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总复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定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索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及其规律。

•二、特点:

一是鲜明的政治性。

二是极强的实践性。

三是高度的综合性。

四是发展的科学性。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政治性鲜明的、有着科学发展前景的应用学科。•三、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两个规律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作为其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应当以这两个规律中的心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即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规律的研究实质上就是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心理研究。

•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研究。

•四、与其他专业的关系

•五、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六、意义

(一)实践意义

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3、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二)理论意义

1、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

2、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3、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七、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实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1)肯定人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教育能对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2)肯定人的思想和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相联系;

3)肯定人的思想和素质有明显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改变人的思想。

2、理论方面:

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

1)改革开放前

(1)相当长时间停留在实践领域;

(2)过分突出“政治性”;

(3)心理学尤其是应用心理学没有得到较好发展。

2)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展开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科学化问题讨论

(1)要端正对人的态度,要尊重人;

(2)要成为研究和解决人需要的科学,要成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科学;

(3)恢复和发扬优良传统,重视现代科学成果,两者结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标志:“疏导方针”的提出

1993年,国家教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课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成果

1)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研究

2)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3)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

4)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

5)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心理研究

6)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研究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分歧

1)争议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学科界定

2)争议二:应如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3)争议三:应如何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难点问题

1)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2)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与整合工作

3)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规律的研究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第一讲思考题

•1、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学?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点和对象是什么?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4、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第二讲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

1.解释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

3.理解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的主要特征;

4.理解并记住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中个体道德推理的主要特征;

5.了解吉利干对科尔伯格理论批评的要点;

6.了解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7.了解社会学习理论对强化概念的发展;

8.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培养的措施。

9.结合实际,解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基本条件;

10.运用关于品德形成的各派理论中的合理观点,对德育工作改进提出建议。

第一节品德及其结构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既有阶级性也有社会共同性。

(二)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二、品德与道德(△)

(一)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⑴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

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⑵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⑶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

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2.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三、品德与价值、态度、人格(△△)

(一)品德与价值观

价值: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

价值观:指个人对客体有无意义、意义大小的看法,以及对各种价值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

品德与价值观:品德是道德价值观内化的产物。

(二)品德与态度

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态度包含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

态度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态度是价值内化的产物。

品德与态度:态度与品德有联系也有区别。态度和品德都是价值内化的产物。但二者内化的程度不同,涉及的范围不同。

品德与态度:如暴力。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是值得更深探究的问题,其中也有与暴力文化相关联的部分。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实、极其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人们产生了再暴力的东西都

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如今孩子们喜欢玩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点。现在的电子游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

击、打杀之类,在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受害者。

(三)品德与人格

价值内化的5种水平:(1)接受(2)反应(3)评价(4)组织(5)性格化

价值观的内化形成一个人的人格;道德价值观的内化形成人格的一个侧面—品德。故品德是人格的一部分。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人的道德品质。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到一个人的能力道德,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无所不包。而且无论哪一点无疑都对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

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福利曼和罗斯曼A—B人格类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易患冠心病。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发现,A型人格的人数是B型人格人数的两倍。

•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属于安定型人格。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第二节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

概括: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

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

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

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

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9-10岁)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

基本思想: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因而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看作是一种蕴涵关系,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找到根据。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皮亚杰理论的启示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

1基本观点: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

2研究方法: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故事1:海因茨偷药

3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

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他们服从权威的规则只是为了免遭惩罚。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或工具性取向

以满足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准则,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

水平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儿童心目中的行为就是能取悦于人,对别人有帮助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

第四阶段: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

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责任,遵纪守法

水平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认为社会道德、法律和习俗都不过是些社会契约,当然可以改变,不同意单纯以规则来衡量人们的行为。

第六阶段:普遍以道德原则定向

评价行为不仅要考虑法律的准则,更重要的还要考虑更本质的道德原则。

4评价:

贡献:①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②建立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③发展了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科学方法

局限:①只是揭示了道德认知方面的发展规律;②忽视了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③否认儿童可能出现的道德阶段“倒退”

现象,与现实不符合

5对柯尔伯格理论的简评

(1)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打分时比较主观的,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解释。

(2)道德发展的阶段并不像柯尔伯格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是领域一般性的。

(3)柯尔伯格发现人们的行为会出现倒退,说明思维与行为实际上联系不是非常紧密(言行不一致)。

(4)该理论最初只在少数白人身上得到验证,而且样本仅限于美国17岁以下的男性。虽然其他研究者找到了一些跨文化的证据,但在一些人群(犹太人聚居区)发现存在不同于柯尔伯格所说的价值体系的更高的道德水平。

(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吉里根(Carol Gilligan)对科尔伯格的修正

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2.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

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

–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三、关于班都拉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经典实验

模仿行为的赏罚控制研究。抗拒诱惑力实验研究。言行一致实验。

1模仿学习实验:

①目的:测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②材料:道德判断故事

③程序:分三个等组。一道德判断有进步,

给予强化;二道德判断有成人做榜样,积

极强化;三有榜样,无强化。→无榜样、

无强化测量其判断。

④结果:二、三好于一;三最好。

⑤结论:成人榜样起作用,而强化作用不

明显。且道德判断不是年龄差异,而是个

体差异,受榜样影响。

2攻击行为实验:

①程序:分三组。一攻击奖励(成年人攻

击受奖励);二攻击惩罚(成年人攻击受

惩罚);三控制组(攻击无奖无惩)→放

儿童到与影片相同情境,观察其行为。

②结果:攻击惩罚组没有人模仿攻击行

为。

③结论:替代惩罚降低了儿童对攻击行为

的模仿。

3抗拒诱惑实验:

①目的:抗拒诱惑可学习而得

②程序:让儿童进入有玩具和字典的房间

(指导语:“这些玩具不可以玩,但可以

翻翻字典”)→分三组:一是榜样奖励组

(不听话玩玩具受奖);二是榜样指责组;

三是控制组(不看电影)→儿童进入上述

房间单独15分钟,记录其反应

③结果:克制时间:二>三>一

④结论:榜样的示范有一种替代强化的作

用。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儿童的学习不必经过直接反应,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

–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部分。

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

观察学习:(observation learning)也叫“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五种功能:情绪唤醒功能、习得功能、抑制与去抑制功能、刺激指向功能、反应促进功能

观察学习的过程与条件: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运动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社会行为学习中的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亲历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反应后果引起的学习叫亲历学习。

(三)评价:

贡献:①充分强调了观察学习在儿童道德行为形成中的主要意义;

②设计了较为严密的实验;③丰富了品德心理学理论。

局限:①忽视了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

②实验室实验不能完全解释儿童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的形成。

(四)社会学习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榜样教育的成效提供了思考框架。

•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的教育作用。

•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

•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

•四、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

(一)以佛洛依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1、弗洛伊德详细分析了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内疚感问题,称由于害怕失去爱而不干坏事的良心为“坏良心”,它属于良心发

展的第一阶段。

只有当人们形成了超我,并且由超我把那些外界的权威人物内化之后,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现,这是良心发展的第二阶段。

2、弗洛伊德的观点:弗洛伊德并不关心伦理学,也不关心儿童整个道德面貌的发展,他对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论述,主要

是渗透在他的个案研究和对心理过程的具体分析中,而且常与性行为及其导致的精神失调问题纠缠在一起,所以在道德内容上,他只关心与性有关的道德问题。

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

•移情(empathy)指设想自己处在他人位置,了解他人想法,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心理反应。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亲社会行为的内部中介。移情还对侵犯行为也具有抑制作用。

(二)以埃里克逊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埃里克逊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阶段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3、发展主动性阶段

•4、变得勤奋阶段

• 5.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

• 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7、显示创造力阶段

•8.达到完善阶段

(三)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

1.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产生中的动力作用和中介作用。

2.注意早期经验中亲子间感情的质量对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3. 对学生移情能力进行训练,是提高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

人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

国内有学者提出,这一过程就是内化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和社会规范的信奉。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一)一般认知能力

(二)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

(三)个人原有的信念

(四)社会道德环境

(五)强化与惩罚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

1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2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随着道德知识的丰富和加深以及身心的成熟,在舆论、他人评价及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道德信念是在已有的道德概念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既是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又是激发道德情感、推动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道德信念形成的条件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除了要有对道德准则及其意义的较深刻的理解外,还赖于条件:

–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 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 3.对照道德准则开展道德评价

– 4.获得社会反馈

(三)道德认识的培养

•(1)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

•(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3)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

•(4)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

•(5)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意义障碍,学生虽然领会了某些道德要求,但却不能接受它们,甚至于拒绝这些要求。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感的分类

【苏】安东诺夫(Д.Б.Андонов)对道德感的分类

• 1.直觉的(直接的)情绪体验

•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二)培养道德感的建议

•(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

•(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

•(3)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

•(4)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行为的训练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榜样引导法;行为强化法。

七、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

•(一)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

•(二)提高道德认识,消除意义障碍

•(三)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消除习惯惰性障碍

•(四)发现积极因素,多方法协同进行,促进转化

•第二讲思考题

•1、何谓品德?如何培养和形成人的品德?

•2、品德与价值观、态度与人格的关系?

•3、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4、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5、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6、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7、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第三讲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健康的概念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是指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的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和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1395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一层涵义是:无心理疾病;

第二层涵义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1395: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人格完整和谐

智力正常

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情绪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

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自己的能力;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

对生活的环境有适当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逃避问题。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适中

(三)意志健全

(四)人格统一完整

(五)自我意识正确

(六)人际关系和谐

(七)社会适应良好

(八)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积极的自我观念

恰当地认同他人

面对和接受现实

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挫折: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抱负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挫折产生的条件:

(1)有必要的动机和目标

(2)有满足动机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行动

(3)有挫折情境发生

(4)个体意识到阻力的存在,并且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

挫折可能引起的情绪或行为:

攻击、

固着:被迫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

冷漠:冷漠是指个体在挫折以后表现的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

退化:又叫倒退,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即退回到原来较低的心理发展水平。•三、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分析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XX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博士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公布了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结果。

•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比例在80%左右,而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都在5%以下。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当前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患。

(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性心理问题

(2)孤独心理

(3)焦虑症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和升学方面的心理问题

2.品行方面的心理问题

3.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

4.人际关系和青春期方面的心理问题

5.个性与人格方面的心理问题

6.特种心理障碍问题

7.严重心理失常问题

(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本体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第一,遗传因素。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 第三,脑外伤或化学中毒。 第四,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

能障碍

(2)心理活动因素

第一,认知因素。

第二,情绪因素。

第三,个性因素。

2.诱发因素

(1)家庭因素

(2)学校因素

(3)社会因素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用。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提高生活质量,发挥人的最大潜能。

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生活的成功、健康、幸福。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抑郁症状

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且持续两周以上。 1.抑郁心境程度不同,可从轻度心境不佳到忧伤、悲

观、绝望。

2.精力丧失,疲乏无力。

3.自我评价过低。

4.病人呈显著、持续、普遍抑郁状态。 6.消极悲观。

7.

躯体或生物学症状。

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眠障碍、昼夜变化明显 抑郁症状调适

相信睡眠不是问题 倾诉、宣泄

秘密一旦暴露出来,致病能力就会降低 寻找感情支持体系 转移注意力

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焦虑症症状

坐卧不宁 缺乏安全感 整天提心吊胆 注意力无法集中 容易疲劳

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 严重时有恐惧情绪 焦虑症状调适

考前焦虑:胃溃疡、尿频。 高考前考生肠胃功能失调。

确定正确认知:让自己明白焦虑毫无用处。 确定解决问题步骤 确立目标 寻求帮助

(一)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的功能

1、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健康层次 内部状况 对外关系

主观感受

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 自足 高层次心理健康 追求高层次需要 从事有利于社会的创造 充实 (发展与建设) 满足 (发展与成长) (建设与创造) 享受生活 (不平衡) (不平衡) 心理机能正常

低层次心理健康 人格完整协调 人际关系良好

(调节与适应) 基本需要满足 行为符合规范 无不适感 (调节) (适应) (平衡) (平衡)

心理障碍与疾病 心理机能障碍 人际关系紧张 不适;

基本需要未满足 行为不合规范 痛苦或 无力 (不平衡) (不平衡) 感受痛苦 2、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素质是先天遗传的解剖生理特征;教育学家认为素质是一种包括先天与后天因素在内的综合状态。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全人教育。 3、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首先从宏观上来看,即从社会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 ,也是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重要举措。

2其次,从中观来看,即从教育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即为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最后,从微观来看,即从学生角度来看,它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 康水平,防止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优化心理素质。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面向少数学生,开展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性质分: 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治疗 按照形式分:

团体发展性教育、团体补救性教育

个体发展性教育、个体补救性教育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全面渗透

(二)开设课程

(三)个别咨询

(四)小组辅导

(五)建立网络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一)心理辅导

简单的定义:助人自助

广义:促进人的全人发展

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自我意识辅导、职业生涯辅导、适应不良辅导

1学习辅导:在以学习课程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辅导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极力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作自主的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总的来说是要解决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两个问题。

2、生活辅导:情绪辅导、社交辅导、消费辅导、性问题辅导、

3、自我意识辅导: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欣赏自我

大学生心理辅导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学习上的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恋爱与性的问题

择业与求职中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入学适应教育

学习问题辅导

人际交往辅导

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入学适应教育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

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辅导

理想教育

合理分配时间的教育

学习问题辅导

正确学习目标的树立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习策略的掌握和使用

自学能力的培养

互助学习及班风学风的建立

人际交往辅导

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

能。

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社交恐惧、自卑的调节。

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必修课:学会爱

选修课:不怕失恋

基础课:明确恋爱和性的关系

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

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乃成功

之母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二)全体性原则(三)差异性原则(四)主体性原则(五)整体性原则(六)发展性原则(七)活动性原则(八)保密性原则

第三节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一、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含义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第四节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程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序

•确定心理问题:事实、思维方式与态度、情绪与行为、生存环境

•设立辅导目标:一致性、具体性、可行性、侧重性

•制定、实施辅导方案:充分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性;及时反馈与调节、评价;在实际生活种巩固和迁移辅导效果•评估、结束辅导

1.辅导结束的情况:

目标尚未实现,因治疗者人事变动或感到自己专业能力无法有效地帮助来访者。

目标尚未实现,来访者觉得实施辅导方案太痛苦或觉得没有得到自己期待的效果。

资访双方都觉得目标已实现

2.评估结束阶段的注意事项

前后对照,评估目标的达成情况

帮助来访者举一反三,学习应用辅导经验

接受离别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

(一)行为疗法的技术

放松训练

系统脱敏

决断性训练

效率优化管理

模仿学习、角色扮演

厌恶疗法

代币管制

……

1.放松训练

功能:对于应付紧张、焦虑、不安、气愤的情绪与情境非常适用程序

准备:舒适的姿势、安静的环境

顺序:手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 方法:集中注意—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弛

放松训练的其他类型

想象性放松

深呼吸放松2.系统脱敏

功能:适用于来访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

程序

放松训练

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要求来访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等级层次中列出的项目进行想象或实地脱敏

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找出所有使来访者感到恐惧或焦虑的事件,并让来访者报告出自己对每一事件感到恐惧或焦虑的主观程度。

将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至大的顺序排列。

系统脱敏的注意事项

确保放松

想象脱敏:

从最低的恐惧事件开始

由治疗者做口头描述,来访者进行想象

当来访者能够清楚地想象此事时,伸一手指示意

治疗者接到示意后,让来访者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约30秒

停止想象并让来访者报告此时感受到的主观恐惧程度,治疗者记下

一次会谈完成1~2个事件的脱敏为宜

3.决断性训练

功能:特别适用于不能表达自己愤怒、苦闷,很难对他人说“不”,很难表达自己积极情感的来访者

程序: 确定需要决断训练的问题

提高来访者决断训练的动机

定义适当的行为

自信训练阶段(可配合采用模仿、角色扮演的方法) 反馈并布置家庭作业或在交际圈中进行试验

第三讲思考题

•1.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2.你认为当前大学生有哪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你认为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你认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利用这些因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你认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学校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有哪些?如何利用这些理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调适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问题的缘起

心灵的探讨必将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因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困和战争,而是我们的心灵自身!——荣格

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工作、生活、个人性格

•二、政治教育中压力下的不良心理反应

1.负性生理反应:

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头晕、心悸、心慌等

②四肢乏力、容易疲劳;

③经常头痛,特别是偏头痛;

④睡眠质量差;失眠

2.负性心理反应:

①紧张和焦虑:

②退缩和抑郁

③习得性无助:指个体屡遭失败,并将失败归因于能力,最终产生个体无能为力、动机缺失、认知情绪缺失,并产生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

3.负性行为反应

①饮食过度;

②工作拖拉、效率低;

③冒险行为增加;

④攻击性行为:直接攻击;间接攻击:指桑骂槐、踢猫反应挫折——侵犯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调适的方法

(一)情绪调适

1.想得开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建立良性思维模式,避免负性思维的伤害

艾利斯的ABC理论:诱发事件→主观认识→心理行为反应

※观点:艾利斯认为人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

因此,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改变策略——————————————————————↘

吃鱼的马——幽默人格

你的语言就是你的魔咒

寻找幸福的按钮

褪去悲剧情结

(二)人际关系心理调适

1.人际吸引,培养知音

人际关系是人类需要的社会表现。人与人之间相互“需要”的关系产生了人际吸引。

酬赏理论

人际吸引五要素:仪表、邻近、相似、能力、人格

2.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3.夏天不热——看人看优点

3.把握人际距离

4.建立你的支持系统

审视系统:

性别比例

年龄跨度

系统成分

第四讲思考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中压力下的不良心理反应有哪些?

•2.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哪些?

二、题型介绍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5小题,30分)

•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号,错误的打“×”号;每小题2分,共5小题,10分)•例:人的心理素质上的差异是由教育决定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5小题,40分)

•例: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何在?其学习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四)论述题(20分)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内容(打印)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的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概念) 2.思想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一个大概念,它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诸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建设等有关政治方面的全部实践活动。 思想工作:是整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 3.思想:思想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斯通,它包含全部制约人的行动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有直接支配人的行动的因素——动机系统,包括“兴趣”“爱好”“动机”等;有调节人们行为动机的因素——心理过程系统,包括“认识”“情感”“信念”;有指导人们行动动机的因素——观念系统,包括“哲学观点”“政治观点”等。 4.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先进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应用科学。 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可以说自从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一、从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 概括起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式: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理论概括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用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 5.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的时期内进行的各项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体改他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最远期目标:把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培养成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旅游心理学课程思政总结

旅游心理学课程思政总结 专业方面,我了解到:旅游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和旅游业的一门新型学科。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羡行为,旅游服务行为和旅游消羡心理倾向。着重从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学科的角度解释旅游行为,探时旅游市场营销策路和旅游者行为的关系。除了理论的学习,贾老师在结合实例的模式下,教会我们认识不同动因驱动下旅游者的知觉、情猪情感、态度、个性、社会心理,不同的旅游消美活动中旅游者的心理特点及接待技巧,以及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特点、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些知识不但是未来工作的储备,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活也有指导意义。借助这些理论不但可以分析自身改善不足:还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更好融入集体生活。在管理学生社团方面,可以应用专业知识因人而异的管理,所以总结下来不论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协调大家都做的不错,获得老师们和前十届学长的认可。然而,超出于学业之外的更多是对于自己的认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而后能得。”通过心理学的学习,让我逐渐从大学的兴奋中找到一片安静的土地,更多地思考过去、现在的我是什么样,将来将会是怎样的我。正如老师所说,一学期下来更多收获些体会才是课程的意义所在。首先是这门课中我收获性格分析。 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单纯的一种理论类型,而是某种性格主导下的多种特质的叠加。通过目前的学习分析,我自己属于外向,多变,不稳定的“黄色性格”。通过学习掌握自己的性格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对于贾老师一句话我特别赞同一一成功的人不是费力去避短,而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对于树拉自己培养目标很有意义。要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快速立足并站稳脚根,就必须首先对自己有一个

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感、心理和思维方式,开展有效的自我管理,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自主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成为具有道德良知、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下面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共计1000字。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态度,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综合发展。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个体关注和照顾,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需求。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增强抵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发掘个人潜能,提升能力水平。 再者,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合作与互助。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互助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出心系他人、

善解人意的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信息真伪、正确理解社会现象,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将道德规范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再者,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爱国情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自豪感,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教育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则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实际教育中,这两方面的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心理学各章思政要素

实验心理学各章思政要素 第一章思政专题—实验心理学概述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实验心理学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章将以思政要素为线索,概述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思政专题—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本章将从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重要学派等方面来探讨实验心理学的思政要素。 第三章思政专题—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思政教育的实施和效果评估至关重要。本章将介绍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以及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思政教育中。 第四章思政专题—典型实验心理学研究范例与思政教育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例对于思政教育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章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实验心理学研究范例,并探讨它们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思政教育实践中。

第五章思政专题—实验心理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实验心理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是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本章将介绍实验心理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领域,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决策与判断等方面,并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六章思政专题—实验心理学的意义与展望 实验心理学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更体现在思政教育的实践中。本章将总结实验心理学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展望未来实验心理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第七章思政专题—实验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互动 实验心理学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本章将探讨实验心理学如何为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及思政教育如何为实验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场景。 第八章思政专题—实验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实验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实验心理学,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本章将探讨如何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和思政教育的实践中实现融合,以及如何培养具有实验心理学素养的思政教育工作者。

思政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

思政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 思政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 思政教育学原理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核心的知识和理论,下面就是一些期末复习题。 一、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 什么是思政教育学原理?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思政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思政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内涵包括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原理等。 二、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 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育人的基本方法等。 2. 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示范引领方法等。 三、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实践与创新 1. 思政教育学原理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思政教育学原理在实践中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帮助学生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创新有哪些? 思政教育学原理的创新包括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式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创 新等。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育内容,通过游戏化教学来提高学 生的积极性,通过综合评价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四、思政教育学原理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1. 思政教育学原理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思政教育学原理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思政教育学原理需要从 现实社会中获取教育素材和教育需求,同时也需要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改造。 2. 思政教育学原理如何应对现实社会的挑战? 思政教育学原理可以通过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应对现实社会的挑战。例如,可以引入新的思想理论,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学原理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 学科。通过学习思政教育学原理,我们可以掌握一些核心的知识和理论,从而 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同时,思政教育学原理也需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希望以上的复习题可以帮助大家 对思政教育学原理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心理学的思政教学大纲

心理学的思政教学大纲 心理学的思政教学大纲 在当今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 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思政教学大纲,旨在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本文 将从心理学的思政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学的思政教学目标 心理学的思政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心理学的思政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 己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正确评价 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2.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学的思政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 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培养友善、包容和合 作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的 思政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地表达和调节情绪,提高情 绪管理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4.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心理学的思政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 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判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心理学的思政教学内容 心理学的思政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应该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了 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领域。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2. 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学生应该学习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了解人 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自己和他人,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3. 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学生应该学习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方法,了解心 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 4. 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学生应该学习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方法,了 解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三、心理学的思政教学方法 心理学的思政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具体而言,心理学的思政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 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心理学的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专考研复习笔记

思想政治教育专考研复习笔记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学? 答: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 思想政治教育失效性的后果 1、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滞后性(思想活动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教育者问题) 3、环境发生变化(环境问题) 4、人们的价值取向扭曲(教育对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失效性的后果1、出现道德失范现象2、出现教育薄弱环节3、出现政工队伍不稳定 3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提出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1)1847:宣传工作 (2)1902年前后: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 (3)1934年: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 (4)中国***诞生——建国:沿用上述各种提法 (5)1949——1959:思想政治工作,但未统一 (6)1960——1978:政治思想工作 (7)1978——现在: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答:(1)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3)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理论;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5)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6)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7)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8)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9)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就是对本门科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起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一、个人与社会。二、思想和行为。 三、教育主体和客体。四、内化与外化五、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联系和区别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必须遵循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但不能简单套用,而是借助于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而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可见,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又有所,前者研究所有的教育现象,后者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独特的领域。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起源、本质、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一部分内容,而伦理学则是专门研究道德现象的,二者在研究领域上有明显的差异。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只有掌握心理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政治学:研究范围很广,它所研究的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立场影响极大,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确定教育任务的重要依据。但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学只研究怎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政治思想的要求,将有关政治思想准则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品德。 社会学。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人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群体、社会控制、青少年问题、家庭、人口、就业、犯罪问题等,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借鉴和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是从各种文献(报纸、刊物、图书、档案、报表、报告和各种音像材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六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六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范文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单性和广泛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养,还要有乐观的心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水平供应了关心,还为加强自身的品质内涵修养供应了正确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 二、当代高职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高职同学大多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就读,许多同学内心都有挫败感,对人生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专业没有爱好。同学对于以后的就业压力感到很大,认为自己的学历没有本科生高,技能又没有中专生的强,认为就业的困难很大。因此在学习上爱好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情,自暴自弃。 (二)同学间的交往问题 随着方案生育措施的实施,目前许多高职同学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被细心关怀和照看,一些独生子女中存在不正确的利己做法。而且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原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都不同。因此同学在人际交往上会消失许多的问题,如常消失寝室冲突、同学间关系紧急等等。 (三)爱情问题

高校生都是成年人,有恋爱的权利,并且对爱情有着美妙的向往和憧憬。但是他们青春期刚刚结束,对于爱情的阅历并不充分,而且心理不成熟,性格存在缺点,不知道如何去爱,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当他们遇到感情的问题时就抑郁、低落,甚至有的同学有轻生的念头。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一)完善心理询问工作 在高校设立心理询问部门,配备专业化的心理询问老师,为有心理逆境的同学解答问题,关心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了解同学的心理状态,并长期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如何把握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事心理询问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进展。思想政治教育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向高职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高职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进展,符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二)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办学的条件,开设心理学辅导课程,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传授心理学的相关学问,使高职生把握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为自己排解心理冲突,调整学习状态。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利于老师了解同学的心理活动,清晰他们真实的内心需要,依此为契机,依据同学们不同的心理状况实行相应的措施,可以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

2023豫教思语心理健康教育日思政课总结(三篇)

2023豫教思语心理健康教育日思政课总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在不断地改变着。变得更好,变得健康。说到健康,我最近加入了心理活动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相处,我变得更快乐,更开朗了。我认为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对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以后的发展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以前,我是一个比较害羞,不爱说话的人,我总是喜欢一个人看书,吃饭,学习。但是自从我加入心理健康小组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我喜欢交朋友,不再一个人形单影只,我变得开朗了。 在活动课上,心理老师教会了我很多,我也从中感悟到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适应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有情绪反应,意志、行为都应处于积极状态。并且应有调控能力,能充分认识自己,自觉地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协调平衡,也就是心理健康了。 然后,做事一定要有信心,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有欣赏,不要去比较。一味的比较久容易失去心志。改变我们的初衷,使你偏离正确的认识轨道。 再就是,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傲,人生来平等,不分等级,因此一定要看重自己所拥有的。 最后,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会欣赏别人,懂得换位思考,生活中,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你拥有一个轻松自己的微笑,只要你拥有一份进取向上的心境,只要你满意于踏实努力,便能更好地欣赏别人,别人也能欣赏你。

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所应具备的`。 我非常感谢心理老师的教导,和一起上课的同学的帮助。在这段快乐的时光中,我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怎样做一个心理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这些有益的改变,对于以后我到社会上生存有很多好处。感谢帮助我改变的人,我会用一颗全新的美好的心灵去善待别人。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愿尽我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改变“世界”。创造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在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无拘无束,心里没有玷污的东西,一切都是那样干净! 生活中那些能够充实你灵魂的东西一“山”一世界。 2023豫教思语心理健康教育日思政课总结(二)健康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所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中,依靠自身努力和锻炼形成。在班里,我是一名清洁委员,也许有的人会看不上这个“七品芝麻官”,但我深知整洁的环境不仅能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而且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总是认认真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因此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有一天,我一直忙着做作业,忘了检查卫生,教室里被几个平时不讲卫生的同学弄脏了,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还扣了我的分。当时,我心里甭提有多难过了,真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但我很快就平静下来,心想:这次扣了就扣了,自己端正工作态度,以后一定更好地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为班级的卫生工作尽力。正因为我有这样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正做到了“胜不骄,败不馁”,所以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后来,我以更积极的态度对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思政教育心理学作为高校的一门较为新式的特殊学科,是思政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体。就学科内容而言,它既涉及了思政教育学的内容,又涉及了心理学体系的内容;就研究方法而言,它也是对思政教育学和心理学两者研究方法的结合。该学科自创立以来,在一定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对成熟的成果,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总的来说,我国思政教育心理学相对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取得了较多成果,然而目前此学科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政教育学科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学相融合对相关思政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这种将思政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打破了以往纯思政教育的研究思路,给思政教育学科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在该研究方法的推动下,近年来思政教育心理学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一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重视对思政教育心理学实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建设以学校为基础的实验基地以及学校和专业科研基地相结合这两大方面;二是我国思政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形式不断完善以及教育手段不断改进等方面。[1]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各学校开设相关的思政教育心理学课程,课程内容除了传统的课本知识以外,还包括职业规划教育、生活教育、情绪教育等,教育手段也不再单一的表现为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座等形式,而是将此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手段相结合,甚至有的学校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 然而,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思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要想在此学科领域获得长足发展还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发展离不开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持,然而目前我国思政教育的工作还是主要側重于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进行经验的总结,缺乏对思政教育学科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分析概括,在该学科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系统理论知识的缺乏而忽视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偏离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从而加大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难度。此外,由于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思政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遭受过“改造论”、“淡化论”甚至“取消论”的阻碍,这也是我国对思政教育学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鉴于以上问题,我国将思政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其主要意义在于借助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成果及其所特有的针对性、系统性等特点,对思政教育学科本身所不具备的方面进行补缺、完善,使思政教育的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2]任何学科的不断发展可以说都会多多少少渗透着心理学的力量,高校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把心理学充分应用到思政教育过程中去,利用心理学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状况及心理特点等,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思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还处在一个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只有将二者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受教育者真实的心理状态,从而针对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须把握三个关系: 一是思想和心理的关系: 区别: 内涵不同。思想属于理性认识,而心理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 还包括情绪,意志等;表现形式不同。思想以”观念”形式表现,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心理的表现形式有感觉,知觉,注意,情绪,情感,兴趣。性格等,是个体在不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状态,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联系: 思想和心理都是人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思想是思想形成的基础,思想又是心理发展的升华。 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个性心理特征比个性倾向性要更稳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 心理规律是人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及其个性心理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及表现出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 3 意向与意向矛盾的规律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矛盾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与受教育者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 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规律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之间的规律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1) 实践主体性是人为人的根本特质,即是类本质 (2) 认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特质,即是现实的本质 (3)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具有自然本质 7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1) 生理发展比心理发展简单 (2) 心理发展以生理发展为基础 (3) 心理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生理发展 8 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是心理发展是延续个体一生的过程。。早在生命之始的胎儿期,人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从出生到少年期的发育、青年期的成熟、成年期的稳定和老年期的衰退,心理变化都在发展。 二是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且有发展的关键期。无论是总的心理发展水平还是各种心理过程或心理机能,都按一定顺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最初的感知觉、表现

思政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 答:学科特点: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应用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 2、简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第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第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利于优化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第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填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空白。 第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和从事理论研究的自觉性。 第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联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互相借鉴和互相提高。 第二章 1、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关系。 答:(1)从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是客观现实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的必然性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说主要分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2)从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输入具有能动作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受制于人的现有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万能的。 2、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功能、微观功能? 答:(1)宏观功能: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应当具有的地位和必然具有的影响力。 (2)微观功能:指的是在局部范围内、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的影响力。 3、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功能和影响微观功能的因素有哪些? 答(1)宏观功能具体表现:第一,体现和保证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和加强政治上的统一;第三,形成和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第四,促进和推动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第五,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影响微观功能因素:1.对教育对象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先进性。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上的得当。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5.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学习、工作环境影响的一致性。6.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和当时状况。 第三章 1.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它进一步强调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给思想政治教能作者认识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以启示;第二,它进一步强调了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层次,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工作加固了理论支持;第三,它所内含的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道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运动发展增加了逻辑内容。 2. 简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页) 2、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来已久还是新生事物?书4页(辨析)观点+内容 是由来已久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特别是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具有普遍性。但在不同阶级和会不同历史时期其名称不一样。 (2)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这种活动却是实际存在的。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来影响其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从而巩固其 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3)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活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必然性,有助于批判的继承和借鉴中外历史上 不同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有益经验也有助于通过比较更好的把握党的思想政治 教育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选择或论述)8页 (1)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2)个人与社会。 (3)思想和行为。 (4)内化和外化。 (5)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6)教育与管理。 论述 (1)个人与社会。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范畴。 (2)思想与行为。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 (3)内化和外化。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化发展的重要范畴。 (4)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就是反应教育者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重要范畴。 (5)教育与管理。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与其重要的平行子系统---管理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如果是论述题,每个小观点都需要展开。 4、如何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书28页(简答) (1)第一,必须完整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2)第二,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第三,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4)第四,必须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5、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35页 6、怎样理解人的本质论?(35页简答) 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

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关系: 1)、思想和心理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的内容: A.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背景与心理规律 B.个体心理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C. 群体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D. 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5.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6.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7.个性差异:每个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和方式,和这些不同的特点与方式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差异,称为个性差异。 8.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9.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10.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倾向性稳固化和概括化的结果。他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章

1.心理规律的概念:心理规律是人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及表现出的稳定不移的发展趋势。 首先,心理规律是特指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中的规律。其次,心理规律指的是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再次,心理规律表现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是说规律是运动的,同时是要表现出来的。 2.心理规律的内容(了解)-选择题 第一层次的心理规律(宏观规律) (1)心理依存于主体与客体矛盾的规律,也就是人与环境的矛盾(2)心理依存于先天和后天结合的规律 第二层次的心理规律(中观规律) (1)心理对身体活动的依存关系规律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关系规律 (3)心理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规律 (4)认识与意向矛盾的规律 (5)认识与认识矛盾的规律 (6)意向与意向矛盾的规律(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向冲突) 第三层次的规律(具体规律) (1)心理的纵向发展规律(任何心理现象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它反映心理现象内部的纵向层次性)(2)心理的横向联系规律(各种心理现象内部的各成分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和联系,它反映心理现象内部的横向联系性)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与受教育者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 第三章 1.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研究:(论述)

福建师范大学22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2

福建师范大学22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 (参考答案) 一.综合考核(共50题) 1. 试述如何根据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参考答案:(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将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2)有效运用记忆。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记忆术有:寻找记忆材料的规律;做一定的归类和整理;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记忆;将零散的材料用一定的方法串联起来展开想象等。(3)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词组甚至一个句子。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的过去知识经验。(4)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首先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其次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再次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最后,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2. 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3. 根据国内外的现有研究,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使之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基本途径,概括起来主要有____。 A.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B.微型教学 C.教学决策训练 D.教师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答案:ABCD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总复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定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索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及其规律。 •二、特点: 一是鲜明的政治性。 二是极强的实践性。 三是高度的综合性。 四是发展的科学性。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政治性鲜明的、有着科学发展前景的应用学科。•三、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两个规律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作为其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应当以这两个规律中的心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即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规律的研究实质上就是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心理研究。 •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研究。 •四、与其他专业的关系 •五、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六、意义 (一)实践意义 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3、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二)理论意义 1、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 2、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3、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七、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实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1)肯定人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教育能对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2)肯定人的思想和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相联系; 3)肯定人的思想和素质有明显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改变人的思想。 2、理论方面: 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 1)改革开放前 (1)相当长时间停留在实践领域; (2)过分突出“政治性”; (3)心理学尤其是应用心理学没有得到较好发展。 2)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展开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科学化问题讨论 (1)要端正对人的态度,要尊重人; (2)要成为研究和解决人需要的科学,要成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科学; (3)恢复和发扬优良传统,重视现代科学成果,两者结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标志:“疏导方针”的提出 1993年,国家教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课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成果 1)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研究 2)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3)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 4)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 5)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心理研究 6)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研究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分歧 1)争议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学科界定 2)争议二:应如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3)争议三:应如何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难点问题 1)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2)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与整合工作 3)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规律的研究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第一讲思考题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点.doc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点:概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问题的重要性 1:建立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该研究领域必须有特殊的研究对象;二是必须有指导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是必须着力开展实际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不是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不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专门内容的概括和抽象,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内因、本质和依据。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研究的深化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的争论:第一种观点认为应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的形成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思想关系为研究对象。 第三种观点认为以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多数论者持这一观点。 第四种观点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虽然应

重视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但应将它作为另一门独立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去专门研究。 (三)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 3:应当根据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来确立学科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便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特有的矛盾的研究而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是因为:①:思教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使人们从现有向应有的转变。 ②这一特殊矛盾贯穿在思教的全过程及各方面,是思教的存在形式。 ③这个特殊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点:范畴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探索 1: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其特有的一系列范畴、概念为骨架而构成的知识体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有两类,一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