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初识传媒经济学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传媒经济的定义

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

传媒产品的性质 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二元产品市场”概念的提出 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

“二元产品市场”在传媒产业中的表现

广告支撑型 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内容支撑型

传媒商业模式的动态性

传媒的影响力

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传媒产业价值链 传媒生命周期与影响力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的定义

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初识

传媒经济学

(3)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是媒介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其核心是要研究媒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总之,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

二、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1)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

传媒活动与传媒产业初步进入经济学、管理学视野,传媒经济学科开始孕育。这一时期涉足无线电广播、广告、电信等传媒领域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杰米、维尔等。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新闻史上“喧嚣的20年代”。当时的无线电广播业突飞猛进,NBC、CBS等主要的广播公司先后成立,频率频谱的管理相当混乱,广播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杰米出版的《广播产业经济学》,堪称最早的系统研究传媒产业的经济学类著作。

②第二阶段,20世纪40至60年代

这一时期广播依然处于黄金时代,电视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欧美分别形成了公有公营制和私营制两种主导性的广播电视制度,这种制度特性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其中对传媒关注最深的是英国人罗纳德·科斯。在20世纪60年代,传媒产业的主要类型都已分别在经济学中得到研究。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

这一阶段电视产业长足发展,电视网作为全国性媒体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成为重要的媒体形式,无线、有线和卫星电视交错发展,电视重度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报纸、广播、电影等其他媒介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传媒经济学独立成型。其标志是美国欧文、本·巴格迪坎、皮卡德等学者开始针对传媒经济学进行专门化研究。1989年,皮卡德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媒介经济学》教科书,标志着传媒经济学学科正式形成。

与此同时,法国、西班牙等国也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报刊和电视。

④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市场的变化、技术的变化、经济的变化、传媒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增加、向相关行业的资金流动以及所有权方面的变化等因素,都在塑造着这一学科的内容和方向。传媒经济学研究增添了许多具体的内容,传媒企业战略的经济学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和全球化研究,成为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阶段,走产业经济学路线的学者们的研究得到官方的认可。

(2)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显著特点

①该领域逐渐专业化,从一个经济学偶尔关注的领域,逐步发展成一个专门学科,对新闻传媒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始终是传媒经济的重要基础。

总体来看,西方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尽管确实有一部分考虑这个学科的理论性、一般性问题(如教科书),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应用性的,探讨的是某个企业或某个产业门类的特殊问题。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1)源起

国内传媒经济学的早期历史可以回溯到20世纪上半叶。在徐宝璜《新闻学》(1919)、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一些扼要性的论述。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著《报业管理概论》(1936)等。

(2)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媒的经营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王中提出关于“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

(3)四次突破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揭开中国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国内有关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①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闻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新闻商品性问题的思考。通过反复的争论,人们在以下看法上渐趋一致:传媒可以透过产品的销售、服务的提供和广告活动进行市场交易。

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理论界对于传媒的看法不再坚持单一的事业属性,大多数都赞同传媒具有二重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

③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传媒的影响力经济本质得到了揭示,也有的学者提出传媒经济是舆论经济。还有的学者从系统经济学的角度对传媒经济进行探讨。

④21世纪初期,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在传媒经济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三、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1.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

(1)微观经济学视角

①微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也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市场中的个体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②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于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

③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完全竞争下的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的。

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⑤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

⑥产业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侧重基本经济理论,属于理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侧重实际应用,是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学科。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产业组织问题为研究对象,又称产业组织理论或产业组织学。产业经济学产生于1930年,以1970年为界,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0年至1970年,与贝恩和梅森的名字相联系,形成了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主要代表作是贝恩于1959年发表的《产业组织论》。

第二阶段,大约是从1970年至今,这一阶段中,产业经济学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进展。主要代表作是1998

年出版的由泰勒尔所著的《产业组织理论》。

⑦微观经济学视角的传媒经济研究

a.微观经济学取向的传媒经济研究,将传媒经济学视为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在传媒领域的延伸。在抽象掉传媒的一些特殊性之后,传媒机构与传媒受众的经济行为,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加以解剖.例如,运用新古典的局部均衡论分析工具,可以研究传媒经济体系中的生产和消费关系,传媒产品的生产函数分析、成本分析、生产规模分析,以及市场上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过程等内容。

b.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传媒经济学可以研究媒介市场的结构、变化和趋势,传媒产业的环境,产业价值链,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变革等问题,也可以细化到各种类型的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产业。在研究分析框架上可以运用经典的产业结构—企业行为—绩效(SCP)框架,也可以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前沿性成果。

(2)管理经济学视角

①管理经济学的含义

传媒运作的具体过程与经营管理有关,在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点上,即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微观经济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

②传媒经济研究的复杂性

就本质特性而言,传媒经济集中反映在:它具有独特的商业路径和经济模式;它具有较为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它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意义和价值(符号价值)功能十分突出。尤其是由于大众传播的重要影响及其内在的公共性、外部性特征,对于政府管制的要求较为强烈。从产权的角度看,全世界都很难在传媒产业中普遍地、彻底地将它界定给私人。这无疑体现了传媒经济研究的复杂性。

③管理经济学视角的传媒经济研究

管理经济学视角的传媒经济学研究,不仅深入传媒市场以及传媒企业内部,研究成本收益、价格等财务和金融问题,需求、供给和管理决策问题,传媒企业竞争战略问题,传媒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等,以增进传媒机构的利润最大化,而且关注传媒经济的本质,关注传媒产业的制度安排,关注传媒经济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政策、决策及其他公共议题。

(3)政治经济学视角

①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传媒的社会影响力与政治、社会、文化有关,在其与经济学的结合点上,即政治经济学。

②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一词在17世纪已经出现,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

b.托马斯·马尔萨斯和让·巴蒂斯·萨伊为代表的庸俗经济学阶段。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阶段,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

d.在马克思主义兴起之后,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经由边际革命而步入新古典阶段,发展成了今天的西方经济学。

③研究重点

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研究重点,是关注诸如传播工业(媒介产业)的集中与垄断、文化影响、社会效果以及传播工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政治经济学者大多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媒介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他们对传播工业的利润导向,以及受众成为商品的现象,抱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④意识形态属性

政治经济学视角具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属性,融合新闻传播、文化批判、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理论,经济学成分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传播活动和制度的批判与修正。传播政治经济学可以看成是微观经济学视角的媒介经济学的一个“校正器”。

⑤内容

a.对传播制度和政府政策的相关研究。

b.国际比较研究,包括传媒制度的国际比较、传媒产业的国际比较、传播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国际比较、跨国传媒研究等。

2.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媒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分为三种:市场范式、企业范式、社会范式,分别对应着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三种研究视角,并有着不同的分析重点、核心概念和主要议题。见表1-1。

表1-1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3.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1)微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要探讨的主要议题包括传媒生产什么信息产品、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如何进行生产和营销决策、依据什么决策、社会需要什么信息产品如此等等。其中前三个问题也是微观经济学视角的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①任何个人和社会面临的核心经济问题是稀缺问题。稀缺是指人类的需要总是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人类的需要总是无限的,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和手段则是有限的。这即是稀缺性的根源。

②既然存在稀缺性,人们就必须在各种方案之间作出选择。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要进行三大类选择:第一,生产什么;第二,如何生产;第三,为谁生产。这三类选择问题也是传媒经济学面临的基本问题。

a.生产什么。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任何东西,就要决定生产什么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多少数量。例如,这不仅包括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制作多少小时电视剧,而且包括电视机的规格、型号,电视剧的题材、风格等更为具体的生产决策。

b.如何生产。在通常有不止一种生产某种商品的方式的情况下,各种商品如何生产出来?在生产中使用哪些资源?怎样组合?应使用资本密集型的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答案会因商品、企业、地域而异。适用于采制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的资源组合,就可能与适用于国家电视台的大不相同。

c.为谁生产。谁将会得到生产出来的有限的商品与服务?它们在消费者中如何分配?谁将会拥有和使用所生产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谁将会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谁将拥有一部无线上网的手机?如此等等。

③对于微观经济学三大基本问题如何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取决于社会的目标。这些目标分为效率和公平两大类。

(2)传媒经济学的特殊问题

①传媒经济学的特殊问题

与一般的企业、产品相比较,传媒机构和传媒产品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传媒经济学也要相应地研究带有产业特性的种种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a.传媒和传媒产业的强大影响力问题。在经济实力方面,传媒机构可能不及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但是在舆论和文化的影响力方面,传媒介机构要远远超过一般企业。

b.传媒和传媒产业的公共物品特性问题。传媒和传媒产业是用于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要按照公共利益的原则来运营。

c.传媒信息的共享和再生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边际收益递增问题。信息产品可以反复使用并且边际效用往往是递增的。

d.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产业边界,产业内部不同细分类型,产业外部环境与规制等问题。

②媒介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混合性

a.在属性上,它既具有物质属性,又具有精神属性;

b.在形态上,媒介总是表现为一定的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收音机、电视机、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具体形式,这些传播介质是人类科技革命的产物,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是物质形态的;

c.从内容上,媒介传播的内容能够影响人的精神,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因而它具有精神产品的性质;

d.从经济特性看,媒介又具有混合经济的特性,既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又具有私人物品属性。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中,有一大部分是公共信息,如时事新闻、经济动态、科技信息、健康信息、天气预报、政策法规等,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理应向公众免费提供。而媒介所传播的广告、娱乐、休闲等信息,则具有很强的私人物品属性,要利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节;

e.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同类型媒介的汇流,传媒产业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不清了。

四、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传媒产品的性质

1.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

(1)所有媒介的内容部分都是信息,皆为公共物品。

(2)传媒产品的内容与物质载体缺一则不构成可供受众消费的完整产品。

(3)传媒产品或服务是媒介组织所生产的、受众所接收到的媒介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即载有内容信息的纸张、电磁波、胶片、磁带、光盘、网络服务等最终劳动产品,如图1-1所示。

图1-1 传媒产品的界定

2.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1)传媒产品的性质——公共性与私人性

传媒产品分为两类:信息产品本身(如出版物、电影、专题片等)与广告服务。

①信息产品本身:所有媒介的内容部分都是信息,皆为公共物品,具有收益时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non-rivalry)两个特点。

②广告服务:媒介给广告主提供的广告服务(主要是广告版面或时段)既具收益时的排他性,又具消费时的竞争性,私人物品特征明显。

基于上述对传媒产品的界定,沿袭西方传媒经济学者常用的罗列法,以竞争性与排他性为维度,中国目前各种传媒产品的性质,如表1-2所示。

表1-2 传媒产品性质

上述罗列仍显粗疏,并不能精确地与现实情况完全契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传媒产品的性质具有动态性。

(2)影响传媒产品性质变动的因素

①技术。技术往往赋予传媒产品以收益时的排他性。

②规制。主要指版权保护方面的规制。

③商业模式之选择。媒介产品生产者若选择广告支撑型经营模式,便可能会放弃技术所提供的排他性,从而使媒介产品成为公共物品。

3.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传媒产品性质变化的动态机制可表述为:技术、规制(主要是版权保护)与商业模式之选择动态变化,合力将传媒内容的“公共物品”性质约束在一个能使传媒产品盈利的状态,从而使传媒产品的性质随三种力量的相对关系而变化。用模型表示如图1-2。

图1-2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具体而言,此模型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作为内容与物质载体统一体的传媒产品的性质受技术、规制及媒介组织经营模式之选择三个因素的制约。三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决定着传媒产品的性质。

(2)技术(硬保护)与规制(软保护)分别主要作用于媒介的物质载体与内容两个方面。媒介组织则根据技术与规制所提供的可能性选择商业模式。

(3)技术主要由技术研究部门提供,规制主要由政府制定,商业模式之选择则掌握在媒介组织手中。

五、“二元产品市场”——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

1.“二元产品市场”概念的提出

1989年,传媒经济学者罗伯特·皮卡德在其《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一书中写道:“从经济角度看,媒介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原因为其在所谓的二元产品市场中运作。媒介生产一种产品,却参与两个独立的商品与服务市场。每一市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另一市场。”自此,“二元产品市场”这一概念便深入人心,成为传媒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2.“二元产品市场”在传媒产业中的表现

就报社而言,存在两个产品(服务)市场,即内容产品市场和广告服务市场;存在两类消费者,即家庭和企业;存在两个收入来源,即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

就现实情况而言,并非所有传媒产业都具有“二元产品市场”的经济特征,譬如图书出版业只有内容产品市场,而无广告服务市场。

六、广告支撑与内容支撑——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1.商业模式一:广告支撑型

(1)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的特征及运作

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不同程度依靠广告收入的媒介均采用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该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商品经历两次售卖,因此又称“二次售卖模式”,如图1-3所示。

图1-3 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

①受众作为社会人,有信息、娱乐、社会化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媒介向受众提供可满足其上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受众在消费媒介产品和服务时,不管是否付费,都需付出自己的注意,使媒介产品和服务所附带的广告信息有机会接近自己。

②广告主向媒体支付广告费,以换取广告版面或时段,获得接近受众(消费者)的权利。

③媒介与受众构成一个买卖媒介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媒介与广告主之间则构成一个买卖广告版面或时段的市场,连通两个市场的纽带为受众(消费者)。受众在第一个市场中“付出”的注意(或媒介产品接近自己的机会)恰是第二个市场中广告版面与时段所承载的、广告主有购买意愿的“物品”。

(2)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的关键点

①媒介带着一根看不见的“倒钩刺”。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电视台貌似“免费”为观众提供节目,但却是以节目为“诱饵”,悄悄地收获观众的“注意”,并将其以不菲的价格卖给需要此资源的广告主或宣传者。受众“吞下”的是节目,“付出”的却是注意(和少量资费)。“饵”香方能引“鱼”来,媒体吸引

受众的前提便是要提供“色香味”俱佳的内容。

②受众与消费者两种身份的重合。广告主愿以不菲的价格购得广告版面与时段的原因在于报纸(杂志)读者、收音机听众、电视机观众也是自己所售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由于受众同时也是广告主所售产品或服务的目标对象,广告主为了获取销售收入,就需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以致促其采取购买行为。

就某一具体媒体与具体广告主而言,受众与目标消费者之间则会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①完全重合,媒体对广告主最具吸引力。

②完全不重合,媒体对广告主毫无吸引力。

③部分重合,介于两者之间,且更为常态。广告主要购买的只是与目标消费者相重合的那部分受众的关注。

2.商业模式二:内容支撑型

(1)内容支撑模式的定义

图书、唱片、付费电视等依靠内容开展商业活动的媒介所采纳的商业模式为内容支撑型模式,如图1-4所示。

图1-4 内容支撑型模式

在此模式中,受众购买图书、唱片或订购付费电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支出相应的费用。与广告支撑型模式相比,由于广告主的退出,该模式中媒介与受众的交易关系直接而明了。受众放弃低价或免费享受这些传媒产品或服务的可能,作为回报,他们可以不必忍受广告的骚扰。

(2)执照费支撑型模式

BBC、NHK之类的公营媒体的运营活动采用的是执照费支撑型模式,如图1-5所示。

图1-5 执照费支撑型模式——内容支撑型模式的一个变形

在此模式中,受众为接收媒介产品或服务而向政府交纳执照费,政府再拨付给媒体。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收取的执照费与拨付给该国公营媒体的费用并不完全一致。

执照费支撑型模式不同于内容支撑型模式之处:

①执照费并不完全表达受众的支付意愿。来自受众的执照费名义上是受众为接收媒介产品或服务而支付的费用,但由于此费用是依照政府规定强制收取的,因此,支付行为并不完全表达受众的支付意愿。

②执照费虽是公营媒体的主要收入源,但并非全部。

3.传媒商业模式的动态性

时间会促使事物动态变化,因而传媒的商业模式会表现出动态性。

以报纸为例,在报纸诞生的前100年至150年,报纸商业模式更倾向为内容支撑型模式。报纸主要不是依靠广告,而是依靠发行赚取收入。

但到19世纪下半期,都市化、工业革命、工资收入和识字率等方面的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余钱”和休闲时间。报纸转而为大众服务,成为“便士报”,商业模式随之转变为广告支撑型模式:报价极低,大量刊登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零售广告。

七、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1.传媒的影响力

(1)含义

传媒的影响力,“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识、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

(2)传媒影响力的发生和建构

从传媒社会能动性的角度看,传媒影响力的发生和建构,主要依赖于传媒在以下三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

①接触环节:吸引注意的关键在于传媒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

②保持环节:构筑受众之于传媒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

③提升环节:选择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占据最重要的市场制高点,按照社会实践的“问题单子”的优先顺序订制自己的产品。

2.传媒产业价值链——构建传媒影响力的一个思路

(1)价值链的含义及内容

价值链(value chain)表示在购买、转换、管理、营销和销售等环节中增加到产品或服务中的价值。价值链概念强调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消费者的价值(或效用)。产业能够存活的基本理由是其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用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产业富有竞争力的基本理由是其可以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

①生产价值链。生产价值链所增加价值的大小与两个方面关系密切,第一是内容的购买与创造,第二是内容的筛选、组织和加工。内容的购买与创造可以提高受众从内容中获得的报偿;而内容的筛选、组织、组合和加工则可使内容易于被找到、使用和消化,从而减小受众获取信息付出的成本。

②传布价值链。一方面传布价值链的“传布”部分有利于消费者方便地(以较低代价)获取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市场营销、广告、促销则会形成“热点”、塑造品牌。

③购买者价值链。媒介产业不能将价值链止于传播出去,而应将其后延至购买环节。购买者价值链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受众。媒介将产品提供给读者后,还应考虑做好后续服务。二是广告主。媒介应考虑提供增值服务、售后客户服务等提高广告服务的价值。

(2)媒介产业的经济本质

媒介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的影响力既包括对受众的影响力,又包括对广告主的影响力。影响力源自媒介在生产环节、传布环节、消费环节附加到产品与服务中的价值。对受众而言,这些价值的多少最终体现在“必读(视、听)性”的强弱上;对广告主而言,这种价值的多少最终体现在“必买性”——即被广告主视为一个基本选择的特点——的强弱上。传媒影响力的构建亦可被视为在传媒产品与服务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过程。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传媒经济学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主流经济学家对传媒经济学有哪些贡献?为什么说传媒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

答:(1)西方传媒经济学的形成及演进历程,具体内容如下:

①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

传媒活动与传媒产业初步进入经济学、管理学视野,传媒经济学科开始孕育。这一时期涉足无线电广播、广告、电信等传媒领域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杰米、维尔等。

②第二阶段,20世纪40至60年代

这一时期广播依然处于黄金时代,电视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欧美分别形成了公有公营制和私

营制两种主导性的广播电视制度,这种制度特性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其中关注最深的是英国人罗纳德·科斯。在20世纪60年代,传媒产业的主要类型都已分别在经济学中得到研究。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

这一阶段电视产业长足发展,电视网作为全国性媒体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成为重要的媒体形式,无线、有线和卫星电视交错发展,电视重度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报纸、广播、电影等其他媒介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传媒经济学独立成型。其标志是欧文、本·巴格迪坎、皮卡德等学者开始针对传媒经济学进行专门化研究。1989年,皮卡德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媒介经济学》教科书,标志着传媒经济学学科正式形成。

④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传媒经济学研究增添了许多具体的内容,传媒企业战略的经济学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和全球化研究,成为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阶段,走产业经济学路线的学者们的研究得到官方的认可。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形成及演进历程,具体内容如下:

①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源起

国内传媒经济学的早期历史可以回溯到20世纪上半叶。在徐宝璜《新闻学》(1919)、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一些扼要性的论述。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著《报业管理概论》(1936)等。

②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媒的经营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王中提出关于“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

③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四次突破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揭开中国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国内有关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闻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新闻商品性问题的思考。

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在传媒经济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3)主流经济学家对传媒经济学的贡献

①l925年,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职于广播行业的杰米出版的《广播产业经济学》,堪称最早的系统研究传媒产业的经济学类著作。

②1927年,明尼苏达大学营销学教授维尔(Roland Snow Vaile)出版了《广告经济学》,对企业的广告营销行为进行了总结。

③1936年,赫瑞与戈若斯(James Morton Herrin9,Gerald C.Gross)合著的《电信:经济学与规则》出版,标志着“电信经济学”概念的问世。

④l950年,罗纳德·科斯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公用事业经济学的专著,即《英国广播业:垄断状况的研究》。l959年发表了《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以无线电频率为例对产权与交易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经济分析。1960年,科斯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论证了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交易即使在出现社会成本(或外部性)的场合也同样有效。

⑤l963年,英国剑桥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瑞德威(w.B Red—daway)在《经济杂志》(Economic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报业经济学》的文章,提出了“报业经济学”的概念。l964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探讨过收费电视节目的公共产品属性问题。

⑥1970年,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欧文(Bruce M.Owen)专门辑录出版了传媒经济研究资料。欧文后来还出版了《经济学与表达自由:媒介结构与第一修正案》(1975)、《电视经济学》(1974,与J.H。Beebe和W.G.Mannin9合著)、《影碟经济学》(1992,与S.S.Wildman合著)等书。1982年,斯坦福大学的米勒等人(Miller,Roger

LeRoy and Arline Alchian Hoel)编过《媒介经济学资料汇编》。

⑦1983年,Jln,H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的本·巴格迪坎(Ben Bagdikian)写了《传播媒介的垄断——一个触目惊心的报告:50家大公司怎样控制美国的所见所闻》一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描述了50家公司对传播媒介的集中控制,以及广告对于传播媒介的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⑧1988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博士皮卡德(Robert G Picard)在美国创办《媒介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成为传媒经济学领域的核心刊物并延续至今,一举开创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传统。

⑨1989年,皮卡德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媒介经济学》教科书,在应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基本概念和方法,探讨传媒市场、消费者行为、传媒企业的财务绩效等问题。传媒经济学学科正式形成。

⑩美国亚历山大(Alison Alexander)等组织编写的《媒介经济学》,l993年出版第l版,l998年、2004年出版了第2版、第3版;美国阿尔巴朗(Alan B.Albarran,又译为艾尔巴兰)著《媒介经济学:理解市场、产业及其内容》,1996年第l版问世,2002年第2版出版;英国多伊尔(Gillian Doyle)著《解读媒介经济学》,2002年出版;加拿大霍斯金斯(Colin Hoskins)等著《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中的应用》,2004年出版。

(4)传媒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原因

从基本的学理依据讲,传媒经济学由于集中研究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及其他类型的媒介涉足的所有经济活动和引发的各种经济现象,如消费者习惯、市场结构、产品特性,而集纳为一门学科。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传媒经济学可以研究媒介市场的结构、变化和趋势,传媒产业的环境,产业价值链,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变革等问题,也可以细化到各种类型的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产业。在研究分析框架上可以运用经典的产业结构一企业行为一绩效(SCP)框架,也可以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前沿性成果。

因而,传媒经济学作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应用经济学,即传媒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和特定的实证性经济问题在所有传媒类型中的应用。

2.传媒经济学有哪些一般问题?有哪些特殊问题?

答:(1)传媒经济学的一般问题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要进行三大类选择: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类选择问题也是传媒经济学面临的基本问题。

①生产什么。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任何东西,就要决定生产什么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多少数量。例如,这不仅包括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制作多少小时电视剧,而且包括电视机的规格、型号,电视剧的题材、风格等更为具体的生产决策。

②如何生产。

在通常有不止一种生产某种商品的方式的情况下,各种商品如何生产出来?在生产中使用哪些资源?怎样组合?应使用资本密集型的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答案会因商品、企业、地域而异。适用于采制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的资源组合,就可能与适用于国家电视台的大不相同。

③为谁生产。

谁将会得到生产出来的有限的商品与服务?它们在消费者中如何分配?谁将会拥有和使用所生产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谁将会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谁将拥有一部无线上网的手机?如此等等。

(2)传媒经济学的特殊问题

与一般的企业、产品相比较,传媒机构和传媒产品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传媒经济学也要相应地研究带有产业特性的种种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传媒和传媒产业的强大影响力问题。

在经济实力方面,传媒机构可能不及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但是在舆论和文化的影响力方面,传媒介机构要远

远超过一般企业。

②传媒和传媒产业的公共物品特性问题。

传媒和传媒产业是用于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要按照公共利益的原则来运营。

③传媒信息的共享和再生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边际收益递增问题。

信息产品可以反复使用并且边际效用往往是递增的。

④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产业边界,产业内部不同细分类型,产业外部环境与规制等问题。

3.传媒经济学依托哪些学术平台和视角?存在哪些研究路径?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答:根据应用学科强调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可以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划分为三种:微观经济学视角、管理经济学视角、政治经济学视角。

(1)微观经济学视角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完全竞争下的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最优的。譬如,运用新古典的局部均衡论分析工具,可以研究传媒经济体系中的生产和消费关系,传媒产品的生产函数分析、成本分析、生产规模分析,以及市场上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过程等内容。

(2)管理经济学视

管理经济学视角的传媒经济学研究,不仅深入传媒市场以及传媒企业内部,研究成本收益、价格等财务和金融问题,需求、供给和管理决策问题,传媒企业竞争战略问题,传媒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等,以增进传媒机构的利润最大化,而且关注传媒经济的本质,关注传媒产业的制度安排,关注传媒经济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政策、决策及其他公共议题。

(3)政治经济学视角

政治经济学视角具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属性,融合新闻传播、文化批判、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理论,经济学成分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传播活动和制度的批判与修正。在某种意义上,传播政治经济学可以看成是微观经济学视角的媒介经济学的一个“校正器”。对传播制度和政府政策的相关研究也可以归属于政治经济学视角。

4.尝试使用博弈论方法来分析一个传媒市场的竞争行为。

答:博弈,表示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理论。价格战是企业展开市场竞争时,常用的博弈方法。例如,20世纪90年代,《苹果日报》在香港的创刊,打响了香港报业的报纸“价格战”,为了应对《苹果日报》的降价冲击,香港的各类报纸业纷纷降价,展开博弈。这场博弈的结果是许多发行量不高的报纸倒闭,香港报纸市场经历了一次大洗牌,但赢得胜利的各家报纸也元气大伤。

①《苹果日报》创刊,率先发起价格战

香港中文报纸一直采取5元的统一售价。1995年《苹果日报》创刊,虽然其报纸定价仍为5元,但读者可凭在报纸上的印花换购报纸,只需支付2元的费用。这种变相降价的策略使得《苹果日报》速在发行总量本就持续下滑的报业分割掉大块蛋糕。据当时统计,《苹果》出版半年之后,香港各大报发行量均出现明显萎缩。

②多家报纸加入价格战,展开博弈

《苹果日报》的不按常理出牌,在香港报业首开利用价格撬动市场的先河,此后,“价格大战”数度成为香港报业进行格局洗牌的重要手段。1995年末,《东方日报》将报纸价格降为2元,《成报》、《新报》、《天天日报》也跟进降价。

③香港报业市场经历大洗牌

降价之前,香港主要的综合性中文日报约在10份左右,已经处于过饱和状态。此次减价大战爆发后仅三天,香港《电视日报》便宣布停刊。随后,创办时间达33年之久的《快报》、创办三年半的《香港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周刊》同时宣布停刊,同一天内两报一刊宣布停刊,震惊香港各界。此后的12月27日,香港《华南经济新

闻》和《逍遥游》杂志也宣布停刊,此次报业的价格大地震,完成了香港报纸市场的一次大洗牌,但也使得多家报纸均元气大伤。

④对香港报业博弈结果的分析

香港报业市场的价格大战表明,在一种长期稳定状态的市场价格中,主动使用价格杠杆启动市场博弈的一方,往往能够打破市场现有状态,而习惯了“静止”的竞争者则不得不以被动应对者的角色出现,与在价格博弈中“迎战”相比,主动利用价格打破现有平衡实现报纸营销突破一方,在事先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将会从正确的价格策略上获益。《苹果日报》以低价杀入市场,和《东方日报》后发制人,以降价挤出弱势竞争对手,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正是这种价格策略的成功运用者。

5.请谈谈你对传媒产品性质的理解。

答:(1)在分析传媒产品性质时,有一种思路是将媒介内容与其物质载体区分开来分别定性。

①所有媒介的内容部分都是信息,皆为公共物品。

②传媒产品的内容与物质载体缺一则不构成可供受众消费的完整产品。

(2)传媒产品性质变化的动态机制可表述为:技术、规制(主要是版权保护)与商业模式之选择动态变化,合力将传媒内容的“公共物品”性质约束在一个能使传媒产品盈利的状态,从而使传媒产品的性质随三种力量的相对关系而变化。

①作为内容与物质载体统一体的传媒产品的性质受技术、规制及媒介组织经营模式之选择三个因素的制约。三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决定着传媒产品的性质。强大的技术和规制力量及内容/订户支撑型商业模式将传媒产品推向私人物品方向;软弱的技术和规制力量及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则将传媒产品推向公共物品方向。

②技术(硬保护)与规制(软保护)分别主要作用于媒介的物质载体与内容两个方面。媒介组织则根据技术与规制所提供的可能性选择商业模式。

③技术主要由技术研究部门提供,规制主要由政府制定,商业模式之选择则掌握在媒介组织手中。

6.什么是“二元产品市场”?

答:1989年,传媒经济学者罗伯特·皮卡德在其《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一书中写道:“从经济角度看,媒介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原因为其在所谓的二元产品市场中运作。媒介生产一种产品,却参与两个独立的商品与服务市场。每一市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另一市场。”

自此,“二元产品市场”这一概念便深入人心,成为传媒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下图所示,对报社而言,报纸作为一种媒介产品,同时参与了两个产品(服务)市场(内容产品市场及广告服务市场)、两类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和两个收入来源(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

7.传统传媒产业主要有哪些商业模式?门户网站的商业模式与此有何不同?

答:(1)传统媒体产业的商业模式

①广告支撑型。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不同程度依靠广告收入的媒介均采用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该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商品经历两次售卖,因此又称“二次售卖模式”。a.受众作为社会人,有信息、娱乐、社会化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媒介向受众提供可满足其上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b.广告主向媒体支付广告费,以换取广告版面或时段,获得接近受众(消费者)的权利。

②内容支撑型。图书、唱片、付费电视等依靠内容开展商业活动的媒介所采纳的商业模式为内容支撑型模式。在此模式中,受众购买图书、唱片或订购付费电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支出相应的费用。

③执照费支撑型模式。BBC、NHK之类的公营媒体的运营活动采用的是执照费支撑型模式。在此模式中,受众为接收媒介产品或服务而向政府交纳执照费,政府再拨付给媒体。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收取的执照费与拨付给该国公营媒体的费用并不完全一致。

④传媒商业模式的动态性。传媒的商业模式会随时间表现出动态性。以报纸为例,在报纸诞生的前100年至150年,报纸商业模式更倾向为内容支撑型模式。但到19世纪下半期,报纸转而为大众服务,成为“便士报”,商业模式随之转变为广告支撑型模式。

(1)门户网站的商业模式的不同

中国的门户网站以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为代表,相比传统媒体依托广告收入,(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不同程度依靠广告收入)和内容付费(图书、唱片、付费电视等依靠内容付费),门户网站的商业模式更加多元,其收入不仅包括广告经营、信息内容收费,还包括无线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网络游戏收入等多个组成部分。

①广告收入。广告收入是门户网站普遍的收入来源,门户网站的广告形式主要包括弹出广告、通栏广告、下沉广告、视频广告、文字链接、旗帜广告等多种形式,新浪最主要的收入来自广告收入。

②信息内容收费。门户网站信息内容收费包括用户付费浏览定制内容、新闻或信息内容打包出售给其他媒体、用户付费进行数据库查询等三个部分。

③无线增值服务。无线增值业务指建立在移动通信网络基础上的,除了语音以外的那些数据服务,包括短信、彩信、彩铃、IVR、WAP、KJAVA/BREW、PDA等。门户网站的部分收入来自向用户订阅彩信、短信、铃声等无线增值服务。

④互联网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包括电子邮件、主页空间、租赁服务、内容定制、专业咨询、网上业务等多个组成部分。例如腾讯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所谓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凭借着QQ进行内容定制付费,成为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门户网站。

⑤网络游戏收入。游戏是网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某种程度上,网易可以算作网络游戏工作。魔兽世界、梦幻西游、大话西游等网络游戏大获成功,为网易创造了高额利润。

8.如何理解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

答: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1)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受众的“注意力”——传媒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但关于传媒“注意力经济”的理论无法解释“在媒介市场的实际评估中,那些最受广告商(其实也包括政治宣传者)青睐,最具广告(或市场)投资价值的媒介常常并非是那些收视率最高或发行量最大的媒介”这一现象。

(2)那么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什么?喻国明的回答是“影响力经济”。传媒的影响力,“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识、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

(3)从传媒社会能动性的角度看,传媒影响力的发生和建构,主要依赖于传媒在以下三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

①接触环节:吸引注意的关键在于传媒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

②保持环节:构筑受众之于传媒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

③提升环节:选择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占据最重要的市场制高点,按照社会实践的“问题单子”的优先顺序订制自己的产品。

第二章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媒介消费者个体的注意力资源配置

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社会层面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注意力资源配置对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乘数效应

传媒的市场价值

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

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

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

注意力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

在注意力资源争夺中不同媒介载体的优势对比与替代性分析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1.现代经济学提供了相对规范的审视问题的视角、参照系、分析工具

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分析工具。

(1)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或曰“视角”。这些视角可以指导人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2)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或“基准点”。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

(3)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人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2.在面对传媒产业进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时,不能忽略传媒行业的特殊性

(1)传媒经济研究在给定假设上的特殊性

“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处在由媒介产品不断重塑的过程之中,由此带来媒介产品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上的特殊性。

①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归纳为:给定假设,简化关系;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②媒介传播本身就蕴涵了社会偏好结构形成和改变的机制

a.从物质技术层面而言,由于不同媒介载体有着不同的可获得性、参与条件和内容偏向,形成一种过滤机制,最终对一个时代的社会集体偏好产生影响。

b.不同媒体组织基于不同的媒体文化理念,通过其对于资讯的选择、处理、解读及整合分析等等在传播资讯时所打上的各自的社会能动性的烙印,并由此对人们的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③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对媒介产品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的影响

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的不断嬗变,使媒介产品的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

a.从个体层面而言,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轴线上,消费某类媒介产品越多,对它的偏好和依赖就越强,单位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可能就越大。

b.从社会层面而言,一个媒介产品的价值并非内在于自身,其在空间维度上传播范围越广,引发的社会共鸣越强,其价值就越大;同时,其在时间维度上不断融入新的形式元素并循环出现,由于传播心理效应的累积性,其价值也会实现动态成长;另外,消费者经由媒介消费所形成或更新的社会心理偏好转换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消费行为时,媒介的价值进一步得到复合延伸。

c.由于个体的偏好不同,媒介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随机性很高的动态过程,媒介内容消费的时间、地点、场所、受众群范围和受众间互动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价值实现,并且随着传播范围和偏好结构的改变,最终的价值确认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

(2)传媒经济领域“稀缺资源”的界定和分析侧重点的不同

由于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影响力经济、双重市场售卖等特点,传媒经济毕竟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产业特殊性。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支持传媒业发展所必需的有形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二、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1.媒介消费者个体的注意力资源配置

(1)媒介消费者的预算约束

媒介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除了有效可支配收入外,同时还有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由于大量媒体内容以免费或负定价形式发行,并且有效可支配收入存在着提升的可能性,而作为同一个个体,其每天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则面临着刚性约束,因此个体注意力的预算约束与优化配置是传媒经济的分析重点。

(2)受众注意力消费中的现时收益与预期回报

主体从注意力消费中得到的现时收益,包括欣喜、愉悦,也包括体验经济概念下的一些惊悚、感遇、感怀等多元情感体验;预期回报则包括获取有用信息带来的机会与金钱收益、象征性认同的建立、人际网络的搭建等。预期回报的实现往往与其他现实条件相关联,而且须对贴现方有意义。

(3)媒介赢得主体注意力资源的三种途径

①尽可能捕捉机会进入主体的信道组合中:主要体现在形式要素层面,调动各种表现元素形成自身特色。

②降低主体接触自身的各种成本,提高现时和预期回报。

③通过自身内容帮助目标受众优化其注意力资源的配置,进而优化目标受众其他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

2.社会层面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1)媒介内容与社会注意力资源的关系

①某类媒介内容与社会集体偏好关联程度越高,其能吸引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就越多;其与社会特定阶段特定人群需求的契合程度越高,对该人群所拥有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吸引程度就越高;其所吸引的特定人群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越强,通过关联效应引发相关社会资源流动与配置的幅度和规模就越大。

②在特定时点,围绕社会注意力资源牵引和配置方面的社会博弈,就体现为具有互补或替代效应的媒介内容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行为在空间上体现为在其内容有效传播人群中与其他媒介内容的竞争,在时间上则体现为其在该人群每天有限的24小时注意力时间约束中的竞争。

(2)与社会注意力资源配置相关的两种议程设置

①特定媒介的议程设置

我国学者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给出了议程设置的定义: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定媒介的议程设置,要注意对海量信息的遴选把关与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①信息资源的无限性与媒介容量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传播者对信息必然有所取舍、搭配、整合,以符合世界的本来面貌。

②传播者的主观立场及目的性与信息内容的客观性的矛盾,决定了传播者要对信息把关,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

③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接收的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适当的信息量有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传通量。

②媒介间的议程设置

根据丹尼斯利恩和瑞斯的研究,有些媒介议程是媒介间相互设定的,称为“媒介间的议程设定”。这时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结合了媒介建构社会真实的假设,整合出议程建构理论,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新取向。议程建构理论使得议程设置研究将一个完整的议程建构过程,视为媒介议题、公众议题、政策议题三者的互动历程。

①扳机效应

有学者以“扳机效应”来形容媒介间的议程传散现象,即“媒介议题会牵动媒介议题,让发展中的新闻事件成为大家炒作、关心的焦点”。媒介议题不仅仅会影响受众对事件重要性的认知,还会影响其他媒介对事件重要性的认知。

②媒介意见领袖

媒介意见领袖,即某些媒介最先报道相关新闻后,其他媒介跟进报道。这些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也被其他媒介所采纳,形成连锁反应。扮演意见领袖的媒介通常是传统的建制媒介,跟进的媒介是另类媒介,这种议题流动方式被称为“共鸣效果”。与“共鸣效果”相反的议题流向是“溢散效果”(“反对议题”可能由另类媒介引人建制媒介的视野,这种由另类媒介流向建制媒介的方式被称为“溢散效果”)。

(3)新闻洞理论

新闻洞是指因媒介渠道有限而必须对传播内容进行的强迫性的定量选择的情况。由于“新闻洞”的存在,决定了能通过“新闻洞”的信息应该是最有价值的信息。媒介产品在空间上表现为各类内容的集合,在时间上表现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空间上的集合和时间上的发展并不是随意的、简单的堆积,而是一种定向的形态,即按照一定的意图来选择、组织这种集合和发展的可能性,使其尽量指向一定的目标,把社会注意力资源往对社会和受众最有价值的方向牵引。

3.注意力资源配置对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其原理在于: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

在影响力经济时代,不同的人物、事件或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程度不同,社会辐射力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不同,其所吸引的同等规模的社会注意力资源,所引发的社会偏好变动、需求变更和要素配置方面的关联效应也不一样。

三、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

1.传媒的市场价值

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并且这种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2.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

无论是媒介内容还是广告,其本质都是通过特定的传播过程凝聚起相关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再把这种注意力资源转换为社会行动或者消费层面的影响力。

(1)就媒介资讯内容而言,从吸纳凝聚社会注意力资源到媒介影响力的真正发挥,与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主流要求联系在一起。

①文化地图

a.文化地图的定义

“文化地图”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指的正是人们的头脑中为每一条外来信息进行价值“释义”的意义定位系统。它的客观有效性取决于外来信息的性质与人们已有经验(主要包括以人生阅历为代表的直接经验和以书本知识为代表的间接经验)的范围及其质量的耦合程度:当外来信息的性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落人人们的经验范围之

内、且人们理解此类信息的经验结构的质量水平比较高时,人们化解这类信息客观意蕴的“释义”质量就比较高;反之,当外来信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超出了人们的经验范围,或者人们理解这类信息的经验结构的质量水平比较低时,人们对这类信息的“释义”质量就比较低,化解其客观意蕴的水平就差。

b.文化地图与媒介功能定位

当人们的社会化程度(所谓人的社会化程度指的是一个人的有效生存和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对于其他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时,人们所面对的绝大多数外来信息都是在其已有的经验范围之内的,人们对于媒介环境守望的要求就是一种信息告知。

随着人类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急遽变动的社会现实将呈“爆炸”态势的海量信息一古脑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越来越多的外来信息就其性质而言已大大地超出了人们头脑中“文化地图”的有效定义范围,因此,一个个片段的、支离破碎和互不联系的客观报道再也无法在人们的头脑中构成关于周围世界真实图景的有效认知。要求媒体为受众编制有关新闻事件的“文化地图”,从总体的联系和结构上把握新闻事实,把新闻事实“还原”到其现实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发展中去。

(2)就媒介广告而言,媒介的序参数作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觉要求。提供特定信息和情绪体验的媒介内容产品,本质是塑造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意志,这是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的一致性需求,不仅有连贯性,而且始终存在着将所有内容商品的需求联合成统一体的内在趋势。

(3)就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而言,广告与媒介内容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基于这一点,传媒经济领域目前仍占据主流地位的商业模式——广告支撑型模式,在媒介产品所面对的两个市场——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之间,有了真正的内在相关性。

四、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媒介影响力建构的核心与前提

从受众注意力的凝聚到媒介影响力的发挥,都是以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投入为前提的。表现在:

(1)从个体层面而言,受众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是其进行媒介消费时的预算约束;从社会层面而言,它在空间上的规模性凝聚和在时间上的延展积累又是传媒建构和实现影响力的基础。

(2)它既是受众用以“购买”某些媒介内容产品所花费的“成本”,又是媒介通过对其进行规模化凝聚和细分化梳理后出售给广告商的“商品”。

(3)它在媒介内容与广告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有时体现为排他竞争性的,有时又体现为融合共生的。

媒介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因为受众前偏好结构的存在和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情景的不同,其最终的传播和说服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对于受众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资源的配置,不能简单用一个时间标准进行量化对比观照,内容与广告传播的情景适用性、彼此干扰性、内部整合性和外部关联性等因素都必须被纳入分析视野。

五、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

(1)通过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彼此渗透提高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时间长度。

(2)提升内容与广告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及其与传播环境在培育社会偏好过程中的内在一致性来提高媒体所凝聚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使用效果。

①在运作方式上,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进行广告载体和广告信息的匹配融合。例如在时间轴上,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受众所使用的媒介终端和所需要的媒介信息是不一样的。在空间轴上,不同的终端有着不同的场合和氛围,这个时候广告就可以和不同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进行传播。

②广告业要创造性地通过融合营销传播联结起广告主和消费者,则一方面需要与广告主的营销活动相融合,另一方面需要与各种终端媒介的信息服务相融合,才可能有机地将广告主的营销目标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产生效果。

③广告主除了继续强化应用传统的单向硬性广告方式外,积极向媒介内容领域寻求新的载体,通过软性的方式传播企业、品牌、产品信息,其中以体验性和交互性为特征。

六、在注意力资源争夺中不同媒介载体的优势对比与替代性分析

(1)虽然各类型的媒介在提供资讯和娱乐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报纸、电视、收音机、杂志、书籍、电影、音像制品等不同媒介都各自关注的是受众迥然不同的需要层面,受众也就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使用和利用这些媒介,其在功能上不能够完全替换。

(2)虽然各类型的媒介在提供资讯和娱乐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报纸、电视、收音机、杂志、书籍、电影、音像制品等不同媒介都各自关注的是受众迥然不同的需要层面,受众也就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使用和利用这些媒介,其在功能上是不能够完全替换的。

(3)因为许多媒介内容高度附着于形式,而且形式要素方面的差异化竞争越来越成为媒介竞争的重心,在媒介内容提供领域,各类媒介的可替代性相对较小;但在广告市场,由于广告主的投放目的不是媒介消费过程中的愉悦体验而是人们消费偏好与消费行为的改变,终极目的指向的一致性使得广告市场上的媒介载体可替代性相对更强一点。

2.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看待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答: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分析工具。

(1)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或曰“视角”。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2)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或“基准点”。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

(3)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2.传媒行业的特殊性的内涵是什么?

答:(1)传媒经济研究在给定假设上的特殊性

①“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处在由媒介产品不断重塑的过程之中,由此带来媒介产品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上的特殊性。媒介传播本身就蕴涵了社会偏好结构形成和改变的机制

a.从物质技术层面而言,由于不同媒介载体有着不同的可获得性、参与条件和内容偏向,形成一种过滤机制,最终对一个时代的社会集体偏好产生影响。

b.不同媒体组织基于不同的媒体文化理念,通过其对于资讯的选择、处理、解读及整合分析等等在传播资讯时所打上的各自的社会能动性的烙印,并由此对人们的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②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对媒介产品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的影响

a.从个体层面而言,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轴线上,消费某类媒介产品越多,对它的偏好和依赖就越强,单位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可能就越大。

b.从社会层面而言,一个媒介产品的价值并非内在于自身,其在空间维度上传播范围越广,引发的社会共鸣越强,其价值就越大;同时,其在时间维度上不断融入新的形式元素并循环出现,由于传播心理效应的累积性,其价值也会实现动态成长;另外,消费者经由媒介消费所形成或更新的社会心理偏好转换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消费行为时,媒介的价值进一步得到复合延伸。

c.由于个体的偏好不同,媒介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随机性很高的动态过程,媒介内容消费的时间、地点、场所、受众群范围和受众间互动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价值实现,并且随着传播范围和偏好结构的改变,最终的价值确认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

(2)传媒经济领域“稀缺资源”的界定和分析侧重点的不同

①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支持传媒业发展所必需的有形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

②传媒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

2019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与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19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与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19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与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试卷 《2019华东师范大学考研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复习全析》(共八册)由鸿知华东师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华东师范大学考研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 《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新闻采访学》(蓝鸿文)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 《新闻编辑学》(蔡雯) 《广告学概论》(陈培爱)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公共关系学》(张克非) 本书结合华东师范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旨在帮助报考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

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适用科目: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一、考试重难点(复习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传播学教程》(郭庆光)、《新闻采访学》(蓝鸿文)、《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新闻编辑学》(蔡雯)、《广告学概论》(陈培爱)、《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公共关系学》(张克非)教材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二、课后习题详解: 对《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传播学教程》(郭庆光)、《新闻采访学》(蓝鸿文)、《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学硕士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 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 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 2-2《外国新闻史》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 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 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手写版,共56页¥60 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 指定参考书目 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 适用学院/专业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 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手写版,共29页¥40 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打印版,共39页¥40 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打印版,共17页¥30

2022年四川大学9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考研试题和答案

2022年四川大学9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考研试题和答案 2022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考研全套 内容简介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9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历年考研真题汇总 •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试卷分析及真题详解(含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名校)•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试卷分析及真题详解(含中央财大、武汉大学等名校)•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 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名师精讲及点评展开视频列表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网授精讲班展开视频列表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3.视频讲解 •2022年非统考专业课辅导:经济学考研导学班展开视频列表 •2022年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视频讲解]•2022年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视频讲解]说明:本部分为该科目的通用视频讲解产品,对复习备考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试看部分内容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指导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指导 业务:业务这块不怎么好复习,在正式备考之前看看中外著名业务的书,再结合一些实习就行了,备考时时不时看一些报纸就差不多了吧,平时也练点点。 从现在起业务可以看的书: 国外的大牛: 1、[美]凯利·莱特尔、朱利安·哈里斯、斯坦利·约翰逊著:《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第七版)》,宋铁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美]梅尔文·门彻著:《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3、[美] 谢丽尔·吉布斯、汤姆·瓦霍沃著:《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姚清江、刘肇熙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4、[美] 杰里·施瓦茨著:《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曹俊、王蕊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5、[美]多萝西.A.鲍尔斯、黛安.L.博登著,《现代媒体的编辑技巧》,李矗,陈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6、[美]康拉德·芬克著:《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柳珊、顾振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人大的老师出的书: 《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蓝鸿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新闻写作精要》,高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新闻编辑学》,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参考书目: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新闻传播史论含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和传媒经济理论;新闻传播实务含新闻采写、编辑和评论。2008年参考书目。《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上海交大出版社,2007年版。《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新华出版社,2003。《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陈力丹,上海交大出版社,2007年版。《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喻国明,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蓝鸿文,中国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初识传媒经济学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传媒经济的定义 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 传媒产品的性质 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二元产品市场”概念的提出 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 “二元产品市场”在传媒产业中的表现 广告支撑型 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内容支撑型 传媒商业模式的动态性 传媒的影响力 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传媒产业价值链 传媒生命周期与影响力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的定义 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初识 传媒经济学

2021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郑州大学考研 ——新闻与传播

个人考研感悟 首先呢,我是个懒人,总计划着要做什么事,时间到了没做,又开始制定新的计划。我的考研复习过程也是如此,规定自己要看完几遍教材,背完几遍单词,最后都不了了之了。这一点写在前面,是想让大家以此为戒。一个好的习惯非常重要,至少你按照规定的进度完成了自己的计划,考试之前就不会慌张,不会觉得自己这也没复习好,那也没背会。这样你至少会赢在心态! 然后感谢一下high研和论坛里的伙伴们,当初刚刚决定考研的时候完全是迷茫的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幸好在high研上得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和各种学习资料,最终终于考上了。我终于也有时间好好的安静下来把我这一年半的考验心路历程写下来就当作一个纪念,也给之后想要考验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小小的参考。 我是2016届毕业生,休息了几天,顺便过了个国庆节,然后开始定学校,买教材,准备考研。偶然得知,因为上一年有个我们学校的学姐调剂到了那所学校,开学却不明觉厉的去了另一所学校,所以院长对我们学校相当有意见。呵呵,我不知道有几个人能体会我当时的感受。接下来的两个月,我躺在宿舍床上就开始哭不敢出声;一个人吃饭吃着吃着就开始哭不敢抬头;一个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开始哭不敢拿开遮住脸的手;愚人节看电影,喜剧片,正中午,没想到包了场,看到中场开始哭,突然进来了一位工作人员,看到后被吓了出去。。。。。。五月份,我回家了,休息了一个月。不管是华师的万人毕业照,还是学院毕业照,我都没有参加。六月份回学校办理各种手续。我的同学都很优秀,签了好工作的,去了中政武大厦大的,我得埋藏自己的情绪,笑着祝贺。小伙伴有个好的结果,我是真心祝贺。 专业课:去年的考研经历对今年几乎是没有用处的。我本校初试考三科,重大考六科,而且刑法换了出版社。第一遍,我先将历年真题找出来标在教材上,让我在看教材的时候心里有个数,知道老师出什么样的题,会在哪里出题。第一遍看的很慢,同时也划出了如历史发展之类的内容,之后的复习就直接跳过。第二遍,有重点的看,同时开始背大标题,大框架。第三遍,巩固框架,填内容。强调一点,目录很重要。我每一遍看书之前,都会看很久目录,所以考试即使想

2022年福州大学837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和答案

2022年福州大学837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和答案 2022年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37经济学综合》考研全套 内容简介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37经济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总 •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试卷分析及真题详解(含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名校)•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试卷分析及真题详解(含中央财大、武汉大学等名校)•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 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网授精讲班展开视频列表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中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的辅导资料。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名师精讲及点评展开视频列表 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中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配套的辅导资料。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下册)》(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中马工程《西方经济学》配套的辅导资料。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传媒经济学专业介绍

传媒经济学专业介绍 该专业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专业概况: 本专业作为新闻与传播学之下的二级学科,独立进行硕士、博士招生是在2004年。但此方向在传播学学科下一直存在并有较长历史,由喻国明教授等领衔开拓创新,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不少成就。教学方面已为国内该领域学、业两界培养了不少高层次人才,在科研方面,该专业人员在实证研究、市场调查、理论与实务研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建树,若干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在学、业两界被广泛认可,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传媒经济理论与传媒经济实务。理论研究主要是解决在该学科发展过程中理论体系的完善问题,对传媒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深入的、终极性的思考等;实务则贴近传媒经济实践展开,主要解决传媒经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可操作性建议等。 研究内容: 本专业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传媒业的运作进行研究,以传媒业的经济行为为核心内容,涉及到内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广告资源的生产与销售、传媒业的产品及特性、传媒业的盈利模式、传媒业的政府规制、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及战略等等,产业发展当下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研究重点。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传媒业界、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培养高层次、与国际接轨的研究人才、教学人才和实务人才。 专业师资力量: 目前专业有四位教师,分别是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和周蔚华教授(兼职博导),硕士生导师张辉锋副教授、丁汉青老师,以及韩晓宁老师。 对外学术交流: 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除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学术交流外,还经常举办国际性、全国性论坛,其中2006年作为承办单位之一承办了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大会;另外,经常聘请境外该领域优秀的研究者来学院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进行交流等;此外,教研室与该领域国际知名学者皮卡德教授主持的瑞典延雪平大学媒介管理与商务运作研究所等一些科研机构建立了经常的信息交流。 主要专业课程: 主要专业课程有《传媒产业发展研究》、《传媒经济研究》、《广告经济学》、《传媒经济专题研究》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 目前已毕业的学生,博士生主要是在高校教师、高等研究机构、大型传媒的研究部门等,硕士生主要在传媒单位的经营部门、市场中著名的传媒公司、以及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担任管理型职位等。

新祥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讲义-考试形式.doc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讲义•考试形式 理论:三个小时 从内容上看,有五门功课;(传播学理论、中新史、新闻学理论、传媒经济学、世新史)从结构上看,五道名词解释(有四个是可以押中的),四道简答题(至少有三个是可以押中的),两道论述题(有一个是可以押中的)。 复习方法:按重要性,该理解的理解,该记忆的记忆。树立学科思维和逻辑思维,注意使用学术术语。 实务: 五道题: 取标题、评价采访、改写稿子、写评论。(很活,但是很多专业学生会挂在实务上。)复习方法:知道取标题方法,知道采访需要做到的,写消息注意事项,写评论手法。看新闻,尝试写一些新闻。(优秀的记者写最基本的新闻会写出来一样的东西,可以说,即使写新闻,也有标准答案。) 夏习计划:【基础!!!还是基础!!!基础是重中之重!!!因为人大考得很基础】 10月:把基础知识背熟; 11月:巩固基础知识,熟悉答题思路,知道解题规律; 12月:加强基础知识,尝试做真题。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专题) 实际上中国新闻史有了考研笔记就差不多了,考研笔记把中国新闻史整理得比较好了,再结合方汉奇的书补充笔记上的内容,名词解释容易考里面的知识点,但是名词解释8分一个,一条得写8句话,所以得结合书补充。 吴廷俊的那本书是按照专题来写的,实际上人大没有这门课,以往也没有人推荐,是我自己加上去的,我也是考试前儿天才看看时才发现的,相逢恨晚哪。吴廷俊本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学会的副会长,他写的书不会差到哪里去。人大考历史不怎么考微观,总是考宏观。比如说葵丑报灾,人大只会考个名词解释,但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科就喜欢考大题,很纠结。人大喜欢考大公报的发展、世界电视的发展、西方四大通讯社的发展、央视的发展,2012 年考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人大是喜欢考专题类的,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就得分专题,例如: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民营报纸的发展、中国政党报纸的发展、中国新闻思想的发展、中国新闻业务的发展、中国新闻法制的发展等等。吴廷俊的这本书就是按专题来写的,非常适合作为参考用。我说的上面的几个专题我之前有笔记,我会结合以往考上了的人的笔记和吴廷俊的笔记自己整理一份笔记,可以直接拿来背。文科的学习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背呢记呢,但是我不提倡死记硬背,结合理解来记忆就行了。 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一个+大题的可能性比较小) 外国新闻史我没有看郑超然老师的书,但是我感觉比较好,开学后我找时间翻翻。 陈力丹老师是考研命题组的组长,陈力丹老师的书肯定要重视,他的博客经常透露出考研题目,他的博客也要关注。像2010年胡锦涛来人大新闻学院视察,提出了要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陈力丹特意写了篇博客记叙这件事,并旦着重强调了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他说他是搞新闻传播规律研究的,特别重视这一块,在博客中特意提到了,2011年考研最后一道大题就是请你谈谈你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2011年罟假世界新闻报出了窃听丑闻,光明日报的记者采访陈力丹这件事,陈

《现代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现代经济学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经营的规律和趋势,更加了解经济世界,掌握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模型、市场类型、行为方式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同时学会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传媒产业经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使学生对传媒经济体系有系统地把握,更精明地参与传媒产业经济,更好地作出经营决策。本课程应要求学生有计划地去了解微观经济运行规律、方式和手段,探讨宏观经济的机制、意义及作用,通过授课及资料查询,牢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关键知识点和结论。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通过现代经济学来了解市场运行的经济规律,从而在学术探讨与操作实践中准确、恰当地使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内容设置三个部分:概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此三部分相互关联,概述是关于经济学的基本内涵、思维方式、传媒经济学演进历程,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市场类型、生产要素、GDP和货币等通过后面两大部分具体体现。 微观经济学,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从企业运营的六大方面,即需求与供给、弹 1-

性、消费者选择、市场效率、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生产成本入手,讲述企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主要手段、关键结论及分析模型,同时基于成本曲线,分析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运行结果和相应的管理方式,探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方向与管制态度。重点是市场运行基本规律、四种市场运行结果。 宏观经济学,基于宏观经济学,从国家经济体制的运行关键,即生产要素、GDP、储蓄与投资、货币、通货膨胀、外汇、总需求与供给、货币与财政政策入手,讲述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主要调节手段、关键结论及计算公式,使学生对国家经济现实问题有更深刻把握,了解政府政策的潜力与限制。重点是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及相应的政府政策。 二、课程目标 现代经济学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及应用经济规律、理论与方法的能力,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1)熟练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逻辑,分析企业在市场运行的基本问题,理解不同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方式,熟知企业可采取的市场行为; (2)能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结构、规律及可采取的调节政策,中国主要的经济运行态势,熟知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优化改进方法; (3)清楚理解政府在微观及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潜力与局限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更精明地参与传媒产业经济,促进中国经济体系健康发展。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本课程将包含较多 的随堂讨论、回答问题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名词解释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名词解释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题后含答案 及解析) 题型有:1. 1.新闻自律(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正确答案:一般来说,对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约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新闻法律、规定(也有人称之为他律);二是新闻从业人员在道德上进行自我约束(即自律)。新闻自律最基本的含义即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用一定的准则或者规范约束自我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 2.编营分离原则 正确答案:编营分离是科技期刊体制改革中提出来的一个原则,是指内容编辑权和出版经营权相互分离,编辑部门的内容生产独立于发行者、广告主、其他社会利益团体等的利益倾向,以确保科技期刊作为科学技术进展的交流载体、推广平台的纯洁性与公正性。 3.USP理论 正确答案:50年代初美国人罗瑟.里夫斯(Rosser Reeves)提出USP理论,要求向消费者说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Ll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简称USP 理论。USF理论独特消费主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强调产品具体的特殊功效和利益——每一个广告都必须对消费者有一个销售的主张;第二,这种特殊性是竞争对手无法提出的——这一项主张,必须是竞争对手无法也不能提出的,须是具有独特性的;第三,有强劲的销售力——这一项主张必须很强,足以影响成百万的社会公众;第四,20世纪90年代,达彼斯将USP定义为:USP的创造力在于揭示一个品牌的精髓,并通过强有力的、有说服力的说辞证实它的独特性,使之所向披靡,势不可挡。LISP理论的三个特点:第一,必须包含特定的商品效用,即每个广告都要对消费者提出一个说辞,给予消费者一个明确的利益承诺;第二,必须是唯一的、独特的,是其他同类竞争产品不具有或没有宣传过的说辞;第三,必须有利于促进销售,即这一说辞一定要强有力,能招来数以百万计的大众。 4.脱口秀 正确答案:脱口秀,英文为Talk Show,指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一般脱口秀都有一列嘉宾席,通常由有学问的或者对那档节目的特定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脱口秀以交谈作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脱口秀具有节目制作越来越精良、谈话节目呈分众化趋势等特点。

2022年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和答案

2022年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和答案 2022年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考研全套 内容简介 •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试卷分析及真题详解(含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名校)•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试卷分析及真题详解(含中央财大、武汉大学等名校)•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 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提供了答案及详解,并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网授精讲班展开视频列表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名师精讲及点评展开视频列表 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2022年辽宁大学《816西方经济学》考研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说明:本部分为本科目考试内容的相关题库,并提供了详解。 4.视频讲解 •2022年非统考专业课辅导:经济学考研导学班展开视频列表 •2022年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视频讲解]•2022年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视频讲解]说明:本部分为该科目的通用视频讲解产品,对复习备考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试看部分内容

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难度分析

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难度,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就业,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辅导,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参考书,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传考研机构! 一、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招生量较少,招生数为9人,考研难度相对较高。据凯程从中国传媒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的考生中8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传媒经济学考研考试科目里,传播历史与理论和传播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传媒经济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就业怎么样? 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中传在传媒经济学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据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中传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社会对中传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传传媒经济学的就业方向如下: 传媒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为:媒体、传媒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相关领域 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就业方向为:文化传媒机构、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从事对外文化贸易、管理、研究、发型、策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为:媒体、传媒企业、政府部门、高校以及各大企事业单位影视项目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为:影视制片人、发行人、策划人以及其他高级经营管理部门 三、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学费及各细分专业介绍 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学费总额为3万元,学制为2年 传媒经济学专业方向以及个方向15年招生人数如下: 1、传媒产业管理(招收9人) 2、国际文化贸易(招收2人) 3、文化产业管理(招收2人) 4、影视项目管理(招收3人) 以上方向的考试科目是一样的,具体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语三选一 ③713传播历史与理论

郑大新传专硕考试书目及大纲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该大纲和参考书目均为郑大2012年公布,2015年考研郑大新传院网站公布新换的参考书,由原来的12本减少至现在的10本,但需注意:参考书虽然变动,但大纲依旧未变,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重点背诵2015版参考书的内容,同时也要对大纲上要求的知识点足够熟悉, 以防万一考试会出题,先了解一下考试范围吧) ·参考书目:(规定的那十本书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1.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董广安:《现代新闻写作教程》(第二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5.张金海、余晓莉:《现代广告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高等学校广告专业系列教材) 6.喻国明、丁汉青、支庭荣等:《传媒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7.李岩、黄匡宇:《广播电视新闻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二、辅助参考书目: 1.陈力丹、王辰瑶:《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2.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蔡雯:《新闻编辑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5.纪华强:《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注:重点参考书目: 《新闻理论教程》《传播学教程》《中国新闻传播史》 《现代新闻写作教程》《现代广告学教程》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中外新闻传播史三大部分。 (本科目满分150分,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新题型。)

传媒经济学-喻国明

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学,即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城里之前,徐宝璜的《新闻学》、戈振公的《中国报学史》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灯已有了一些扼要性的论述。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展开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的《报业管理概述》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媒的经营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出现过关于“报纸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需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都是并成为主流观点。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从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传媒经济学得研究,渐渐摆脱了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了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1)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进新闻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商品性的思考。 (2)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地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3)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和深化。 (4)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 3.稀缺:指的是人类的需要总是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任何个人和社会面临的核心经济问题时稀缺问题。在传媒经济运行过程中,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中的,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4.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指的是稍微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 5.机会成本:即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中的其他方面的牺牲。通常指其他各种牺牲中最大的牺牲。 6.公共产品:即同时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 7.传媒影响力:“就是它作为咨询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的‘烙印’,影响力是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它能使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有效结合。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在产业价值链是构造传媒影响力的一个思路。传媒产业的影响力与其生命周期相关,一般而言,某一类别传媒的影响力在引入期、成长期表现出上升趋势,至成熟期达到顶点,随衰退期的到来而降下。” 8.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1)传媒产业的特殊性 ①传媒经济在研究给定假设的特殊性上,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的不断嬗变,使媒介产品的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使传媒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核心差异凸显出来 9.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支持传媒产业发展所必须的有形的生产要素并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媒介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除了有效可支配收入存在着提升的可能性,而作为同一个个体,其媒体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则免礼着刚性约束,因此个体注意力的预算约束与优化配置是传媒经济的分析重点。 (2)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媒介要赢得主体的注意力资源,需要在形成媒介自身特点、降低主体接触媒介的各种成本、提高现实和预期回报等方面作出努力。 而对于社会层面注意力资源的配置,我们重点从特定媒介的议程设置和媒介间的议程设置两个方面着手。 同时,社会注意力资源在媒介牵引下流向不同的焦点领域,其对社会资源配置所引发的“乘数效应”是不同的。 (3)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 传媒对市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其所凝聚的那群具有社会行动能力的人了解社会、判断社会乃至作出决策、付诸实践的信息和资讯“支点”。 换言之,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并且这种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在转化机制的过程中,人们由于头脑中的“文化地图”不足以对现代信息化的社会进行释义,于是借助于媒介提供的“文化地图”,而媒介提供的“文化地图”由于其“序参数效应”而对受众施以其影响力。从而完成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4 (4)媒介影响力构建的核心与前提及其两个途径 从受众注意力的凝聚到媒介影响力的发挥,都是以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投入为前提的。 提升注意力资源的两种途径:通过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彼此渗透提高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时间长度;通过提升内容与广告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及其与传播环境在培育社会偏好过程中的内在一致性来提高媒体所凝聚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使用。

传媒经济学相关论文

传媒经济学相关论文 [摘要]:继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等学说之后,笔者提出,意义是诠释传媒生产与消费的核心概念。意义经济包括意义消费、意义影响和意义服务三大部分,它具有文化性、产业性、技术性等多重属性。当今意义服务作为意义经济的运行基点备受关注,同时在新技术新媒介的推动下,意义经济还会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170多家媒体机构参加了会议。这是自2006年5月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以来,世界传媒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近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突破了4000亿元,预计2010年超过5000亿元。[①]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传媒经济研究也纳入了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版图,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正在建立起来。然而,到底什么是传媒经济传媒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共识。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讨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传媒经济的主体认识,推进传媒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笔者在此也就传媒经济的本质提出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主体。 一、意义经济的概念提出 自2006年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关于传媒经济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笔者以20072009年为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键入关键词传媒产业和媒介产业搜索到论文 650篇,键入关键词传媒经济和媒介经济搜索到论文仅有132篇。由此可见,有关传媒产业的研究远多于传媒经济的研究,即使在传媒经济研究的论文中也大多是关于产业实务和微观经济的讨论。从研究层次来看,经验性的描述较多,学理性的分析较少;从研究的取向来看,引进移植的居多,本土原创的极少。综观传媒经济研究的视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借用各种原有的经济学理论来讨论传媒经济问题,如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系统经济学等;一类提出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传媒经济,如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受众经济、舆论经济、权力经济等。笔者认为涉及到传媒经济本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考研经验(露珠)

露珠第一更 (此贴水分略大,请慎入~XD) 当当当当~俺小露珠的名字终于出现在人大2013年研究生的招 生名单上啦,虽然现在只是拟录取,但是小露珠我现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啦,毕竟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 之所以发这个帖子,是因为露珠在备考过程中从咱考研论坛各位前辈的帖子中受益匪浅,所以想把自己的考研感受与些许经验写出来,以期助14年备战人大的学弟学妹一臂之力, 若是有学弟学妹因露珠的帖子而更加坚定信心,并且一鼓作气圆梦人大,那露珠自是深感荣幸呢~ 好啦,废话不多说,露珠这就毫无保留的把所知道的写下来,以供大家参考。 这个第一更主要写考人大究竟是为什么。 先说露珠自己吧,本科虽然在北京,虽然是一本,但在帝都里真是不上不下的一所学校,位置相当尴尬,更尴尬的是露珠的专业,说出来人家都不会相信露珠的学校还会有这样一个专业。但是呢,露珠早就想考人大的新闻学院了,因为露珠自己对新闻这方

面相当感兴趣,若用“铁肩担道义”来形容露珠的梦想,难免被人笑话不自量力,可是若能在这个社会中改变些什么,那露珠必定不枉当初的梦想。 说到这儿,露珠想问问看到这篇帖子的你为什么选择人大,为什么选择新闻学院。 不是露珠托大,只是露珠觉得若只是为了考研而选择人大或是为了以后就业而选择人大,抑或是因为其他原因,那露珠还是觉得这个选择需要再考虑一下。毕竟一年的时间有些浪费不起,人大的研究生也不是太好考,人大的新闻研究生也是更加不好考滴~至少露珠在选择人大时也是考虑再三,并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不管不顾冲人大而去的。 考研是个持久战,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生理准备。考研目标要定好,选好目标最好就不要再变了,变来变去只会把时间浪费掉,最后一无所获。露珠的一个同学就是这样的,一开始想出国,结果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后来选择考研,随便选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买了一堆参考书,结果发现自己不喜欢而不得不投奔另一个专业,如此折腾一番,最后发现,距离考研就只有2个月了,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所以露珠觉得目标是很重要滴~当然,信心也相当重要,像露珠这样跨校跨专业并且又懒又贪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准备资料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 新闻史论: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新闻实务 1、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 2、吴文虎《媒介经营与管理》 3、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传播学科硕士备考指南 一、专业备考必读书目: 首先是报考学校指定的专业书目(报考学校越早确定越早越好),先把它们通读一遍,再精读一遍(通读的时候主要注意对书的内容体系有个整体把握,精读时要把握重点)。 在这个基础上补充看看李良荣、陈力丹、童兵、孙旭培、黄旦、喻国明、黄升民等人的书籍和论文。书图书馆基本上都有,注意查看其最新版本就行了(是否最新版本,网络可以搜索到)。另外,这些人的代表性论文可以看看(排名不分先后):潘忠党、路晔、戴元光、单波、秦志希、王翰东、罗以澄、石义彬、夏倩芳、郭镇之、卜卫、彭兰、蔡雯、张国良、郭庆光、李彬、陈卫星、赵月枝、陈崇山、吴予敏、殷晓蓉、邵培仁、张咏华、段京肃、吴文虎、胡正荣、杨伯溆、崔宝国、宁树藩、朱光烈、芮必峰、姚福申、刘建明(清华的,非武大的)、李希光、张允若、郑保卫、邵志择、丁柏铨、、屠忠俊、曹鹏、陆地、支庭荣、丁俊杰、陆小华、胡正荣、谢金文、唐绪军、宋建武、林晖、吴高福、徐培汀、赵玉明、张允若、吴文虎、蔡铭泽、董天策、林晖、刘家林、展江、郑超然、程曼丽、

柯惠新、尹韵公、李双龙、郑兴东、魏永征、丁淦林、张西明、吴飞、张骏德、张昆、孟建、南帆、吕新雨、陈刚、刘海贵、蓝鸿文、尹德刚、邱沛篁、朱羽君、胡文龙、涂光晋、丁法章、明安香、闵大洪、熊澄宇、吴予敏、祝建华、黄煜、彭家发等等。论文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 然后翻翻以下期刊(近十年、最少是近五年的):《新闻与传播评论》、《现代传播》、《新闻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业务类期刊可重点翻翻《新闻战线》、《新闻记者》、《中国记者》等。广告类重点翻阅《现代广告》、《国际广告》等。报考传播学专业重点翻阅《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评论》、《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当代传播》等。尤其注意名家(以上列出的名字都是)所写的论文以及跟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论文,并学会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论文归类总结,做好笔记。 最后根据对知识的全面了解,确定一些新闻、传播史论和业务方面的核心问题,如传媒产业化发展的相关问题(经营、管理、融资,尤其是由此带来的民主、社会公平、文化发展等问题)、媒介与民主、媒介与社会、传媒与政治、传播与社会舆论、舆论监督、新闻传播伦理、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文化的发展变化、受众的接受行为与接受心理的特征与规律、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隐性采访及其分寸与法律问题、受众知情权与隐私权平衡问题、采访对象心理的把握等等。对这些问题,请上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关键词搜索的发方法找出相关论文,重点看权威刊物和知名人士或来自知名学校、知名媒体的人写的论文。要分专题做笔记。看论文时主要浏览其基本观点,一般的论文不要看得太细,个别论文重点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