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涘: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仰视而望的样子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旋:掉转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

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四季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四季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激趣导入——猜一猜 同学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下面我来说几个句子,大家来猜猜老师说的是哪个季节。 1.树上的叶子有的慢慢发红了,有的渐渐变黄了。风一吹,就离开枝条飘落下来,它们像 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秋天的落叶) 2.田野上,麦苗返青,一望无际,仿佛绿色的波浪。(春天的麦苗) 3.高阔的天空挂满了星斗,干冷干冷的寒气,冻得星星也直瞪眼睛。(冬天的寒气) 4.那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夏天的荷花) (二)写一写,赛一赛 .抓住不同季节的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季节的主要特征。 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特点,你知道四季分别有哪些代表植物、动物吗? 五分钟时间内,比比看谁写得最多。(词语、诗句、植物、动物、颜色、活动、触觉)春:柳树发芽、小草变绿、冰雪融化、桃花、迎春、玉兰等争相开放、冬眠动物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

夏:知了长鸣、绿树成荫、荷花映水、冰棒,西瓜敞开吃、海滨、游泳池人头攒动??秋:天高云淡、树叶飘落、大雁南飞、菊花盛开、果实成熟、田野里一片金黄冬:雪花纷飞、北风呼啸、河水结冰、梅花盛开、松树依旧是绿色、人们穿上棉衣等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草长莺飞,、莺啼燕语, 春回大地、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满园春色 夏天:烈日炎、,骄阳似火、烁石流金、炎天暑月、 暑气蒸人、汗流浃背 秋天:天高气爽、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果实累累、北雁南飞、满山红叶 冬天: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瑞雪纷飞、风雪交加、 银装素裹、万里雪飘、天寒地冻、寒冬腊月 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水(节选)(苏教版)

秋水(节选)(苏教版) 第一篇:秋水(节选) (苏教版) 词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秋水》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秋水》设计 《秋水》教案设计《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这则寓言的寓意 2、培养学生谦虚的品格 3、积累关于庄子的故事,搜集出自《庄子》的成语 4、熟背成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大家一起了解了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串译了全文。今天我们从内容上去赏析这则寓言。 二、在这则寓言故事里,河神对自己的认识前后是发生了变化的,请同学们将前后不同的表现找出来,将全文分为一前一后两个小层次。河神前后的认识态度明显有个比较。 (学生同位之间讨论)回答:第一层——河伯骄傲自满 第二层——河伯见海后自叹不如 三、一前一后认识态度都是由于什么情况而直接触发的呢?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学生答)之前河伯见到“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欣然自喜;之后河伯“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北海的辽阔一下子使他彻底地认清了自己,令其望洋兴叹,自感惭愧。

四、见到北海的河神,才真正地认清了自己,懂得了道理,河神领悟到的道理,我想也是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同学们,你能说说自己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答:课文借事说理,正是以河神见海神为喻,告诉我们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要有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起来,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每个人都没有骄傲自大的理由,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情景中来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 五、这则寓言故事虽小却非常发人深省,河神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你想过吗?可以提示大家,这个原因不能单纯地只从客观去分析。 明确:客观——在于看到了北海的辽阔。 主观——(1)善于将黄河和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2)难能可贵的是他所具有的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知道自己的见识鄙陋。骄傲自大的不妥,他立刻就自我批评,严格剖析自己,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有修养的人耻笑,这就是他自我批评的精神。 六、这则寓言故事暗含的道理和我们以前学过一个成语故事相当类似,你们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学过的故事——“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有谁来为我们说说吗?(学生中会讲故事的讲述这个小故事,老师稍作点评,这个故事讽喻中暗含的人生哲理确实多少是与《秋水》相似)。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精选9篇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9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学习,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3、帮助学生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4--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启发学生公里界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课前准备: 井图一副。青蛙和小鸟的图象各一副,头饰各一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2、学习课题生字井观。 3、解题: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3、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四、教学生生字词 1、联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指导书写,练习写生字。 4、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井() 沿()抬( ) 开() 没()拍( ) (2)用答字扩词。 五、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正确。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读题。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挂图,要求学生将青蛙与小鸟分别贴在适当的位置。 (2)启发学生理解:落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 (3)教师结合挂图,讲解井沿、井口。

(4)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教师范读课文第2--7自然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了起来? 3、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引读:青蛙先问了什么?小鸟是怎样回答的? (指导朗读) (2)着重理解: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 (3)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理解:说大话是什么意思?青蛙认为天有多大? 老师讲解: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的意思是: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指导朗读青蛙的这句话。 (2)讲读小鸟话,小鸟是怎么认为的? 学习无边无际。无是什么意思?际是什么意思?无边无际形容什么? 什么是无边无际的?我们学过的什么词与无边无际的意思相近? (3)指导哪的读音和语气。 (4)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青蛙与小鸟的对话。 (5)提问,小结: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了起来? 5、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青蛙认为小鸟说得对吗?为什么? 指导朗读我不会弄错的! (2)启发学生理解小鸟说的你是弄错了中的是在句子中的意思。 提问:小鸟为什么要劝青蛙跳出井口来看看呢? (3)读课文,引导学生领会青蛙和小鸟在这里各自的笑的含义。 (4)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实验 (2)青蛙和小鸟谁说的对?谁说的错?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处次揭示寓意)。 (3)如果青蛙接受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4、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演性复述课文。 5、总结寓意。 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练习 填空(在课堂或课后完成) 1、《坐井观天》说的是()坐在()看天,看到的天只有( )。 2、小鸟看到的天是()的,因为它( )。◆ 板书设计:坐井观天 青蛙只有井口大 天看问题要全面

《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6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优秀6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5个生字。 2、看图理解课文,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懂得要正确对待自己和正确对待别人。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 同学们,你们见到过骆驼吗?出示骆驼的图片。骆驼有什么特点?(高大)那你们见过羊么?羊有什么特点?(矮小)高大的骆驼和矮小的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新授: (一)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或录音),请同学读准字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有几幅图,每幅图分别和哪一段文字相对应。 4、检查并读生字新词:骆驼他们俩围墙茂盛摇头很窄大模大样评理 5、分段读课文。 (二)借助插图,理解课文重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1、出示几幅插图,指着图,提问: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争论起来? 2、讨论:到底高好呢还是矮好? 3、分段、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讲读二、三自然段。 1、看图读思: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它们在做什么? 2、读第二段,思考:骆驼用什么方法证明高好?请你找出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3、羊认输了吗?羊又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呢? 4、看图理解:“又窄又矮、大模大样”等词语和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 5、齐读课文,思考:骆驼和羊到底谁对呢?它们各有什么长处?它们互相服输吗?不服输怎么办呢? 三、作业: 熟读课文,熟读本课生字词。分角色朗读二、三段。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材分析 《问银河》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全诗前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表达了小作者仰望银河引发的许多瑰奇想象,提出了一连串富有意趣的问题。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篇一:《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抓住文中抒情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感悟秋意之美。 三、教学重点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秋风红叶秋水长天秋风萧瑟秋虫啾鸣秋实累累秋桂飘香霜叶知秋秋雨绵绵秋风习习枫林尽染落叶萧萧秋山如洗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菊傲霜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

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2.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为诗歌标出小节。(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完成。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 (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 (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

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 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 二、感悟古诗 (一)初诵读,明诗意 1.师示范诵读: 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 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 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二)再诵读,悟诗情 (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 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 (1)全班齐诵: 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 (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优秀教学设计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写作方法上,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教学目标 1.会认“钥、匙、缤”等10个生字,会写“盒”等13个字。凸显根据汉字构造特点识字析词的特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品味精彩词句,品出秋色之美及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用具:有关的视频和文字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渲染,引出课题 1.教师引述课题: 同学们,秋天的景色很特别,无数的诗人为她留下美丽的诗篇,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跟秋天有关的文章—《秋天的雨》。 (学生齐读课题) 2.我们学过很多和雨有关的词语和诗句,谁还记得?(指名回答) 【回顾和复习旧知,将所学和雨有关的诗句勾连起来。如:和风细雨、倾盆大雨……清明时节雨纷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习生字新词: 通过昨天的预习,同学们的生字都会读了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小老师读领读/全班齐读) 2.初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读,感悟全文。) 3.说说课文都写了秋天的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本教案旨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符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要求。教学目标包括有感情诵读、把握诗歌内容和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为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难点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在学情分析中,学生已经研究过《诗经》二首,需要进一步体会其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需了解《诗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性,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由教师引导逐渐走向自主研究。 我们来看第二节的诗歌内容:“微君之躬”,即为为了养活你们而身体疲惫。而第二节则是以夜色深沉为背景,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出为何还要在泥浆中劳作的痛苦。这两节诗歌虽然只是几个字的变换,却巧妙地强化了诗歌的语意和押韵和谐。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停顿和重音,同时感受到作者悲愤的情感。“式微式微,___不归?”这句疑问形式更加引人注意,启 人深思,不言怨而怨自深。

这首诗歌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通过咏叹和质问的方式,直抒胸臆。全诗节奏短促、情调急迫,每两句一换韵,充分表达出服劳役者的痛苦心情和反抗暴政的决心。这样的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可以说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在艺术手法上,本诗词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子衿》这首诗歌。全诗共三节,前两节内容相似,我们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研读。第一节中,“子衿”指的是你的衣领,“悠悠”则是我的思念。即使我没有去见你,你难道不能传音信吗?第二节中,“佩”指的是___的带子,“悠悠”则是我的情怀。即使我没有去找你,你难道不能主动来吗? 诗歌中的女子深深地思念着恋人,陷入了痴迷状态。她着迷于恋人的衣襟和绶带,但恋人却没有来。失约的痛苦让她惆怅,责怪恋人不来。诗歌中的“纵我不在”表达了强烈的反问和委屈,读起来带有悲伤和无奈的情感。

〖2021年整理〗《诗句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优秀教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原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释义】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编辑本段赏析解读 王勃《滕王阁序》佳句迭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其中之一。对此名句,历来公认不错,很好。 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当然,在大唐律诗的王国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

风大散关”等都是句中自对。不同的是杜甫这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主谓短语,且直接连缀成句不用虚词。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鹦哥)的话(据上引朱东润书,同页),那么此有一个好处:点线面结合。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径、斜、赠”等11个生字,学会“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人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诗人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情。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第一课时:《山行》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学会“寒、径、斜、霜”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山行》,并能够默写诗歌。 3、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解释课题 师:孩子们,秋天正向我们走来,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师:老师也很喜欢秋天,因为秋天的山林色彩缤纷,就像一幅每丽的画卷。(课件出示几幅秋天的风景图片,最后定格在火红的枫叶图片上)。 师: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尤其是最后一张枫叶图片,孩子们,

老师突然想起了一句诗(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师:你们想知道《山行》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中吧! 二、初读诗歌,疏通词句 1、教师范读诗歌,边读边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学生自主练习诗歌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结合朗读情况,再次指导读准节奏,同时强调生字“径”读后鼻音。 4、再读诗歌,借助诗歌旁边的注释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请同学、老师帮助理解,也可以结合对诗句意思的感知尝试自主理解。 5、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教师适时引导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字词,教师再进行补充,其中注意“远上”(伸向远方)、“石径斜”(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于”(比)。 6、指导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与韵昧。 三、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1、质疑交流: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呢,(深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依据(课件聚焦诗句中“寒”“霜叶”两个词语)。 2、自主探究: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远远地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边读边画出诗中的景物。 (1)学生读书、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同时课件出示相关景物,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试着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补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教学设计全册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组单元分析: 本组精心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作者笔下的千山万水是多姿多彩的,江河是奔流不息的,江山如诗如画!学习本组课文要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时:3221210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谙”等生字,会写“亭” 3. 会认读本课中“螺” “潭” “庭” “谙”5 个生字,理 “螺”解“闲”“厌” “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和” 过程与方法: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望洞庭》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2. 背诵此诗。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默写《独坐敬亭山》。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 2.划出节奏。 3.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句的意思。 4.汇报解决疑难。 5.欣赏诗歌。 (1)自由朗读,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及喜欢的原因。 (2)师生互动,共同欣赏诗歌。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6.背诵全诗。 三、想象练习。四、拓展学习李白的其它写景诗歌。五、课堂小结。六、作业:抄写生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望洞庭》。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首诗,默写《望洞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二、学习生字词。 1.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 2.自由学习生字。 3.检测朗读。三、了解白诗人生平。 四、自主学习诗歌,进行质疑。 1.教师范读,划出节奏。 2.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五、欣赏朗读诗歌。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课文结构清晰,构段特点鲜明,词句富有表现力,非常适合仿写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中,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10个生字,会写“盒、颜”等13个字,会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4.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教学难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写秋天的文章或者词句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秋天的雨》,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9页,自己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2.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课文中的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 钥匙喇叭一枚一曲丰收 勾住厚厚的五彩缤纷 (1)指名认读,相机指导读音:“钥匙”“喇叭”都是轻声词,“曲”是多音字,注意区别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比较字形:阴—钥、是—匙、喇—刺、牧—枚、勾—钩、宾—缤。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勾”“曲”“丰”。 “勾”注意横折钩的写法。 “曲”注意笔顺为“先两边,再中间,后封口”。 “丰”字第二横略短,第三横最长。 4.课文中的句子读得怎样呢?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带有“扇”的句子,读一读。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指名读。(这个扇字是个多音字,你读得很准。你还能用扇字的不同读音组词吗?)齐读句子。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你能找到相关的语句吗?用直线把句子画下来。 2.反馈交流。 出示句子: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小结:我们发现这三段都是围绕开头第一句话来说的,分别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板书: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动植物准备过冬) 3.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呢?为什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12《诗经》二首 第1课时关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hǎo qiú) .. .. ..参差(cēn cī) 荇(xìng)芼(mào)窈窕(yǎo tiǎo)寤寐(wùmèi) ......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

秋水教学反思6篇

秋水教学反思 秋水教学反思6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秋水教学反思1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海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庄子二则》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其教学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北冥有鱼》是《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本文出自《庄子秋水》,讲的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描写了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的一次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教学目标】 1.搜集庄子的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记下不懂的地方。 (2)庄子的作品,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北冥有鱼》要借鲲鹏说明什么道理?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新课导入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优美而神奇的叙述,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感到

无限的自由舒畅,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后惊惶地发现自己是庄周,却又不知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这就是他物与自我的交合变化。这个看似荒谬的故事显示了庄子不同凡俗的思维方式,以及其不同于儒释两家的超越精神与生命境界。 今天,我们就通过两篇小短文,来深入认识庄子。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一)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作品简介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地描绘。它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三)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 3.词类活用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名词作状语,往上飞) (2)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4.一词多义 其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其正色邪(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是……) 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 5.古今异义 (1)怒而飞(古义: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