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有的性质。

实验材料:

透明玻璃杯、卫生纸、胶带、水槽、水、干抹布;空饮料瓶、气球实验步骤:方法一

1、将一团卫生会紧塞在一个透明玻璃杯杯底;

2、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尽

量避免水槽里的水溢出来;

3、慢慢竖直提起杯子,并把杯口和外壁上的水用抹布

擦干;

4、慢慢取出杯底的纸团,纸团会湿吗?

注意事项:

1、纸团应该塞紧在杯底,以免杯口朝下时落下,必要

的话可以用胶带固定一下。

2、实验过程中杯子始终都是倒立杯口朝下,并保持竖直。

方法二:

1、将气球皮放进一个空饮料瓶中,用力吹,气球吹得大吗?

实验结果:

方法一:纸团。

方法二:气球。

实验结论:

空气有的性质。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2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虽然很轻但是。

实验材料:

细木棍一根、空气充得同样多且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胶带、针

实验过程:

1、将两只空气充的同样多的气球分别用细线绑在细木棍的两端;

2、调节细木棍中间的绳套使其左右平衡;

3、用针在其中一只气球口附近扎几个小眼,使气球慢慢漏气。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空气。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3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具有。

实验材料:

1、气球

2、扇子(书)

实验过程:

1、让充满空气的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松开气球口,有什么感觉?

2、用扇子或书在自己的脸旁扇一扇,有什么感觉?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4

实验目的:

认识到空气。

实验材料:

塑料袋、注射器、橡皮(手指)

实验步骤:

1、用手压一只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有什么感觉?

2、注射器吸满空气,用手堵住注射器的口,另一只手推活塞,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

1、塑料袋;

2、注射器。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5

实验目的:

认识到压缩空气。

实验材料:塑料袋、注射器、橡皮(手指)

实验步骤:

方法一:

1、将塑料袋装满空气,扎紧口;

2、用手压,再用力压一压,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

方法二:

1、拉注射器活塞,装满一管空气,

2、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口,另一只手推动活塞,直到推不动为止,松开推活塞

的手,你看到了什么?

实验结果:

方法一:。

方法二:。

实验结论:

压缩空气。

年班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6

实验目的:

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实验材料:

绳子(细金属丝)、长形气球、吸管、胶带、气筒

实验步骤:

1、用绳子穿过吸管,把绳子绷直;

2、用气筒给气球打气,一只10下,另一只20下,旋转喷口,捏紧;

3、用胶带把打过气的长气球分别国定在吸管上;

4、拉紧绷直绳子,将两只长气球放在绳子一头,松开捏着喷口的手,让气球自

由跑出去,看哪个气球跑的远?

5、重复做2-3次,测出结果,并记录。

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

绳子不少于4m,可用细金属丝代替。

年班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7

实验目的:

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实验材料:

细木棍一根、大小相同的纸杯两个、细线、火柴(打火机)

实验步骤:

1、在一根细木棍的两头各绑一只大小相同的纸杯,纸杯口朝下,调节细木棍中

间的绳子,使其两端平衡;

2、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或蜡烛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而不

要把纸杯点着了;

3、移开燃烧的火柴或者蜡烛,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年班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8

实验目的:

观察到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

实验材料:

集气瓶、玻璃板、水槽、线香、火柴、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

1、准备两个一样大小的集气瓶,其中一个放在碎冰块里使其变冷,另一个放在

热水盆里使其变热;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4、重复1、2步骤,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年班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9

实验目的:

探究空气成分。

实验材料:

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去底带盖塑料饮料瓶、水槽、红色水、火柴

实验步骤及结果:

1、把蜡烛头固定在玻璃片上,放进有红色水的水槽中,点燃蜡烛;

2、再用去掉底的饮料瓶罩在蜡烛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

我发现:蜡烛,瓶子里;

3、先把水槽的水加到略比瓶内水面高一点,再拧开饮料瓶的盖子,把燃烧的长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我发现:。

实验结论:

我认为:空气中至少有种气体,它们的性质分别是

和。

年班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10

实验目的:

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材料:

一集气瓶制取好的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步骤:

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观察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

年班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11

实验目的:

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材料:

一大集气瓶制取好的二氧化碳、中烧杯、长条金属片、短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

1、把长条金属片折成两层台阶状,在上面分别粘上一个小蜡烛头;

2、将其放入烧杯的一侧,点燃蜡烛;

3、在烧杯的另一侧缓缓倒入集好的二氧化碳气集,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年班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12

实验目的:

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材料:

玻璃杯、干抹布、碎冰、塑料卡片(杯盖)

实验步骤:

1、把碎冰倒进干燥的玻璃杯中;

2、用卡片把玻璃杯盖上,等几分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年班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13

实验目的:

考察自己家里哪里灰尘最多?

实验材料:

三面干净的小镜子、凡士林

实验步骤:

1、找三面干净的小镜子,在镜子中间涂上相同面积的凡士林;

2、把三面镜放在你认为灰尘最多的三个不同的地方;

3、几天以后,比较黏在镜子上灰尘的多少,看看哪个地方空气污染最严重?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年班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探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材料:

蜡烛、金属汤勺、竹夹、火柴、酒精灯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在金属汤匙柄的前端、中端和末端分别滴上蜡油,粘上一根火柴;

2、用试管夹夹住或带上棉手套拿住金属汤匙,用酒精灯或蜡烛分别在汤匙前

端、中端加热,观察不同位置上火柴倒下来的顺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年班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实验报告2

实验目的:

探究热在固体中怎样传递

实验材料:

烧杯、水、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木屑(茶叶末、黑胡椒粉)

实验步骤:

在装有半杯冷水的烧杯里放入木屑(茶叶末、黑胡椒粉),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木屑(茶叶末、黑胡椒粉)在水中是怎么样运动的。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年班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实验报告3

实验目的:

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材料:

固体体胀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

实验步骤:

1、铜球恰好能从铁圈中通过;

2、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铜球还能通过铁圈吗?

3、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可以吗?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年班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实验报告4

实验目的:认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

锥形瓶+细玻璃管+胶塞(插好吸管的口服液瓶)、红色水、水槽、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及结果:

1、准备一只中间插有细管的胶塞,用胶塞塞紧瓶口,往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酒

精或水(准备一瓶插有吸管的口服液);

2、把瓶子(口服液)放入水槽(水盆),记下细管(吸管)里水面的位置;

3、往水槽(水盆)里加入热水,我发现:;

4、将其拿出水槽(水盆)放入冷水中,我发现:。

实验结论:

液体有的性质。

年班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实验报告5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

气球皮、小口空饮料瓶、水槽、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及结果:

1、将气球皮套在空饮料瓶瓶口上;

2、将其放入热水中,我发现:;

3、将其放入冷水中,我发现:。

实验结论:

空气有的性质。

年班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实验报告6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实验材料: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大小相同的烧杯、温度计、水、油、手表

大小相同的纸盒、大小厚薄相同的纸板和金属板、温度计、太阳光、手表

实验步骤:

方法一:

1、用酒精灯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

温度;

2、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分钟;

方法二:

1、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纸盒;

2、各剪一块同样大小的纸板和金属片,放在纸盒上;

3、把它们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4、再把它们放到背阴处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还一样吗?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性能不同,

年班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实验报告7

实验目的:

研究深色物体和浅色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实验材料:

大小厚薄相同的黑纸袋和白纸袋、温度计、手表

实验步骤:

1、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纸袋,一个黑色,一个浅色;

2、把他们同时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袋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

同;

3、再把它们放在阴凉地,10分钟后测一测,看看袋子里的温度又有什么变化。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一、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实验 实验目的:学会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实验材料: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过程: 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加入碘酒后,米饭变成蓝黑色,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内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二、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定义。 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过程: 1、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观察三个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不见了,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溶解的定义,不溶解的定义 注意事项:1,搅拌方法 2,通过颜色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均匀分布情况 3,通过尝的方法了解食盐在水中均匀分布情况 三、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进一步理解溶解现象)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粉笔末,洗衣粉,木屑等。 实验过程:同上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四、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加快物体在水中溶解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高锰酸钾或(食盐、冰糖)、小锤、热水、冷水等。 实验过程:实验一: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温度相同的冷水。 2、把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高锰钾溶解的快慢情况。 实验现象:搅拌的烧杯中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不搅拌的烧杯中高锰酸钾溶解得慢。 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二: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 2、把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放入两个烧杯中,过一会钟,观察两个烧杯中高锰酸钾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热水中高锰酸钾溶解的快,冷水中高锰酸钾溶解的慢。 实验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三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温度相同的冷水。 2、取两块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颗粒,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比较高锰酸钾溶解的快慢。 实验现象:研成粉末的高锰酸钾溶解的快,未研成粉末的高锰酸钾溶解的慢。实验结论:把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理解。 注意:此实验是典型的对比实验,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应相同。 五、沉淀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能除掉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 实验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2根、明矾、混浊水。 实验过程: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引言: 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们可以 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在本学期的科学课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关于光的实验。在这篇报告中,我将分享我在实验过程中的 观察和发现。 实验一:光的传播方向 实验目的:观察光的传播方向,并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实验材料:手电筒、纸板、剪刀、胶水、透明胶带。 实验步骤: 1. 在纸板上剪出一个小洞。 2. 用透明胶带将纸板固定在手电筒的前端。 3. 打开手电筒,将光照射到不同的物体上,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实验结果: 我们观察到光是直线传播的,无论是照射在墙壁、桌子还是其他物体上,光线 都是笔直的。这表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光的折射 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水、铅笔。 实验步骤: 1. 在桌上放置一个透明玻璃杯。

2. 用铅笔在玻璃杯内侧画一个箭头。 3. 将玻璃杯中注满水,观察箭头的变化。 实验结果: 我们观察到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箭头会向上弯曲。这是因为光在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其方向会发生改变。 实验三:光的反射 实验目的:观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材料:平面镜、手电筒。 实验步骤: 1. 将手电筒对准平面镜,打开手电筒。 2. 观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实验结果: 我们观察到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符合光的反射规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实验四:光的颜色 实验目的:观察光的颜色,并了解光的分光现象。 实验材料:白色光源(如太阳光)、三棱镜。 实验步骤: 1. 将白色光源照射到三棱镜上。 2. 观察光经过三棱镜后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 我们观察到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七种颜色,即红、橙、黄、绿、蓝、靛、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全册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全册实验报告单 分组实验35个 1. 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目的:测量室内外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2、将温度计悬挂3、读数。4、比较。观察现象:1、的气温高;的气温低; 2、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的地点。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 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目的:测量温度的变化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1、阳光下和背阴处测量温度;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观察现象:1、一天中的气温高;的气温低; 2、一天中的气温的变化是: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 3. 实验名称:自制风向仪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实验器材:硬吸管、硬纸板、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透明胶带、剪刀。步骤和方法: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一点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用我们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 观察到的现象:1、风向是指的方向。北风是由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吹来的风;

2、风向可以用来测量。 实验结果: 4. 实验名称:自制雨量器 实验目的: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器材:一张制作方法说明书、1个厚底直筒玻璃杯、刻度尺、纸带、透明胶带、剪刀。 步骤和方法:用一个高度在15厘米以上的厚底直筒玻璃杯子; 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杯子的高度;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的中间; 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有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则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则底部对齐; 用粘贴刻度纸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用自制的雨量筒测量降雨量,观察到的现象:学会了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实验结果: 5. 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6. 实验名称:用温度计、风向仪、雨量器等观测天气 实验目的: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进行分析和整理,可能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首先取一支温度计,然后用线把温度计悬挂起来,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接着读数,并记录下来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我们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发现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然后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气温,包括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和傍晚。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因此在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 实验名称:测量降水量活动 实验器材:雨量器

实验步骤:首先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然后把雨量器放在水平桌面上,读出刻度,并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通过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我们可以对照等级表,确定下雨的等级。 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首先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并记录下观察结果。接着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并记录下观察结果。最后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而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首先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实验名称: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铁架台1个、漏斗一个、烧杯6个、玻璃棒3根、滤纸三个、(面粉、沙、食盐)溶液三份。 实验步骤:首先折叠过滤纸,然后将折叠好的过滤纸放入漏斗中。接着将漏斗放在铁架台上漏斗下放好接盛滤液的烧杯。分别倾倒食盐溶液、沙和水的混合物、面粉和水的混合物过滤,观察比较滤纸,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过滤后,食盐没有出现颗粒,沙留在滤纸上,而面粉也留在滤纸上。 实验名称: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1根、水。 实验步骤:首先轻轻地往杯中的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1、将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克数的食盐,一个加入热水,一个加入冷水。 2、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食盐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溶解 速度。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 而面粉不容易溶解。实验器材:食盐、面粉、水、玻璃杯、勺子。实验步骤: 1、在两个玻璃杯中分别加入相同的水量。 2、在一个玻璃杯中加入一勺食盐,另一个玻璃杯中加入 一勺面粉。 3、用勺子搅拌,观察食盐和面粉是否溶解。 观察到的现象:食盐在水中很容易溶解,而面粉则不容易溶解。 实验结论:食盐在水中容易溶解,而面粉不容易溶解。 指导老师_______实验日期___年__月__日第__节实验名称: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物体受温度变化时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器材:塑料瓶、热水、冷水、测量尺 实验步骤: 1、在塑料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 2、用测量尺测量瓶子口的直径。

3、将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瓶子口的变化。 4、用测量尺再次测量瓶子口的直径。 cc 观察到的现象:在热水中,瓶子口变宽了;在冷水中,瓶子口变窄了。 实验结论:物体在受到温度变化时,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名称:不同物质(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2个烧杯、1根筷子、20克食盐、20克小苏打。 实验步骤: 1.向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 2.将食盐和小苏打均分为六份。 3.一份一份的将食盐加入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 4.一份一份的将小苏打加入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 观察到的现象:溶解了6份食盐,溶解了5份小苏打。

实验结论: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一些,说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实验名称:哪一个溶解的快? 实验目的: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实验器材:烧杯两个、30毫升水、玻璃棒、两包10克的食盐。 实验步骤: 1.用烧杯装30毫升水。 2.将两包食盐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的水。 3.观察哪一个烧杯中的食盐溶解得更快。 观察到的现象:一个烧杯中的食盐溶解得更快。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1、做小吊车 一、实验题目:做小吊车 二、实验要求:制作一个小吊车 三、实验器材:纸盒、木板、生物、、重物、线、剪刀、胶水、锥子、小刀。 四、操作步骤: 1、用小刀把木板裁成长15cm,宽3cm的木板条一块,长5cm,宽3cm的木板条两块,边长6cm的正方形木板一块。 2、把裁好的材料按图组装成一个小吊车模型。 3、分别拉或放线,看看小吊车车臂是怎样升降的。 2、记忆游戏 一、实验题目:记忆游戏 二、实验要求:记忆游戏01 三、实验器材:手电筒、橡皮、笔、文具盒、风车、塑料盖等。 四、操作步骤: 1、在桌上摆放所有物品。 2、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各个物体的位置。 3、转过身,由另一个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 4、再转回来,看看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3、玩滚轮 一、实验题目:玩滚轮

二、实验要求:玩滚轮 三、实验器材:剪刀、泡沫塑料板、胶、胶水、长30cm的小木棒、小盘、线、重物、线轴。 四、操作步骤: 1、用泡沫塑料板剪两个圆轮片。 2、把线轴用胶水固定在圆轮片中央。 3、将一根木轴插入线轴中央,再把一根拴有小盘的丝线,固定在木轴的一端。 4、往小盘内放进重物,放开手,滚轮运动起来。 4、制作地球模型 一、实验题目:制作地球模型 二、实验要求:制作地球模型 三、实验器材:旧报纸、一个旧皮球、颜料和颜料刷、一张世界地图、粘土、胶水。 四、操作步骤: 1、用报纸制作一个底座。 2、将旧报纸撕成条,用胶水贴在皮球上,至少要贴3层。 3、用粘土在球上做出高山、平原的形状。 4、给自制的地球模型涂上颜色。 5、观测一天中影子方向和温度的变化 5实验题目:影子方向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使学生知道,影子的方向是随着光照方向的变化而变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声音的变化与物体属性的关系 实验材料:钢尺、直角梯形木板或纸板、木棒、橡皮筋、塑料瓶、吸管、气球、橡皮泥、格尺、小刀、铅笔 方法和步骤: 实验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将一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厘米,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尺子的另一端。 2.先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尺子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尺子是怎样振动的。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3.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对比,尺子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4.重复做上面实验3次~4次,体会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准确描述。

观察到的现象: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轻轻拨动钢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用力拨动钢尺,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 实验结论: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实验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准备一把钢尺、记录单。 2.先确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 3.按照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依次进行实验,尽量用相同的 力度去拨动钢尺。 4.做好记录,画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与音高变化的柱状图。 观察到的现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震动就越慢,发出的声音也就越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震动就越快,

发出的声音也就越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时,音高分别为高、较高、较低、低。 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实验三:制作我的小乐器(弹拨类) 1.在木板一侧边缘上用格尺等距离画出3个点,然后用小 刀在这三个点上削个小槽。 2.把3个橡皮筋分别通过小槽套在木板上。 3.在直角的一侧把小木棒穿过橡皮筋放在木板上,小木棒 和直角腰平行。 4.弹奏,看看它是否能发出有规律、高低不同的声音。调 整和校对音准,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乐器。 实验结论:制作自己的小乐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变化。 实验四: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2课植物的根 【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 【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处做标记。 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实验说明】 1、玻璃杯可用烧瓶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 第3课植物的叶 【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 【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实验器材】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 【实验步骤】 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 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4、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 【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素。 【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改进:这个实验如果分组做,不太安全,演示的话不利于学生观察,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做,方法:用矿泉水瓶子装上白酒,把绿叶放入瓶中,放到盛有水的锅中,在炉上加热,仔细观察,效果很好。 第4课植物的茎 【实验名称】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 【实验步骤】 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 【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说明】 1、凤仙花俗称:指甲桃。 2、凤仙花可用芹菜(其叶柄和茎是相通的)替代,效果非常好。 3、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时间长,就会因茎的横向运输,使茎内不只导管染成红色,其他部分也染上了红色,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了。 改进:选用带树皮细的枝条比较好,能明显的区分茎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部分。 第6课:秋季星空——制作观星箱 制作步骤:1、准备一个较大的盒子、线、胶带; 2、将盒子去掉盖,并在盒底左下角或右下角挖一个小洞,作为观察孔,洞不宜太大; 3、再原来盒盖处用线编出大小一样的网格,线的端口可以用胶带固定再盒子上,网格起到为观察对象定位的作用; 4、将制作好的观星箱放置再便于观察研究对象的位置,固定不动,并开始利用观星箱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观察。 【基础知识】 1、观察方位的确定:观察南面的天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观察北面的天空: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2、北斗七星的位置: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东 3、()是秋季星空中一个耀眼的星座。这个星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 4、()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著名的()就处于这个星座。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5篇范文]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5篇范文] 第一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四上第二单元实验报告呼吸和消化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十五:借用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 (1)实验材料:塑料管、小气球、玻璃瓶、橡皮膜戒气球皮。 (2)实验步骤: ①吐下拉动皮球皮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②把皮球皮吐上顶起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3)实验现象: ①吐下拉动皮球皮时,小气球会鼓起,此时是吸气过程。 ②吐上顶起皮球皮时,小气球会瘪下去,此时是呼气过程。 实验结论:膈肌收缩时,位置下降,气体迚入肺完成吸气过程;膈肌舒张时,位置上升,肺中的气体排出完成呼气过程。 实验十六:建议利用肺活量测量袋测量我们自己的肺活量。 (1)实验步骤: ①展开测量袋。 ②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③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④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⑤用肺活量测量袋依次测量5 名同学的肺活量,每个人分别测量 3 次,取平均值计入下表中。 ⑥比较男、女生的肺活量,说说肺活量不性别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肺活量不性别可能有关,男生的肺活量般比女生的肺活量大。 实验十七: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1)实验材料:塑料盒、一块馒头、一块土豆、碘酒、滴管。

(2)实验步骤: ①在馒头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馒头的颜色变化。 ②将土豆切开,在土豆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土豆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土豆、馒头遇到碘酒都变成了蓝色。 (4)实验结论:土豆、馒头中含有淀粉。 实验十八:辨别脂肪的方法。 (1)实验材料:一张白纸、食用油、一粒花生、一小块肥肉、干净的水、棉签。 (2)实验步骤: ①用棉签蘸一点清水,涂抹在白纸上。 ②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油迹并丌会消失,这是食物中存在脂肪的证据。 ③再用肥肉、花生挤压,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不清水、食用油的痕迹比较。如果接近食用油的油迹,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3)实验现象:肥肉、花生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不食用油的油迹相同,不水留下的痕迹完全丌同。 (4)实验结论:食用油、肥肉、花生等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 实验十九: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一块馒头、小盘子。 (2)实验步骤:从馒头上取下三块大小、形状相同戒近似的馒头,分别放入口中咀嚼一次、三次、五次,然后将口中的馒头吏在小盘子中,观察、描述馒头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3)实验结论:口腔中的牙齿、舌头、唾液在咀嚼食物时共同参不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实验二十: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1)实验材料:硬纸板、大塑料口袋等。 (2)实验步骤: ①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 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 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二: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2)实验步骤: 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中,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步骤: ①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并用耳塞或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②另一个同学非常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用手指轻轻抓挠桌面,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 ③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2)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 (3)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实验四: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材料:大水槽、音叉(带橡胶锤)、水。 (2)实验步骤: ①将水槽中装入约3/4的清水。 ②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将耳朵紧贴在水槽外壁上,用耳塞或另一只手堵住另一侧耳朵。 ③另一个同学用橡胶锤轻轻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迅速伸入水槽中水面之下。 ④记录声音的情况并观察音叉伸入后水面情况。 (3)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水槽外壁上能够清晰地听到音叉的声音。音叉伸入水面之下后,以音叉为中心水面出现圈一圈的水波,并不断向远处传播。 (4)实验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声音是以类似于水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实验五:了解耳郭的作用。 (1)实验材料:一张A4纸。 (2)实验步骤: ①将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听微弱的声音。 ②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同一个声音。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实验现象:用纸喇叭听声音,听到的声音感觉更大一些。 (4)实验结论:耳郭具有收集声波并把声波导入耳道的作用。 实验六:模拟鼓膜的振动。 (1)实验材料:塑料杯、橡皮筋、音叉(带橡胶锤)、气球皮、细沙或碎纸屑等。 (2)实验步骤: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全册,共18页)

声音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 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 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二: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2)实验步骤: 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中,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步骤: ①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并用耳塞或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②另一个同学非常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用手指轻轻抓挠桌面,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 ③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2)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3)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浮力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并了解浮力的原理。 实验材料: •一个小水杯 •一张纸巾 •水 •一只笔 实验步骤: 1.将水杯装满水。 2.把纸巾放在水面上,观察纸巾的情况。 3.用笔轻轻地放在纸巾上方,观察笔在纸巾上的情况。 4.将笔慢慢压下去,观察笔在纸巾上的情况。 5.反复进行第3、4步,直到笔沉入水杯底部。 实验结果: 1.在第2步中,我们可以看到纸巾浮在水面上。 2.在第3步中,我们可以看到笔在纸巾上漂浮着,没有沉入水中。 3.在第4步中,我们可以看到笔在纸巾上产生了下沉的趋势。 4.在第5步中,我们可以看到笔沉入了水杯底部。 实验分析: 1.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 2.在第2步中,纸巾浮在水面上是因为纸巾比水轻,所以它受到了向 上的浮力。 3.在第3步中,笔在纸巾上漂浮着是因为笔的重量和纸巾受到的浮力 相等,所以它保持在水面上。 4.在第4步中,当我们向下压笔时,笔的重量超过了纸巾受到的浮力,所以笔开始下沉。 5.在第5步中,笔完全沉入水中是因为笔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所以 它沉入了水杯底部。

实验结论: 在液体中,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当物体的重量小于液体对它的浮力时,它会浮在液体上;当物体的重量等于液体对它的浮力时,它会保持在液体表面;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液体对它的浮力时,它会下沉到液体底部。 实验拓展: 1.可以尝试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观察它们在液体中的浮力情况有什 么不同。 2.可以用不同液体进行实验,比较它们对物体浮力的影响。 3.可以尝试在不同深度的液体中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有 变化。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水溅出或者纸巾破裂。 2.实验完毕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场地。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原理,也锻炼了我们的观察 和思考能力。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个实验更好地理解浮力的概念!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实验名称实验目的 精品文档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时间 做小吊车小组成员 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 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 实验器材 胶水钩码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或 实验结果1.小组分工合作 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 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 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 , 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 . 实验现象 : 小吊车能提起或放下钩码 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 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精品文档 学校年级四时间 实验名称做小吊车小组成员 实验目的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 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 实验器材 胶水钩码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或 实验结果1.小组分工合作 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①四 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②绳子要从 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 , 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 . 实验现象 : 小吊车能提起或放下钩码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或 实验结果 精品文档 年级四时间 收与放小组成员 推断动物与人的肢体运动原理 每个人的身体 1.弯曲手臂,感受上臂上下肌肉的长短松紧变化。 2.伸直手臂,感受上臂上下肌肉的长短松紧变化。 3.反复几次体会与小吊车的原理的联系。 实验现象:手臂骨骼就像小吊车的吊臂,肌肉就像绳子,手臂运动时,当肱二头肌收缩 , 肱三头肌舒张时 , 肱二头肌牵动前臂向内收 缩 ; 当肱三头肌收缩 , 肱二头肌舒张时 , 肱三头肌牵动前臂向外伸 展. 前臂收缩类似小吊车抬起重物。 前臂伸展类似小吊车放下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