市石门中学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1)“叹”的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会“叹”? 3)怎样写“叹”? 4)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习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秋水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整体分析】 这节公开课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文章全部内容是有着相当的困难的,因此执教者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授课者在这节公开课教学中定了两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教学难点确定了以下两个方面: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教学方法采用:研读法;讨论法。授课者对学生能轻易掌握的知识不讲或者说讲得很少,对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基本不讲,对学生一定要掌握的但以难以理解的内容多角度解析,整节公开课教学中授课者非常注重难点分解及课外拓展。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准确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教材本身的意图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教学过程深入分析】 【导语点评】介绍庄子时,有的老师只字不提,或只一句“庄子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而轻轻带过,有的老师全搬教参介绍,一字不漏地读,或从大学课本照搬来大讲特讲。其实,这两种做法都将走入文言文教学的误区。前者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即文化的传承性,而只重字词教学,使文言文变为一堆死文字;后者则可能会占用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的积累这一基础教学的时间,使初中文言文教学变成空中楼阁。以笔者之陋见,介绍先秦诸子的思想应把握以下原则:一要介绍,二要通

《秋水》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背景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农民工作的重要时期。通过学习课文《秋水》,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与农民的辛勤劳动,并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习并掌握课文《秋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2)了解秋天的特点与农民的劳动; (3)了解农民工作的辛勤和付出。 2.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等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秋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2)了解秋天的特点与农民的劳动。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认知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学PPT、黑板、课本《秋水》 五、教学过程 Step 1 自主学习 1. 让学生阅读课文《秋水》。 2. 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Step 2 合作学习 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就课文内容展开合作学习,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2. 分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Step 3 声音欣赏 1. 播放音频:播放课文《秋水》的录音,学生用听觉感受课文。 2. 回答问题:老师提问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学生回答问题并做简短解释。

Step 4 教师讲解 1.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 重点解释: (1)秋水:秋天的雨水。 (2)玉米:秋天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Step 5 情感体验 1. 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农民的劳动场景,感受他们的辛勤付出。 2. 组织实践活动:学生以农民的角色,体验一下农民的劳动,亲身 感受劳动的辛苦与价值。 Step 6 拓展延伸 1. 创作小品:学生自行组织创作小品或情景剧,通过表演展现农民 辛勤劳动的场景。 2.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秋水》的朗读比赛,通过朗读展 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秋天的特点与农民的劳动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了与他人合作、实 践探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让学生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融会贯通《秋水(节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 一、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该落实词语教学,文言文尤其如此。新课标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而新课标对本文的要求是融会贯通。通过本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的谈话探讨了“价值判断的无限性和相对性”的问题。本文节选自《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及小组讨论完成课文的学习,疑难处教师适当点拨,本文脉络清晰,层次清楚,对比鲜明。 三、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眼知识,但是并不会加以熟练运用。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结构、写作特色及寓言道理。 2、学习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 (2)分析本文的结构、写作特色及寓言道理。 3、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短小精炼,文字浅显,可以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加深理解。 (2)问答法。通过师生间对本文重点文眼知识的问答,对学生进行启发,完成本堂课的前两个学习目标。 (3)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力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4、教学过程: (1)导入: 从“坐井观天”导入骄傲自满的“河伯”这一形象,从而引出本堂课:《秋水(节选)》。(2)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庄子其人及《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 战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主张无为而治,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为道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亦名《南华经》,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文化背景教案

《秋水》文化背景教案文化背景教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子,古典诗词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对于自然美、人文情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追求与表达。《秋水》作为唐代大家白居易的名篇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本文将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角度介绍《秋水》的文化背景及其教学教案。 一、文学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而白居易则是唐代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秋水》一诗,作于唐代天宝年间,是白居易在兰陵(今山东临沂)悼念卒于安福(今江西鹰潭)的友人杜衍时所作,诗意优美,表达深刻。《秋水》的文学背景匹配了唐诗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加上作者的个性色彩,使之具有难以替代的艺术价值。 二、历史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包括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最为出色的一位文学家,他为唐诗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一个显著的贡献,至今广为人知。“天宝之治”是唐朝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武则天创办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得当时的政治

风气浓厚。白居易的《秋水》恰好配合了当时悼亡的葬礼礼仪,增加了死亡的庄严氛围,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 三、哲学背景 《秋水》中对于秋水的描述,是作者对于自然的赞美和严肃的思考的结果。在中国文化中,自然界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需要通过哲学思想和文学表达来塑造。对于秋水的描绘,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秩序的认识和对人类生的感悟。在中国哲学中,“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等思想是精神财富,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四、文化价值 《秋水》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又一佳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品之一。从文学角度,其文学美感、表达方式以及诗歌内容具有现代意义和借鉴价值,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大意义。从文化角度,其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人性观念等方面的内容,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教案设计 1.读诗理解:通过读诗的形式,从文学角度诠释《秋水》的 内涵,让学生从语言形式、格律押韵、语言韵律等方面读懂诗的美感和诗人的感受。

《秋水(节选》教案

秋水(节选)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本文的寓意,并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洒脱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秋水,雨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2.内容提示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论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儒、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作者生平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世称“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对当时战国后期的混乱社会状况极其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消极厌世的极端。 四、作者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五、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于社会剧烈动荡的战国中后期,奴隶主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而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纷争,天下混乱。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请学生听录音。注意一些容易读错的字。 2.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一、设计思路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设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合作讨论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 二、教材分析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比喻和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重点实词的意思以及常见文言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和对比的写法。 3.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4.熟练背诵课文。 五、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对全文进行翻译。 2、掌握文中注释的字词,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成语及较难翻译的句子。 (二)预习反馈 1、发放译文材料,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比,找出翻译错误的地方,并自己矫正。 2、文言常识整理: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到了(古)表示达到其中一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古)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古)相貌(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其中一种学问的人(古)

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今) (3)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 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4)难译句子: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 方之家”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师讲解翻译一下。 (三)朗读全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四)研读课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想一想: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3.填一填:结合全文内容,在“这是一个的河伯”中填入恰当的词句。 参考:开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批评。 (4)议一议:我们从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理解寓意 讨论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对自己的启示: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

《秋水》教案(篇四)

《秋水》教案          &nbs p         &nb sp           &nbs p         &nb sp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在《秋水》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 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 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 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 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 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 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