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诵读 大林寺桃花教案1 沪教版 教案

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风光。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场;刚刚开场。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作品鉴赏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比照中遥相照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得意,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

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缺乏,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假设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那么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那么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大林寺桃花 体裁:诗 题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 名字:白居易 年代:唐代 描述: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翻译: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原文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

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赏析二:思想内容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赏析三:艺术特色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将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赏析四:语言赏析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

三下大林寺桃花教案

《大林寺桃花》教案 304班李晓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 3、能背诵《大林寺桃花》。 教学重、难点:熟读成诵,疏通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和煦的阳光洒满了教室,新的一天又来到了,同学们,露出你们灿烂的笑脸,让我们一起用最美妙的、最动听的声音来诵读吧!二、开启诗 《师生问候诗》 师:早安,孩子们 孩子们:早安,老师 老师:整个早晨, 我一直看着你们, 孩子们:整个早晨 我们一直看着你 老师:怎样把每一寸 玲珑的晨光, 变作七彩的朗诵,

嚼成书本的芳香。 孩子们:怎样把每一寸 玲珑的晨光, 变作粉笔的舞蹈, 嚼成知识的芳香。 早安,同学们, 整个早晨, 我一直看着你, 怎样把每一寸 玲珑的晨光, 变作七彩的朗诵, 嚼成书本的芳香。 三、复习旧诗,温故知新。 四、新授诗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诗史”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词句注释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的村落。芳菲:盛开的花,美丽芬芳的花草。

长恨:常常埋怨。觅:寻找。 大林寺:在江西省庐山香炉峰顶。不知:岂料、想不到。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3、白话译文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修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我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4、教师配乐范读。 5、学生自读。 6、指名读。 7、用颜色密码读诗。 五、拓展延伸。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六、作业:背诵《大林寺桃花》。 七、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诵读 大林寺桃花教案1 沪教版 教案

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风光。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场;刚刚开场。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作品鉴赏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比照中遥相照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得意,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

《大林寺桃花》教案

《大林寺桃花》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感情。 3 通过朗读,想象诗人当时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感情和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欢迎同学们来欣赏,你猜这是什么季节? 2、从以上的图片中你看出来这是什么季节了吗? 是呀,春天百花争艳,但花朵总有凋零之时,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就因春天的悄悄离去而惆怅,于是在农历四月的一天,他邀好友一起来到大林寺,大林寺就在今天的江西庐山的香炉峰顶海拔有1160多米,就相当于我们的两个翠屏山叠起来,还要高一些。白居易和好友一起来到大林寺,看到了巍峨庄严的院墙内,竟然有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荡漾着浓浓的春意,白居易见此情景惊喜万分,即景吟成一首七绝《大林寺桃花》。(请同学们把食指借给老师,跟着老师一起把题目写一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一起读一遍。 孩子们真不错,读的时候还注意了题目中的停顿。你能说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吗?

孩子们,你们都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同时,简单易懂的题目会让人一下明白诗文的内容。 二、初读,意在正音。 1、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到115页自由的朗读《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多音字,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完成任务后用端正的姿势告诉老师。 2、自由朗读《大林寺桃花》,开始。(老师看到很多孩子已经用坐姿告诉老师,他完成了任务) 3、好,谁来读一读《大林寺桃花》?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的多音字他读准了没有。 4、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中的长和转都读准了。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预备,起。 5、再来一遍,预备,起。(一读,正音) 三、再读,重在节奏。 1、很好,谁再来读一读《大林寺桃花》,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样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2、真好,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在读“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时候,哪些地方停顿了一下? 3、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4、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大林寺桃花

万科西半岛小学〃精致教育〃教学模式教案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 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4、再读理解诗意。 1、古诗的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ft寺桃花始盛开。”解决学生的问题。 A、指名读 B、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需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D、指名读。 (教师此时指导并且过渡:初夏时节,大地春归,各种花草都已经凋谢了。但想不到在高ft中的大林寺内,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 E、指名读,齐读。 2、古诗的第二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A、指名读这一句。 B、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相机解决学生的疑问。 (这句话有些难度,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点拨) C、你能体会出这句话作者又想表现什么吗? D、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E、指名读。 诗人在看到了大林寺中的桃花不禁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F、指名读。谁能读得更好。 3、教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可以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联系更紧密:说的时候,注意以一个诗人的语气来说。过渡:听了刚才同学说的,你有没有不同的体会呢?四人小组互帮互助说诗意 集体交流答疑 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指名说诗意。 学生赛朗读诗歌。 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再读一读。

大林寺桃花教案

《大林寺桃花》古诗吟诵教学 王明芳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2.吟诵古诗,感受汉字美。 3.让孩子初步认识“入声字”,掌握入声字的发音规则,知道诵读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读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孩子初步认识“入声字”,掌握入声字的发音规则,知道诵读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读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年级 三年级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了解创作背景 1.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诗人,大家猜猜看,他是谁? 2.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3.复习原来学过白居易的诗。 师:我们在以前也学过白居易的诗,你还记得是那些吗? 生:草。 师:你能背一背吗?不错,我们大家都来背一背。 师:还有吗?(指名读) 师:池上。我们大家一起来背一背。 师:本学期,我们也学了一首《忆江南》,来吧,我们来背一背。你能用吟诵的方法背背吗? 师:非常不错。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

小学二年级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原文、教案及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原文、教案及说课稿 【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 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 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能够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 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 言语活动进程的总和。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山里的桃花 开得迟》原文、教案及说课稿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原文 一天,少年沈括读到两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说,四月百花都枯萎了,而山寺里,这时桃花才刚刚盛开。 沈括朝窗外一瞧,看见自家院子里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他想: 同样是桃花,为何开的时间不一样呢?他觉得很惊奇,就去问妈妈。妈 妈笑着说:“现在恰好是四月,你为何不自己上山看看?” 沈括听了,就约了几个小伙伴到山上去看桃花。妈妈让他带上小 棉袄。 沈括和伙伴们一同爬上高山。果然,那里的桃花开得正茂盛。 为何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辩论着……一阵 风吹来,大家感到有点凉飕飕的,沈括赶忙披上小棉袄。 走到山下,又暖和了。这时,沈括一下子明白了,说:“山里地 势比平原高,气温低,所以桃花才开得迟啊!” 2.小学二年级语文《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案 [教学进程] 一、观赏古诗,引入新课 1、出示古诗《大林寺桃花》,请小朋友认真听,仔细看。 2、轻声地随着读一读。

3、出示诗中最着名的句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指导朗诵,注意读准“芳寺”两字的读音。 4、师:这里的“芳菲”指的是花草,你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5、出示:四月百花都枯萎了,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6、师:这两句诗从唐朝流传至今,很多人都只是吟诵观赏,很少有人去想其中的原因,而有一个人,他就不同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历很着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沈括,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7、浏览课外资料,初步了解沈括。 出示句子: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科学家。他写了一本很着名的著作《梦溪笔谈》。 8、少年时期的沈括对诗中描写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就是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出示课题,齐读)产生了疑问。为何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让我们一起自学课文。 (说明:由白居易的名篇《大林寺桃花》引入,意在让学生对整首诗有个大致的印象,随后出示重点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帮助他们知道句意,同时学习生字“芳寺”。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为何四月百花都枯萎了,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顺理成章地揭示了课题,进入课文学习。由于学生对沈括比较陌生,所以简单了解沈括也是有必要的。)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摸索: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语文园地八 大林寺桃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统编三下第八单元“日积月累” 《大林寺桃花》 一、文本解读 (一)遇见最美的桃花 就在大林寺,白居易意外地遇见了最美的桃花。此诗第一句“芳菲尽”与第二句“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在写景纪实中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跳跃,由低落叹春,突变成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同时,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强烈、特别的感受。而第三句“无觅处”与第四句“此中来”,由一个“转”字自然衔接。“春光”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撒着脚丫,到处欢跑,还躲起来让你找,又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让人心生欢喜。在这里,把“春光”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看似春已尽,实则是春的另一处开始。其实,人生的春天也一样,很多事情都在一“转”之间,带给人无限惊喜。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蕴含佛理的小诗。 (二)初识“桃花”文化 在统编本教材中,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大大增加。教好古诗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过多地加以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而本首诗正好出现在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目的显而易见,重点是在“积累”,首先读准读通,再整体感知,最后熟读成诵即可。 但如何让“文化”真正立起来,则还可以智慧地以“桃花”为切入口,一首带多首,在多样而又丰富的“桃花”诗句中,带领学生初步感受独一无二的“桃花”文化:1.象征生机勃勃的春天;2.象征明艳的女子;3.象征理想生活的世界。而这些象征,我们又不如把它们归纳于“象征美好,令人向往。” 总之,采用古诗词“主题式”的学习,由扶到放,通过反复多样的诵读、形式丰富的学习,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对桃花的印象和认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相信,不管时间过了多久,那“一树桃花笑春风”的美好画面,将永远地定格在孩子们的心田。 二、教学目标

三年级语文教案 大林寺桃花-“江南联赛”一等奖

大林寺桃花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2.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3.过程与方法: 熟读背诵,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体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现在我们来个比赛,看谁背古诗背得多。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3.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寺;菲;觅。 6.检查指导朗读古诗。 (三)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3.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五)总结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2019年(秋)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 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 沪教版

2019年(秋)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大林寺桃 花》教学设计沪教版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体了解古诗大意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课始,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老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指名读“寺”字,齐读课题。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 (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收集大林寺的相关资料。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 1、检查识字情况。通过生字卡片指名读“寺”“菲”“觅”(其中“寺”字的字音较为特殊,所以决定多指名读几次) 2、这几个字放入诗中,你能读准吗?再请你们自由读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 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 1、古诗的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 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 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D 指名读。 (教师此时指导并且过渡:初夏时节,大地春归,各种花草都已经凋谢了。但想不到在高山中的大林寺内,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2019-2020年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大林寺桃花》WORD版教案 1

2019-2020年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大林寺桃花》WORD版教案 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体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现在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的古诗背得多。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3.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寺菲觅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 三、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3.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附送: 2019-2020年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点金术》WORD版教案 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贪得无厌的人必将受到惩罚。 【重点难点】 1.通过国王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了解他的感情变化,从而领悟国王因为受到惩罚,吸取了教训。 2.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大林寺桃花》教案.docx

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大林寺桃花》教案 教材分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游览大林寺时对山中春光的描写。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大林寺桃花》和《绝句》。 3.大体知道“为什么大林寺的桃花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这种自然现象。 4.教学生领会古诗诵读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5.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大林寺桃花》。 3.大体知道“为什么大林寺的桃花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这种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课件导入 1.课件:盛开的桃花。喜欢吗? 2.古时候有一位诗人描绘了这种景象,让我们走进诗中,领略一番。 二、古诗分析 1.课文引入:出示春景图,导入新课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芳菲:盛开的花春归:春天结束了觅:寻找 (2)重点句子: (3)翻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里,山下世间的花儿都纷纷落尽了;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却刚刚灼灼盛开。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之时,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中,遇上又一片春景。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曾为春光易逝而叹怨。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春景映入眼帘时,该是多么惊喜!这两句中,“芳菲尽”与“始盛开”,在对比中遥相呼应。字面上是纪事写景,而言外是写感情和思绪的跳跃:由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转为惊喜之情。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斟选“人间”二字,似

庐阳区XX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林寺桃花》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

大林寺桃花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借助课本上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难点:借助课本上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桃花图片: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桃花)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生:春天!) 师:嗯!说的很对!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关于春天的古诗呢?大家还记得怎么背的吗? (《春晓》、《草》、《春日》师生一起背诵古诗) 师: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大林寺桃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自学生字 1、了解“大林寺” 课件出示大林寺的介绍:“大林寺",在庐山的大林峰上,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师:从这段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大林寺是一所寺庙,在庐山上,现在.

2、自学古诗,认识生字。 ●出示自学要求; ●学生自学古诗并自学生字;

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同学们,刚才我们自学了古诗,你能简单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看来大家遇到困难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1、理解字词 人间:与山间相对的平地村落; 尽:凋谢; 始盛开:刚开始开放; 长恨:常常惋惜; 无觅处:没有地方寻找; 不知:没想到。 2、理解诗句 师:现在大家能说说古诗的意思吗? 指名学生尝试说; 师引导大家一起说。 3、体会作者情感 将诗歌从头至尾梳理一遍。 师:默读后两句,你能感受作者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惊喜。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