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所以“人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

故事二: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和死,就像白昼和黑夜的更替一样自然,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生活上应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安心适时而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当与他艰苦度日、相依为命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哭哭啼啼,而是敲着瓦盆唱了一曲歌颂妻子一生的歌。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却甘愿闲居独处,他坚守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他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生活上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庄子思想集大成的

《庄子》一书是更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同学们齐读,了解《庄子》这部书: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写,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写。《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

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秋水》教学设计3》。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

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北师大高中必修2《邶风·静女》孟凡敬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 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 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

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秋水》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设计 《秋水》教案设计《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这则寓言的寓意 2、培养学生谦虚的品格 3、积累关于庄子的故事,搜集出自《庄子》的成语 4、熟背成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大家一起了解了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串译了全文。今天我们从内容上去赏析这则寓言。 二、在这则寓言故事里,河神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是发生了变化的,请同学们将前后不同的表现找出来,将全文分为一前一后两个小层次。河神前后的认识态度明显有个比较。 (学生同位之间讨论)回答:第一层——河伯骄傲自满 第二层——河伯见海后自叹不如 三、一前一后认识态度都是由于什么情况而直接触发的呢?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学生答)之前河伯见到“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欣然自喜;之后河伯“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北海的辽阔一下子使他彻底地认清了自己,令其望洋兴叹,自感惭愧。

四、见到北海的河神,才真正地认清了自己,懂得了道理,河神领悟到的道理,我想也是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同学们,你能说说自己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答:课文借事说理,正是以河神见海神为喻,告诉我们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要有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起来,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每个人都没有骄傲自大的理由,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情景中来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 五、这则寓言故事虽小却非常发人深省,河神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你想过吗?可以提示大家,这个原因不能单纯地只从客观去分析。 明确:客观——在于看到了北海的辽阔。 主观——(1)善于将黄河和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2)难能可贵的是他所具有的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知道自己的见识鄙陋。骄傲自大的不妥,他立刻就自我批评,严格剖析自己,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有修养的人耻笑,这就是他自我批评的精神。 六、这则寓言故事暗含的道理和我们以前学过一个成语故事相当类似,你们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学过的故事——“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有谁来为我们说说吗?(学生中会讲故事的讲述这个小故事,老师稍作点评,这个故事讽喻中暗含的人生哲理确实多少是与《秋水》相似)。

《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部编版小学语文滕王阁序 公开课教案

《滕王阁序》国学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蓬莱阁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 2、学习: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 3、介绍【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真词,观看灯火。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重建后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

四阁,同时也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4、欣赏滕王阁景色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了解“初唐四杰”、文体知识“序”和“骈文”。 二、通读古文,适当点拨 1、《滕王阁序》是王勃26岁时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滕王阁序》节选,主要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请打开国语读本65页。学习古文,读是关键。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和注解,大声地朗读古文,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准音,交流读通顺。 3、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此节选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主要分为三部分: (1).举行宴会的时间 (2).王勃来参加宴会的过程 (3).滕王阁及其周围的景色(重点语段之一) 4、逐句理解 a.举行宴会的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b王勃来参加宴会的过程: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秋水》文化背景教案

《秋水》文化背景教案文化背景教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子,古典诗词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对于自然美、人文情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追求与表达。《秋水》作为唐代大家白居易的名篇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本文将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角度介绍《秋水》的文化背景及其教学教案。 一、文学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而白居易则是唐代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秋水》一诗,作于唐代天宝年间,是白居易在兰陵(今山东临沂)悼念卒于安福(今江西鹰潭)的友人杜衍时所作,诗意优美,表达深刻。《秋水》的文学背景匹配了唐诗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加上作者的个性色彩,使之具有难以替代的艺术价值。 二、历史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包括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最为出色的一位文学家,他为唐诗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一个显著的贡献,至今广为人知。“天宝之治”是唐朝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武则天创办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得当时的政治

风气浓厚。白居易的《秋水》恰好配合了当时悼亡的葬礼礼仪,增加了死亡的庄严氛围,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 三、哲学背景 《秋水》中对于秋水的描述,是作者对于自然的赞美和严肃的思考的结果。在中国文化中,自然界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需要通过哲学思想和文学表达来塑造。对于秋水的描绘,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秩序的认识和对人类生的感悟。在中国哲学中,“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等思想是精神财富,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四、文化价值 《秋水》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又一佳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品之一。从文学角度,其文学美感、表达方式以及诗歌内容具有现代意义和借鉴价值,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大意义。从文化角度,其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人性观念等方面的内容,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教案设计 1.读诗理解:通过读诗的形式,从文学角度诠释《秋水》的 内涵,让学生从语言形式、格律押韵、语言韵律等方面读懂诗的美感和诗人的感受。

2023年必修三语文《秋水》教案

2023年必修三语文《秋水》教案 2023年必修三语文《秋水》教案1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秋水》教案4篇

《秋水》教案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 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 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 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

三、诵读感知 1.齐读课文 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 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 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延伸 1.归纳成语

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 2、百川灌河: 3、不辩牛马: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东面而视: 6、不见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一、设计思路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设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合作讨论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 二、教材分析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比喻和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重点实词的意思以及常见文言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和对比的写法。 3.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4.熟练背诵课文。 五、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对全文进行翻译。 2、掌握文中注释的字词,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成语及较难翻译的句子。 (二)预习反馈 1、发放译文材料,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比,找出翻译错误的地方,并自己矫正。 2、文言常识整理: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到了(古)表示达到其中一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古)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古)相貌(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其中一种学问的人(古)

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今) (3)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 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4)难译句子: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 方之家”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师讲解翻译一下。 (三)朗读全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四)研读课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想一想: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3.填一填:结合全文内容,在“这是一个的河伯”中填入恰当的词句。 参考:开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批评。 (4)议一议:我们从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理解寓意 讨论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对自己的启示: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

《秋水》教案(篇四)

《秋水》教案          &nbs p         &nb sp           &nbs p         &nb sp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在《秋水》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 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 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 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 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 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 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是我国伟大领导人也是诗人毛泽东所写,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1.牛郎织女(二) 优秀教案审定

五上11 《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运用上单元学习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结局。 3.联系上一课用绘制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复述课文。 4.阅读中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一课用绘制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阅读中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牛郎织女的结局怎样呢? 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运用上单元学习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结局。 3.联系上一课用绘制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复述课文。(重点) 4.阅读中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课文先写牛郎织女勤劳持家,日子过得挺美满,老牛死后留下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接着写王母娘娘反对,亲自去抓回织女,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奋力追赶,王母用天河隔开他们,最后写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 四、品读释疑 1.说说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王母娘娘抓回织女想永远的将牛郎织女分开,牛郎携孩子追到天上,最后王母允许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2.故事中有几个场景?取上小标题。 辛勤劳动老牛留言 织女被抓牛郎追赶 隔河相望鹊桥相见 3.辛勤劳动 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两个孩子听她这么说,就偎在她怀里,叫一声“娘”,回过头来叫一声“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本教案旨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符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要求。教学目标包括有感情诵读、把握诗歌内容和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为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难点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在学情分析中,学生已经研究过《诗经》二首,需要进一步体会其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需了解《诗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性,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由教师引导逐渐走向自主研究。 我们来看第二节的诗歌内容:“微君之躬”,即为为了养活你们而身体疲惫。而第二节则是以夜色深沉为背景,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出为何还要在泥浆中劳作的痛苦。这两节诗歌虽然只是几个字的变换,却巧妙地强化了诗歌的语意和押韵和谐。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停顿和重音,同时感受到作者悲愤的情感。“式微式微,___不归?”这句疑问形式更加引人注意,启 人深思,不言怨而怨自深。

这首诗歌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通过咏叹和质问的方式,直抒胸臆。全诗节奏短促、情调急迫,每两句一换韵,充分表达出服劳役者的痛苦心情和反抗暴政的决心。这样的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可以说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在艺术手法上,本诗词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子衿》这首诗歌。全诗共三节,前两节内容相似,我们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研读。第一节中,“子衿”指的是你的衣领,“悠悠”则是我的思念。即使我没有去见你,你难道不能传音信吗?第二节中,“佩”指的是___的带子,“悠悠”则是我的情怀。即使我没有去找你,你难道不能主动来吗? 诗歌中的女子深深地思念着恋人,陷入了痴迷状态。她着迷于恋人的衣襟和绶带,但恋人却没有来。失约的痛苦让她惆怅,责怪恋人不来。诗歌中的“纵我不在”表达了强烈的反问和委屈,读起来带有悲伤和无奈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优秀教学设计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写作方法上,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教学目标 1.会认“钥、匙、缤”等10个生字,会写“盒”等13个字。凸显根据汉字构造特点识字析词的特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品味精彩词句,品出秋色之美及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用具:有关的视频和文字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渲染,引出课题 1.教师引述课题: 同学们,秋天的景色很特别,无数的诗人为她留下美丽的诗篇,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跟秋天有关的文章—《秋天的雨》。 (学生齐读课题) 2.我们学过很多和雨有关的词语和诗句,谁还记得?(指名回答) 【回顾和复习旧知,将所学和雨有关的诗句勾连起来。如:和风细雨、倾盆大雨……清明时节雨纷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习生字新词: 通过昨天的预习,同学们的生字都会读了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小老师读领读/全班齐读) 2.初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读,感悟全文。) 3.说说课文都写了秋天的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池上》公开课教案

《池上》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公开课《秋水》教案

公开课《秋水》教案 公开课《秋水》教案 公开课《秋水》教案篇1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着。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着,“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着。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着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雄壮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 (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 (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

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 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 二、感悟古诗 (一)初诵读,明诗意 1.师示范诵读: 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 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 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二)再诵读,悟诗情 (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 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 (1)全班齐诵: 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 (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2021年整理〗《诗句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优秀教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原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释义】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编辑本段赏析解读 王勃《滕王阁序》佳句迭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其中之一。对此名句,历来公认不错,很好。 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当然,在大唐律诗的王国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

风大散关”等都是句中自对。不同的是杜甫这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主谓短语,且直接连缀成句不用虚词。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鹦哥)的话(据上引朱东润书,同页),那么此有一个好处:点线面结合。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2023年明湖居听书课文解析优秀(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明湖居听书课文解析篇一 一、导入新课 师: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70年 代中期,欧洲乐团深入中非一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上世纪末,当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 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因此“触摸到了俄罗期民族的灵魂”。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 这首《如歌的行板》吧。 (放录音。学生很快便沉浸到音乐之中,这正是选择该乐曲作为导入音乐的缘由。 这段音乐情感极其浓烈,听者极易受到感动。) 师:此后不久,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刘鹗的奇人也被一段音乐陶醉了,请看《明湖居听书》。(板书课题) 二、把握课文框架 师:请同学们游览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 (学生迅速浏览,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已经进行预习,所以很快便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本文总共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一位丑陋的琴师的弹琴,一位名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绝伦的表演。重点是写白妞。 师:那琴师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么作用? 生:烘托陪衬白姐。 师:请具体解释一下。 生①:琴师弹奏技巧纯熟,“入耳动心”,如此高明的琴师必有高超的歌手才会相称,他为白妞的演唱做好了铺垫。 生②:(补充)琴师弹琴时,“人也不甚留神去听”,这节文字后文王小玉出场时“满 园子里便雅雀无声”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那么写黑妞的作用呢? 生③:黑妞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令人听了“以为观止”,但这样精彩的表 演仍然“比白妞差多远”,可以想像白妞的演技定然是炉火纯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