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知识点及公式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及公式

第一章统计总论

•1.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5.国家统计兼有的职能

第二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统计调查的种类

•3.统计调查方案的构成内容

•4.统计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5。调查误差的种类

第三章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统计分组的概念、种类

•3.统计分组的关键

•4.统计分组的方法:品质分组方法、变量分组的方法

•5.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及编制方法

变量数列的编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步: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确定组数和组距.当组数确定后,组距可计算得到:组距= 全距÷组数全距= 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第四步:确定组限.(第一组的下限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要大于最大变量值。)

第五步:汇总出各组的单位数(注意:不同方法确定的组限在汇总单位数时的区别),计算频率,并编制统计表。

间断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下限均包括在本组内”的原则汇总。

重叠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汇总。

因为有了“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实际工作中,对于离散型变量也经常采用重叠式确定组限的方法。

•6.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第四章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量单位

•2。相对指标的概念、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包括: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4。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第五章 抽样估计

•1.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内容。 •2.有关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总体与样本、参数和统计量 样本容量、 样本个数

•3。抽样误差的一般概念及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教材P178

●4。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及计算

抽样平均数平均误差 抽样成数平均误差

•5。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μ

t =∆

•6.抽样误差概率度的含义及确定方法。

•7.总体参数优良估计的标准。 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

•8。总体参数区间估计的要素及估计方法。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同时具备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概率保证程度三个要素.

总体平均数的区间估计:

总体成数的区间估计:

p p p

p p P p t p P t p ∆+≤≤∆-+≤≤-μμ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的方法:

抽样推断中有关的内容最后都集中在根据具体资料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上。在根据资料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时,首先要对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要清楚,然后是有关区间估计的概念、方法。一般来说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大都遵循这样的步骤:

%27.68)(=t F %45.95)(=t F %

73.99)(=t F 1

=t 2=t 3

=

t

1.确定样本指标 样本指标有在题目资料里直接给出来,有的要通过自己计算。尤其是样本成数,一般都是自己计算.

2.计算抽样误差 有两种抽样方法,重复和不重复,所以抽样平均误差有两个公式,还要分清是平均数还是成数.

3.根据给定的概率置信度找出概率度,如概率置信度为95。45%,概率度T 为2

4.根据前面计算的抽样平均误差和概率度计算抽样极限误差.然后再利用样本指标求出要估计的总体指标的上、下限,

5.根据给出的概率保证程度进行总体指标的区间估计。 根据教材上的例子,可以有两类方法:

(一)根据给定的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 分析步骤:

1、抽取样本,计算抽样指标。

2、根据给定的极限误差范围估计总体参数的上限和下限。 计算概率度.

查表求出概率F (t ),并对总体参数作出区间估计。

(二)根据给定的概率F (t),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 分 析 步 骤:

抽取样本,计算样本指标。

2、根据给定的F (t )查表求得概率度 t . 根据概率度和抽样平均误差计算极限误差.

计算被估计值的上、下限,对总体参数作出区间估计。

• 9。简单随机抽样下必要样本单位数的计算。

重复抽样条件下: 平均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2

22x t n ∆=σ 成数抽样时必要的样本数目2

2)

1(p

p p t n ∆-=

第七章 相关分析

•1.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概念和相关的种类。 •2.相关系数的作用、性质和计算方法。 计算相关系数的简化式:教材P276 [][

]

∑∑∑∑∑∑∑---=2

2

2

2

)

()(y y n x x

n y

x xy n γ

•3.回归分析的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方程参数a 、b 的含

义。

回归直线方程bx a y c += ∑∑∑∑∑--=

2

2

)

(x x n y x xy n b x b y a -=

式中:y是y的估计值,a代表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表示直线的斜率,又称为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涵义是,当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平均增加值。当b的符号为正时,表示两个变量是正相关,当b的符号为负时,表示两个变量是负相关.a、b都是待定参数,可以用最小平方法求得。

•4.估计标准误指标的作用。

估计标准误差是衡量因变量的估计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平均误差大小的指标。利用此指标可以说明回归方程的代表性。

第八章 指数分析

•1.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指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

(2)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3)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

•2.总指数的作用及编制方法。总指数的编制

方法有两种: 综合指数: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1

0q

p q p

∑∑0

1

0q

p q p 表示数量指标的综合变动情况。 ∑∑-0

010q p q p 表示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

额.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1

01

1q

p q p

∑∑0

1

1

1

p

q p q 表示质量指标的综合变动情况. ∑∑-1

011q p q p 表示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

额。

平均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0

0p q

p kq

00

p q

p kq ∑∑-表示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

额。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1

1

11

1p

q k p q

11111

p q k p q ∑∑-表示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3。总量指标的因素分析

∑∑∑∑∑∑⨯=

1

11

1

11p

q p q p q p q p

q p q

分子减分母差额的绝对量关系是:

∑∑∑∑∑∑-+-=-)()(0111000100

1

1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1。动态数列的概念及种类

•2.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时期数列:n

a a ∑=

间断时点数列条件下计算的两种情况: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公式为: 1

21211

21-++++=-n a a a a a n n

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公式为: ∑

--++++++=f f a a f a a f a a a n n n 1

123212

1222

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 b

a

c =

•3.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速度指标包括:发展速度、增

长量、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和增长百分之一的绝对值。

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说明的是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若干倍。

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123

1201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 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之差。公式为: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逐期增长量和累积增长量:

01231201)()()()(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

逐期增长量之和 累积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的个数 逐期增长量的个数

增长速度是反映现象数量增长程度的动态相对指标,由增长量对比基期水平或发展速度减1(100%)而得。 n x x ∏=

n

n

a a n 0n x a a )(= •

•4。影响动态数列变动的四个因素及其含义. •5。测定直线趋势的数学模型法

统计学原理第五版李洁明著知识点总结材料

统计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统计包含三种涵义 (1)统计工作:一种调查研究活动。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 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工作成果。包括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 统计学: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2)统计资料:对现象的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实践活动取得的说明对象某种数量特征的数据 原始资料:直接从各调查单位搜集的用来反映个体特征的数据资料 次级资料:由原始资料加工得到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总体特征的数据资料 (3)统计学:是研究总体一定条件下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方法论学科 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是通用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使用大量观察和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对事物总体的综合认识;统计学结合现象的“质”研究现象的“量” 特点:数量性(统计研究过程是从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从数量上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总体性(统计所研究的是由同类事物构成的群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具体性、社会性 2、统计学的分类 理论统计学:研究的内容是统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研究的内容是运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统计问题,国民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 3、统计研究方法 (1)方法论——大数定律 (2)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它可以使影响个体的偶然因素相互抵消,显示出现象的一般特征。其数理依据是反映随机现象基本规律的大数定律。诸如,各种基本的、必要的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等。 统计描述法:指通过对客观实际的调查了解,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从而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借以反映现象总体的总量规模、结构比例、速度快慢等实际状况。统计描述的内容包括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模型法。 统计推断法:是以一定的置信标准要求,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的方法。统计推断是逻辑归纳法在统计推理的应用,所以称为归纳推理的方法。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3)统计活动过程 统计设计: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分类分组的设计、统计表的设计、统计资料搜集方法的设计、统计工作各个部门和各个阶段的协调与联系、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 统计调查:就是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阶段。 统计整理:对调查阶段搜集的原始资料,按照一定标志进行科学的分组和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统计分析:对经整理后的各项综合指标进行分析计算,揭示被研究现象的比例关系和发展过程,阐明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性,通过分析研究作出科学的结论。 4: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所形成的集合 具有客观性、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相对性等特点。 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个体即每一个单位。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总体或总体单位的区分不是固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统计总体的种类 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大总体和小总体,可加总体和不可加总体 6、标志:指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标志的具体表现称为标志值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 一·学习指导 本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 (1)国民经济统计总论: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国民经济基本分类、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统计平衡表方法(2)国民经济资源统计:人力资源统计、自然资源统计、资产负债统计 (3)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一般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实践、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扩展 (4)国民经济过程统计:财政与税收统计、金融与货币统计、价格统计、通货膨胀统计、资金流量分析。 (5)国民经济动态统计:经济增长统计、经济周期统计、经济动向预测方法 (6)国民经济结构统计:产业结构统计、市场结构统计、区域结构统计、投入产出分析(7)国际经济关系统计:国际贸易统计、国际投资统计、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国际收支统计、国际经济比较统计、国力比较统计。 (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国民经济核算史、国民经济账户、国民经济矩阵、社会核算矩阵(SAM)、附属核算。 二·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第1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 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 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 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研究对象 1.与国民经济工作的对象不同。“方法论”,不仅是“统计规律” 2.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3.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非微观 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哲学 第一章第2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 一、独立的社会科学 二、与其他各统计学科的关系 学科设置问题:1992、11月统计学(一级)—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1.与统原的关系 统原:什么是相对数 经统:出口换汇成本是什么怎么计算、怎么用 2.与其他部门统计关系 企业统计、农业、金融统计 3.与综合平衡统计的关系 4.与国民经济核算 框架指导方法分析 三、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第3节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 一、指标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9c19181089.html,)*电大考试* 统计学原理学习辅导 (一) 第一章总论一、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 1、统计的涵义 统计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涵义。统计有时指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统计有时指统计资料,即通过统计工作过程所取得各项数据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统计有时指统计科学,即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密切联系的。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通过这些数量方面 的研究反映社会经 济现象发展变化的 规律性。统计学和统 计工作是理论和实 践的关系,它们所要 认识的研究对象是 一致的。 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 究对象的特点可概括 为: 数量性;具体 性;总体性;社会 性;。 二、统计工作过程及 统计研究方法 1、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过程所 包括的环节有统计设 计、统计调查、统计 整理、统计分析、统 计资料的提供与开 发。 2、统计研究方法 统计研究方法有 大量观察法、统计分 组法、综合指标法、 统计模型法、归纳推 断法。 三、国家统计的职 能 国家统计兼有 信息职能、咨询职能、 监督职能等三种职 能。 四、统计学的几个基 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 位 统计总体是根据 统计研究的任务目 的所确定的研究事 物的全体,是客观存 在的具有共同性质 的个体所构成的整 体。 构成统计总体的 个体单位称总体单 位。 在一次特定范 围、目的的统计研究 中,统计总体与总体 单位是不容混淆的, 二者的含义是确切 的,是包含与被包含 的关系。但是随着统 计研究任务、目的及 范围的变化,统计总 体和总体单位可以 相互转化。 统计总体同时 具有大量性、同质 性、变异性等特点。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 体的总体单位数要 足够的多,总体应由 大量的总体单位所 构成,大量性是对统 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同质性是指总体中 各单位至少有一个 或一个以上不变标 志,即至少有一个具 有某一共同标志表 现的标志,使它们可 以结合起来构成总 体,同质性是构成统 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变异性就是指总体 中各单位至少有一 个或一个以上变异 标志,即至少有一个 不同标志表现的标 志,作为所要研究问 题的对象。变异性是 统计研究的重点。 2、标志与标志表现 标志是说明总 体单位所共同具有 的属性和特征的名 称。标志有品质标志 和数量标志之分。品 质标志说明总体单 位的属性特征,无法 量化,如职工的性 别、文化程度,企业 的经济成份,产品品 牌等。数量标志说明 总体单位的数量特 征,能够量化,如职 工的工龄、工资水 平,企业的职工数、 总产值、总产量、劳 动生产率等。 总体单位与 统计标志是有区 别的。总体单位是 统计标志的直接 承担者,是载体; 统计标志依附于 总体单位并说明 总体单位的属性 和特征。依附于某 个总体单位的标 志可以有多个。 标志表现即标志 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 表现。如果说标志是 统计所要调查的项 目,那么标志表现是 调查所得结果,标志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 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 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 1.4抽样和抽样方法 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 2.描述统计学 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

2.2中心趋势的度量 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 2.4相关与回归分析 3.概率与概率分布 3.1概率基本概念 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 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 4.统计推断 4.1抽样分布与估计 4.2假设检验 4.3方差分析 4.4回归分析与预测 五、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 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 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 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 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 八、教学进度安排 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 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第3-5周:描述统计学 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 第9-13周:统计推断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及公式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及公式 第一章统计总论 •1.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5.国家统计兼有的职能 第二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统计调查的种类 •3.统计调查方案的构成内容 •4.统计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5。调查误差的种类 第三章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统计分组的概念、种类 •3.统计分组的关键 •4.统计分组的方法:品质分组方法、变量分组的方法 •5.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及编制方法 变量数列的编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步: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确定组数和组距.当组数确定后,组距可计算得到:组距= 全距÷组数全距= 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第四步:确定组限.(第一组的下限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要大于最大变量值。) 第五步:汇总出各组的单位数(注意:不同方法确定的组限在汇总单位数时的区别),计算频率,并编制统计表。 间断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下限均包括在本组内”的原则汇总。

重叠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汇总。 因为有了“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实际工作中,对于离散型变量也经常采用重叠式确定组限的方法。 •6.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第四章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量单位 •2。相对指标的概念、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包括: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统计学原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统计学原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统计总论 一、考核知识 1、统计的研究对象 2、统计的研究方法 3、统计的几个基本范畴 二、考核要求 1、统计的研究对象 了解: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的含义。 理解: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含义及社会经济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方面的特点。 2、统计的研究方法 理解:统计的研究方法 3、统计的机构基本范畴 理解:统计总统、总统单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含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含义;变异和变量的含义及两种变量的区分;统计指标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分类。注意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相互关系,统计指标体系及其分类可作了解。 注意理解总体和总体单位时互为条件地连接在一起的。没有总体单位,总体也就不存在;没有总体,也就无法确定总体单位。 掌握统计指标的特点及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标志和指标的概念及特点,正确区分统计指标与标志,并能在一个具体的统计研究中,指出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及结合实际举出一定范围内、相互间有一定联系的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 4、国家统计的职能 了解国家统计三种职能的含义。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调查的一般概念 2、统计调查方案 3、统计调查方法 二、考核要求 1、统计调查的一般概念 了解:统计调查的含义、基本要求和统计调查按下列标志的分类:总体范围、登记时间的连续性、资料的来源。 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 注意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的划分依据及具体分类。 2、统计调查方案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项目、调查对象的含义、调查项目的含义、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的含义。 理解: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某个具体的统计研究搜集实际资料的需要出发,拟定一个统计调查方案。 3、统计调查方法

最新电大【统计学原理】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简答)

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答案:品质标志同数量标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说明总体单位性质特征的特点不同。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另一方面的区别是标志的表现不同。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为文字描述,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为数量 2.什么是统计指标?统计指标和标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范畴。统计指标和标志即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有两点:(1)说明的对象不同。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范畴,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和名称。(2)表示的方法不同。统计指标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可以用“数”来表示;统计标志却不同,数量标志可以用“数”来表示,而品质标志则不能用“数”来表示,只能用“文字”来描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表现在两个方面:(1)数量指标是通过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对应的单位数汇总得来的;(2)当统计目的发生变化时,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也会相应的发生转化。 3. 抽样调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越性? 答案::(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其目的是要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来抽选调查单位。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总体中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由随机因素来决定,单位中选与不中选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同等的中选可能性。抽样调查方式的优越性现在经济性、实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抽样调查的作用: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解决困难的问题;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可以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4.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 第一部分:概率论基础 《统计学原理》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概 率论是统计学的基础,它研究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部分包括事件与 概率、条件概率与独立性、贝叶斯定理等内容。概率的性质、计算方法和 基本公式也是本部分的重点。 第二部分: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 第二部分以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为核心,介绍了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 变量的定义和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质量函数和分布函数、连续型 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都在本部分进行了详细讨论。同时, 本部分还介绍了常见的离散型分布(如伯努利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连续型分布(如均匀分布、正态分布)。 第三部分: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三部分讨论了多维随机变量和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是指由多个随 机变量组成的向量,它的概率分布可以通过联合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 布来描述。本部分介绍了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并给出了 常见的两个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和边缘分布。此外,还介绍了常见的多维 分布,如多项分布和多元正态分布。 第四部分:参数估计 参数估计是统计学中重要的一环,它研究如何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未 知参数。本部分介绍了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点估 计方法根据样本数据直接估计出总体参数的值,例如最大似然估计和矩估

计。区间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得到参数的一个范围估计,例如置信区间的构造和解释。 第五部分: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用于验证关于总体的其中一种假设的方法。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包括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选择合适的检验统计量和确定显著性水平等。此外,还介绍了单总体、两总体和多总体的假设检验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实例。 通过对《统计学原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统计学是一门基于概率论的科学,它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本书详细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涵盖了概率论、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内容。掌握了《统计学原理》的知识,读者将能够理解和运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速查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速查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在各个领 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为您提供统计学原理的知识点速查,以帮助您对统计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统计学基本概念 1. 数据:统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可以是数值、文字或其他形 式的信息。 2. 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指所有感兴趣的个体或现象的集合,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或现象。 3. 参数与统计量:参数是总体的数值特征,统计量是样本的数 值特征。 二、数据收集 1. 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面试调查、观察调查等,目的是 收集相关数据。 2. 抽样方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等,以确保样本 具有代表性。

3. 数据质量检验:包括数据清洗(处理异常值、缺失值等)和 数据验证(检查数据是否准确)。 三、描述统计学 1. 中心趋势测量: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用于测量数据 的集中程度。 2. 变异程度测量:包括方差、标准差、极差等,用于测量数据 的离散程度。 3. 分布形态测量:包括偏度和峰度,用于描述数据分布的形状。 四、概率论 1.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随机变量是一个可以随机取不同值的 变量,概率分布描述了随机变量的取值及其对应的概率。 2. 期望与方差:期望是随机变量的加权平均值,方差表示随机 变量取值与其期望值的离散程度。 3. 常用概率分布:包括正态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分布等,用 于描述不同类型数据的概率分布规律。 五、统计推断

1. 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 态分布,并且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这一近似更加准确。 2. 点估计:利用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的数值。 3. 区间估计:利用样本统计量给出总体参数的估计范围。 4. 假设检验: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的某个假设进行统计推断,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六、基本统计方法 1. 相关分析: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包括皮尔逊相 关系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等。 2. 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平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 回归分析:用于建立预测模型,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 关系。 4. t检验:用于检验两个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5. 卡方检验:用于检验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七、统计软件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考核参考资料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考核参考资料 一、考试说明 1.1 考试目的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考试旨在检验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考试对象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正式注册学生。 1.3 考试形式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1.4 考试题型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2.1 考核知识点 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考试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概率论基础 - 推断性统计分析 - 线性回归分析 - 方差分析 - 非参数统计 - 统计软件应用

2.2 考核目标 学生通过国开(电大)《统计学原理》课程考试,应达到以下目标: -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 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能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 和分析。 - 掌握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能有效地描述和展示数据。 - 掌握概率论基础,能进行概率计算和风险评估。 - 掌握推断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并能对总体参数进行合理的估 计和推断。 - 掌握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能解决线性相关的实际问题。 - 掌握方差分析的方法,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 掌握非参数统计的方法,能在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进行 有效的数据分析。 - 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能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 结果呈现。 三、复习建议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知识点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知识点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科学研究、商业决策、社会调查等。掌握统计学原理和实务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数据至关重要。以下是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数据类型和测量尺度 - 定性数据:描述性的数据,如性别、颜色等。 - 定量数据:数值型的数据,可进一步分为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 - 测量尺度:分为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隔尺度和比例尺度。 2. 数据收集与抽样方法 - 数据收集:通过实验、调查或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 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用于从总体中选择样本。 3. 描述统计学 - 集中趋势:包括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用于描述数据的集中程度。 - 离散程度:包括范围、方差和标准差,用于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 分布形态:包括偏态和峰态,用于描述数据的分布形状。 4. 概率与概率分布 - 概率: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介于0和1之间。 - 概率分布:描述随机变量在各个取值上的概率分布情况,包括离散分布和连续分布。

5. 统计推断 - 参数估计: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参数的取值,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 假设检验:用于判断总体参数是否满足某个假设,包括设置原假设和备择 假设。 6. 相关与回归分析 - 相关分析: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斯皮尔 曼相关系数。 - 回归分析:用于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包括线性回归和多元回归。 7. 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 - 实验设计:用于控制和比较不同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包括完全随机设 计和区组设计。 - 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总体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8. 质量控制与抽样检验 - 质量控制:用于控制产品或过程的质量,包括控制图和过程能力分析。 - 抽样检验:用于判断产品或过程是否合格,包括接受抽样和拒绝抽样。 以上是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正确理解 和应用统计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问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问题,还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促进社会调查和发展。

人口统计知识点

人口统计知识点 人口统计是以统计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研究人口数量、组成和分 布等相关数据的学科。通过对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出人口 发展趋势、人口结构演变、人口分布的特征等重要信息,为国家和地 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将介绍人口统计的几个关键知识点。 一、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的基本内容之一,通常以人口总数、人口增长 率和人口密度等指标来表示。 1. 人口总数:指特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总人口数量。人口总数的变 化反映了人口增长和减少的趋势,是衡量国家或地区人口规模的重要 指标。 2. 人口增长率: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人口增长率 的计算方法为(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初始人口数 × 100%。人口 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人口自然增长和外部迁移的影响。 3. 人口密度:指人口数量与地理面积的比值,用来衡量人口在地理 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往往人口聚集,社会经济发展 压力大;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则相对稀少,资源分配可能更加充裕。 二、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民族等特征进 行分类的方式,通过人口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人口的特征和变化 趋势。 1. 性别结构:指男性和女性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性别比例失衡可 能会导致社会问题,如男女比例失调、婚姻压力等。 2. 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年龄结构 的变化反映了人口的老龄化或年轻化趋势,对社会福利、医疗、教育 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3. 职业结构:指不同行业和职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职业结 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4. 教育程度结构:指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 教育程度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教育发展的状况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5. 民族结构:指不同民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民族结构的研究 对于民族和谐、公平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主要包括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和城市体系等。 1. 城市化水平: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城市化程度的高 低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于城市规划和公共资源的配置具有重 要意义。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统计学:?是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他包括了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解释和表达。 统计描述:用统计指标、统计图表对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表达。 统计推断:在一定的置信度和概率保证下,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 ①参数估计:用样本的指标去推断总体相应的指标 ? ②假设检验:由样本的差异推断总体之间是否可能存在的差异 同质:一个总体中有许多个体,他们之所以共同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必定存在共性,我们说一些个体处于同一总体,就是指他们大同小异,具有同质性。 总体(population)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观察单位的全体,更确切的说,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变量值)的集合。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随机抽样: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是指按照随机化的原则(总体中每一个观察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入到样本中),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随机抽样是样本具有代表性的保证。

变异:在自然状态下,个体间测量结果的差异称为变异(variation)。变异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严格的说,在自然状态下,任何两个患者或研究群体间都存在差异,其表现为各种生理测量值的参差不齐。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 概率:概率(probability)又称几率,是度量某一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值,记为P(A),P(A)越大,说明A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0﹤P(A)﹤1。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重复做n 次试验,事件A 出现了m 次,则比值m/n 称为随机事件A 在n 次试验中出现的频率(freqency)。当试验重复很多次时P(A)= m/n。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又称偶然误差,是指排除了系统误差后尚存的误差。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和系统性而随机的变化。误差变量一般服从正态分布。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统计处理来估计。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第1章绪论 1、统计的含义 统计•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而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衣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i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P3 数量性 具体性 综合性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P10: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 标志、变异与变量P10: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衣现!B的差异。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 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 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 指标与标志P11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区别:第",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而标志既有反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第2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P13 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环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P13-14 •、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三、要数字与情况和结合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普査P14: 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次性全而调査、 优缺点:,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些重要项目呢的调查,如人口普査、耕地普査、基本单位普査、工业普査和库存普査等: 随机抽样调查P14: 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体的•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简单随机、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多阶

统计学原理知识点公式整理

数。) 如: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生产指数、人数指数、运输量指数。 说明复杂现象总体的质量指标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说明总体内涵数量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例:价格指数、成本指数、工资水平指数、股票价格指数。 : 平均数指数 总体:即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总体单位:即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单位。 标志:即指表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用属性表示(如:性别、民族、籍贯、工种) 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用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额)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统计上称为标志值(或变量值) 指标(亦称统计指标):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 数量指标如:人口数、工业增加值、货运量等。用绝对数表示。 质量指标如:人口的性别比例、单位产品成本、劳动生产率等。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量表示;而所有的指标都能用数量表示。 标志(指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而指标(指数量指标)一定要经过汇总才能取得。 ∑ ∑ = p q p q K q 1 ∑ ∑ = 1 1 1 q p q p K p q k k k V q q σ = p k k k V p p σ =

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但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明时间、地点、范围。 变异:标志在各总体单位具体表现的差异 —— 一般意义上的变异。严格地说, 变异仅指品质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如:性别为男或女。 变量: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的具体数值表现即变量值。 按取值是否连续分 —— 只能取整数的变量。(如:人数,企业数,机器台数) —— 在整数之间可插入小数的变量。(如:身高、体重、总产 值、资金、利润等) 例如:搜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情况的资料时,每一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是调查单位,也是填报单位;当搜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高精尖设备的使用情况的资料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每一台高精尖设备是调查单位,而填报单位是每一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分配数列: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分组以后,用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分配情况的统 组别(变量) 次数(频数) 频率(比率) 组限:组距两端的数值。分为上限(最大值)和下限(最小值)。 组距:某一组的上限和下限的距离,组距=上限—下限。 全距:分组数列中最大值的上限与最小值的下限之差。 组中值:组的上限和下限的中间值。 2 2 下限 上限下限或组的下限 组的上限组中值-+=+=邻组组距 下限值缺上限的开口组的组中邻组组距 上限值缺下限的开口组的组中2 12 1+=-=

地统计学知识点

地统计学知识点 第一章概论 1.地统计学: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研究在空间分布上既有随机性和结构性,或空 间相关和依赖性的自然现象的科学 2.地统计学发展: 1951年南非克里金和西舍尔提出克里金法 20世纪60年代(1962年)法国马特隆提出地统计学概念出版《应用地统计学论》,该书中第一次阐明了地统计学原理,地统计学诞生 1977年美国Parker博士将地统计学概念引入中国 3.地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的区别 4.地统计学研究内容:P3-4 空间估值(定义)、局部不确定性预测、随机模拟、多点地统计学(该方法产生于石油领域) 5.地统计学适用范围 6.地统计学应用领域(地质、土壤、生态、环境、气象) 第二章地统计学基础 1.总体抽取样本的四种方案(理解如何抽取样本):

随机抽样、机械抽样、分层抽样、分组抽样 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各定义)P15-21 a)集中性度量(平均数):算数平均值、中数、众数、数学期望 b)离散性度量(离散数):极差、离差、方差、协方差、矩、变异函数 c)形态度量(形态数):偏度、峰度 期望: 设C是常数,则有E(C)=C 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C是常数,则有E(CX)=CE(X) 设X、Y为两个随机变量,则有E(X+Y)=E(X)+E(Y) 设X,Y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则有E(XY)=E(X)E(Y) 方差: 设C是常数,则有D(C)=0 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C是常数,则有D(CX)=C2D(X) D(C+X)=D(X) 设X、Y为两个随机变量,则有D(X+Y)=D(X)+D(Y)+2E{[X-E(X)][Y-E(Y)]} 若X,Y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则有D(X+Y)=D(X)+D(Y) 协方差: 3.相关关系:指事物之间的关系数值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即某一现象在其发展变化中,当数量上为一确定值 时,与之有联系的其他现象可以有若干个数值与之对应,但这些值按某种规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波动。 4.特点:一个变量的取值不能由另一个变量唯一确定,也不能用函数形式给予描述,但并不是无规律可行的。 5.分类 ①所涉及变量的多少:单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 ②按相关关系的表现形态: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③简单相关关系下按变量变动的方向:正相关:两个变量同方向变化。负相关:两个变量反方向变化。无相关(或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知识点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统计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为了反映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的某种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对从事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国防、人口及自然现象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各种有关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即统计理论,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统计资料,并分析研究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和科学。换言之,统计学是关于认识社会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其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3)统计学和统计资料是统计分析和目的的关系。 3、统计的发展过程: (1)古典统计学时期 (2)近代统计学时期 (3)现代统计学时期 4、统计的特点 (一)数量性 (二)总体性 (三)变异性 (四)社会性 5、统计的职能 (1)信息职能 (2)咨询职能 (3)监督职能 6、统计的作用 (一)统计是社会认识的一种有力武器 (二)统计可以引导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三)统计是制定政策的依据 (四)统计是实行管理的手段 (五)统计是认识世界、开展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的工具 7、统计学的分类 (1)按统计研究的性质不同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2)按统计方法的特点不同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8、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阶段 (2)统计调查阶段 (3)统计整理阶段 (4)统计分析阶段

《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统计学原理》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一、复习应考基本要求 (一)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三)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 (四)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了解占分20%、理解和掌握占分45%、综合应用占分35%。 (五)考试题型及讲解 1、单项选择(15题×2分=30分):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 2、多项选择(5题×2分=10分):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选择题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占全部试题的10%。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题型、难度、出题的样式可以看本复习指导书,那上面所列的所有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是复习的参照依据、作业、期末复习指导 3、判断正误(10题×1分=10分):通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占全部试题的10%。判断题的难度及内容可以以中央电大编辑部下发的4填空题(10题×1分=10分) 5、简答题(4题×3分=12分):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占全部试题的12%左右。

6、计算题(3题,28分):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占全部试题的28%。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计算题参考作业及期末复习指导,但注意计算题一般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原题。 (六)考试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本门课程考试涉及大量的计算题,而且基本上都是大家无法用口算甚至笔算得出结果的,所以本门考试是允许大家带计算器入场的,所以请大家考试时一定要带上计算器。 2、试卷不留空白,每题必答。 3、做计算题时大家一定要写出相关公式,写清解题步骤。这样做了,即使你最后的答案不正确,也会得到大部分的步骤分,切忌做计算题时只写出数字答案。 4、做简答题时,题目中问的问题虽然没问概念,但你最好答一下,同时要注意逻辑清晰,要点完整,该阐述的地方一定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5、注意把握考试时间,考试时间只有120分钟,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把握时间,先易后难。把会做的题先做了,然后再返回来做不会做的。 6、另外请大家注意:本课程考试,在试卷的后面会把本课程涉及的常用公式都附上去。实际上也是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的一种尝试。统计学原理课程有它的特殊性,既有概念的理解,也有方法的掌握。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家掌握方法的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很多时候都是落到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上。相关公式的记忆不是很关键的,而在于要根据资料和研究目的进行恰当的公式选择。 二、复习应考资料及其使用 (一)期末复习指导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规定的主要内容,以本考核说明为主。所以大家一定要以期末复习指导为向导进行全面复习,同时,期末复习指导这本小册子上给大家提供了一套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请大家对这套题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把答案先填上去,认真复习。 (二)《统计学》教材 考试所有的知识点都不会离开教材,只有全面、认真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