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三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一、冯特的重要贡献

1879年,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二、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并于1913-1914年将其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工作疲劳、个别差异及其原因》),提出了系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和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并提出了学习遵循的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建树成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

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即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1岁以前)、婴儿期(1岁至3岁)、幼儿期(3岁至6、7岁)、童年期(6、7岁至11、12岁)、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青年期(14、15岁到25岁)、成年期(25岁到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三、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二)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宜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关键期有时又被称为敏感期。

四、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遗传和胎期环境的影响(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三)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四)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的机制

(1)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客体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则是主体改变其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以适应外界刺激的变化.

(3)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能力.

维果斯基把儿童独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经他人指导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

为此,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思想,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同时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根据对儿童认知结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指出,必须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教师必须考虑到每个阶段儿童的特殊兴趣和需要,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对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要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为他们选择有趣的、形象的教材;当儿童到了学龄阶段,教师就要通过各科教学活动,让儿童掌握各种基本的科学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使儿童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发展.

第三节中小学生的情意发展(无)

第四节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发展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关于人格的发展,主要理论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口欲期:从出生到1.5岁左右.

(2)肛欲期:从1.5岁到3岁左右.在此期间,儿童由排泄而得到感官满足。(3)性器期:大约从3岁到5岁.在此期间,儿童通过性器官满足原始欲望,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官的极大兴趣,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

(4)潜伏期:大约从5岁到12岁。

(5)生殖期:从12岁到成年。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岁—):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二、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心理成分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是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与周围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具有调控和完善自我的作用,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

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意识包含三种心理成分:一是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心、内疚感、羞愧感和自豪感等;三是自我监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包括自制、自主、自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征的意识,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以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反映。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3、心理自我

二、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心理成分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第五节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认知差异

(一)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

(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表现早晚的差异

(3)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二)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1、专门领域的知识对学习的影响

2、专门领域的知识对教学的影响

★(三)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之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深思型与冲动型等方面。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和场依存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1940)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型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有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沉思型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这种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是比较快的.

(3)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第三章学习理论

[本章重点]

1。学习的实质及分类;

2.行为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教育启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教育启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教育启示;

5。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实质

1、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有些行为的持久变化与经验无关,仅是生理成熟的结果,不能称之为学习。由经验引起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2、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3、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不能简单地认定,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如因本能、疲劳、适应等引起的短暂的行为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学习的行为变化。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按教育目标进行的,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超前适应性。

二、学习的类型

(一)加涅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这类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2、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3、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4、言语联想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5、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6、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7、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8、解决问题的学习.

1971年,加涅对这种学习分类做了修正,把前四类学习合并为一类,把概念学习扩展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两类学习,这样共有六类:

1、连锁学习

2、辨别学习

3、具体概念学习

4、定义概念学习

5、规则的学习

6、解决问题的学习(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1977年,加涅又根据学生在学习后所获得的各种能力,把学习分为五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智力技能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

4、态度的学习。

5、动作技能的学习.

(三)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1、知识:对知识的简单回忆;

2、理解: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3、应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和规则;

4、分析: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

5、综合:把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新的完整思想,产生新结构;

6、评价:根据内部证据或外部标准做出判断。

(四)奥苏伯尔二维分类法

考题: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进行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接受学习是指教育者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得到知识,它可以是机械学习,也可以是意义学习。

(2)发现学习是指教育者只提示有关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只依靠自己的能力,通过独立发现的步骤获得知识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一维度是根据学习内容及其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1)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理解语言、文字所代表的知识,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2)机械学习是指学习没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或学习者在学习中并未理解材料间的意义联系.

★(五)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

1、技能学习。

2、知识的学习。

3、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界环境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刺激—反应(S—R)是基本模式。代表性的学说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他所概括出的学习规律有:

(1)习得律。条件刺激和起强化作用的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多次,条

件反射即建立起来。

(2)消退律。条件反射刺激出现多次但无强化,条件反射便逐渐减弱或消失。(3)泛化律.条件反射建立后,它也可能由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所引起. (4)分化律。泛化反应出现后,如果多次只对条件刺激强化而不对其他类似刺激强化,则条件反射只能由条件刺激引起而不能由类似刺激引起。

(5)高级条件作用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被公认为是揭示了动物与人的最基本的学习机制。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一)其主要理论主要有三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试误,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所谓联结就是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二)三条学习律

桑代克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联结形成的三条原则,也就是著名的桑代克学习律。这三条学习律即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准备律

就是说,开始学习时,如果学生有准备进行学习活动就会感到满意;如果学生有准备却不能进行学习活动就会感到失望;学生无准备而被强制进行学习活动就会感到烦恼。

2、练习律

练习律又称为重复律。桑代克指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练习可以加强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三)桑代克的试误说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桑代克的试误说所揭示的学习规律日常教学活动有不少启发。

1、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是学生终生不忘的。

2、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

3、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斯金纳的学习理论要点

1、强化

在条件作用中,凡是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的频率增加或维持的一切刺激都是强化。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叫强化物。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所谓正强化,即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所呈现的刺激即正强化物.所谓负强化,即取消厌恶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厌恶性刺激即为负强化物。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在日常生活中,逃避条件作用也不乏其例,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等。

然而,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它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经历过厌恶刺激的痛苦之后,学会了对预示厌恶刺激的信号做出反应,从而免受痛苦。如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迅速躲避,违章骑车时遇到警察赶快下车等。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但是,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在程序教学中,由于教材被分为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达到最低;由于要求学生每学完一步都要做出积极反应,对其反应又有及时的“反馈"和强化,所以能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由于学习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学习进度,所以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差异。由于这些优点,程序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程序教学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整合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强化措施来改变学生学习活动或其他活动中不适宜的习惯或表现。用以作为强化物的不仅可以是物质方面的,还可以并且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如赞许、表扬、承认等,有时微笑、点头或一句关怀的话也是很好的强化。有的儿童不遵守课堂纪律、搞恶作剧,其目的是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这时教师对他们的批评、惩罚反而起着强化这些行为的作用。因

此,教师对待不守课堂纪律、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儿童,应多注意他们正确的学习活动,而忽视他们的其他行为。例如,用某种方式表扬或奖励他们正确的学习活动,有时走近桌边用鼓励赞许的目光注视着儿童,也是很好的强化.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要点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所谓观察学习,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可以使人较易、较快地习得某种社会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交往作用论。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人不是完全自由的,人的行为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作用;另一方面人又不是被动的,不是消极地接受外界刺激的作用.人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能够积极地对外界刺激加以选择、组织转换和判断,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人通过其行为而产生的经验(人的内部因素)又会影响他以后的行为.

第二、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直接受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受观察的影响。学习者在通过观察学习时,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他仅仅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来进行学习。观察学习可使人能迅速掌握大量行为模式而无需依据不必要的尝试。

第三、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者)的行为后,会产生模仿.模仿的可能性受到示范者的年龄、性别、地位以及他与学习者的相似性等因素的影响。示范者地位高,更易被人模仿。示范者与学习者愈相似,愈易被人模仿。

第四、对示范者行为的强化,影响着学习者对该行为的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行为得到强化的情况而获得关于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示范者的行为究竟是受到奖励、惩罚还是忽视(不奖不罚),决定着学习者的模仿状况。凡是示范者得到奖励的行为,大多会被模仿.这里,强化一方面决定着学习者是否模仿示范者行为,另一方面决定着模仿的速度和精确性。

(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注意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人们更倾向于模仿高地位者的行为,故学前儿童倾向于模仿父母的行为,学龄儿童倾向于模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一些本身并未意识到的特征,诸如价值观、态度、兴趣、待人处事的方式乃至说话的腔调都可能为学生所模仿.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身的思想行为修养。

第二、注意学生同伴的榜样作用。学生同伴中的相似性使学生易于相互模仿。教师应利用自己所具有的奖惩权,树立典型,引导学生模仿学生集体中出现的正确行为,防止模仿不良的行为.

第三、要注意做好行为的示范。学校里的行为示范包括日常行为的示范(如衣着、礼仪),运动技能的示范,学习技能(如几何画图、仪器操作)的示范,问题解答(如数学的运算、证明)的示范等。越是复杂的、易于出错的行为,越要多次重复示范,并结合用言语解释各个动作步骤.

第四、要注意安排好强化。当学生表现出所要求的行为、动作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这一方面可使该学生良好、正确的行为、动作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可促使其他学生对这种良好、正确的行为、动作进行模仿。在安排强化时,要把否定的榜样与肯定的榜样结合起来用。例如在教语法时,既要举出正确的句

型,也要举出错误的句型,使学生在一对一错、一褒一贬的对比中明确应模仿什么、拒绝什么。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要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要点

1、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组织学生的发现学习。

2、注重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要点

1、强调有意义接受学习

2、强调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联系

为此,奥苏伯尔认为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注意找出学生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亦即能与新知识发生联系从而使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扎根的已有知识.如果缺乏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则应在讲授新知识前先引入既与旧知识发生联系,又与新知识发生联系的材料,使之成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要加强学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

2、讲授新知识时,要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状况,包括是否具有有关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据此找出新知识赖以立脚的固定点或考虑安排先行组织者.

3、在检查学习结果时,提倡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4、正确处理有意义接受学习与有意义发现学习的关系。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他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3.最近发展区 4.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第二章学习理论 1. 学习的概念(广义) 2. 学生学习的属性特点 3. 加涅的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4. 布卢姆按照教育目标的学习分类 5.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内容,三大学习律 6. 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和惩罚。 7. 观察学习的概念 8. 班杜拉强化的分类 9. 发现学习的含义、优缺点。 10. 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分类 11. 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及条件 12. 接受学习的含义、价值。 13. 先行组织者策略 14.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由三部分构成? 15.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16.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概念及结构。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的成就动机由三种内驱力构成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成就动机的概念。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成分构成? 5.理解成败归因理论。 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分类(安德森) 3.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别的含义是什么?2)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3)概念形成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概念同化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根据新旧知识的关系,奥苏伯尔把知识理解分为三类?

6)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4.什么是学习的迁移? 5.学习迁移的分类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 2.技能的分类 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第六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策略的结构 3.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分别的含义、常用策略方法有哪些? 4.什么是记忆术? 5.元认知的概念和结构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三个成分 2.问题解决的概念及特点 3.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4.问题解决有两类策略(途径) 5.创造性的概念 6.发散思维的特点 7.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八章品德心理 1.什么是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品德的心理结构 3.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教育心理学经历的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3.成熟时期4.完善时期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心理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3.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1.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①半成熟、半幼稚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③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④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论述题材料) 2.青年期是个体①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②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③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教育心理学》第一二三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学习理论、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可分为关于()两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A.教学与科研 B.“教”与“学” C.学生与教师 D.课内与课外 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意传递的信息是()。 A.教学媒体 B.教学过程 C.教学手段 D.教学内容 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教学设施 4.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环境 C.教学媒体 D.教学过程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6.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A.乌申斯基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卡普捷列夫 7.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康德 B.桑代克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8.()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式,而不是把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进行运用。与此同时,他重视文化对于人的塑造作用,以及教育教学的主导性作用。 A.桑代克 B.杜威 C.维果斯基 D.加涅 9.1924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廖世承 B.房东岳 C.杨贤江 D.潘菽 10.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深化拓展时期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A.身心变化 B.机体变化 C.心理增长 D.心理变化 2.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A.定向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 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 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要素 + 三过程 ☆上图说明了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1)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研究的主要范畴,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①群体差异:②个体差异; 2)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3)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加涅,八阶段学习结构模式: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 2)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利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提高有效性、增强效能感。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发展情况(4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开山鼻祖; 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里程碑)。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①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②学科心理学的发展;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方面的问题;⑤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兴起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二)中国发展情况 ☆三个阶段:P9(简单了解) 1)20C初~1949新中国成立——建国前,翻译国外著作 ① 1908年,房东岳翻译出版我国第一部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 ② 1924年,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新中国~“文革”——建国初期,借鉴苏联 1963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讨论稿) 3)“文革”~至今,“百家齐放、百家争鸣”;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 (一)学科性质——中间科学 1、学科范畴角度: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之一,它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 科; 2、学科作用角度: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备,以应用为主; 3、学科性质角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答)(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作用大)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即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了解)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了解)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而且影响深刻。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我国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简答)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选择)重点了解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特点. 4、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六个方面。 5、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发现的“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心理学]概念: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 展 1、初期时期。20世纪20 年代俄国,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心理学之父” ,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时期:中国,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美国,布鲁纳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又称自然实验法}) 4)个案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产品分析法7)测验法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念联系实际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 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对照************ 以下为摘自《教育学》 [个体身心发展]概念:指做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发展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是: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论内在因素,如“需要” “成熟”,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霍尔(1两的遗传胜过1吨的教育)。 二是: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强调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代表 人物:荀子、洛克(英国,白板说)。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遗传 2 环境 3 教育(学校教育) 4 个体主观能动性论述教育对人的身心 发展的作用?(即为什么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样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个体主观能动

教育心理学概论—各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心理动力系统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多选) 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5、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同,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6、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已,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固定持久。 7、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8、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9、意识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0、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 笛卡儿-----唯理论,洛克-----经验论 11、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 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1)认知心理学(2)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入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4、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作用。(简答)(1) 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2)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3)调查法: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式。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4)个案法: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第3章高等教育心理与高等学校教师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师责任: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 ●中学教育的两大任务: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向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前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观点。 ●非智力因素: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 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 ●智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 技能的教育活动。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 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学任何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了解和遵循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发展规律 和个别差异。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按照同一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和主导活动, 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2)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观察力: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精华)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

究。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更加注重和教学实践结合,各个理论派别相互吸收,体系更加完善。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自然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被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三)调查法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 (四)个案法 (五)教育经验总结法 (六)产品分析法 (七)测验法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 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㈠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㈡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①终身教育;②自我教育 三、教学与课: ㈠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㈡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㈢有效教学的指标: ①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 ②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 ③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④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 ⑤师生均有方向感; ⑥有令人愉快的气氛; ⑦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⑨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㈠学生及学生群体: 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学生班集体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组织的指令性;③成员发展的相近性;④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⑤伙伴关系的平等性;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时间不过百余年,但是教育心理学的思想却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有许多深刻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论著中也蕴涵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夸美纽斯(https://www.360docs.net/doc/db19167839.html,enius,1592-1670)、裴斯泰洛奇(J.H.Pestalizzi,1746-1827)、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等更是提出了许多教育心理学观点和主张。 为了让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章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 1、能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作出适当的评价; 2、能陈述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3、能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 4、能列举教育心理学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任务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内容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学现象”,这一观点以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为代表。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在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中,又由于对学与教有不同的侧重而分为两种看法。一种看法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师的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外部因素,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为代表。另一种看法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线,认为教育心理学家应研究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奇(N.L.Gage)为代表。 我们认为,既要考虑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也要考虑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没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过多的限定,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较为宽泛的界定,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主,同时也包括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与条件。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体系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应以学校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核心,一方面研究学习的实质、过程和类别,揭示学习的一般心理学规律;另一方面,分析制约学习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为有效地学和教提供科学依据。所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体系为: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教师(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作用。帮助教师正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包括方面:认知发展与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3、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6、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的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与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是量变。 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顺应是质变。 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教学内容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辅助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过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2)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过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3)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贡献:揭示心理发展的一些规律,有助于人们预测儿童的心理发展,并施以正确的教育影响。 8、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9、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与心理发展观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10、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与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与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特点:持久性与一致性。分类: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2)冲动型与沉思型3)发散型与辐合型

31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四部分 教育心理学 学习要求: 教育心理学知识比较分散,应用性较强,对这一部分的复习要以理解为主。教育心理学辑框架图: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五章知识的建构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三个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中师生教育学相互作用的心里过程,教育学过程中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个方面。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是研究、揭示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 二是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桂林、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程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问世,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体差异及其原因》奠定了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学科的确立。 20世纪初,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京泽、日本小原又一著作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24年廖世承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 4.完善时期(80年代至今)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本章共简述四个问题: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认识发展理论与教育;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心理发展差异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发现,认知的复杂很难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多阶段和多种水平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2.认知发展观:认识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在已有图式的基础,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图式: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人教版)复习资料【自己整理考点】

教育心理学(人教版)复习资料【自己整理考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一、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1、19世纪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义务教育,教学要心理化 2、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心理实验与心理测量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 (2)到了1879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实验室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 (二)美国教育心理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重要派别 1.联结派桑代克 2.认知派起源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为韦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 3.联结—认知派以托尔曼和加涅为代表 4.人本主义学派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兴起 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生发展 1.我国最早出现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光绪末年(1908年)由房宗岳译日本小泉所著《教育实用心理学》。 2.20世纪20年代初,廖世承编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于1924年出版。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现状 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首先,教育心理学从无到有,而且目前已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其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不仅创立了许多学习理论,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观点,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 最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 (二)内容庞杂,体系凌乱 (三)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 (四)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一、关于教育心理学对象的几种代表性观点(研究对象)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 该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 如前所述,梅伊曼等人所提倡的实验教育运动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为核心。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 美国的桑代克是该观点的最初倡导者;奥苏贝尔 界定: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 二、教育的本质 (二)认识教育本质的两个前提 1.坚持科学的系统论观点 2.从人类社会与人的特点出发 (三)教育的特点与定义 1.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 2.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其主要内容 3.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四章笔记(推荐5篇)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四章笔记(推荐5篇) 第一篇: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四章笔记 教师资格证备考复习 《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 说明:本精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大纲编写,作为同学们复习的主要知识线索,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理解)学与教相互作用 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理解)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识记)(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识记)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 时间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