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设计_《秋水》

高中教学设计_《秋水》

高中教学设计_《秋水》【篇一】

教学目标:

一、学问训练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把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力量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力量。

2.培育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力量。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同学熟悉个人见识有限,若傲慢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同学做文言学问卡片,组织同学争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同学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支配

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

1.组识同学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其次次,理清思路,领悟主旨;第三次,背诵,

领悟庄子的风格。

2.组织同学制作文言学问卡片。

3.组织同学争论庄子形象化的比方,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化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悟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熟悉上走向相对

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见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方,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争论了"价值推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假如傲慢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

古人:"其拿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同学回答

2.组织同学诵读课文,制作文言学问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渚(zhǔ)、少(shǎo)、殆(di)

②制作文言学问卡片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关心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关心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其次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状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组织同学背诵课文,争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状况下欣然自喜的。

其次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状况不同,时间不同,熟悉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判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傲慢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判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

足,假如傲慢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深厚的浪漫主义颜色,想象丰富,善用比方,寓

言富有制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争论"价值推断的无穷相对性'的

问题。庄子采纳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争论玄

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

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

无边际的熟悉的海洋。有爱好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布置作业

阅读《秋水》中紧接课文的一段,说说其中比方的含义。

北海若曰:"牛蛙不行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行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行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行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

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附: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自大自叹

黄河宽敞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过渡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我之谓也傲慢自大自大

望洋兴叹始吾弗信盲目崇拜浅陋

见笑大方

【背景材料】

一、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熟悉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熟悉论动身,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行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见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学问。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方,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

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课文删节部分

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行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行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行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指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奇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行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

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三、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很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兴奋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

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终点。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许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头我还不信任;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宽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急了。我将长期地被大方之家讥笑。'

高中教学设计_《秋水》【篇二】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化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化,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学问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长,文言文关键是让同学深化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

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把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学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力量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同学明白个人的学问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傲慢自满。

[教学预备]

多媒体

[素材推举]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久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毕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熟悉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见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方,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毕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欢乐和苦痛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全部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而治',生活上应当"安时而处顺'。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否则*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假如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睬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行。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赐予了莫大的安慰。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晰,他在文章中用了许多小故

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ng)、涘(s)、殆(di)

四、基础学问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许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辨别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同学抢答,看是同学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消失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同学基本能够提前

《秋水》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课前准备: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1.导入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

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水——海——天地小石小木大山中国——四海——天地小米粒—大粮仓小洞穴旷野人——万物毫末马体(4)师总结归纳: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水——海——天地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小米粒—大粮仓小洞穴旷野人——万物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秋水》教学设计5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5 《秋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

《秋水》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设计 《秋水》教案设计《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这则寓言的寓意 2、培养学生谦虚的品格 3、积累关于庄子的故事,搜集出自《庄子》的成语 4、熟背成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大家一起了解了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串译了全文。今天我们从内容上去赏析这则寓言。 二、在这则寓言故事里,河神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是发生了变化的,请同学们将前后不同的表现找出来,将全文分为一前一后两个小层次。河神前后的认识态度明显有个比较。 (学生同位之间讨论)回答:第一层——河伯骄傲自满 第二层——河伯见海后自叹不如 三、一前一后认识态度都是由于什么情况而直接触发的呢?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学生答)之前河伯见到“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欣然自喜;之后河伯“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北海的辽阔一下子使他彻底地认清了自己,令其望洋兴叹,自感惭愧。

四、见到北海的河神,才真正地认清了自己,懂得了道理,河神领悟到的道理,我想也是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同学们,你能说说自己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答:课文借事说理,正是以河神见海神为喻,告诉我们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要有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起来,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每个人都没有骄傲自大的理由,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情景中来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 五、这则寓言故事虽小却非常发人深省,河神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你想过吗?可以提示大家,这个原因不能单纯地只从客观去分析。 明确:客观——在于看到了北海的辽阔。 主观——(1)善于将黄河和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2)难能可贵的是他所具有的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知道自己的见识鄙陋。骄傲自大的不妥,他立刻就自我批评,严格剖析自己,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有修养的人耻笑,这就是他自我批评的精神。 六、这则寓言故事暗含的道理和我们以前学过一个成语故事相当类似,你们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学过的故事——“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有谁来为我们说说吗?(学生中会讲故事的讲述这个小故事,老师稍作点评,这个故事讽喻中暗含的人生哲理确实多少是与《秋水》相似)。

《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

高一语文《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 [设计意图] 《秋水》在教材中是作为《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中的自读课文出现的。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 但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文章全部是有着相当的困难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执教者应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点评:设计意图准确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教材本身的意图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一、导语 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 中国阅读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误读(板书“误读”这两个字)。那就是关于成语“游刃有余”(板书)的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个成语讲的是厨师宰牛因为熟悉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掌握了用刀的规律。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句话没错。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活着呢?最好的方法,便是避开矛盾,绕过它,自己才能活得逍遥、自在。这是庄子的理想。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大的最完美的自由主义者。 [点评:导入设计新颖别致,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误读”的引入,也非常深刻。由“游刃有余”引入到自由主义者,进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对庄子的介绍。这种教学程序的设计,非常自然]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在这组排比句中,你比较喜欢庄子是哪一种个性的人?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点评:引李怀宁的散文,以及这里用的药店的比喻,在介绍作者环节上.正好对应了庄子的潇洒。“后院”一说,“安抚”之论,用语精当,可谓妙绝] 给大家讲几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与尧子齐名,世称“尧庄”,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

公开课《秋水》教案

公开课《秋水》教案 公开课《秋水》教案 公开课《秋水》教案篇1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着。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着,“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着。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着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雄壮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秋水》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秋水》在教材中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应着眼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习课文,加强语文积累,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讲述人生道理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秋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先秦诸子的部分优秀散文,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了解思想内容外,着重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品味先秦诸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学习其创作手法,感悟人生哲理。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文意浅显但包含的文言知识点集中,语言优美,是庄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秋水》,探究其文言知识和创作手法,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进入高中后,《秋水》是学生在教材上接触的第八篇文言文。因此,此时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但所掌握的知识点还较为零散,需要集中整合。同时,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是有一定难度的。再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对文言文的兴趣缺乏、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的学习内在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他们尚未形成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庄子本人及其思想,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成语,掌握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等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手法,训练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实词。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对策:

《秋水(节选》教案

秋水(节选)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本文的寓意,并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2.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洒脱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秋水,雨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2.内容提示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的写作意图主要是以相对论为武器,宣扬道家之“道”的无限性,并进而嘲讽孔孟所宣扬的儒家之道。儒、道之争另当别论,文中关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的观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作者生平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世称“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对当时战国后期的混乱社会状况极其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消极厌世的极端。 四、作者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五、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于社会剧烈动荡的战国中后期,奴隶主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而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纷争,天下混乱。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请学生听录音。注意一些容易读错的字。 2.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暴涨的景象,突出河伯的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知其陋。两个层次形成鲜明的反差。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一、设计思路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设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合作讨论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 二、教材分析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比喻和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重点实词的意思以及常见文言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和对比的写法。 3.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4.熟练背诵课文。 五、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对全文进行翻译。 2、掌握文中注释的字词,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成语及较难翻译的句子。 (二)预习反馈 1、发放译文材料,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比,找出翻译错误的地方,并自己矫正。 2、文言常识整理: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到了(古)表示达到其中一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古)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古)相貌(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其中一种学问的人(古)

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今) (3)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 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4)难译句子: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 方之家”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师讲解翻译一下。 (三)朗读全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四)研读课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想一想: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3.填一填:结合全文内容,在“这是一个的河伯”中填入恰当的词句。 参考:开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批评。 (4)议一议:我们从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理解寓意 讨论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对自己的启示: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

秋水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整体分析】 这节公开课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文章全部内容是有着相当的困难的,因此执教者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授课者在这节公开课教学中定了两个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教学难点确定了以下两个方面: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教学方法采用:研读法;讨论法。授课者对学生能轻易掌握的知识不讲或者说讲得很少,对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基本不讲,对学生一定要掌握的但以难以理解的内容多角度解析,整节公开课教学中授课者非常注重难点分解及课外拓展。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准确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教材本身的意图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教学过程深入分析】 【导语点评】介绍庄子时,有的老师只字不提,或只一句“庄子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而轻轻带过,有的老师全搬教参介绍,一字不漏地读,或从大学课本照搬来大讲特讲。其实,这两种做法都将走入文言文教学的误区。前者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即文化的传承性,而只重字词教学,使文言文变为一堆死文字;后者则可能会占用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的积累这一基础教学的时间,使初中文言文教学变成空中楼阁。以笔者之陋见,介绍先秦诸子的思想应把握以下原则:一要介绍,二要通

《秋水》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背景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农民工作的重要时期。通过学习课文《秋水》,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与农民的辛勤劳动,并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习并掌握课文《秋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2)了解秋天的特点与农民的劳动; (3)了解农民工作的辛勤和付出。 2.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等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秋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2)了解秋天的特点与农民的劳动。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认知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学PPT、黑板、课本《秋水》 五、教学过程 Step 1 自主学习 1. 让学生阅读课文《秋水》。 2. 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Step 2 合作学习 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就课文内容展开合作学习,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2. 分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Step 3 声音欣赏 1. 播放音频:播放课文《秋水》的录音,学生用听觉感受课文。 2. 回答问题:老师提问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学生回答问题并做简短解释。

Step 4 教师讲解 1.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 重点解释: (1)秋水:秋天的雨水。 (2)玉米:秋天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Step 5 情感体验 1. 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农民的劳动场景,感受他们的辛勤付出。 2. 组织实践活动:学生以农民的角色,体验一下农民的劳动,亲身 感受劳动的辛苦与价值。 Step 6 拓展延伸 1. 创作小品:学生自行组织创作小品或情景剧,通过表演展现农民 辛勤劳动的场景。 2.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秋水》的朗读比赛,通过朗读展 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秋天的特点与农民的劳动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了与他人合作、实 践探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让学生

苏教版必修三《秋水》教学设计

南海市石门中学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1)“叹”的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会“叹”? 3)怎样写“叹”? 4)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习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融会贯通《秋水(节选)》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 一、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该落实词语教学,文言文尤其如此。新课标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而新课标对本文的要求是融会贯通。通过本文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的谈话探讨了“价值判断的无限性和相对性”的问题。本文节选自《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及小组讨论完成课文的学习,疑难处教师适当点拨,本文脉络清晰,层次清楚,对比鲜明。 三、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眼知识,但是并不会加以熟练运用。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结构、写作特色及寓言道理。 2、学习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 (2)分析本文的结构、写作特色及寓言道理。 3、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短小精炼,文字浅显,可以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加深理解。 (2)问答法。通过师生间对本文重点文眼知识的问答,对学生进行启发,完成本堂课的前两个学习目标。 (3)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力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4、教学过程: (1)导入: 从“坐井观天”导入骄傲自满的“河伯”这一形象,从而引出本堂课:《秋水(节选)》。(2)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庄子其人及《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 战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主张无为而治,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为道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亦名《南华经》,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教案(篇四)

《秋水》教案          &nbs p         &nb sp           &nbs p         &nb sp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在《秋水》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 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 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 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 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 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 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

秋水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态度与情感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2.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 中国阅读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误读(板书“误读”这两个字)。那就是关于成语“游刃有余”(板书)的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这个成语讲的是厨师宰牛因为熟悉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掌握了用刀的规律。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句话没错。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活着呢最好的方法,便是避开矛盾,绕过它,自己才能活得逍遥、自在。这是庄子的理想。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大的最完美的自由主义者。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人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秋水

人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秋水

人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秋水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散文的风格特点,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品味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对比手法. 2.了解和积累不同的文言句式。 三、教学设想: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可以把反复阅读作为突破口,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们都还记得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更给我们深远的启示: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现在对知识一知半解,还不虚心求教,只能做井底之蛙;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其实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 二、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讲解本文文体知识: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四、了解庄子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不必有所作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哲学是用瑰丽的散文写出,我们从他的这些哲学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深刻的揭露了人间百态,同时倡导一种超脱而又未免消极的人生.他所崇尚的不是统治万物的神,而是有着玄妙智慧,飘然欲仙的人.后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受到了他的哲学和艺术思想的深刻影响。庄子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展现着无穷的魅力.

《秋水》-专业文档!

《秋水》 5 《秋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 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