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案设计

今天作者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案设计(共含19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的氧化物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的氧化物

一、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碳跟氧气反应——可燃性:

①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碳在氧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热量;

②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碳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热量。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 点燃 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 点燃 2CO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现象: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中有红色固体生成。注意:

①碳单质作还原剂一般需要大量的热,属于吸热反应,因此反应条件一般要写高温;

②操作时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配置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些,目的是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还原性化学公式:C+2CuO 高温2Cu+CO2↑(置换反应)

4.应用:冶金工业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3)化学实验注意与结论 a需要研究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就是要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b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采用的实验装置。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下面列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①气体发生装置:a.反应物的状态:固体与固体反应;固体与液体反应;液体与液体反应。b.反应条件: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

②气体收集装置:a.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b.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时,可用排水法。

篇2: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参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30分。)请把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1.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石墨导电 B.金刚石切割大理石 C.用铅笔写字D.将石墨转化成金刚石

2.在防毒面具中用于吸附有毒气体的物质是()

A.活性炭 B.金刚石 C.石墨 D.焦炭

3.取几粒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毫升酸溶液,开始时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后就不再产生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

A.装置漏气 B.加入的是稀盐酸

C.加入的稀硫酸 D.生成的气体被酸溶液溶解了

4.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现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应采取的方法是( )

A.排水集气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一瓶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

A.将燃烧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B.将燃烧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C.向瓶内倒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D.放入一只小动物,观察小动物能否存活

6.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一般不必使用的仪器是( )

A.锥形瓶 B.导管 C.水槽 D.长颈漏斗

7.试验某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常需使用的药品有( )

A.盐酸 B.石灰水 C.石灰石和盐酸 D.石灰水和盐酸

8.将二氧化碳中混入的一氧化碳除去,得到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通过加热的氧化铜 B.点燃该混合气体

C.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D.将集气瓶口朝上,移开玻璃片使一氧化碳气体自动逸出

9.下列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甲烷 D.臭氧

10.下列各方案中,不能用于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是( )

A.用鼻子闻 B.测定它们在水里的溶解能力

C.分别用燃烧的木条试验 D.分别用石灰水试验

11.鉴别CO2、O2、空气三瓶气体时,最简便且可行的.方法是

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B.分别加入石灰水并振荡

C.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D.分别加入水并振荡

12.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主要是因为(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碳酸 B.二氧化碳能与正在燃烧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可燃、一般也不助燃

13.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主要是因为(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碳酸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可燃、一般也不助燃

D.二氧化碳能与正在燃烧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4.1月格鲁吉亚前总理在寓所中毒身亡,各种迹象表明他死于煤气中毒,生活中的煤气中毒就是一氧化碳引起的,其原因是( )

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C.一氧化碳将血液中的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很强,使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能力

15.实验测得某样品中只含有碳元素,则该样品()

A.一定是金刚石或石墨中的一种 B.一定是木炭或活性炭中的一种

C.一定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 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篇3: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是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的运用和巩固通过第一、二节对碳的学习,使对碳这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1)阅读教材第82页第一段,看插图5

(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

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2.碳的化学性质

(1)碳跟氧气的反应。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燃煤的火炉为例加以说明,并指出这两个反应中有放热现象。

配平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教材第83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将金刚石和石墨分别燃烧,其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①演示,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石灰水发生

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反应中生成了什么物质?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实验,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练习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条件是什么?它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

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①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②碳燃烧时放出热量,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能的重要性。

(四)总结、扩展

比较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85页习题1、2、5。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碳的化学性质

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的可燃性。

点燃

C + O2# C02(碳充分燃烧)

点燃

2C + O2# 2C0 (碳不充分燃烧)

2.碳的还原性(用于冶金工业)。

高温

CuO+ C # 2Cu +C02 ↑

现象:(1)有红色固体生成。

(2)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高温

CO2+C# 2C0

三、化学反应中放热或吸热现象

转化

热能──→电能(如火力发电)、动能(如蒸气机)等

四、小结:碳与氢的化学性质比较。

氢气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点燃

C + O2# C02

(O2充足)

点燃

2C + O2# 2C0

(O2不充足)

点燃

2H2 + O2# 2H2O

还原性

高温

C + CO2# 2C0

高温

C +2CuO# 2Cu+C02 ↑

点燃

H2 + CuO# 2H20

篇4:《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本周,八年级化学将进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学习,继前几单元我们生活周围物质空气、水的学习后,又以碳单质为出发点,了解更多的其他物质的学习。

结合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探究作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学习要积极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以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等科学探究方法得出几种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这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用途等方面区别与联系。

本单元内容中分布较多的演示实验,且有几个操作较繁琐实验,并且某几个实验效果不明显,改为课件演示较好。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多角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建构知识的目的。

课堂的学习是重要的,课后的自主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一些有关化学的领域的新知识,这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查询,亲身体会,亲自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

篇5:《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突出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一堂课准备充足,上完课后觉得收获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整节课的容量稍过大,使得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学生未经过思考就可以答出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提高一个层次。

篇6:《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复习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型,尤其对初三而言。复习课也是自己平时较少去研究的课型,就是想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好好静下心来去打磨一下。我对复习课有一个想法:复习课不是“炒冷饭”,而是要用高质量的新问题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温故重在知新。复习课一定要把旧知识重新打造、包装,以全新的面貌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这次确定上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还主要考虑到第六单元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点,书中知识点多、杂,特别是书中涉及到很多化学反应方程式,而方程式的书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与分化点。利用复习课再进一步锤炼一下学生的化学方程式。

我确定的复习目标是:

(1)掌握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

(3)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学会知识整合与迁移。

课后进行了评课活动,结合评课与自己课后反思感觉这节课主要有如下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够精准,没有进一步完善含碳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也就没有完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课后细想,在教学环节三“听故事(“父女夺宝”),巩固旧知”,用时过多。自己在讲述故事时不够精炼,让学生分析问题时,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多。其实完全可以压缩时间,因为一些学生在听完故事后,就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啦。时间少点完全可以搞定的。

(2)在找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有CO2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时,学生只写出了一个,此时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总结出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完善碳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可惜,我没有这样去做。

(3)在处理练习:如何区分CO2与CO,这一问题时,很不到位。也许快临近下课,时间显得匆忙。

篇7:《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节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一节课下来,感觉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和进一步推敲,也让我对复习课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真正觉得复习课的重要,上好一节复习课意义真的不小,学生也能从中获益很多。

整节课,我的设计思路很常规,主要是对知识点的梳理,小结,应用,以及提高,按部就班,平平稳稳,没有什么大错,但是缺少了创新和亮点,一味的讲解知识点、做相应练习,显得有点古板,没有生气,一堂课下来,比较枯燥,一部分学生收获不大。

以下就来谈谈本节课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整节课,我以一道推断题入手,这道推断题将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物质几乎包括进来,大部分方程式也都涵盖在内,所以,这道题目作为引入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我没能更进一步的去利用这个题目,回过头想想,如果能够就着这条题目,对本单元的知识做出一个框架,效果会大大提高。所以我的改进思路是,

将推断题中所有的箭头去掉,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完成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让学生自己将箭头补上,那么,在补齐转化关系的同时,学生就相当于把所有的转化关系都过了一遍,并且没有了条件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散,能够相处更多不同的转化方法。

二、本节课,我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按照书本顺序进行归纳和讲解,没有能够跳出书本的束缚,所以显得比较死板,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叙述的太多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下课之后,思考了这个问题,突然发现,在本单元的知识点当中,完全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归纳,例如,可以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放在一起讲解,都具有可燃性还原性;金刚石和石墨放在一起讲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与实验室制取氧气进行对比;木炭、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三个实验装置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样采用对比的方法,学生能够清晰的比较出其中的异同点,而且记忆起来也比较方便,同时,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厌倦感。

三、这节课里,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没有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所选取的一些练习难度较大,基本为中考题,这样的难度对于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有点力不从心,从而使他们散失信心,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收获,这对我也敲了一个警钟,在每一节课上,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当然不是面面俱到,但是要能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后进生。所以,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将部分题目的难度降低,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收获。

四、在复习课上,我自己说的太多了,没有把时间教给学生,实际上,一部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对知识进行很好的梳理,所以,在以后的复习课上,我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讲,然后我进行补充小结,这样学生更愿意去听身边的同学是怎样讲的,发言的同学也会对这一单元的内容更加熟悉,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和推敲,如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作为一名教师,要多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使他们产生创新欲望。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实际联系理论,使学生搞清楚这些现象的本质特征,不能任其看热闹,让其主动学习,方才会产生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并长期维持下去,能对知识进行熟练的调控运用。

例如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和有效改造,它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侯德榜制碱法的化学故事能强化他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产生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教师自身良好的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严肃认真的责任心,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在复习课上亦是如此,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另外,还要做到以学生为主。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有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这一点我还需要多磨练磨练,我在课上自己说的比较多,这点做的不是很好。

同时也要以课本为主。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我们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是我认识到:

1、学生中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课堂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奇地方,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二者是互动的,通过上面的教学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力量,他们在无形中促使我进步。使我真正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内涵。在这堂课中,我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学生想要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对这种做法我也仅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做的,还有一种隐忧:会不会找不到答案?会不会这节课的任务完不成?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种尝试让我更加相信学生中潜藏的巨大潜能。我会把这种做法继续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一定能行的! 2、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但兴趣的调动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因此,适时的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他们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动力。

3、对教学中不足的改进措施

进一步专研教材、理解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使教学设计更符合“纲要”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教学时间的控制:主要从自身上突破,课堂上控制不必要的教学重复环节,精简教学语言,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训练中去体验、感悟和消化知识。同时,增加提高训练的内容让“吃不饱”的学生能够“吃饱”,努力寻找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适当、适量的给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提高训练,还要在增强学习趣味性上下功夫。

有待反思的问题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这棵“老树”中“开出了新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些其它问题有待解决:

①如何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尽快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

②学生学习的日益深入,想探究的实验越来越多,非课堂内做探究实验,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控制。

③学生对探究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时间概念淡,易影响其它

学科学习。引起家长的反对这一矛盾如何解决。相信,经过更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化学探究学习”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篇8: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题解析

⒈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比较

金刚石(由碳元素组成)石墨(由碳元素组成)

硬度最硬软,在纸上可留下痕迹

熔点很高高、耐高温

导电性不导电导电(良好)

导热性无良好

用途钻探机钻头、刻刀铅笔芯、润滑剂、电极等

结论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金刚石、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⒉木炭、活性炭

⑴木炭:有吸附作用,用于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吸附有异味的物质。

⑵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作用,用于防毒面具、冰箱的除臭剂。

⒊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篇9: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题解析

⒈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

应用:解释古代字画为什么经历几千年而不变色?档案资料为什么要求用碳素墨水书写?

⒉碳的可燃性(相同的反应物,因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不同)

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放热

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⒊碳的还原性⑴C+2CuO2Cu+CO2↑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⑵C+CO22CO

篇10: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题解析

⒈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

固体和固体反应:2KMnO4K2MnO4+MnO2+O2↑

反应物的状态CaCO3+2HCl==CaCl2↑+CO2+H2O

固体和液体反应

气体发生装置……2H2O2MnO2#2H2O+O2↑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⒉收集装置的选择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气法

排空气法优缺点:纯度不高

密度比空气小——向下排气法需验纯,但较干燥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难溶于水)优缺点:收集到的气体较纯,但含水蒸气

篇11: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题解析

⒈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⒉在化学反应中,供给氧的物质叫氧化剂,得氧的物质叫还原剂。

⒊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供给氧的性质叫氧化性,物质夺取氧的性质叫还原性。

篇12: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

一、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

2、化学性质

(1)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 CO2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2)CO2 + Ca(OH)2 = CaCO3 + H2O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二、一氧化碳

1、可燃性: CO + O2 = CO2

2、毒性: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中毒。

3、还原性: CO + CuO = Cu + CO2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2)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过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原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

1、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止水夹、集气瓶、火柴、盖玻片、双孔塞及导管、托盘天平、烧杯、矿泉水瓶、试管。

2、药品及相关物质: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

教学过程:

回顾一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氧气的原料?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

通过同学们预习课本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和化学方程式。

(问)大家想想:能不能利用制氧气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答)可以。因为都是固体和液体反应,而且不需要加热。

问题:怎样判断瓶中是否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

(答):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证明收集满。

动手操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学生活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利用所提供的仪器或者自己选择有关仪器,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经过讨论给出方案:①将烧杯内盛放二氧化碳和空气,放到天平上比较哪个重。②称量烧杯(内有空气)的质量,向烧杯内倒入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偏转。

2、检验二氧化碳的水溶性

往盛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迅速拧紧瓶盖,震荡。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现象:矿泉水瓶变瘪了

结论:二氧化碳__(溶/不溶)于水。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震荡。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2、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石灰水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钙Ca(OH)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上述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交流共享:

根据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碳的性质,谈谈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当堂练习:

1、通过二氧化碳灭烛的实验,发现二氧化碳的性质。

2、有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用哪些方法可以确定它们分别盛有哪种气体?

3、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采用__法收集二氧化碳,原因是:#

(3)收集二氧化碳__(能/不能)用排水法,原因是:#

(4)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篇13:碳和碳的氧化物课后检测题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后检测题精选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题3分共计6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s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与CO2在性质上不同的原因是()

比空气重难溶与水 C.分子结构不同 D.制法不同

3. “烟草吞噬生命”。烟草燃烧能产生一种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篇14:初中化学关于碳的知识点总结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单质碳的性质

1.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碳原子的布列不同

2.碳的化学性质跟氢气的性质相似(常温下碳的性质不活泼)

①可燃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CO2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碳燃烧不充分(或氧气不充足)2C+O22CO

②还原性: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现象: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注重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生成的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破裂);

②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石灰水里移开,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铁3C+2Fe2O34Fe+3CO2↑

高温条件下碳还原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C+CO22CO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CO+O22CO2

氧化物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 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 C + H2O高温 H2 + CO)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的深入、细致地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可以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重新激发起学生对神秘的化学知识的兴趣及热情。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碱盐等重要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单元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也注重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 1.碳及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2.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认识碳的单质。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三、课时安排建议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2课时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2课时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课时 四、教学建议 课题1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堂要落实的几个要点 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并知道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2、知道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二)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碳与炭的区别:“碳”是元素名称,指元素;“炭”是指由主要由碳元素组成的无定形碳。如木炭,活性炭等。 2、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将被吸附物(有色液体及气体、有毒气体等)吸附在表面(细管道内),是物理变化。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强。 3、在介绍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时,只要说明它们都是碳组成的单质即可,不介绍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 5、石墨变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6、教材110页【实验6-2】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⑴氧化铜与碳的配比:由化学方程式计算,氧化铜与碳的质量比应当是13∶1,在实际操作中,氧化铜粉与炭粉的质量比以限制在(9~13)∶1的范围内效果较好。 ⑵反应物要研细混匀。为了使氧化铜和木炭这两种反应物充分接触,要把刚烘烤过的木炭放在研钵中研细,再加入氧化铜,一起混匀,能否混合均匀是本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7、碳在高温下还原金属氧化物时,生成二氧化碳。由于碳在高温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因此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时,通常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堂要落实的几个要点 1、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会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会组装仪器并制取出一瓶二氧化碳,并会检验和验满。 3、能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择依据。 (二)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课标要求: 1、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认识CO2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CO2的用途。 4、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步骤、收集及检验方法。 5、了解CO的性质,知道CO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对大气的污染。 6、知道自然界中碳元素的循环,知道自然界中的CO2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装置依据及操作方法。 (3)关注环保及健康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复习总结归纳基本知识的方法。 (2)能用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用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体验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对温室效应及CO毒性等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健康安全的意识。 (2)由对碳及其氧化物的不同用途的讨论,体会到物尽其用的道理。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程序设计 一、情况分析: 二、1、课标要求(课件展示) 2、近几年河南中考试题呈现(课件展示) 01、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干冰升华钢铁生锈 B.牛奶变酸塑料降解 C.酒精挥发石油蒸馏 D.光合作用蜡烛熔化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用干冰作制冷剂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煤作燃料 D.发烧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9、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中(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7、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最合适的方法是 A分别加入适量石灰水 B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D将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9、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 ...的是[ ] (A)CaCO高温CaO+CO2↑(B)2KMnO4△ K2MnO4+MnO2+O2↑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 •相关推荐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优秀教案 一、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 2、化学性质 (1)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 CO2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2)CO2 + Ca(OH)2 = CaCO3 + H2O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二、一氧化碳 1、可燃性: CO + O2 = CO2 2、毒性: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中毒。 3、还原性: CO + CuO = Cu + CO2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2)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过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原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 1、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止水夹、集气瓶、火柴、盖玻片、双孔塞及导管、托盘天平、烧杯、矿泉水瓶、试管。 2、药品及相关物质: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 教学过程: 回顾一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氧气的原料?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 通过同学们预习课本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和化学方程式。 (问)大家想想:能不能利用制氧气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答)可以。因为都是固体和液体反应,而且不需要加热。 问题:怎样判断瓶中是否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 (答):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证明收集满。 动手操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学生活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利用所提供的仪器或者自己选择有关仪器,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经过讨论给出方案:①将烧杯内盛放二氧化碳和空气,放到天平上比较哪个重。②称量烧杯(内有空气)的质量,向烧杯内倒入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偏转。 2、检验二氧化碳的水溶性 往盛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迅速拧紧瓶盖,震荡。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现象:矿泉水瓶变瘪了 结论:二氧化碳__(溶/不溶)于水。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震荡。观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案设计 今天作者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案设计(共含19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的氧化物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的氧化物 一、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碳跟氧气反应——可燃性: ①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碳在氧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热量; ②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碳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热量。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 点燃 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 点燃 2CO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现象: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中有红色固体生成。注意: ①碳单质作还原剂一般需要大量的热,属于吸热反应,因此反应条件一般要写高温; ②操作时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③配置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些,目的是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还原性化学公式:C+2CuO 高温2Cu+CO2↑(置换反应) 4.应用:冶金工业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等。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课题3探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例如,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有损人体健康;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等等。本单元根据全书体系结构的设计,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这样安排主要基于以下设计思想: 第一,碳单质非常重要,有必要介绍。 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现代化、反映化学学科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物质组成多样性的角度都应该介绍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等。 第二,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尤其是有机化合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碳的氧化物(CO和CO2)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初中化学的许多反应都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因此,本单元课题3介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可为学生后续阶段化学的学习打基础。 第三,课程改革倡导科学探究。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制取气体的实验技能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学生已学过的氧气的制取的基础上,探究气体的制备问题。 本单元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例如,课题2在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以后,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和无轨电车等。 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管碳和温室效应等内容。 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C60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树立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以及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仪器:金刚石的分子模型、石墨的分子模型、C60的分子模型、玻璃刀、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导线、灯泡、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足球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一、导入新课 师:我佃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能组成单质,那么同种元素能否组成不同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篇一:碳和碳的氧化物 .doc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教材概览]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碳和碳的氧化物安排在空气、氧、分子和原子、水、氢、化学方程式之后,铁、溶液、酸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在氧气的性质中已经知道碳单质具有可燃性,而且与氢气的性质很相似,因此也进一步稳固、补充和深化了氧气、氢气性质的认识。而且通过学习了解化合物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铁和酸等的内容打下根底。 二、本单元内容特点: (1)氧气、氢气是气态非金属单质,碳是固态非金属单质,通过本章学习,能使学生学到固态非金属单质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 (2)氧气、氢气仅就其单质本身的性质、制法和用途进行了研究,没有过多涉及他们的化合物。而本章还包括了碳的氧化物,涉及了碳的含氧酸等。因此,从研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角度看,本章更具有典型性。 三、与老教材相比 第一节与第二节合并为课题1,木炭等无定形碳一笔带过,没有放在与金刚石并列的位置上,将C60作为正文出现。第三节与第五节合并为课题3,加强了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比照。甲烷、乙醇、煤和石油以及化学反响中能量的改变均放到了第七单元。醋酸没作专门的介绍,但对其酸性还是要了解的。 所以本单元内容外表看好象少了,但从整本书看却没少,要求也没降。

[知识结构透视] 金刚石碳的单质石墨碳的化学性质 C60 实验室制法 性质 碳的氧化物用途 [单元目标聚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动性,了解各种碳单质物理性 质差异大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3.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用途,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4.掌握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响原理、仪器装置和收集方法,并懂得其中的道理, 会动手制二氧化碳。 5.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会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响方程式,认识一氧化 碳在冶金工业上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致人中毒的机理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与方法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专题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阶段第四章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体系课程,通过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掌握C→CO→CO2→H2CO3→CaCO3→Ca(HCO3)2之间的转换关系,这里潜藏着一种重要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它对今后的“酸、碱、盐”的复习,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复习该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熟练准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 ②掌握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③学会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④掌握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 难点: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途径。 二、学情分析 1、储有知识 在复习本章之前,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而且很多学生对已学过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是很熟练。 2、具备能力 学生已具有书写化学方程式,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拓展方向 帮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帮助他们构建整体有序的认知结构;同时,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②学会鉴别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用图示法表示出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转化的途径; ②通过探讨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提高思维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系统美。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本节课是以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为学习线索,设置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帮助他们穿针引线,将零碎的知识有效整合。为了在复习课上构建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教师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设置层层递进的学习情境,最终让学生掌握一种化学知识链的学习模式。 2、学法 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学习用图示法建立化学知识间的联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C 60 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 第二部分通过学生回顾复习引出碳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又通过活动探究理解了碳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化学反应的特点后又总结出了还原反应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总结。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教具准备】 分子模型、玻璃刀、6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投影仪、教师用具:金刚石、石墨、C 60 电视媒体、防毒面具、导线、灯泡。 学生用具:(1)仪器: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

塞子; (2)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 [引言]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分子模型 [展示]金刚石,石墨、C 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介绍]金刚石、石墨、C 60 [教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引导]观察金刚石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 [展示]玻璃刀 [介绍]刀头上镶有金刚石,用它来裁玻璃。 [设问]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金刚石很硬,所以可用来裁玻璃。 [板书]一、碳的单质 1.金属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 [介绍]金刚石经仔细琢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的价格比金刚石还高,现在带钻戒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引导]观察石墨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描述]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 [引导]用手触摸一下石墨,有何感觉? [学生]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介绍]由于石墨很软,所以常用石墨作铅笔芯,但由于太软,光用石墨作笔芯,既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粘土粉以增加硬度。最软的铅笔是6B,最硬的铅笔是6H,HB铅笔则软硬适中。 [演示实验]把一根6B的铅笔芯和导线连接在一起,接上电池和灯泡,接通电源后,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学生观察]灯泡发亮。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反应生成了红色金属Cu,也产生了CO2。 知识点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一、反应原理 1.实验药品 某某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知识拓展】:实验目的是制得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从原料角度来分析: 浓盐酸、浓硝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制气过程中会挥发出氯化氢或硝酸蒸汽,从而导致产物不纯; 碳酸钠、碳酸氢钠是粉末状的固体且易溶于水,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速度过快,不利于收集气体; 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物为硫酸钙,微溶于水,包裹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外界的酸与内部的碳酸钙继续反应,使反应速度大大减慢; 综上所述:实验室制取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宜采用块状的某某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作原料。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研究实验原理 研究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即在实验条件下(如加热、常温、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研究支取气体所采用的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气体的性质。 (1)发生装置的选择 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装置举例 固体(固体+固 加热 体)

固体+液体(液 体+液体) 不加热 (2)收集装置的选择 气体的选择收集方法装置举例优缺点 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O2、H2、CO等 收集气体较纯, 但含水蒸气 密度比空气大, 不与空气中各组 分反应向上排空气法O2、CO2等 纯度不高,需要 验满,但较干燥 密度比空气小, 不与空气中各组 分反应向下排空气法H2、NH3等 纯度不高,需要 验满,但较干燥 3、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 O2、H2、CO2的检验方法 气体检验方法现象 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复燃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H2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纯净气体能安全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烧杯内壁有水珠 知识拓展 (1)当气体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相近且难溶于水时,一般用排水法收集。 (2)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如果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则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小于29,则密度比空气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 授课人:郭浩城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播放金刚石与石墨的图片作为引入,进而学习物质的结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作对比试验(木炭和活性炭)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吸附性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不同用途的探究,体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结构、物理性质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碳单质的微观结构与它们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于碳单质有关的物质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将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四、教学用具:多种型号的铅笔、干电池、小灯泡、导线、教学平台木炭、活性 炭等 五、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时先让同学们看一些图片。(点击播放钻石图片至完毕),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 【生】:思考或已回答。 【师】:再来看一下这张吧!这是今年在南非的库利南地区发现的一颗122克拉的蓝钻石,价格为6亿英镑,折合成人民币为63亿,价值连城。 而且它还很漂亮,所以我们就可以用高贵华丽这个词语来形容它。 【师】:接下来,大家又看一下这是什么?(播放石墨图片) 这是石墨,它被应用到的范围很广,是一种比较平凡的物质,所以 可以用平凡多能来形容它。 【师】:(图片对比)一个是高贵华丽的一族,一个是平凡多能。它们之间是否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至于有没有关系,我们通过本节课学习第 就可知晓。 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中的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 大家首先阅读P106第二段。 【师】: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是碳家族的成员,而钻石是由金刚石经仔细研磨所得的,现在我们首先来看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同学们先看一下书本。 (老师叫同学回答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石墨的相关物理性质和用途,大家看我们平常所用的铅笔主要就是用石墨制成的。当我们用铅笔在纸上划过时,大家 会看到什么?还有削铅笔时,感觉怎样呢?这里有一些铅笔芯的粉 末大家摸一下,感觉怎么样?

碳教学设计(共8篇)

碳教学设计(共8篇) 第1篇: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 二、教案背景 本单元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复习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用两课时进行复习。第一课时进行物质性质的复习,第二课时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对比学习方法复习。 三、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本课力求让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了解C→CO→CO2→H2CO3→CaCO3之间的转换关系。其中运用的化学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其中,对今后的“酸、碱、盐”学习,有着方法指导意义。 三、教学策略: 1、依据《面对面》内容,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 3、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四、教学方法: 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练习 五、教学流程: 先设置情境,调动兴趣,从框架图入手,引出CO、CO2和C,再引导学生写出其它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又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实验解答课本上的一些习题,同时想借助趣味性的实验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就是设计了部分练习对有关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交叉图近一步认识C、CO、CO2、H2CO3、CaCO3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3)能正确描述本单元有关实验的现象,并通过网络搜索使语言表述更规范。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顺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对汽水中气体成分的探究,使学生懂得通过设计实验检验CO2,学会实验设计。 (3)通过探究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白色固体的成分及其清洗方法,使学生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4)通过对CO2和CO两种气体的鉴别,使学生掌握物质鉴别的方法。(5)通过一些表格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保持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 (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本质和联系。(3)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增强对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重点:C、CO、CO2化学性质的复习 八、教学难点: 1、使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利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型:复习课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一)目标 1、了解一种元素能够组成多种单质。 2、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理解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知道与此相关的一些用途。 4、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泼性。 (二)分析 1、“了解一种元素能够组成多种单质”,就是要了解碳元素可组成金刚石、石墨和C60等不同的单质。 2、“初步理解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只需要了解构成金刚石的碳原子排列是网状,而构成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是层状,所以,金刚石很硬,能够刻划玻璃;石墨有滑腻感,可用作润滑剂等。 3、“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只需了解木炭、活性炭能吸附色素物质和有异味、有毒气体,同时了解吸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4、“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就是要了解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二、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可能会对“碳”和“炭”混淆不清,教学时应讲清楚“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二氧化碳等;而“炭”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物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 2、同学可能会对同种元素能否组成混合物不能理解。只要指出同一种元素能够形成多种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两种不同的单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若放在一起,就组成了混合物。所以同种元素可组成混合物。但是,同种元素绝对不能组成化合物。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碳单质→结构和性质→性质和用途→碳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情境 问题1:碳元素可组成哪些单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同一种元素可组成不同的单质。 师生活动:研究表明,透明的金刚石、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存有着差异。 问题2:金刚石、石墨和C60有哪些物理性质?有哪些主要用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形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思想意识。 师生活动: ⑴、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是天然存有的最硬物质。用于钻头、刻刀、装饰品。 ⑵、石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有金属光泽、质软、有优良的导电性能。用作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的;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2: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重要物性,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过程: [提问] 我们都见过晶莹璀灿的金刚石,也经常使用铅笔、碳棒,冬日里还可用木炭取暖,可你们知道它们各是由什么成份组成的?它们有什么联系吗? [讲解] 铅笔芯、碳棒的主要成份是石墨,金刚石、石墨、木炭,还有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这节课主要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阅读] 课本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一、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成份、物理性质及用途 [讲解]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途上的差异。 1.利用金刚石硬度大、耐高温可做钻探机的钻头;利用硬度大,可做玻璃刀;由于金刚石对光有折射散射作用,可做装饰品。 2.利用石墨质软可做铅笔芯;利用石墨滑腻、耐高温,可做耐高温的润滑剂。 3.石墨可导电,可以做电极,又耐高温可做高温电炉的电极。 4.利用石墨传热性能好,并在温度骤然升高时不易炸裂,可做石墨坩埚。 5.利用石墨耐酸碱的耐腐蚀性强,可做化工管道,耐酸槽、耐碱槽等。 [小结]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讲解] 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中,还有一类单质是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及炭黑等。(交待:“炭”与“碳”的不同写法) 下面着重介绍木炭。 [演示] 1.将一个装有半瓶带浅红色水的锥形瓶,配上胶塞。把两块木炭放入带红色的水中后,塞上塞子再摇动锥形瓶,注意观察带红色的水中颜色的变化。 2.把木炭放入盛满NO2气体的锥形瓶,塞好塞子,摇动片刻,观察现象。再加热锥形瓶,红棕色气体NO2又重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实验后,得出结论) [小结] 木炭能吸附红色和棕红色物质,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性,能把大量气体或染料小微粒吸附在其表面。 加热后,红棕色又出现,说明以上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为什么活性炭可用作防毒面具? 木炭、骨炭等的许多用途是它们对于气体或溶解物质吸附性能的利用。具有高吸附能力的炭称为活性炭。吸附性是指各种气体、蒸气以及溶液里的溶质被吸在固体或液体物质表面上的现象。具有吸附性质的物质叫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叫吸附质。吸附作用实际是吸附剂对吸附质质点的吸引作用。吸附性能的大小是由吸附剂的性质、吸附剂表面的大小、吸附质的性质和浓度的大小、温度高低而决定的。因为吸附作用既然是表面作用,所以吸附剂的表面积愈大、吸附量也愈高。一定重量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决定于其粒子的粗细或其孔隙的多寡。棱长1cm的立方体如分裂为棱长1mm的立方粒子,面积就由6cm2增大为6000m2。活性炭由于孔性充分发展,1g中的总面积可达7000m2。故粉末状和多孔性活性炭常有很高的吸附能力。 防毒面具主要分面罩、呼吸管和滤毒罐三部分。滤毒罐里起主要作用的有活性炭层、化学吸附层和防烟滤层。在不同滤毒罐里各层排列顺序不尽相同。活性炭层主要用于吸附毒气。由于活性炭 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吸附能力很强,所以用于防毒面具。活性炭与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作为一种防御性的保护器具问世几十年来,不仅广泛应用于军事上,而且也是我们科学实验在某险恶环境中从事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说起它的诞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5年,欧洲各参战国军事力量相差无几,使战争表面上处于相持状态。德帝国主义为了在军事上取得进展,首先在战场上施放了一种有毒气体--氯气,使英法两国军队吃亏不小。为了惩罚德军的这种行径,英法两国就以同样的方法"回敬"了德军,一时间整个欧洲战场毒气滚滚,一场化学战就这样开始了。 怎样使自己的士兵不被毒气伤害而更有效地消灭敌人呢?这一严重而又急迫的问题摆在各国军队的指挥者面前。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4)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3)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阅读、探究、合作交流、演示 教具准备:模型、图片、锥形瓶、木炭、红墨水、试管、酒精灯、导气管、铁架台、澄清石灰水和氧化铜粉末。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 我们都见过晶莹璀灿的金刚石,也经常使用铅笔、碳棒,冬日里还可用木炭取暖,可你们知道它们各是由什么成份组成的它们有什么联系吗 [讲解] 铅笔芯、碳棒的主要成份是石墨,金刚石、石墨、木炭,还有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这节课主要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阅读] 课本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学生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提问】1、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玻璃刀切割玻璃的原理吗 2、由此,你可以推断出金刚石的性质吗 【讲解】1、金刚石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金刚石砂轮用来磨削硬质合金; 2、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 【讲解】金刚石经过仔细的琢磨加工后,折光性能大大加强,成了商店里价格昂贵的钻石。总结: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学生活动) 2、石墨 【过渡】金刚石是碳单质家庭中最璀璨夺目的、最稀有和昂贵的,而同为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和金刚石相比外表要暗淡许多, 【指导看图】:书本石墨图 【介绍】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的细鳞片状的固体。 【联系生活:】生活中哪些物质中含有石墨 (1)、质软 【设疑】为什么石墨可以用作铅笔芯 【讲解】石墨也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跟金刚石相反,它是硬度最小的矿物之一。 【介绍】由于石墨太软,只用石墨做铅笔芯,易断又易磨损,所以加入粘土。铅笔是石墨和粘土混合而成的。铅笔的型号用”H”、和”B”区分。 【联系生活】有人说:“不小心吃了铅笔芯就会中毒,因为铅笔芯中含有铅。”你同意吗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 (2)、导电性 【提问】石墨可做电极,由此推知它具有什么性质 (3)、润滑性 【提问】如果有一把长期不用而生锈的铁锁,怎样轻易打开它呢想一想这个实验留给同学们回家去做。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氧化物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碳和碳的氧化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一轮 课题: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目标解读: 1、知道碳的几种单质及其物理性质不同的缘由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碳的两种氧化物,理解试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二、要点回忆: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 3、C60球碳、足球烯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缘由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一样!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完全燃烧(氧气充分),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分),生成CO:2C+O2点燃2CO 3、复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置换反响)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响: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1)一般状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应呼吸2)能与水反响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1) 第1课时碳的单质 (1) 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4)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7)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0) 第1课时二氧化碳 (10) 第2课时一氧化碳 (15)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8)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1课时碳的单质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使学生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帮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碳氏三兄弟” 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广泛应用于高科技材料”。你能总结出它们性质的特点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碳的单质 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 课堂讨论 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 知识拓展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白磷、红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