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

第一篇:《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

统计的研究对象、方法

统计

统计研究的特点

统计的职能

统计工作

统计学

统计资料

统计调查

总体、总体单位(变换关系)

统计整理

指标

标志(关系、可转换)

统计分析

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品质/数量标志

不变标志/可变标志

统计调查要求:准确、及时、完整

分类:全面调查/非全面、经常性/一次性调查、统计报表/专门调查(普查、重点、典型、抽样)、方法

方案:6w

组织形式:报表/普查/重点/典型/抽样调查

统计调查体系:

统计整理

内容:分组、汇总、编表

分组:作用(类型、比例关系、依存关系)

关键(选择分组标志)

分布数列:构成要素、组中值、频率、频数、累计次数分布

类型:钟形、U、J(反J)

统计表:从形式上:

从内容:

综合指标

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结构、比例、比较、强度、动态相对数

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说明:

1、x,f;

2、f,f/sigemaf;

3、f相等,

4、性质:

调和平均数简单调和平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说明:

1、m=xf,

2、m相同,

3、使用条件:

几何平均数:简单/加权

众数:上限/下限公式

中位数:上限/下限公式

关系:

标志变异指标:极差R

平均差

标准差(方差)

离散系数:标准差系数用途:当平均数相等且单位相同的情况下,直接用R、AD、sigema来比较;如果平均数不等或计量单位不同时,用离散系数来比较。

是非标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时间数列

构成要素:t,a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时期/时点数列)

相对指标数列

平均指标数列

水平分析:发展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时期数列:a平均=sigema a/n

--时点数列:四种相对数列/平均数列:

增长量:累计、逐期

平均增长量

速度分析:发展速度(定基/环比、数量关系)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

1、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几何法、方程法)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增长1%的绝对值=前期水平/100 统计指数分类:总指数/个体指数、综合指数/平均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综合指数编制:数量指标指数

质量指标指数

(同度量因素、指数化因素、编制原则)

平均指标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变形)

指数体系:相对数体系

绝对数体系

应用:指数推算

因素分析:总量两因素分析

平均指标对比指数因素分析

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 * 结构影响指数

抽样调查

特点:三个

区间估计:抽样平均误差(Ux,Up,影响因素)

抽样极限误差(t,f(t)四个)

估计

N的确定(准确度、可靠度,影响因素)

组织形式相关与回归

相关:r

回归:一元线性回归

A,b B,含义,与相关系数

估计标准误差

可决系数=相关系数的平方

第二篇:统计学原理总结

统计的基本任务

所谓推断,就是以样本所包含的信息为基础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判断、预测和估计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大量观察法

2.统计分组法

3.综合分析法

4.统计模型法

5.归纳推断法

如何理解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

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试述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凡是客观存在,并与某一项同性质基础结合起来的由许多事物组成的整体,称为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个独立的个别事物称为总给单位;随着研究和目的和任务的变动,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变换。

标志与指标有何区别何联系

主要区别:1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2 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特征,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主要联系:1 有些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得到的2 在一定研究范围内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

统计工作的任务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2.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3.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范围分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

2.按调查的时间是否连续分经常性调查(连续)、一次性调查(定期)

3.按调查组织方式分

统计报表调查、专门调查

统计调查方式

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统计调查方法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问卷法、网上调查法、邮寄调查法、电话调查法等。

调查方案设计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注意: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三者是不同的概念)

3.确定项目和拟定调查表(注意四个问题)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注意:调查时间、调查期限、调查登记时间三者的不同)

5.制订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一)统计误差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两类: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类

(二)统计误差根据是否带有倾向性,又可分为系统性误差(系统性登记误差、系统性代表误差)和非系统性误差(非系统性登记误差、非系统性代表误差)

什么是平均指标是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数量差异抽象化的代表性水平指标,其数值表现为平均数。

平均指标可以分为哪些种类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为什么说平均数反映了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就社会经济现象变量数列的分配情况看,通常是接近平均数的标志值居多,而远离平均数的标志值少;与平均数离差愈小的数值的次数愈多,而离差愈大的标志值次数愈大,形成正离差与负离差大体相

等,整个变量数列以平均数为中心而波动的状况。所以平均数反映了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为什么说简单算术平均数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特例 f1=f2=fn 相等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有哪些特点?

众数1.数量不唯一性

2.位置平均数,其数值不受极值的影响

3.其计算的假定前提是:数据分布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即假定众数所在组与相邻两组的频数之差反映了数据分布陡峭上升而缓慢下降这一特征;且众数组的频数在该组内是均匀分布的。中位数① 数量唯一性;

② 位置平均数,其数值不受极值的影响;

③ 其计算的假定前提是:数据分布具有明显的

集中趋势,且中位数组的频数在该组内是均匀分

布的;

④各变量值与中位数的离差绝对值之和最小。即:

∑│Xi-Me│=min 动态数列概念及意义

概念动态数列又称时间数列、时间序列,它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所形成的一种统计数列,即将某一个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其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一个动态数列

意义

时间数列分析可以描绘社会经济现象变化的过程;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速度和趋势;可以探索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还可以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进行预测。长期趋势的测定方法(一)时距扩大法:只能对数列修匀,不能预测。

(二)序时平均法

(三)移动平均法:可以对数列修匀或预测,但有时滞效应。

(四)数学模型法

1.直线模型法:重点介绍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模型。**

2.曲线模型

时间数列构成要素

一是时间要素

二是反映现象在不同时间上数量表现的统计数据

时间数列的种类一般将时间数列按其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三种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1.时期长短应相等

2.总体范围应统一

3.计算方法要统一

4.经济内容应相同

如何选择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

水平法:侧重考察末期水平,。累计法:累计法侧重考察整个计算机的总和水品

简述测定季节指数的原始资料平均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其计算的一般步骤是:

1、计算数年内同月(或季)平均数;

2、计算总的月(或季)平均数;

3、计算各月(或季)的季节指数:

4、预测,根据季节指数预测未来某年各月或各季的数值。

季节指数=同月(年)平均数/总平均水平

移动平均法能不能剔除季节变动?为什么?

原始资料平均法简便、易懂,但它没有考虑长期的影响。所以,计算出的季节指数不够精确,尤其是在原始数列中存在长期趋势且波动较大时,就对前后期的平均数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季节指数的精确性大打折扣

统计指数的作用

1综合反映不能直接相加或对比的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用指标体系分析受多因素影响的现象总体变动中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通过编制指数数列,反映现象变化的长期趋势。

综合指数的编制步骤

1确定指数化因素:要研究其数量变化的因素。例如,产量综合指数中,产量为指数化因素。2确定同度量因素:将不能直接相加的因素

转化为可以相加的因素(同度量作用和权数作用)。例如,产量综合指数中,价格为同度量因素。3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时期

原则如下: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指数体系的作用

1.利用指数体系,可以分析各个因素对于现象总体变动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

2.利用指数体系还可以进行指数之间的相互推算

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

(一)概念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的一种方法。

(二)要点和步骤** 1.构建指数体系,将总指数分解为因素指数的连乘积

2.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测定某一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相对数分析:现象总变动指数等于因素指数的连乘积。

4.绝对数分析:现象总变动额等于各因素影响额之和

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步骤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

3.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4.选择评价指标的合成方法。常用加权平均或几何平均法

在实践中,比较成熟、可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标准比值法和功效系数法本章小结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步骤**

1.数量指标指数:以基期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2.质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三、平均数指数是综合指数的变形,在掌握非全面资料时有独特的优点,具体编制有两种情况:

1.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用以编制数量指标指数,以基期价值额为权

数算术平均。

2.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用以编制质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价值额为权数调和平均。

四、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作用与建立

(二)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进行分析。

1.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法

2.总量指标的三因素分析法

五、统计指数在我国的应用(了解)如工业生产指数、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

抽样估计的特征

1.抽样估计是由部分推断总体的一种认识方法。

2.抽样估计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

3.抽样估计运用的是不确定的概率估计方法。

4.抽样估计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总体方差的确定

1.用抽样方差资料代替。已经证明,样本方差相当接近总体方差。这是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用过去调查所得的资料,既可以是抽样资料,也可以是全面资料。如果有几个不同的总体方差资料,则应选用最大值。

3.对成数的方差,可以选用最大值0.5*0.5=0.25 点估计法的评价

1.计算简便直观,一般不考虑抽样误差和可靠程度。

2.适用于对估计准确与可靠程度要求不高的情况。

确定样本容量的必要性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抽样误差的大小与抽取的样本单位数紧密联系。但是如果抽样单位数过多,不仅会影响统计资料时效性,还可能受人员、经费等物质条件的制约;而抽样单位数过少,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定样本容量是抽样调查之前所关心的中心问题。

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有:

1.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标志的变动程度越大,确定的样本单位数就多。

2.允许的误差范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允许的误差范围越小,相应地必须抽取的样本单位数就多。

3.抽样推断的置信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求的可靠程度越高,所必须样本容量越大。

4.抽样方法和抽样组织形式。由于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抽样方法和组织形式有不同的抽样误差,所以在误差保证相同时,它所必须抽样单位民必然不。

简单随机抽样特点:1)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机会均等;2)简便易行;3)适用于:总体单位的标志变异程度不大(均匀分布)时,否则不宜。

机械抽样

1.概念

又称等距抽样或系统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依固定顺序和间隔来抽选样本单位的组织方法。

2.特点

1)是不重复抽样;

2)可保证被抽选的单位在总体中均匀分布,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整群抽样

1.概念:又称集团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划分成若干群,再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地抽取若干群,对被抽中的群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的一种抽样组织形式。

2.抽样方法

第一步:先将所要研究的总体根据需要划分出若干群;第二步:把各群按时间或空间顺序编号;

第三步:按简单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群。

显然,整群抽样是不重复抽样,其实质上是以群代替单位标志值之后的简单随机抽样,并对选中群进行全面调查,所以只存在群间抽样误差,而不存在群内抽样误差,这一点和类型抽样只存在组内抽样误差,不存在抽样误差恰好相反。

抽样估计的置信度与精确度

1.置信度:表示区间估计的可靠程度或把握程度,也即所估计的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真实值的可能性大小,一般以1-

表示。其中

表示显著性水平,即某一小概率事件发生的临界水平。

置信度通常采用三个标准:

(1)显著性水平=0.05,即1-

=0.95

(2)显著性水平=0.01,即1-

=0.99

(3)显著性水平=0.001,即1-

=0.999 2.抽样估计的精确度:用置信区间的大小即抽样极限/允许误差来表示。

3.抽样估计的置信度与精确度的矛盾关系。

在样本容量和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若希望抽样估计有较高的可靠度,则必须扩大置信区间,即必须降低估计的精确度;

若希望抽样估计有较高的精确度,即置信区间范围缩小,则必须降低估计的把握度。

即:抽样估计要求的把握度越高,则抽样允许误差越大,精确度越低;反之则相反。

整群抽样与类型抽样的区别

类型抽样划分的组称为“类”,作用是缩小总体,使总体的变异减少,而抽取的基本单位仍是总体单位;

整群抽样划分的组称为“群”,作用是扩大单位,抽取的基本单位不是总体单位而是群,从而简化抽样工作程序。

多阶段抽样

优点;1.便于组织抽样。2.可以获得各阶段单元的调查资料。3.方式灵活 4.抽样单位的分布较广,降低抽样误差。

适用情况

当总体单位很多且分布广泛,几乎不可能从总体中直接抽取总体

单位时,常采用多阶段抽样。

统计指数分类:

按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个体指数,总指数

按指数性质不同: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按编制方法不同: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

第三篇: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一

第1-3章

一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

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

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A企业设备调查B 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 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 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C 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B 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

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 产品按品种分组 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 D人口按年龄分组三多项选择题

1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因此ABD A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B在工业总产值这个总体下单位总产值就是总体单位C在全国总人口这个总体下一个省的总人口就是总体单位D在全部工业产品这个总体下每一个工业产品就是总体单位E在全部固定资产这一总体下每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是总体单位

2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BCE A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B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C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D每台生产设备是填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3对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组限的划分在技术上有不同要求如果对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正确的方法应是A A300人以下300-500人B300人以下300-500人不含300 C300人以下301-500人D300人以下

310-500人E299人以下300-499人在工业普查中BCE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 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5以下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BE A进口的粮食数量 B洗衣机台数 C每千人医院床位数 D人均粮食产量 E城乡集市个数

6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 ACD A基本建设投资额 B岛屿个数 C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 D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E就业人口数

四简答题

1统计一词有哪几种含义答统计有三种理解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统计工作先于统计学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

普查是一种不连续调查因为普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时点现象的数量在短期内往往变动不大不需做连续登记2 普查是全面调查它比任何其它调查方法都更能掌握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3 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指标内容比定期统计报表更广范更详细所以能取得更详尽的全面资料 4 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抽样调查的特点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2 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来抽选调查单位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由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与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总体中每一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可能性

4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1确定调查任务与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制定调查方案的组织实施计

5请根据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总结变量分配数列编制的步骤①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只有把得到的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顺序才能看出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特点为确定全距

组距和组数作准备②确定全距全距是变量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数确定全距主要是确定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和变动幅度如果是变动幅度不大的离散变量即可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如果是变量幅度较大的离散变量或者是连续变量就要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③确定组距和组数前面已经介绍过组距数列有等距和不等距之分应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而定组距的大小和组数的多少是互为条件和互相制约的当全距一定时组距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在实际应用中组距应是整数最好是5或10的整倍数在确定组距时必须考虑原始资料的分布状况和集中程度注意组距的同质性尤其是对带有根本性的质量界限绝不能混淆否则就失去分组的意义在等距分组条件下存在以下关系组数全距组距④ 确定组限组限要根据变量的性质来确定如果变量值相对集中无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时则采用闭口式使最小组和最大组也都有下限和上限反之如果变量值相对比较分散则采用开口式使最小组只有上限用“XX以下”表示最大组只有下限用"XX以上表示如果是离散型变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重叠组限或重叠组限的表示方法而连续型变量则只能用重叠组限来表示在采用闭口式时应做到最小组的下限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高于最大变量值但不要过于悬殊⑤ 编制变量数列经过统计分组明确了全距组距组数和组限及组限表示方法以后就可以把变量值归类排列最后把各组单位数经综合后填入相应的各组次数栏中6统计表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答统计表由标题横行和纵栏数字资料等部分构成的标题分为三种总标题是表的名称放在表的上端横行标题或称横标目写在表的左方纵栏标题或称纵标目写的表在上方统计表的内容包括主词和宾词两个部分

五计算题

1某家商场想了解顾客对商场各方面的满意情况具体想了解如下情况a顾客的背景信息b顾客对该商场的总体满意情况c顾客对商场在服务设施商品质量等方面的满意情况d顾客的忠诚度情况e顾客对抱怨处理的满意情况 f顾客的意见要求 1设计出一份调查方案 2你认为这项调查采取哪种调查方法比较合适3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答自己上书或网上查找必须写上2某工业局所属各企业工人数如下555 506 220

735 338 420 332 369 416 548 422 547 567 288 447 484 417 731 483 560 343 312 623 798 631 621 587 294 489 445 试根据上述资料要求1分别编制等距及不等距的分配数列2根据等距数列编制向上和向下累计的频数和频率数列解1等距分配数列工人数企业数频数各组企业数所占比重频率 200300 3 10 300400 5 16.7 400500 9 30 500600 7 23.3 600700 3 10 700800 3 10 合计 30 100 不等距分配数列工人数企业数频数各组企业数所占比重频率200400 8 26.7 400500 9 30 500600 7 23.3 600800 6 20 合计 30 100 2 向下累计向上累计工人数频繁数累计频数累计频率工人数频繁数累计频数累计频率 300 3 3 10 200 3 30 100 400 5 8 26.7 300 5 27 90 500 9 17 56.7 400 9 22 73.3 600 7 24 80 500 7 13 43.3 700 3 27 90 600 3 6 20 800 3 30 100 700 3 3 10 合计 30 合计 30 3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分别为 57 89 49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81 67 81 54 79 87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0 86 85 89 89 64 57 83 81 78 87 72 61 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要求 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析该班学生考试情况解1 成绩分学生人数个频率比重 60分以下 4 10 60---70 6 15 70---80 12 30 80---90 15 37.5 90以上 3 7.5 合计 40 100 2分组标志是成绩其类型是数量标志分组方法是变量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而且是开口分组本班学生考试的成绩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作业二第4章一判断题

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3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

4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5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6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7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

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二单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 A

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 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

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 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

2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C

A平均指标 B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变异指标

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D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4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 B A总体单位总量 B总体标志总量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5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C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6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D

A无名数 B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 C有名数 D无名数与有名数

7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 B

A结构相对数 B动态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8假设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 B A累计法 B水平法 C简单平均法 D加权平均法9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 D

A75 B40 C13 D17

10某地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为重工业增加值的908该指标为C A比较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计划相对指标11某地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088此指标为 D A 结构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动态相对指标122003年某地区下岗职工已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806安置率是D A总量指标 B变异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

三多项选择题

1时点指标的特点有 BE

A可以连续计数 B只能间数计数 C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关 D 数值可以直接相加 E数值不能直接相加

2时期指标的特点是指标的数值 ADE

A可以连续计数 B与时期长短无关 C只能间断计数 D可以直接相加 E与时期长短有关

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BC A受各组频率和频数的影响 B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C受各组标志值和权数的共同影响 D只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E只受权数的大小的影响

4位置平均数是指 DE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中位数

5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AED A各组次数相等 B各组变量值不等 C变量数列为组距数列

D各组次数都为1 E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

6中位数是ADE

A由标志值在数列中所处位置决定的B根据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决定的

C总体单位水平的平均值D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E不受总体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7标志变异指标可以 ABCD

A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B说明变量的离中趋势C测定集中趋势指标的代表性D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E表明生产过程的节奏性

8下列指标属于相对指标的是 BDE

A某地区平均每人生活费245元 B某地区人口出生率143 C某地区粮食总产量4000万吨D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113 E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115‰

1.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借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2.什么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答变异系数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有平均指标相同的讲师单位也就是与各单位标志值的讲师单位相同

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必须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这时就要计算变异系数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

V6 6ˉx

4它适用于未分组的统计资料如果已知各单位标志值和总体单位数可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②加权算术平均数它适用于分组的统计资料如果已知各组的变量值和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则可用加权算术平均数③调和平均数在实际工作中有时由于缺乏总体单位数资料而不能直接计算平均数这时就可以采用调和平均数

五计算题

1某生产车间4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 30 26 42 41 36 44 40 37 43 35 37 25 45 29 43 31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25 30 46 29 34 38 46 43 39 35 40 48 33 27 28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整理编制次数分布表2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解140名工人加工零件数次数分配表为按日加工零件数分组件x 工人数频数人f 比重频率 2530 7 17.5 3035 8 20.0 3540 9 22.5 4045 10 25.0 4550 6 15.0 合计 40 100 2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方法1x取组中值X1 275X2 325X3 375X4 425X5 475 375 件方法2 件答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为375件

2某地区销售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商品规格销售价格元各组商品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比重% 甲乙丙 2030 3040 40--

50 20 50 30 根据资料计算三种规格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解已知元答三种规格商品的平均价格为36元

3某企业2010年某月份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低分组的有关资料如下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生产班组生产工人数 50-60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3 5 8 2 2 150 100 70 30 50 试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解根据公式件人答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6825件人

4甲乙两农贸市场某农产品价格及成交量成交额的资料如下品种价格元公斤甲市场成交额万元乙市场成交额万元甲 12 12 2 乙 14 28 1 丙 15 15 1 合计55 4 4 53 元公斤乙市场平均价格元公斤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乙班答因为所以甲生产小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统计学原理》作业三第五~第七章

一判断题

1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2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3抽样估计的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4抽样误差即代表性误差和登记误差这两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5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概率保证程度√

6在一定条件下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

7甲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乙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5则乙比甲的相关程度高√

8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A 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

统计学原理第五版李洁明著知识点总结材料

统计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统计包含三种涵义 (1)统计工作:一种调查研究活动。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 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工作成果。包括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 统计学: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2)统计资料:对现象的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实践活动取得的说明对象某种数量特征的数据 原始资料:直接从各调查单位搜集的用来反映个体特征的数据资料 次级资料:由原始资料加工得到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总体特征的数据资料 (3)统计学:是研究总体一定条件下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方法论学科 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是通用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使用大量观察和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对事物总体的综合认识;统计学结合现象的“质”研究现象的“量” 特点:数量性(统计研究过程是从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从数量上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总体性(统计所研究的是由同类事物构成的群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具体性、社会性 2、统计学的分类 理论统计学:研究的内容是统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研究的内容是运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统计问题,国民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 3、统计研究方法 (1)方法论——大数定律 (2)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它可以使影响个体的偶然因素相互抵消,显示出现象的一般特征。其数理依据是反映随机现象基本规律的大数定律。诸如,各种基本的、必要的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等。 统计描述法:指通过对客观实际的调查了解,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从而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借以反映现象总体的总量规模、结构比例、速度快慢等实际状况。统计描述的内容包括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模型法。 统计推断法:是以一定的置信标准要求,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的方法。统计推断是逻辑归纳法在统计推理的应用,所以称为归纳推理的方法。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3)统计活动过程 统计设计: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分类分组的设计、统计表的设计、统计资料搜集方法的设计、统计工作各个部门和各个阶段的协调与联系、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 统计调查:就是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阶段。 统计整理:对调查阶段搜集的原始资料,按照一定标志进行科学的分组和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统计分析:对经整理后的各项综合指标进行分析计算,揭示被研究现象的比例关系和发展过程,阐明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性,通过分析研究作出科学的结论。 4: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所形成的集合 具有客观性、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相对性等特点。 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个体即每一个单位。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总体或总体单位的区分不是固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统计总体的种类 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大总体和小总体,可加总体和不可加总体 6、标志:指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标志的具体表现称为标志值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7c19333720.html,)*电大考试* 统计学原理学习辅导 (一) 第一章总论一、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 1、统计的涵义 统计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涵义。统计有时指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统计有时指统计资料,即通过统计工作过程所取得各项数据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统计有时指统计科学,即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密切联系的。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通过这些数量方面 的研究反映社会经 济现象发展变化的 规律性。统计学和统 计工作是理论和实 践的关系,它们所要 认识的研究对象是 一致的。 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 究对象的特点可概括 为: 数量性;具体 性;总体性;社会 性;。 二、统计工作过程及 统计研究方法 1、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过程所 包括的环节有统计设 计、统计调查、统计 整理、统计分析、统 计资料的提供与开 发。 2、统计研究方法 统计研究方法有 大量观察法、统计分 组法、综合指标法、 统计模型法、归纳推 断法。 三、国家统计的职 能 国家统计兼有 信息职能、咨询职能、 监督职能等三种职 能。 四、统计学的几个基 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 位 统计总体是根据 统计研究的任务目 的所确定的研究事 物的全体,是客观存 在的具有共同性质 的个体所构成的整 体。 构成统计总体的 个体单位称总体单 位。 在一次特定范 围、目的的统计研究 中,统计总体与总体 单位是不容混淆的, 二者的含义是确切 的,是包含与被包含 的关系。但是随着统 计研究任务、目的及 范围的变化,统计总 体和总体单位可以 相互转化。 统计总体同时 具有大量性、同质 性、变异性等特点。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 体的总体单位数要 足够的多,总体应由 大量的总体单位所 构成,大量性是对统 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同质性是指总体中 各单位至少有一个 或一个以上不变标 志,即至少有一个具 有某一共同标志表 现的标志,使它们可 以结合起来构成总 体,同质性是构成统 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变异性就是指总体 中各单位至少有一 个或一个以上变异 标志,即至少有一个 不同标志表现的标 志,作为所要研究问 题的对象。变异性是 统计研究的重点。 2、标志与标志表现 标志是说明总 体单位所共同具有 的属性和特征的名 称。标志有品质标志 和数量标志之分。品 质标志说明总体单 位的属性特征,无法 量化,如职工的性 别、文化程度,企业 的经济成份,产品品 牌等。数量标志说明 总体单位的数量特 征,能够量化,如职 工的工龄、工资水 平,企业的职工数、 总产值、总产量、劳 动生产率等。 总体单位与 统计标志是有区 别的。总体单位是 统计标志的直接 承担者,是载体; 统计标志依附于 总体单位并说明 总体单位的属性 和特征。依附于某 个总体单位的标 志可以有多个。 标志表现即标志 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 表现。如果说标志是 统计所要调查的项 目,那么标志表现是 调查所得结果,标志

统计学原理期末要点归纳

《统计学原理》期末要点概述 1,“统计”一词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 ???统计学:统计理论成果 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的活动统计工作:统计的实践 2,英国,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统计学的创始人。 3,比利时,阿道夫·凯特勒:数理统计学的创始人。 4,德国,阿亨瓦尔:首次提出“统计学”一词。 5,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在质与量的联系中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6,统计学的4个特点:数量性,社会性,总体性,具体性。 7,统计的3个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8,统计研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 (质) —— (量) —— (质与量有机结合) 9,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 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 注意:1、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 2、总体与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

总体? ??无限总体有限总体 二、标志与标志表现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 ??明位量的特征,用数字说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达位质的特征,用文字表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 标志表现:标志在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 如: 变异:各单位的标志表现各不相同。 变量(数量标志)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分为? ??连续变量离散变量 统计总体的特点 ?? ? ??变异性大量性同质性 姓名 学历 工种 政治面貌 年龄 工龄 工资 张×× 本科 车工 党员 37 15 3500 李×× 专科 钳工 群众 32 10 2760 王×× 高中 铜工 群众 46 28 3200 ……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 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 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 1.4抽样和抽样方法 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 2.描述统计学 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

2.2中心趋势的度量 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 2.4相关与回归分析 3.概率与概率分布 3.1概率基本概念 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 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 4.统计推断 4.1抽样分布与估计 4.2假设检验 4.3方差分析 4.4回归分析与预测 五、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 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 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 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 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 八、教学进度安排 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 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第3-5周:描述统计学 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 第9-13周:统计推断

统计学原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统计学原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统计总论 一、考核知识 1、统计的研究对象 2、统计的研究方法 3、统计的几个基本范畴 二、考核要求 1、统计的研究对象 了解: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的含义。 理解: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含义及社会经济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方面的特点。 2、统计的研究方法 理解:统计的研究方法 3、统计的机构基本范畴 理解:统计总统、总统单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含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含义;变异和变量的含义及两种变量的区分;统计指标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分类。注意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相互关系,统计指标体系及其分类可作了解。 注意理解总体和总体单位时互为条件地连接在一起的。没有总体单位,总体也就不存在;没有总体,也就无法确定总体单位。 掌握统计指标的特点及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标志和指标的概念及特点,正确区分统计指标与标志,并能在一个具体的统计研究中,指出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及结合实际举出一定范围内、相互间有一定联系的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 4、国家统计的职能 了解国家统计三种职能的含义。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调查的一般概念 2、统计调查方案 3、统计调查方法 二、考核要求 1、统计调查的一般概念 了解:统计调查的含义、基本要求和统计调查按下列标志的分类:总体范围、登记时间的连续性、资料的来源。 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 注意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的划分依据及具体分类。 2、统计调查方案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项目、调查对象的含义、调查项目的含义、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的含义。 理解: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某个具体的统计研究搜集实际资料的需要出发,拟定一个统计调查方案。 3、统计调查方法

最新电大【统计学原理】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简答)

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答案:品质标志同数量标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说明总体单位性质特征的特点不同。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另一方面的区别是标志的表现不同。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为文字描述,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为数量 2.什么是统计指标?统计指标和标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范畴。统计指标和标志即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有两点:(1)说明的对象不同。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范畴,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和名称。(2)表示的方法不同。统计指标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可以用“数”来表示;统计标志却不同,数量标志可以用“数”来表示,而品质标志则不能用“数”来表示,只能用“文字”来描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表现在两个方面:(1)数量指标是通过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对应的单位数汇总得来的;(2)当统计目的发生变化时,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也会相应的发生转化。 3. 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越性? 答案::(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来抽选调查单位。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由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与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可能性。抽样调查方式的优越性现在经济性、实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抽样调查的作用: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解决困难的问题;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可以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4.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

《统计学原理》公式

《统计学原理》公式大全 一、统计整理 1.组距=上限 - 下限 2.组中值 (1)闭口组2 下限 上限组中值+= (2)开口组组中值 ①2相邻组组距 上限值缺下限的开口组的组中-= ②2 相邻组组距 下限值缺上限的开口组的组中+ = 二、综合指标 1.计划完成相对数 = 计划任务数 实际完成数 2.计划执行进度 = 计划期计划任务累计数 数 一时间的实际完成累计自计划执行之日起至某 3.结构相对数 = 总体总量 总体中某部分数值 4.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某部分数值 比例相对数= 5.值 另一总体的同类指标数某总体的某指标数值 比较相对数= 6.的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但有联系某一总量指标数值 强度相对数= 7.基期指标数值报告期指标数值 动态相对数= 8.总体单位总量 总体标志总量 算术平均数= 9.简单算术平均数 x —= n x n x x x n ∑= +++ 21 10.加权算术平均数 x —=∑∑=∑+++f xf f f x f x f x n n 2 211 11.简单调和平均数 ∑= - x N x H 1

12.加权调和平均数 ∑ ∑=- m x m x H 1 13.极差(R )= 最大标志值 — 最小标志值 14.简单平均差 D A ?= n x x ∑-— 15.加权平均差 D A ?= ∑-f x x — 16.简单标准差 n x x ∑-= ) (— 2 σ 17.加权标准差 ∑∑-= f f x x ) (— 2 σ 三、抽样推断 1.重复抽样条件下的抽样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n x σμ2 = 2.重复抽样条件下的抽样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n P P p ) 1(-=μ 3.不重复抽样条件下的抽样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1(2 N n n x -=σ μ 4.抽样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1()1(N n n P P p --=μ 5.抽样平均数的抽样极限误差 =?x μ-?x t 6.抽样成数的抽样极限误差 =? p μp t ? 7.概率度 t = μx x ? t = μp p ? 8.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x __ ±?x 9.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 p ±?P 四、统计指数 1.个体价格指数 p p k p 01= 2.个体产量指数 q q k q 0 1=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第1章绪论 1、统计的含义 统计•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而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衣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i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P3 数量性 具体性 综合性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P10: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 标志、变异与变量P10: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衣现!B的差异。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 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 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 指标与标志P11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区别:第",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而标志既有反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第2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P13 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环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P13-14 •、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三、要数字与情况和结合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普査P14: 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次性全而调査、 优缺点:,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些重要项目呢的调查,如人口普査、耕地普査、基本单位普査、工业普査和库存普査等: 随机抽样调查P14: 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体的•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简单随机、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多阶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及计算题目分析

《统计学原理》常用公式汇总及计算题目分析 第一部分常用公式 第三章统计整理 a)组距=上限-下限 b)组中值=(上限+下限)÷2 c)缺下限开口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 d)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1/2邻组组距 第四章综合指标 i.相对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比较相对指标=甲单位某指标值/乙单位同类指标值 4。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标 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数/计划数 =实际完成程度(%)/计划规定的完成程度(%) ii。平均指标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或 iii.变异指标 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标准差:简单σ= ; 加权σ= 3.标准差系数: 第五章抽样估计 1。平均误差: 重复抽样: 不重复抽样: 2。抽样极限误差 3。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4。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 第七章相关分析 1.相关系数 2。配合回归方程y=a+bx 3。估计标准误: 第八章指数分数 一、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 此差额说明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3)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相对数变动分析: = × 绝对值变动分析: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08年春期成人教育专科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2008年6月修订 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解决统计现象和统计分析的技能,同时还考察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是否注意了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复习指导适用于重庆电大成人教育专科经济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及电子商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物流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统计学原理》。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是的教材采用黄良文、陈仁恩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原理》(2006年6月第4版)。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指标、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角度来要求。了解是要求考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掌握是要求考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重点掌握是要求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 6.考试题型及结构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判断题(占10%左右)、单项选择题(占20%左右)、多项选择题(占10%左右)、简答题(占15%左右)、计算题(占50%左右)。 7.其它说明 考试时,要求考生携带有统计功能的计算器。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总论 一、重点掌握 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2.简述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的区别。 3.什么是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者有何关系? 4.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标志表现、变量、指标等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种类及相互关系。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 第一部分:概率论基础 《统计学原理》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概 率论是统计学的基础,它研究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部分包括事件与 概率、条件概率与独立性、贝叶斯定理等内容。概率的性质、计算方法和 基本公式也是本部分的重点。 第二部分: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 第二部分以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为核心,介绍了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 变量的定义和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质量函数和分布函数、连续型 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都在本部分进行了详细讨论。同时, 本部分还介绍了常见的离散型分布(如伯努利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连续型分布(如均匀分布、正态分布)。 第三部分: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三部分讨论了多维随机变量和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是指由多个随 机变量组成的向量,它的概率分布可以通过联合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 布来描述。本部分介绍了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并给出了 常见的两个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和边缘分布。此外,还介绍了常见的多维 分布,如多项分布和多元正态分布。 第四部分:参数估计 参数估计是统计学中重要的一环,它研究如何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未 知参数。本部分介绍了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点估 计方法根据样本数据直接估计出总体参数的值,例如最大似然估计和矩估

计。区间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得到参数的一个范围估计,例如置信区间的构造和解释。 第五部分: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用于验证关于总体的其中一种假设的方法。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包括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选择合适的检验统计量和确定显著性水平等。此外,还介绍了单总体、两总体和多总体的假设检验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 通过对《统计学原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统计学是一门基于概率论的科学,它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本书详细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涵盖了概率论、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内容。掌握了《统计学原理》的知识,读者将能够理解和运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知识点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知识点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科学研究、商业决策、社会调查等。掌握统计学原理和实务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数据至关重要。以下是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数据类型和测量尺度 - 定性数据:描述性的数据,如性别、颜色等。 - 定量数据:数值型的数据,可进一步分为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 - 测量尺度:分为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隔尺度和比例尺度。 2. 数据收集与抽样方法 - 数据收集:通过实验、调查或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 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用于从总体中选择样本。 3. 描述统计学 - 集中趋势:包括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用于描述数据的集中程度。 - 离散程度:包括范围、方差和标准差,用于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 分布形态:包括偏态和峰态,用于描述数据的分布形状。 4. 概率与概率分布 - 概率: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介于0和1之间。 - 概率分布:描述随机变量在各个取值上的概率分布情况,包括离散分布和连续分布。

5. 统计推断 - 参数估计: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参数的取值,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 假设检验:用于判断总体参数是否满足某个假设,包括设置原假设和备择 假设。 6. 相关与回归分析 - 相关分析: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斯皮尔 曼相关系数。 - 回归分析:用于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包括线性回归和多元回归。 7. 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 - 实验设计:用于控制和比较不同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包括完全随机设 计和区组设计。 - 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总体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8. 质量控制与抽样检验 - 质量控制:用于控制产品或过程的质量,包括控制图和过程能力分析。 - 抽样检验:用于判断产品或过程是否合格,包括接受抽样和拒绝抽样。 以上是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正确理解 和应用统计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问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问题,还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促进社会调查和发展。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速查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速查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在各个领 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为您提供统计学原理的知识点速查,以帮助您对统计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统计学基本概念 1. 数据:统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可以是数值、文字或其他形 式的信息。 2. 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指所有感兴趣的个体或现象的集合,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或现象。 3. 参数与统计量:参数是总体的数值特征,统计量是样本的数 值特征。 二、数据收集 1. 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面试调查、观察调查等,目的是 收集相关数据。 2. 抽样方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等,以确保样本 具有代表性。

3. 数据质量检验:包括数据清洗(处理异常值、缺失值等)和 数据验证(检查数据是否准确)。 三、描述统计学 1. 中心趋势测量: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用于测量数据 的集中程度。 2. 变异程度测量:包括方差、标准差、极差等,用于测量数据 的离散程度。 3. 分布形态测量:包括偏度和峰度,用于描述数据分布的形状。 四、概率论 1.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随机变量是一个可以随机取不同值的 变量,概率分布描述了随机变量的取值及其对应的概率。 2. 期望与方差:期望是随机变量的加权平均值,方差表示随机 变量取值与其期望值的离散程度。 3. 常用概率分布:包括正态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分布等,用 于描述不同类型数据的概率分布规律。 五、统计推断

1. 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 态分布,并且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这一近似更加准确。 2. 点估计:利用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的数值。 3. 区间估计:利用样本统计量给出总体参数的估计范围。 4. 假设检验: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的某个假设进行统计推断,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六、基本统计方法 1. 相关分析: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包括皮尔逊相 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等。 2. 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平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 回归分析:用于建立预测模型,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 关系。 4. t检验:用于检验两个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5. 卡方检验:用于检验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七、统计软件

《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统计学原理》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一、复习应考基本要求 (一)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三)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 (四)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了解占分20%、理解和掌握占分45%、综合应用占分35%。 (五)考试题型及讲解 1、单项选择(15题×2分=30分):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 2、多项选择(5题×2分=10分):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选择题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占全部试题的10%。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题型、难度、出题的样式可以看本复习指导书,那上面所列的所有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是复习的参照依据、作业、期末复习指导 3、判断正误(10题×1分=10分):通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占全部试题的10%。判断题的难度及内容可以以中央电大编辑部下发的4填空题(10题×1分=10分) 5、简答题(4题×3分=12分):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占全部试题的12%左右。

6、计算题(3题,28分):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占全部试题的28%。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计算题参考作业及期末复习指导,但注意计算题一般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原题。 (六)考试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本门课程考试涉及大量的计算题,而且基本上都是大家无法用口算甚至笔算得出结果的,所以本门考试是允许大家带计算器入场的,所以请大家考试时一定要带上计算器。 2、试卷不留空白,每题必答。 3、做计算题时大家一定要写出相关公式,写清解题步骤。这样做了,即使你最后的答案不正确,也会得到大部分的步骤分,切忌做计算题时只写出数字答案。 4、做简答题时,题目中问的问题虽然没问概念,但你最好答一下,同时要注意逻辑清晰,要点完整,该阐述的地方一定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5、注意把握考试时间,考试时间只有120分钟,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把握时间,先易后难。把会做的题先做了,然后再返回来做不会做的。 6、另外请大家注意:本课程考试,在试卷的后面会把本课程涉及的常用公式都附上去。实际上也是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的一种尝试。统计学原理课程有它的特殊性,既有概念的理解,也有方法的掌握。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家掌握方法的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很多时候都是落到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上。相关公式的记忆不是很关键的,而在于要根据资料和研究目的进行恰当的公式选择。 二、复习应考资料及其使用 (一)期末复习指导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规定的主要内容,以本考核说明为主。所以大家一定要以期末复习指导为向导进行全面复习,同时,期末复习指导这本小册子上给大家提供了一套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请大家对这套题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把答案先填上去,认真复习。 (二)《统计学》教材 考试所有的知识点都不会离开教材,只有全面、认真的阅读,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知识点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统计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为了反映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的某种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对从事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国防、人口及自然现象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各种有关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即统计理论,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统计资料,并分析研究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和科学。换言之,统计学是关于认识社会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其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3)统计学和统计资料是统计分析和目的的关系。 3、统计的发展过程: (1)古典统计学时期 (2)近代统计学时期 (3)现代统计学时期 4、统计的特点 (一)数量性 (二)总体性 (三)变异性 (四)社会性 5、统计的职能 (1)信息职能 (2)咨询职能 (3)监督职能 6、统计的作用 (一)统计是社会认识的一种有力武器 (二)统计可以引导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三)统计是制定政策的依据 (四)统计是实行管理的手段 (五)统计是认识世界、开展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的工具 7、统计学的分类 (1)按统计研究的性质不同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2)按统计方法的特点不同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8、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阶段 (2)统计调查阶段 (3)统计整理阶段 (4)统计分析阶段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考核参考资料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考核参考资料 一、考试说明 1.1 考试目的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考试旨在检验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考试对象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正式注册学生。 1.3 考试形式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1.4 考试题型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2.1 考核知识点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考试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概率论基础 - 推断性统计分析 - 线性回归分析 - 方差分析 - 非参数统计 - 统计软件应用

2.2 考核目标 学生通过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考试,应达到以下目标: -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 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能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 和分析。 - 掌握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能有效地描述和展示数据。 - 掌握概率论基础,能进行概率计算和风险评估。 - 掌握推断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并能对总体参数进行合理的估 计和推断。 - 掌握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能解决线性相关的实际问题。 - 掌握方差分析的方法,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 掌握非参数统计的方法,能在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进行 有效的数据分析。 - 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能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 结果呈现。 三、复习建议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及公式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及公式 第一章统计总论 •1、统计一词得三种含义 •2、统计学得研究对象及特点 •3、统计学得研究方法 •4、统计学得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得概念、特点及分类。 •5、国家统计兼有得职能 第二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得概念与基本要求 •2、统计调查得种类 •3、统计调查方案得构成内容 •4、统计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5、调查误差得种类 第三章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得概念与方法 •2、统计分组得概念、种类 •3、统计分组得关键 •4、统计分组得方法:品质分组方法、变量分组得方法 •5、分配数列得概念、构成及编制方法 变量数列得编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步:确定变量得类型与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确定组数与组距。当组数确定后,组距可计算得到: 组距 = 全距÷组数全距 = 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第四步:确定组限。(第一组得下限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得上限要大于最大变量值。) 第五步:汇总出各组得单位数(注意:不同方法确定得组限在汇总单位数时得区别),计算频率,并编制统计表。 间断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下限均包括在本组内”得原则汇总。 重叠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组限不在内”得原则汇总。 因为有了“上组限不在内”得原则,实际工作中,对于离散型变量也经常采用重叠式确定组限得方法。

•6、统计表得结构与种类 第四章 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得概念、种类与计量单位 •2、相对指标得概念、指标数值得表现形式、相对指标得种类。相对指标包括: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得概念、作用与种类。 算术平均数、调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1、抽样推断得概念、特点、与内容。 •2、有关抽样推断得基本概念。 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 样本容量、 样本个数 •3、抽样误差得一般概念及影响抽样误差大小得因素。教材P178 ●4、抽样平均误差得含义及计算 •6、抽样误差概率度得含义及确定方法。 μ t =∆%27.68)(=t F 1 =t 2 =t

统计学总结

统计学总结 统计学总结 通过课上学习总结如下: 统计学原理知识总结 统计学知识总结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随机现象总体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对于客观存在的现象,只要能够按照特定性质加以归类,并能用总体性的数字来加以表现的现象 统计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 统计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特定程序和一定组织形式的总体计数活动。统计的涵义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统计工作2统计资料3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对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进行计量、核算和分析的活动及过程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表现为对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加以反映和说明的各种数据统计学是对统计工作及其成果的理论概括和总结统计的根本职能是①收集②整理③提供信息统计信息具有数量性和总体性两个重要特征,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统计方法有如下应用:①搜集数据,对所研究对象的总体事实做出数量上的叙述说明②对获得的总体事实进行时间、空间和属性等的比较③探索总体事实的内在数量规律性统计任务的确定、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统计资料提供与管理统计常用的三种指标:1总量指标2平均指标3相对指标 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包括1动态趋势分析法2因素影响分析法3相关分析法统计数据分为①个体数据②总体数据统计调查有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形式计量尺度分为四种类型:1定类尺度2定序尺度3定距尺度4定比尺度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①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个或若干个相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形成的整体②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一个体(或个别事物)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①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②统计指标说明统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名称。其都用数值来表现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的名称,数量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