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唐诗《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诗《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诗《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白话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

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赏析】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

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大林寺桃花 体裁:诗 题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 名字:白居易 年代:唐代 描述: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翻译: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原文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

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赏析二:思想内容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赏析三:艺术特色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将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赏析四:语言赏析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翻译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简介: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虽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这首《大林寺桃花》小诗,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又令人深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中的又一珍品。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细腻观察的慧眼,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难以写出来的。 赏析: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

白居易唐诗《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白话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假设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 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 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 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 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和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和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和翻译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赏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

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

《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奇警的地方,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

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大唐时期,文学繁荣,众多才子佳人涌现。在这群文人之中,白居易被誉为“诗鬼”,他的诗作流传千年,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中,他的《大林寺桃花》被誉为爱情诗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为您带来《大林寺桃花》的原文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原文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大林寺桃花》的赏析如下: 本首诗共计四十二句,以七言绝句为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整首诗以“桃花”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桃花的开放和凋落,抒发了作 者对光阴流失和人生寂寞的思考。 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四月桃花盛开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接着,作者表达了对春归的长恨,以及对桃花盛开处的一种迷惘。作者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 接下来的几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描绘黎明时分的景色,突出了桃花的艳丽。此处运用对比手法,更加凸显了桃花的美丽和璀璨。 接着,作者运用“不尽长江滚滚来”来描绘长江奔腾之势,同时抒发 了自身对岁月流逝和无法停留的悲伤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表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自身身体状况的感慨。 而后几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则是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忧愁的思考。人生就像繁霜 染白了鬓发,同时也使得新停浊酒杯,表达了岁月不饶人,及时抓住 当下的态度。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大林寺桃花》赏析及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1 《大林寺桃花》赏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大林寺桃花》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 作者: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注释】: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

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作者小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赏】: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原文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古诗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注释】: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

绝句中又一珍品。 【作者小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赏】: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唐代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

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 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 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 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 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 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 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 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 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 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 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 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 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 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 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 大林寺桃花全诗译文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 诗人简介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诗文作品以情感真挚、自然流露而著称。《大林寺桃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春天的桃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原文赏析 大林寺桃花开,长乐散人独往来。千株万株深院里,天子垂衣插剪补。往事一堆空碎影,已逐东飞入西波。十年莽苍围青雀,不道十年连鬓多。 诗意译文 大林寺的桃花绽放,独自来到长乐散人这里。深院里有千株万株桃花,皇帝亲自下凡剪下花来。过去的往事如一堆碎影,已随着东风飘入遥远的西方。十年的时光犹如长青鸟盘旋,不知不觉中我的两鬓已变成白发。 诗歌分析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大林寺的桃花景色。诗的开篇便以“大林寺桃花开”为引子,生动地展现了桃花盛开的壮

观场景。接着,诗人形容自己是一个游离于尘世之外的散人,独自来 到这个景色与桃花相得益彰的地方。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千株万株深院里”来形容大林寺内栽种的桃 花数量之多,强调了桃花的繁盛。并且,他把天子想象成下凡剪下补 衣的仙人,以此来衬托桃花的美丽。 接下来的两节,白居易高度概括了自己一生的起伏经历。他以“往 事一堆空碎影,已逐东飞入西波”来表达过去的往事已经随着时间的 流逝而飘散消失。但同时,他也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桃花隐喻相连, 以花的凋零形象暗示自己老去的岁月。最后一句“不道十年连鬓多”,虽然字面上说的是十年后头发变白,但诗人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自己 对光阴流逝的感慨,显露出他对时光流转无情的思考。 结语 《大林寺桃花》描绘了春天的桃花盛开的美景,并以个人经历与桃 花的凋零相互嵌套,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的思考。诗人以其独特的写作 手法和感性的语言,将自然景色和个人感受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 的思考和感受。该诗反映了白居易在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中,对人生命 运的思考与悟懂,展现了他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具有鲜明的 个性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让我们一起赏析一下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和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

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

《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赏析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古诗简介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翻译/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春天又来了。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纪游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抵化城(指大化城寺),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此诗)。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大林寺桃花 朝代:唐朝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首之一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首之一原文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春日大林寺中盛开的桃花景象。本文将为您呈现该诗原文及其赏析,带您一起领略这首诗的韵味。 【原文】 独行曲径寻桃李,夜宿秋林观桂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大林寺桃花》以白居易独特的笔触和真情实感,展示了一幅动人的春日景色。 首句“独行曲径寻桃李”,通过描绘自己独自走在弯曲的小径上寻找桃花和李花,表现了作者独享美景的情感。这一句用了独行、曲径和寻等词语,增强了作品的意境感和层次感。 第二句“夜宿秋林观桂枝”,在夜晚过程中,桂花的香气弥漫在秋林中,给人以一种宁静、安详的感受。这里通过独特的夜晚环境和桂花的香气,为读者勾画了一幅恬静的画面。 接下来的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了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这种壮

丽恢宏的景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对关系,同时也突出了人生短暂 的主题。 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诗人 表达了在欣赏了美景之后,愿意继续追寻更远景色的追求。这一句用 了穷、千里、更上、一层楼等词语,通过层层追求的视觉效果,诠释 了诗人对美的无尽向往。 《大林寺桃花》以简洁的诗句刻画出春日桃花的妩媚和盛开的壮丽 景象,展示了白居易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 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生追求无穷的态度。它通过独特的笔触和真 情实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 内涵,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痴迷和追求。读者通过阅读这首诗, 可以在想象中感受到桃花盛开时的美丽与壮观,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 美的无尽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仅是一个描绘春天的景象,更是一 幅关于人与自然、欣赏与追求的哲思。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歌的魅力,并从中汲取美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感受白居易的诗意,领略他美妙的笔墨和深情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