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

9 三峡

第一课时

导入一(文本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导入二(问题导入):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 300多千米。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用自己的所见撩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一起来领略三峡美丽的风光吧!

导入三(故事导入):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外国朋友曾经问他: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余秋雨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峡。有人说,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追随郦道元,走进1 500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yín)部将郭子恢杀害。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交流背景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知识链接

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水经注疏》,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193千米。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4.积累字词

注音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tuān) 绝多生怪柏(yǎn)

飞漱.其间(shù) 属.引凄异(zhǔ)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初步感知三峡之美。

【交流点拨】强调朗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停顿、节奏、轻重,还有语速、语调,还有感情……

全班齐读全文,注意所说的几个方面。

教师指导朗读如: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

发白帝”“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

2.学生自主阅读,结合书下翻译理解课文意思,交流并讨论。请根据景物的不同给每段总结

段意。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交流点拨】第一段重点写山,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山势。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三峡的不同景象。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

(二)深层探究

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三峡的景物特点。

【交流点拨】 (1)先写山,后写水。

(2)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夏天——春冬——秋天,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突出水势,写出水的大、急、快。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突出“奔放美”。

春冬:突出水色,写出水的清、绿。清澈见底,奇异峻秀。突出“清幽美”。

秋天: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突出“凄婉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试着把这篇短文背下来。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检查翻译。

2.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一)深层探究

1.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2.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文章的写景方法。

【交流点拨】 1.因为相比而言三峡夏季的水最有特色,要详写。夏季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承三峡水势涨落的特点安排夏、春冬、秋的顺序写景。

2.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二)品析语言

1.学生齐读下面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设计意图: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交流点拨】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即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2.品读赏析课文,深入情境,揣摩文章写景的妙处,赏析语言美、意境美,领略三峡的壮美雄奇。

设计意图:感悟三峡之美。

【交流点拨】 (1)美在层次结构,先写山,后写水;先写夏水,再写春冬之水,再写秋水;先点时令,再写江水,再写山岩。

(2)美在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正侧面结合。

(3)美在角度变化,先俯瞰再仰视,既写低处,又写高处。

(4)美在线条的组合,清流回旋、悬泉瀑布(曲线、弧线)。

(5)美在语言秀丽,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回清倒影。

(6)美在语言的凝练,清荣峻茂。

小结: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把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点拨】诗和课文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峡

山水

连绵湍急

高峻清澈

凄凉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0 短文二篇

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的能力。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导入一(情景导入):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同学们,

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

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导入二(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交流背景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

(1)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谢灵运是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期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4.积累字词

(1)注音

陶弘.景(hóng) 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n) 竞跃.(yuè)

欲.界之仙都(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一)整体感知(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

设计意图:积累文言词语,弄懂文章大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交流点拨】 1.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深层探究

1.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3.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短文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体会本文优美语言,理解写景方法,理解作品的意境,把握文章主旨。

【交流点拨】 1.(1)多种视角相结合[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

(2)时间上:早晚结合[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地表现出来。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

3.(示例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示例二)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示例三)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示例四)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4.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山水小品寥寥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同道合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且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背诵《答谢中书书》,填空。

《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再俯视“”,又平看“”“”,最后又分“”“”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等,使景物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导入一(情景导入):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你知道他是谁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文学家,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二(故事导入):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背过他的诗文?哪位同学能背诵一首?(指名背诵)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境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下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 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交流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知识链接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的事。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4.积累字词

(1)注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解释词语

欣然:高兴地念: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相与:共同,一起

但:连词,只是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3)朗读节奏

提示: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整体感知(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思考下列问题)

1.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3.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游的行踪。

4.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交流点拨】 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记叙→交代时间、地点、原因

描写→庭中月色

议论、抒情→惋惜无人赏月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他夜游的原因。又因被贬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深层探究

1.“庭下如积水空明”至“盖竹柏影也”这部分内容描写了什么景?怎样的景?又怎样去描绘的景?仅仅是写景吗?

2.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如何理解“闲”字?

设计意图:掌握文章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点拨】 1.描写了月光。清澈透明、淡雅幽静。引导:把“如”和“盖”去掉,读一读,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水的),实际呢,是写月光,可见,是采用比喻的手法。去掉“盖”,很平常,加上,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先实写,后虚写,虚实相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积水空明”就月光本身形容,而“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一正一侧,一静一动,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清澈透明的世界,映照出他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襟怀。

2.月色常有,竹子和柏树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它包含着作者被贬的悲凉之感和自我排遣的闲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领略到如此清澈透明的仙境。情感:被贬的寂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安闲自适等。

3.两层意思:①以闲人自居自傲。那些追求名利,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难以自拔的人,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②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牢骚。(三)品析语言

背诵本文写景的句子,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析写景妙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交流点拨】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也不再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短短85字让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说说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再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景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心境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1 与朱元思书

导入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导入二(诗歌导入):“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猜一猜:这是哪首诗歌描写的景色?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山中杂诗》:(闭上眼睛诵读,回想诗的意境)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描写了诗人的山居之乐和恬淡超然的心境。

)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描写富春江独特风光的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

导入三(古语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1.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如《赠王桂阳》,流露出贫寒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此外,一些写景小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

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另著有《续齐谐记》,是当时志怪小说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文字明净可观,其中《阳羡书生》一则,情节奇幻,为人称赏。

2.知识链接

书——书信,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少用散句。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书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古诗文中的“山水”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3.交流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中的一个片段。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4.积累字词

(1)注音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嘤.(yīng) 鸢.(yuān)

戾.(lì) 窥.(kuī) 柯.(kē)

缥.(piǎo) 经纶.(lún)

(2)解释词语

①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许】一百许里:表约数,译为:左右,上下。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

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轩】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有篷的车,名词。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或门,名词。

互相轩邈:高,形容词。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到达,副词。

文虽相反,义不相戾:违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阻隔,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以为妙绝:极。

【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横柯上蔽:上边、上面,方位名词。

【从】从流飘荡:随着。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听从,顺从(采纳)

从先人还家:跟随,跟从。

从民欲也:依从。

【见】千丈见底:看见。

才美不外见:表现。

【指】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

争高直指:指向。

【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尽头。

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③词类活用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一百许里。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今常用义为: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

(一)整体感知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自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兼顾学生的情感表达。

3.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方法指导: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朗读指导

①读准字音: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嘤.yīng、鸢.yuān、戾.lì、窥.kuī、柯.kē、缥.piǎo。

②语气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③突出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④停顿节奏: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四字句一般以“二二”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交流点拨】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反(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二)深层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交流点拨】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都消散净尽,晴空和青山融为一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长满了常绿(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鸟飞到天上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自然地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天空,即使在白天也像是黄昏时那样昏暗。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品析语言

感受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1)结构美

①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②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2)意境美

①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交流点拨】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3)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交流点拨】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语言美

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交流点拨】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文章不厌百回读”,本文吴均盛赞富春江山水抒归隐之心,今天的富春江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黄金旅游线。让我们再次诵读全文,回味今天的“富春江之旅”吧!(陶醉)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杂念顿消!原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这篇课文中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句子,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交流点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水之色、清、净、急

山之色、形、声

——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2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导入一(复习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作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回顾一下,有没有学过下面几类诗,如果有,试试背背。1.边塞诗;2.写景诗;3.送别诗;4.游记诗;5.思乡诗。

导入二(由黄鹤楼导入):同学们知道三大名楼吗?能否说出与之相关的诗文?(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导入三(由思乡导入):老师背诵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同学们猜猜这两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回答:是王维的诗。唐太宗称王维是“天宝中诗名冠代”人物。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再走近王维的诗,看看在他的这首诗中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怀。

1.作者简介

(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2)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3)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2.交流背景

(1)《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

(2)《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3)《使至塞上》: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成为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3.知识链接

唐诗的格律

到了唐代,格律诗兴盛起来。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比如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都必须对仗(对偶)。对仗的特征是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关等。

江南三大名楼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4.积累字词

(1)注音

东皋.(gāo) 徙倚

..(xǐ yǐ) 驱犊.(dú)

芳草萋萋

..(qī qī) 萧.关(xiāo) 燕.然(yān)

(2)解释词语

①薄暮:傍晚。

②落晖:落日。

③徙倚:徘徊。

④昔人:指传说中乘鹤飞去的仙人。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⑥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⑦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学习《野望》

(一)整体感知

(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思考下列问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时间:,事情。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用到山对树、对,对。

4.颈联描写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

【交流点拨】 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东皋薄暮望

3.皆唯色晖

4.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二)深层探究

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3.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点拨】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单元 9 三峡-推荐

第三单元 9三峡 【导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法指导一: 【文言实词理解法】 1.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来推断古汉语中词语的含义,其形式同现代汉语的组词法一样。 2.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等对立位置使用近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领略一下1500多年前雄壮绝美的三峡风光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月(xī) 襄.陵(xiāng)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yǎn) 属.(zhǔ)引御.风(yù) 长啸.(xiào)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朗读的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四字短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0 短文二篇 ◇教材分析◇ 《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教学法.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情分析◇ 1。重点:(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难点:(1)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二、预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500—536),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上《红星照耀中国》中期导读课教学设计 “红小鬼”的故事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对书中描述的这段红色历史有所接触但了解得并不细致、清晰,更不深入;面对繁杂的内容有些无所适从。 (2)学生喜欢生动的故事,平实的叙述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二、教材分析 《红星照耀中国》是八上“名著导读”的书目,借由它我们将进行纪实作品的阅读。 对于喜欢曲折情节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很可能是他们接触的第一本纪实类作品。 在这本书中,作者斯诺以时间为序,以走访行踪为线索,以一个中立者的角度,忠实记录了他自1936年6月至10月“探寻红色中国”的过程。这本书中所记录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不仅解开了斯诺心中的谜团,更是让全世界全面了解到了彼时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红星照耀中国》自出版之日起,无论从政治、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均意义非凡。 《“红小鬼”》是《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战争与和平”中的第二篇,选择它作为中期导读的切入点是因其内容的适切性。 这个专门记录红军小战士面貌的章节,不仅将前面散落在各章节中的“红小鬼”集合在了一起,更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红色中国”中特殊的群体。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同龄人的故事,可以让今天的学生在了解书中真实记录的见闻外,清晰地了解到第二个层面的事实:“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红小鬼”这一群体不仅极好地诠释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亦是我们研究本书写作手法,感受、传承红军战士高尚精神品质的一个媒介——他们是中国的未来!选取他们为“分析阅读”的媒介,可以唤起学生更多的共鸣和共情。 三、教学目标 (1)从内容、写法、主题三个角度研读《“红小鬼”》,感受“红小鬼们”的理想信念、胸襟气度、高贵纯净的心灵,进而获得对此篇的整体认知。 (2)带读本章的其他三篇:《再谈西北四马》《实践中的统一战线》《关于朱德》,明确此四篇纳于“战争与和平”一章之下的目的,进一步明确“红星”的确切含义。 (3)选取《红星照耀中国》中其他章节,以本课分析阅读的基本流程展开深入研读,为后期阅读—完成专题探究三“信仰与精神”做准备。 四、设计思路 以《“红小鬼”》一篇为引,研读其写法,感悟其精神;推而至“战争与和平”这一章节的写作目的,以

2018年秋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12课精品教学设计

9 三峡 第一课时 导入一(文本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导入二(问题导入):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 300多千米。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用自己的所见撩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一起来领略三峡美丽的风光吧! 导入三(故事导入):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外国朋友曾经问他: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余秋雨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峡。有人说,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追随郦道元,走进1 500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yín)部将郭子恢杀害。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交流背景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知识链接 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水经注疏》,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193千米。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4.积累字词 注音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tuān) 绝多生怪柏(yǎn) 飞漱.其间(shù) 属.引凄异(zhǔ)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初步感知三峡之美。 【交流点拨】强调朗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停顿、节奏、轻重,还有语速、语调,还有感情…… 全班齐读全文,注意所说的几个方面。 教师指导朗读如: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 发白帝”“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 2.学生自主阅读,结合书下翻译理解课文意思,交流并讨论。请根据景物的不同给每段总结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优质教案与反思

<<黄鹤楼>> 阜南第一初级中学 田银灵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句中“萋萋、悠悠、历历”等字词,读准节奏,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中物是人非、世事变幻无常的慨叹; 3、品味感悟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愁和浓浓的思乡之愁。 教学重难点 品味感悟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愁和浓浓的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在上课的伊始,老师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诗仙”李白的小故事。有一天,李白来到武昌的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奔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李白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准备于墙上题诗一首。正想写,不料被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这一看,满腔的诗情仿佛被兜头的一盆冷水给浇灭了。扔下笔,李白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转身郁郁而走……这个故事里除了李白之外,还提到一位让“诗仙”李白都“道不得”的主人公是谁啊?(生齐答——崔颢)黄鹤楼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流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更是让它闻

名遐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崔颢和他的《黄鹤楼》。 (二)崔颢和黄鹤楼 1.崔颢其人 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今开封)人,唐代诗人,公元723年中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将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严羽在《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唐诗三百首》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2.黄鹤楼 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俯瞰长江,奇姿雕栋,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出示黄鹤楼的图片) (三)听读诗文——明节奏 1.听读课文 (提示:1.你可以采取边听边动笔的方式在课本上划分停顿和节奏,也可以小声跟读。 2.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勾画并体会一些词语比如叠词的妙处。); 2.明确诗作的体裁、押韵、节奏及字词的读音、含义; 3.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作,体会其感情基调; 4.生读课文(自读、个别读),并说明读到怎样的崔颢(如深沉、忧愁的), 并试着让学生读出深沉、忧愁的感觉; (四)译读诗文——解文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山水之美”,选编四篇课文、五首唐诗,《三峡》《与朱元思书》是单篇成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多篇成课,体裁上分属于文言文的日记、书信、散文。五首唐诗均属于近体诗中的律诗。 本单元写作主题是“学习描写景物”。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四篇课文,模仿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从而进行自主创作。在观察方法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三峡》《答谢中书书》,梳理景物的选取、观察的角度与特点的聚焦,模仿多方面观察景物的方式。在写作手法上,学生可以从修辞、视角、感官、形态、骈散结合、对偶韵语等角度赏析诗文独特的言语形式。在情景关系上,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了解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融情入景的手法。最后,学生能学以致用,写出自己游历山水的经验,传达抒发自己独特的审美与情思。 【课标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达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时,应关注文言梳理、写作手法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前测】 一、教材关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课文讲解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使至塞上》一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到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路边飘飞的蓬草,风一吹即过了汉地的边塞;天空中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茫茫无际的沙漠里,挺立着一柱狼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的落日正圆。这是诗人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孤烟”写出烽火台的狼烟格外醒目;“直"突出了狼烟的劲拔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句描写了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象之中。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好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 计 【单元学习目标】 1.透过背诵注解和工具书,增加自我背诵古代诗词文的力量,并累积文言实 字和虚词。 2.通过反复朗读和整体感知,仔细阅读诗文,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思想感情。 3.从古人的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洗涤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 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本教学单元设计十节精讲精读课型,包括《三峡》一节、《短文二篇》两节、《与朱元思书》一节、《唐诗五首》两节,旨在帮助学生累积要点文言词汇,通 过重复诵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怀,从而更好地掌握文学知识。《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是一门课程,旨在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三峡》是郦道元的作品,它描述了三峡的壮美景观。作家先描述了三峡的 总体形势,然后根据季节特点,依次描述了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的情景。文章 结构自然,思路清晰,用简洁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三峡的雄伟险峻和清幽秀丽。 《短文二篇》精心挑选了两篇画风迥异的写景短章,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 形式。《答谢中书书》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秀丽的山川景物,传达出作家与自然 和谐共处的生活乐趣,表现出大酒古乐在林息的情调;《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 段短小的日志,记录了作家夜游承天寺的经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诗意的 艺术氛围,表达出作家繁杂而又微妙的心绪。

《与朱元思书》以书札的形态,记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美丽的山水画风光,文字精练而又恬淡隽永,是六朝山水画小品中的精品之作,其中的诗歌以叙述景色居多,融合作家深沉的情感,场景交织,令人叹为观止,有着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唐诗五首》为教师呈现了五首独特的律诗,其中《野望》是一篇整齐的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个宁静而萧瑟的秋天。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和孤独感,语言流畅自然,风格简洁清新,摆脱了初唐时期的浮华和艳丽。《黄鹤楼》是一篇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歌,它描绘了黄鹤楼上美丽的景色,虽然不协律,但声调嘹亮而不拗口,一气呵成,深受历代人士的赞赏。《使至塞上》是唐代词人王维在出使塞上的旅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它描述了作家漂泊天涯的悲壮之情和孤独之情,令人感动。《渡荆门送别》是一篇五律诗,描写了李白在出蜀旅途中所见的壮美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年轻时的个性和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是一首著名的七言古诗,描述了西湖早春的景色,作家透过这首诗,抒发了对钱塘湖的向往和欣喜,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颂。 【单元教学说明】 本单元将重点关注文言文,包括《三峡》《短文二篇》《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和《学会描写景物》几个部分,教师将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并帮助学生体会景物之美,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本单位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依据课文结构的共性特征,着重掌握写景抒发的文章,以此来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同时,由于所选文章的风格各有不同,因此必须依据这些特色调整教学重心,集中精力掌握文言诗词,以便培养的语感,并帮助学生累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单元教学课时】 10课时 【单元学习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2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2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 送别》导学案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2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导学案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仍怜(lián)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白沙堤(dī)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 (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

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119072825.html,]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三峡》教案 新人教版

《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它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150来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生学习此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能否做到涵咏文字的内在实质,投入情感地体会出三峡的美;其次在于对景象的意韵把握;第三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重视朗读训练;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2、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读--思---品—用相结合。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循回播放。 2、熟读课文,力争成诵。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上课前,播放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了解我国一些丰富的自然文化,也使学生耳目一新)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二、查一查(检查预习) 1你知道“三峡”指的哪里?郦道元是谁?(结合课件具体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优质教案

《野望》教案 新泰市实验中学陈凡休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分为二地看待诗歌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重点: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难点: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一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以前学习过的五言律诗,导入新课。 (已经学过的典范五言律诗有《次北固山下》《过故人庄》) 一、琅琅上口——读顺: 读一读下面的生字: 皋徙倚晖薇 有人说,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身着布裙的村姑,全身透露出来的是不施脂粉的朴素美。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我们常听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格律诗在唐朝达到巅峰,而“格律”的意思就是说“声律有一定的格式”。 1、音尺。 2、平仄: (五律有四种常见的格式)本诗为平起韵: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 注<○平声字><●仄声字><⊙平仄两可字><▲仄韵><△平韵> 涉及到本诗的规律性知识点: (1)带鼻音韵尾n、ng的音节,都不是入声。 (2)有的字在普通话中读平声却是古入声字,如本诗中的“唯”“犊”“识”“怀”旧读入

第12课《与朱元思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与朱元思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 文八年级上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 3. 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4.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中国古人很早就善于欣赏山水之美,他们在观察中用心灵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均一起去欣赏富阳到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预习检查 作者作品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曾任奉朝请(一种安置闲散官员的官职),长于史学,也擅诗文,其小品书札以写景见长,诗亦清新流丽。《染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敩之,谓为‘吴均体’。”著有《吴朝请集》,另有小说《续齐谐记》。 写作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劲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初读感知 听录音朗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划分节奏并齐读三遍。 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地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藏,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第2课时 课文精读 全班齐读,并尝试背诵;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这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阳到桐庐的山水之美。 第二段:描绘异水。 第三段:描绘奇山。 文中每一段是如何描写富春江美景的,又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明确: 第一段: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第9课《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美丽的颜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划分层次结构,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 3.学习居里夫人高贵品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4.了解人物传记,体味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分析居里夫人的人物形象,学习其高贵品质。 2. 了解人物传记,体味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味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早自习·预习课 一、生字生词: 学习生字词,抽查四位同学进行朗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微(wēi)妙简陋(lòu) 燥(zào)热炽(chì)热 沥(lì)青骤(zhòu)雨猝(cù)至 窒(zhì)息吹嘘(xū)咽(yān)喉 溶(róng)液踱(duó)步荧(yíng)光 强调“溶”“荧”“炽”的读音,区分“炽热”与“炙热”,“燥热”与“急躁”。 重点词语词义: 炽热:温度高,极热。 猝:突然。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吹嘘:夸张地宣扬。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二、人物、作者、作品介绍 (1)展示居里夫人图片,学生介绍居里夫人,教师总结补充。 (2)由与居里夫人合照的两个小女孩的身份,引入作者艾芙·居里,展示作者简介。 (3)介绍本文文体——人物传记。 ppt展示,加教师补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记系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被称为“巨人三传”。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三、划分层次结构: 提问:大家把文章划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内容呢? 学生回答: 明确:三个。 第一部分(1—6):写居里夫人在棚屋里的工作条件。 第二部分(7—19):写居里夫人在棚屋里的工作过程。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使至塞 上》 【教学设计】: 讲授《使至塞上》,我安排了一课时。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在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因此,教法上我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想像等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课程标准总目标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二)课程标准阶段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诗歌,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诗歌的学习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部分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但是,受年龄、阅历以及诗歌年代的影响,学生对诗歌意境及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积累很少。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是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所作。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瞭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的七言律诗。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律诗的韵律,把握诗意。 2.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3.诵读诗歌,感悟诗情,领会诗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教学难点:诵读诗歌,感悟诗情,领会诗人情怀。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导学案新64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 12.唐诗五首 国学名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唐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品味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 ..()驱犊.( ) 芳草萋萋 ..()萧.关(xiāo)燕.然()采薇()侯骑() 答案:gāo xǐyǐ dú qī qī xiāo yān wēi jì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东皋薄暮 ..望() (2)山山唯落晖 ..() (3)晴川历历 ..汉阳树() (4)芳草萋萋 ..鹦鹉洲() (5)征蓬 ..出汉塞() (6)长河 ..落日圆() 答案:(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2)落日。(3)分明的样子。(4)茂盛的样子。(5)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6)指黄河。

答案:(1)《王绩诗注》唐王绩眺望原野(2)《崔颢集》崔颢唐岳阳楼滕王阁(3)王维唐朝诗佛。 4.将下列诗句补写完整。 (1)树树皆秋色,。 (2)黄鹤一去不复返,。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征蓬出汉塞,。 (5),长河落日圆。 答案:(1)山山唯落晖(2)白云千载空悠悠(3)晴川历历汉阳树(4)归雁入胡天(5)大漠孤烟直 5.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相顾无相识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归雁入胡天 (4)白云千载空悠悠 答案:(1)相顾 /无相识(2)日暮 /乡关/何处是(3)归雁 /入胡天(4)白云 /千载 /空悠悠 合作探究 6.结合《野望》的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7.简析《野望》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案: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黄鹤楼》的第三、第四联。 答案: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 答案: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中考链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 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