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秋水非攻word教学设计

《秋水》和《非攻》课堂教学设计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俞建望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方法;背诵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学习墨子“非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一、《秋水》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小结。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七、《非攻》作者简介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八、《非攻》语言知识

1、难读字

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

2、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今义: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苟.如果。今无此义。)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重,大。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3、一词多义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

暮去胡来颜色故(衰老)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凭借)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以其亏人愈多(亏,损人)

从而誉之(誉,赞美)

②形容词作动词: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5、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介词)

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省略宾语)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②设问句: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③反问句: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九、《非攻》断句

古文断句标点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文言文断句与标点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断句的基础在于辨识好文章的文体和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文体特点和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依照技巧准确标点。

我们以标点《非攻(节选)》为例谈一谈常见的断句标点的方法。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此文以层进推理的方式揭露攻国的罪恶,那么,准确标点此文的前提通过找出人物,读出故事,做法如下:阅读全文,阅读时的要求是:

①找出文章中的人名和其他指称人的名词。

②找出文章中的人称代词或其它指代性词语。

③通过人名和人称代词读出文章的“故事”,然后尝试断句。

④准确加注标点符号,并复核检查。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找出文章中列举了“一人”“攘人犬豕鸡豚者”“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攻国\'者”这些“不义”之人和“众”“上为政者”“天下之君子”等评价者。这样,“人”找到了,故事读通了,标点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其实,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在句中一般也是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读出故事,确定停顿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叙事性较强的文段中,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和人称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十、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

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举史事说明好战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由此可知墨子从不反对正义战争。

本节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

本段从偷窃抢劫的事例说起。偷窃者从偷窃桃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牛马,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己的程度更重。罪孽也更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的原则区别吗?用这种层层剥进的办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以征讨别国标榜为天经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同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暴露与谴责上。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十一、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思想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阵财产的阵痛。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似乎有点严重了,因为牛马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牛马,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进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至于杀不辜人,情况就大大地严重了,因为这剥夺了别人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被处以极刑。但即便如此,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不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以上四种行为都是不义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这也是可以理解,毕竟这四种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些个君子却又跟在强权者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赞誉有加呢?那些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竟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才能成就大义。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生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狗屁价值呢?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那些个赞誉有加的君子们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其实发动战争侵略别国,荼毒生灵才是真正的大不义。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

2、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附板书:

秋水

庄子

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非攻

墨子

断句要求:

①找出文章中的人名和其他指称人的名词。

②找出文章中的人称代词或其它指代性词语。

③通过人名和人称代词读出文章的“故事”,然后尝试断句。

④准确加注标点符号,并复核检查。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优化训练 苏教版必修3

融会贯通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入人园圃.()攘.人犬豕()入人栏厩.() 拖其衣裘.()两涘.渚崖()泾.流之大() 思路解析:平时重视积累,特别要注意形声字的读音。 答案:“圃”读“pǔ”,“攘”读“rǎnɡ”,“厩”读“jiù”,“裘”读“qiú”,“涘”读“sì”,“泾”读“jīnɡ”。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亏.人自利(吃亏)罪益.厚(更加) B.杀不辜.人(罪)知而非.之(非难) C.东面 ..而视(脸朝东)少.仲尼之闻(小看) D.不仁兹.甚(更加)大方 ..(深明大道)之家 思路解析:A项中“亏”是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吃亏”。 答案:A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思路解析:文言文翻译应译出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1)关键词语是“愈”“兹”“益”;(2)关键词语是“野语”,宾语前置句“莫己若”“我之谓”;(3)关键词语是“于是”“以……为”。 参考答案:(1)如果损害别人的利益越多,那么他的不仁也就越突出,罪过也就更加深重。(2)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3)在这个时候河伯高兴极了,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4.填空。 (1)《秋水》选自《庄子》。庄子名周,中期宋人,先秦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今存《庄子》分 、、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2)《非攻》选自《墨子》。这本书大部分是家学派弟子们记录下来的。“非攻”就是。 思路解析:作家、作品应重点记忆:作家——朝代——作品——评价(对作家的评价和对作品的评价)。 答案:(1)战国道内篇外篇杂篇 (2)墨反对进攻的战争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总复习专题十教材文言文__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5必修3必修4

教材文言文——《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过、相、窃、凶等)、虚词(焉、之、以等)、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背诵相关名句。2.重点辨析“焉”的用法,掌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特点。3.翻译重点句式(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 .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 D .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 答案 C 解析 A 项“有事”是“用兵”之意。B 项“河东”是“黄河以东”之意。D 项“以为”是“把……作为”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 ) A.????? 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B.????? 秋水时.至斧斤以时.入山林 C.????? 以亏.人自利也亏.无为之大道哉 D.?????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宜可使 答案 C 解析 C 项均为损害,毁坏。A 项过错/责备。B 项按时节/时节。D 项偷窃/私下,表谦副词。 ②( )

A.?????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无乃尔是.过与 B.????? 河内凶.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则将焉用彼相. 矣 D.????? 材木不可胜.用也刑人如恐不胜.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尽,全。A 项这样/与“尔”同义。B 项收成不好,荒年/不幸。C 项辅佐/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③( )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今我睹子之. 难穷也 C.????? 固而.近于费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 D.????? 虎兕出于.柙移其粟于.河内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 项……的时候/……的人。C 项表递进/表转折。D 项从/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B .填然鼓. 之,兵刃既接 C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D .既来之,则安. 之 答案 D 解析 D 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讲解与例题:第4单元 第19课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19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1.能够自行梳理始、若、国、之、于、则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准确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内涵,把握其中讲述的道理。 3.学习通过寓言故事、比喻、对比进行说理的手法,并能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 (1)《秋水(节选)》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人,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其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2)《非攻(节选)》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2.探寻背景 (1)《秋水(节选)》 庄子生活于战国时期,此时农业发展,政治上各诸侯国竞相发展、争霸,而文化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之一的庄周也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思想,宣扬自己的观点。 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秋水》篇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与中心思想无关。《秋水》篇主要通过寓言,阐发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2)《非攻(节选)》 作者墨翟生活的时期,各诸侯圈地为国,不断地进行战争,攻伐掠打,以便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国兼并小国,弱肉强食,百姓遭殃,墨翟的“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不愧是大义之说,实在为仁义之道! 本文选自《墨子·非攻》,原文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它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秋水(节选)非攻(节选)训练落实提升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解析】 B 项,攘:偷盗,偷窃。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 A.?????我之.谓也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 B.?????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 者 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吾长见笑于. 大方之家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上为政者得则. 罚之 【解析】 D 项都是连词,那么,就。A 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B 项,名词,海神名/动词,比得上,赶得上。C 项,介词,到/介词,表被动。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 例句:秋水时. 至 A .少. 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 .苟亏. 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C .顺流而东. 行,至于北海 D .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意动用法。B项,使动用法。D项,形容 词用作名词。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 A.东面 ..而视 B.此何故 ..也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 D.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解析】A项,古义:面向东。今义:方位词,东边。C项,古义:脸。今义:面貌或面子,脸面。D项,古义:深明道理的人,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对于财物不计较;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亏人自利也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我之谓也 C.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D.闻道百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被动句。C项为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B 阅读《秋水(节选)》,完成6~9题。 6.下列各句中,与“以为莫己若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知之 B.震之以威怒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D项为被动句。 【答案】 A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中的“穷”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020-语文苏教版3课时:专题四第17课秋水(节选)第18课非攻(节选)版含解析语文

专题四 第17课 秋水(节选) 第18课 非攻(节选) 课时跟踪检测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以下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百.川灌河(众多)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指海神假设) B.⎩⎪⎨⎪⎧ 秋水时.至||(按照时令)两涘.渚崖之间(水边 岸) C.⎩⎪⎨⎪⎧ 旋.其面目(掉转)众闻那么非.之(指责) D.⎩⎪⎨⎪⎧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缺少)其不仁兹.甚(同 "滋〞 更加) 解析:D 项 ,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少 ,小看 . 答案:D 2.以下各句中 ,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 .以为莫己假设者 C .大||王来何操 D .君何以知燕||王 解析:A 为被动句 ,B 、C 、D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 答案:A 3.以下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 . 译文: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 B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译文:在这时候河神欣然自喜 ,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 C .野语有之曰 , "闻道百 ,以为莫己假设者〞 ,我之谓也 . 译文:俗语有这样的说法 ,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 ,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 ,我就是这么说的了 . D .苟亏人愈多 ,其不仁兹甚矣 ,罪益厚 .

译文: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解析:C项, "我之谓也〞,意思是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答案:C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今存?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局部,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B.?秋水(节选)?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缺乏,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C.墨子,名翟,鲁人.先秦墨家创始人. "非攻〞即反对战争. D.?非攻(节选)?运用比喻和比照从小事到大事,一步步推理,指出攻人国|家的战争是不义的. 解析:C项中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它与一般的非攻是有区别的. 答案:C 5.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假设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恰当的顺序是________ .(只填序号) 答案:③④①②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6.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鹓过.之过:经过 B.或.谓惠子曰或:有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秋水(节选)》问题探究

《秋水(节选)》问题探究 1.文章如何翻译? 提示: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水面宽阔,两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当时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自此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而况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真的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2.文章用了什么手法写河伯。试简析。 提示: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诶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3.本文主要是把握河伯前后态度、认识的变化。通过对比。从而更深刻地突出主题。 提示: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诶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待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前面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了。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作自我批评。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

2020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秋水非攻word教学设计

《秋水》和《非攻》课堂教学设计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俞建望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对比的方法;背诵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学习墨子“非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一、《秋水》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业分层测评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 [根底稳固层] 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76722102】 A .两涘. 渚崖之间 涘:水边、岸 B .吾非至于子之门那么殆. 矣 殆:危险 C .众闻那么非. 之 非:诽谤 D .以亏. 人自利也 亏:损害 【解析】 C 项,“非〞为形容词作动词,非难,责怪。 【答案】 C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76722103】 A.⎩⎪⎨⎪⎧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①野语有之.曰②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 别乎 C.⎩⎪⎨⎪⎧①望洋向.假设而叹曰②向. 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D.⎩⎪⎨⎪⎧①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②策之不以其道. 【解析】 A 项“见〞,均表被动;B 项“之〞,①代词,代俗语的内容,②结构助词,的;C 项“向〞,①面对,②以前;D 项“道〞,①道理,②方法。 【答案】 A 3.以下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秋水时至 B .众闻那么非之 C .望洋向假设而叹曰 D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解析】 A 项,“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节。B 项,“非〞形容词作动词,非难、指责。D 项,“美〞形容词作名词,壮美(之景)。 【答案】 C 4.以下句式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以为莫己假设者 B .大王来何操 C .沛公安在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解析】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答案】 D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今存《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局部,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B.《秋水(节选)》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C.墨子,名翟,鲁人。先秦墨家创始人。“非攻〞即反对战争。 D.《非攻(节选)》运用比喻和比照手法,从小事到大事,一步步推理,指出攻人国家的战争是不义的。 【解析】C项,“非攻〞指反对进攻性的不义的战争。 【答案】 C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76722104】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肋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假设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 千金之璧 ....,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 祸害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害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假 ...... 设水 ..,小人之交甘假设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那么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选自《庄子·山木》) 6.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B.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专题四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应用体验之旅训练 及详解答案

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8课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应用体验之 旅训练 苏教版必修3 " (时间:40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涘. 渚崖之间 涘:水边、岸 B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 矣 殆:危险 C .众闻则非.之 非:诽谤 D .以亏. 人自利也 亏:损害 解析:C 项“非”为形容词作动词,非难,责怪。 答案:C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 ①野语有之.曰②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C.⎩⎪⎨⎪⎧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②向. 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②策之不以其道. 解析:A 项“见”,均表被动;B 项“之”,①代词,代俗语的内容,②结构助词,的;C 项“向”,①面对,②假使;D 项“道”,①道理,②方法。 答案:A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 B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C .闻道百,以为.. 莫己若者 D .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解析:A 项“至于”是“到达”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指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B项“面目”指“脸色,面部表情”;现代汉语中指脸的形状,人的相貌。C项“以为”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D项“大方”指“深明大道理的人”;现代汉语中则是指: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B.秋水时至 C.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D.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解析:A项“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项“时”,名词作状语;D项“亏”,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C 5.下列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B.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C.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D.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解析:D项,应为“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答案:D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汉代汉语。(10分) (1)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今我看到您这(无边无际)难以穷尽的样子,我要是不到您这里来,那就危险了。 (2)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利益)更多。 (3)这可以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二、阅读鉴赏(20分)

2023年必修三语文《秋水》教案

2023年必修三语文《秋水》教案 2023年必修三语文《秋水》教案1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案含解析苏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 一、读准字音 泾.流( ) 两涘.( ) 渚.崖( ) 园圃. ( ) 犬豕.( ) 鸡豚.( ) 栏厩. ( ) [答案] jīnɡ sì zhǔ pǔ shǐ tún jiù 二、辨识通假 (1)泾流之大 ( ) (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 ) (3)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 ) [答案] (1)“泾〞同“径〞,直 (2)“辩〞同“辨〞,分清,区分 (3) “兹〞同“滋〞,更加 三、一词多义 (1)见⎩⎪⎨⎪⎧不见. 水端〔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 (2)假设⎩⎪⎨⎪⎧望洋向假设..而叹曰〔 〕以为莫己假设..者〔 〕假设.. 使烛之武见秦君〔 〕 (3)故⎩⎪⎨⎪⎧此何故.也〔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 〔 〕 (4)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我之.谓也〔 〕今我睹子之. 难穷也〔 〕 (5)以⎩⎪⎨⎪⎧以.亏人自利也〔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作《师说》以.贻之〔 〕请以. 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6)闻⎩⎪⎨⎪⎧闻.道百〔 〕少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 〕

(7)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至于.北海〔 〕于. 其身也,那么耻师焉〔 〕 (8)那么⎩⎪⎨⎪⎧今至大为攻国,那么..弗知非〔 〕此那么.. 岳阳楼之大观也〔 〕 [答案] (1)动词,看见/介词,与“于〞一起表示被动/动词,召见,接见 (2)名词,海神名/动词,比得上/连词,假设 (3)名词,原因,缘故/形容词,旧的/名词,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4)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5)介词,因为/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拿,用(6)动词,听到/名词,见闻,学识 (7)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引出地点/介词,对、对于 (8)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副词,是,就是 四、词类活用 (1)秋水时. 至 ( ) (2)顺流而东. 行 ( ) (3)东. 面而视 ( ) (4)从而誉. 文 ( ) (5)以亏.人自利. 也 ( )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 (7)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 (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名词作状语,向东 (4)名词作动词,赞美 (5)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使……得利 (6)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五、古今异义 (1)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另提一事或到达某种程度。 (2)东面.. 而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东边。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人教版】2020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课时分层作业14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苏教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涘. 渚崖之间 涘:水边、岸 B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 矣 殆:危险 C .众闻则非. 之 非:诽谤 D .以亏.人自利也 亏:损害 C [C 项,“非”为形容词作动词,非难,责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 ①野语有之.曰②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 别乎 C.⎩⎪⎨⎪⎧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②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D.⎩⎪⎨⎪⎧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②策之不以其道. A [A 项“见”,均表被动; B 项“之”,①代词,代俗语的内容,②结构助词,的; C 项“向”,①面对,②以前; D 项“道”,①道理,②方法。] 3.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秋水时至 B .众闻则非之 C .望洋向若而叹曰 D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 [A 项,“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节。B 项,“非”形容词作动词,非难、指责。 D 项,“美”形容词作名词,壮美(之景)。] 4.下列句式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为莫己若者 B .大王来何操 C .沛公安在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D [A 、B 、C 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 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51362096】 A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今存《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 4-5 水(节选)非攻(节选)课后撷珍 苏教版必修3

【名师一号】2014-2015高中语文 4-5 秋水(节选)非攻(节 选)课后撷珍苏教版必修3 一、素材点说 1.《庄子》中有个河神叫河伯,河伯居于黄河,自视清高。后来,它看到了烟波浩渺、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浅陋,由原来的沾沾自喜变得自惭形秽。庄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由骄傲自满到虚心认错的河伯形象,也阐述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哲理。 【适用话题】①骄傲自满;②追求永无止境;③要虚心改过。 2.春秋无义战,战争只是统治者导演的政治悲剧。墨子在《非攻》中把矛头直指不义战争,指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义行为,贻误了农时,破坏了生产,斩断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因此他坚决反对这种不义战争,但是他主张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作战体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和平的企盼。 【适用话题】①战争与和平;②反对不义之战;③珍惜和平。 二、素材运用 1.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们不可以轻视比自己差的人,也许有一天他会赶上我们,甚至超过我们。此外,我们还要向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学习,要学无止境。河伯是神仙,都会因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况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呢?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却如此渺小,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受环境所困,不能因所受教育而束缚自己。宇宙无穷,而我们只获得了很浅显的知识,明白了很有限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了解。河伯看到了海,望洋兴叹,我们要向远处看,走更长的路,长更多的见识,千万不可以满足于现状。 2.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始终连绵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战争是残酷的,于被侵略国而言,是无尽的杀戮和死亡,战后的贫困与痛苦,文明的陨落,地位的消逝;于侵略国而言,是深深的战争泥潭和死亡,正义的谴责,民族衰败前的回光返照,经济崩溃前的辉煌,以及那战后强大的美梦。也许战争可以摧毁一个政权,吞并一个国家,但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用暴力征服的…… 三、文摘精华 大哉,墨子 2014年7月9日《青岛财经日报》 张腾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试题:专题4+非攻(节选)+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doc

非攻(节选) 一、课外阅读 (2018·南昌摸底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夫人总兵与长城侯陈霸先会于灨(编者注“灨”同“赣”)石。还谓宝曰:“陈都督大可畏,极得众心。我观此人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至陈永定二年,其子仆年 九岁,遣帅诸首领朝于丹阳,起家拜阳春郡守。后广州刺史 ..欧阳纥谋反,召仆至高安,诱与为乱。仆遣使归告夫人,夫人曰:“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遂发兵拒境,帅百越酋长迎章昭达,内外逼之,纥徒溃散。仆以夫人之功,封信都侯。 后遇陈国亡,岭南 ..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高祖遣总管韦安抚岭外,陈将徐璒以南康拒守。至岭下,逡巡不敢 进。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至此,晋王广遣陈后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

领数千,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入至广州,高祖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隋书·列女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 B.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 C.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 D.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 解析:B 原文标点为: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娉: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及出生年月日。 B.刺史:地方主政官员,兼有检核问事及监察之职。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7课《秋水》《非攻》示范学案(含答案)

第17课秋水 (节选)__非攻(节选) (一)作者简介 庄子将死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星辰当作给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给我的礼物。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躲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 墨子责徒 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自己是被公认的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感觉很没面子。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地差劲,

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 墨子听后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一)背景链接 庄子生活在战国后期,社会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竭力描画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境界。 战国时期,各国争城夺地,战事连年不断,有些规模很大,死伤严重,破坏力强,造成社会混乱,人民困苦不堪。为了社会安定,人民能够安心生活,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对进攻别的国家)、节用等重要主张。 (二)常识整理 寓言 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寄予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干练。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谕、讽刺。特点: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三)博览悦读 墨子的“非攻”思想 墨子讲“兼爱”,不仅是超越亲疏、超越贵贱的普遍之爱,而且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国别。于是,墨子直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对待战争。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空前的大震荡、大分化、大变动的局面,争霸战争接连不断,大国争相拓土开疆,掠夺兼并,战争频仍。《春秋》所记载的242年间,就发生了300多次战争,结果灭者30,迁者10,弑君36,亡国52。墨子看到,国与国互相攻伐,家与家互相掠夺,人与人互相残杀,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给劳动人

高中语文_《非攻》(节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非攻》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依据课文内容,掌握断句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相互探究,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树立和平意识。 【学习重点】 1、依据课文内容,掌握断句的技巧。 2、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 【学习难点】掌握断句的技巧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

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二、作家以及思想主张 1、播放(电影《墨攻》片段) 2、简介作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三、学习过程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重难点解析 专题四课文目录 因声求气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仔细理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鸿门宴/司马迁/ 融会贯通 秋水(节选)/庄子/ 非攻(节选)/墨子/ 【专题内涵解说】 本专题由“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三个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因声求气”主要指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的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文意。 第二板块“仔细理会”梳理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句义和文义的常用方法。 第三板块“融会贯通”借助工具书加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断句及翻译。 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这一板块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手段。保证学生读的时间,指导读的方法,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烛之武退秦师》和《谏太宗十思疏》,一以记叙为主,一以议论为主;一以散句为主,一以整句为主,糅合散句;一是比较平静的叙述,一是激昂的议论。 一、烛之武退秦师 【层次结构】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疑难解读】 1、第一自然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3、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4、第三自然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明确: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