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古诗

导语: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

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词作品《大林寺桃花》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 【翻译】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

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大林寺桃花 体裁:诗 题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 名字:白居易 年代:唐代 描述: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翻译: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原文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

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赏析二:思想内容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赏析三:艺术特色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将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赏析四:语言赏析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

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

大林寺桃花诗的古诗

大林寺桃花诗的古诗 大林寺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是一处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寺内以桃 花为名,是因为每年春天,五万多株桃花在这里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大林寺,还有一首著名的古诗,叫做《大林寺桃花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所作。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意境深远,读来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著名的古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人间的四月已经没有了芳菲,而山寺里的桃花却开始盛开。然而,春天的归来却让人感到长久的孤寂和无处可寻,不知是否转世成为了这里的桃花。 诗中的“人间”二字,体现出了诗人苦苦思索、寻找生命意义的愿望。此情此景 之美,以其大自然的本色,鲜明的风韵,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感受。 而“长恨”二字,则刻画了诗人无尽惆怅、无尽忧伤之情。他不能面对这样美丽 的自然,偏偏要徘徊在相思的深渊中,为自己和这贫瘠的生命而黯然神伤。 整首诗格调平实、自由,并没有刻意追求象征或哲理的诗意,而是表达出了诗 人对于人生、命运、自然等诸多元素的思考和关切。这段古诗既较为简短优美又深凝意蕴,真正被人们所珍重和怀念。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在唐代并不是白居易所先赋,而是漱石诗集《美 芹集》中归纳的。也就是说,白居易只是一个继承者和接班人,他将这首诗反复推敲和解析,最终在自己的墨宝之中留下了珍贵的一篇。 大林寺桃花的美丽与恬静,更是符合老和尚们向来所讲的,人生苦短,宜多思“疲劳”,宜多谋“闲致”。在这里,一缕阳光,一抹清风,能平复心境,可谓是一处 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情怀的美妙之地。

大林寺桃花古诗拼音版

大林寺桃花古诗拼音版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ré n jiā n sì yué fā ng fé i jì n shā n sì tā o huā shǐshé n g kā i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hā ng hé n chu n guì wu mì chu bu zhì zhuǎn ru cǐzho ng lā i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1.大林寺: 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 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3.山寺: 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4.长恨: 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5.不知: 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本诗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 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 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 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 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 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 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 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 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 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 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 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

大林寺桃花古诗原文及翻译

大林寺桃花古诗原文及翻译 《大林寺桃花》古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以下是《大林寺桃花》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翻译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 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刑部尚书。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古诗 导读: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古诗词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简介: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虽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这首《大林寺桃花》小诗,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又令人深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中的又一珍品。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细腻观察的慧眼,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难以写出来的。 赏析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 大林寺桃花全诗译文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 诗人简介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诗文作品以情感真挚、自然流露而著称。《大林寺桃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春天的桃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原文赏析 大林寺桃花开,长乐散人独往来。千株万株深院里,天子垂衣插剪补。往事一堆空碎影,已逐东飞入西波。十年莽苍围青雀,不道十年连鬓多。 诗意译文 大林寺的桃花绽放,独自来到长乐散人这里。深院里有千株万株桃花,皇帝亲自下凡剪下花来。过去的往事如一堆碎影,已随着东风飘入遥远的西方。十年的时光犹如长青鸟盘旋,不知不觉中我的两鬓已变成白发。 诗歌分析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大林寺的桃花景色。诗的开篇便以“大林寺桃花开”为引子,生动地展现了桃花盛开的壮

观场景。接着,诗人形容自己是一个游离于尘世之外的散人,独自来 到这个景色与桃花相得益彰的地方。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千株万株深院里”来形容大林寺内栽种的桃 花数量之多,强调了桃花的繁盛。并且,他把天子想象成下凡剪下补 衣的仙人,以此来衬托桃花的美丽。 接下来的两节,白居易高度概括了自己一生的起伏经历。他以“往 事一堆空碎影,已逐东飞入西波”来表达过去的往事已经随着时间的 流逝而飘散消失。但同时,他也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桃花隐喻相连, 以花的凋零形象暗示自己老去的岁月。最后一句“不道十年连鬓多”,虽然字面上说的是十年后头发变白,但诗人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自己 对光阴流逝的感慨,显露出他对时光流转无情的思考。 结语 《大林寺桃花》描绘了春天的桃花盛开的美景,并以个人经历与桃 花的凋零相互嵌套,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的思考。诗人以其独特的写作 手法和感性的语言,将自然景色和个人感受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 的思考和感受。该诗反映了白居易在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中,对人生命 运的思考与悟懂,展现了他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具有鲜明的 个性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新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16篇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16篇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16篇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1) 大林寺桃花-古诗-赏析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3、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4、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5、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题释】 庐山有上、中、下大林寺。中寺在锦涧桥北,是由晋僧慧远建;下寺即旧资圣寺,在锦涧桥西;此诗所指为上大林寺,遗址在今天的花径公园内,为晋代名僧昙诜所建。大林寺之北为大林峯,传晋僧昙诜“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峰名“大林”,寺也名“大林”。今大林寺已废。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